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
- 格式:ppt
- 大小:245.00 KB
- 文档页数:35
论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不足和完善摘要:为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确立了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随着起诉便宜主义在刑事司法制度中的适用,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但是目前该制度存在适用范围狭隘,帮教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需要我们加以完善,推动该制度在实践中运用发展。
关键词:附条件不起诉不足完善一、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背景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刑事政策,该政策强调区别对待,严重犯罪要严厉打击,依法快捕快诉,该严则严,主观恶性小,情节轻微的未成年的偶犯,初犯和过失犯,坚持教育、感化、挽救为主,能不捕的则不捕,能不诉则不诉。
未成年人附条件制度符合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2022年检察检察机关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附条件不起诉适用率达到36.1%,但是由于我国未成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应用时间较短,制度尚不完善,因此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了很多的缺点,需要我们不断的完善,推动我国未成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更好发展。
二、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对于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有了相对比较完善的规定,但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实践中仍旧存在着较多的缺陷。
(一)制度适用范围狭隘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未成人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第四,五,六章的犯罪,一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罚。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机动车车辆的广泛应用,交通肇事罪,危险驾驶罪等罪罚,未成年人的犯罪率也在逐渐的提高,但是这些罪名被排除在外。
除此之外,即使犯罪的未成年人积极的悔过,并且确定没有人身危险性,但是如果由于某些原因不符合附条件不起诉的相关规定,仍然要被提起公诉,这与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不符,同时与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最初的建立理念相违背。
比如我国刑法在宣告刑中规定了基准刑,如果犯罪嫌疑人未满十六周岁,但是已经满十四周岁,涉贩卖少量毒品,则可以量刑三个月,严重的也可以判处三年有期徒刑,在满足上面的条件就可以实行附条件不起诉,但是对于那些已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却缺少相应的规定。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之适用2012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对现行《刑事诉讼法》进行了修订。
本次修订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诉讼程序”中新设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主要涉及条文为第271—273条。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是指检察机关对某些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基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自身状况、公共利益以及刑事政策的考虑,设立一定的考验期,对其暂时不予起诉,待考验期满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对其作出起诉或不起诉决定的一项制度。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设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我国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恢复性司法理念的实际运用。
这一制度的设立符合涉罪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是少年司法制度的创新,但是制度新创仍需完善。
一、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条件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条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适用附条件不起诉考验期的适用条件,第二阶段为考验期后作出不起诉决定的适用条件,两者具有递进关系。
第一阶段的适用条件为依据《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第271条第1款的规定,适用附条件不起诉考验期的条件为未成年人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规定的犯罪,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符合起诉条件,但有悔罪表现的。
具体而言,第一,在适用对象方面,可以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的对象为犯罪时为未成年人的犯罪嫌疑人;第二,在定罪方面,可以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的为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规定的犯罪,主要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侵犯公民财产权利或者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等方面的犯罪;第三,在量刑方面,可以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的必须为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鉴于2010年两高三部共同发布了《关于规范量刑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全国范围内开展量刑规范化运动,使得量刑得到了具体的量化,为此,附条件不起诉要求的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可以通过量刑标准化的方式得到确定;第四,在诉讼程序方面,附条件不起诉必须为依据刑事诉讼法规定符合起诉条件,可以起诉的案件;第五,在犯罪嫌疑人方面,犯罪嫌疑人必须有悔罪表现,这主要包括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且犯罪嫌疑人愿意接受附条件不起诉过程中所附条件的考验,如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人民检察院作出的附条件不起诉有异议的,检察院应当作出起诉的决定。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问题与完善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指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可以根据其犯罪情节、认罪态度和个人表现等因素,决定是否给予不起诉、附条件不起诉或者由检察院决定减轻、免除处罚或者不起诉的一种司法制度。
这一制度是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矫正和帮助。
目前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执行不完善。
由于各地法律法规的实施存在差异,导致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执行标准和程序不统一,给实际操作带来困难。
一些地方对该制度的认识不够,导致对未成年人的认罪认罚不予采信,影响了制度的有效执行。
二是执法不规范。
在一些案件中,执法人员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判断不够客观、严谨,导致对未成年人过度应对,未能给予其应有的矫正和帮助,反而加重了其犯罪行为。
三是社会认知不足。
一些人对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存在误解,认为这是对犯罪行为的纵容和放任;而事实上,这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和矫正未成年人,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有必要对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进行完善和改进,以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促进其正确认识犯罪、矫正错误行为,重新回归社会。
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宣传和普及。
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普及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基本内容和执行程序,让社会公众更加了解这一制度的意义和作用,减少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误解和偏见。
建立健全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操作规范。
各级司法机关应当制定统一的程序和标准,对未成年人的附条件不起诉进行规范化管理和操作,确保其公正、公平和公开。
对执法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其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矫正和帮助。
除了司法程序的安排外,社会各界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辅导、法律教育和职业培训等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重新回归社会,避免再次犯罪。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监督考察之问题检视与完善
桑志强;唐波
【期刊名称】《贵州警察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36)1
【摘要】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本着“教育、感化、挽救”的目的为我国涉罪未成年人审前转处与非犯罪化处置提供了路径,而监督考察成为教育矫治涉罪未成年人的重要环节,在实践中出现监督考察主体多元但缺乏专职性、附带条件缺乏科学性及针对性、国家支持力度不够及社会支持体系不完善等困境。
附条件不起诉监督考察是基于多方社会主体参与互动的过程,附带条件的应有功能的发挥直接影响到监督考察的实际效果。
因此,通过对监督考察的实践内容进行考察,理顺监督考察各方主体的职责以确保其专职性,同时设定更为专业、更具有针对性的附带条件,并在国家支持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社会支持体系以实现监督考察的核心目的,顺利帮助涉罪未成年人复归社会。
【总页数】9页(P44-52)
【作者】桑志强;唐波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岳池县人民检察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5.2
【相关文献】
1.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考察制度初探——以C市某区检察院附条件不起诉考察制度为样本
2.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问题检视与完善--以《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14-2019)》统计数据为分析样本
3.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数字化监督考察模式新探索——利用非羁押人员数字化监管系统进行监督考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程序的适用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程序是指在公安机关认定未成年人犯罪事实基础上,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在未成年人认罪悔罪并答应接受法律教育等条件的前提下,经过指导、教育、矫治和监督的一种非刑事处罚程序,可视为刑罚前的一步,具体应用于何种情况?一、适用条件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条件如下:(一)案件的追诉路线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的。
(二)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在校未成年人。
(三)认罪悔罪,向受害人赔偿损失。
(四)积极参加法律教育、思想矫治和社会活动,努力改造。
(五)没有前科记录。
(六)没有从轻或减轻处罚情节的其他情形。
总之,未成年人必须认罪悔罪、积极向受害人赔偿损失、接受法律教育,以及未有前科记录等,才能被适用附条件不起诉。
二、适用程序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程序的程序如下:(一)案件审查阶段:公安机关对犯罪事实进行调查,确定未成年人是否符合适用条件。
(二)附条件不起诉阶段:公安机关对未成年人采取附条件不起诉的处理方法,同时对其提出指导、教育、矫治和监督。
(三)期满检查阶段:指定监护人、教育、指导人员等,对未成年人进行监督和检查,看其是否履行承诺。
(四)终止程序阶段:如果未成年人逾期未履行承诺,公安机关可以终止程序,展开立案侦查。
三、适用效果未成年人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的效果如下:(一)法律效果:案件被认定未犯罪。
(二)社会效果:未成年人得到一次改正错误的机会,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增强其尊严和自主性。
(三)教育效果:进行法律教育和矫治,有助于未成年人走正常人生道路。
(四)预防效果: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进行改造,有积极预防作用。
总之,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程序的适用,既能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又能提高其自我认识和法律素养,促进其健康成长,增强社会管控和预防效果。
未成年犯罪附条件不起诉的成功案例
未成年犯罪附条件不起诉的成功案例
注:为了保护当事⼈的隐私,以下⼈名与地名均为化名
⼀、案情概要:
⼩超因为交友不慎,早早的辍学,跟着⼀群“好朋友”⼀起盗窃电动车,谁料在第⼀次盗窃就被公安机关抓获。
⼩豪正在⾼中在读,但是却不满⾜与现在的⽣活,遂⼼⽣⼀计,通过拉车门的⽅式盗窃没关车门的车主的财物,将盗窃来的财物挥霍⼀空,但所幸盗窃数额不⾼。
⼆、律师观点:
⼩超与⼩豪均系未成年,所幸在盗窃财物尚未达到巨额标准时就被抓获,没有形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三、辩护思路:
辩护⼈通过阅卷发现:两名当事⼈作案时均系未成年,涉及⾦额不⾼,都是⾸次犯罪,⽐较符合附条件不起诉的情形,且⼩豪情况特殊,马上就⾼三了,如果能够不起诉,也算是再给孩⼦⼀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于是辩护⼈向承办⼈提交了书⾯的建议附条件不起诉的法律意见书,与承办⼈沟通并积极促成监护⼈对受害⼈赔偿,并获得谅解书。
四、辩护结果:
检察官在审查案卷材料之后认为,考虑到他们是未成年⼈,案发后能如实供述犯罪⾏为,获得受害⼈的谅解,情节轻微。
根据他们的社会调查报告,都没有其他不良嗜好,其家庭环境具备有效监护、帮教条件。
综合考虑,办案检察官认为⼩超与⼩豪符合附条件不起诉的条件,对其作出了附条件不起诉决定。
⼩豪在得知⾃⼰被附条件不起诉后承诺,⼀定会努⼒学习,不辜负检察官的期望,争取在明年的⾼考中取得好成绩。
⼩超也表⽰经过这次让他明⽩了不义之财不能取,要⽤⾃⼰的汗⽔去换取劳动成果。
附条件不起诉不是案件的终点,⽽是“帮教”⼯作的起点,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后,将会定期对他们进⾏跟踪帮教。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问题与完善1. 引言1.1 概述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指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经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认为,可以适用不起诉条件,对未成年人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要求其在一定期限内遵守法律规定和检察机关给予的教育处罚措施,如果期限到期后未再犯罪或者达到检察机关规定的条件,将不追究其刑事责任。
这一制度旨在教育未成年犯罪者,引导他们回归社会,防止其再次犯罪,同时也考虑到未成年人的成长特点和潜力。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出台,为未成年犯罪者提供了一个改过自新、重新开始的机会。
在实践中,这一制度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完善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需要认真审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接下来将从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完善建议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部分到此结束。
1.2 背景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指法律认为犯罪的未成年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不经起诉而受到法律的宽恕和矫治。
这一制度的设立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促使他们得到更好的教育和改正错误。
在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联合发布的《关于未成年人触犯刑事法律问题的意见》,明确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性和需要特殊处理的原则。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对该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措施,可以更好地落实未成年人的保护与教育,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法治建设的顺利进行。
2. 正文2.1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存在的问题1. 法律适用问题:当前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不同地区和部门之间存在着不统一的现象,法律适用的范围和标准不明确,容易导致执行不同的结果,导致不公平的情况出现。
2. 刑事责任问题: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针对的是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无法准确判断未成年人是否具有犯罪的能力和主观故意,容易对未成年人形成误判,可能导致对未成年人的过重惩罚。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问题与完善1. 引言1.1 引言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对未成年犯罪者进行特殊处理的一种措施,旨在矫正其错误行为,帮助其重新回归社会。
这一制度的出现,旨在在保护社会安全的最大程度地保障未成年人的权益,让他们有机会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并非所有的未成年人都能从这一制度中受益,一些问题和隐患也在悄然滋生。
在这个制度下,未成年人可能存在逃避法律责任的倾向,导致一些犯罪行为得不到及时的惩罚与纠正。
该制度的实施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程序不规范、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完善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问题的存在,深入了解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情况,认真总结存在的挑战与不足之处,并提出针对性的完善方案和具体措施。
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该制度的作用,真正做到既保护社会安全,又关爱未成年人的权益。
2. 正文2.1 问题的存在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司法实践中一种极具人性化的制度安排,可以有效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帮助他们走出错误选择的阴影。
正如任何制度一样,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隐患。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范围可能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在具体操作中,可能会存在对于“轻微违法行为”的定义不清晰,导致制度的适用出现偏差。
这可能会给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制度漏洞的机会,破坏社会秩序。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公平和不公正的情况。
一方面,有可能出现有关部门不同意见的情况,导致对于案件的处理结果不一致;可能出现对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标准不统一,给法律适用和司法公正带来困难。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加以认真对待和解决。
只有在不断完善制度、增强监督和执行力度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2.2 条件不起诉制度的介绍条件不起诉制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不进行起诉,从而使其免于刑事责任的一种司法制度。
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现状综述“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七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决定不起诉第四部分“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并发现新的证据,依法追究刑事诉讼条件。
这是涉嫌保留起诉权的检察机关。
虽然这些刑法有一些争议,但主要是因为对证据的评估和法律后果的审查。
相对不合理,是指人民检察院调查机关调查结束后,起诉案件起诉,嫌疑犯的罪行轻微,不需要处罚或者免除处罚,按照规定刑法可以决定不依法起诉根据不起诉条件,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或者起诉的决定。
前两天,检方有更多的自由裁量权,所以更有争议,还有更多的问题。
在有条件的材料被理解之前,有必要区分上诉条件和不起诉的条件。
这两个是检方的检察机关,通常在起诉后获得。
检察院有权就是否起诉问题作出决定。
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将现行法律适用于轻微的刑事案件通常不被起诉,通常附加条件不适用于小案件,不得在额外条件下起诉。
第二,在相对不起诉的情况下,通常不允许提起起诉的决定,除非发现不符合法定条件,否则其效力具有最终性质。
如果少年不符合案件的条件,将被撤销起诉权,起诉将被起诉,其效力具有终极性。
第三,这两个目标在这个问题上是不同的。
相对不起诉是针对所有嫌疑犯,不起诉的条件是针对未成年人的嫌疑犯。
(一)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立法发展1.实践探索从我国地方每个层级的检察机关单位的实践改革来看,用这种从下到上的方式展开未满十八岁的青少年不必发起诉讼的相关制度的研究。
面临为数不多的司法资源难以应对现在的犯罪现象不断增加的现状,我国亟待研究出积极而且能够有效应对的措施对这种现状进行解决,让检察单位探寻发起诉讼的具体方式。
未成年嫌疑犯在1992年,同时3个月的侦查,本期间规定的期限,少年犯罪嫌疑人服从法律,表现良好,人民检察院决定其豁免权。
摘要创新实践探索了一种非常积极的社会效应,在2002年的抢劫案件中,检察机关各级检察机关和人民检察院检察机关。
2004年,长安区人民检察院对未成年犯设置了一定的时限,并规定应终止调查,不违反任何条件。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刑事诉讼法进行修改后,新增加了“特别程序”,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诉讼程序作为第五编第一章,而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也正式以法律形式被纳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诉讼程序之中。
由于我国是第一次正式以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方式制定未成年人犯罪诉讼程序以及第一次正式将附条件不起诉纳入该程序中,因此该制度的引入将对我国刑事诉讼起到十分巨大的影响。
一、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概述(一)附条件不起诉的内涵附条件不起诉源于日本和德国,其产生的直接动因,来自于刑事犯罪增多导致的对诉讼成本的要求。
所谓附条件不起诉是指对于行为已经构成犯罪,但情节较轻的犯罪嫌疑人,附条件和附期限地暂时不予起诉,后根据被不起诉人的表现来决定是否终止诉讼程序。
因而附条件不起诉不是一种终局性的处理,期限届满后是否提起公诉,由检察机关根据嫌疑人在考验期间的表现决定。
在确立的缓起诉期间内,检察院为犯罪嫌疑人设立一定的义务,这种义务可以是一定的金钱给付,也可以是要求其为一定的行为。
如果犯罪嫌疑人在规定期限内履行了规定的义务,检察机关就对其做不起诉处理,诉讼程序随之终止;如果犯罪嫌疑人在规定期限内不履行规定的义务,检察机关就要对其进行起诉,请求法院追究其刑事责任。
当然也可以根据犯罪行为的危害程度以及犯罪嫌疑人的自身情况不为其设定这种负担,而是仅仅确定缓起诉期间,并在此期间内对其进行一定的观察,然后做出最终处理决定。
(二)附条件不起诉与绝对不起诉、存疑不起诉、相对不起诉之比较按照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一条第四款(存疑不起诉:增加二次补充侦查,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作出不起诉的决定)、第一百七十三条第一款(绝对不起诉:增加没有犯罪事实,或者刑法15条规定的情形)、第二款(相对不起诉: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可以…)的规定,可以看出,附条件不起诉与法定不起诉、存疑不起诉的主要区别是:是否构成犯罪。
Open Journal of Legal Science 法学, 2023, 11(4), 2856-2863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ojls https:///10.12677/ojls.2023.114409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附条件不起诉分析李潇彤武汉科技大学法学与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收稿日期:2023年5月12日;录用日期:2023年5月26日;发布日期:2023年7月24日摘 要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犯罪低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未成年犯罪情形愈演愈烈。
刑法修正案(十一)就刑法中部分法条做出修改,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承担刑事责任所要求的年龄进行下调。
修正案中规定,当年满十二周岁未满十四周岁的青少年出现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行为时,如果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出现严重残疾时,我国现存的少年司法制度无法及时针对此种现象做出调整,最高检核准后,同意进行追诉处理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这就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未成年人面临刑事处罚。
因此,需要完善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未成年司法制度,对未成年犯罪人根据不同的情形进行不同的处理。
犯罪后的刑罚并不是少年司法制度的重点,更为重要的应该是使他们在刑罚中能够得到教育,知法懂法,预防犯罪,从而在源头上杜绝未成年犯罪对未成年人成长的阻碍。
少年是国之未来,只有建立完善且健全的少年司法制度,才能使他们在犯罪后得到及时有效的矫正,在积极向上的环境中重塑自我,成就国之栋梁。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少年司法制度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刑事责任年龄下调的深层次原因,以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和未成年人帮教制度的适用为例,探究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制度的发展方向及完善方法。
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制度的完善研究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实施,加强对涉案未成年人的保护。
关键词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未成年犯罪,帮教制度Analysis of Conditional Non-Prosecution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in ChinaXiaotong LiSchool of Law and Economics,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李潇彤Received: May 12th , 2023; accepted: May 26th , 2023; published: Jul. 24th , 2023AbstractIn modern time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degree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has been deepening, and the situation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has intensified. Some ar-ticles in the Criminal Law are amended in the Article 11 of the Criminal Law Amendment, and the age required for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is lowered. In the amendment, it is stipulated that when a teenager aged over 12 and under 14 commits intentional homicide or intentional injury, if he causes death or serious injury with disability by particularly cruel means, the teenager should be punished after the highest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when the existing juvenile justice system in China can-not adjust this phenomenon in tim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perfect an effective juvenile jus-tice system and treat juvenile offenders differentl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ituations. The punish-ment after committing a crime is not the focus of the juvenile justice system, but more important-ly, it should enable them to get education in punishment, know the law and prevent crimes, so as to eliminate the obstacle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to the growth of minors from the source. Tee-nagers are the future of the country. Only by establishing a perfect and sound juvenile justice sys-tem can they be corrected in time and effectively after committing crimes, remould themselves in a positive environment and become the pillars of the country. By study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juvenile justice system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ep-seated reasons for the downward adjustment of the age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nd takes the application of condi-tional non-prosecution system and juvenile assistance and education system as example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improvement method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system in China,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juvenile delin-quency system,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and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minors involved. KeywordsConditional Non-Prosecution System, Juvenile Delinquency, Help and Education System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licenses/by/4.0/1. 引言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科学技术水平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程序的适用随着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日益严重,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程序作为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的一种特殊程序,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程序是一种通过对被告人定下一定的条件来避免其刑事责任的一种程序,它是对被告人的教育和纠正性的一种措施。
与传统的刑事诉讼程序不同,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程序的实施更加重视对被告人的人身保护和教育、教化,旨在引导其改正错误,转向正确的道路。
本文将从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程序的概念、适用条件、实施程序、效果及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程序的概念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程序是指对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经侦查机关证实有犯罪事实的,侦查机关可以在依法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调查、取证后,根据被告人的个人情况和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等判断,决定是否适用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程序。
对于那些适用于该程序的未成年人,依据法律规定和办理要求,依照定为一定的条件,逐一予以解决,确实执行了相关纠正和预防措施后,才能作出不起诉的决定。
因此,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程序是一种对未成年人适当的人身保护措施,是对其的教育和纠正性的一种措施。
二、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程序的适用条件对于未成年人来说,通常情况下,涉嫌的犯罪事实相较于成年人而言,认定上会更为严格。
因此,对于是否适用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程序,也会更加审慎。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下面是适用于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程序的条件:1.案件属于轻微犯罪或情节较轻者;2.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且已赔偿或承诺赔偿人民法院或被害人损失;3.尚未成年,对本人的言行受到教育或者进行教育是可以改正错误的,未必需要直接或者单纯的惩罚;4.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并有能证明他(她)向社会道歉和承诺不再犯罪的证据;5.他(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认真实践了法律法规,并取得了明显的改善。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问题与完善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我国刑事司法领域的一项重要制度,它是指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方式之一。
该制度允许检察机关根据未成年人的家庭背景、认罪态度、犯罪情节等因素,对其给予轻微惩罚或者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处理措施。
这一制度的出台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引导他们改正错误,重新投入社会,促进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解决。
当前的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亦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之处,需要加以完善和改进。
当前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实践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些地方对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实施标准不够统一,存在地区差异化的现象。
有的地方对此制度的适用标准过低,造成对部分严重犯罪的未成年人过于宽容。
而在一些地方,该制度又被过度执行,导致对轻微犯罪事实上走向了刑事案件处理轨道。
这种地方差异化的现象使得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公平性和适用性受到了质疑。
一些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存在着家庭因素、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方面的因素可能给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带来一定的示范作用和诱导作用,进而影响到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和解决。
当前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处理上述因素的过程中还存在不足,未能充分调查研究和识别案件中的家庭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导致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不够全面和深入。
随着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增多,加之未成年人的认知水平和责任意识的相对不成熟,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变得迫在眉睫。
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中,需要更合理的考量未成年人的年龄、认罪态度、犯罪情节等因素,并更具体的结合案件实际,从而更好地执行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为解决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促进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解决,有必要对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及改进。
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法律法规的制定,防止地区差异化的现象。
应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家庭因素、社会环境等因素的调查研究和识别力度,从根源上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