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阶段暴力犯罪的含义与特点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114.00 KB
- 文档页数:10
车辆工程技术180理论研究1 引言 在《刑法》中涉及“暴力”的法条共有27条,出现的频次共35次。
此外,刑法中还有一些法条是通过暗示将暴力的内容体现出来的。
由此可见,在刑法的整个体系中,暴力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在刑法的学者和立法者之间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在对暴力的内涵进行解释时,我们需要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刑法,对于理论研究不能简单停留在阐述和解释的层面,而需要结合实践,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学者和立法者在论述自己关于暴力的看法时,尽量加入具体案例和法律条文,从而增强自身观点的实用性。
因此,不能脱离社会现实对暴力问题进行探讨,关于刑法中暴力的含义有必要结合其他语境进行阐述对比,以此来区分暴力在刑法中和其他语境的不同之处。
2 暴力的内涵及外延2.1 暴力的内涵 在汉语词典中,暴力的释义为强制的力量以及国家的强制力量。
其中强制的力量是指人在简单粗暴的武力压制下,难以反抗;而国家的强制力量是指对犯罪分子,我国采取强制措施的方式进行惩罚,这是全国人民让渡自身所拥有的权利给国家代为行使,以便能够使犯罪行为得到惩罚,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被充分保护。
2.2 暴力的外延 在刑法条文中,暴力的含义被规定为:人的行为只要符合刑法中暴力行为的构成要件,就是犯罪,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社会生活和犯罪学中的暴力。
2.2.1 社会生活中的暴力 在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简单粗暴的行为已经不再是现代暴力的全部内容,攻击他人也可以使用动作、语言等,这会为人的身体和精神带来更大的伤害。
实质上,社会生活中的暴力随处可见。
例如,在家庭生活中十分常见的精神暴力行为。
由于家庭成员对自己非常了解熟悉,一旦为自己带来心理压力,由此产生的阴影可能一辈子也难以消除。
与身体上遭受的暴力伤害而言,精神暴力比较难以治愈。
此外,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网络环境秩序,网络暴力事件的数量逐渐上升。
“网络暴力”中的暴力是针对特定的人,借助虚拟的空间将虚假的事实或消息发布出来,伤害其人格或名誉,有时甚至会骚扰其身边的人,使当事人无法正常生活下去,社会影响恶劣。
最新法学专业刑法学系毕业论文选题参考题目毕业论文网为各位同学整理了最新法学专业刑法学系毕业论文选题参考题目,这些法学论文题目都是容易写作、容易通过答辩的,希望对同学们写作有帮助。
刑法学系1、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时代含义或实现方式等)2、犯罪定义比较研究3、论犯罪的基本特征4、论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或罪刑相适应原则或适用刑法平等原则)5、论刑法的解释(扩大解释或缩小解释或当然解释等)6、论刑法的解释立场7、我国刑法溯及力若干问题研究8、行为后法律变更的法律适用问题9、论我国司法解释时间效力问题10、我国刑法犯罪构成理论若干问题研究11、论犯罪客体的几个问题(概念或地位)12、论刑法中的危害行为13、论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来源14、论不纯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来源15、论犯罪结果(或危害结果)/犯罪(或行为)对象16、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17、论刑事责任年龄中的几个问题18、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19、论单位犯罪(概念及基本特征或单位犯罪中直接责任人员的认定或单位犯罪的主体范围)20、论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21、论违法性认识22、试论过失犯罪负刑事责任的理论依据23、论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的区分24、论犯罪目的/犯罪动机25、论刑法中的认识错误26、论正当防卫的几个问题(前提条件或主观条件或限度条件或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或特殊防卫权等)27、论紧急避险28、论刑法中的正当化事由29、论犯罪预备/犯罪未遂/中止/既遂30、论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31、论主犯/从犯/胁从犯32、论组织犯/实行犯/帮助犯/教唆犯33、共犯与身份问题研究34、共同犯罪的犯罪停止形态研究35、论片面共犯36、论共同过失犯罪37、论继续犯/想象竞合犯/结果加重犯/连续犯/牵连犯/吸收犯等38、论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标准39、刑事责任若干问题研究40、论数罪并罚的几个问题41、论刑种的立法完善42、刑罚体系研究43、非刑罚处理方法比较研究44、论死刑的存废与我国刑法的选择45、论死缓46、论罚金刑47、论量刑的情节及司法适用48、论我国刑法中的缓刑/自首/立功/假释/累犯49、追诉时效若干问题研究50、论罪名/法定刑的设置/法条竞合51、论某某罪的几个问题(刑法分则中任何一个罪名均可)52、论交通肇事逃逸行为53、论某某罪与某某罪的界限54、走私犯罪/有组织犯罪/持有型犯罪/毒品犯罪/证券犯罪/知识产权犯罪/淫秽物品犯罪/环境犯罪若干问题研究55、论财产犯罪的客体要件56、婚内强奸的刑法分析57、犯罪概念的犯罪学分析58、犯罪学实证主义学派的基本观点评价59、我国现阶段犯罪现象的规律与特点60、犯罪学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与现状61、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与预防对策62、暴力犯罪的特点、原因与防治对策63、金融犯罪的原因、特点与预防64、贪污犯罪的原因、特点与预防65、贿赂犯罪的原因、特点与预防66、女性犯罪的原因与防治对策67、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与控制68、农村犯罪的特点与控制69、城市犯罪的特点与控制70、强制性环境对犯罪人人格特征的影响71、智力、气质与犯罪的关系72、情景因素在犯罪行为生成过程中的作用73、生物因素与犯罪的关系74、需要结构与犯罪的关系75、犯罪的犯罪学分类76、犯罪人的犯罪学分类77、犯罪统计的价值评断78、社会反应与犯罪的关系79、刑罚的预防犯罪价值80、预防犯罪的模式探讨81、刑事政策在犯罪过程中的作用8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内容与定义8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五个字的犯罪词【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二、五个字的犯罪词的含义与特征1.含义2.特征三、五个字的犯罪词的类型1.暴力犯罪2.性犯罪3.财产犯罪4.毒品犯罪5.网络犯罪四、五个字的犯罪词的社会影响1.对社会秩序的破坏2.对人们心理的冲击3.对法律制度的挑战五、如何预防和应对五个字的犯罪词1.加强法律宣传和教育2.完善法律法规体系3.提高执法水平和效率4.全社会共同参与六、结论正文一、引言在当今社会,犯罪现象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
犯罪方式和类型繁多,其中有一种五个字的犯罪词,频繁出现在各类犯罪活动中,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威胁。
本文将对五个字的犯罪词进行分析,以期提高人们对此类犯罪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二、五个字的犯罪词的含义与特征1.含义五个字的犯罪词,是指用五个汉字来形容的一种犯罪行为。
这类犯罪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代表性,通常能够准确地传达犯罪信息的关键要素。
如“杀人越货”、“强奸抢劫”等。
2.特征五个字的犯罪词具有以下特征:首先,简短明了,易于传播和记忆;其次,包含犯罪类型和关键信息,有助于人们快速识别和应对;最后,具有一定的威慑力,可以激发人们的防范意识。
三、五个字的犯罪词的类型1.暴力犯罪暴力犯罪是指使用暴力手段对他人生命、健康、自由等权益造成侵害的犯罪行为。
如“故意杀人”、“抢劫伤人”等。
2.性犯罪性犯罪是指违反他人意愿,对他人实施性侵犯行为,侵害他人性权利的犯罪行为。
如“强奸妇女”、“猥亵儿童”等。
3.财产犯罪财产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他人财产权益造成侵害的犯罪行为。
如“盗窃抢劫”、“诈骗侵占”等。
4.毒品犯罪毒品犯罪是指违反国家毒品管理法规,从事毒品种植、制造、贩卖、运输等行为,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和人民健康的犯罪行为。
如“贩卖毒品”、“制毒贩毒”等。
5.网络犯罪网络犯罪是指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等电子设备,实施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如“网络诈骗”、“网络盗窃”等。
什么是暴力犯罪暴力犯罪的表现形式暴力犯罪是一种极其恶劣的行为,一旦违法必定会遭受到法律的制裁,那么你对暴力犯罪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暴力犯罪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暴力犯罪的概念暴力犯罪,是指使用暴力手段(包括以暴力相威胁),以特定的或者不特定的人或物为侵害象,蓄意危害他人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全的犯罪行为。
共基本特征为具有明显的暴力性质。
暴力犯罪的范围(1)直接规定“暴力”为犯罪的要件。
如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抗税罪、强迫交易罪、强奸罪、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抢劫罪、妨害公务罪、妨害作证罪、强迫卖血罪等等。
这类犯罪除少数只以暴力为要件外,多数犯罪还规定可以以胁迫、其他方法、手段构成犯罪。
(2)虽然没有直接规定“暴力”,但是法律用语事实上是指该种犯罪是以暴力(包括以暴力为胁迫内容)的行为实施的,刑法上则以“叛乱”、“暴乱”、“强制”、“绑架”、“殴打”、“聚众扰乱”、“聚众斗殴”、“劫夺”、“暴动越狱”、“强迫”、“阻碍”等来表示。
如武装叛乱、暴乱罪、绑架罪、劫夺被押解人员罪、暴动越狱、聚众持械劫狱罪、强迫卖淫罪等。
(3)既没有直接规定暴力为要件,法律用语也并不意味着该类犯罪只能以暴力行为实施,但实践中该类犯罪通常是以暴力行为实施的,传统观念及理论上也认为该类犯罪就是暴力犯罪。
如爆炸罪、放火罪、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等犯罪。
(4)虽然不具有上述的各种特征或者特点,但是法律将以暴力实施犯罪的,规定为从重处罚的情节,或者按照刑法所规定的的相应犯罪论处。
如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犯各种走私罪而武装掩护走私、非法拘禁罪、拐卖妇女、儿童之第5项之罪、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之第2款和第3款之罪等。
由于法律对该类犯罪在规定上的不统一,因而如何界定暴力犯罪的内涵和外延,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
暴力犯罪的刑法意义从刑法的意义上说,所谓暴力犯罪中的暴力(包括以将实施暴力的胁迫),是为自然人故意的危害行为而设立的犯罪要件。
论刑法中的暴力司慧颖(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008论文摘要暴力行为本身有其固定的含义,而用于不同的语境中,其具体含义又各有区别。
暴力一词用于刑法,其涵义需要明确。
然而,在我国刑法中,无论是立法解释还是司法解释,对于暴力的含义都没有进行界定。
学者往往在各具体罪名中对暴力进行研究,而关于暴力的共性问题则鲜有人论及。
笔者以为,作为刑法中的规范概念,我们应该对暴力进行整体性研究,关注暴力的共性。
因此,本文拟从各分罪名中抽象出暴力的共性,以期对暴力这一法律概念的明确有所裨益。
关键词暴力总则特征暴力一词,在我国刑法中分布甚广,总则有“暴力犯罪”与“暴力性犯罪”的规定,而分则中的暴力,分散于刑法各章,并且均是以犯罪手段的形式出现的,另外在总则与分则中,还有一些隐含的“暴力”,也应纳入我们研究的视野。
一、刑法典关于暴力的规定(一)、总则中的“暴力犯罪”与“暴力性犯罪”总则中关于暴力的规定有两处,即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的无限防卫权“对于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以及刑法第八十一条第二款关于假释的限制规定“对于累犯和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在总则中出现的这两次“暴力”均与“犯罪”相联系,因此,我们在分析此处暴力的涵义时,必须将其与犯罪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
如前所述,刑法中的暴力犯罪与犯罪学中的暴力犯罪是不同的概念,而暴力犯罪与暴力性犯罪的涵义亦有所区别。
1.无限防卫权中的“暴力犯罪”分析我们研究此处的“暴力犯罪”,需要对以下两个问题做出明确答复:其一,暴力犯罪到底是刑法分则中某些具体罪名的集合还是对于某些犯罪行为的一种抽象;其二,总则中的暴力犯罪与分则中的暴力与暴力犯罪到底有何联系。
(1).此处的“暴力犯罪”并非类罪名的概括对于此处的暴力犯罪到底是罪名的概括还是犯罪的表现形式的理解,学界存在着很大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