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的风险:最自然不过的事还是最危险的事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8
第⼀节 科学的⽣育观⼀、⼈的⽣育本质(⼀)两种⽣产的理论⼈类的⽣产有两种:⼀种是物的⽣产,⼀种是⼈的⾃⾝⽣产。
物的⽣产⼜包括⽣活资料的⽣产和⽣产资料的⽣产,⼈们通过⽣活资料的⽣产,保证⾐、⾷、住、⾏等⽣存活动的正常进⾏,通过⽣产资料的⽣产,提供⽣产⽣活资料的⽣产⼯具等;⼈的⽣产就是⼈⾃⾝种的繁衍。
⼈的⽣产和物的⽣产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育是⼈类的⾃⾝⽣产⽣育的本质:⽣命是⼈类的⾃⾝⽣产和再⽣产,它既是⼀种⾃然现象,⼜是⼀种社会现象。
作为⾃然现象,⼈的⽣育是⼀个过程,包括性交、精⼦和卵⼦在输卵管内受精、受精卵植⼊⼦宫、⼦宫内妊娠、分娩等。
现代医学的进步,不仅已经认识到整个⽣育各个阶段的科学原理,⽽且可以对各个过程进⾏科学地控制。
作为社会现象,由于⼈是社会的⼈,⼈的⽣育不仅仅是个⼈的事情,必然受社会⽣产⽅式的制约,受物质资料和其它社会条件的限制,受到地理、⽓候、资源等客观⾃然条件的影响。
因此,⽣育必须与社会条件和⾃然条件相适应。
(三)⼈的⽣产的特点1、⼀般说来,⼈的⽣产周期⽐物的⽣产周期要长2、⼈的⽣产具有惯性⼆、⼈的⽣育具有社会影响(⼀)历两种典型的⼈⼝论1、“⼈⼝越多越好” 是典型的传统⼈⼝价值观,“⼈⼝越多越好”、“多⼦多孙多福”是⼏千年来⽀配⼈们对⼈⼝问题看法的主导价值取向。
这种⼈⼝价值观有其政治、经济和⽂化背景。
(1)政治⽅⾯。
⼈类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基本结构是建⽴在家庭之上,由家⽽国,家盛才能国强。
(2)经济⽅⾯。
如果⼟地的质量稳定不变,投⼊的劳动越多,所开发的⼟地越多,越能改变地⼒,从⼟地上的收获就越多。
(3)思想⽂化⽅⾯。
孔⼦认为:“地有余⽽民不⾜,君⼦耻之。
” (《礼记•杂记下》)因为这表明统治者未能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发展,⼈⼝数量不⾜以满⾜⼟地的需要,浪费了资源、影响了国⼒的增加。
2、“⼈⼝保持适度为宜” 中国最早认识到“⼈⼝多、⼦孙旺并不⼀定是好事”的思想家是先秦的韩⾮。
专家科学版怀上双胞胎真的有“法”可循吗?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这些所谓的秘方、秘法是否适合你,是否有利于你和未来宝宝的身体健康,就要依靠你自己的判断了。
1、年龄大点易怀双胞胎荷兰科学家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大龄妇女更容易怀上双胞胎,因为体内自然产生的一种激素水平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这种激素可以刺激卵巢。
双胞胎可分为同卵双生和异卵双生。
所谓同卵双生是指单个卵子受精,一个受精卵分裂后发育成两个胎儿。
而异卵双生为两个卵子受精,两个受精卵分别发育成胎儿。
荷兰自由大学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英国《人类的繁衍》杂志上发表论文介绍说,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妇女年龄增长,其体内卵泡刺激素水平会有所上升,从而引起卵巢“高度活跃”,促使妇女在同一时间排出两个卵子。
科学家认为,这一发现有助于解释大龄妇女容易产下异卵双胞胎的原因,尽管大龄妇女生育能力应该有所下降。
科学家说,由于现在一些育龄妇女推迟生育,同时排出两个卵子的现象就比较容易出现。
2、找个有双胞胎基因的老公?我们都很清楚,能否怀上双胞胎遗传的基因主要是在母亲这边,也就是说如果母亲是双胞胎,那么再次生下双胞胎几率就高达1.7%,远远高于父亲。
不过,由于我们对双胞胎的选择权实在不好掌控,所以,还是想想我们能做的事情吧。
虽然,因为父亲是双胞胎而生下双胞胎的几率较低,但总比没有强!风险指数:03、服用叶酸,增加几率?瑞典一医学研究机构最近指出,服用叶酸的女性怀双胞胎的机会比没有服用的女性高出近一倍。
据报道,瑞典的研究人员自1994年开始研究分析当地孕妇曾服用药物的资料和数据,他们发现在2569名曾服用叶酸的孕妇中,她们所生的孩子每100名中就有2.8人为双胞胎婴儿,而在没有服用叶酸的孕妇中,这一比例为1.5。
研究人员指出,服用叶酸导致生双胞胎机会增大的原因还不太清楚。
据专家估计,叶酸补充剂可能会增加排卵的次数,使多个卵子进入子宫,因而产生双胞胎。
这一结论是否正确,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参考译文第一单元成长课文A我们写作时常常被告诫,脑子里要有读者,笔者所云一定要符合读者的口味和兴趣。
但有一位读者特别不该忘记。
你能猜出是谁吗?当拉塞尔·贝克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时,他自己和别人都感到大为惊讶。
为自己而写拉塞尔·田克从孩提时代,我还住在贝尔维尔时,我的脑子里就断断续续地转着当作家的念头,但直等到我高中三年级,这—一想法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在这之前,我对所有跟英文课沾边的事都感到腻味。
我觉得英文语法枯燥难懂。
我痛恨那些长而乏味的段落写作,老师读着受累,我写着痛苦。
弗利格尔先生接我们的高三英文课时,我就准备着在这门最最单调乏味的课上再熬上沉闷的一年。
弗利格尔先生在学生中以其说话干巴和激励学生无术而出名。
据说他拘谨刻板,完全落后于时代。
我看他有六七十岁了,古板之极。
他戴着古板的毫无装饰的眼镜,微微卷曲的头发剪得笔齐,梳得纹丝不乱。
他身穿古板的套装,白衬衣领扣外的领带打得——丝不苟。
他救着古板的尖下巴,古板的直鼻梁,说起话来—·本正经,字斟句酌,彬彬有礼,活脱脱一个橱稽的老古董。
我作好准备,打算在弗利格尔先生的班上一无所获地混上—·年,不少日子过去了,还真率出所料。
后半学期我们学写随笔小品文。
弗利格尔先生发下一张家庭作业纸,出了不少题供我们选择。
像“暑假二三事”那样傻乎乎的题目倒是一个也没有,但绝大多数—样乏味。
我把作文题带回家,——直没写,直到要交作业的前一天晚上。
我躺在沙发上,最终不得不面对这一讨厌的功课,便从笔记本里抽出作文题目单粗粗—看。
我的目光落在“吃意大利细面条的艺术”这个题目上。
…这个题目在我脑海里唤起了一连串不同寻常的图像。
贝尔维尔之夜的清晰的回忆如潮水一般涌来,当时,我们大家——起围坐在晚餐桌旁——艾伦舅舅、我母亲、查理舅舅、多丽丝、哈尔舅舅——帕特舅妈晚饭做的是意大利细面条。
那时意大利细面条还是很少听说的异国食品。
多丽丝和我都还从来没吃过,在座的大人也是经验不足,没有—个吃起来得心应手的。
预防医学:生育控制的伦理问题今天我们总结生育控制的伦理问题,具体内容如下:(一)生育控制的含义生育控制是对人的生育权利的限制,包括对正常人生育权利的限制和对异常特定人的生育权利的限制。
前者通常是一个国家为了控制人口数量而制定的一种普遍政策,后者则是为了提高人口质量,对一些严重影响后代生命质量的特定育龄夫妇实行生育限制。
生育控制的主要方法包括避孕、人工流产、绝育。
(二) 避孕的伦理争议A避孕是否会引发性乱?B 鼓励避孕是否会导致人工流产泛滥?C 避孕分离了婚姻与生育,这样会不会最终导致家庭的瓦解,影响人种的延续?关键在于社会调控(三)人工流产的伦理争议Roe V. Wade 案(1973)胎儿是不是人?胎儿地位问题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亲生命派(Pro-lifer)/亲选择派(Pro-choicer)|现在解决人工流产争议的通行办法是:划分妊娠期,禁止性别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承认胎儿的特殊权利。
(四) 绝育中的伦理争议绝育由于较少涉及到胎儿问题,因此争议稍小。
主要问题在于强制绝育(非自愿绝育),特别是对严重遗传性疾病患者和智力严重低下者的非自愿绝育上。
(五)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伦理评价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近30年,大大缓解了我国的人口压力,支持了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计划生育政策在执行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强制性问题、学而优则生问题、公民权益保护问题等。
(六) 计划生育:从政策走向法律2002.9.1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开始实行。
不得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男女平等以避孕为主知情同意社会保障国家奖励开征社会抚养费严禁性别鉴定和性别选择少数民族也要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与社会风险计划生育政策是中国长期以来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旨在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人口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然而,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风险和问题。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心理等方面探讨计划生育政策对社会风险的影响。
一、经济风险1.降低劳动力供给计划生育政策限制了每个家庭的孩子数量,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劳动力缺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流加剧,农田荒芜,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2.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供给减少会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
由于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为了吸引和留住稀缺的劳动力资源,不得不提高工资待遇。
这对企业经营造成了一定压力,甚至导致一些企业无法承受而倒闭。
3.社会保障压力增加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社会保障压力日益加大。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福利支出不断增加,对政府财政造成一定压力。
而由于劳动力供给减少,社会保障的参保人数相对较少,导致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问题。
二、社会风险1.性别比失衡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过程中,长期的重男轻女思想导致了性别比失衡的问题。
很多地区男性人口相对较多,导致部分男性难以找到合适的配偶。
这种男女比例失衡对社会稳定和人口结构产生了潜在的威胁。
2.老龄化社会压力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老龄化加剧。
老年人口占比增加,社会养老问题逐渐凸显。
养老金、养老院等养老服务需求激增,社会机构无法满足需求,进而引发社会不稳定。
3.家庭关系变化计划生育政策限制了每个家庭的孩子数量,导致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
独生子女多,家庭责任和期望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给孩子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此外,单身、单亲家庭的数量也逐渐增加,家庭关系变得更为脆弱。
三、心理风险1.独生子女压力作为独生子女,孩子承受着巨大的期望和压力。
家人、亲戚、社会都对独生子女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这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
孩子可能会感到孤独、焦虑,并面临着来自社会的各种压力。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关于生孩子的各种各样的话题。
有人说生孩子是人生的重要经历,有人说生孩子是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还有人说生孩子是为了延续家族血脉。
然而,我最感动的一句话是:“当你看到自己的孩子第一次微笑时,你会明白为什么要生孩子了。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让我对生育这件事情产生了新的思考。
1. 孩子是生命的延续有人会说,生孩子是对家族血脉的延续。
在古代社会,家族的延续是非常重要的,有传宗接代的责任。
古人云:“男女生而延百世。
”意思是说,生育子女可以延续百代子孙。
这种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在当今社会仍然有所存在,虽然社会价值观已经不再局限于这一点,但是作为一个家庭来说,有一个自己的孩子确实可以使家族延续下去,这也是许多人选择生育的原因之一。
2.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在现代社会,大多数父母对子女都充满了希望。
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有出息有成就。
而生育孩子,就意味着将来有了自己的孩子,可以期待着孩子的成长和未来。
孩子是父母的另一个自己,看到自己的孩子成长壮大,实现自己所不能实现的梦想,也会给父母带来莫大的快乐和满足感。
3. 孩子是人生的延续有时候,我们生活的太过世俗,我们总是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性,然而,当孩子来到世上,一切都变得不再相同。
孩子的诞辰,会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且慢慢地和孩子一起成长。
当你看到孩子第一次微笑,或者第一次叫出“爸爸”“妈妈”时,你会体会到一种深深的满足感,这种感觉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够理解。
生育孩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它关乎家庭和社会的未来。
它不仅是延续家族血脉的责任,更是一种情感的交融和人生的延续。
当你看到自己的孩子第一次微笑时,你会明白为什么要生孩子了。
因为孩子的微笑,是生命的奇迹,是对父母最深切的关怀和爱。
生育孩子,会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是一种治愈,是一种内心的触动,更是一种对未来的期待和祝福。
为什么要生孩子?因为孩子是生命的奇迹,是对父母最深切的关怀和爱。
行政管理专业的社会保障方向专业知识参考示例文章篇一:《社会保障:守护我们的幸福生活》我觉得社会保障这个东西啊,就像是一把超级大的保护伞。
你看啊,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有时候就像在大海里航行的小船,随时可能遇到风浪呢。
社会保障呢,就是那片能让我们的小船稳稳当当的港湾。
我记得有一次,邻居王叔叔生病住院了。
那病可严重了,需要花好多钱呢。
王叔叔家里本来就不是特别富裕,这下可把他们一家愁坏了。
可是后来啊,因为有医疗保险,大部分的钱都给报销了。
王叔叔出院的时候,脸上都带着笑呢,一个劲儿地说:“这医疗保险可真是救了我的命啊!”从那时候起,我就觉得社会保障可太重要了。
在我们的社会里,像王叔叔这样受到社会保障帮助的人可多了。
比如说那些退休的爷爷奶奶们,他们年轻的时候努力工作,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现在他们老了,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工作了。
这时候啊,养老保险就发挥作用了。
每个月,爷爷奶奶们都能拿到一笔钱,这笔钱能让他们过上安稳的生活,去菜市场买菜的时候不用为了几块钱斤斤计较,可以给自己买点好吃的,还能在天气好的时候出去旅旅游呢。
再说说失业保险吧。
我有个大哥哥,他之前在一家公司上班,后来公司因为一些原因倒闭了。
大哥哥一下子就没了工作,当时他特别沮丧,觉得自己的生活都没了方向。
可是他之前交了失业保险啊,靠着失业保险给的钱,他有了一段时间可以重新找工作。
他还利用这段时间去学习了一些新的技能呢,后来找到了一份更好的工作。
这就像在黑暗里突然有了一盏灯,给了他希望。
还有工伤保险。
我爸爸的一个同事,在工作的时候不小心受了伤。
那伤可疼了,叔叔在医院躺了好长时间呢。
要是没有工伤保险,他们家可能就要承担一大笔治疗费用了。
但是有了工伤保险,所有的治疗费用都由保险来承担,叔叔就可以安心养病了。
这工伤保险就像是一个坚强的后盾,在工人受伤的时候,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保护他们。
那社会保障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啊,这是我们整个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
高龄产妇的危险【导读】医学上鉴定:35岁以上初产产妇为高龄产妇。
近年来,娱乐圈一大波高龄产妇纷纷得子,女明星们在狂秀萌娃的喜悦幸福脸背后,又有多少辛酸事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
当女人难啊,当一个高龄产妇就更难了!不过,高龄产妇们别担心,妈网百科为高龄产妇们精心准备了高龄产妇备孕指南。
高龄产妇有什么危险?高龄产妇如何备孕?看完这些你还怕造人不成功吗?生娃的痛只有妈妈能体会,没错,可是高龄产妇的痛又有多少人能懂?高龄产妇不仅面临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还要冒着比一般产妇更大的风险去生产宝宝。
面对孕产危险,高龄产妇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1、对妈妈的危险俗话说:“女人30一个坎。
”对许多高龄产妇而言,虽然30岁之后在外表上没有什么明显变化,但是身体功能,特别是生育系统会有更多问题出现。
专家表示,在35岁,怀上带畸形染色体的孩子几率是1/178,流产的几率是1/200。
在此阶段怀孕的女性尤其要需要被密切关注,因为高龄产妇很有可能出现并发症,例如妊娠高血压、先兆子痫等疾病,高龄初产妇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率约为年轻初产妇的5倍。
因为高龄产妇年龄大,还可能引起流产难产,“高龄”更容易流产。
对于适龄产妇,流产率是12%,而高龄产妇则达到了31%。
由于高龄产妇年纪大,产后还可能面临一些不良后果,可能产后可能感梁及产后贫血,高龄产妇年纪大体力不如适龄产妇易造成身体衰弱。
另外生殖道和生殖器官功能下降可能引起并发症。
2、对宝宝的危险高龄产妇由于年龄过大,对宝宝的健康也有影响。
医学上这样解释,当女性年纪过大时,其坐骨、耻骨、骼骨和骰骨相互结合部基本已经骨化,形成了一个固定的盆腔,这样不利于产妇生产,胎儿滞留在腹中的几率增大,致使的产妇并发症的几率也会增大。
胎儿滞留宫内引起胎儿窘迫症,轻则引起胎儿缺血缺氧,重则引起不可逆性脑损伤。
甚至窒息致命。
另外,由于高龄产妇的身体素质已经不高,胎儿畸形的概率大大增高。
从遗传的角度来说,高龄产妇的胎儿畸形率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
是否应该全面禁止人体干预生育的辩论辩题正方,应该全面禁止人体干预生育。
首先,人体干预生育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伦理问题和道德困境。
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来选择优良基因的胚胎,可能会导致社会上出现基因优越论的思潮,进而加剧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正如英国作家奥威尔所言,“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但有些人更加平等。
”如果人体干预生育成为常态,那么社会将会出现基因歧视和社会分化,这是不可取的。
其次,人体干预生育可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
例如,通过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可能会产生大量的试管婴儿,而这些婴儿可能会面临着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
正如美国医学伦理学家基尔斯特恩所说,“试管婴儿技术可能会导致婴儿出现身体和心理上的不平衡。
”因此,全面禁止人体干预生育可以避免这些不可预测的后果,保护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
最后,人体干预生育可能会对自然界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例如,基因编辑技术可能会导致基因的不可逆变异,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正如著名生态学家杰恩所言,“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而不是随意地干预。
”因此,全面禁止人体干预生育可以保护自然界的平衡,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综上所述,全面禁止人体干预生育是符合伦理道德、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自然生态平衡的选择。
反方,不应该全面禁止人体干预生育。
首先,人体干预生育可以帮助那些无法自然生育的夫妇实现他们的生育愿望。
例如,试管婴儿技术可以帮助不孕不育夫妇成功怀孕并生育健康的宝宝。
正如美国著名生殖医学专家琳达所说,“试管婴儿技术为那些无法自然生育的夫妇带来了新的希望。
”因此,不应该全面禁止人体干预生育,以保障每个家庭都有生育的权利。
其次,人体干预生育可以帮助预防遗传疾病的传承。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筛选出携带遗传疾病基因的胚胎,避免这些疾病的传承。
正如著名遗传学家克里克所言,“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我们可以预防遗传疾病的传承,并为下一代创造更健康的生活。
”因此,不应该全面禁止人体干预生育,以保障人类健康的传承。
女人最佳生育年龄女人最佳生育年龄国内外医学家认为,女人最佳生育年龄为24-29岁,这是从女性的生理特点、母婴健康、优生优育等多方面因素来考虑的。
这个时期女子的生殖器官、骨胳及高级神经系统已完全发育成熟,生殖功能处于最旺盛时期,卵子的质量较高,怀孕后胎儿的生长发育良好,流产、早产、畸形儿和痴呆儿的发生率都比较低,生下的孩子大多聪明健康。
这个时期女性的软产道伸展性好,子宫收缩力强,难产机会少,故危险性也小。
怀孕时超过35岁以上的妇女称为高龄产妇。
高龄产妇卵巢机能渐渐退化,卵子发生异常的可能性增加,因而使先天性畸形和痴呆儿的发生率增多。
而且在怀孕时候产生的一些内科并发症,也会比年轻的产妇要多。
此外高龄产妇也比较容易产生早产、胎盘早期剥离等的现象,怀孕时会发生的问题也会比一般人多。
如果要考虑生育宝宝,最好的年龄是在24-29岁之间,即使可能因为工作或者其他原因耽误了最佳生育年龄,那么尽可能不要超过35岁生育。
女性最晚生育年龄据专家介绍,受孕的可否与卵子的数量及质量密切相关。
卵子由卵母细胞构成。
女性的卵母细胞在其尚处母亲腹中的第5个月的时候数量达到顶峰,约700万个。
此后,卵母细胞数量剧减,直到婴儿出生时达到约200万个。
另外,青春期时卵母细胞数会达到约20-30万个并保持减少的趋势。
当卵母细胞的数量值低于1000个时,女性便会绝经。
卵母细胞需要经过二次分裂蜕变为卵子。
而年龄的增长会出现无法顺利分裂的情况。
这便是所谓的“卵子老化现象”的表现之一,会导致受孕率和生育率下降。
有效受孕年龄的最晚界限通常被认定为绝经到来的十年之前。
日本人的平均绝经年龄为50岁,由此推算,40岁则是有效受孕年龄的极限。
不过,根据个人体质不同,绝经年龄会有约10年之差,因此既有三十几岁便绝经的人,也有五十多岁还能自然受孕生育的人。
在尚未流产合法化的1925年,由年龄超过45岁的妈妈们生下的婴儿有近2万,而由年龄超过50岁的妈妈们生下的婴儿亦有3600以上。
甘肃省县乡综合管理类试题阅读材料回答1-5题。
过去30年,人口学是社会科学中比较活跃的领域。
仅对生育意愿这个主题,学者们就做了数百次大范围的调查研究。
最近的一次全面研究发现,中国人的生育意愿在过去的30年间有升有降,但总体趋势在下降。
最大的变化是,80年代大部分调查显示,多数中国人想生两个或两个以上孩子,到了90年代,这个结构就逆转了,六成以上调查显示,国人只想生两个以下孩子。
21世纪的头10年,这个趋势更加明显,七成以上调查都显示,中国人的生育意愿低于两孩。
另外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不同人群之间的生育意愿有趋同的趋势。
改革开放早期,可能一部分人有非常强烈的生育意愿,另外一些人则倾向于少生,但到了新世纪,这两类人都减少了,大多数人的生育意愿更加接近。
有人认为,女性的生育意愿是依附于男性的,计划生育政策可以避免女性沦为“生育机器”。
学者统计了各项单独针对男性和女性的调查,发现男女之间的生育意愿不存在显著差异,两性的生育意愿都逐年显著降低。
现在一些未婚年轻人可能会向往“丁克家庭”,也就是一夫一妻而没有小孩的简单家庭。
但是研究显示,生育意愿在婚前婚后会发生显著变化,婚前不想要小孩的人,很可能婚后又想要“爱情结晶”了。
值得注意的是,生育意愿并不等于实际生育水平。
80年代的生育意愿徘徊在二孩左右,生育率最高时则超过两个半孩子,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实际生育率则日渐低于生育意愿,落后半个到一个小孩。
这说明想生却因为各种原因生不了的人越来越多了。
目前中国人的生育意愿只有1.67,已经远远低于2.1的正常人口更替水平,而实际生育水平还大幅低于原本一路下滑的生育意愿,因此中国的人口更替压力将越来越大。
目前已经实施的“单独二孩”政策不在此研究的范围内,但是根据学者近期的研究,调查的1万多户符合“单独二孩”政策的家庭中,只有略高于两成左右的家庭明确表示要生二孩,而六成左右则明确表示不生二孩。
实际生育水平远远低于生育意愿,而政策放开也无法有效提高生育意愿,这或许说明,计划生育政策的重点应该从早期的压抑生育意愿调整为帮助人们实现生育意愿,乃至提振生育意愿。
人生的五大风险!1、五大风险之传统风险——无法预料且难以避免的风险:意外、疾病;据公安部统计,每年全国意外死亡约100万人,平均每1分钟意外死亡2人,其中交通事故死亡8.76万人,平均每6分零4秒死亡1人,意外重伤每分钟1人,轻伤每分钟3.2人。
——保险并不能阻止风险的发生,但是可以避免风险发生时对家庭财富的二次伤害;——补偿、大止损是保险最原始的功能!2、五大风险之人性风险——冲动、贪婪、虚荣,这就是人性风险;人都有消费冲动,别人买车你也想买,有了车后看别人的是进口车你又想换;女性更是商家的上帝,买了LV还盯着爱马仕,很多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女人)每年拿着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收入消费着全球四分之一的奢侈品;贪婪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人性。
因为贪婪,很多人面对06年07年的股市会不顾一切得投身其中,年轻人把唯一一套房子拿去抵押贷款、60、70岁的老人会把一生的积蓄拿出来炒股得现象屡屡发生,但经历了2007年10月的6124点的“股市巅峰”之后,股市近7年来一蹶不振,时至今日,仅在2000点左右徘徊;因为贪婪,面对现在号称收益15%甚至20%以上的P2P产品,同样很多人把“救命钱”和“养命钱”投入其中,到头来血本无归连跳楼的心都有;虚荣通俗讲就是爱面子,亲戚朋友借钱时咬紧牙借,是虚荣;借了钱不好意思讨,也是虚荣;——人性的风险让我们虽然把“养命钱”放在银行,却不一定留得住;——人性的风险可能对家庭财富的侵蚀程度更大;——保险是一种强制储蓄,是最有计划的储蓄,比储蓄还储蓄,是真正意义上的最储蓄。
3、五大风险之长寿风险——养老金的缺口就是长寿风险根据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的数据2007年,养老保险的基金缺口为49.55亿元;2008年,缺口就上升至88.63亿元;2009年,这一数字是91.86亿元;测算结果显示,在所有政策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到2020年,上海会面临831亿元的养老金缺口!但是相对应的,上海人的平均寿命却在逐年增加,1984年上海人平均寿命为73.9岁,1994年为76岁,2004年为80.9岁,而现如今上海人的平均寿命已经接近85岁。
辩论赛辩词范文6篇辩论赛辩词范文 (1)1、三聚氰胺婴幼儿奶粉事件说明什么?辩论点:不安全对人的伤害,经济的损失。
2、规程是怎么来的?辩论点:规程用血写成的,是一个个血的案例告诫我们,必须遵守规程,必须做到安全生产。
3、安全是什么?辩论点:安全是生命,安全是效益,安全是政治。
4、安全与隐患的关系?辩论点:消除隐患,安全生产。
安全是幸福的保障,治理隐患保障安全。
5、“冰山理论”是这样的:露在水面之上的,被大家看到的,只有极少的一部分,掩藏在水面之下的,暂时没有显露出来的是大多数。
“冰山理论”应用在安全生产上,有这样一组数字,1:29:300,说明每一起事故的发生,都有其必然联系。
虽然在生产过程中一时侥幸,暂时躲过了灾难,如此下去,总有一天灾难会降临。
告诫冒险作业的职工,一定要先安全后生产,不安全不生产。
6、如何做到不安全不生产?7、一个骑摩托车的人,携带了三四个液化气瓶;一个不遵守交通规则抢道、变道的人;酒后驾驶;酒后上岗;凡此种种行为,都是明知故犯,类似于违章指挥。
所以,不光要先安全后生产,还要对不安全行为的人做出处罚,才能有效保证安全生产。
8、安全生产系万家,过去,煤矿安全事故频发,许多人宁可没工作,也不愿意去下井,如今,“瓦斯超限就是事故”,“煤矿可以做到不死人”安全理念指导下,工资高,又安全,选择下井的职工多了。
有了安全保障,才有人员保证,也才有生产保证。
过去,哪有今天这样的产量……,哪有今天这样的产值。
职工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幸福指数也提高了。
辩论赛辩词范文 (2) 正方:(一辩)立论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们要讨论一个与我们大家密切相关的话题:先安全还是先生产。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前提,无论论辩双方怎样辩论,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是安全生产。
何为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指企业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人身安全、设备和产品安全,以及交通运输安全等。
它既包括对劳动者的保护,也包括对生产、财物、环境的保护,使生产活动正常进行。
《鬼脸历史课》——北京曾是个动物园2012-08-11 20:33:15| 分类:历史连载|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连载)《鬼脸历史课——中国古代史》[1]1.北京曾是个动物园几十万年前,北京这块土地上没有高楼大厦、没有柏油马路、没有堵车喧嚣,更没有沙尘暴。
那时候,整个北京林深树茂,野兽出没,简直就是一个超级大的野生动物庄园。
动物庄园里也有人,但这些人不是庄园的管理者,而是和其他物种一样,是自然界食物链上的一环,吃别的动物或者被别的动物吃。
当时的人从外形上看很像我们今天动物园所见到的猩猩,长着两条罗圈腿,能够直立行走,不穿衣服,没有尾巴,解放出来的双手要么用来抓痒要么用来抓猎物。
但他们又和猩猩有不少区别,四肢伸开显得更直溜,与今人区别不大,脑门辽阔且向后倾斜,眉脊粗壮,左右相连,形貌总的来说介于猿1[1]和人之间,智商也是。
因此,严格上讲,我们还不能直接称之为人,好在古人类学上给它他起了个学名,叫猿人(即直立人)。
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中“一元论”的说法,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其他一切物质都是从这个本原派生出来的,也就是说人与万物的共同始祖只有一个,只不过后来逐渐分裂成各种物种。
而分裂出来的这些物种又都自成体系,互不干涉,比如人和老鼠的基因极为接近,相同率高达99.9%,但你不能说人类的祖先是老鼠。
所以,在上述理论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推动下,我们如果要探究人类的发源问题,则需要首先明确一点,那就是人类作为一个独立的生物物种,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这么聪明智慧,他也是由低等动物逐步进化而来的,且祖先只有一个,即无论是白种人、黑种人,还是黄种人,祖先都是猿人。
人类的祖先确定下来了,但人类这一支系是何时、何地从共同祖先这一总干上分离开来的,又成为我们这些后代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了。
因为这事涉及到祖宗的出生地和产生时间,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古人类学家都非常重视,很多人甚至倾尽一生精力研究这件事,并梦想着有一天能够找到人类最早发源地区的有力证据。
尊敬的受访者:您好!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育观念和生育意愿,我们特开展此次问卷调查。
您的宝贵意见将对我国生育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本问卷采取匿名方式,所有信息仅用于学术研究,请您放心填写。
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一、基本信息1. 您的性别:- 男- 女2. 您所在的年级:-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研究生3. 您所在的专业:- 请填写您的专业名称4. 您所在的学校:- 请填写您的学校名称二、生育观念5. 您认为生育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是?- 非常有利- 有利- 中立- 不利- 非常不利6. 您认为生育对家庭生活的影响是?- 非常有利- 有利- 中立- 不利- 非常不利7. 您是否认同以下观点?- 生育是女性的责任- 生育是夫妻双方的责任- 生育是个人选择,与他人无关8. 您认为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您的生育决策?- 经济条件- 职业发展- 个人意愿- 社会舆论- 其他(请说明)三、生育意愿9. 您是否有生育意愿?- 有- 没有- 暂时没有,但未来可能10. 如果您有生育意愿,以下哪个年龄段是您理想生育的时间?- 25-30岁- 30-35岁- 35岁以上11. 您对生育孩子的数量有何期望?- 1个- 2个- 3个或以上12. 您认为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您的生育意愿?- 经济压力- 职业发展- 个人意愿- 社会支持- 其他(请说明)四、社会支持13. 您认为当前社会对生育的支持程度如何?- 非常高- 较高- 一般- 较低- 非常低14. 您认为以下哪些社会支持对生育家庭最有帮助? - 经济补贴- 生育保险- 社会保障- 其他(请说明)五、其他15. 您对国家生育政策的了解程度如何?- 非常了解- 了解- 一般- 不了解- 完全不了解16. 您对国家生育政策的建议或意见:- 请在此处填写感谢您参与本次问卷调查!您的宝贵意见将对我们研究大学生生育率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祝您生活愉快!问卷结束。
生育的风险:最自然不过的事,还是最危险的事?『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每天多吃一份油煎食物,会增加多少患胰腺癌的风险?为什么婴儿在一岁之前最危险?一颗小行星掉在你家屋顶的概率会有多大?吃一根香蕉所受到的辐射和你通过一次机场安检的一样多?买彩票中头奖一夜致富的概率到底有多大?我到底要不要定期去做乳腺癌筛检?坐飞机安全还是坐火车安全?维多利亚时期的产妇在家生孩子竟然比在医院更稳妥?风险无时无处不在:一面是冷酷无情、公事公办的统计数字,另一面则纯粹是人们的恐惧与期望。
《一念之差:关于风险的故事与数字》的作者告诉我们,这就是人们看待风险的方式:从故事和数字中看他们想看的东西。
故事用来传达数字无法表示的感觉和价值观,但感觉和价值观可能曲解我们对可能性的看法。
*以下文字节选自《一念之差:关于风险的故事与数字》(三联书店2017年3月刊行)。
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与微信后台联系。
文| [英] 迈克尔·布拉斯兰德、戴维·施皮格哈尔特译| 威治译成为母亲,是女人在这个世界上最自然不过的事了,但是否也是最危险的事呢?在2010年,全世界约有28.7万名妇女死于分娩过程中,每480人中就有1人,即2100微死亡(1微死亡代表了百万分之一的死亡概率。
这个概念描述的是,一个普通人,在普通的一天,会发生危险的概率)。
这个数字相当于一个英国公民每6年发生严重死亡危机的平均风险量,简单地说,就是把这6年的风险浓缩在几个小时之内。
即便如此,这些数字又有什么用?对在产房中陪伴的诺姆[本书在讲述有关风险的故事时,设计了三个周易八字虚构人物——诺姆(Norm)、普登丝(Prudence)和凯尔文(Kelvin),他们分别代表面对风险采取的三种不同态度:理性分析型,过度恐慌型和无所谓型。
你属于那种类型呢?]来说,又能有什么用呢?也就是说,在决定要不要生小孩时,那些有选择权的人有多少次真正计算过生育风险了呢?毕竟这对女性,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女性来说,几乎是最危险的事情了。
危险性可能会让我们的决定有些许不同,这是概率在真实生活中局限性的良好示范。
如果你觉得诺姆的举动看起来很荒唐,或像个局外人,这是有原因的。
如果情感和冲动对诺姆来说比在推车下捡拾数据表格更重要的话,肯定因为那只是一般的风险。
在某种程度上,数字告诉了我们一些非凡的故事,它们也是无数努力探索和关注的焦点。
在某些国家,比如乍得(Chad)和索马里(Somalia),生育风险在全球平均值的5倍以上。
在这里,产妇生产时的死亡率达到惊人的1%,即100次生产中就有1次死亡,即1万微死亡。
它可能被认为是自然概率,也是行之几千年的残忍行为,也是本书谈到的风险最高的活动。
纵使这数字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被医疗权威机构以一些非自然和历史的风险数据加以修改,但生产致死的自然发生率无疑还是最高的。
对发达国家来说,即使产妇的死亡率已有显著的下降,但仍是缓慢的、不稳定的、伴随着痛苦的。
就算在上层社会,生孩子这件事也是危险的,看看教堂里的纪念碑就知道了。
在150年前的英国,200位妇女中就有1位因此死去,大部分是感染或是产褥热(puerperal fever)所导致的。
早年在一些慈善医疗机构生育的风险也比较高,甚至比石器时代100人中有1人死亡的记录还糟。
在1841年,在家中生孩子实际上比较安全,助产士无疑让人感到害怕,但一些慈善医院的医生却更容易让人致命。
伦敦的夏洛特皇后医院素来以“妇产科临床教学基地”而闻名,在那里每100位生育妇女中就有4位死亡,在夏洛特皇后医院生孩子的风险相当于4 万微死亡,比自然生产死亡率还糟糕4倍,甚至比在阿富汗当一年兵更危险(2011年时约是5000微死亡)。
对生产的母亲而言,医院甚至比现代战区更让人无法信任。
敌人是谁?是医生和医院而不是分娩过程杀死了大部分的母亲。
如果我们将这些死亡率和自然死亡概率相比,可以发现在这些机构中,四分之三的死亡事件是直接由医疗专业人员造成的,这比塔利班恐怖分子更为恐怖。
1848年,维也纳一个匈牙利籍医生伊格纳·塞麦尔韦斯(Ignaz Semmelweis)是个特例。
他将两个诊所进行比较:一个由经过训练的医科学生操作,一个由助产士运作。
结果医科学生造成的死亡率是助产士的2~3倍,平均10%,是石器时代的10倍。
1842年12月,一个月之内,在239次生产中就发生了75起死亡事件,这个让人无法置信的概率,几乎是每3个妈妈中就会有1个在生产中或生产后死亡,这间医院简直是一个屠宰场。
塞麦尔韦斯医生验尸后发现,这些学生和教授在接生时竟然都没想过应该事先洗手。
他们带着尸体的病菌,这使得产妇在街上生产都比让他们接生安全。
有些妇女甚至偏好在有学生临床实习那天生孩子。
当塞麦尔韦斯医生提出洗手并加氯消毒的要求后,死亡率在一个月内由18% 降至2%。
由于提出医院有害健康的犀利见解,塞麦尔韦斯医生被解雇了,后来他搬到匈牙利佩斯州(Pest),不断受到不认同者的干扰。
他开始写信抨击欧洲著名的妇产科医生,说他们是刽子手。
他变得反复无常,让人难堪,最后被送到精神病院两周后死去。
死因是被他的看护毒打一顿后受了感染——一个残忍的巧合,享年47岁。
30年后,在上千个不必要的死亡事件发生后,细菌理论才被建立起来,塞麦尔韦斯医生才获得平反。
那么现在呢?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说法,每年在英格兰和威尔士约有50位妇女在分娩过程中死亡,大约平均一周一位。
产妇死亡调查报告(Confidential Enquiry into Maternal Deaths)从1952年开始每三年发布一次,现在已经升级为产妇和儿童健康调查报告(Confidential Enquiry into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它指出,如果我们把直接死亡如失血过多和间接死亡计入的话,真实的数字应该更多,大概是现在的两倍,这让生育问题变得更糟了。
这个调查还发现,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每年约有150名婴儿没有母亲,因为母亲们已在分娩中死亡,最常见的直接原因还是感染。
但是现今每年怀孕人数超过了70万人,最常见的间接原因是心脏病,每年15~20人因此死亡。
因为有心脏病的女性在怀孕时,压力随着宝宝的成长会越来越大,就像《弓箭手》(The Archers)的免费言情小说剧情一样。
在联合国的报告中,英国每年有92名产妇死亡,死亡率约为九千分之一,从历史上来看是相当不错的数字,但还是有大约12微死亡数值,跟骑摩托车从伦敦到爱丁堡往返的微死亡值一样。
与大多数其他国家不同的是,英国近20年来生育风险并没有下降,明显的社会阶层依然存在,较低社会阶层的生产风险是较高阶层的5倍之多,年纪较大的产妇也有比较高的生育风险。
就联合国公布的各国比较数据来看,瑞典只有40微死亡,是英国的三分之一,正如塞麦尔韦斯医生所说,关键问题在于清洁卫生。
在美国,男人想要陪产的话,必须穿一件长袍;但是在英国,家属可以直接进去,即使刚从花园过来的也一样。
即便如此,美国产妇死亡率的官方数据为210微死亡,依旧是瑞典的5倍多——在国际排名上和伊朗处于同一个水平,尽管这些数字不可避免地存在争议。
美国喜剧演员琼·里弗斯(Joan Rivers)曾说,她觉得最理想的生产状况是“在第一次阵痛时就把我打昏,然后等发型师来了再把我叫醒”,这也是德国在20 世纪初所发生过的事。
一种称为“暮光之眠”(twilight sleep)的麻醉方法,使妇女甚至不记得生产过程。
麻醉的普及是在1850年左右开始的,在此之前,妇女不可避免地都要遭受“夏娃的惩罚”,就像《创世记》中所说的:“在悲伤中迎接新的生命。
”生产的恐惧一般被称为“婴儿出生恐惧症”(tokophobia),在英国有一个叫作“出生创伤协会”的组织,他们表示焦虑和恐惧并不罕见,虽然“恐惧症”这三个字不讨人喜欢,就好像对安全感到忧心一样,却不用过于担心。
他们认为即便是生育的这种恐惧,也值得尝试去克服,特别是当他们拿出简单计算过这种伤痛的数据之后。
也就是说,这么做值得吗?很明显,最后会有一个好处——得到一个宝宝。
这个诱因让数百万男性和女性接受了这个风险,即使他们忘了采取避孕措施,对此也并不内疚,虽然风险极高,但也是值得的。
事实上,证据显示人们越期待可能获得的好处就会越降低所预测的风险,也就是说,对某些人来说利益大于风险。
这些人会认为风险对他们来说非常低,对其他人也是。
一个不完美的经验法则是,你期待越多,担心就越少。
但是,为什么好的部分会使坏的部分减少呢?补偿?是的。
风险心理学家保罗·斯洛维克(Paul Slovic)把它叫作“情感启发法”(affect heuristic),即如果你喜欢一个东西,你就难以发现这个东西可能会伤害你。
如果像凯尔文的老婆一样,采取剖腹产的方式会比较安全吗?恺撒大帝就是剖腹产生下的,这几乎成为一个神话,因为那时只有在母亲死亡或是濒临死亡时才会剖腹,但恺撒的母亲在他长大后都活得好好的。
第一位在剖腹产之后还能活下来的妇女,是16世纪一位帮猪结扎的男人的老婆,他的职业或许让他具有一定的解剖学知识。
暂且不提神话,恺撒的后代似乎对剖腹产非常热衷,因为现在罗马将近一半的宝宝都是经剖腹产生下的,80%都在私人诊所。
官方记录显示,剖腹产的死亡率为170微死亡,比顺产几乎提高了一倍。
但风险是有争议的,特别是难以将操作本身的风险和是否由剖腹导致的风险区分计算。
当然,所有事情都可能出现问题,有些问题虽不会导致母亲的死亡,却仍然会造成严重影响,最常见的是产后抑郁症,它影响了10%~15%的新妈妈。
这又是另一种风险,老问题又来了,从益处中看到风险是多么的困难。
尤其是在所得利益非常大的情况下,认真看待我们自身可能并不利于指引我们对未来的感受。
“我知道我想要一个宝宝,而且我非常想要,当我想到这件事就觉得很开心,当我想到不能有宝宝时会不开心,所以拥有一个宝宝将会让我快乐。
”谁会说你错了呢?但是失望的风险也不小。
我们应该试着说服人们认真看待风险,特别是应该在出现产后问题时提供帮助,但不应该期待自己能够改变人们的希望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