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
- 格式:pptx
- 大小:10.91 MB
- 文档页数:46
解析气压带与风带太阳辐射能在高低纬度间分布的不均匀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假如大气在均匀的地表(地表是平坦的,消除了地势的高度起伏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地表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消除了物质比热容的不同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上运动,近地面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一、图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无论三力平衡还是不平衡,风向始终与等压线有一夹角(斜交等压线);高空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当二力平衡时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其结果是近地面形成了赤道与北极之间或赤道与南极之间的三圈环流,全球近地面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特征1、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表上运动,等压线与纬线平行,形成的气压带也与纬线平行。
2、近地面气压带和高空气压分布状况。
当近地面是高压带时,盛行下沉气流,其高空相对于同一高度的其他地方形成低气压;当近地面是低压带时,盛行上升气流,其高空相对于同一高度的其他地方形成高气压。
3、二分日气压带以赤道为中心对称分布,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4、气压带和风带的宽度。
理论上讲,每一个气压带大约有10个纬度的宽度,每一个风带有20个纬度的宽度。
5、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与二分日相比,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大致为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大致为夏季偏南,冬季偏北。
6。
气压带的移动范围。
气压带和风带最大移动范围为10个纬度。
当太阳直射赤道时,赤道低压带位于5°S-5°N之间,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位于25°N-35°N之间,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位于55°N-65°N之间,北半球的极地高压带位于85°N至北极之间。
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赤道低压带位于赤道至10°N之间,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位于30°N-40°N之间,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位于60°N-70°N之间,北半球的极地高压带位于87。
气压带风带的知识点详解气压带和风带是地球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描述了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压和风向、风速的分布情况。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点有助于理解天气变化、气候变化以及对于环境和农业的影响。
气压带气压带是指地球上不同纬度上的气压分布带状区域。
由于地球自转、光热的不均匀分布,引起了大气的运动,在不同纬度上形成了不同的气压带。
1.低气压带:低气压带位于赤道附近,也就是0纬度附近,称为赤道低气压带。
这个地区阳光照射较为直接,导致空气被加热,产生热浮力,使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
低气压带是常年的热带气旋活动区,伴随着阵雨、雷暴等强对流天气。
2.高气压带:高气压带位于地球的30°纬度左右和60°纬度左右,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高气压带。
这些地区的空气下沉,导致气压升高。
高气压带是干燥的区域,通常没有降水,形成了沙漠和荒漠。
3.极地低气压带:极地低气压带位于地球的极地地区,由于太阳照射角度小,因此地表和空气受到的辐射能量较少,导致气温低并形成低气压带。
这个地区的天气通常寒冷、刮风且多云,降水量很小。
风带风带是指在气压带的影响下形成的大气环流运动带状区域。
气压带和风带是相互关联的,气压带的存在影响着风的形成和方向。
1.赤道低压带:赤道附近的低气压带形成了称为赤道低压带的风带。
由于赤道附近的气压高度低,空气上升,形成了一股从南向北的上升气流。
这股气流被称为赤道东风,它主要影响赤道附近的热带和地区。
2.副热带高压带:赤道附近的气流在上升后分裂为两股,一股朝北、一股朝南。
这两股气流在30°纬度左右降落到地表形成高气压带,称为副热带高压带。
在南半球,这个风带被称为南风带,而在北半球,则被称为北风带。
这两个风带主要影响副热带地区。
3.副极地辐合带:在副极地高压带降落到地表之后,形成了一股从北向南的下沉气流。
这股气流与来自赤道的南风带相汇合,使空气被迫上升,并形成低气压带,称为副极地辐合带。
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
,只占用一段篇幅
气压带和风带是地球上流动气流的垂直分布。
它们位于大气层之间,决定着世界各地活动气流的结构。
气压带按着纬度来分布,有三
条不同的气压带:低压带、中压带和高压带。
低压带的位置在太平洋
和印度洋西边,伴随着伴随着最强烈的风风暴,改变位置时左右移动。
相对而言,高压带位于东部,伴随着较弱的且相对平稳的风。
风带位
于气压带之上,它们也按着纬度分布,其中最著名的有北太平洋风带
和南太平洋风带。
北太平洋风带包含南北向的热带风暴和全球性的季风,而南太平洋风带主要包含气压带。
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活
动气流会把温暖的海气向北带到高纬度的地方,把寒冷的地方的冷空
气向南带入低纬度的地方,维持着地球大自然美丽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