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
- 格式:pptx
- 大小:10.91 MB
- 文档页数:46
解析气压带与风带太阳辐射能在高低纬度间分布的不均匀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假如大气在均匀的地表(地表是平坦的,消除了地势的高度起伏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地表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消除了物质比热容的不同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上运动,近地面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一、图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无论三力平衡还是不平衡,风向始终与等压线有一夹角(斜交等压线);高空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当二力平衡时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其结果是近地面形成了赤道与北极之间或赤道与南极之间的三圈环流,全球近地面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特征1、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表上运动,等压线与纬线平行,形成的气压带也与纬线平行。
2、近地面气压带和高空气压分布状况。
当近地面是高压带时,盛行下沉气流,其高空相对于同一高度的其他地方形成低气压;当近地面是低压带时,盛行上升气流,其高空相对于同一高度的其他地方形成高气压。
3、二分日气压带以赤道为中心对称分布,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4、气压带和风带的宽度。
理论上讲,每一个气压带大约有10个纬度的宽度,每一个风带有20个纬度的宽度。
5、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与二分日相比,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大致为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大致为夏季偏南,冬季偏北。
6。
气压带的移动范围。
气压带和风带最大移动范围为10个纬度。
当太阳直射赤道时,赤道低压带位于5°S-5°N之间,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位于25°N-35°N之间,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位于55°N-65°N之间,北半球的极地高压带位于85°N至北极之间。
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赤道低压带位于赤道至10°N之间,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位于30°N-40°N之间,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位于60°N-70°N之间,北半球的极地高压带位于87。
气压带风带的知识点详解气压带和风带是地球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描述了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压和风向、风速的分布情况。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点有助于理解天气变化、气候变化以及对于环境和农业的影响。
气压带气压带是指地球上不同纬度上的气压分布带状区域。
由于地球自转、光热的不均匀分布,引起了大气的运动,在不同纬度上形成了不同的气压带。
1.低气压带:低气压带位于赤道附近,也就是0纬度附近,称为赤道低气压带。
这个地区阳光照射较为直接,导致空气被加热,产生热浮力,使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
低气压带是常年的热带气旋活动区,伴随着阵雨、雷暴等强对流天气。
2.高气压带:高气压带位于地球的30°纬度左右和60°纬度左右,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高气压带。
这些地区的空气下沉,导致气压升高。
高气压带是干燥的区域,通常没有降水,形成了沙漠和荒漠。
3.极地低气压带:极地低气压带位于地球的极地地区,由于太阳照射角度小,因此地表和空气受到的辐射能量较少,导致气温低并形成低气压带。
这个地区的天气通常寒冷、刮风且多云,降水量很小。
风带风带是指在气压带的影响下形成的大气环流运动带状区域。
气压带和风带是相互关联的,气压带的存在影响着风的形成和方向。
1.赤道低压带:赤道附近的低气压带形成了称为赤道低压带的风带。
由于赤道附近的气压高度低,空气上升,形成了一股从南向北的上升气流。
这股气流被称为赤道东风,它主要影响赤道附近的热带和地区。
2.副热带高压带:赤道附近的气流在上升后分裂为两股,一股朝北、一股朝南。
这两股气流在30°纬度左右降落到地表形成高气压带,称为副热带高压带。
在南半球,这个风带被称为南风带,而在北半球,则被称为北风带。
这两个风带主要影响副热带地区。
3.副极地辐合带:在副极地高压带降落到地表之后,形成了一股从北向南的下沉气流。
这股气流与来自赤道的南风带相汇合,使空气被迫上升,并形成低气压带,称为副极地辐合带。
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
,只占用一段篇幅
气压带和风带是地球上流动气流的垂直分布。
它们位于大气层之间,决定着世界各地活动气流的结构。
气压带按着纬度来分布,有三
条不同的气压带:低压带、中压带和高压带。
低压带的位置在太平洋
和印度洋西边,伴随着伴随着最强烈的风风暴,改变位置时左右移动。
相对而言,高压带位于东部,伴随着较弱的且相对平稳的风。
风带位
于气压带之上,它们也按着纬度分布,其中最著名的有北太平洋风带
和南太平洋风带。
北太平洋风带包含南北向的热带风暴和全球性的季风,而南太平洋风带主要包含气压带。
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活
动气流会把温暖的海气向北带到高纬度的地方,把寒冷的地方的冷空
气向南带入低纬度的地方,维持着地球大自然美丽的景色。
气压带和风带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的模式。
全球范围内大气大规模的运动我们称之为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在全球的分布上也主要体现为大陆东、西的差异。
大陆西岸主要表现为受不同气压带、风带控制;大陆东岸主要是受季风环流的影响。
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将热力环流模型扩大到全球。
1.赤道和极地之间的单圈环流。
假设条件:1.地球不自转;2.地表性质均一;3.太阳直射赤道。
结论: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单圈环流。
2.三圈环流(动态过程)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单圈环流模式不成立。
而是形成三圈环流。
假设条件:1. 地表性质均一;2.太阳直射赤道。
【重点理清高空的风和近地面的风的最终偏转方向不同】【六个气压带和风带形成过程术语及图解分析】:【赤道低气压带,0°为中心】 赤道附近温度较高,空气膨胀上升,在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在高空则形成高气压,流向两极方向。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最终在北纬30°高空偏转成西风。
气流源源不断从赤道上来补充,越堆积越多,最终气流被迫下沉。
【副热带高气压带,30°为中心】气流被迫下沉在地面堆积,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高压气流流向赤道和高纬度。
流向赤道的偏转成[东北信风带]。
流向高纬度的偏转成[西风带]。
【极地高低压带,90°为中心】极地周围气温较低,空气收缩下沉,在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
高压气流流向四周,形成环绕极地的[极地东风带]。
高空气流则下来补充。
【副极地低气压带,60°为中心】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在60°附近相遇,来自低纬度的暖而轻气流被迫抬升,在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气压带风带的记忆及判别:1.根据气压带的中心纬度0°,30°,60°,90°等纬度,判断气压带的名称,风带则识记低纬信风,中纬西风,高纬极地东风。
2.结合气压带判断风向名称或根据风带推算气压带。
气压带和风带一、什么是气压带由于地球表面纬度高低不同,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于是形成不同的气压区域,这些区域就是气压带。
假设地球表面是平滑、均匀的,气压水平分布表现出纬向带状。
地球上的水平气压带有七个,它们是:(1)2个极地高压带:分布在北极和南极极区,使空气受冷收缩积聚,而高空气流辐合,在低空形成的高压带。
(2)2个副极地低压带:分布在南、北纬60°及其两侧。
来自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热空气向北移动,来自极地高气压带的冷空气南下(北半球)两者相遇热空气被迫抬升地面形成低压。
(3)2个副热带高压带:分布在南、北纬20~30°的强大高压带,是自低纬高空向极流动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辐合形成。
是对大气环流影响最大的气压带。
(4)1个赤道低压带:分布在赤道附近。
由于终年高温,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低空形成低压带。
气压带可随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而南北平移。
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上下移动各约五度。
二、什么是风带在忽略地表高低起伏、海陆分布差异的情况下,由于三圈环流,在气压带之间形成的全球性大气环流。
全球性大气环流分布在不同纬度位置,在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形成了不同性质的大气水平运动地带,叫做风带。
风带共有六个,极地东风带,中纬西风带和东北(南)信风带,南北半球相似。
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的变化而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同时引起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1)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2)风带位置季节移动,导致风向发生季节变化(3)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是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两侧南北纬5°之间。
从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自赤道逐渐北移至北回归线。
夏至时,气压带和风带比春分时北移5°左右。
这时的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至赤道与北纬10°之间;但这时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可以一直吹到赤道,甚至有一部分可越过赤道,吹送到北半球,并偏转成西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