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光学热学专题目练习复习过程
- 格式:doc
- 大小:125.50 KB
- 文档页数:7
一、初中物理热学问题求解方法1.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上会出现“水雾”,下列现象中的物态变化与“水雾”的形成相同的是()A.饮料中的冰块逐渐变小B.北方冬天植物上的雾淞C.蒸锅上方生成的“白气”D.寒冬,室外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上会出现“水雾”,这是眼镜温度较低,而室内水蒸气温度较高,水蒸气接触到眼镜时,会放出热量降温,液化成小水珠,附在眼镜上。
A.饮料中的冰块逐渐变小,这是冰块吸热熔化成水,A项不合题意;B.雾淞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B项不合题意;C.蒸锅上方生成的“白气”,这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选项C符合题意;D.寒冬,室外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这是衣服上的固态冰升华成水蒸气,D项不合题意。
故选C。
2.下表列出了部分金属的熔点和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根据表中的数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金块在“钢水”中不会熔化B.在-40℃时,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温度C.表中所列出的金属,沸点都可以用水银温度计测量D.因为钨的沸点比较高,所以白炽灯里的灯丝是用钨制成的【答案】B【解析】【详解】A.“钢水”的温度达到1515℃,金块的熔点只是1064℃,低于“钢水”的温度,金块会熔化,A错误;B.水银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它在-39℃时凝固,在-40℃时,已经是固态,所以这种情况下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温度,B 正确;C .表中所列出的金属,除了水银,沸点都大于357℃,357℃是水银的沸点,这些温度都已经超过了水银的沸点,所以说不可以用水银温度计测量,C 错误;D .白炽灯里的灯丝是用钨制成,这是因为钨的熔点高,长时间通电温度很高,钨都不会熔化,D 错误。
3.关于物体的内能,热量和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一个物体从外界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B .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C .只要物体的温度不变,它的内能就一定不变D .温度高的物体比温度低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答案】B 【解析】 【详解】A .一个物体从外界吸收了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的熔化以及液体的沸腾,都在吸收热量,但温度没有改变,故A 项错误;B .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可能是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所以内能一定增大,故B 项正确;C .物体的温度不变,有可能正在吸收或者放出热量,内能改变;也有可能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或者物体对外界做功时,物体的内能减小,故C 项错误;D .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物体含有多少热量,只能说物体吸收或者放出多少热量,故D 项错误。
初中物理中考专题复习《热学实验》(附参考答案)热学实验题重点考查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水的沸腾、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等实验,侧重考查温度计等仪器的使用、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归纳实验结论、用图像描述规律等。
一、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规律 1.图像中若有一段线段与“时间轴”平行,则该物体是晶体否则是非晶体。
2.晶体熔化(凝固)条件:温度达到熔点(凝固点),且继续吸(放)热。
非晶体熔化(凝固)条件:持续吸(放)热。
3.特点: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凝固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凝固点)。
晶体熔化(凝固)过程中持续吸(放)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凝固)过程中,吸(放)热,温度不断变化.此类题考查学生对固体熔化(凝固)实验的掌握情况、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以及固体熔化时的规律.根据温度计的使用的注意事项: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不能碰到容器底,也不能碰到容器壁.知道怎样才能使试管中的晶体均匀受热是解决此题的关键.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时,一般都采用水浴法,同时需要不断搅拌物体。
水浴加热,可以使加热比较均匀,物体的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固体颗粒越小,受热越充分,熔化的就越快.根据公式Q吸=cm△t可以知道,当Q吸和比热容c一定时,升高的温度△t和水的质量m成反比,因此当水的质量m越大时,水的温度升高的就会越小,温度计的示数变化就不太显著.在相同的时间内(吸热相同),若物质固态时温度升高多,而液态时升高少,由此可知温度变化越大,比热容就越小.例1 图甲是小明“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某时刻试管中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是℃。
(2)实验时,把装有碎冰块的试管放到装有水的大烧杯中加热,主要目的是使碎冰块,而且物体的温度上升速度较(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试管在水中的深度要适当.其“适当”的含义是:①;②.(3)图丙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2024年九年级中考物理专题复习:热学实验题1.某兴趣小组利用一次性纸杯研究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装置如图甲所示。
(1)实验中,应使用酒精灯的焰对纸杯加热。
加热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的水温为℃;(2)当水温升高到90℃后,每隔30s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将记录的数据绘制成如图丙所示的图像。
由图像可知,沸腾时水的温度特点为;(3)水沸腾时有大量气泡产生,此时气泡中的主要成分是;(4)取下温度计,继续加热,在水烧干之前纸杯没有被烧坏,主要原因是水沸腾需要,使纸杯的温度低于着火点。
2.小华同学在家里认真观察烧开水时的现象并思考水沸腾时的特征,他想进一步严谨地研究水的沸腾,于是他和同学一起利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当水温达到92℃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出了如图丙℃所示的水的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
(1)小华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乙所示,则图(选填“a”或“b”)是水沸腾时的情况;同时烧杯上方出现大量的“白气”,这些“白气”的形成需要(选填“吸热”或“放热”);(2)由图丙可知,此时水的沸点是℃,说明实验时水面上方气压(选填“高于”或“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3)现将烧杯中的水冷却到某温度,增加约三分之一的水,保持其他实验条件不变,日后”所呈现的现象,其中(选填标号甲、乙、丙)图是表示溶液静放30日后的实验现象。
如果室温越高,达到丙图所示现象所用的时间将(选填“缩短”或“延长”),原因是。
(3)如图3所示,取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筒内放一小团浸有少量乙醚的棉花,快速压下活塞,此实验可观察到浸有乙醚的棉花着火燃烧,说明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5.图甲是探究“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
(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和;(2)为了使被加热的物质受热均匀,实验中采取的措施是;(只要写出一条即可)(3)在图乙中,B、C是水平线的两个端点,则(选填“B”、“C”或“B或C”)点的温度表示熔点,因为物质在该点的状态是固态。
2024年中考物理第二轮专题复习热学分类专训:作图题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1.用相同的加热器分别给质量和初温均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进行加热。
已知:=2:1c c甲乙,甲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
请在同一坐标中画出乙液体在相同时间内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像。
(不计热量损失)2.如图所示是某固态晶体物质在熔化前后的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请在图中用粗实线画出该晶体在相同的过程中内能随温度变化的大致图像(热源供热稳定,不考虑晶体质量的变化)。
3.海陆风是出现于近海和海岸地区的,具有日周期的地方性风。
请在图中虚线框内用箭头表示出日间海陆风的吹拂方向。
4.如图甲所示是一个内壁光滑且密闭绝热的金属圆筒,左端固定在墙上,现在先用力F向左推活塞,使活塞从A位置运动到最左端C位置。
撤去力F后,活塞又被圆筒内的气体推回到A位置。
请在图乙的坐标图中作出活塞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再返回A位置的过程中,金属圆筒内的气体的内能随位置变化的大致关系图像。
(绝热:表示没有热量传递。
坐标原点表示内能为零)5.小江和小李两位同学用相同的加热装置对初温都为25℃的水加热相同的时间(水未沸腾),小江加热的水质量少,小李加热的水质量多(其他条件均相同)。
请在图中用实线大致绘制出小江和小李两位同学加热的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
6.如图所示,是探究质量为m1的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现用质量为m2(m2>m1)的水重复该实验(其他条件不变)。
请在该图中画出质量为m2的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7.小组成员在研究水沸腾的实验中,负责观察水沸腾现象的同学记录下了水沸腾前后,烧杯中产生气泡的情形,他只画了一个气泡,没有完整地画出水中产生气泡上升时的情况,请你帮他在图中把这个上升的气泡补充完整。
(画2-3个上升时的气泡即可)8.如图甲所示,将装有热奶(80℃)的奶瓶放入20℃的水中,5min后,水和奶的温度均为40℃,试在图乙中分别画出容器中水的温度和奶瓶中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图像。
考点一:物质熔化和凝固1.图甲是“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实验时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到水中加热,而不用酒精灯直接给试管加热,这样做既可以使海波受热______,又可以使海波的温度上升较慢,便于记录数据。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象如图乙所示,由图象可知海波是______,第9min时海波处于______(填物质的状态)。
2.图甲是用海波和石蜡“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___________;(选填“A”“B”或“C”)(2)开始实验后,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温度为___________℃;(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两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石蜡是_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海波熔化持续了___________min;(4)由实验可得到晶体熔化特点:___________;(5)由实验可知,晶体的温度是熔点时,可能处于___________态。
A.固 B.液 C.固液共存3.图甲是小丽同学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图。
(1)如图乙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 ℃(不需要估读)。
(2)安装实验器材时,小丽应按照______ 的顺序进行(选“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3)她将冰熔化的过程绘制成如图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分析图像数据可知,冰是______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4)分析图丙可知,该物质在t1时刻的内能______ t2时刻的内能;CD段加热时间是AB段加热时间的2倍,则冰的比热容______ 水的比热容(两空均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5)当试管中的冰全部熔化成水后,继续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水______ 沸腾(选填“能”或“不能”)。
4.在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1)组装实验器材时,合理的顺序是______(填序号)。
一、初中物理热学问题求解方法1.如图甲所示为大家常见的普通煤炉,通过燃烧煤将壶中的水进行加热。
为提高煤炉效率,某大学创意小组设计了双加热煤炉,如图乙所示,在炉壁的夹层中也加入水,在给壶中水加热的同时,也给炉壁夹层中的水加热。
现在1标准大气压下,壶中装有质量为4.5kg 温度为20℃的水,己知q 煤=3×107J/kg ,c 水=4.2×103J/(kg•℃),求:(1)如果烧开壶中的水,需要吸收多少热量?(2)已知甲图煤炉烧水效率为28%,若用甲图煤炉烧开壶中的水,需要完全燃烧煤的质量是多少?(3)在乙图煤炉加热过程中,在消耗等量煤的情况下,除烧开壶中的水外,还可把炉壁夹层中10kg 的水从20℃加热至40℃,则改进后乙图煤炉的烧水效率是多大?【答案】(1)1.512×106J ;(2)0.18kg ;(3)43.56%。
【解析】【分析】(1)知道水的质量、水的初温和末温、水的比热容,利用吸热公式求水吸收的热量;(2)知道普通煤炉的烧水效率,利用100%Q Q η=⨯吸放可得煤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已知煤的热值,利用Q mq =放可得普通煤炉完全燃烧煤的质量;(3)由题知,双加热煤炉还可额外把炉壁间10kg 水从20℃加热至40℃,根据吸热公式求出炉壁间水吸收的热量;由题意可知,壶内水吸收热量不变,则可求出双加热煤炉中水吸收的总热量(有用能量);由题意可知,双加热煤炉中煤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不变,再利用效率公式求出改进后乙图煤炉的烧水效率。
【详解】(1)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把壶内20℃,4.5kg 水烧开,水吸收的热量:()()361 4.210J/kg 4.5kg 10020 1.51210J Q c m t =∆=⨯⋅⨯⨯-=⨯吸水水℃℃℃;(2)普通煤炉的烧水效率为28%,由100%Q Q η=⨯吸放可得煤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Q 放=Q η吸=61.51210J 28%⨯=5.4×106J , 由Q mq =放可得需要完全燃烧煤的质量:m 煤=Q q 放=675.410J 310J⨯⨯=0.18kg ; (3)改进后乙图双加热煤炉还可额外把炉壁间10kg 水从20℃加热至40℃,则炉壁间水吸收的热量: ()()2354.210J/kg 10kg 40208.410J Q c m t ''=∆=⨯⋅⨯⨯-=⨯吸水水℃℃℃, 而壶内水的初温、末温以及质量均不变,则壶内水吸收热量不变,则双加热煤炉中水吸收的总热量:6561.51210J 8.410J 2.35210J Q Q Q '=+=⨯+⨯=⨯吸吸吸总, 由题意可知,双加热煤炉与普通煤炉消耗煤的质量相等,则这些煤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不变,则双加热煤炉的烧水效率:η′=Q Q 吸总放=662.35210J 5.410J⨯⨯×100%≈43.56%。
专题1.2 中考光学计算题知识回顾一、光学的五个规律1.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的反射定律:(1)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即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
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1)像、物大小相等;(2)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4)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4.光的折射规律:在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光从水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界面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
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随之增大。
在光的折射现象中,介质的密度越小,光速越大,与法线形成的角越大。
5.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具体见下表。
二、记住光学常数1.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2.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距离)单位;1光年≈9.4608×1015m≈9.4608×1012km。
类型与典例突破类型1: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结合三角形相似做答【例题1】(竞赛题)如图是小孔成像原理示意图。
根据图中所标尺寸,蜡烛AB在暗盒中所成的像CD的高度是多少cm?【答案】1cm【解析】蜡烛AB在暗盒中所成的像是CD,设AC与BD交点为O,现在知道AB=6cm , CD=?H=12cm,h=2cm.△AOB 与△COD相似,所以有AB HCD hCD=AB×(h/H)=6cm×(2cm/12cm)=1cm所以蜡烛的高度为1cm。
【例题2】(改编题)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学者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小孔成像的实验.他的做法是,在一间黑暗的屋子里,一面墙上开一个小孔,小孔对面的墙上就会出现外面景物的倒像.小华在学习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后,利用如下装置来验证小孔成像的现象.已知一根点燃的蜡烛距小孔20cm,光屏在距小孔30cm处,小华测量了蜡烛的火焰高度为2cm,则光屏上火焰所成像的高度为______cm.若物距增大,像距不变,则像的高度______。
专题02 热学(讲练)(解析版)2021年中考物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一、重点梳理1.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叫物态变化。
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2.物态变化伴随能量变化:物态变化时伴随热量的传递。
3.熔化:(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2)熔化过程的特点:物质熔化时要吸收热量;对晶体来说,熔化过程中固、液共存,物质温度不变。
(3)晶体熔化的条件: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4.凝固:(1)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各物态变化过程。
(2)凝固过程的特点:固、液共存,物质凝固时要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3)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4)凝固的条件:1)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5.晶体和非晶体: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13.分子热运动(1)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隙。
(2)热运动: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14.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当固体被压缩时,分子间距离变小,分子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固体被拉伸时,分子间距离变大,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如果分子间距离很大,作用力几乎为零,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气体具有流动性,也容易被压缩。
液体间分子之间距离比气体小,比固体大,液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15.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1)分子动能: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着无规则的热运动。
物体内大量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所具有的能量称为分子动能。
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快,它们的动能越大。
光学和热学练习题1、光在水中是沿___________传播的,光从水斜射到空气的传播路线____________改变。
(一定或不一定)2、光在________________介质里传播的路线是直的。
光在_________中的传播速度最大,为____________米/秒,光在10秒内传播的距离为__________千米。
3、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作____________,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作_____________。
3、某人高1.8米,立于平面镜前。
这个人在镜子里的像离本人5米,这个人距镜面__________米,这个人在镜子里的像高__________ 米。
4、我们能在平面镜中看到物体______立、_______大的_______像,这是由光的__________现象形成的。
5、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是光的现象6、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传播方向_________(选填“一定”或“不一定”)发生改变。
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玻璃时,折射角______入射角(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7、使用放大镜时,必须把要观察的物体放在凸透镜的_________以内,这样才能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_________像。
8、一物体放在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前,在凸透镜另一侧光屏上成一个缩小的像,则光屏离开凸透镜的距离是在___________之间。
9、凸透镜、凹透镜和平面镜中能会聚太阳光的是__________,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____________入射角。
(大于、等于或小于)。
我们能在平面镜中看到物体的像,这是由光的(反射、折射或直线传播)作图题1、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A0的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大小。
2、在图中,根据给出的入射光线A0和反射光线OB,画出相应的法线和平面镜。
3、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OB的入射光线AO,并标出入射角及其大小。
4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6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
5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镜中的像(或镜前的物体)。
6填上适当的透镜7、如图是束光在空气与某种透明物质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图中________为分界面;界面的________边是空气;∠________为入射角;∠________为反射角;∠________为折射角。
8、完成下列各透镜的光路。
三、选择题1、某学生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米处。
当他向镜面走近0.5米时,则他在平面镜中的像离镜面的距离是( )A 0.5米。
(B)1米。
(C)1.5米。
(D)3米。
1.物体放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在距透镜40厘米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则该透镜的焦距可能为()A40厘米。
B 30厘米。
C 20厘米。
D 10厘米。
3、某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光屏移到离凸透镜16厘米处,得到烛焰倒立放大的像,他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A 18厘米B 12厘米C 8厘米D 4厘米4、某同学在光具座上做凸透镜成像实验,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当他把蜡烛从距离凸透镜25厘米处向15厘米处靠近时,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始终成清晰的像,则()A 始终是放大B 始终是缩小的C 始终是正立的D 始终是倒立的5、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0~20厘米之间,当物体距透镜25厘米时,所成的像一定是()A 缩小的像B 放大的像C 正立的像D 倒立的像6、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物体放在距焦点3厘米的主光轴上,则()A 一定成虚像B 一定成实像C 一定成缩小的像D 一定成放大的像7、下列光学现象中不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A 太阳光下的树影B 日食现象C 在海洋馆中看到鲨鱼在游D 太阳光穿过浓密的树叶空隙,地面上有许多圆型的小光斑四、实验题1、如图12所示为研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0点为入射点,ON的法线,面板上每一格对应的角度均为l0。
实验时,当入射光为AO时,反射光为OB;当入射光为C0时,反射光为0D;当入射光为E0时,反射光为0F。
请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图12分析上述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研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ON为法线。
实验时,当入射光为AO 时,反射光为OB;当入射光为CO时,反射光为OD;当入射光为EO时,反射光为OF。
从这一现象可以初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把此装置中的小门向后转动一角度,则在小门上不能看到反射光,这一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作为平面镜的是___________,另外还有两支相同的蜡烛、火柴和__________。
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比较_________的大小;还要分别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距离,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归纳出实验结论。
实验时,要和镜后的蜡烛与镜前相同的蜡烛成的像完全重合,这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在玻璃板的一侧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放一支未点燃的蜡烛B,当寻找像的位子时,眼睛应该在__________蜡烛(A或B)这一侧观察,若在像的位子放一个光屏,光屏上__________(能或不能)呈现烛焰像。
实验序号入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1 AO 50°2 CO 40°3 EO 20°5在图ll中,凸透镜焦距为lO厘米,为了找到像的位置,光屏应在光具座的____________厘米刻度范围内移动(选填“60-70”或“大于70”);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当蜡烛在45厘米刻度处时,移动光屏,________在光屏上成像(选填“能”或“不能”)。
1、如图10所示,常用温度计的最小刻度为℃,此时它的示数为℃。
图102、某同学用完好的温度计正确测量烧杯中正在沸腾的水的温度,温度计的示数如图12所示,则沸水的温度为_____℃,由此可知,当时当地的大气压_____一个标准大气压(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
3、如图12所示的体温计的测量范围为________℃,此时它的示数为________℃。
图123已知铜的比热小于水的比热。
把一块质量较小的铜块放入足量的沸水中较长一段时间后,铜块的温度______水的温度。
质量和初温相同的铜块和水,吸收相同热量后,铜块的温度______水的温度。
质量和初温相同的铜块和水,升高相同的温度,铜块吸收的热量______水吸收的热量。
(本题均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4、砂石的比热容是0.92×103焦/(千克·℃),读作_______________,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杯酒精倒掉一半后,剩下半杯酒精的比热容将_____________(变大、变小或不变),所以比热容表示物质的一种_______________。
4下列现象是描述一定质量的酒精在不同条件下蒸发快慢的情况,其中最能说明酒精蒸发快慢跟它的表面积有关的是( )(A)温度不等的酒精分别装入相同的容器中,放在同处,蒸发快慢不同。
(B)温度相同的酒精分别装入相同的容器中,放在不同处,蒸发快慢不同。
(C)温度相同的酒精分别装入口径不同的容器中,放在同处,蒸发快慢不同。
(D)温度相同的酒精分别装入口径不同的容器中,放在不同处,蒸发快慢不同。
5、下列事实中,最能说明物质吸收的热量跟物质的种类有关的是( )A体积相等的两杯水温度都升高10℃,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
B质量相等的两块铜温度分别升高5℃和10℃,它们吸收的热量不相同。
C体积相等的水和煤油温度都升高10℃,它们吸收的热量不相同。
D质量相等的水和铜温度都升高10℃,它们吸收的热量不相同。
6、甲、乙两物体相互接触后不发生热传递现象,这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A热量 B 比热容 C 密度 D温度下列物理量中,表示物质特性的是()A热量 B 比热容 C 温度 D质量8、有关物质的比热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比热容跟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比热容越小。
B 比热容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比热容越大。
C 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即使当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时,其比热容也不会改变。
D比热容跟物体的质量和温度都无关,但当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时,其比热容也会改变9、将一壶水从室温烧开,需吸收的热量约为()A 8×102焦B 8×103C 8×104D 8×105计算题瓶内装有2千克、温度为100℃的水,经过一昼夜后水温降到了60℃,则在这一昼夜中水放出了多少焦的热量?[水的比热容是4.2×103焦/(千克·℃)]11、2千克的水,当它的温度从20℃升高到100℃时,吸收的热量为多少焦?[水的比热容是4.2×103焦/(千克·℃)]质量为2千克的热水自然冷却,水温下降了50℃。
求:水放出的热量Q放。
[c水=4.2×103焦/(千克·℃)]实验题某学校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探究实验,他们把水的乙醇装在相同的容器中并包裹在保温材料和形状大小都相同的保温盒中,放在相同的实验环境里,观察两分析以上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得到:1、这些同学进行实验时,实验室的环境温度是__________。
2、根据学过的物理知识,结合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容器和保温材料都相同的条件下,液体与外界温差越大,___________越容易发生。
3、当容器和保温盒都相同的情况下:(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中温度变化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可以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中温度变化与物质种类的关系,可以得到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温度降低的快慢是不同的。
(3)若水和乙醇在相同时间段内放出的热量相同,则进一步分析研究表格中的数据还可以得到: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