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间过度竞争的外部性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26.97 KB
- 文档页数:2
外部性的概念及其特征外部性是指一个个人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的福利产生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未在市场交易中得到充分考虑或者无法通过市场机制内部化。
外部性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
外部性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 非市场外部性:外部性是指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而这种影响并未在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
市场交易只关注个体之间通过价格和数量进行的买卖行为,而忽视了其他人的福利。
2. 难以割离与免除: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难以割离,无法将其单独分离出来进行交易。
外部性是无偿传递的,个体无法选择获得或者拒绝外部效应。
与市场交易相比,外部性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个体的自由选择权。
3. 公共性:外部性具有公共性,即外部效应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个个体或群体。
无论是正面的外部性如教育、疾病防控等还是负面的外部性如污染、交通拥堵等,都是整个社会所共享或所承受的。
4. 无法通过市场价格内部化:在市场交易中,个体只关注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而忽视了外部效应对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的影响。
外部性无法通过市场价格进行内部化,即个体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外部性问题。
由于外部性存在,市场机制无法完全达到社会效率,在某些情况下市场无法为外部性当事人(即产生外部性的个体)提供适当的激励或制约,需要政府干预来纠正市场失灵,保护公共利益。
外部性的类型包括:1. 消费者外部性:指个体的消费活动对其他人的福利产生的影响。
正面消费者外部性的例子包括医疗保健服务的消费产生的健康效益对其他人的影响;负面消费者外部性的例子包括吸烟造成的二手烟对他人健康的危害。
2. 生产者外部性:指个体的生产活动对其他人的福利产生的影响。
正面生产者外部性的例子包括科技创新的产生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负面生产者外部性的例子包括工业污染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3. 公地困境:指多个个体之间竞争有限资源的情况下,每个个体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负面影响,最终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或破坏。
典型的公地困境问题包括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
经济学中的外部性问题如何解决在经济学的广袤领域中,外部性问题如同一个棘手但又至关重要的难题,时刻影响着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外部性,简单来说,就是某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旁观者产生了未被市场交易涵盖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被称为正外部性;也可能是消极的,被称为负外部性。
负外部性的典型例子是环境污染。
当一家工厂为了生产而排放废气、废水时,周边居民的健康受到威胁,生活质量下降,但工厂在决策时往往不会将这些外部成本考虑在内,导致其过度生产,资源被过度消耗,环境被过度破坏。
而正外部性的例子如教育,一个人接受教育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收入能力,还能为社会带来诸如更高的生产力、更低的犯罪率等好处,但个人在接受教育时并不能完全获得这些社会收益,可能导致教育投资不足。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外部性问题呢?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多种方法。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补贴来矫正外部性。
对于产生负外部性的行为,政府可以征收税费,使经济主体承担其行为带来的外部成本。
例如,对污染企业征收排污税,增加其生产成本,从而促使企业减少污染排放。
相反,对于产生正外部性的行为,政府可以给予补贴,以激励更多的投入。
比如,对研发新能源技术的企业提供补贴,鼓励其创新,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
其次,产权的明确界定也是解决外部性问题的重要途径。
著名经济学家科斯提出,如果产权能够清晰界定,并且交易成本足够低,那么通过市场交易就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
假设一家工厂的污染影响了周边的农场,若产权明确规定农场拥有清洁空气的权利,那么工厂要么停止污染,要么向农场支付补偿以获得污染的权利;反之,如果工厂拥有污染的权利,农场则可以出价让工厂减少污染。
然而,在现实中,产权的界定往往并非易事,交易成本也可能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一方法的应用。
另外,政府的直接管制也是常见的手段。
政府可以制定法律法规,直接规定企业的生产标准、排放标准等,强制企业减少外部性。
比如,规定汽车的尾气排放标准,要求工厂安装特定的减排设备等。
外部性及其对市场结果的影响一、引言在微观经济学中,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行为所产生的成本或效益影响了与该行为无关的第三方。
外部性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而这些外部性的存在对市场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外部性的概念、类型以及对市场结果的影响。
二、外部性的定义和类型外部性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市场失灵,它是指个体或企业的经济行为会对其他个体或企业产生外部效应,这些效应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内部化。
外部性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正面外部性和负面外部性。
正面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行为对第三方产生的积极影响。
例如,教育的正面外部性体现在受教育者的就业机会增加、社会文化水平提高等方面。
正面外部性会导致市场低估相关商品或服务的价值,从而导致资源配置不足。
负面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行为对第三方产生的负面影响。
例如,工厂的污染排放对周边居民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负面外部性会导致市场高估相关商品或服务的价值,从而导致资源过度分配。
三、外部性对市场结果的影响外部性的存在会导致市场结果与社会福利之间的偏离。
在没有外部性的情况下,市场通过供需的自由调节来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然而,外部性的存在破坏了市场的完全竞争条件,导致资源配置出现偏差。
1. 外部性的正面影响正面外部性会导致市场低估相关商品或服务的价值,从而导致资源配置不足。
例如,教育的正面外部性体现在提高受教育者的技能水平,从而增加其就业机会。
然而,市场往往无法充分考虑到这些正面外部性,导致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2. 外部性的负面影响负面外部性会导致市场高估相关商品或服务的价值,从而导致资源过度分配。
例如,工厂的污染排放对周边居民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市场无法内部化这些负面外部性,导致工厂生产的规模超过了社会的最优水平,从而对环境和公共健康造成了损害。
四、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方法为了解决外部性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 税收和补贴通过对负面外部性的经济行为征收税收,或对正面外部性的经济行为提供补贴,可以使市场价格反映外部性的真实成本或效益。
2006/121 区域经济活动外部性分析杜肯堂 龚勤林摘 要:在分工高度专业化和联系日趋紧密的现代经济格局下,区域经济活动有较强的外部性。
不管是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其结果都会导致经济活动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远离最优状态。
区域经济活动外部性分为技术外部性和资金外部性,本文分析区域经济活动外部性的内涵和产生根源,结合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屏障建设的外部性分析,针对外部性的不同类型,提出明晰产权以减少技术外部性、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以减小资金外部性的观点。
关键词:区域经济活动;技术外部性;资金外部性;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06.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0X(2006)12-001-03作 者:杜肯堂,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龚勤林,四川大学产业发展与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四川,成都,610064基金项目:教育部2004年重大课题项目[04JZ D0010],国家社科基金[03BJL054]区域经济活动外部性是市场体系分工日益专业化的必然产物。
西部地区面临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双重历史使命,生态环境建设和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具有典型的外部性。
我们必须在开展区域经济活动的同时,努力克服区域经济活动的外部性,消除区域利益摩擦,促进区域和谐发展。
一 区域经济活动外部性的内涵及其产生根源(一)区域经济活动外部性的内涵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一个经济主体(厂商或个人)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另一个经济主体,却没有给予相应支付或得到相应补偿,就出现了外部性。
经济主体具有独立的自主利益并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产生外部性的前提。
无论是行政区域还是经济区域,都具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区域利益,区域之间展开的竞争、分工与合作都以追求区域利益最大化为核心动力。
区域经济活动外部性就是指区域主体的经济活动所导致的对其他区域而言或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前者称为正外部性,后者称为负外部性。
区域经济活动外部性由区域主体的经济活动产生。
公共产品与外部性的经济学分析1. 引言公共产品和外部性是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不仅在经济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在政策制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首先介绍公共产品和外部性的定义和特征,然后分别探讨它们的经济学分析和应用。
2. 公共产品及其经济学分析公共产品通常被定义为一种无法排斥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这些产品,而不会让其他人的使用受到影响。
例如,公园、灯塔和国防等都被认为是公共产品。
这些产品通常由政府提供,因为私人企业无法从中获利。
在公共产品的经济学分析中,存在两个重要问题:“自由骑车”和提供者的免责。
自由骑车意味着即使没有付费,个人也可以使用公共产品。
免责是指提供者无法获得使用公共产品的所有权,因此无法在公共产品的使用者中执行排斥权。
由于国家在提供公共产品时,需要考虑财政问题,因此有必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这种分析通常包括确定公共产品的需求量和成本,以便确定最佳的生产和供应量。
根据经济学原则,公共产品的最佳生产量应该是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相等的时间。
3. 外部性及其经济学分析外部性是指某种活动对第三者产生的影响。
这些影响可能是正面的,如儿童接种,也可能是负面的,如工厂污染。
外部性通常是对个人或集体福利产生影响的一种过程。
因此,经济学家研究外部性的目的是确定外部性对价格和市场决策的影响。
在外部性的经济学分析中,经济学家通常将它们分为两类:正向外部性和负向外部性。
正向外部性是指当某种活动对个人或集体产生积极影响时,出现的外部性。
例如,当一家公司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时,它将增加员工的技术和知识水平,并为管道中的其他公司创造人力资源。
负向外部性是指某种活动对个人或集体产生的消极影响。
例如,当一家公司过度使用化石燃料时,会导致空气污染。
这种污染不仅对员工的健康和幸福产生负面影响,还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处理外部性时,政府通常会采取两种措施来减少其负面影响:税收和补贴。
税收的目的是降低造成负面影响的活动,而补贴的目的是增加积极影响的活动。
分析我国政府负外部性行为09级税务二班刘京40928111摘要: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对市场外部性提出的理论出发,分析政府行为具有外部性,并探讨我国政府负外部性行为的产生及其影响。
呼吁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对政府行为进行约束。
关键词:科斯定理外部性政府行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由政府实施干预政策来挽救市场失灵是学者和各国政府的共识。
但政府以什么身份来参预,政府作为时,是否一定能够挽救市场失灵,会不会产生负外部性的政府行为,从而使支出的社会总成本高于完全由市场调节所花费的成本呢?本文试图以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外部性的理论为支撑,对由于政府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外部性的主要理论发展外部性这一概念由新古典经济学创始人马歇尔首次提出,即: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所产生的有害或有益的影响。
自此,对于如何有效消除外部性的讨论就从未停止过。
目前为大家普遍认可的指导理念即为:将外部性行为内部化。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具体解决方法又各不相同,目前为各国普遍采取的方案主要有公共政策手段和科斯定理。
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庇古在其著作《福利经济学》中系统阐述了其对于解决外部性的主要理论,庇古认为,由于社会边际成本和私人边际成本不同,因此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则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所以政府可以通过征收“庇古”税来改善企业因外部行为而导致的非帕雷托最优状况,从而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理论依据,具体政府应采取的政策手段是:对边际私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的部门实施征税,即存在外部负经济效应时,向企业征税;对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的部门给予奖励和津贴,即存在外部正经济效应时,给企业以补贴。
庇古认为,通过这种征税和补贴,就可以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
这种政策建议被各国广泛采纳应用,最典型的应用案例即对于企业排污的征税管理,称为“庇古税”。
但是新制度经济学著名代表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了与庇古解决外部性方案的不同思路,认为外部性的产生并非市场运行的必然结果,而是由于产权的界定不够明晰所产生。
《环境外部性的经济分析》篇一一、引言环境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直接影响,这些影响并非由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所承担,而是由社会或环境本身所承担。
这种外部性影响可能导致市场失灵,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环境外部性的经济影响,并探讨其解决方案。
二、环境外部性的定义与分类环境外部性主要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指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积极影响,如绿化造林、清洁生产等。
负外部性则指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如工业排放、噪音污染等。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负外部性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三、环境外部性的经济影响1. 市场失灵:负外部性导致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成本,从而引发市场失灵。
例如,污染企业可能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来提高竞争力,但这种行为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2. 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由于环境外部性的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导致资源浪费。
例如,过度开采自然资源可能导致资源枯竭,而污染企业则可能过度排放污染物。
3. 长期影响:长期来看,环境外部性可能导致生态破坏、气候变化等严重问题,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四、解决环境外部性的经济手段1. 税收政策:通过征收环境税、排污税等税收手段,将环境污染和资源使用的成本内部化,提高企业和个人的环保意识。
2. 交易许可制度:通过建立排放权交易市场,允许企业之间进行排放权交易,以实现污染减排的目标。
同时,政府可以设定排放总量控制目标,通过拍卖或分配方式发放排放许可。
3. 补贴政策:政府可以通过对环保项目和企业给予补贴,鼓励企业和个人采取环保措施,降低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
4. 信息披露与教育:加强环境信息披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使消费者和企业更加关注环保问题,从而改变生产和消费行为。
五、实例分析以某地区的水污染问题为例,由于过去缺乏环境保护意识,该地区的水污染问题严重。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政府实施了严格的排放标准,并加大了对违法排放企业的处罚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