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示范教案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

示范教案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

示范教案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
示范教案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本章规划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在区域性经济发展中,经济总量增长与结构演进相互关联和互动。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结构调整、转换、升级提供了经济基础,结构演进则增强了资源配置能力,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实现经济总量的更快增长。

工业与农业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工农业的增长和结构合理与否,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促进和延缓作用。工农业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可带来人类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形成乡村或城市等不同的聚落形态。本章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二、三、四章”经济地理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区域,以案例的形式,提供基本的思维方法、原理,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区域的认识,还能促使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习到有用的地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区域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区域表现为不同的发展前景。区域经济发展包括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它们都是在充分考虑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共同因素下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经济体。本章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布局和方向。

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不同的地区,其生产情况、面临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尽相同。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是我国农业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区域,发展条件优越,以东北地区为例,不仅可以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我国工业基地既有面临困境的老工业基地——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也有经久不衰的沪宁杭工业基地和京津唐工业基地,也有改革开放后以新兴工业和轻工业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工业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而从发展的方向来看,各地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更可以找寻发展的有利条件,具有更广泛的借鉴意义。工业化的实施,必然使非农业人口在一地聚集,导致了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缺乏科学指导而造成某些城市化问题,具有普遍性。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了解工业和城市发展的典型案例。

通过东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案例教学,可了解经济领域发展的内在规律,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

本章教学时间共7课时,第一节3课时,第二节2课时,问题研究2课时。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从容说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不同地区,人们以惯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实现区域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如何才能使各地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的体现。

区域农业发展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稳定的农业模式和结构,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材以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地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教材在处理影响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时,分析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对

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阐述,并不面面俱到,做到综合性与主导性因素统一,充分体现地域性特点。由于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也是学生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关键,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在处理这一部分内容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先复习必修Ⅱ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并增加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拓展学生思路,为理解东北农业发展条件作铺垫。学习东北区域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举一反三,所以在初步了解农业生产主要的区位因素后,结合实例,可举相关的例子说明区位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为说明东北的自然条件内部差异,教材出示了许多图表,要求学生读数据,重表达,理解划分内部差异的条件。由于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缺乏系统训练而使这一内容成为教学的难点,教师应让学生尝试去读,发现并归纳内部差异的若干要素,理解比较法在判断事物差异中的运用。

本节教材编写留有余地,为方便学生理解和运用,应增加“美国的专业化生产”的形成、珠江三角洲农业的变迁和学生所在地农业发展情况等内容。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地区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

教学难点

1.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区域内部划分三大区域的因素。

教具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根据课本地图,形成复合式投影片:东北地区的位置图,东北地区的地形图;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图。

3.“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我国干湿地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等地图。

课时安排

共3课时

第一课时地理条件、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第二课时农业布局特点、农业发展方向

第三课时了解我国各地区域农业发展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我国各地特色农业生产情况,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2.用小组交流的形式学习区域内部差异划分标准。

3.通过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发展前景,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的主人翁精神。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培养学生科学统筹、按客观办事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国家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经济力量是综合国力最重要的构成因素,所以我国领导人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区域的发展也是建立在经济建设基础上的。农业和工业是社会经济中最基本的两个物质生产部门。

推进新课

(逐层分析,逐步深入)从必修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如果一个地区的发展根据工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合理考虑,统筹安排,则可发挥地区优势,充足挖掘潜力,促进该地区的持续发展,形成区域性工农业。就农业而言,发展条件的差异,使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区域农业特色。

(引入正题)发展区域农业的目的是将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的特定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方法引导:实现区域农业一般步骤是:综合考虑自然、社会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我们以成熟的农业区域来了解其形成过程。

你知道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在哪里吗?你知道我国最大的林区在哪里吗?

东北。

这一地区还是我国著名的牧业基地。这个地区有哪些地理条件,它们又是如何发展的呢?让我们带着好奇,了解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及农业的布局特点。

板书: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大家知道东北地区的范围和基本地理位置吗?请同学阅读“东北地区的位置”。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读图找出东北地区的界线、纬度位置及临海、邻国以及我国纬度最高的地方。

东北区域农业发展较为成熟,阅读相关章节,初步归纳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及农业布局特点。

板书:

一、地理条件

(知识回顾)从《地理必修Ⅱ》中可知,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它们对

农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土壤、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有市场、劳动力、机械、政策、交通运输等社会经济条件。气候是影响农作物品种、复种制度及产量的最重要的自然条件,也是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举例说明,如地形可修建梯田改造坡度,红壤的酸瘦黏可通过施熟石灰、有机肥、掺沙得以改良,而人类对气候的改造无能为力)。地形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坡度因素。一般情况下,坡度大于18°就不利于发展种植业;我国政府要求,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得发展种植业。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其二是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为不同的作物分布提供条件。土壤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有土壤肥力、土壤的盐碱性、土壤层的深度、土壤的质地等方面。土壤肥力高,有利于农业的高产,土层深厚,便于耕作,土壤酸碱性,影响作物的分布。市场的影响最为突出,且具有明显的可变性。市场的大小、区位,产品的价格,竞争对手,以及政府鼓励或抑制政策等,都从不同侧面影响着市场的需求量,进而影响农业的发展。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因为商品农业的产品需要及时运往销售市场。对于自给农业,交通运输的影响较小。政府政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各国(或各地区)政府从国家(或地区)利益、国际贸易、区域规划等方面考虑,常会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影响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机械对现代农业起着重要影响,对劳动力的短缺具有明显的补偿性。

(个案分析,发展迁移能力)东北区域农业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又有哪些?

(师生交流观点)影响东北农业区的主要自然因素中有气候、地形、土壤条件,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有市场、机械、交通及地广人稀。

农业影响因素中,对东北区域农业的发展哪些是明显的有利条件?哪些是不利的因素?

(凭直觉和已有的知识试答)有利条件是地形、土壤、机械、交通及地广人稀。不利条件是气候(热量条件较差)、市场狭小(人少)。

课件展示:

材料一: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我国的干湿地区

根据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图讨论影响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的利弊。

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为我国温带半湿润、湿润区,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在夏秋季。热量不足,复种指数低。复种制度为一年一熟,农作物品种是喜凉作物,生长季节为4~10月,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发展发散思维)相比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而言,东北的气候因热量条件较差,在农业发展中似乎是一缺陷,但大家有没有意识到,这正是地方特色,它对一地的优质产品,乃至于农业结构都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我们认识到它的特性,就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一优势发展农业生产。

东北气候中的不利因素是热量条件较差。有利因素是具有地方特色,可结合优势条件发展特色农业。

小组交流,完成P67思考题。

(学生发言,教师补充)东北大米的质量优是因为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施用农药,具有绿色大米天然优势。东北农业生产季节性强,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东北的热量条件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太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有利于缓解春旱,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可发展优势的农作物等。(学生由于对东北情况了解不够,回答上述问题有困难,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言之有理即可)师

出示材料二,通过阅读东北地区的地形图(如课本图4.3所示)了解东北的三大主要地形。

(看图分析交流)从图中可知,东北的地形属马蹄形,平原广阔,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和西部的内蒙古高原高踞周围。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的1/3,利于大面积耕作,利于农业的发展;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利于大面积牧业的发展;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林业面积广阔。

出示材料,学生读后评析东北土地资源优势。

东北的土地资源

东北的土地资源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耕地面积大且比较肥沃。全区耕地面积 1920万 公顷,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6%,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9.7%,人均耕地面积0.17公顷,每农业人口占有耕地近0.3公顷,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耕地集中分布于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其次分布于山前台地及山间盆地、谷地。耕地垂直分布的上限,一般为海拔500米,高者可达800米。耕地土壤比较肥沃,尤其是黑土、黑钙土、草甸黑土和草甸土,都有浓厚的暗色表土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丰富,黑土耕层有机质含量为2.5%~7.5%,全氮含量为0.15%~0.35%,是我国耕层有机质含量和氮元素含量最高的土壤。肥沃的耕地集中连片分布,使本区成为我国最好的一熟制作物种植区和商品粮基地。二是本区尚有较多的荒地资源。全区可开垦的荒地面积超过600万公顷,以黑龙江省最多,其次分布在内蒙古兴安盟、呼伦贝尔盟东部等地。

东北的土地优势是耕地面积大且肥沃,后备荒地多。

(引导学生寻找事实证据,形成地理思维)根据具体实例,说明机械支撑、交通便利及地广人稀对东北农业的支持。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鞍本的钢铁工业、沈阳的机械工业)、哈尔滨的机电工业、长春的汽车工业等工业设备和技术对东北劳动力不足具有明显的补偿性。水陆交通便于商品的输入与输出。地广人稀使人均耕地面积大,农作物商品率高,对土地的压力小,生态环境和资源

条件保持较好。

(变换角度,转换视角)东北地广人稀,也使得东北农业市场狭小,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引发思考)如何有效地通过市场的扩大刺激东北农业的发展呢?

(教师提醒,学生恍然大悟)东北地广人稀,本地粮食市场的需求量不大,但粮食作物可提供饲料,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可种植经济作物,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实现商品农业,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市场的扩大。只要发展合理,市场前景广阔。

由此得出,换一种思路,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综上所述,东北发展的地理条件如下:

板书:

雨热同季,但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地形类型齐全,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

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交通发达,地广人稀

(承上启下)东北作为成熟的农业区,农、林、牧全面发展。区域内部,根据生产条件存在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布局。

促使东北地区内部农业区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合作互动)从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和东北地区的地形图可看出,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是促使东北地区内部农业区域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候和地貌是决定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4.4、4.5(略)。

(思维引导)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的差异与农业布局紧密相关。小试身手挑战活动题。

(列表对比,强化知识应用)

(师生归纳)

(指导学生阅读探究)根据自然条件在地域上的分布,东北地区形成哪三大农业区域?

各区域的主要作物及产区分布有何特点?

(小组交流,运用对比,强化地域概念)

板书:

农业布局特点(内部差异):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业区

(设疑解难,发展思维)受气候条件的制约,东北适宜发展的优势作物为喜温凉的温带作物和温带水果及耐寒的牲畜。受地形条件的影响,不同的农业结构分布在平原、山地、高原等不同的地形区。作为东北地区发展历史不长的作物——水稻而言,原是南方的主要粮食,为何在东北大有发展潜力?如何处理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水稻的生长习性使其主要分布区是夏季高温多雨的我国南方地区,但随着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分布的地域扩大至我国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成为世界上种植纬度最北的国家,这既是科技的力量,也是我国东北地区季风气候条件下雨热同期和夏热这一气候条件决定的。

(结合分布图,考虑制约因素)水稻在东北的种植,多选择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由于培育耐低温的水稻品种、种植技术的进步,缩短了水稻的生长期。

(设疑解难,发展思维)广大农区舍饲养畜业发展较快,原因何在?

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有:①克服天然草场夏季生长旺盛,冬季枯干,造成食物来源季节不均的问题,栏棚可使牲畜免受寒冻;②养畜业与种植业结合,废物互用,充分利用资源;③还能防止环境污染。

广大农区舍饲养畜业向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怎样才能达成这一目标?

(开放性命题,言之有理即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人工播种优质草种,改良

畜种;②将草场划片进行管理,执行轮流放牧的经营生产方式,但不宜种植粮食作物,即不宜耕作,避免造成草场沙化;③增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

学生活动:

1.根据课本,用示意图归纳东北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2.归纳东北地区布局的自然条件及内部差异。

参考答案:1.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雨热同季,但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发展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春小麦、玉米、大豆、甜菜、亚麻等)

地形类型齐全→农林牧综合发展

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作物高产

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实现机械化

交通发达,地广人稀→发展商品经济

2.见上述有关章节。

课堂小结

本节要求学会分析一地的发展条件。课本是以东北地区为例进行分析。同学们试着用相同的方法分析西北地区、华北地区等。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安徽省濉溪中学杜风雷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教材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不难看出这节课需要学生通过东北地区案例的学习,掌握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够把学到的分析方法和技能灵活运用到其他的案例中去。 这一课时的内容是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学习的铺垫,只有先了解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才能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这一课时也是之前必修1和2所学相关知识的运用,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其中,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节内容应抓住:“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区域发展特点→区域发展方向”这一主线。 【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2《农业区位》一节和必修3前面两章各种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对案例学习的方法也有所了解。但学生对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差,在进行影响农业的成因分析时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给出区域相关背景资料和学生合作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 2.学会分析并能评价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3.运用“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对淮北市塔山石榴的优势地理条件进行分析,学会进行知识、能力的迁移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微课《东北地区农业地理条件分析》,阅读东北地区的位置、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2.设置问题情境,分组讨论分析并评价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学生运用课前通过网络、杂志等各种媒体及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尝试小组合作分析淮北市塔山石榴发展的地理条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高三地理复习综合题专题训练:区域农业发展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综合题专题训练:区域农业发展 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燕麦喜凉爽但不耐寒,种子在2~4℃就能发芽,幼苗能耐短时间低温。喜日照,忌高温,绝对最高温度25℃以上时光合作用受阻。种子发芽时约需相当于自身重量65%的水分,消耗水分也比较多;生长期间如水分不足,常使籽粒不充实而产量降低。因此燕麦的根茎往往长达一米左右,以便能汲取更多的水分。对土壤要求不严,能耐pH5.5~6.5的酸性土壤。北纬41°~43°是世界公认的春播燕麦黄金纬度生长带,这里被称为北半球燕麦带。燕麦属于低产作物,但却是世界公认的营养价值很高的粮食作物之一,同时也是绿色营养保健作物。我国燕麦产区发展燕麦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条件,但是,我国燕麦产品深加工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1)分析北纬41°~43°成为春播燕麦黄金生长纬度带的原因。 (2)简述我国燕麦产区的分布状况。 (3)说明我国发展燕麦生产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条件。 (4)请为我国燕麦产区的产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该范围内陆地广阔,土地资源丰富;地处北温带中部,多高原、山地,海拔较高,春季温暖,夏季凉爽;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 (2)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北部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的高原山地;西北地区甘肃、陕西、青海等地;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的高山地区;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等地。 (3)我国燕麦产区多属于半干旱高寒山区和农牧过度地带,人烟稀少,基本不

存在污染;当地经济发达,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很少使用化肥和农药,水、土纯净。 (4)因地制宜,根据燕麦生产区的气候条件、农业发展水平,选择适宜的种植方式,有效提高燕麦产量、品质;发挥我国燕麦生产成本低、无污染的优势,加快燕麦产业化开发的步伐;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努力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构建市场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强燕麦生产、加工与市场消费需求的衔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产、增收、增效。 【解析】(1)结合材料可知,北纬41°~43°内陆地广阔,土地资源丰富;地处北温带中部,多高原、山地,海拔较高,春季温暖,夏季凉爽;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符合燕麦的生产习性。 (2)结合图示可知,我国燕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北部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的高原山地;西北地区甘肃、陕西、青海等地;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的高山地区;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等地。 (3)我国发展燕麦生产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条件要从环境清洁无污染方面分析。结合图示可知,我国燕麦产区多属于半干旱高寒山区和农牧过度地带,人烟稀少,基本不存在污染;当地经济发达,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很少使用化肥和农药,水、土纯净。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有理即可。如:因地制宜,根据燕麦生产区的气候条件、农业发展水平,选择适宜的种植方式,有效提高燕麦产量、品质;发挥我国燕麦生产成本低、无污染的优势,加快燕麦产业化开发的步伐;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努力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构建市场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强燕麦生产、加工与市场消费需求的衔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产、增收、增效等。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洛川县是我国苹果外销的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洛川县大力推进“果一沼一畜”模式,促进了苹果产业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2016年建成了洛川县国家级苹果批发市场,该项目融入了展示、销售、培训、物流、旅游、研发、认证、体验、健康、文化、电子商务等多项功能,成为陕西传统产业升级跨界整合的

2018届高考地理(课标通用)大一轮复习测试:第37讲 区域农业发展

课时作业(三十七)区域农业发展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省(区、市)针对地势低洼积水区开发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读图,回答1~2题。 1.该农业生产模式,将() A.因地制宜,减轻盐碱 B.降低区域整体海拔 C.减轻农民劳作负担 D.导致严重的农药污染 2.最适宜推广该农业生产模式的地区是() A.三江平原B.华北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D.珠江三角洲 答案:1.A 2.B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该农业模式是鱼塘—台田模式,是因地制宜的措施,淋洗盐水,减轻了盐碱。塘泥筑台田,对该地的整体海拔没有影响。该生产模式没有节省人力的机械设施,不能减轻农民负担。生产过程中没有农药的使用,不会加重农药污染。第2题,根据图中的农作物类型分析,该地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是北方作物。三江平原不适宜棉花生长。华北地区有土地盐渍化问题,需要淋盐改造土壤。

复种指数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在同一地块耕地面积上种植农作物的平均次数,即年内耕地面积上种植农作物的平均次数,即年内耕地上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读图,回答3~4题。 1998~2010年中国各省份耕地品种指数增长率3.我国的耕地复种指数() A.所有省份全部上升 B.沿海和内地差异减小 C.新疆复种指数最高 D.内蒙古播种面积减小 4.影响江苏省复种指数增长率较低的原因最可能是() A.生产技术水平低B.热量条件下降 C.城市化速度快D.土地肥力下降 答案:3.B 4.C解析:第3题,据图可知广东、福建、浙江、山东等沿海省份的复种指数呈负增长,因此并不是所有省份均上升;西部的省份复种指数都呈正增长,而东部沿海省份的复种指数呈缩小趋势,内陆省份呈增长趋势,因此沿海和内地的差异减小;新疆复种

学年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五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课时47 区域农业发展学案 新人教版

学案47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目标定位] 1.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2.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的布局状况,掌握该区各类农业区的分布状况。3.通过对比和分析,在了解东北农业布局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和该区农业发展方向。 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1.范围:包括①三省和②东部。 2.地理条件 (1)气候条件: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③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 ④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⑤的影响。 (2)地形、土壤条件:a.地形类型齐全;b.⑥、黑钙土分布广泛。 (3)社会、经济条件 a.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b.⑦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利于⑧农业的发展。 c.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利于⑨和⑩的发展。 二、农业布局特点 1.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包括?平原、?平原、辽河平原。 2.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山区。 3.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地位: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生产的突出特点:(1)?生产;(2)?生产。 【问题思考】 1.为什么东北大米的品质优良,富含多种营养物质?

2.东北地区农区发展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 3.东北地区气候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生长的需要,与南方地区一年两熟及一年三熟相比,相差甚远,但为什么还称“东北商品粮基地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探究点一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分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耕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量的十分之一。 近年来,该省认真落实中央惠农富民政策,有力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019年,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达到845亿斤,创历史最高记录,连续5年夺取粮食丰收。 材料二如下图。 (1)A区域是世界范围内纬度最高的水稻种植区,该地区适宜水稻种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2)B区域是玉米的集中产区,被称为中国的“玉米带”。如果借鉴美国“玉米带”的经 验,该地区今后的发展策略应该是。 (3)C区域有“北大荒”之称,建国以后在该地区大力开垦荒地,发展粮食生产,成为“北 大仓”,而现在“北大荒”不再开垦荒地,这是为什么? (4)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其稳定的粮食供应对于缓解我国粮食不足有着重 要意义。除此以外,还有哪些途径可以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 【反思归纳】 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 (1)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 物。 (2)综合考虑该区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 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较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 (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2.东北地区建设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 (1)东北地区,人口较少,余粮多,可以提供较多的粮食作为商品粮;(2)数量多,后备 土地资源丰富;(3)黑土肥力高;(4)夏季,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增产潜力大;(5)东北地区是我国铁路网最稠密的地区,交通运输条件极为便利。 探究点二商品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新时期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及“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应注意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环境的综合治理。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区域农业发展

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一)自主预习: 问题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农业的大方向:需考虑自然条件、条件、条件,以及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农业生产布局:根据区域内部的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条件、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和的统一。3.范围:、、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地位:我国重要的基地、基地和生产基地。 1.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据此回答(1)~(3)题。 (1)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类型是()A.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 B.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C.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D.寒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2)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原因是()A.耕地面积广大,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B.宜农荒地多 C.土壤肥沃 D.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全国最多(3)有关东北土地资源的优势,叙述正确的是()A.耕地面积大,但分布分散 B.宜农荒地多,但肥力不高 C.有大面积肥沃的红土地 D.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2.东北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据此回答(1)~(2)题。 (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欢迎,与其有关的因素有()①东北水稻的生长期长②东北地区气候寒冷,病虫害少③东北地区土壤肥沃,化肥使用量相对少④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高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有关东北水稻种植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水稻是东北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②水稻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加③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④东北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方向是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合作探究 [例1] 右图为“我国中温带某地的地形剖面图及年降水量曲线图”,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⑴.四个区域土地资源按利用类型分依次为: A.草地、林地、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林地 B.沙漠、草地、林地和草地、林地 C.草地、林地、以水田为主的耕地、林地 D.沙漠、林地、草地、林地 ⑵.关于图示农业基地开发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大力开垦黑土和沼泽土,扩大耕地面积, 提高粮食产量②依靠科技提高单产③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地升值④淡化农业土地开发,使该地逐步转化为我国最大综合工业基地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自我检测 读右图,完成4~6题。 4.我国耕地分布的基本特点是() A.东多西少 B.南多北少 C.西南多东北少 D.内陆多沿海少 5.在沿海省份中,M附近省区耕地所占比重较小,其最主 要制约因素是() A.热量条件 B.水分条件 C.地形条件 D.土壤条件 6.制约N省级行政区耕地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热量条件 B.水分条件 C.地形条件 D.市场条 件 (2009·宁夏中卫模拟)竹子作为一种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再生的资源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广泛应用。目前,在家庭装修中使用竹地板正成为一种时尚。据此完成7~8题。 7.我国著名的竹地板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浙江、安徽、湖南、江西等南方地区,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 A.适宜竹子生长,原料丰富 B.人们喜爱竹地板,市场需求量大 C.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 D.交通运输便利,运输成本低 8.南方地区发展竹地板生产企业的积极意义是() ①利于生态环境建设②缓解森林资源紧张的状况③促 进生物多样性利用向单一性利用转化④促进竹产品的系 列开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读“我国小麦分布区图”(右图)回答11~12题。 11.①、②、③地小麦品种不一样,主要原因是()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本章规划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在区域性经济发展中,经济总量增长与结构演进相互关联和互动。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结构调整、转换、升级提供了经济基础,结构演进则增强了资源配置能力,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实现经济总量的更快增长。 工业与农业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工农业的增长和结构合理与否,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促进和延缓作用。工农业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可带来人类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形成乡村或城市等不同的聚落形态。本章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二、三、四章”经济地理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区域,以案例的形式,提供基本的思维方法、原理,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区域的认识,还能促使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习到有用的地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区域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区域表现为不同的发展前景。区域经济发展包括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它们都是在充分考虑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共同因素下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经济体。本章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布局和方向。 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不同的地区,其生产情况、面临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尽相同。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是我国农业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区域,发展条件优越,以东北地区为例,不仅可以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我国工业基地既有面临困境的老工业基地——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也有经久不衰的沪宁杭工业基地和京津唐工业基地,也有改革开放后以新兴工业和轻工业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工业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而从发展的方向来看,各地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更可以找寻发展的有利条件,具有更广泛的借鉴意义。工业化的实施,必然使非农业人口在一地聚集,导致了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缺乏科学指导而造成某些城市化问题,具有普遍性。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了解工业和城市发展的典型案例。 通过东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案例教学,可了解经济领域发展的内在规律,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 本章教学时间共7课时,第一节3课时,第二节2课时,问题研究2课时。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从容说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不同地区,人们以惯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实现区域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如何才能使各地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的体现。 区域农业发展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稳定的农业模式和结构,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材以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地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教材在处理影响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时,分析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对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阐述,并不面面俱到,做到综合性与主导性因素统一,充分体

区域农业发展

二、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1、位置、范围 位置:东北地区位于我国 的东北部,东、北、西面分别 与朝鲜、俄罗斯和蒙古接壤, 东北区所处的纬度位置较高, 其最北端就是我国纬度最高的 地方。 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 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一个自然单元完整、资源丰富、内部经济联系密切的地区。(注:与政治区划中的东北不同)

2、地理条件分析 (1)气候条件 类型:温带(湿润、半湿 润)季风气候 特点:冬季寒冷、夏温较 高,热量与水分配合得协调 对农业影响:作物可一年一熟 南北差异: 春小麦、大豆 1000℃寒温带北部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亚麻1000℃~3600℃中温带中部 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3600 ℃暖温带南部 作物≥10℃的积温温度带地区

≥10℃积温自南向北,从平原向山区递减 降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降水集中在夏秋季。P67、69思考? 请说出东北 地区的积温 和降水的变 化?

?1、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2、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3、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作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缓解春旱现象,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4.1区域农业发展 教案

4.1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学内容: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教材前两个标题“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⑵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背景,理解气候、地形、土壤、社会和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并学会迁移知识去分析其他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⑶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从而理解农业布局的因地制宜原则。 【过程与方法】 ⑴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及各种图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加工的能力和科学准确的地理语言表达、概括能力。 ⑵启发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并能够结合本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和方法对本地区的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分析,得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和讨论,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态度,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因素的综合分析和评价。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分析。 3. 各种图表的阅读与分析,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表格等 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辅以比较法和图表分析法,引导学生自学分析,力求实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必修2的学习,基本掌握了农业区位的分析方法。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区域地理案例分析的学习方法已有所了解。但学生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显不足,对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这就需要对初中地理知识进行复习,与高中地理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整合。

高考一轮复习选择题创新演练:区域农业发展

高考一轮复习选择题创新演练:区域农业发展 经典题 从江侗乡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其“稻鱼鸭系统”已有上千年历史。当地根据多山少地、降水充沛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在水稻田中“种植一季稻、放养一批鱼、饲养一群鸭”的农业生产方式。该耕作方式不使用农药化肥。图10示意稻鱼鸭耕作模式,图11示意其农事安排。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稻鱼鸭系统”农业生产方式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A.气温B.地形C.水源D.土壤 2.该农业生产方式的显著优势是 A.稻米的品质优良B.一年三熟产量大 C.能够根除病虫害D.可自由调整农事安排 1.C【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其中影响农业的自大自然因素为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由材料可知,“稻鱼鸭系统”农业生产方式主要是在水稻田里养鱼和养鸭,无论是水稻,鱼还是鸭子有需要充足的水源。 2.A【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农业生产方式的显著优势。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生态农业的优势。稻鱼鸭复合系统能够维持农田平衡,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农业作物多样性。这种农作系统能够持续地控制作物病虫害,不施农药化肥,有效保护作物资源和农田环境,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健康、安全的农产品,促进农民粮食增产收入增加;由图示分析可知,该农业生产方式,一年内种植一季稻、放养一批鱼、饲养一群鸭为一个周期,并非一年三熟;控制作物病虫害,并不能根除病虫害;农事安排是结合当地的气候和水稻以及鱼、鸭的生长习性不同而安排的,要做到因时制宜,不能自由调整。“光伏农业”就是将太阳能发电广泛应用到现代农业种植、养殖、灌溉、病虫害防治以及农业机械动力提供等领域的一种新型农业。新疆地区利用生态光伏农业的现代化设施(如图1所示)取得了“南果北种”显著成效,使热带植物在西北边陲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据此回答3~4题。 3.“光伏农业”成功实施,主要依赖于 A.全球气候变暖 B.现代农业科技的进步 C.国家政策的支持 D.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 4.新疆光伏农业能够规模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热量丰富②光照充足③昼夜温差大④地广人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 B【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光伏农业发展条件。 【解题思路】光伏农业需要依赖于太阳能发电,这需要科技作为支撑。 2. C【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光伏农业发展条件。 【解题思路】光伏农业需要考虑光照条件,规模发展需要考虑土地。新疆地广人稀,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光照充足,适合光伏农业规模发展。 玛咖是一种保健及药用价值极高的农产品,因产量极低而价格昂贵。玛咖原产于海拔3500—4500米的秘鲁安第斯山区,在极其苛刻的条件下才能生长,对环境污染相当敏感,当地亦有“玛咖一季休耕三年”的说法,种植全过程完全使用人工。美国和日本已经引种成功,终因质量差而不能规模生产。2019年中国云南玉龙雪山海拔3000米以上区域引种成功,目前成为世界第二大优良玛咖产区,种植规模仍在扩大。读下图,回答5~6题。 5.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玛咖生长的“极为苛刻”的地理条件是() A.土壤肥沃 B. 气温日较差大 C. 气温年较差大 D. 环境清洁6. 与美国和日本相比,中国云南玛咖种植质量好、成本低的原因分别是()

第1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 二、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3.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

区域农业发展教案1

区域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 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2.商品率: 商品率达60%以上,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⑴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农场经营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图4.9)。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⑵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前提。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图4.10)。 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 1.概念: 地区专业化生产(又称分区专业化生产)是指在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特点和优势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发展各种商品农业生产基地或集中产区。 2.地区专业化生产是农业料技进步、商品生产发展和生产地域分工高度发展的结果。 3.特点:每个地区各自着重发展少数突出的部门或作物,并成为以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产品占压倒优势的专业化生产区,其产品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都是商品性生产,并同其他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商品交换。 4.发达国家的农业分区专业化 在发达国家农业分区专业化普遍现象,尤其在美国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农业机械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的水平很高,而且农业规模大,部门繁多,各地社会和自然条件又有明显差异的缘故。美国农业分区专业化,一方面表现为个别农业部门和个别农产品在地区分布上高度集中;另一方面,在各地区农业部门结构中,主要专业化部门的比重很大。 5.农业分区专业化的深入:二战后,不仅小麦、玉米、棉花、烟草、水稻、养畜业和放牧业分别集中到自然和社会条件最有利的地区,连原来各农户分散

统编版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6章区域经济发展第四十四讲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练习

第四十四讲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2018·济宁模拟)华北地区果农利用麦秸、玉米秆、杂草等物质,覆盖在果园里,覆盖厚度在15~20 cm。每年将腐烂的物质埋入果园,然后继续覆盖,但覆盖时一般避开2-3月份。据此完成1~2题。 1.果农覆草避开2-3月主要是为了( ) A.防止杂草生长B.促使雪水下渗 C.提高地表温度D.增大昼夜温差 2.果农在果园覆草对果树生长的有利影响是( ) ①增加地表植被②减少水分蒸发③提高土壤肥力 ④调节土壤温度⑤防止果树烂根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④⑤ 解析:第1题,2-3月正是冬末春初,气温还较低,地表覆草后会减弱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阻碍地温回升,故要避开此时间段覆草。第2题,果园覆草不是土壤中长出的植被,故①错误;地面覆草可减少水分蒸发,而果树烂根的原因是土壤中水分多,故⑤错误。 答案:1.C 2.B (2018·河南百校联盟联考)吠亩法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农业耕作方法,由吠(沟)和亩(垄)两部分组成。该方法对土地的利用有“上田弃亩,下田弃吠”两种方式。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的两种吠亩法。读图,完成3~5题。 3.图中甲吠亩法有利于( ) A.抗风透光B.保温通风 C.抗旱保墒D.排水防涝 4.与图甲相比,乙吠亩法在农作物生长中的主要优势是( ) A.土壤水分充足B.昼夜温差减小 C.风力侵蚀降低D.通风透光性好 5.影响该地区农业耕作方法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B.光照 C.土壤D.水分 解析:第3题,图中甲吠亩法的特点是在地势高的田里,将农作物种在沟里,而不是种在垄上,这种吠亩法是“上田弃亩”。由于水往低处流,把农作物种在沟里,有利于抗旱保墒。第4题,乙吠亩法是“下田弃吠”,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农业发展知识点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农业发展知 识点 农业生产与地域结合而形成的相对统一的空间。小编准备了区域农业发展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1)气候条件:大部分位于湿润、半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和水分基本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需要,但不利条件是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2)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①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②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主要地形:三山脉(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3、农业布局特点: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4、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5、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山区农业: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6、东北建设商品粮基地的有利条件是: 自然条件: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平原广阔、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人均耕地面积大,机械化程度高,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市场需求大。 7、东北商品粮基地发展潜力较大的原因: 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粮食商品率高;目前单位面积产量不高,随着科技和农业投入的增加,粮食的单产和总量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有一些宜农荒地可供开垦;(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商品粮基地潜力下降:由于人口稠密,每年净增人口多;城市、工交建设等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将会有所下降;目前单产已较高,增产潜力已较小。) 区域农业发展知识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区域农业发展》学案

4.1《区域农业发展》第一课时学案 我参与,我快乐;我合作,我进步!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以及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2.理解东北地区因地制宜组织生产,形成不同特色的农业布局。 3.以在学习“东北地区农业”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对其它区域实行分析,学会实行知识、水平的迁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东北地区的位置、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设置问题情境,讨论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与农业布局的关系。 3.学生使用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尝试小组合作分析其他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升地理审美情趣。 2.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合作探究的水平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 3、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 二、地理条件 1、东北主要范围:(行政区)、、、 2、东北成为我国主要、、生产基地的条件。 (小组合作学习)对照书本P60页,讨论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1)东北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有利:绝大部分属于气候,同季,基本满足一年一熟需求。 不利:农作物易受的影响。 (2)地形:东北地区包括、、三类地形区,从而为农业经营提供了条件。 (3)土壤:土广布,土层,含量高。 (4)东北主要的社会经济条件: ●我国重要的,(工业提供设备、等,又从农业获取原料。) ●发达,拉动本区的外向型经济。 ●开发晚、低。(机械化水平、良好的生态和资源决定其可发展、农业。)(小组学习成果展示)评价东北发展农业的条件。 (小结)区域农业发展分析思路。 四、学以致用 (讨论环节)结合下列给出的相关襄阳的资料,谈一谈你对襄阳地区农业的理解和建议 材料一:襄阳地形襄阳属于中国地形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武当山余脉的山区,中部为较开阔岗地平原,东部为大洪山和桐柏山之间的低山丘陵区, 材料二:襄阳气候襄阳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具有明显的南北过渡性。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雨适中,雨热同季等特点,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越的气候条件。 材料三:襄阳土壤襄阳市地形复杂,植被类型多样,受气候及人类长期生产活动的影响,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土壤。耕地土壤尤其是水稻土比重较大。 材料四:襄阳交通襄阳自古为交通要塞,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历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如今的襄阳更是交通优势突出,以襄阳为中心的高速公路呈双十字形与周边城市相联。 材料五:襄阳人口截止2009年末,襄阳全市户籍总人口为588.88万人。其中农人口331万人。 材料六:襄阳工业襄阳市是全国十大工业明星城市之一,是中央、省属三线军工企事业集中的城市,工业总产值仅次于武汉市,居湖北省第二位。纺织工业是全国39个重点城市之一,全市工业已发展形成以轻工、纺织、机械、汽车制造、电子、医药、建材、冶金、化工、食品为主要产业支柱的工业体系。 材料七:襄阳是农业大市,农业基础较好,先后被确定为全国20个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十大夏粮主产区之一、三大芝麻产区之一、全国商品肉牛生产基地、秦巴山高香茶种植基地。初步形成了以粮食、油料、茶叶、棉花、水果、畜牧、蔬菜、林特为主的8大主导产业。 【课后练习】 1、关于东北地区的叙述,准确的是() A.东北区域就是指东北三省B.东北区域跨三个温度带,四个干湿带 C.三面环山,是我国最大林区D.耕地面积广大,但人均耕地少 2、三江平原土地肥沃,但2000年国务院下令停止开垦,你认为主要原因是() A.东北地区粮食过多,出售困难B.将剩下的荒地作为今后发展用地 C.近些年气候干旱,土壤肥力降低D.保护湿地,改善生态环境。 3、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商品粮基地相比,东北地区的优越条件是 A.单位面积产量高 B.地广人稀 C.交通发达 D.水热条件好 4.关于东北地区资源的优势,叙述准确的是() A.绝大部分平原地区是黑钙土,其有机质含量全国最高B.山环水绕;平原相间分布,不利于农业大规模机械化 C.可耕荒地多,自然肥力高D.人多地多,人均耕地全国最高 5. 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A 东北地区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地区 B 东北地区气温低的原因主要是海拔较高 C 热量是限制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气象因素 D 东北地区的气候要素中,水热配合不佳 6 我国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基地是() A.江淮地区B.三江平原C.江汉平原D.东北平原 谢谢同学们的参与,我参与,我快乐;我合作,我进步!

高考地理一轮区域农业发展同步测试题

高考一轮区域农业发展同步测试题 一、选择题 读“某地区地形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A.交通发达 B.单位面积产量高 C.水热条件好 D.人均耕地面积广 2.以下不属于该商品粮基地特点的是 A.以国营农场的经营方式为主 B.粮食商品率处于较低水平 C.已经形成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D.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3.城市P某家具厂生产的实木家具销往全国许多地方,影响该厂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原料产地 B.消费市场 C.廉价劳动力 D.高技术的研发人才 4.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当地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 A.土壤十分贫瘠 B.开发的成本太高 C.粮食过剩,价格下降 D.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2019年9月19日,湖南省农科院发布: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读我国水稻优势种植区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5.东北稻米品质优于其它种植区的优势条件是 A.纬度较低,热量充足 B.土壤肥沃,生长期长 C.人口密集,市场需求量大 D.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6.当前我国水稻种植业的发展特点是 A.单产提高 B.种植面积不变 C.商品率降低 D.受自然因素影响变大 下图为“世界各地区粮食进出口状况示意图”(图中圆的大小表示数量多少),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7.图中世界粮食进口量居首位地区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 A.商品谷物农业 B.乳畜业 C.水稻种植业 D.大牧场放牧业 8.图中粮食进口量居第三位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性自然因素是 A.热量 B.水源 C.资金 D.劳动力 9.图中粮食出口量居首位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特征是 A.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B.精耕细作、单产高,生产规模小 C.面向城市市场、商品化、集约化 D.农业生产比较灵活、对市场的适应性强 下图为我国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有关图示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林地由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扩展 B.湿地面积减少得最多 C.土地利用方式趋向多样 D.过度砍伐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因 11.图示土地利用变化给该地造成的影响有 ①地下水位升高②沙尘暴多发③旱涝灾害增加④水土流失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图为2019年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类型分布格局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Ⅱ区人口稠密是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第一节区域农业的发展教案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理解区域地理条件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区域农业的结构和布局特点、以及区域农业的生产特点;结合具体农业模式,分析区域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办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阅读地图的技能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人类的生产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也要认识到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重点: 理解区域地理条件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 理解区域农业的结构和布局特点、以及区域农业的生产特点。 结合具体农业模式,分析区域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办法。 教学难点: 分析区域的地理条件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结合具体农业模式,分析区域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办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世界有三大产业的划分办法,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第三产业包括商业、服务、交通旅游业等等。国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研究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非常必要。 板书:第一节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 一、分析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因地制宜) 首先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过渡: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怎样呢? 二、区域地理条件及其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 (引导学生回顾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并从图4.1中读出东北地区的边界和范围,进而分析其农业生产条件) 板书: 1边界; 2范围:黑吉辽+内蒙古东部 3位置; 4地理条件: (1)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热量不足 学生活动:读图4.2气候对东北农业生产的影响 小结: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学生活动:完成思考题 1.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哪些不利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