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教案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8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高二地理学案主备人:孟庆国审核人:陈立平授课日期:10月日★学前准备:农业区位、生长期与生长周期、无霜期、积温、我国主要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1、农业区位:自然区位主要有、、、等。
社会经济区位主要包括、、、、科技、机械、政策、生产习惯、食物偏好等。
2、生长期:由于大多数农作物只有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日均温达到10℃以上的持续时期视为作物的生长期。
3、积温:把作物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或活动积温,写作≥10℃积温。
4、无霜期:是指一地春天最后一次霜至秋季最早一次霜之间的天数。
据统计,我国东北地区平均初霜见于9月中旬,终霜见于4月下旬,无霜期不到150天;华北地区初霜见于十月中旬,终霜见于4月上旬,共约200天左右;长江流域从4月到11月,共约250天左右;华南地区无霜期300天以上,有的年份全年无霜。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等条件2、了解东北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分布和生产状况过程与方法:1、掌握分析评价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条件的思路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区域农业发展必须因地制宜2、学会辩证的分析问题学习重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
学习难点:学会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学会辩证的分析问题。
★学法指导:分步推进法、地图导学法、因果联系法、问题导学法、纵向比较法★学习过程: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一)、自主探究1、确定区域农业发展方向:综合分析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再结合区位条件、条件、以及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合理安排区域农业布局: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因地制宜调整、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
3、实现区域农业发展的目标: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和效益的统一。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选自课程标准中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的“地理条件”,着重从东北地区的范围和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地理条件”的分析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为学好本节其他课时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地理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发展》的基础上,对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区域农业分析方法有所了解,通过对《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地理条件“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掌握对区域农业的分析方法。
对于本课时内容的学习可以联系“农业的区位因素”知识和区域农业的学习方法,便于学生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的因素。
(2)理解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3)学会迁移知识去分析其他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总结综合能力及科学准确的地理语言表达能力。
(2)指导学生读图,提高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加工的能力。
(3)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活动讨论,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2)认识人类生产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培养因地制宜的发展观。
(3)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学习态度,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学会辩证的分析问题。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引导自学法、比较法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教学反思:条理分明,重难点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学生基本掌握了对区域农业的分析方法,提高了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教师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和时间控制方面欠佳,对“地理条件对农业的影响”的分析,学生分析得不够好。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
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二、地理条件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雨热同季。
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第四章区域经济开展本章规划区域经济开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在区域性经济开展中,经济总量增长与结构演进相互关联和互动。
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结构调整、转换、升级提供了经济根底,结构演进那么增强了资源配置能力,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实现经济总量的更快增长。
工业与农业是最根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工农业的增长和结构合理与否,对区域经济开展起着促进和延缓作用。
工农业不同的经济开展模式,还可带来人类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形成乡村或城市等不同的聚落形态。
本章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二、三、四章〞经济地理的根底上,结合典型区域,以案例的形式,提供根本的思维方法、原理,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开展的观念。
通过区域的认识,还能促使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习到有用的地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区域经济开展在不同的区域表现为不同的开展前景。
区域经济开展包括区域农业开展和区域工业化,它们都是在充分考虑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共同因素下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经济体。
本章内容可分为两大局部:区域农业开展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开展的重要根底,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开展的特点、布局和方向。
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不同的地区,其生产情况、面临问题和未来的开展方向不尽相同。
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是我国农业经济实力比拟雄厚的区域,开展条件优越,以东北地区为例,不仅可以了解区域农业开展的一般规律,还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开展。
我国工业基地既有面临困境的老工业基地——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也有经久不衰的沪宁杭工业基地和京津唐工业基地,也有改革开放后以新兴工业和轻工业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对开展中国家而言,工业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而从开展的方向来看,各地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更可以找寻开展的有利条件,具有更广泛的借鉴意义。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大方向。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
教具:ppt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歌曲《松花江上》
从歌词可以粗略地看出东北农业的主要类型
[转][问]那么,研究一个区域农业的发展,该怎么去研究,从何入手呢?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
[问]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答]略
通过读东北地区位置、气候、地形、土壤、交通、工业分布等图,确定东北地区的位置及范围,具体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得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最主要优势是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然后从质和量两方面去分析。
1、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的内在联系,气候的影响
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详细分析气候类型图、降水量图和年均温图)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长季节等。
东北地区由于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于夏季,热量和水分配合得协调,仅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这就便得农作物生长季节集中在气温较高的4~10月,农事活动为春播、夏管、秋收,同时农作物适应环境多为喜冷凉品种,如甜菜等。
2、地形---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图片展示
通过读图分析东北地区地形单元,主要包括高原、山地、平原——多样化农业发展
3、工业、交通、人口等对东北农业发展的影响。
公开课教案-《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教学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环境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说出东北地区的范围以及不同地理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通过学习东北地区农业的分析方法,能够对其它区域进行分析,进行知识、能力的迁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东北地区的位置、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提高读图析图,图文转换的能力。
(2)通过与其他小组合作分析其他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提高讨论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树立因地制宜的地理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观念,培养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地理条件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教学难点1.各种图表的阅读与分析,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
2.通过东北地区农业案例的分析,得出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方法,并能够迁移应用到其他地区中去。
教学方法启发讲述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估计用时3分钟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东北地区自然环境》,根据视频了解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比较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农业生产部门齐全,农业比较发达。
不仅如此,东北地区还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也是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在我国农业区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那么本节课,我们就以东北地区为例,来研究一下区域农业的发展。
板书 4.1.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1分钟2分钟回顾提问及方法总结微课展示2分钟提问3分钟学生活动6分钟总结提升这就是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1分钟响了东北地区的作物品种、生长季节、耕作制度及农事活动。
作物品种:喜温凉的作物,例如春小麦、甜菜、大豆。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二课时)课标分析:课标: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教学目标:1、运用图表资料,说出东北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原因及特点。
2、以东北地区为例,说出该地区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东北地区由于土地不合理的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学生认识到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必须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为分析农业的发展)3、以东北为例,说出不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了解区域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和途径的能力。
)4、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方法。
(能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收集地理信息及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如结合本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和方法对本地区的农业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分析、解释,得出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发展中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学情分析: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案例学习的方法已了解。
但学生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在学完东北地区,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时,但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这仍然是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教材的糅合问题。
重难点:以东北为例,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途径教学资源的处理:以东北为例,围绕“地理条件——农业布局——专业化生产——发展方向”的线索,阐述了区域农业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分析地理条件(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农业布局的特点---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区),把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山区);本节的教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主题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主题二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主题三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农业主要发展方向)。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材分析东北地区概况:东北区位于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东、北、西与朝鲜、俄罗斯、蒙古接壤,隔日本海和黄海与日本、韩国相望,南濒渤海,与华北地区连接。
东北区平原辽阔,土地肥沃,并有富饶的森林和矿产资源,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商品粮、大豆、木材生产基地和重工业基地。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 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 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 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乡土情感和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1.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 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突破方法图文材料的分析和归纳。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情景设置法、分组讨论法、读图分析法、点拨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完成预习任务。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屏幕展示“北大荒”和“北大仓”播放“松花江上”。
昔日北大荒,而如今却变成了粮仓,昔日的荒地今日的粮仓,东北是如何实现区域内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点带面来探讨一下一个区域如何利用当地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布局该区域农业的一般方法。
新课教学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
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高三地理“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及自然地理特征。
掌握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农业布局特点及商品粮基地建设。
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资料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的密切关系。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对家乡农业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点及意义。
2. 难点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东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农业生产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2. 讲授新课东北地区的地理范围及自然地理特征通过地图展示东北地区的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分析东北地区的地形、气候、土壤、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为后续分析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做铺垫。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水源充足等。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便利,工业基础雄厚,市场广阔,政策支持等。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根据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介绍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如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山区以林业为主,草原地区以畜牧业为主。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介绍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优势条件,如耕地面积广、土壤肥沃、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等。
分析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意义,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等。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问题:水土流失、黑土退化、湿地减少、环境污染等。
措施:加强水土保持,合理利用黑土资源,保护湿地,治理环境污染等。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发展前景,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科学统筹、按客观办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地区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
教学难点1.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区域内部划分三大区域的因素。
课时安排共3课时其中第一课时为发展区域农业的地理条件和农业的布局特点。
三维目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假如你是一位决策者,现在给你某个区域,让你来决策如何发展农业:(如考虑农业生产类型或农业生产品种)1.大兴安岭2.松嫩平原3.长江中下游平原4.内蒙古高原你为什么会这样安排?你考虑了哪些因素?推进新课(逐步深入,逐层分析)问题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课件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问题2: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规律是怎样的?(引入正题)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不同的地区,其生产情况、面临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尽相同。
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我国农业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区域,发展条件优越。
以东北地区为例,不仅可以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那么,影响这一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又该如何?课件展示:东北地区的位置图说明:指导学生找出界线,然后分析东北地区的纬度位置,明确东北地区的最北端是我国领土纬度最高的地方,为后面紧接着讲气候特点打下基础。
板书:一、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1、位置、范围2、地理条件分析(1)气候课件展示:中国温度带划分图中国气候类型图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中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学生思考:1.与我国东部主要农业区相比,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哪些不利影响?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引导学生思考,发展发散思维)通过分析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培养学生辨证看待地理问题的观念。
诚西郊市崇武区沿街学校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师〔创设问题情境〕东北的大米走上全国各地的餐桌,这是大家熟知的事实。
东北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消费基地。
回忆必修Ⅱ“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说商品谷物农业的开展条件。
生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师〔顺势利导〕你能从已有的经历和事实中说明东北地区满足开展商品谷物农业的条件吗?〔提示学生结合课本72页活动题〕生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水陆交通很兴隆〔松花江流域的河运和沿海地区的海运兴隆,铁路密度大,有京哈线、沈大线、滨绥线、滨洲线等重要铁路与外界相联络〕,地广人稀〔从数据可得东北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之首,为我国人均程度的2倍左右〕,机械化程度较高。
推进新课板书:开展总方向:大规模专业化消费——商品粮基地建立师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开展商品性消费又有哪些突出特点呢?生〔阅读课本,探究〕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具有大规模机械化消费、地区专业化消费的特点。
师〔强化地域概念〕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粮食作物的分布区。
师〔运用比照,加深理解,寻找开展思路〕美国是世界上农业分区表现最为突出的国家,东北地区与之相比,存在哪些自然条件的差异,又有哪些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呢?结合第73页活动题2进展比照。
【知识拓展】教师出示美国的农业区划,分析美国各地区开展农业区域的优势条件,寻找东北地区开展商品性消费基地的借鉴之处。
按土壤类型、地势上下、气候、离场的远近等因素,美国将其幅员划分为10个农业产区:东北区、湖区、阿巴拉契亚山区、东南区、三角洲区、玉米带、北部平原、南部平原、西部山区、太平洋区。
东北区和湖区是国家的牛奶主产区,为乳畜带。
东北区主要指宾夕法尼亚州以东和以北的几个州。
湖区是指靠近五大湖的密歇根、威斯康星和明尼苏达三州。
这里的气候和土壤适应牧草、饲料作物生长及放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