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
- 格式:ppt
- 大小:145.00 KB
- 文档页数:37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宗法制度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古老国家,其独特的传统礼仪制度与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两个制度既相辅相成,又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一、传统礼仪制度的概述传统礼仪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礼乐思想。
礼仪制度强调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合理规范和约束。
在中国古代社会,礼仪制度在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包括婚姻、出生、成年、官员任命等。
传统礼仪制度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传统礼仪制度的基本原则1. 等级尊卑原则:传统礼仪制度将人们按照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进行了等级划分,从而确立了尊卑有序的社会秩序。
在这种制度下,人们可以了解自己在社会上所处的位置,并遵循相应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来维护社会和谐。
2. 懂礼、遵礼原则:在传统礼仪制度中,人们不仅要懂得礼仪的基本知识,还需遵循适用的土地和族群的习俗,以展示出自己的尊重和礼貌。
人们通过了解和遵从相关礼仪,进一步强化了社会秩序和个体行为的规范性。
3. 按孝尊老原则:中国传统礼仪制度强调孝敬父母和尊重长辈的重要性。
人们通过表达对老人的尊敬和关怀来强化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
这一原则不仅在个人道德修养中发挥作用,还对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宗法制度的概述宗法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起到了社会秩序和个体身份认定的重要作用。
宗法制度强调家族间的存续和维系,并通过血缘关系来确定个体的社会地位和权益。
在宗法制度下,家族势力和地位的继承符合世袭规则,并采取一系列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制度安排。
四、宗法制度的基本原则1. 家族以家长为首:宗法制度中,家族以家族长者为首,家族成员需服从家族长者的命令和安排。
家族长者有着很高的权威和地位,对家族内部以及与其他家族的关系起到调和和稳定作用。
2. 血缘亲属关系:在宗法制度中,血缘关系起到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制度与礼法教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被视为人类文明的典范之一。
其中的礼仪制度与礼法教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至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制度中国传统的礼仪制度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宗族礼仪和祭祀活动。
在商周时期,这种礼仪制度逐渐演化为官方礼仪,成为统治者社会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礼仪制度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卓越的意义。
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思想、精神和价值观,而且还具有对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维护作用。
中国的传统礼仪制度主要包括宗族礼仪、官方礼仪、宴席礼仪等。
其中宗族礼仪最早诞生,强调的是家族、宗族中的亲情、敬仰和忠诚。
在这种制度下,宗族成员对于家族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其他任何关系。
通过这种礼仪制度的传承,家族成员之间的感情得到了充分的维护与升华。
官方礼仪则是指官员间或在特定场合举办的礼仪。
它在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不仅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同时也对于创造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起了积极的作用。
宴席礼仪则是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国民间的宴席一向布置讲究、品种繁多,而且礼仪十分规范,比如担任主人一方必定要亲自陪同客人入席,并且按照客人的尊卑和年龄大小顺序安排坐席。
并且,主人主动敬酒、询问客人的身体情况、送别别致等等,都是表达关切、感激和友好的习俗。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法教化礼法教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们行为与思想进行约束和影响的一种方式。
通过礼教、法令等方式,社会控制了个人和群体的行动,维护了社会秩序。
中华文化中的礼法教化有诸多精髓,包括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法家的“明罚”、“霸道”、“治本”等等。
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儒家的礼教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礼教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孔子曾说:“君子尽礼,则无所不合”。
“礼为天下之大本”,儒家认为行为变得趋向美好是有一定的规范和标准的,这些标准和规范通过礼教传承下来,通常称之为“行礼之道”。
中国传统礼仪规范和标准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正所谓有礼仪之大谓之夏。
那么关于我们中国的传统礼仪有哪些呢?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中国传统礼仪规范和标准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中国传统礼仪规范和标准一、立容、行容、跪容、坐容①立容(男女通用):身体肃立,下叉手或袖手,目视前方,从容优雅;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
足隔二寸,端面摄缨。
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参考文物,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
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
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
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古代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
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
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二、行容②男:身体肃立,叉手(礼仪场合)或袖手,目视前方,步伐从容,庄重大方;③女:身体肃立,叉手(礼仪场合)或袖手,目视前方,步伐较小,步履庄重;三、跪容①跪立(一般为跪、正坐起身时的准备姿势):男:取跪姿,双膝着地分开与肩同宽,上身(膝以上)直立,足尖立起,叉手或袖手,目视前方;女:取跪姿,双膝着地并拢或略窄于肩,上身(膝以上)直立,足尖立起,叉手或袖手,目视前方;②跪坐(一般为拜礼时的姿势):男:取跪姿,双膝着地分开与肩同宽,上身(腰以上)直立,足尖立起,臀着于足踵之上,叉手或袖手或手臂自然垂放于两膝上,目视前方;女:取跪姿,双膝着地并拢与头同在一线,上身(腰以上)直立,足尖立起,臀着于足踵之上,叉手或袖手或手相搭合放于两膝上,目视前方;四、坐容(包括经坐)上身(腰以上)直立,叉手袖手或手合搭放于身体膝上,目视前方,如为经坐,则足背平放于地,臀坐于脚后跟上;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6)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的伦理政治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
)制度文化: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
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留存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宗法制产生的历史背景:完整的宗法制出现在周代。
周王自称天子,周朝王位的传递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周王自称天下的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的共主,掌握着国家的政权与军权。
宗法制的特点:宗法制的特点在于,一方面用自然血缘关系来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用自然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从而限制着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
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君主专制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三公九卿:秦朝统一之后,建立起来的中央官吏系统。
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三公之下有九卿分理中央事务。
三省六部制:隋唐以后,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
三省同为国家最高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等政务。
六部为行政事务的职能管理机构,六部隶属于尚书省。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表明了传统社会中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的成熟。
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系列变动,土地兼并战争到处发生。
在大国吞并小国之后,政府者大都将小国变成县郡,以隶属于自己的行政系统之下。
这种郡县制在战国时代,以成为各国国内一般行政区划。
秦汉时代以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建立起天下一统的王权体制,君主集权达到空前的高度。
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秦汉以后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皇帝总揽天下大权。
封建帝王全面控制着行政、财经、司法、军事等国家权力;第二,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第三,严密的人身控制。
(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是专制王权严密控制人身的最重要措施。
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它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
什么是制度文化呢?制度文化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有两大特点:一是宗法制完备,二是专制主义严密。
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一、宗法制与君主专制制度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善。
根据现存文献和考古资料,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
宗法制度的完备和确立,是西周建立以后的事情,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
周公确立的宗法制度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嫡长子继承制。
这是一种王位继承方式。
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或周朝王位的传递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二是封邦建国制,即分封制,与宗法制密切相关。
秦朝统一全国后,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简述宗法制的特点。
一方面用自然血缘关系来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在宗法制度之下,社会结构以宗族为基本单位,每个社会成员依据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来确定其在宗族中的位置。
另一方面又用自然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从而限制着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
对于一般家族成员来说,他们很少有个人的权利,他们的个性几乎全部淹没在宗族中。
2、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君王的职能有哪些?明确:君王有两大职能。
A、祭祀职能。
在神秘思想流行的上古社会,王作为人间的统治者,其首要职责是取得与天神的沟通,以传达神的旨意。
B、军事职能。
军事争夺是促成氏族首领向国家君王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秦以前的周代,出现了大一统的君主专制政体雏形,这就是宗法分封制。
试述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A、皇帝总揽天下大权ⅰ、君主是全国的最高权威和绝对权力的拥有者;ⅱ、君主通过有效的行政手段控制国家政权;秦汉以后,皇帝总揽天下大权,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切政务的决策权都集中在皇帝手中。
ⅲ、君主以土地国有的形式与赋税政策控制着国家的财政经济。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
1. 家庭礼仪:尊敬长辈、重视家族规矩是中国传统家庭礼仪的基本原则。
例如,拜年时长辈和晚辈之间要进行拜年、赐红包等仪式,婚礼时要进行丰富的仪式流程,祭拜先祖时要进行庄重的场合和仪式等。
2. 社交礼仪:中国传统社交礼仪注重谦虚、尊重他人、尊重规矩。
例如,尊称对方的称谓,尊重对方的意见,遵守礼仪规范等。
与晚辈、平辈、长辈交往时要注意称呼的不同。
3. 官宦礼仪:在古代的官宦阶层,人们要严格按照传统的礼仪规范进行礼仪活动。
例如,入职时要以拜礼方式向上级问安,考试晋级或开封时要进行宣读诏书等。
4. 朝廷礼仪:中国历史上的君主制度下,朝廷礼仪非常重要。
例如,君主的登基、大婚等重大仪式都要进行庄重的礼仪活动,官员要按照规定的礼仪程序进行上谏、朝见等。
5. 葬礼礼仪:中国传统对待死者的礼节非常重视。
葬礼的礼仪仪式通常包括悼词、追悼会、合葬等环节,还有对逝者的祭祀仪式。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可以追溯到封建社会时期,它不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和社会秩序的体现。
礼仪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扮演着核心角色,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举止、衣着打扮、言谈举止等方面,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特点。
下面将重点介绍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一些重要方面。
在古代中国,礼仪制度与封建等级制度相辅相成,是封建政权维护统治秩序的工具。
其中,家庭礼仪在古代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古代中国,家庭是社会中最小的组织单位,家庭礼仪体现了家族的尊卑有序、长幼有别的思想。
家族的地位由家族的长辈来决定,孝道是古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外表体现在侍奉父母、尊长、对兄弟姐妹和睦相处等方面。
孝敬家长、遵守婚姻制度、重视子孙后代是古代中国家庭礼仪的重要内容。
官场礼仪也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部分。
在古代中国官场,官员的礼仪规范非常严格。
官员在公开场合需穿戴特定的官服,以显示他们的身份地位。
同时,官员还要学习古代典籍,掌握古代文化知识,严格遵守周礼、尊王让贤、勿践境界等原则。
此外,古代官员还要遵守约束自己行为的规定,如在会见上级官员时要谦虚恭敬、低首下心,在接待下级官员或普通民众时要热情友好、亲切待客等。
婚嫁礼仪也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婚嫁仪式繁琐,婚姻并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家族和社会的事情。
古代中国有许多婚姻制度,如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宗法制度等。
在婚姻仪式上,男方要派遣媒人或亲友到女方家中提亲,也就是“拜堂”;然后双方家族要商谈婚嫁事宜,如聘礼、彩礼等。
在结婚之后,古代中国妇女要服从丈夫的家规,尽力为丈夫和家庭付出。
丧葬礼仪也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古代中国人特别重视祭祀和悼念祖先,因此,丧葬礼仪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非常庄重而重要。
家族成员要在丧期内穿戴素服,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以表达对逝者的悼念。
在葬礼上,需要标志丧期的白府或白灵车,举行隆重的告别仪式。
而墓地的选择和安葬方式也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如选择适合的地理位置、栽植相应的树木等。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国古代礼仪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一种行为准则和规范,它体现了文明和秩序的重要性,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精神文化基石。
下面,我将就中国古代礼仪制度进行简要介绍。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核心价值是以礼为先,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在古代中国社会,人们非常重视仪式和礼节,礼仪是一种积淀了千百年的文化形态,它控制着人们的行为举止,以及社会交往的方式和方法。
在古代中国,礼仪制度广泛应用于官场、家庭和宗族之间的各种活动中。
在官场中,官员们必须遵循一定的仪式程序,如升迁、任命等,这样可以维护政治秩序和公正。
在家庭中,家人们必须严格遵守尊卑礼节,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这样可以维系家庭的和睦与稳定。
在宗族中,各个成员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礼仪,这样可以维护宗族的团结和凝聚力。
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非常细致,涵盖了各个方面。
比如,在社交场合,人们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定和仪式进行问候和交流,不管是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必须遵循礼仪的规范。
在婚姻方面,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婚礼流程,如聘礼、婚宴等,以显示婚姻的庄重与尊贵。
在丧葬方面,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丧葬礼仪,如入殓、告丧、守灵等,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思。
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不仅有丰富的内容,还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在礼制中,人们按照身份和地位的高低分为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等不同的关系等级,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礼仪要求。
这种等级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和阶级制度。
总之,中国古代礼仪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准则和规范。
它以礼为先,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稳定。
通过维系社会秩序、家庭和睦,以及宗族团结,促进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虽然古代礼仪制度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再适用,但它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仍然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
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一、名词解释1.制度文化: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2.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3.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君主专制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4.三公九卿:秦朗统一之后,建立起来的中央官吏系统.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下有九卿(太常,朗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分理中央事务。
5.三省六部制:隋唐以后,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同为国家最高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等政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为行政事务的职能管理机构,六部隶属于尚书部.三省六部制的确立,表明了传统社会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的成熟。
6.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系列变动,土地兼并战争到处发生.在大国吞并小国之后,征服者大都将小国变成县郡,以隶属于自己的行政系统之下.这种郡县制在战国时代,已成为各国国内一般行政区划.秦汉时期以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建立起天下一统的王权体制,君主集权达到空前的高度。
7.科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8.察举制:汉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都可以向皇帝举荐贤士.这种由地主官僚察访人才,向朝廷举荐的方式,称为"察举".汉代察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它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的出现作了重要的铺垫。
9.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时期建立的一套较察举制度严格的选官制度.中央在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人士,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九品中正制从其本质上看,同样维护的是土族的利益。
10.明经科:在于察举通晓儒家经典的人才,东汉开始设置.隋唐以后,汉代察举考试中强调的儒家经学仍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11.诗赋取士:唐代科举考试中最重视的进士科,进士试主要是诗文,是一种文学考试,因此唐代崇尚文学成为一代风气.在诗赋取士的利益驱动下,唐人创作热情高涨,唐诗时代的形成与科举制度有相当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