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古镇旅游开发的几种模式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9
民俗古镇运营方案一、引言民俗古镇作为传承民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历史、人文和艺术价值。
它们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传统手工艺品和饮食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
然而,许多民俗古镇面临着运营不善、项目单一、文化传承不足等问题。
因此,本文将就民俗古镇运营方案展开讨论,以期为古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思路。
二、古镇的定位与特色民俗古镇的定位应以传承本土文化、吸引游客为主要目标。
在运营方面,充分发挥古镇的历史、人文和艺术价值,通过举办传统节庆活动、展览、表演等形式,向游客传播本土文化,提供旅游休闲和观光体验。
在古镇的特色方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打造和突出:1. 建筑风格:保留和修复古镇原有的建筑,形成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如明清风格、水乡风情等。
同时,可以鼓励当地居民以传统建筑为样板进行新建,以保持整个古镇的一致性和独特性。
2. 传统手工艺品:建立民间手工艺品展览馆或工坊,展示和传承当地独特的手工艺技艺,如蜡染、木雕、刺绣等。
游客可以在这些地方观摩、参与手工艺品制作,体验当地文化的魅力。
3. 饮食文化:创建本土特色美食集市,集中展示当地传统美食和特色小吃,吸引游客品尝各种当地美食。
在此基础上,组织美食文化展览、烹饪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古镇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三、古镇的运营和管理1. 古镇的规划与布局:根据古镇的地理特点和建筑风格,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
保留和修复原有建筑,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差异化的区域,如商业区、民居区、手工艺品区等。
同时,设计和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提供游客停车、休息、餐饮等便利设施。
2. 文化旅游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和媒体进行宣传,包括建立官方网站、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发布古镇的最新动态和活动信息。
同时,引入新媒体技术,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和真实的旅游体验。
3. 活动策划与举办:定期组织举办传统节庆和文化活动。
例如,春节期间可以举办庙会、传统婚俗表演等;端午节可以举办龙舟比赛、粽子制作等活动。
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创新方法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旅游资源的竞争也愈加激烈。
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提升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寻求创新的方法。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创新方法。
1. 智慧旅游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智慧旅游逐渐成为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创新方向。
智慧旅游通过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供更便捷、个性化、智能化的旅游服务。
例如,通过智能手机APP提供导航、推荐景点、景区实时信息等功能,游客可以更好地了解、体验旅游资源,提升旅游的便利性和满意度。
2. 文化创意旅游传统文化和艺术的融入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为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
文化创意旅游强调旅游活动与当地文化、历史、艺术等元素的结合。
例如,以古镇、历史遗迹为背景的文化主题游,以传统手工艺品的体验、传统音乐舞蹈的表演等形式推广传统文化,为游客提供更加独特丰富的旅游体验。
3. 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旅游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例如,建立生态保护区、开展生态文化教育、推广低碳旅游等措施,使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够增强环保意识,推进可持续发展。
4. 休闲农业旅游休闲农业旅游是将农业、乡村旅游与休闲度假相结合的一种旅游形式。
在农村地区,通过规划农场、开展农业体验活动,提供丰富多样的农产品和农家乐服务,吸引城市居民享受田园生活,体验农耕文化。
同时,农业旅游也可以促进当地农民增加收入,改善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5. 旅游众包旅游众包是指通过互联网等平台,将旅游服务的提供与需求方直接联系起来的一种模式。
众包旅游将游客视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通过游客的参与和互动,推动旅游资源的创新和优化。
例如,游客可以通过众包平台提交对旅游景点的评论和评分,为其他游客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以通过众包平台预订旅游服务、制定个性化的旅游行程。
文化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与营销策略文化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与营销策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旅游产业正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然而,要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和营销策略。
本文将探讨文化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与营销策略,并分析其对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一、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模式是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在传统旅游业的基础上,文化旅游产业引入文化和艺术元素,打造独特的旅游体验。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模式:1.文化创意旅游模式文化创意旅游模式强调通过艺术、设计、创意等元素为旅游活动增添新鲜感和独特体验。
比如,将传统工艺品与旅游景点结合,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纪念品,吸引游客购买并带走一份特殊的文化记忆。
2.主题式旅游模式主题式旅游模式以特定的主题为核心,打造全方位的旅游服务。
比如,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古镇旅游,通过全景式再现历史场景,让游客亲身体验古镇的魅力。
3.互动式旅游模式互动式旅游模式通过游客参与度高的互动体验,创造独特的旅游产品。
比如,建立与游客的互动平台,提供与文化艺术相关的体验活动,如画室体验、皮影戏DIY等,让游客参与其中,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
二、文化旅游产业营销策略创新营销策略是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关键。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文化旅游产业营销策略:1.多元化的宣传渠道利用多元化的宣传渠道,扩大文化旅游产业的知名度。
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广告和宣传手段,如电视、报纸和杂志等,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兴渠道进行品牌推广和宣传。
通过精准的目标市场定位,将信息传递给潜在游客,提高其对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认识和兴趣。
2.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建立与相关文化机构、文艺团体、酒店和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伙伴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和互惠互利。
通过与其他产业的合作,可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吸引更多游客,同时也确保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周庄旅游模式的发展变革和创新之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度假和增长见识的重要方式。
在中国,周庄作为一座古老而又具有独特魅力的水乡古镇,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周庄旅游也面临着发展上的挑战。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和提升旅游体验,周庄旅游模式必须进行变革和创新。
1. 旅游产品的丰富多样化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周庄需要提供更多元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
传统的游览景点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游客的需求。
周庄可以开展一些特色的活动,例如民俗表演、乡村体验等,让游客切实感受到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2. 旅游服务的提升与升级旅游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游客对周庄的评价和推荐。
周庄需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
另外,周庄可以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智能导览系统、在线预订平台等,提升旅游服务的便捷性和质量。
3. 景区管理的创新与改善景区的管理对于旅游体验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周庄可以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管理经验,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加强环境卫生的维护和保护,保证景区的整洁和美观。
同时,通过合理规划游客流量,减少拥挤和排队现象,提高游客的游览效率。
4. 文化传承与创意融合周庄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也是其独特魅力所在。
周庄可以通过挖掘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并与现代创意相结合,创造出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的旅游项目。
例如,打造特色的文化街区、主题展览等,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深入了解周庄的独特文化。
5. 融合旅游与农业生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人们对乡村休闲度假的需求增多,周庄可以将旅游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打造农家乐、农业观光等旅游产品。
让游客亲身参与农耕体验、采摘活动,感受乡村田园的美丽和宁静。
总之,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周庄旅游模式必须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
通过丰富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创新管理模式、文化传承与创意融合以及融合旅游与农业生产等方式,周庄可以实现旅游模式的升级,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体验感,推动周庄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古镇旅游运营方案第一部分:项目背景分析古镇旅游是一种融合了地域文化、历史遗迹与现代文明的旅游方式,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古镇旅游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潜在商机的新兴产业。
古镇旅游运营既涉及到景区的规划建设,又需要考虑到游客的接待和服务。
如何将古镇旅游资源充分挖掘,打造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成为了当今旅游业者需要思考的课题。
本文将针对古镇旅游运营的方案进行深入探讨。
第二部分:古镇旅游资源分析和规划1. 古镇旅游资源古镇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文化、历史、风景和民俗等多个方面。
在古镇,游客可以欣赏到古建筑、古寺庙、传统手工艺品等,感受古镇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
同时,古镇的美食、民俗表演、传统节日等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体验。
2. 古镇旅游规划针对古镇旅游资源的特点,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
首先需要对古镇进行保护和修缮,保留古镇的原汁原味。
其次,需要开发出符合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体验。
同时,需要为游客提供便利的接待设施和服务,以保障游客的体验和安全。
第三部分:古镇旅游运营模式分析1. 传统旅游运营模式传统的古镇旅游运营模式主要是依靠景区门票和周边商业的收入。
景区门票收入是主要的财政来源,而周边商业则包括餐饮、纪念品销售、演艺表演等多种形式。
不过,传统模式存在收入来源单一、管理混乱、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2. 创新旅游运营模式基于传统模式的不足,需要进行创新,提升古镇旅游的运营质量。
创新模式可以包括开发特色文化节目、推出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搭建智能化的旅游服务系统等。
通过创新,可以提升古镇旅游的整体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
第四部分:古镇旅游运营方案1. 景区规划和建设针对古镇旅游资源的特点,需要进行合理的景区规划和建设。
首先,需要在景区内设置指示牌和引导标识,方便游客的游览。
其次,需要保护好古镇内的文物和历史遗迹,尊重古镇的原貌。
最后,需要开发出符合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体验。
文旅商业模式创新案例以文旅商业模式创新为题,以下是列举的十个案例:1. 文化主题酒店:文化主题酒店是一种将文化元素融入酒店设计与服务中的商业模式创新。
例如,在古镇文化主题酒店中,酒店建筑、客房布置、餐饮菜单等都体现了古镇的文化特色,吸引游客体验当地文化。
2. 艺术展览与零售结合:这种商业模式创新将艺术展览与零售相结合,创造了一个既可以欣赏艺术作品又可以购买艺术品的空间。
例如,在艺术品展览中设立艺术品销售区域,使游客能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购买心仪的艺术品。
3. 古镇旅游+创意手工艺品:许多古镇通过推出创意手工艺品,吸引游客参观购买,实现了旅游与手工艺品的有机结合。
例如,在古镇设立手工艺品工作室,让游客亲手制作手工艺品,增加了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4. 互动式主题乐园:互动式主题乐园是一种将游客参与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商业模式创新。
例如,在主题乐园中设置互动游戏、虚拟现实体验等项目,使游客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参与其中,增加游客的留存率和消费意愿。
5. 文化互动体验馆:文化互动体验馆是一种让游客通过互动体验来了解和学习文化知识的商业模式创新。
例如,在文化互动体验馆中设置了多个展区,游客可以通过互动设备参与展览,了解文化背景、传统技艺等。
6. 线上线下融合的文旅商业模式:线上线下融合是一种将线上和线下渠道结合起来,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和体验的商业模式创新。
例如,通过线上平台预订门票、导览服务,线下提供实地讲解、展览等服务,使游客可以更加方便地参与文旅活动。
7. 景区+农业观光:景区+农业观光是一种将景区和农业观光相结合的商业模式创新。
例如,在景区内设立农田观光区,让游客了解农业生产过程,亲自参与农作物的种植、采摘等活动,增加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8. 文化节庆活动: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参与,创造商业价值。
例如,举办传统节日庆典、文化表演、艺术展览等活动,吸引游客前来观光、购物、品尝当地美食等。
9.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与销售:文化创意产品是一种将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与销售中的商业模式创新。
中国“新古镇”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规划一、探索与争议中的中国古镇旅游根据行业通行概念认为,古镇依托特定的环境氛围,保留并传承着一定地域的独特个性和民俗特色,是历史的积淀,也是传统的延续。
但随着古镇旅游的深入开发以及新资本、新势力的介入,一类新型的“古镇”旅游应时而勃兴,与传统古镇因“古”而兴“游”不同的是,这些新兴古镇则是因“游”而创“古”,它们都是应旅游发展的时代机遇而生,正是这点引发了诸多争议。
以彝人古镇为例,它的开发由楚雄汇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始于2005年,项目位于云南楚雄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永安大道以北、太阳历公园以西、龙川江以东、楚大高速公路以南,完全是在新城里面全新打造一个“古镇”。
项目占地约1740亩,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总投资25亿元,集商业、居住和文化旅游于一体,是可旅游、可商住、可买可卖的文化旅游地产项目。
彝人古镇是以“古建筑”为平台、彝文化为“灵魂”的大型文化旅游地产项目。
在彝人古镇开发成功之后,汇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又先后介入投资开发重庆长寿古镇、唐山滦州古城和大姚石羊古镇,大有将文化主题地产型古镇向全国复制之势,其引发的争议话题也在全国扩散开来。
他们的共同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创造的历史,这类“古镇”的历史只能从其建成之日算起;二是构造的形态,这类“古镇”根据开发需要将相关重要元素或基因进行复制或移植而来;三是叠加的功能,这些“古镇”应旅游、房地产、影视、文化产业等发展需求而生;四是现代的业态,这些“古镇”的开发往往借旅游或文化传承之名而植入了丰富多样的现代业态。
这类“古镇”的出现,因为他们既依托了原有古镇的历史文脉,又不受传统古镇文物保护单位的开发限制,又占据了城市发展与文化复兴之机,从而在发展形式上更加灵活、业态构建上更加全面、文化表现上更具生命力。
其实,我们今天视之为“历史文化古镇”的这些文化遗产,无论是江南的周庄、乌镇、同里等古镇,还是四川的洛带、平乐、黄龙溪等古镇,它们在几百年前建设之初,也是在模仿其他古镇的基础上进行了对接时代或个性需求的创新发展,从而形成了它们今天展示给我们的丰富古镇文化内涵和特色。
2024 旅游景区创新发展案例一、“魔法森林”景区——科技与自然的梦幻融合。
在2024年,有一个名为“魔法森林”的旅游景区迅速走红。
这个景区原本只是一片普通的森林,但经营者们脑洞大开。
他们在森林里设置了各种高科技互动装置。
当游客走进森林,脚下的落叶会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发出音乐声,这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压力感应装置,能根据游客的脚步轻重和节奏变换不同的曲调,从悠扬的古典乐到欢快的流行曲。
树上还有会说话的小精灵,其实是隐藏在树洞里的智能语音设备。
这些小精灵会给游客讲述森林里的古老传说,而且每个小精灵的故事都不一样,游客可以像寻宝一样在森林里寻找不同的故事。
景区还打造了一个“魔法迷雾”区域。
在特定的时间段,会释放出一种无害的迷雾,迷雾中会投射出森林中各种动物的幻影,游客仿佛置身于神秘的仙境,和那些幻影动物来一场奇幻的互动。
二、“古镇穿越”景区——沉浸式历史体验。
“古镇穿越”景区则是把古镇的旅游玩出了新花样。
一进入古镇,游客就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穿越”的朝代身份。
景区的工作人员会根据游客选择的身份给他们换上相应的古装服饰,从清朝的马褂旗袍到唐朝的襦裙长袍。
古镇里的店铺不再是现代的经营模式。
比如茶馆,里面的小二会用古代的方式招呼客人,用文言文报茶名,什么“碧螺春一盏,客官请慢用”。
而且,付账不能用现代货币,游客需要在景区入口处兑换“古镇通宝”,这是一种特制的仿古铜钱。
还有街头的表演,不再是简单的古装秀。
演员们会邀请游客加入他们的剧情,可能你正走在路上,就被拉进一场古代的比武招亲,或者是一场官老爷审案的戏码中,让游客真正感觉自己成为了古镇历史的一部分。
三、“水上浮城”景区——水上冒险乐园的创新升级。
“水上浮城”景区是在水上乐园的基础上创新而来的。
这个浮城是由一个个巨大的、可以漂浮的模块组成。
这些模块之间用特殊的桥梁和通道连接,游客在上面行走,就像在水上漫步。
浮城上有各种惊险刺激的水上项目。
有一个“水上跳楼机”,它不是在陆地上那种上下跳动,而是先把游客的座舱升高到十几米的高空,然后突然加速冲向水面,在快要接触水面的瞬间又缓缓停下,那种从高空冲向水面的感觉让人心跳加速。
创新古镇旅游开发模式在中国旅游产业市场化进程中,随着对中国古老文化的重新认识与发现,景区的开发建设迎来了一个新的增长点:古镇旅游开发。
现有开发模式与特点分析自2002年以来,国内各级地方政府或者景区(包括古镇)大规模出售(让)旅游经营权的现象已经证明:旅游开发过程中现有的投融资体制已经不适应旅游开发对资金需求,这在古镇旅游开发过程中同样存在,所不同的是:古镇旅游开发比起一般的旅游景区开发在投融资体制方面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具体表现为:开发进程长与古镇城市化相结合;产权关系复杂牵涉面广;面对提升区域经济体综合竞争力的压力。
通过梳理古镇旅游兴起和发展的脉络,我们可以看到如下三种古镇旅游开发模式:政府主导模式:也可以称之为“平台模式”,政府运用掌握的城市规划审批权力对古镇旅游开发进行宏观的管理;开发资金的投入主要依赖地方财政,但是对公共设施的投入引入相关的市场机制,对游客收取费用(古城保护费),对具体的旅游开发项目不作具体干预,主要通过城市规划和行政审批来调控。
丽江大研古镇旅游开发属于这种模式的代表。
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模式:政府成立相应的旅游开发项目公司,相关资产以政府财政划拨的形式注入项目公司(或者以资产作价形式出资,资产所有者拥有项目公司相应的股权),项目公司以政府组织注入的资产为抵押,向银行借款,获得的资金用于古镇旅游项目的开发,旅游开发所获得的收益用于偿还银行借款,如此滚动开发古镇旅游。
浙江乌镇是这一模式的主要代表。
经营权出让模式:这方面的代表是湖南凤凰古镇,地方政府将管辖范围内的旅游景点(资源性资产)开发出来后,通过出让旅游开发经营权的方式,吸引投资商介入古镇旅游开发。
由投资商根据自身优势,结合市场需要对外融资,继续古镇旅游开发进程,政府只在行业宏观层面上对投资商(开发商)进行管理。
各地尽管这三类模式都是在不同的改革阶段,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的古镇旅游开发的大胆尝试,是古镇旅游开发的阶段性成果。
但是以上开发模式仍然不能很好地解决古镇旅游开发进程的资金压力,产出控制,以及开发运作市场化等问题。
首先,从投资的角度看,古镇旅游开发项目最大的特点就是涉及的资产类型多样,产权关系复杂,投资带来的经济溢出效应高,投资收益不容易控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古镇旅游开发项目更多地依赖于政府主导的开发模式,而各级地方政府受财力和物力限制,在古镇旅游开发项目的运作中存在投入不足、开发水平不足、开发缺乏连续性等客观困难,这使古镇旅游开发项目存在一定程度的旅游商业价值流失,从而导致古镇旅游开发进程中的相关资源和资产不能够在资本市场上吸引到足够的资本进入。
其次,从行政管理的角度看,古镇一般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背景,历史遗存和文物多样,旅游开发和中国小城镇的规划、土地利用、文物保护、环境治理、旧城改造息息相关。
在现有的旅游管理体制之下,古镇旅游开发项目涉及的政府部门和各方关系极为复杂,很多时候即便是政府部门间的事权都难于划分和界定,“谁投资谁收益”这一基本投资原则不易得到制度层面的保证。
古镇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收益难于分配,这导致民间资本和外资难于深层次介入古镇旅游开发项目,而政府的旅游相关职能部门对古镇旅游开发的认识和动力不足。
第三,从古镇旅游开发融资能力看,这些模式都没有全面解决古镇旅游开发的权益资本(自有资本)和资产(资源)的市场化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地方政府或者行业主管部门的国有资本占据了古镇旅游开发的主要地位,国有资本在整个旅游开发过程中通过股权直接获得资本市场的融资有限;其次,旅游资源(资产)产权不清,流动性差,融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释放;再次,难于通过资本纽带整合旅游资源(资产),提高产业竞争力,古镇旅游资源(资产)的质量因而难以提高,其结果就是古镇旅游开发面临开发资本不足,融资能力不足,产出效益不足三大弊病,这三大不足反过来严重阻碍着资本进入古镇旅游开发进程。
因此,在中国的古镇旅游开发进程中,项目的投融资体制急需创新。
在现有的法律和制度条件下,通过旅游资产重组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资本运营来保证古镇旅游开发的旅游商业价值不被流失,各类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同时合理体现投资商的收益,整合古镇旅游资源(资产),理顺产权关系,调整旅游开发收益的分配方式将是新一轮古镇旅游开发的方向。
资本运营对开发模式的创新可以从资本运营的定义开始讨论资本运营如何创新古镇旅游开发模式。
1.什么是资本运营一般意义上说,资本运营包括:金融资本运营、产权资本运营、无形资产运营,同时包括具体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即:存量资本营运和增值资本运营。
其中存量资本运营是指企业(政府)的兼并、收购、联合、股份制改造;增量资本运营是指企业(政府)的投资行为。
古镇旅游开发过程中的资本运营一般处在于以下两个层次:地方政府或者行业主管部门的资本运营:某一地区某一行业内部的资产重组,即政府或者行业主管部门为了调整当地或者本部门内部的经济结构而进行的资产整合,运作的主体是:地方政府或者行业主管部门。
企业的资本运营: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与上市、兼并、合并、收购、剥离、分立和出售等方式,实现对资本的重新选择和组合,运作主体是企业。
这两个层次都是古镇旅游开发进程中必须面对的资本运营领域。
地方政府层面上的资本运营是为以企业为代表的外界资本介入古镇旅游开发项目准备条件,而企业层面的资本营运是资本通过介入古镇旅游开发而后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的一种经营方式。
在现阶段的中国古镇旅游开发过程中,两者缺一不可。
本文将重点讨论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在古镇旅游开发进程中的资本运营。
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所偏重的古镇旅游开发资本运营目的就是:在“小城镇运营”的背景下,调整区域旅游经济结构,打造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借旅游产业的拉动效应再造地方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因此,明确界定旅游资源(资产)的产权,结合古镇内部资产实际情况,以界定和组织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外地资本进入古镇旅游开发的主体资本结构为主线,实现相应的投融资体制创新,资源和资产市场化、实现旅游资产(资源)收益最大化、旅游资产(资源)的优质化、收益分配市场化,各个旅游生产要素以及资源通过资本来配置,其本质是:通过古镇旅游开发进程的资本运营架构一个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旅游开发利益分配模式。
2.古镇旅游开发资本运营的内容与原则在我国现有法律法规条件下,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如何在制度和体制层面上,解决中国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问题,运用资本运营构建旅游相关行业(部门)以及民间(外界)资本共同开发古镇旅游资源,合理分配旅游开发利益,具有积极意义,这将为古镇旅游开发乃至大型景区旅游开发的投融资体制创新提供经验,也是古镇旅游开发模式的创新之路。
在古镇旅游开发过程中展开资本营运的基础是地方政府或者行业主管部门在国家现有法律和政策允许的前提下,根据古镇旅游开发的需要,依据以下基本原则进行:①有利于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并提升地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原则②有利于古镇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的原则③旅游资源(资产)价值最大化的原则④增加旅游资源(资产)流动性的原则⑤旅游开发商业利益分配机制市场化原则在这五个原则指导下,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古镇旅游资本运营模式的主要脉络。
3.古镇旅游资本运营模式创新的五大主线按照科斯定律:明确产权是交易的基础。
因此资产重组的前提是:明确界定资产或者资源的产权(所有权)关系,使资产具备流动性。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当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条件下进行。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资产(资源)的组织和运营:旅游景点(资源性资产)的产权经营权剥离:按照我国法律,许多旅游景点和景区的产权属于国家,任何人不得侵占。
所以在展开古镇旅游开发项目资本运营之前应当明确产权和相关管理权的基础上剥离其旅游经营权。
即:界定旅游资产(资源)产权―&rt;剥离经营权―&rt;旅游经营权评估―&rt;出让(注入)经营性资产(酒店、餐饮、娱乐和相关设施)的界定组织:这部分资产是比较容易界定产权属性的,关键是从古镇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层面上宜以提高古镇旅游项目的整体竞争力为原则,实施资产重组。
即:界定产权―&rt;根据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组织资产―&rt;出让(注入)出售公共设施(公益型资产)的市场化:古镇旅游开发项目不同于一般旅游开发项目的一个特点就是,古镇的公共设施很可那就是旅游吸引物本身,或者旅游服务设施和古镇居民享有的一般公共设施重合,比如古镇内的厕所、污水排放、道路等。
这是古镇旅游开发过程中最不易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确定了资产的所有权和设施使用者之后,可以运用项目融资的方式获得融资,也是古镇旅游开发过程中资本运营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即:界定资产受益人―&rt;签订设施使用协议―&rt;按照项目融资要求引入投资商―&rt;建设―&rt;营运―&rt;转让(政府)古镇景区内的土地利用:地方政府从“城市运营”的角度出发,将土地资源通过招标、挂牌、拍卖等市场价格发展手段出让,其次,运用城市规划杠杆,调整古镇旅游开发和城市建设的矛盾,在保护古镇的同时获得小城镇新区建设的投入能力。
对产权不明确又涉及旅游开发的资产:对这部分资产由地方政府出面托管或者租赁。
即:政府托管,剥离经营权,评估后出让经营权。
结合现阶段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有关规定,以上五个方面资产界定、重组的过程就是一个资本运营创新古镇旅游开发模式的过程。
这将使古镇旅游开发各方通过股权或者资产出售的方式分享(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而古镇中的旅游资产(资源)也因此具备吸引资本进入的条件和渠道,为企业介入古镇旅游开发展开资本运营,协助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拓展古镇旅游资本运营空间奠定基础。
由此,地方政府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对古镇旅游开发的资产处置和管理,更多的通过资本和出资人(股东)权益的行使来完成,而行政干预更多的表现在经营活动的规范和管理这一层面上。
另一方面: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可以通过资产重组提高古镇地域内旅游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运用资本纽带组建大型旅游企业,以股权和资产两种形式实现旅游资产和资源在资本市场的价值再发现。
古镇开发模式与竞争态势/文2009-01-19江南水乡古镇模式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提高,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休闲、度假游蔚然成风,“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情,撩动着都市人紧张忙碌、浮躁驿动的心灵。
在这种背景之下,号称“江南第一水乡”的周庄异军突起、一夜成名。
同里、乌镇、西塘、南浔、甪直、木渎、柯桥、双林等紧随其后,“千年文化名镇”、“神州水乡第一镇”、“东方威尼斯”等水乡旅游小镇纷纷闪亮登场。
其中周庄、同里、乌镇、南浔、甪直、西塘六镇风头最健,并称为“江南六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