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分解
- 格式:ppt
- 大小:234.50 KB
- 文档页数:12
翻开史书,我国古代基本就是一部战争史,战争岁月远多过和平时期,即便没有大规模战乱,边境也会有局部战争。
在这么多的战争磨砺下,古代可谓是名将辈出,其中就不乏以少胜多的超强将帅,贵多贵精的分别被他们展现得淋漓尽致。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不少,有许多都是大名鼎鼎,今天就以个人意见说一下八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1、柏举之战。
前506年,吴王阖闾以救援蔡国为名,亲率三万吴军深入楚国境内,以孙武、伍子胥为大将。
在逼迫楚军退出蔡国回国之后,吴军在孙武的指挥下一改之前行军路线,舍弃擅长的水军,改由陆路奇袭。
楚国果然没有料到吴军的迂回奔袭,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遭受袭击,三战三败,最后在柏举,20万楚军主力被吴军击败,吴军长驱直入,很快就占领楚都郢城,楚国几近灭亡。
同样还是秦国,但此时的秦军与阴晋之战时的秦军有天壤之别,经过商鞅变法和战国烽火的洗礼,秦军成为一支战无不胜的铁军,然而,这一次他们还是栽了,因为他们碰上了一个更强的猛人。
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项羽率领五万楚军渡过黄河,火速前往巨鹿,并下令破釜沉舟,自绝退路,以示必胜秦军的决心,楚军因此士气大振,愈战愈勇。
项羽九战九捷,击退章邯,活捉王离,大破四十万秦军,解了巨鹿之围。
随后项羽继续和章邯对峙,两军交战秦军惨败,章邯于是派人请和,项羽接受他的投降,巨鹿之战以楚军的胜利告终,秦军主力消耗殆尽,秦朝灭亡在即。
4、昆阳之战。
新朝末年,起义军蜂起,其中最为强大的是赤眉军和绿林军,绿林军懂得名正言顺的重要性,所以在与新朝对抗的同时,他们拥立了汉朝宗室后裔刘玄为帝,表示他们是为复兴汉朝而战。
新朝为扑灭起义军,调集大军进攻刘玄政权,两军最后在昆阳附近展开决战。
在这场战役中,毫不起眼的偏将军刘秀仅以一万多人,便大破四十万的新军,一举奠定大局,新莽政权覆灭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因为此战,刘秀扬名天下,招揽了大批追随者,为他日后建立东汉,并最终一统天下奠定基础。
5、官渡之战。
199年六月,袁绍率十万大军南下,直取许昌,曹操则领兵二万以主力在官渡一带守住要塞迎战,官渡之战就此拉开序幕。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知识点:官渡之战官渡之战: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进行的战争。
当时,曹操占据黄河中下游的地区,“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当时北方最大的军阀袁绍发生的决战。
公元199年,袁绍率兵10万进攻曹操,曹操以2万人迎敌。
第二年,两军在官渡对峙,曹操以少数军队偷袭乌巢,将袁绍军粮焚毁,大败袁军。
官渡之战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通过此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示意图:官渡之战的过程:东汉末年,权贵贼军割据一方,逐鹿中原。
时袁绍具有冀、青、幽、并四州,恃兵多粮肢,图谋相机歼灭仅据兖、豫二州的曹操。
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为精兵10万南下。
在此之前,曹操为防止腹背受敌,已先击退与袁绍联手的刘备,并入驻易守难攻打的官渡。
四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今河南滚县境)击斩杀袁将颜良,大败袁军。
袁绍此战失利,锐气失利,改为率兵出击为结营进迫。
两军对垒于官渡,僵持数月。
其间曹操因兵繁粮失,一度欲劫营许昌(今河南许昌东)。
谋士荀?指出,曹军以弱敌弱,此时撤兵必为乘著;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僵持既久必将依从,正可以出奇制胜。
曹操纳其言,派兵袭烧袁军粮车;又亲率精锐部队5000截击袁军乌巢(今河南境)粮屯,歼灭袁军,焚毁全部囤粮。
消息响起,袁绍所部军心松懈,纷纷溃逃战败。
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毙伤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为800余骑著北逃。
官渡之战,打下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
官渡之战就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出名战例。
官渡之战简介,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简述官渡之战,官渡之战简介: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位于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之北,黄河之南,离许昌不到200里,是从河北进军河南地界的军事要冲之地,因为发生了震惊天下的官渡大战而闻名。
现在在河南郑州市中牟县城东北2.5公里官渡桥村一带。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
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
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
建安元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建安二年(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
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
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杨部内讧取得河内郡。
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
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官渡之战的成语故事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历史背景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
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
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县,自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势大增。
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
建安四年(199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
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势所难免。
起初形势袁强曹弱。
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
曹操则是处于四战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
尽管如此,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包括曹操的谋士荀彧、郭嘉,还在张绣麾下的贾诩,以及凉州从事杨阜,在综合分析了曹、袁的优劣后,认为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他们都看好曹操,认为局势会向着有利于曹的方向变化。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十月,河内郡太守张杨欲出军救援吕布时却为部下杨丑所杀,曹操解除进攻徐州吕布的后顾之忧,十一月,吕布被曹操消灭;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张杨旧部眭固杀杨丑,欲北投袁绍,曹操派史涣、曹仁击破眭固,取得河内郡,把势力范围扩张到黄河以北,六月,袁术病死,十一月张绣投降曹操刘表坐观成败,孙策保守江东。
官渡之战的简介及过程官渡之战在中国古代的军史上非常有名,它最出名的地方就是以少胜多,所以也为之后的很多战役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所以这是一场经典的战役。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官渡之战的简介及过程,希望大家喜欢!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是公元200年,它经历了一年才结束。
参加官渡之战的军队是袁绍军和曹操军,当时袁绍军的兵力大多为11万,但是曹操军的兵力只有2万人,足足比袁绍军的少了4倍多,结局似乎在开战以前就已明了,肯定是袁绍军胜利,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曹操善于用人等原因,最后取胜的是曹操军,这场战役也奠定了曹操能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是把中国的北方从分裂到统一的很关键的战役,它对日后历史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官渡之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官渡之战的主要内容东汉末年的时候天下形成了很多的割据势力,在这些势力常年的征战中袁绍和曹操两大集团渐渐地强大了起来。
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威力得到了很大的增长,袁绍也战胜了很多势力,占据了很多的地方,所以他们俩形成了对立的局面,因为袁绍不堪位于曹操之下,他便集了11万的精兵,准备像曹操开战。
虽然曹操的兵力没那么雄厚,他的很多部将都觉得他不是袁绍的对手,可是曹操却非常了解袁绍,他觉得他兵力虽然多,可是他的胆识不够,并且刻薄寡恩,于是曹操便应战了。
在很长的时间里,两军都处于相持的阶段。
后来袁绍军在乌巢囤积了很多粮食,恰逢这时袁绍一个名叫许攸的谋士向曹操投降,给他献计,提出奇袭乌巢的战略。
曹操是一个善于采取他人意见的人,他觉得许攸的分析很有道理,便亲自率军队来了次突袭。
袁少军虽派了军队去救援,可是无法攻破坚固的曹莹,最终袁绍军的粮食被全部烧毁,袁绍也就此败了下来。
官渡之战使袁绍军的元气大伤,相反地它让曹操的实力得到了提高,也为他之后能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官渡之战是袁绍军和曹操军之间的战役,当时曹操军的兵力比袁绍军少了9万多,但是曹操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智人的相助取得了胜利,成就了军史上的传奇。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东汉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敌强的战役。
交战双方是曹操和袁绍,也是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
所以曹操对袁绍的本性是了如指掌,这也为曹操最后战胜袁绍的客观原因,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当时交战前各自双方的力量对比。
袁绍已经占领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形成了强大的袁绍集团。
曹操占领了兖州、豫州、徐州,曹氏集团和袁氏集团形成了对峙。
当时的社会局势已经明朗起来。
杨奉已死,吕布已亡,袁术已死,张绣已降,孙策据守江东,刘表中立观望。
所以曹操和袁绍这一战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在加上袁绍已经占据北方四州,小有实力,而且袁绍的家事很显赫,四世三公,门客遍布各地,很有名望的,袁绍借此便利的政治条件,结交才人,在讨伐董卓时,被推荐为三军主帅。
袁绍还是个没有政治头脑的人物。
而且狂妄,不听劝解。
此次伐曹,集结了10万大军,清巢出动,准备一举破曹。
在伐曹时,袁绍的谋士们也纷纷献策,有主战派,也有不主战派。
形成两个对峙集团。
其中郭图是主战派,沮授和田丰是不战派,但是以袁绍当时头脑发热,而且急功近利的心态,不战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就关押了田丰。
自己率军伐曹。
官渡之战大概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交锋阶段战役是建安五年二月打响的。
袁绍是先发制人,首先派颜良围攻白马,又派大将文丑围攻延津,主战场是白马。
驻守白马的是刘延,刘延无法抵挡,就写信曹操请求援助。
曹操得信亲自带兵来解围。
但是当时的军事实力对比悬殊,袁绍10万精兵,而曹操只有一万。
曹操的谋士荀攸给曹操出了主意,让曹操先打延津,而且装出要包抄袁绍后路的架势,所以曹操大张旗鼓的领兵去攻打延津。
袁绍上当赶紧调动白马的兵力去援救延津。
曹操半路停兵,派骑兵功白马,解了白马之围。
但是曹操明白白马并非安全之地,袁绍一定会派兵再次攻来,并且要屠城,以泄心中只恨,所以曹操带着军队和白马的百姓转移,但是速度是非常慢的。
就在此还发生了一件事,刘备反叛曹操,联合袁绍,攻打曹操,结果被曹操打败,收了徐州,刘备只好去投奔袁绍。
以少胜多的故事
1、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项羽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
2、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
曹操奇袭袁军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3、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曹操以少胜多的战役在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有三个: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
其中,前两个都与曹操有关: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为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赤壁之战,东吴以少胜多,打败了曹操,三足鼎立处见雏形。
官渡之战: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袁绍统10万步兵、1万骑兵,占据黎阳,进攻延津,并派大将颜良等围攻白马,以掩护其主力渡河南进。
四月,曹操采用荀攸声东击西之计,率军赴延津渡口,佯示北渡,诱使袁绍分兵西向,趁机抄袭白马,击斩颜良,解白马之围,然后迁移当地民众,沿河西退。
袁绍令主力渡河,亲率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丑和刘备率五、六千骑兵追击曹军。
曹操令部队抛弃物资,诱使袁军争相拾取,趁其混乱,以600余骑兵出击,斩文丑。
同时,令于禁等率步骑5000,自延津奔袭汲与获嘉,焚毁袁军30余屯,俘将20多人,歼敌数千。
于禁趁势击破原武袁军营地。
曹操鉴于敌众之势,主动回军官渡,欲再择战机。
八月,袁绍拒绝谋士沮授持久作战的建议,统大军自阳武推进至官渡,依托沙堆,东西屯营数十里。
曹军接战失利,被迫收兵,深沟高垒,继续坚守拒敌。
袁军垒土山、架高橹,猛射曹营,曹军将士皆蒙盾而行。
曹操令赶制霹雳车,发石摧毁其橹楼。
袁军又掘地道,曹军深挖长沟以拒之。
两军对峙期间,曹操令部将曹仁率兵南下汝南,击败骚扰曹军后方的刘备,继而大破欲断曹军补给线的韩荀部于鸡洛山,又得司隶校尉钟繇自关中送来的战马2000多匹,曹军士气和战斗力得以巩固和增强。
袁绍固执已见,一再拒绝分兵袭许的建议,必欲从正面歼灭曹军。
此时,曹军粮将尽,士卒疲惫,曹操亦欲退守许。
谋臣荀??十月,袁绍又遣淳于琼率兵万余护送军粮,至距袁军大营40里的乌巢,沮授建议增派蒋奇守护乌巢侧翼,以防曹军袭击,袁绍不许。
谋士许攸、张郃又建议袭许,仍遭拒绝。
此时,许攸闻其家属犯法下狱,愤然投奔曹操,献计偷袭乌巢。
曹操留曹洪、荀攸等守官渡,亲率步骑5000,打着袁军旗帜,携带柴草,连夜潜行,迅速赶到乌巢,立即围屯,纵火围攻,袁军一片惊乱。
官渡之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摘要: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关键词:善择良策声东击西骄傲轻敌以少胜多一蹶不振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精兵10万南下。
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
四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今河南滑县境)击斩袁将颜良,败袁军。
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
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
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都(今河南许昌东)。
谋士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
曹操纳其言,派兵袭烧袁军粮车;又亲率精锐5000奔袭袁军乌巢(今河南境)粮屯,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囤粮。
消息传来,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
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
作战方法:后勤补给方面: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自古以来,后勤补给就是战争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官渡之战中充分体现了后勤补给对战争的影响。
徐晃,由于在官渡之战中火烧袁军粮草有功,后来还加封了都亭侯。
在这次战役中,乌巢如此重要的位置,袁绍却交给了一个好酒贪杯的无能之辈把守,不能不说是一大败笔。
反观曹操,从前期战争准备就特别重视粮草。
大量屯田,兴修水利。
在战争处于守势的焦灼状态的时候,曹操也特别苦恼。
因此,粮草运输路线的畅通和后方粮草的充足是对不对士气最好的提升,不可不重视。
曹军的军事战略: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撤回官渡之前,属于游击战,就是利用己方的机动性消灭敌军的分散部队,同时吸引袁绍进入计划好的主战场——官渡;第二阶段为阵地战,从撤回官渡到许攸来投,作战的主要战略为吸引对方主力进攻己方主要防御阵地、如何抵挡袁军的轮番冲击、分兵作战解主战场压力;第三阶段为战略反攻阶段,从许攸来投到战争结束,抓住对方薄弱环节大举反攻。
三国中以少胜多的战役1、三大战役①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②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③夷陵之战: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
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
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
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2、结果①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
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
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
公元202年(建安七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②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曹、刘、孙三家争夺荆州之战揭开序幕。
古代四大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淝水之战、赤壁之战和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中国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后来的魏武帝)统军在官渡(今中国中部河南中牟境)地区击败袁绍军队进攻的一次决战。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失败后,镇压义军的豪强势力拥兵割据,逐鹿中原。
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自恃实力雄厚,图谋相机消灭曹操集团。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整饬政务,屯田积粮,加紧准备抗击袁绍。
东汉建安五年,曹操得以集结军队近2万人于官渡,待机与袁绍决战。
到了二月,袁绍率兵卒10万、骑兵万多人进军占领黎阳。
曹操采纳谋士荀攸声东击西之计,假装要北渡。
袁绍分兵西应,曹操挥师东袭,斩袁绍大将颜良,杀文丑,大败袁军。
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于是变分军进击为结营紧逼,企图以优势兵力迫曹军决战。
曹操避免在不利条件下决战,主动退守官渡。
袁绍一再拒绝部属分兵袭击都城许(今中国中部河南省许昌东)的建议,企图等曹军粮尽败退,乘势攻歼。
后来曹军缺粮,士卒疲惫,后方时有反叛,曹操相持不懈,顽强坚守,不久获得补给后,出奇兵袭烧袁军粮车,迫使袁绍分兵护运粮草。
袁绍再次拒绝分兵袭击许都的建议。
曹操冒用袁军旗号,诈称援兵,乘夜从小道焚烧袁绍的屯粮(乌巢)。
天明,曹操知袁军救兵将至,督军奋战,大败袁军,共消灭袁军主力7万余人,缴获全部军资。
袁绍仅率800余骑北逃,从此一蹶不振。
总结官渡之战曹操利用袁绍恃强骄躁、不善用人、疏于筹策的弱点,后发制人,攻守相济,把握战机,出奇制胜,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今安徽瓦埠湖一带)击败前秦进攻的战争。
前秦在统一北方后,不断向南扩张,先后攻取东晋的梁、益两州及襄阳(今属中国中南部湖北省)、彭城(今中国东南部江苏省徐州)等地。
前秦主苻坚为了灭亡东晋,统治全国,在前秦建元十九年七月调集90多万兵力,对晋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官渡之战的简介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
七月,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昌。
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对峙。
九月,曹军一度出击,与袁军交战不利,退回营垒坚守。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
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
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据《三国志袁绍传》记载: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是时袁绍既并公孙瓚,兼四州之地,众十馀万,将进军攻许,诸将以为不可敌。
因此,袁绍进攻官渡的兵力目前均以为是11万人马,这样,曹操以十分之一的兵力抗击袁绍,也证明曹操在官渡的阻击部队大约万人左右。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看一下这个记载的细节描述,再结合此时期曹操的实际兵力部署,就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了。
首先,我们仔细分析那段记载:八月,绍连营稍前,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
公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
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
绍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
这里面实际上记载的曹操兵力,是跟随曹操在官渡一线筑垒据守的兵力,而不是指所有曹操的官渡之战的参战兵力。
如果能清楚这一点,就能够解开曹操兵不满万的谜团了。
其实,曹操的兵力,除了直接在官渡筑垒据守的部队外,还有:两翼的保护部队:保护官渡主战场两侧翼的安全。
左翼孟津、敖仓一带的夏侯惇军;右翼陈留、己吾一带的张绣军。
官渡到许都之间的战役预备队:位于官渡筑垒地带后方。
曹仁军、曹洪军、徐晃军、史涣军;东线牵制部队:牵制袁绍青州部队。
官渡之战的过程简单梳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公元199年至200年,是东汉末年袁绍与曹操之间的一场决战。
在这场战争中,袁绍和曹操各自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争夺北方地区的控制权。
最终,曹操以少胜多,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以下是官渡之战的过程简单梳理:1.背景:在东汉末年,各地豪强并起,形成了许多割据势力。
其中,袁绍和曹操是其中两个最强大的势力。
他们各自拥有庞大的军队和领土,互相竞争,矛盾日益激化。
2.备战:在战争爆发前,袁绍和曹操都进行了备战。
袁绍集结了十万大军,准备进攻曹操。
而曹操则派遣了刘表等人为内应,试图从内部瓦解袁绍的势力。
3.交锋:在公元199年,袁绍率领大军进攻曹操。
他们首先在白马坡一带展开了激战。
曹操派遣关羽、张辽等大将前来支援,关羽单枪匹马斩杀了袁绍大将颜良,挫败了袁军的前锋。
4.相持:此后,双方进入相持阶段。
袁绍在正面战场无法取得进展,而曹操也无法消灭袁绍。
在这个阶段,曹操采取了一系列谋略,例如焚毁袁军的粮草,使袁军陷入困境。
5.转折点:在战争的转折点上,袁绍的谋士许攸叛变,投靠了曹操。
他向曹操透露了袁绍的军事机密,使曹操能够迅速调整战略。
6.决战:在决战阶段,曹操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偷袭袁绍的后方大营。
在激烈的战斗中,曹操斩杀了袁绍的长子袁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7.结果:官渡之战结束后,袁绍的势力逐渐崩溃。
他本人在两年后病逝,而他的两个儿子袁熙和袁尚则被曹操消灭。
曹操在北方地区的地位得到了巩固,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局面奠定了基础。
以上是官渡之战的过程简单梳理。
这场战争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统治地位,使得他能够进一步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
其次,官渡之战展示了谋略和勇气的价值,成为了后世战争史上的经典案例。
最后,官渡之战加速了东汉末年的分裂进程,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官渡之战中,我们可以看到袁绍和曹操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袁绍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领土,但他的谋略不足,导致他在战争中屡屡受挫。
官渡之战的简介及过程官渡之战在中国古代的军史上非常有名,它最出名的地方就是以少胜多,所以也为之后的很多战役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所以这是一场经典的战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官渡之战的简介及过程,希望大家喜欢!官渡之战简介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是公元200年,它经历了一年才结束。
参加官渡之战的军队是袁绍军和曹操军,当时袁绍军的兵力大多为11万,但是曹操军的兵力只有2万人,足足比袁绍军的少了4倍多,结局似乎在开战以前就已明了,肯定是袁绍军胜利,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曹操善于用人等原因,最后取胜的是曹操军,这场战役也奠定了曹操能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是把中国的北方从分裂到统一的很关键的战役,它对日后历史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官渡之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官渡之战的主要内容东汉末年的时候天下形成了很多的割据势力,在这些势力常年的征战中袁绍和曹操两大集团渐渐地强大了起来。
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威力得到了很大的增长,袁绍也战胜了很多势力,占据了很多的地方,所以他们俩形成了对立的局面,因为袁绍不堪位于曹操之下,他便集了11万的精兵,准备像曹操开战。
虽然曹操的兵力没那么雄厚,他的很多部将都觉得他不是袁绍的对手,可是曹操却非常了解袁绍,他觉得他兵力虽然多,可是他的胆识不够,并且刻薄寡恩,于是曹操便应战了。
在很长的时间里,两军都处于相持的阶段。
后来袁绍军在乌巢囤积了很多粮食,恰逢这时袁绍一个名叫许攸的谋士向曹操投降,给他献计,提出奇袭乌巢的战略。
曹操是一个善于采取他人意见的人,他觉得许攸的分析很有道理,便亲自率军队来了次突袭。
袁少军虽派了军队去救援,可是无法攻破坚固的曹莹,最终袁绍军的粮食被全部烧毁,袁绍也就此败了下来。
官渡之战使袁绍军的元气大伤,相反地它让曹操的实力得到了提高,也为他之后能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官渡之战是袁绍军和曹操军之间的战役,当时曹操军的兵力比袁绍军少了9万多,但是曹操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智人的相助取得了胜利,成就了军史上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