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监督管理理论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354.50 KB
- 文档页数:46
生活卫生监督管理制度1. 引言生活卫生是指对居民生活环境、饮食卫生、个人卫生等方面进行监督、管理和改善的工作。
生活卫生监督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居民生活环境的良好状态和人体健康,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
本文将详细介绍生活卫生监督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
2. 目的和适用范围2.1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居民生活环境的卫生安全,减少疾病的传播和蔓延,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2.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居住区、学校、医院、餐厅、酒店等场所,以及公共交通工具等生活场景。
3. 卫生设施和设备管理3.1 环境卫生•居住区和公共场所的卫生清洁工作应定期进行,包括道路、花坛、垃圾箱等的清理和消毒。
•建筑物内部的公共区域,如楼道、电梯等,应保持清洁,定期进行消毒和除臭处理。
•公共场所应提供足够的垃圾桶和垃圾袋,并定期清运垃圾。
3.2 饮水设施管理•饮用水设施应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设计、安装和验收。
•定期对饮水设施进行清洗和消毒,并留存清洗记录。
•饮水设施应定期检测水质,确保水质符合卫生标准。
3.3 厕所管理•公共场所的厕所应设置充足,合理布局,并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
•厕所应提供清洁卫生的洗手设施和卫生纸,并保持日常的维护和管理。
3.4 公共场所安全•公共场所应设置明显的紧急出口标示,保证人员疏散的安全和顺利。
•公共场所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排除安全隐患,并留存安全检查记录。
4. 餐饮单位卫生管理4.1 食品安全管理•餐饮单位应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食品采购应从合法渠道采购,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卫生安全。
•餐饮单位应建立食品安全追溯制度,确保食品的来源可追溯。
4.2 食品加工和储存管理•餐饮单位的食品加工区域应符合卫生要求,操作人员应持有效健康证明。
•食品加工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卫生防护措施,如洗手、戴帽子、穿工作服等。
•餐饮单位应建立合理的食品储存管理制度,对食品进行分类存放,并定期清理和检查食品储存区。
卫生监督学(1-8章复习重点整理)卫生监督学第二章卫生监督的性质、分类及其效力第一节卫生监督的性质、作用及意义一、什么是卫生监督?卫生监督是政府卫生部门依据公共卫生法规的授权,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贯彻执行卫生法规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违反卫生法规、危害人体健康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的一种行政管理活动。
二、卫生监督的属性卫生监督的根本属性是——行政性,就是指卫生监督是政府的行政行为,是政府公共职能的体现之一;卫生监督区别与其他行政工作的另一属性——技术性,是指卫生监督的实施有赖于许多的卫生技术手段。
三、卫生监督的功能和特征(一)卫生监督的功能在实现国家公共卫生职能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制约、规范、预防和促进等作用,这些作用就体现为卫生监督的具体功能。
1. 制约功能——目标卫生行政机关的卫生监督行为对相对人有关权力的限制和在具体行为上的牵制。
2. 规范功能——效果作为抽象卫生法律的具体体现,从直观上显示了法律的规范作用,通过对守法者的认可和对违法者的惩罚,起到了规范人们行为导向的作用。
✓公共卫生法律规范✓义务性规范✓授权性规范✓确定性规范✓有选择的规范卫生行政机关通过强制相对人的具体通过卫生监督法授予人们的选择权,行为而体现出来的命令性要求和禁止通过对具体卫生违法案件的处影响性要求。
周围人们行为的选择。
卫生监督的规范作用3.预防功能——重心卫生监督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或渗透于监督对象地整个运作过程,提前发现和排除可能出现的危害健康的各种问题和潜在弊端。
4.促进功能——结果分析、总结、弥补、改善,并且提供改进工作的科学依据。
(二)卫生监督的特征1、公益性——卫生行政机关根据公共卫生法规作出的卫生监督行为必然会忠实地体现公民和组织的公共利益。
2、保护性——保障实现公民享有健康权,以及保障公民和组织合法权益的获得。
3、技术性——公共卫生法规中卫生技术规范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且其中关于合法与违法的界限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卫生标准所规定的指标,卫生监督实践必须依赖于医学卫生技术手段与卫生监督手段相结合。
2013级同等学力卫生监督学复习提纲一、概念:1、卫生监督的两大属性:技术性和行政性。
卫生监督的主要特征:健康权;法定性;行政性;技术性;广泛性;综合性;强制性;教育性等。
卫生监督的四大功能:制约(相关管理相对人的健康相关活动)、规X(规定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预防(防止行为出现)、增长。
2、卫生监督效力的变更:撤销(XX、不符合要件行为)、废止(之前合法,情况变化后失效)、变更(原有行为不适用当前情况而变化)、消灭(包含撤销、废止及其它)。
3、卫生监督应遵循的原则除依法行政、合理性原则外,还包括信赖保护原则(取信于人、依法办事、不随意变动、及时更正)和其它原则(独立性原则、程序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4、卫生监督法律关系的特征:1、法定性;2、监督主体的唯一性;3、意志单一性;4、内容的国家强制性。
5、卫生监督法律关系构成要素:1、主体(执法主体和守法主体);2、客体(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利、物品、行为);3、内容(两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遵守具体的法律规定,监督与申诉等)。
6、卫生监督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需要具备的条件:1、法律规X;2、法律事实。
7、法律事实分类:1、法律事件:指不依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发生的事实;2、法律行为:指能够产生一定法律后果的人们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即依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律事实。
这是卫生监督法律关系产生的基本事实。
8、卫生监督法律关系变更的三种情况:1、主体变更(卫生行政机关职权重新划分、当事人经营权转移);2、内容变更(法规的重新修订导致权利义务的变化);3、客体变更(职能增减导致行为变更)卫生监督法律关系的消灭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的消灭。
具体见上一体举例的内容,将“变更”改为“消灭”。
9、卫生监督法律依据的形式:(一)宪法中有关卫生的规定;(二)卫生法律;(三)卫生行政法规和卫生行政规章;(四)地方性卫生法规和地方性卫生规章;(五)卫生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六) 国际卫生条约。
第一章:绪论1、公共管理:是政府公共部门、非营利组织等社会公共组织为建立与维持公共秩序、实现和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运用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和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依法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活动。
2、卫生事业管理:是政府为履行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在防治疾病、保护和增进人们健康方面所采取的措施的综合,包括制定卫生政策、筹集和分配资源、建立卫生服务组织、健全卫生保障制度、提供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协调社会各方在内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3、卫生管理学:是卫生事业管理学的简称,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卫生事业发展规律,从而指导卫生事业管理实践的学科。
4、卫生管理学研究的内容:1)研究卫生事业管理中具有指导性的问题2)研究政府在公共卫生事务中的主要职能和这些子系统的管理3)研究卫生事业各职能领域带有共性的问题5、卫生管理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是关于事物性质的研究,是依赖于研究者个人对事物的认知和经验判断,确定被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某一现象变化过程和变化原因。
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有专家法(特尔菲法、头脑风暴法、专题小组讨论、选题小组讨论)、观察法(参与式和非参与式)、访谈法(结构式访谈、无结构式访谈)、文献分析等。
定量研究是运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对所收集到各种数据资料进行分析,通过数量特征来表现社会卫生事物关系和事物发展的研究。
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有调查研究方法(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实验研究法(单项实验研究和综合实验研究)、分析研究法。
第二章:中国卫生事业概述1、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
2、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特征:1)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大大降低了传染病的危害。
2)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城市居民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3)适应外部环境的变革,初步健全了卫生服务体系。
4)重视中医药的地位与作用,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建设。
卫生政策与管理是指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对于卫生事务的规划、执行以及监督管理的活动。
它涉及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卫生服务的提供和卫生保健的政策制定等方面。
卫生管理学是以卫生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卫生组织、卫生人员、卫生事务和国民卫生服务的组织、管理和决策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一、卫生政策与管理的概念及意义卫生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相关机构为解决卫生问题而制定的一揽子措施和计划,包括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卫生服务的提供和卫生保健的政策制定等。
卫生管理是指对卫生事务的规划、执行、监督和评价的活动。
卫生政策与管理的意义在于保障公众的健康权益,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卫生服务的公平和合理分配。
二、卫生政策与管理的主要内容1. 卫生政策的制定卫生政策的制定包括卫生法规的制定、卫生计划的编制和卫生项目的实施等。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根据国家的卫生需求和资源情况,科学制定卫生政策,保障公众的卫生权益。
2. 卫生资源的配置卫生资源的配置是指合理分配和利用卫生资源,确保卫生服务的供给和需求的匹配。
包括卫生资金的投入、卫生设施的建设和卫生人力资源的培训等。
3. 卫生服务的提供卫生服务的提供是指各种卫生服务机构和医疗机构向社会提供全面的卫生服务,包括基本卫生服务、专科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等。
4. 卫生保健的政策制定卫生保健的政策制定是指对卫生保健工作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安排,包括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开展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以及开展健康促进和干预措施等。
三、卫生管理学的概念及特点卫生管理学是卫生管理活动的理论基础和管理方法的系统总结,是一门以卫生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包括卫生组织管理、卫生人员管理、卫生事务管理和国民卫生服务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1. 卫生管理学的概念卫生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卫生组织、卫生人员、卫生事务和国民卫生服务的组织、管理和决策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2. 卫生管理学的特点卫生管理学的特点包括多学科交叉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管理方法的灵活性等。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一、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理论基础1. 社会行为理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目标是满足居民的卫生需求,而这种需求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
社会行为理论强调了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指导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围绕居民需求展开工作。
2. 健康促进理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目标之一是提高社区整体健康水平。
健康促进理论告诉我们,在卫生服务的管理中,要注重促进居民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的改变,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健康活动,提高健康素养。
3. 经济管理理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需要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经济管理理论的方法可以帮助管理者合理配置资源,控制成本,并提供高质量卫生服务。
二、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方法1. 需求评估:需求评估是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第一步,通过调查、数据分析等手段,了解社区居民的卫生需求。
根据需求评估结果,确定卫生服务的优先级,合理规划资源分配。
2. 健康宣教与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应注重宣传健康知识,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
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传达健康信息,引导居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 疾病监测与控制:社区卫生服务管理需要加强对疾病的监测与控制。
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等措施,对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4. 协作与合作:社区卫生服务管理需要与其他相关部门进行协作与合作。
例如,与医疗机构合作,提供专业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机构合作,提供社会保障服务等。
通过协作与合作,形成社区卫生服务系统的完整链条,提供全面的卫生服务。
5. 质量管理与评估:社区卫生服务管理需要建立质量管理与评估机制。
通过制定相关指标与标准,对卫生服务的质量进行监测与评估。
同时,加强居民的意见收集,听取居民的反馈,改进卫生服务质量。
三、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挑战与对策1. 资源不足:社区卫生服务管理面临着资金、人力、设施等方面的不足。
应通过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寻找其他社会资源的支持,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