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原版 儒家思想体系
- 格式:pptx
- 大小:521.37 KB
- 文档页数:46
关于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不仅是封建产物,但作为一种精神思想,在不同朝代的应变、发展中表现出极大的生命力。
他的特点便是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在日常生活中、在小事中。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更是文化上的优势。
对儒家文化发源地中国来说,它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既不能妄自菲薄,对孔孟之学全盘否定,又不能陶醉于历史,在故纸堆中被束缚。
至关重要的是,在各种不良思潮泛滥和冲击的形势下,中国必须保持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
儒家思想的来源《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
从人,需声。
"中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促成了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儒"。
在中国古代社会,最晚到殷代有了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
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称为术士。
他们精通当地的丧葬礼仪习惯,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
但是,由于这种职业地位低微,收入也少,既没有固定的财产和收入,做事时还要仰人鼻息。
所以形成比较柔弱的性格,这就是儒的本意,即柔,还有他们职业的原初性质,即术士。
但是,儒者中的很多人并不甘心做这种社会地位低下的职业,他们渴望进入政府机构,成为专门的典礼官,有的则希望成为君子儒,辅佐君主。
所以,孔子才有了对弟子们的告诫:"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他希望弟子们勤奋努力,超越原来他这种低下的职位状况。
"儒"这一名词的最早记载应该是在《论语·雍也》。
孔子在这告诫他最得意的学生子夏说,要当就当"君子儒",千万不要当"小人儒"。
可见,儒名的起源应该在孔子之前。
因为到了孔子时,儒这一阶层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形成"君子儒"与"小人儒"两种派别。
儒家的思维体系儒家的思维体系“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和《礼记》中的《大学》、《中庸》。
“五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2)孔子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有敬而远之的态度。
孔子并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他明确表示:“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他还认为“不能事人,焉能鬼神”、“未知生,焉知死”,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3)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比较进步。
他还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主张“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当仁不让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分崩离析血气方刚杀鸡焉用牛刀色厉内荏道听途说患得患失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学而优则仕天下归心(1)杯水车薪(《孟子·告子上》):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
比喻无济于事。
(2)浩然正气((孟子·公孙丑上》):正大刚直的精神。
(3)岌岌可危(《孟子·万章上》):形容十分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
(4)拒人于千里之外(《孟子·告子下》):形容态度傲慢,不愿跟人接近。
(5)明察秋毫(《孟子·梁惠王上》):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
原始儒家的思想原始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
原始儒学的经典,有被称为经书的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乐》经不传,是为五经)。
我们还可以通过《论语》、《孟子》、《荀子》和《礼记》中的《中庸》、《大学》等来把握原始儒家的思想。
原始儒家的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
《周易·系辞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
意思是说,天地的根本性质是“生生不息”。
照《易传》的看法,宇宙是一刚健的生命,不停息地变化流行,人也应该效仿它而自强不息。
我们人有一种刚健自强、生生不已的主体精神,能够开拓创新、穷通变易。
人效法天地、德配天地、宏大天性,就是要发扬创造性的生命精神,全面发挥人的禀赋与潜能。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论语·卫灵公》)这是一种“尊生”、“主动”的传统,肯定人的创造可以与天地的创造相配合,相媲美。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礼记·中庸》)这就是说,一旦人能充分地护持住自己的道德理性,人就能全面发挥其本性,并且尊重每个人及每一物的生存,使之“各遂其性”;这样就能回应天地的生命精神,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与天地鼎足而三,理性地适应并进而辅相天地。
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的生活意义,由此而确立。
原始儒家的“天道”、“地道”、“人道”思想,“天”、“地”、“人”三才的思想,都是讲创造的生命精神贯注于天上、地下、人间;人可以与天地相协调、相鼎立,完成自己的生命理想;并以平等的精神体察宇宙间一切存在的价值,完成其生命;最终通过”正德、利用、厚生“,”立德、立功、立言“,在实际行动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
”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故曰:”仁者,人也“(《礼记·中庸》)。
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有哪些?儒学的创立打破了封建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而儒家的思想也由古至今延长至今,儒家哲学注重个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和谐友好的关系,那么,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有哪些?跟着店铺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有哪些?】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
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
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
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
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
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
“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
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1.孟子,主要思想主张:把“仁”思想发展成为“仁政”,主张“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提出“民贵君轻”民本思想,认为人民、国家比国君更重要;提出“性善论”伦理观。
2.荀子,主要思想主张:“仁义”、“王道”、“以德服人”;明确提出“君舟民水”民本思想;③明确提出“性恶论”伦理观;主张展开法治。
儒家是中国古代在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
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
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
和墨家并称显学。
在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受重创,在汉武帝时,为保护专制统治者"罢黜百家,自始儒术"实行思想钳制后蓬勃发展。
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在广泛汲取古代典籍精华基础上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超越了旧日统治阶级寡头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小“研习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并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至整个民族。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士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
从学前的内容看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全然就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构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展开的。
儒家学派稀释这些文化要素并下降至系统的理论高度。
儒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到王阳明时达到顶峰儒家思想曾经长期作为我国的正统思想,既是官方的政治指导思想,也是民间社会普遍奉行的思想。
我们常常说的文化自信,与儒家思想文化是分不开的。
过去,佛家和道家在官方和民间也有一定影响力,但终归没有像模像样地成为官方思想。
儒家思想的形成,经历数千年的演化,走过几个重要的的发展阶段,我们来简要看看:第一阶段,从西周到战国:儒家思想发端和初步形成体系儒家思想的积淀深厚,经历过漫长的变迁,到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 479年)时代,也就是春秋晚期,算是已基本成为一种独立的学派,成为诸子百家的一员。
早在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时,周公姬旦等政治家就提出了以德配天,敬天、敬宗、保民,以及天命无常、有德者居之,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等思想,儒家思想开始发端。
周公等人认为,人君能握有天下,是来自上天眷顾。
为了回报上天,人君必须以德治国、以德修身,善待祖宗、保护臣民,德在位在,无德则会被上天抛去。
这个起步很高端,理论基础比较厚实,一开始就把个人命运与祖宗、上天勾连在一起,好理解。
大约过了五百年,先师孔子和他的弟子继承了前人学说,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儒家学派,一开始并不十分系统,也谈不上很精细,但是框架和脉络已经形成。
我们今天见到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这个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品。
不过,这些书并不像今天的学术论文那样条理清晰,结构分明,基本是语录体,鸡零狗碎地这一句那一句,有时还会重复,有的还举例子、讲故事。
好在,它们的中心思想是比较突出的,说来说去,说的都是一件事:如何正心?如何处事?如何成才?围绕这三个字,孔子和他的弟子总结出了最核心的内容“仁”。
仁者爱人,爱自己也爱他人。
这样才能成功,才能走得更远。
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忠,一个是恕。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两句话看似很好理解,一个人想要成才成功,就要理解别人、支持别人成才成功;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
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和思想体系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繁荣、哲学昌盛的时期之一,众多思想家、哲学家纷纷涌现,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和思想体系。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
儒家思想主张“仁义礼智信”四德,通过道德教化实现个人自我修养和社会道德秩序的建立。
儒家对于经典的注解和解释极为重视,强调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被誉为“文化学派”。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他提出了“仁”的概念,认为仁是一种利他的心理状态,是治理社会的根本。
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了“仁”的概念,主张“天命之谓性”,“仁爱之谓仁”,强调了人性本善的观点。
荀子则强调理性的重要性,认为“性恶论”是正确的,主张通过严厉的法律制度来约束人性中的恶。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源于老子和庄子,主张“道”为本,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家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和精神追求,主张遵从自然,追求自我解放。
道家思想有一定的禅修色彩,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老子首倡道家思想,他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观点,强调道是无法言说的,需要通过感悟和体验来理解。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强调“道心一致”的境界,认为万物皆为“无为”而成,强调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三、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源于墨子,主张以“兼爱”为核心的社会道德理念。
墨家认为人们应该抛弃利己主义,秉持“天下为公”的观点,实现“兼爱”和“非攻”的和平社会。
墨子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反战主张的思想家之一。
墨子关注具体实践,他提出了许多有关建设社会的具体措施,如“节用”、“务农”等。
墨子也是工匠阶层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尊重劳动和实际工作,强调实用主义。
四、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源于商鞅、管仲等人,强调法律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严厉的法律制度来实现社会秩序和国家强盛。
法家思想强调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一致性,强调实用主义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