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血流的管道-血管(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8.03 KB
- 文档页数:4
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3.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能够分辨血管的种类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4.通过制作血管模型,提高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分辨三种血管,了解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难点:1.组织好实验,达到理想效果。
2.能够在镜下分辨静脉和动脉血管。
【教学准备】教师:1.准备实验的材料用具,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絮,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动、静脉血管的横切面切片或图片。
2.有关血管的录象资料。
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制作不同类型血管的结构模型。
【教学过程】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血流的管道——血管一、血管的类型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由曾经有输液和验血经历的同学,介绍输液或取血的位置。
同学聆听并思考,提出疑问。
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感兴结合日常亲历或所见,设疑激趣,引发学生进一步质疑,激发探索热情。
教师引导,使学生制血管的结构特点功能趣的问题,提出假设并设想制订探究方案。
实验操作,显微镜下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尝试分辨血管的种类以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小组分别汇报实验结果。
形成关于血管及血流情况的感性认识。
结合自制的不同类型血管的模型,讨论血管的不同结构特点与各自功能的关系。
发现自制模型与实际血管情况的不同,了解现代医学发展趋势,留下待解的难题。
列表归纳比较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订的探究计划切实可行。
介绍实验注意事项。
巡视,引导、鼓励学生不急不躁,通过观察解决问题。
演示微观摄影拍摄的人体不同类型血管及内部血流情况。
结合不同血管的横切面图,引导认识不同类型血管的结构特点与它们的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引导了解现代医学有关心脑血管的发展现状,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创新的热情。
协助完善师:平日里,当我们身体不适去医院就诊,有时医生会让我们验血,必要时还需要输液治疗。
初中生物《血流的管道—血管》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描述三种血管的结构与功能;尝试区分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能够分辨血管的种类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流动情况。
通过制作血管模型,提高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关爱健康,爱护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情况;能区分三种血管,描述血管结构与功能。
【难点】理解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医生对不同血管出血时的处理方法不同。
设疑:人体有几种血管?血管中血流的情况如何?(二)新课讲授1.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6-57页的实验步骤,各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用尾鳍色素少的小鱼?换成尾鳍色素多的小鱼行不行?指导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强调注意事项。
实验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本组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实验中看到了几种血管?管内血流速度如何?并思考教材57页讨论题。
2.动脉教师出示课件,演示动脉血管的结构、分布、血流速度和血流方向。
简介“切脉”的方法。
学生观看视频和教材第58页图4-35,总结动脉的结构和功能。
体验动脉的搏动,找到桡动脉,尝试“切脉”。
3.毛细血管教师出示课件,演示毛细血管的大致分布、管壁特点、管腔大小等。
学生观看视频和教材4-36,结合实验总结出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
教师出示课件,演示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学生总结毛细血管的功能。
4.静脉引导学生观察手上的“青筋”,并用手触摸,比较与触摸动脉的感觉有何不同。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静脉血管的分布以及血流速度、方向,并与动脉血管比较。
学生观看视频和教材4-35,总结出静脉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静脉血管中的静脉瓣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其作用,教师鼓励评价。
《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一、教析分析《血流的管道——血管》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4章第2节。
主要内容是三种血管的结构及功能特点。
血管是第1节内容血液知识的延伸,属于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器官,又为下一步学习“心脏和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较强,探究欲望强烈,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但逻辑思维能力,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力仍有待提高。
在实验课上学生往往容易看到“热闹”,而不是看出“门道”,因此,教师需要认真做好教学设计,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使学生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再因势利导解决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及功能。
能力目标:(1)尝试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情况,能够分辨三种血管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2)通过实验,进一步提高学生使用显微镜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综合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过程中胆大心细以及关爱生命的好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描述三种血管的类型结构及功能教学难点:尝试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并找到三种血管五、教法学法本节课以学生的“自学质疑合作探究”为主线组织教学。
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再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并获取新知,同时将学到的知识跟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联系在一起,通过探究、观察、分类比较等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的培养。
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冬季城市供暖时,热水由供暖公司出来后,进水管道从公司到街道到小区到楼道直至各个家庭是逐渐变细的,家庭里面的管道是最细的并且是曲折的,回水管道则是由细逐渐变粗逐步回到供暖公司,凉水再次加热后进入下一次循环。
在人体内也有类似的管道——血管!(二)自学质疑——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1.出示教学目标,学生自学课文57—59页,熟悉课文内容,将重点内容进行圈画,尝试完成导学案中如下图所示的表格,也可以和小组成员讨论、交流后完成。
初中生物《血流的管道—血管》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描述三种血管的结构与功能;尝试区分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能够分辨血管的种类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流动情况。
通过制作血管模型,提高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关爱健康,爱护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情况;能区分三种血管,描述血管结构与功能。
【难点】理解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医生对不同血管出血时的处理方法不同。
设疑:人体有几种血管?血管中血流的情况如何?(二)新课讲授1.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6-57页的实验步骤,各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用尾鳍色素少的小鱼?换成尾鳍色素多的小鱼行不行?指导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强调注意事项。
实验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本组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实验中看到了几种血管?管内血流速度如何?并思考教材57页讨论题。
2.动脉教师出示课件,演示动脉血管的结构、分布、血流速度和血流方向。
简介“切脉”的方法。
学生观看视频和教材第58页图4-35,总结动脉的结构和功能。
体验动脉的搏动,找到桡动脉,尝试“切脉”。
3.毛细血管教师出示课件,演示毛细血管的大致分布、管壁特点、管腔大小等。
学生观看视频和教材4-36,结合实验总结出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
教师出示课件,演示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学生总结毛细血管的功能。
4.静脉引导学生观察手上的“青筋”,并用手触摸,比较与触摸动脉的感觉有何不同。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静脉血管的分布以及血流速度、方向,并与动脉血管比较。
学生观看视频和教材4-35,总结出静脉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静脉血管中的静脉瓣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其作用,教师鼓励评价。
(二)、班级交流讨论:以小组为单位,以“新知初探”的内容为线索,选派代表向全班做汇报发言。
五、合作交流、主题探究1、仔细阅读教材P56——57“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思考:(1)为什么在实验时要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并保持湿润?(2)你在其中看到了哪几种血管,它们是、和。
(3)三类血管中血液流速最快的是血管,最慢的是血管。
(4)三类血管中管壁最薄的是血管,最厚的是血管。
因为:2、在抽血或输液时,为什么要将针刺入部位的上方(近心端)用胶皮管捆扎起来?管内有回血立即松开橡皮筋,并且输液时针总是朝向上臂,这又是为什么?你知道这时针刺入的是什么血管吗?六、拓展延伸课堂小结血管类型管壁特点管腔大小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动脉静脉毛细血管训练与检测1. 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情况,在视野中看到血细胞通过血管的方式如下图(箭头表示血液流动情况),其中能判断属于静脉的是()2.血液在哪种血管中流得最慢,这有利于()A.动脉,气体交换B.静脉,物质交换C.毛细血管,气体交换D.毛细血管,物质交换3.根据“用显微镜观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观察前,需用__________的棉花把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裹起来,并露出尾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右图表示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到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情况(箭头表示血流的方向),据此判断:②所示的血管是__________,③所示的血管是_______。
(3)血液在标号_______所示血管中流动最快;红细胞在标号_______所示的血管中呈单行通过,以保证_____________的顺利进行。
4.下图是人体的三种血管模式图。
A B C(1)图中A血管是把血液从_______输送到_____________去的血管。
图中B血管是把血液从_____________输送到________的血管。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实验、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比较观察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爱护公物、团结协作的情感,建立结构与功能统一的观点,培养合作探究及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
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特点。
教学难点
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过程。
2.比较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特点。
教学突破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亲自观察实验现象进行总结分析,区分这三
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的流动特点,突破难点。
2.通过讨论、填表比较,突破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特点这一重点。
教学方法
观察法、比较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材料和用具。
(2)“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实验过程视频
2、学生准备:预习本节教材内容,网上查阅血管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血流的管道—血管》教案
教学目标:
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重点和难点:
1、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教学。
2、结构与功能统一思想的培养。
课前准备:
(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材料用具。
(2)三种血管的CAI课件。
教学方法:
观察法、类比法、推理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心脏输送到身体各
:连接最小
动脉和静脉的血管。
):将血
内有静脉瓣。
一步巩固。
血流的管道——血管课时目标1.通过观察并分析图片,观看实验视频,说出人体内的血管有三种类型,并描述出其各自的特点。
2.联系生活实际,解释常见疾病或突发状况的原因并提出治疗和预防策略。
学习重点:动脉、静脉与毛细血管的特点与功能。
学习难点: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区别动脉与静脉。
课时活动设计人体因创伤出血时,有时血液只是少量的渗出,有时是缓慢地流出暗红色的血液,最为严重的则是喷射出鲜红的血液。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出血情况呢?学生通过预习教材内容找出答案,这与不同血管中血流状况不同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教材的“想一想,议一议”环节资料,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思维活动。
学生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活动,区分不同的血管以及血管内血流的差异,从而直观认识到高等动物体内有不同的血管,不同血管中血流的情况不同。
思考:通过上述实验,你观察到了几种血管?不同血管的粗细一样吗?血液流动的方向、速度一致吗?学生先阅读教材自学,再通过图片、生活链接等资料分析探究人体内具体有哪些血管,以及它们各有哪些特点与功能,并完成学案相关内容的填充。
设计意图:在学生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基础上,阅读教材,自学有关三种血管的知识,再展示三种血管横切、纵切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三种血管的概念和结构特点,理解它们各自的功能。
配合图片说明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之间的关系。
用生活链接的方式让学生学以致用,理解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念。
例如,动脉出血的特点、急救方法和部位,怎样保证身体下部的静脉中流回心脏的血液不倒流?输液或输血时,针刺部位是什么血管?为什么要将针刺入的上方(近心端)先用胶皮管捆扎起来?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后,血液中的物质成分有哪些变化?组织细胞从血液中获得了哪些物质?小结:设计意图:总结本节课,并通过表格让学生自测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养成整理知识的习惯。
第四章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一、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二、三种血管的比较续表练习。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生物年级七年级学期春季课题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情况,说出三种血管血流速度的不同。
2.通过拼图游戏,结合文本概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3.结合生活实际、情景演绎,解释不同血管出血时的症状并说出正确的止血方法。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教学难点:1.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区别动脉和静脉。
教学过程①动手实验,感知血管;②自主预习,构建概念;③小组合作,动手拼图;④磁吸演示,攻克重点;⑤情景演绎,解决问题;⑥归纳总结,情感升华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流动的组织——血液,血液在人体内流经的管道称之为血管,人体的血管像城市的交通网一样至关重要,血管因创伤出血时会出现不同的出血情况,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该如何判断并做出处理呢?学完本节课同学们将找到答案。
环节一:动手实验,感知血管1.既然要学习血管,首先我们要能观察到血管内血液的流动。
我们要选用哪种材料呢?既要与人体血液和血管组成类似的生物,又要观察起来清晰,没错,我们选择了薄而透明的小鱼尾鳍。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同学们打开学生动手实验,录制视频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图像,观察出三种血管血流速度的不同。
提前将小鱼用浓度为5%的酒精麻醉、减少小鱼的活动,保证小鱼正常呼吸(达成目标一);在实验方法上创新,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学习任务单,完成任务一:观看实验视频,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应该选择色素多的还是色素少的小鱼?2.为什么要往棉絮上滴水?3.你观察到了几种血管?这些血管中血流速度一样吗?在实验之前,老师提前用5%浓度的酒精将小鱼麻醉,减少小鱼的活动,便于观察,同时保证小鱼正常呼吸,关于这个实验同学们还有其他哪些创新的想法呢?开动你的脑筋想一想吧!过渡:通过刚才的实验,学生观察到三种血管血流速度的不同,那么这和他们的结构有什么联系吗?接着进入自主预习,构建概念环节二:自主预习,构建概念1.组织学生自主预习,完成导学案2.引导学生思考中医常说的切脉、青筋、医院指尖采血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血管分别属于哪种血管?不同的的血管具有怎样的特点?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可以快速判断出来3.组织同学们提前制作卡纸模型,分别模拟动脉、静脉,组织学生思考动脉管壁比静脉管壁哪个更厚?管腔大小如何?这和它们内部的血流速度有什么联系呢?学生完成导学案:三种血管结构和功能的表格联系实际,判断所给实例分别属于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动脉管壁比静脉管壁厚,管腔比静脉小,同时归纳总结动脉管壁厚与血流速度快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表格的形式,使三种血管结构比较更加直观、清晰(达成目标二)环节三;小组合作,动手拼图1.接下来,以一滴血的旅行为例,提出问题:想象一滴血从心脏泵出,它从出心脏开始,依次要经过什么血管,最后再回到心脏?该部分将由学生课前提前准备好的袋子里的卡片(分别模拟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按照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演绎推理,概述血液在三种血管中的流通路四、板书设计生物观:结构和功能观组织学生拼图完成活动 2.引导学生思考血液为什么要在全身循环流动?血液从出心脏到回心脏,中间经过的血管路径依次进行排序拼图,最后由学生汇报成果联系实际,学生回答血液为了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径,顺利达成课标要求环节四:磁吸演示,攻克重点1.过渡:采用以旧带新的方式,先让学生回忆血液会和组织细胞发生物质交换,那么是在那种血管呢?顺利过渡到在毛细血管这个位置,接下来启发学生思考,毛细血管具有哪些结构特点利于它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2.关于“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这一难点教师通过圆形磁吸演示红细胞单行通过和并排通过学生分析文本,联系实际归纳毛细血管分布广、管壁薄、流速慢;学生通过模型理解单行通过的含义,进一步认同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的模型道具演绎,化难为易,突破重点。
血流的管道——血管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区分三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
能力目标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情况,找到三种血管。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毛细血管适于进行物质交换的特点,进一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难点:毛细血管适于进行物质交换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复习血液的成分,导入本节——《血流的管道——血管》。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1.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情况,找到三种血管。
2.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3.区分三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
4.了解毛细血管适于进行物质交换的特点。
(三)根据目标,提出问题根据目标,你想知道什么?请提出来。
预设: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真好),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希望能为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
请看:(三)出示自探提纲,组织学生自探。
自探提纲:1.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情况,你找到了哪几种血管?这几种血管流动方向和速度如何?2.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3.三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怎样?4.毛细血管适于进行物质交换的特点有哪些?二、解疑合探(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2.教师点拨或精讲。
1.播放《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实验视频,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情况,找出三种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其中动脉血流最快,方向从躯干到尾鳍;静脉血流较慢,方向从尾鳍流向心脏;毛细血管血流最慢,红细胞单行通过,横向较多。
2.动脉——把血液从心脏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
特点:①分布较深②管壁厚、弹性大③管内血流速度快。
《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了血液的知识之后,自然要想到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以及血液流动的动力器官——心脏,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十分重要。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同时表现欲望也很强烈,但是学生的各种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需要教师的指导。
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表达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收获多种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能力目标1.通过对血管结构功能的学习,掌握认识和区分三种血管的能力。
2.通过对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情况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观察总结能力。
情感目标;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重点难点:重点: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
难点:三种血管功能与结构相适应的特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法学法:观察法、类比法、推理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板书课题):1、你知道生活中的水、天然气是靠什么来运输的吗?(管道)那么,我们人体内丰富的血液又是靠什么来运输的呢?(血管)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分布着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血管,它们的总长度加起来约十万公里,可绕地球赤道两周半。
2、你见过出血现象吗?(展示不同出血的图片:少量渗出、缓缓流出、喷射出)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学生猜想,师:主要是伤及了不同的血管。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还会知道:到医院验血时,医生为什么是在你的指尖或耳垂取血,输液时,为什么会用胶带扎紧你的胳膊,然后再刺入,以及出现了不同的创伤出血,我们应该怎么处理。
(板书课题:血流的管道—血管)二、新课(一)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说明:由于条件原因,今天我们不能亲自做这个实验,但老师会将显微镜看到的图片展示给大家。
血流的管道——血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②尝试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情况并找到三种血管。
③通过对血管结构、功能的学习,掌握认识和区分三种血管的能力。
④通过对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情况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观察问题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和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②引导学生关注血管疾病,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关注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动脉、静脉与毛细血管的特点与功能。
2.教学难点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区别动脉与静脉。
三、教学设计思路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情况—根据血液流动速度辨别三种不同的血管—观看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情况的视频—明确血液在三种血管中的流动方向—自主探究,列表归纳三种血管的管壁特点、血流速度、功能和分布—分析静脉瓣的功能—了解不同的血管疾病,关注血管健康—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堂导入提出的实际问题并达到教育学生珍爱生命,保护血管的目的。
四、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①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材料用具。
②三种血管的CAI课件。
③胶皮管、塑料模拟针头2.学生准备网上查阅有关的血管疾病和保护血管的资料。
五、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类比法、推理法、讨论法探究二:探究不同血管的特点和功能哪里呢?这三种血管还具有什么特点呢?参照课本57至59页的内容,完成表格。
展示三种血管的横切面图,引导学生比较。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动画演示毛细血管处的物质交换完成表格。
看图比较三种血管的管壁特点和管腔大小。
观看动画,思考毛细血管处适于进行物质交换的特点,以及进行了何种物质交换。
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整合、提炼知识的能力。
找出体内的血管。
动画展示静脉瓣的作用。
了解各种血管疾病,如何预防血管疾病。
找到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理解静脉瓣的作用。
了解水果对于预防静脉瓣的功效。
拓展知识,增强学生对血管保护的意识。
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课前提出的疑问。
血流的管道 ---- 血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血管结构功能的学习,掌握认识和区分三种血管的能力。
2.通过对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情况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3.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教学。
2.结构与功能统一思想的培养。
【教学难点】
显微镜下区分三种血管。
【课时安排】
1 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材料用具。
(2)三种血管的CAI 课件。
2.学生准备:网上查阅血管的有关血管疾病和保护血管的资料
【教学方法】
观察法、类比法、推理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创设导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生扮演白衣天使,演示输液过程。
设计意图
这段时间,大家都谈”甲流”色变,我质疑:注重联系学情境们都担心自己或周围的人感冒发烧,生:针扎在手上的什么部位?生的生活经
但天气忽冷忽热,许多人还是感冒
了。
严重的还要去医院输液治疗。
今
天,老师也病了,哪位同学扮演一提出
回白衣天使,为我输液缓解一下痛
苦?大家要认真观察,看看你有什问题
么发现?
引导:
1、学生质疑和猜测
2、学生交流已知的有关血管的知识
3、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的评价生:为什么要用胶皮管捆手腕?
生:为什么针头要向上扎?
推测:
生:针扎在手背的青筋上,这是静脉。
生:用胶皮管捆是为了让血管隆起。
生:针头向上可能与血流方向有关。
学生交流已有知识:
生:血管有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之分
生:血液在不同血管里流动的速度不同
验,培养学
生大胆猜测、
推理的能力,
让学生在观
察中发现问
题,并提出
问题。
激发了
学生强烈的
求知欲望和
浓厚兴趣。
小探
组究合1:作观展察开小探鱼究尾
鳍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可以通过观察
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来探究不同
的血管,以及不同血管内的血液流
动情况
学生学习课本上的实验方法,并对
实验提出疑惑,交流解决疑惑
提示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指导学
生进行实验。
对学生的发现给予肯定、鼓励性评
价。
带着思考问题,阅读新教材第64、65 页,
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步骤。
生交流疑惑
为什么选择色素少的尾鳍?
推测:
生:选择尾鳍色素少的小鱼是为了能
看到血液的流动,便于观察
生:用棉絮包裹是为了使小鱼正常呼
吸。
拿出小鱼在显微镜下观察
小组代表将小鱼放在显微投影仪上,
向同学们展示,并介绍发现:
1、离心的血管,分支越来越细,血流
速度较快。
2、回心的血管,是由小血管汇集而来,
血流速度较慢。
3、最小最细的血管红细胞单行通过。
通过小组合
作实验,培
养了学生的
发散思维能
力,提出问
题的、解决问
题的能力,
实验操作能
力,创造能
力及小组协
作能力。
也体
现了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
的教育,即
实验过程中
爱护小动物
的教育。
【板书设计】
第弐节血流的管道——血管壱、探究实验第二课时完成
弐、血管的种类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