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治慢性咳嗽论述
- 格式:ppt
- 大小:2.68 MB
- 文档页数:5
2016.11论著·论述47●甘肃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支持项目。
中医治疗慢性咳嗽的思路及经验总结樊 敏1 宋华平1 童亚芳1 蒋文生21甘肃医学院 甘肃省平凉市 744000 2平凉市人民医院 甘肃省平凉市 744000【摘 要】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表现,治疗时不能单纯地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
本文从病因病机、治疗思路等方面总结中医治疗慢性咳嗽的经验,为临床治疗慢性咳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中医;慢性咳嗽;经验总结慢性咳嗽是以咳嗽为惟一或主要症状,时间≥8周、胸部X 线检查无明显异常的一类咳嗽[1]。
临床治疗中存在滥用中枢性镇咳药、抗生素、激素及停药后咳嗽易复发的情况。
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咳嗽具有一定的优势,笔者有幸师从蒋文生主任医师,收获颇多。
现将蒋老师以中医治疗慢性咳嗽的思路及经验进行总结如下。
1 外感咳嗽外感咳嗽为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侵袭肺系,或因吸入烟尘、异味气体,肺气被郁,肺失宣降,多发于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外邪客于肺而致咳嗽。
常由风寒、风热、风燥引发[2]。
1.1 风寒袭肺证证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临床用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之法。
方以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麻黄5g ,甘草6g ,杏仁5g ,前胡10g ,白前8g ,百部10g ,紫苑8g ,橘红5g ,款冬花12g ,生姜3片,紫苏10g 。
1.2 风热犯肺证证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身痛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临床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法。
方以桑菊饮加减。
杏仁10g ,连翘15g ,薄荷6g ,桑叶10g ,菊花10g ,苦梗10g ,甘草3g ,苇根30g 。
1.3 风燥伤肺证证见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老年慢性咳嗽的中医治疗浅识在老年人群体中,慢性咳嗽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
由于身体的衰老和抵抗力的下降,老年人往往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低,容易引发各种慢性咳嗽。
中医学认为,老年人慢性咳嗽通常是由于肺气虚弱、肾功能减退、肺失宣降等原因引起的。
所以,中医治疗慢性咳嗽主要是通过调整肺脾肾功能,养肺补肾,治疗脾肺虚弱等方法来缓解症状。
中医药治疗慢性咳嗽的首选是中药。
中药有温补肺虚、祛痰止咳、润肺化痰等作用。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苍术、杏仁、桔梗等,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配伍使用。
对于痰多、咳嗽伴有痰黄、胸闷的患者,可以使用黄连、苍术等中药进行治疗。
中药还可以通过煎煮、泡茶等方式服用,有助于去除肺部湿气,改善慢性咳嗽。
中医养生对于老年人慢性咳嗽也十分重要。
中医养生强调调理五脏六腑,保持身体的平衡。
对于慢性咳嗽患者来说,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来缓解症状。
中医认为,老年人慢性咳嗽多由肺虚所致,可以适当多食用一些滋阴养肺的食物,如糯米、山药、蜂蜜等。
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避免过度劳累和受凉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还提倡运动调理来缓解慢性咳嗽。
老年人慢性咳嗽多由气血不畅所致,长期久坐不动易使气滞血瘀,因此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是非常有益的。
可以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气血运行的运动。
老年人在进行运动时要注意适度,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身体过度消耗。
老年人慢性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医治疗可以通过中药治疗、养生调理和运动调理等方法来缓解症状。
在进行中医治疗前最好咨询专业医师,根据自身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也要注意预防措施,如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避免受凉等,有助于减少慢性咳嗽的发生。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概说】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要点、证治分类、临证要点一、概念:咳嗽是指肺气不清,肺失宣降而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咳嗽是内科病证中最为常见的,发病率高,如上呼吸道感染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多发,多为散发性,常在气候突变时流行,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所见的咳嗽,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对于咳嗽来讲,虽然为常见病,但临床的治疗仍然存在许多误区,如有些人一旦咳嗽,首先选用抗生素治疗;或者到药店买一些止咳化痰的成药,结果效果不佳,导致咳嗽反复发作,或者缠绵难愈。
我们临床遇到很多这类的患者。
有一4岁男孩,咳嗽平均每月发作一次,上幼儿园只上半天,一旦咳嗽发作,家人立即带往医院挂水治疗。
后来到门诊经中药治疗后,咳嗽发作次数减少,才得以正常上幼儿园。
即使中医治疗,也须仔细辨证,如果辨证失误,用药欠妥,也往往导致咳嗽较难治愈。
自古以来,就有咳嗽难治之说。
徐灵胎著《咳嗽难医论》,谓其研求咳嗽治法,四十余年后而后稍能措手。
【病因病机】《素问.咳论篇》既认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所致,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均能导致咳嗽。
一、病因(一)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寒温失宜,或过度疲劳,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外邪入客于肺导致咳嗽。
1、四时六气有别由于四时主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
因而临床表现风寒、风热、燥热等不同证候,其中尤以风寒咳嗽为多。
2、常以风为先导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
(二)内伤咳嗽——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咳嗽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定义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有咳痰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释义有声无痰→咳,有痰无声→嗽,有痰有声→咳嗽咳嗽的病名首见于《内经》流行与发病本病发病率高,据统计慢性咳嗽的发病率为3%~5%,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高达10%~15%,尤为寒冷地区发病率更高。
历史沿革1.病因病机《内经》对咳嗽的病因、症状、症候分类、病理转归、治疗都有详细论述:(1)《素问咳论》指出咳嗽是“皮毛先受邪气”:“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皆能致咳。
(2)五脏六腑之咳“皆聚于胃,关于肺”,咳嗽不止于肺,亦不离乎肺。
2.分类《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有十咳之称:五脏咳、风咳、寒咳、胆咳、厥阴咳。
《景岳全书》首次把咳嗽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论述了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的病理过程。
3.论治(1)《景岳全书》强调辨证当以阴阳虚实为纲,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内伤咳嗽宜“甘平养阴”为主的治则。
(2)赵献可《医贯》对咳嗽的治疗提出“治之之法不在于肺,而在于脾,不在于脾,而反归于肾”。
(3)王纶《名医杂著·论咳嗽证治》:“治法须分新久虚实,新病风寒则散之,火热则清之,湿热则泻之;久病便属虚、属郁,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兼郁则开郁,滋之、润之、敛之,则治虚治法也。
”(4)虞抟《医学正传》:“欲治咳嗽者,当以治痰为先。
治痰者,当以顺气为主,是以南星、半夏顺其痰,而喘咳自愈;枳壳、橘红利其气,而痰饮自降”。
(5)俞昌《医门法律》论述了燥的病机及其伤肺为病而致咳嗽的论治,创立温润、凉润治咳之法。
(6)《临证指南医案》:风——辛平解之;寒——辛温散之;暑——微辛微凉,苦降甘淡;湿——理肺治胃;火(温热)——甘寒范围中医——咳嗽既是具有独立性的证候,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本病咳嗽—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病症西医——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
从寒痰伏肺论治慢性咳嗽本文从寒痰伏肺致慢性咳嗽角度,选取《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为主方,加化红、炙麻黄、杏仁、百部、炙瓜蒌壳5味中药,对慢性咳嗽患者进a行辨证施治,得出诊治体会。
标签:慢性咳嗽;中医药治疗;苓甘五味姜辛汤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部分咳嗽患者,肺部X线、CT检查无明显异常,却反复以咳嗽为主诉就诊,经过多次抗感染、祛痰镇咳甚至解痉平喘等西医治疗,咳嗽症状仍无明显改善的病例,即日常所说的顽固性咳嗽或慢性咳嗽。
此类患者多以夜间咳嗽较为明显,病程迁延久治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笔者经博采前贤治咳所长,精心研习实践,抓住寒痰伏肺这一本质,以《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味对慢性咳嗽患者进行施治,每获良效。
现梳理小结如下,以飨同行。
1 病例资料2010年至2014年,本人于临诊过程中共接诊慢性咳嗽患者81例,结合胸部X线、胸部CT等辅助检查排除5例,辨以寒痰伏肺证诊治76例,治愈70例,好转4例,无效2例。
76例寒痰伏肺证病例均以久咳不愈(超过1个月)、舌淡苔白为辨证要点,发病过程中均有触冒、过食或过服寒凉病史,均以《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味进行施治,最长疗程不超过10天,平均疗程8.6天。
2 慢性咳嗽病因病机思考中医认为,一个人要健康,必然要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打破了这个平衡,人体就会产生诸多疾病。
痰是脏腑病变过程中渗出并积存于体内的病理产物,痰为阴邪,其性粘滞稠浊,致病常迁延不愈。
清·陈修园曰:“痰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痰之成,气也,贮于肺。
”亦即平常所说的“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平素咳嗽患者之所以有痰,主要是因肺失宣肃,津液不得布散停聚于肺,或因脾失健运,津液不得正常输布停聚于肺所致。
寒为阴邪,有外寒和内寒之分,均易伤阳气,其性凝滞收引[1]。
寒与痰两阴相合久伏体内,则持续耗伤机体阳气。
临床中久治不愈的慢性咳嗽患者,经详询病史,基本上都有反复使用多种、大量清热解毒药、止咳化痰药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