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诗歌鉴赏之选择题解题攻略
- 格式:pptx
- 大小:292.50 KB
- 文档页数:21
高考诗歌鉴赏选择题真题直击与解题方法指导(附巩固练习与答案解析)【真题直击】[直击高考1](2019·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C项理解错误。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答案:C[直击高考2](2017·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解析:B项,“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D项,“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
这两项都是从苏轼要求弟弟苏辙谦虚处世的角度分析的。
结合诗歌内容及注释可知,苏轼用这个典故是出于对弟弟的安全的考虑,告诫他要小心谨慎,希望他平安归来。
答案:BD[直击高考3](2015·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醉翁操①苏轼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②。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巅③,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
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④。
【注】①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
“专题07诗歌选择题技巧(5)结构分析不当一、选择题考点突破结构分析不当,谋篇乱加阐释【典例示范】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宿府①杜甫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②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③。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十年,避乱成都,在严武幕府中任职时写下的。
②伶俜:流离失所。
③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府,任参谋一职,只是为了一家生活,勉强求得暂时的安居。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
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
B.前两联写“独宿”之景,而情含景中。
后两联则就“独宿”之景,直抒“独宿”之情,风尘”句紧承“永夜”句。
C.“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
思家之情有增无减,因为诗人还是没有办法回到洛阳。
D.尾联照应颔联,虽写“栖息一枝安”但仍然有辗转流离之苦闷。
诗人当时境遇凄凉,十年漂泊辗转,诗风沉郁。
突破方法:①整体理解诗歌,了解词与词、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②关注选项中的“起承转合”、“线索”、“照应”、“对照”、“伏笔”、“铺垫”等词。
【答案】D【解析】尾联应照应首联。
【例题精练】“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南海旅次曹松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联不落窠臼,一反登高望远的传统写法,别有新意, 裁”把无形的“归思”比成有形的可剪断之物。
B .颈联出句写晨景,是说随着城头凄凉的晓角声晨霜消尽;对句写晚景,是说伴着夜晚的残潮明月复出。
C .颈联的描写使读者想起唐诗中“三奏未终天便晓,何人不起望乡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诗句。
2019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类型及解题方法在总结现有的高考试卷中后,诗歌鉴赏大致有五种类型,下面针对五种答题类型做具体的解答:第一种模式:炼字炼词型命题形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者是请简要分析)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题指津: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起到了什么样的好处.第三步也可放在第二步前.答题示例:例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①氛垢:尘埃.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答:分别是“明”和“出”(第一步:指出是哪一个字),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第二步,指出使用该字的好处),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邻邻,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第三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例2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黄氏延绿轩[明]高启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①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注】①芜,丛生的草.“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答:题目已将字词点出,所以第一步可省略,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第二步指出使用该词后的景象);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第三步指出使用该词的好处).第二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命题形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解题指津: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答题步骤: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语言的层面,考生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例1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第三种模式:分析表达技巧型命题形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解题指津: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运用的表达技巧;第二步: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第三步:运用该手法的好处.例1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答: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第一步:指出运用的表达技巧).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第二步:指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三步:运用该手法的好处).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此(第二步:指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第三步:运用该手法的好处).例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广东省江门市2007-2008学年度高三调研测试)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①,照管鹅儿与雏鸭.”【注】①莳(shì)未匝:移植或栽种没有完毕.诗歌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一步:指出运用的表达技巧)把“斗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铁甲,形象生动,化板滞为飞动(第二步:指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及使用该手法的好处),暗示了天气的恶劣、插秧(农事)的繁忙紧张,表现了农家吃苦耐劳的精神.(第三步:结合思想内容再提运用该手法的好处)第四种模式:分析形象意境类1.形象命题形式: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解题指津:诗中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因此,形象应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答题步骤:第一步:找出并描摹诗歌形象;第二步:概括形象特点;第三步:揭示作者情感.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例1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海棠牡丹花[宋]苏轼[唐]白居易东风袅袅泛崇光①,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注】①崇光:美艳的光彩.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答:因题干中已明确了诗歌的形象,所以第一步可省略;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第二步概括形象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对海棠花开的喜爱之情(第三步:揭示作者情感).2.意境命题形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解题指津:无固定模式,但一般分析诗歌意境须抓住三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晓上空泠峡①王闿运②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闿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挫折,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撰著授徒.(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2)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答:(1)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抓住其中要点:描摹诗歌图景)(2)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概括了意境----特点),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在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剖析了作者思想).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剖析了作者思想).第五种模式:分析思想内容类命题形式:请分析某句诗的思想感情或内涵,评价诗作的思想感情,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归纳诗句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等.解题指津: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意,似是而非的问题,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答题步骤:可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但一般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往往用“描绘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通过……,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或歌颂了……的品质或批判了……的观点等句式.例1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采用了通过……鞭挞了……和通过……,讽刺了……的句式)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直接结合具体诗句,采用表达了……情怀和志向的句式)感知诗歌形象,品味诗歌语言,领略诗歌的表达技巧,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这就是高考诗歌鉴赏所要考查的。
2019高考诗歌鉴赏做题技巧期末考试越来越近,诗歌鉴赏复习的怎么样了?来学学诗歌鉴赏11种题型的高分答题技巧吧,绝对干货,建议收藏、打印。
一、形象类诗歌作品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
(一)设问方式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二)分析思路1、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2)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3)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4)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形象列举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常用词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报国无门、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
2、事物形象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
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即物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竹、梅等。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
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专题21 规范作答——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答题技巧一、真题速递1.【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内容分析不正确。
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
故选D。
2.【2015年北京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醉翁操①苏轼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②。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巅③,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
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④。
[注] ①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
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
②蒉:草筐。
《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③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
④徽:琴徽,系弦之绳。
此处代指琴。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选择题技巧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述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诠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技巧鉴赏诗歌炼句艺术【设问方式】1.请分析某句的表达效果。
2.某句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3.某联(句)又作某某,你认为哪一种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题技巧】炼句与炼字属性相似,而综合性更强,更灵活丰富,赏析炼句艺术可以从诗句内容、形象、手法、语言、情感、结构章法等角度切入。
如杜甫的名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这一联十个字无一虚设。
正如《石林诗话》所评点的,"雨细著水而为沤,鱼常上浮而棯,假设大雨则伏而不出矣。
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能胜,唯微风乃受以为势',这一联对仗工稳,描写逼真,表意精准,生动细腻,尤其传神。
【答题步骤】先解释该句的意思,然后运用联想,简要分析句子表达的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再分析该句的表达效果。
专题03 诗歌选择题技巧(一)词句翻译不准,内容理解有误一、古代诗歌选择题解题步骤(1)读懂诗歌,疏通诗意,把握、理解诗歌中的“景”和“情”,是做诗歌鉴赏选择题的前提。
要想做对诗歌鉴赏选择题,必须静下心来,反复咀嚼,品析每句诗,能够将古诗歌翻译成现代汉语,做到大体理解诗歌的内容。
(2)古诗歌鉴赏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仍是考纲规定的4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只不过变完全由考生来鉴赏的主观题形式为命题者加入相关鉴赏信息(正确信息和错误信息)的选择题形式。
下面通过列表的形式介绍以下考查点、命题方式以及应对策略,明确比对的注意点。
具体而言,应关注如下信息:关注术语——技巧术语、情感术语、诗歌专门术语(如送别诗、律诗等)。
关注修饰词——对景物特点、人物特点等进行概括的形容词,对语言特色进行概括的修饰词等。
关注命题语——如范围、程度词(只、都、全、一些),是非词(无、没有),关联词,术语连接词(和、或、还有等)。
二、选择题考点突破诗歌选择题考点突破之:词句翻译不准,内容理解有误【典例示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西塞山下作韦庄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
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
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面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通过实写,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