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感官检验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7.33 MB
- 文档页数:10
浅析茶叶感官审评方法技巧茶叶感官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品尝和嗅闻等方式对茶叶的色泽、香气、口感等特征进行综合评定的过程。
在进行茶叶感官评价时,需要了解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准确地评价茶叶的质量和特点。
本文将对茶叶感官评价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浅析。
一、观察茶叶外形观察茶叶的外形是茶叶感官评价的第一步。
首先要选择一个明亮的环境,将茶叶放在白色的纸张上,对茶叶的外形进行观察。
茶叶的外形包括整体形状、叶片大小、叶片的完整度和茶叶的颜色等方面。
优质的茶叶通常叶片完整,色泽一致,叶片大小均匀。
而劣质的茶叶则叶片不完整,颜色不均匀。
观察茶叶外形可以初步了解茶叶的质量和加工工艺。
二、嗅闻茶叶香气嗅闻茶叶香气是感官评价茶叶的重要环节。
在进行嗅闻时,应选择清淡的环境,将茶叶放在杯中稍微晃动后,贴近鼻子轻轻吸气,闻其清香。
茶叶的香气可以分为干香、洗泡前香和洗泡后香。
干香是指茶叶未泡水前的香气,可以初步了解茶叶的香气特点;洗泡前香是指茶叶泡水前的香气,在茶叶泡水前可以用来判断茶叶是否有异味或异香;洗泡后香是指茶叶泡水后的香气,可以了解茶叶在水中释放出的香气特点。
通过嗅闻茶叶的香气可以初步了解茶叶的香气特点和品质。
三、品饮茶叶口感品饮茶叶口感是感官评价茶叶的关键环节。
在进行品饮时,应选择干净的杯具和开水,将适量的茶叶放入杯中,注入适量的热水,待茶汤冲泡完成后,用舌尖小口品尝,感受茶叶的滋味。
品饮茶叶口感时,主要要注意茶汤的醇厚度、回甘度、滑爽度和余味等口感特点。
优质的茶叶口感醇厚、回甘、滑爽,余味悠长;而劣质茶叶口感单薄、涩涩的,没有余味。
通过品饮茶叶口感可以准确了解茶叶的品质和口感特点。
四、评判茶叶质量在完成以上三个步骤后,根据茶叶的外形、香气和口感特点进行综合评判。
首先要看茶叶的外形是否整齐完整,叶片是否均匀,颜色是否一致;其次要闻茶叶的干香、洗泡前香和洗泡后香是否清香丰富;最后要品饮茶叶,感受茶叶的口感特点。
通过综合评判,可以准确的判断茶叶的品质和特点。
茶叶出厂检验感官品质检验感官品质检验主要是确定茶叶产品的质量等级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感官检验方法:茶叶感官审评通用方法(NY/T787-2004)和茶叶感官审评术语(1、绿茶GB/T14456.1-2008 2、红茶NY/T780-2004 3、乌龙茶GB/T30357.1-2013)一、茶叶水分检验水分:在常压条件下,茶叶经规定的温度加热至恒重时的质量损失,称为水分。
茶叶中水分含量高低直接影响茶叶贮藏保鲜。
红茶NY/T780-2004 ≤6.5绿茶GB/T14456.1-2017 ≤7.0(晒青≤9.0)乌龙茶GB/T30357.1-2013 ≤7.01、水分检验方法检验茶叶中水分含量的检验方法通常为103±2℃恒重法(GB 5009.3-2016,茶水分测定)。
2、原理试样于103±2℃的电热恒温干燥箱中加热至恒重,称重。
3、仪器和用具铝制烘皿:具盖。
内径75~58mm。
鼓风点热恒温干燥箱,自动控制温度±2℃。
干燥器:内盛有效干燥剂。
分析天平:感量0.001g。
4、操作方法取样按GB 5009.3 (茶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的测定)的规定。
制备试样。
铝制烘皿的准备将洁净的烘皿连同皿盖至于103±2℃的干燥箱中,加热1h,加盖取出,于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量(精确至0.001g)。
5、测定103±2℃恒重法(仲裁法)称取充分混匀的试样5g(精确至0.001g)于已知质量的烘皿中,至于103±2℃干燥箱内(皿盖斜置皿上),加热4h。
加盖取出,于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量。
再置于干燥箱中加热1h,加盖取出,于干燥器内冷却,称量。
重复加热1h的操作,直至连续两次称量差不超过0.005g,即为恒量,以最小称量为准。
120℃烘干法(快速法)称取充分混匀的试样5g(精确至0.001g)于已知质量的烘皿中,置于120℃干燥箱内(皿盖斜置皿上),加热1h。
毛茶感官审评检验毛茶的审评检验由感官审评和理化检验组成,感官审评是依靠评茶人员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判断茶叶品质好坏的检验方法。
茶叶的理化检验由理化指标决定。
感官审评:一)毛茶的验收扦样:大件包装取样时1—5件取1件,6—50件取样2件,51—500件,每增加50件增取1件(不足50件的按50件计)。
扦样时分上、中、下三层扦取,差异大的要多点扦样,样品才具有代表性。
充分混合后用对角四分法取500g样品于样茶盘中,按审评要求扦取小样开汤审评。
二)审评项目:分干评外形(嫩度、色泽、条索、整碎、净度),开汤评内质(汤色、香气、滋味、叶底)。
1、外形审评:取具有代表性干毛茶250g—300g放入样茶盘中,先看面张茶的净度、条索是否一致,看中段茶的老嫩度、条索细紧、重实,再看下段茶碎片末的含量。
看完后查看三者比例,一般原料较粗老的,则滋味、水色较淡,下段茶多,即断碎;一般原料较嫩的,冲泡后往往造成水色、滋味过浓。
以中段茶多,且条索紧结、匀直、嫩度好的为好。
2、内质审评:取3g或5g放入150或250mL审评杯中冲入沸水浸泡3—5分钟即可,把茶汤倒入碗中,1)看碗中的汤色2)嗅杯中香气3)尝滋味4)看叶底嫩度、色泽等。
三)理化检验:1、烘青绿茶和晒青毛茶由公司检测中心按企业标准GB/T14456.2—2008(绿茶)中规定项目进行检测。
2、红茶由公司检测中心按国家标准GB/T13738.2—2008(红茶)中规定项目进行检测。
红茶级别和定级品质依据参考下表:品名外形内质条索整碎色泽净度香气汤色滋味叶底特级细紧匀直显锋苗匀整显金毫匀净鲜嫩、甜香红艳明亮带金圈鲜浓红艳、柔嫩均匀一级细紧有锋苗匀整有金毫匀净鲜嫩、甜香红艳明亮带金圈鲜浓红艳、嫩匀二级紧结匀整乌润略有金毫有嫩茎甜香红艳明亮带金圈鲜浓红艳、嫩匀三级紧实尚匀整乌润稍有茎梗甜香红艳明亮浓醇红艳、尚嫩四级粗实尚匀整乌润稍有朴片甜香红浓尚明浓醇红艳有光泽五级稍粗实欠匀整乌黑尚润有梗朴片甜香略带青气黄红明亮粗淡红艳稍有花青六级粗松欠匀整稍褐欠润多梗朴片甜香略带青气黄红尚明亮粗淡红艳稍有花青晒青毛茶级别和定级品质依据参考下表:级别外形内质条索整碎色泽净度香气汤色滋味叶底单芽圆直显锋苗匀整身披白毫匀净清香清澈明亮鲜醇柔嫩完整特级紧结显锋苗匀整显白毫匀净清香清黄明亮鲜醇嫩匀绿黄明亮一级紧结匀整较显白毫匀净清香绿黄明亮浓厚尚嫩匀绿黄明亮二级紧结匀整绿润有白毫匀净清纯绿黄明亮浓厚尚嫩绿黄明亮三级紧实匀整绿润略显毫匀净纯正绿黄明亮浓厚尚嫩绿黄明亮四级紧实尚匀整黄绿略有梗片纯正绿黄明亮浓醇绿黄尚亮五级壮实尚匀整深绿有梗片纯正绿黄明亮浓醇绿黄尚亮六级壮实尚匀整深绿稍有梗片纯正绿黄明亮浓醇绿黄尚亮七级粗实尚匀整墨绿有梗片纯正绿黄尚亮醇和绿黄欠匀八级粗实尚匀整露黄稍粗有梗片略有粗青气深黄尚亮略有粗青味绿黄欠匀九级粗松尚匀整露黄有粗老梗片稍有粗青气深黄尚亮稍有粗青味绿黄欠匀十级粗松尚匀整褐枯有粗老梗片有粗青气深黄尚亮有粗青味粗老级外松泡欠匀整褐枯花杂有粗老梗片筋皮粗青气深黄粗青味暗杂晒青乔木松扁尚匀直尚匀整深绿尚润稍有梗片香高绿黄明亮浓纯绿黄尚匀手工晒青毛茶级别和定级品质依据参考下表:级别外形内质条索整碎色泽净度香气汤色滋味叶底特级条松匀直匀整显白毫匀净清香清黄明亮鲜醇嫩匀绿黄匀整一级条松匀直匀整较显毫匀净清香绿黄明亮浓醇尚嫩匀绿黄明亮二级粗实尚匀直匀整绿润有白毫匀净清纯绿黄明亮浓厚尚嫩绿黄明亮烘青毛茶级别和定级品质依据参考下表:级别外形内质条索整碎净度色泽香气汤色滋味叶底毫峰紧细匀直锋苗显露匀整匀净翠绿光亮鲜嫩清香清澈、明亮鲜醇柔嫩完整、嫩绿光亮特级条索紧细匀整、锋苗好匀整匀净绿润显白毫鲜嫩清香清绿、明亮鲜醇柔嫩均匀、嫩绿明亮一级条索紧结、有锋苗匀整匀净匀润较显毫清高清绿、明亮醇厚鲜爽嫩匀、黄绿明亮二级条索紧结、重实尚匀整尚匀净黄绿匀润清香黄绿明亮鲜纯有收敛性尚嫩匀、黄绿尚亮三级条索紧实尚匀整稍有梗片黄绿尚润纯正黄绿尚亮有收敛性尚嫩黄绿四级紧实尚匀整略有梗片绿黄尚匀纯正绿黄明亮浓醇黄绿尚亮五级壮实尚匀整略有梗片深绿尚匀纯正绿黄明亮浓醇黄绿尚亮六级壮实尚匀整有梗片深绿尚匀纯正绿黄明亮浓醇黄绿尚亮七级粗实尚匀整有梗片墨绿欠匀纯正绿黄尚亮醇和黄绿欠匀四)感官品质审评及评分方法1、感官品质检验按毛茶审评检验规定执行。
茶叶审评程序主讲刘小华所谓评茶,实际上指的是感官评茶。
感官评茶又称之为茶叶感官检验。
是由评茶员通过感官(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按规范程序和确定方法,(SB/T10157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和(NY/T787茶叶感官审评通用方法)对茶样分项进行审评,写出评语,同时评定分数、评语和评分综合的结论,从而就能比较正确的反映该茶样的品质特征,和在同类产品中比较其品质的差异和高低。
一茶叶审评的方法茶叶品质的优劣,等级的划分,价值的高低,主要是根据茶叶的外形和内质通过感官审评来决定的。
茶叶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等项目,即干看外形湿看内质共分五项因子审评法。
二审评茶叶的程序▪1、取样▪取样又称扦样、抽样、采样,是从一批茶叶中抽取基本能代表整批毛茶或成品茶质量的最低数量的样茶,作为审评茶叶品质优劣和检验其理化指标的依据。
取样是否有代表性,是保证茶叶质量检验结果准确与否的关键。
2、把盘▪把盘是审评干茶外形的首要操作步骤。
审评干茶外形,首先应查对样茶,判明茶类、花色、名称、产地等,然后扦取有代表性的样茶。
审评毛茶需取样250g~500 g,审评精茶需取样200g~250g。
▪把盘有两种方法即直观法和筛转法。
审评干茶外形时一般采用筛转法,就是将样茶放入审评盘中,左手大拇指后半部堵住小缺口,双手持盘对角边沿,运用手势作顺时针回旋转动或颠扬,使审评盘内的茶叶均匀地按粗细、大小、长短、轻重等不同呈有次序的分布,即通常所说的按上、中、下三层分布。
回旋筛转使茶叶分出上、中、下三层,一般条索或颗粒比较粗松、形状比较长大、身骨比较轻飘的茶叶在上层,叫面张茶或上段茶;细紧重实的茶叶集中在中层,叫中段茶,俗称腰档或肚货;体形较小的碎茶、片末茶都沉在下层,叫下段茶或下身茶。
干评一般先看面张茶和下身茶,然后看中段茶。
看外形因子即条索、色泽、整碎、净度,对比样茶评上、中、下三档茶叶的拼配比例是否恰当和相符、是否平伏、匀齐、不脱档。
茶叶品质感官鉴别方法是什么茶叶品质的优劣、真假、新陈等,都可以感官来鉴别,俗称“干看”。
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茶叶品质感官鉴别方法,感兴趣的朋友们一起来看看吧!茶叶品质感官鉴别方法1、看外形从外形来看,品质优异的茶叶,外形条索紧实,或细或肥壮或卷曲,均齐规整,越紧细越厚重就代表茶叶品质越好。
如果外形看上去粗糙、松散、结块短碎的则为劣质茶叶。
2、看色泽色泽感官鉴别,主要是看干茶的色度和光泽度。
如:红茶、花茶类的,以深褐或青黑色、油润光亮的为优质茶叶;茶芽翠绿有光泽为品质优异的绿茶。
任何茶叶,如果色泽深浅不一、枯干且灰暗而无光泽的,即为劣质茶叶。
3、看嫩度嫩度鉴别,可通过感官茶叶芽尖和白毫的多少来判断。
芽尖和白毫多的为品质优异的茶叶;若没有没有芽尖和白毫,或数量极少、叶质老的则为劣质茶叶。
4、看净度茶叶的净度,主要是通过茶叶中的茶梗、片、末等的含量和非茶类杂质的有无来鉴别的。
茶叶洁净,没有茶梗和非茶类杂质的为优质茶叶;如果茶叶中含有茶梗或碎末、非茶类杂质等的则为劣质茶叶。
5、看汤色茶叶的汤色,需要通过冲泡之后的茶汤来鉴别。
无论是哪种茶叶,冲泡后不管是何种颜色,品质好的的茶叶汤色都是清澈明亮。
如果看到汤色是混浊不清的,则不是好的茶叶。
如何挑选茶叶1、茶叶的外形各类茶具有一定的外形规格,一般好的茶叶嫩度高,主要表现为锋苗好、白毫显。
此外,好茶叶条索紧、身骨重而挺直。
2、茶叶的色泽无论何种茶类,好茶均色泽一致,光泽明亮,油润鲜活。
如果茶叶色泽不一,深浅不同,暗淡无光,说明品质劣。
3、茶叶的净度品质好的茶叶净度好,不含茶片、茶梗、茶末、茶籽、木片、石灰、泥沙等杂物。
挑选茶叶时,仔细查看,便会分辨出来。
4、茶叶的香气任何茶类,好茶叶都没有异味。
且每种茶都有特定的香气,挑选时需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选购时,最好先查找一些该好茶叶的资料,准确了解其香味特点,就容易挑选了。
5、茶叶的牌子散茶可以看到茶叶的外形、色泽、闻到茶叶的香味,而对于包装好的茶叶,则很难分辨出来。
浅析茶叶感官审评方法技巧茶叶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喜爱的饮品,而茶叶的品质如何则关乎着茶叶的口感和香气。
茶叶的感官审评成为了衡量茶叶品质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茶叶感官审评中,品茶师需要借助自己的感官和经验来判断茶叶的香气、味道和口感。
本文将浅析茶叶感官审评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茶叶品质的评判标准。
一、观察茶叶外观茶叶的外观对于感官审评来说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要观察茶叶的外形,看其整体的形状是否规整,外表是否有明显的损伤或搅拌过度的痕迹。
要看茶叶的颜色和光泽,一般来说,茶叶的颜色应该鲜艳自然,有光泽;如果是红茶,则颜色应该鲜红,金芽茶应该有金黄的光泽。
要观察茶叶的叶片是否完整,叶脉是否清晰,如果是碎茶,则要看其颗粒的大小是否均匀。
观察茶叶外观的技巧:我们可以将茶叶倒在白色的纸上,然后用手指轻轻拨开茶叶,用眼睛仔细观察。
或者将茶叶置于灯光下,观察其颜色和透光度。
经过观察之后,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茶叶的质量是否良好。
二、闻香品茶闻香是感官审评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判断茶叶品质的重要方法之一。
品茶师需要通过闻香来判断茶叶的香气是否纯正、浓郁,区分茶的品种和制作工艺,以及判断茶叶是否有陈香或其他异味。
在进行闻香品茶时,我们首先要将干茶叶放在杯子里,然后用手掌轻轻捂住杯口,摇动杯子使茶叶散发出香气。
然后快速用鼻子吸气,深层次地嗅闻茶叶的香气。
这样可以更好地感受到茶叶的香气并做出评价。
品茶师在进行闻香品茶时,需要注意的是要让味蕾和鼻腔充分地接触到茶香,用心去聆听茶叶所释放的香气。
同时也要注意区分茶叶的主要香气和次要香气,以及能否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杯中。
通过闻香品茶,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茶叶的香气是否纯正,是否符合所评茶叶的品种和等级。
三、品茶品味品茶品味是感官审评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品茶师需要通过品尝茶汤来判断茶的滋味、口感和喉韵。
在品茶品味时,品茶师需要留意茶汤的颜色、透亮度和鲜艳度,还要关注茶汤的滋味、回甘的感受和喉韵的余味。
茶叶有限公司茶叶感官审评操作规程1、接样、取样(1)、接样:茶叶样品接收时,请对取样人、茶叶种类、等级、产地、数量等要求做好记录。
(2)、取样(2.1)、毛茶取样对收购的毛茶取样时,应先对来样茶叶的上、中、下各扦出一把,看其外形、色泽等是否一致,同时在嗅香气是否接近,若差异大时,应将所扦取得样品混匀后,再按对角四缩分至500g左右样茶,供审评用;若是一批时,应对每件(或每袋)仔细地对比辨别,并按比率随机扦取样茶,再按上述方法,进行取样。
同时对样品进行登记编号,并在样品上加贴标签。
(2.2)、在制品取样对发酵茶取样时,应分别在发酵堆不同层面和四周及中心进行扦样,并将所扦取的样品混匀后,再按角四分发缩分至500g左右样茶,供评审用。
同时对样品将进行登记编号,并在样品上加贴标签。
成品散茶在包装前应进行批次扦样,扦样方法同上。
(2.3)、成品取样成品取样时应在包装车间已包装好的产品中进行。
同时对样品进行登记编号,并在样品上加贴标签。
2、操作规程(1)、干湿平台上应干净、整洁。
审评室内应提早开门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无异杂气味;审评用的杯碗应先洗烫干净。
注意:应避免使用带芳香味的洗涤剂清洗评茶用具。
(2)、评茶前先准备好开水,接着在干平台上排好样茶盘、样茶袋,对好盘与袋的位置,并取出需要审评的各级实物标准样或参考样茶,倒入样茶盘中,置于待评的前排,即可审评。
审评样以每次5-7个样品为宜。
注意:各茶盘别弄错了位置。
(3)、分样取分样盘两只。
均匀样茶后,对角四分法取150g左右有代表性的茶样供审评用。
(4)、摇盘摇盘是干看外形的主要操作步骤。
把内置茶样的茶盘用双手托平,臂与腕部成直角,轻轻而均匀回旋转动,使茶叶按轻重、粗细、大小均匀的分布在样盘中,再用“收”的手法将散开的茶叶收拢,观察外形。
(5)、撮样将茶倒入样盘后,现将茶样徐徐倒入另一样盘中,这样反复倾倒2-3次,使上下层茶充分混匀,用三指中心法撮取茶样8g左右,放在架盘天平上称取5g,置入评茶杯中。
茶叶的感官审评名词解释茶叶,作为世界上最为普及的饮品之一,其种类繁多,口感各异。
为了更好地了解茶叶的品质和特性,人们发展出了茶叶的感官审评方法。
感官审评是通过食用或品尝来评价茶叶的香气、滋味、外观和汤色等品质指标的一种方法。
以下将对感官审评中常用的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茶叶的品评。
1. 香气香气是感知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茶叶的香气可以分为内香和外香两种。
内香是指茶叶本身的香气,而外香则是指冲泡过程中散发出来的香气。
内香可以再细分为花香、果香、木香、草香、糖香等。
香气清新、纯正、持久的茶叶往往品质较好。
2. 滋味滋味是评价茶叶品质的重要标准之一。
滋味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苦、甘、酸、香、涩等。
不同种类的茶叶所呈现出来的滋味差异很大。
例如,绿茶常常呈现出清香的甘味,红茶则带有浓烈的焦糖和重烤味。
3. 外观外观是感官审评中的重要指标之一。
茶叶的外观包括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
茶叶的形状有扁平的如叶子、茶蛇、如小球的如珠茶等。
颜色则有绿茶的绿中透黄、红茶的红亮、黑茶的棕红等。
外观整齐、色泽鲜亮、匀称的茶叶往往品质较好。
4. 汤色汤色是评判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汤色鲜亮、透明的茶叶往往品质较好。
不同种类的茶叶所呈现出来的汤色也千差万别。
例如,绿茶的汤色清澈明亮,红茶的汤色浓艳红亮,乌龙茶的汤色金黄透亮。
5. 口感口感是评判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口感包括滑爽、润滑、自然、口中留香等多种特征。
茶叶的口感取决于其茶汤的醇厚度、滋味深浅、涩感等。
茶叶口感的好坏是品评的关键之一。
感官审评是茶叶品评的重要方法,通过综合考量茶叶的香气、滋味、外观和汤色等指标,可以较为客观地评判茶叶的品质和特性。
希望通过对茶叶的感官审评名词解释的介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茶叶的魅力。
无论是品饮还是评定茶叶,都可以通过感官审评方法,获得更深入的茶叶体验。
茶叶的感官审评不仅保留了传统的茶艺文化,更是茶叶产业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重要指引。
茶叶感官检验方法1、茶叶的感官鉴别要点茶叶的优与劣,新与陈,真与假主要是通过感官来鉴别的。
一般而言,茶叶质量的感官鉴别都分为两个阶段,即按照先“干看”(即冲泡前鉴别)后“湿看”(即冲泡后鉴别)的顺序进行。
“干看”包括了对茶叶的形态、嫩度、色泽、净度、香气滋味等五方面指标的体察与目测。
不同种类的茶叶外形各异,但一般都是以细密、紧固、光滑、质量等的程度作为衡量标准的,这是共性,接着观察茶叶的油润程度、芽尖和白毫的多寡、茶梗、籽、片、末的含量,并由此来判断茶叶的色泽,嫩度和净度,最后通过鼻嗅和口嚼来评价茶香是否浓郁,有无苦、涩、霉、焦等异味。
“湿看”则包括了对茶叶冲泡成茶汤后的气味、汤色、滋味、叶底等四项内容的鉴别。
即闻一闻茶汤的香气是否醇厚浓郁、观察其色度、亮度和清浊度,品尝其味道是否醇香甘甜、叶底的色泽、薄厚与软硬程度等。
归纳以上所有各项识别结果来综合评价茶叶的质量。
带有包装的茶叶,必须在包装物上印有产品名称,厂家名称,生产日期,批号规格,保存期限等。
产品要有合格证明。
2、茶叶的品种我国的茶叶种类甚多,花色品种更是纷繁复杂,而茶叶的命名和分类方法又历来都很不统一。
但目前根据商业经营习惯,一般将茶叶分为如下几类:(1) 红茶:它是用采摘下来的茶树嫩枝芽叶,经过萎凋、揉捻、发酵、烘干而形成特有的色、香、味的一种商品茶。
红茶又可细分为块红茶(如祁红、滇红、川红、越红等),红碎茶(装成小袋茶等)和小种红茶。
(2)绿茶:它是采用中小叶型的茶树嫩枝芽叶,经高温杀菌、制止酶对茶多酚的氧化作用,从而保持鲜叶绿色的一种商品茶。
绿茶依干燥方法不同又可细分为①炒青:有条形的(如眉茶)、圆形的(如珠茶)、扁形的(如龙井茶)等。
②烘青:有条形茶(如黄山主峰)、尖形茶(如信阳毛尖)、片形茶、针形茶等。
③晒青:主要有普通晒青茶和特种晒青茶。
(3) 花茶:花茶是用制好的绿茶(主要是烘青)配进香花窖制而成的茶叶。
花茶具有不同的香型,花色品种多以加入的香花命名,如茉莉花茶、玉兰花茶、柚子花茶等。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茶叶感官审评方法是发挥依靠品尝天赋,利用三种五官——口腔、鼻和眼,并结合定性描述的手段,去鉴定、判断茶叶本质的鉴别技术。
一般分为三个步骤:外观审评、气味审评和口感审评。
一、外观审评外观审评包括茶叶的形态、色泽、气孔、附属物等内容,以评判茶叶品质。
1、形态:一般确定茶叶是加工品种或摘取品种,可从整体外观来进行判断,评价其有效性。
2、色泽:色泽的评分可帮助判断茶叶的保湿状况,以及茶叶的新鲜程度。
3、气孔:评价茶叶的气孔一般有两个要素,一是气孔的大小,二是气孔的数量。
可判断茶叶的程度是否合格,以及茶叶的新鲜程度。
4、附属物:观察叶底附近的灰尘或污渍等外来物,评价茶叶的清洁度。
没有灰尘表示茶叶新鲜,而有大量灰尘表示茶叶已存放时间较久。
二、气味审评气味审评指的是通过闻茶叶的气味,来判断茶叶有缺陷及分别茶叶泡沫是不是低品质的方法。
气味审评一般分为香气评定和气味缺陷评定:1、香气评定:茶叶以嗅味的方法,可以辨别出茶叶的质量,也可以判断茶叶是否已味苦发苦。
2、气味缺陷评定:通过嗅茶叶上的污迹,判断茶叶的保存状态及存储密度,以及茶叶是否有影响口感的其他缺陷。
三、口感审评口感审评是通过采取定性描述的手段,根据本质性的原则评定茶叶,着重关注茶叶的品质、口感及品牌标志等方面。
1、质量:通过判断茶叶的水分和其组成,确定茶叶的质量。
2、口感:品茶口感指在茶水中密度和水质的变化,以及喝茶的前后关系,如咀嚼、口味持久性、余味的口感,来衡量茶叶的口感水平。
3、标志性:可从茶汤的颜色、泡沫分布、散发的香味等形象特点,反映出这种茶叶的特有品牌感受。
总之,茶叶感官审评,是以考察茶叶形态、气孔、香气、口感及品牌标志作为判断质量的依据,从而对茶叶进行有效提高品质的手段。
浅析茶叶感官审评方法技巧摘要:新版《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B/T23776-2018)的颁布实施,规范了茶叶感官审评的条件、方法及审评结果与判定。
该标准对审评设备等硬件条件做了详细的规定和描述,本文主要对审评的准备和审评内容(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的细节进行讨论研究,以利做好茶叶感官评审工作。
关键词:茶叶;感官;审评茶叶感官审评,是指经过训练的评茶人员,使用规范的审评设备,在特定的操作过程中,根据自身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感受,结合工作经验,对茶叶的品质进行分析评价。
茶叶感官审评对分析茶叶品质优劣及产生原因,指导生产和经营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新版《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B/T23776-2018)的颁布实施,规范了茶叶感官审评的条件、方法及审评结果与判定。
本文主要对审评的准备和审评内容审评因子各要素细节进行讨论研究,以利做好茶叶感官评审工作。
一、审评的准备1.审评用水。
茶性借水而发,在陆羽《茶经》中明确记载了“水为万茶之母”。
评茶用水的优劣,对茶叶汤色和滋味影响极大。
除了要符合饮用水GB5749要求外,首先还须注意水的pH值。
一般以pH6.5~7.0之间为宜,这主要是因为茶树是生长在pH4.5~6.5的偏酸土壤环境中的,其内含成分因此也在相应的条件下生成并存在,这就成为获得茶叶品质最佳表现的先决因素。
2.茶叶取样。
取样是审评前的第一道程序,感官审评仅针对数百克茶叶进行,一般的湿评冲泡更是只称取了3-5克茶叶。
因此样品的代表性尤为重要,通常茶叶取样时应从被抽茶中的上、中、下、左、右五个部位随机抽取,在拌匀后用对角四分法或分样器扦取,直至达到足够的数量后密封包装,并作好标识。
二、审评因子1.外形。
将茶样置于评茶盘中,双手握住茶盘对角,用回旋筛转法,使茶样按粗细、长短、大小、整碎顺序分层,用目测、手感等方法进行外形审评。
外形包括形状、嫩度(初制茶有此指标)、色泽、整碎、净度等内容。
形状是决定规格的主要因素,由制茶原料的嫩度和加工工艺决定。
茶叶的感官评审
茶叶质量的优劣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感官质量;二是理
化指标。
在我国,茶叶的等级划分、价值上下主要根据茶叶外形、香气、滋味、汤色、叶底等通过感官审评来评定。
感官审评分为外形审评和内质审评,或者干茶审评和开汤审评。
外形审评主要看干茶的形状、嫩度、色泽、匀整度和净度;
内质审评主要是泡茶后品评汤色、香气、滋味以及叶底等。
茶叶鉴定应先评内质,后评外形。
内质先评汤色,次热评、温评、冷评香气,再评滋味,最后评叶底。
茶叶的感官审评应包括:
1 把盘:看外形、嗅香气、侧水分
2 开场:三克茶叶、泡约五分钟
3 看汤色:深浅、明暗、清浊
4 嗅香气:热、温、冷嗅香、温为主
5 评叶底:嫩度、匀度、色泽。
茶叶感官检验方法茶叶感官检验方法1、茶叶的感官鉴别要点茶叶的优与劣,新与陈,真与假主要是通过感官来鉴别的。
一般而言,茶叶质量的感官鉴别都分为两个阶段,即按照先“干看”(即冲泡前鉴别)后“湿看”(即冲泡后鉴别)的顺序进行。
“干看”包括了对茶叶的形态、嫩度、色泽、净度、香气滋味等五方面指标的体察与目测。
不同种类的茶叶外形各异,但一般都是以细密、紧固、光滑、质量等的程度作为衡量标准的,这是共性,接着观察茶叶的油润程度、芽尖和白毫的多寡、茶梗、籽、片、末的含量,并由此来判断茶叶的色泽,嫩度和净度,最后通过鼻嗅和口嚼来评价茶香是否浓郁,有无苦、涩、霉、焦等异味。
“湿看”则包括了对茶叶冲泡成茶汤后的气味、汤色、滋味、叶底等四项内容的鉴别。
即闻一闻茶汤的香气是否醇厚浓郁、观察其色度、亮度和清浊度,品尝其味道是否醇香甘甜、叶底的色泽、薄厚与软硬程度等。
归纳以上所有各项识别结果来综合评价茶叶的质量。
带有包装的茶叶,必须在包装物上印有产品名称,厂家名称,生产日期,批号规格,保存期限等。
产品要有合格证明。
2、茶叶的品种我国的茶叶种类甚多,花色品种更是纷繁复杂,而茶叶的命名和分类方法又历来都很不统一。
但目前根据商业经营习惯,一般将茶叶分为如下几类:(1)红茶:它是用采摘下来的茶树嫩枝芽叶,经过萎凋、揉捻、发酵、烘干而形成特有的色、香、味的一种商品茶。
红茶又可细分为块红茶(如祁红、滇红、川红、越红等),红碎茶(装成小袋茶等)和小种红茶。
(2)绿茶:它是采用中小叶型的茶树嫩枝芽叶,经高温杀菌、制止酶对茶多酚的氧化作用,从而保持鲜叶绿色的一种商品茶。
绿茶依干燥方法不同又可细分为①炒青:有条形的(如眉茶)、圆形的(如珠茶)、扁形的(如龙井茶)等。
②烘青:有条形茶(如黄山主峰)、尖形茶(如信阳毛尖)、片形茶、针形茶等。
③晒青:主要有普通晒青茶和特种晒青茶。
(3)花茶:花茶是用制好的绿茶(主要是烘青)配进香花窖制而成的茶叶。
花茶具有不同的香型,花色品种多以加入的香花命名,如茉莉花茶、玉兰花茶、柚子花茶等。
(4)乌龙茶:它是红绿茶加工技术的结合,是半发酵茶的总称。
先使茶树鲜叶局部轻度发酵,然后采用高温杀菌,制得的成品茶叶索有“绿叶红镶边”之说。
其主要品种有武夷岩茶、铁观音、台湾乌龙茶等。
(5)紧压茶:用黑茶,晒青和红茶的副茶为原料,经蒸茶装模或装萎压制成砖、砣、饼型的再制茶,统称为紧压茶。
其主要品种如黑砖、茯砖、沧茶、普洱茶等。
3、鉴别茶叶的外貌茶叶外貌的感官鉴别也称“干看”,即取茶叶样品(嫩枝、幼叶和新芽等)置掌中或单色背景下,用肉眼或借助于放大镜进行观察,再辅以鼻嗅、口嚼。
(1)外形鉴别良质茶叶——绿茶、红茶、花茶以条索紧细、圆直或弯直光滑,质重匀齐者为优质。
乌龙茶以条索肥壮、圆芽的外形颗粒形圆而紧实者为佳,越圆越紧越细越重就愈好。
外形呈条索状的茶叶,以条索紧细、圆直成弯直光滑,质重均齐者为优质。
外形圆形状的茶叶,以越圆越紧越细光滑而质量为优良。
外形扁平的茶叶,以平扁挺直光滑为上品。
次质茶叶——条索、圆形、扁平三种形状的茶叶,凡是外形看上去粗糙、松散、结块、热曲、短碎者均为次质。
(4)尝味时,还能闻到茶香。
我国云南的红碎茶,就具有这样的香气。
④叶底:叶底的色泽,以红艳明亮为上,暗杂为下,叶底的嫩度,以柔软匀整为上,粗硬花杂为下。
红碎茶的叶底着重红亮度,而嫩度相当即可。
⑤汤色:以红艳明亮为上,暗浊为下。
红碎茶汤色深浅和明亮度,是茶叶汤质的反映。
决定汤色的主要成分,是茶黄索和茶红索。
茶汤乳凝(冷后浑)是汤质的优良表现。
国外拼配商,习惯采用加牛乳审评的方法:每杯茶汤中加入数量约为茶汤的十分之一的鲜牛奶,加量过多不利于鉴别汤味。
加奶后,汤色以粉红明亮或棕红明亮为好,淡黄微红或淡红的较好,暗褐、淡灰、灰白的为不好。
加奶后的汤味,要求仍能尝出明显的茶味,这是茶汤浓的反应。
茶汤入口后,两腮立即有明显的刺激性,是茶汤强度的反应,如果只感到明显的奶味,而茶味淡薄,则此茶品质差。
7、鉴别绿茶的质量绿茶是外形和内质并重的茶类,尤其是珠茶更重视外形。
(1)外形:高级珠眉和茶色嫩绿起霜,眉茶条索匀整、重实有峰苗,珠茶颗粒紧结、滚圆如珠的为上品。
如果珍眉条索松扁,弯曲、轻飘、色黄,珠茶扁块或松散开口、色黄,这都属于低级产品。
蒸青绿茶,外形紧缩重实,大小匀整,芽尖完整,色泽调匀,浓绿发青有光彩者为上品。
外形断碎,下盘茶多,色泽发黄、发紫、暗淡的,则品质差。
(2)香气:高级绿茶,皆有嫩香持久的特点。
屯绿有持久的板栗香,舒绿有浓烈的花香,湿绿有高锐的嫩香,珠茶芳香持久,蒸青绿茶香气鲜嫩,又带有特殊的紫菜香。
如果绿茶香气重有青草气、晒气、泥土气、烟焦气或发酵气味的,则品质差。
(3)滋味:品质好的绿茶,如眉茶浓纯鲜爽,珠茶浓厚,回味带甘,蒸青绿茶有良好的新鲜味。
品质差的绿茶,滋味淡薄、粗涩,并有老青味和其他杂味。
(4)汤色:品质好的绿茶,如眉茶、珠茶的汤色清澈黄绿,蒸青绿茶淡黄泛绿、清澈明亮。
品质差的绿茶,汤色深黄、暗浊、泛红。
(5)叶底:明亮、细嫩,厚软的茶品好,如果茶的叶底黄暗、粗老、薄硬者,茶的品质较次,如果是红梗,红叶、靛青色及青菜色的叶底,这种茶叶品质最差。
8、鉴别乌龙茶的质量乌龙茶的审评重视内质。
因为香气和滋味是决定乌龙茶品质的重要条件,其次才是外形和茶底,而茶汤仅是审计的参考。
(1)外形:乌龙茶的外形条索,可分为两种类型。
①直条形:叶端扭曲,条索壮结,如水仙、奇种等。
但是,同为直条形茶,水仙比奇种壮实肥大。
②拳曲形:条索紧结,如铁观音、色种等。
但是,同为拳曲形茶,铁观音比乌龙茶重实。
乌龙茶外形上下级之间一般差距不大,要求不严,但最忌断碎。
如果茶的外形断碎,下盘茶多,品质为差。
(2)香气和滋味:乌龙茶的香气和滋味同茶树的品种关系很大。
武夷岩茶要求具有岩韵,铁观音要求具有音韵。
乌龙茶还要求具有一定的火候,火候适当,可以使品种特征显露。
(3)叶底:叶底主要看茶的老嫩、厚薄。
叶色和均匀程度。
要求叶张完整、匀度、嫩度好。
色泽翠绿稍带黄,红点明亮,这样的茶叶品质就好,如果色泽暗绿,红点暗红,品质就差。
叶张形态有助于鉴定品种。
如水仙品种叶张长大,主脉基部宽扁,铁观音叶张肥厚,呈椭圆形,佛手叶张接近圆形,毛蟹叶张锯齿密,茸毛多,黄淡叶张薄,叶色黄多绿少。
9、鉴别白茶的质量鉴别白茶品质优劣有以下几方面,(1)外形:嫩度以毫多而肥壮,叶张肥嫩的为上品;毫芽瘦小而稀少的,则品质次之;叶张老嫩不匀火杂有老叶、腊叶的,则品质差。
(2)色泽:毫色银白有光泽,叶面灰绿(叶背银白色)或墨绿,翠绿的,则为上品;铁板色的,品质次之;草绿黄、黑、红色及腊质光泽的,品质最差。
(3)叶态:叶子平伏舒展,叶缘重卷,叶面有隆起波纹,芽叶连枝稍为并拢,叶尖上翘不断碎的,品质最优,叶片摊开、折贴、弯曲的,品质次之。
(4)净度:要求不得含有枳,老梗、老叶及腊叶,如果茶叶中含有杂质,则品质差。
(5)香气:以毫香浓显,清鲜纯正的为上品;有淡薄、青臭、失鲜、发酵感的为次。
(6)滋味;以鲜爽、醇厚、清甜的为上品;粗涩、淡薄的为差。
(7)汤色:以杏黄、杏绿、清澈明亮的为上品;泛红、暗浑的为差。
(8)叶底:以匀整、肥软,毫芽壮多、叶色鲜亮的为上品;硬挺、破碎、暗杂、花红、黄张、焦叶红边的为差。
10、鉴别紧压茶的质量紧压茶的花色品种很多,品质要求各异。
松紧度方面,黑砖、青砖、米砖是蒸压越紧越好,而茯砖就不宜蒸压过紧。
色泽方面,金尖需猪肝红,康砖则要棕褐色,汤色方面,沱茶以橙黄明亮为正常,叶底方面,康砖以深褐色为正常,紧茶、饼茶则以嫩黄色为佳,香味方面,米砖、青砖有烟味是缺点。
含梗量方面,米砖不含梗子,而茯砖、青砖允许含有一定比例的当年嫩梗,不得含有隔年老梗。
囊压茶的品质检验,应对照茶叶标准进行实物评比。
(1)个体产品:分里茶、面茶的个体产品,如青砖茶、紧茶,圆茶、饼茶等,先评整个外形的匀整(形态端正、棱角整齐),松紧(厚薄或大小一致)、洒面(是否包心外露,起层落面)等三项。
再将个体分开,检视梗子嫩度,里茶、面茶有无霉烂、夹杂物等情况。
(2)成包产品:不分里茶、面茶的成包产品,如湘茶、六堡茶、茯砖等,就其包内取出的样品充分混合后,分取试样约100克,倒人审茶盘中。
一般看其嫩度(梗叶老嫩及色泽两项),六堡茶看其嫩度,净度和条索三项。
茯砖除看外形的梗叶老嫩和色泽程度外,还要看“发花”是否茂盛普遍。
内质审评,一般看汤色的红、明度及叶底色泽和嫩度,并检查香气、滋味是否青、涩、馊、霉等气味,以及是否符合各种紧压茶的品质要求。
11、鉴别真茶与假茶假茶多是以类似茶叶外形的树叶等制成的。
目前发现假茶中大多是用金银花叶、蒿叶、嫩柳叶、榆叶等冒充的,有的全部是假茶,也有的在真茶中掺入部分假茶。
茶叶的真假,一般都可以通过对下述几个基本特征的检查和比较,顺利地给予鉴别。
(1)外型鉴别将泡后的茶叶平摊在盘子上,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
①真茶有明显的网状脉,支脉与支脉间彼此相互联系,呈鱼背状而不呈放射状。
有三分之二的地方向上弯曲,连上一支叶脉,形成波浪形,叶内隆起。
真茶叶边缘有明显的锯齿,接近于叶柄处逐渐平滑而无锯齿。
②假茶叶脉不明显或远高明显,一般为羽状脉,叶脉呈放射状至叶片边缘,叶肉平滑。
叶侧边缘有的有锯,锯齿一般粗大锐利或细小平钝,也有的无锯齿,叶缘平滑。
(2)色泽鉴别真红茶色泽呈乌黑或黑褐色而油润,假红茶墨黑无光、无油润,真绿茶色泽碧绿或深绿而油润,假绿茶一般都呈墨绿或青色,红润。
(3)香味鉴别①真茶含有茶索和芳香油,闻时有清鲜的茶香,刚沏茶汤,茶叶显露、饮之爽口。
②假茶无茶香气,有一股青草味或有其他杂味。
12、鉴别新茶与陈茶新茶:其特点是色泽,气味,滋味均有新鲜爽口的感觉。
茶汤饮用后令人心情舒畅,有愉快感。
新茶的含水量较低,茶质干硬而脆,手指捏之能成粉末,茶梗易折断。
陈茶:这里指的是存放一年以上的陈茶。
其特点是色泽枯暗,香气低沉,滋味平淡,无爽口新鲜感。
茶汤饮用时,有令人不愉快的陈旧味感。
陈茶储放日久,含水量较高,茶质湿软,手捏不能成粉末,茶梗也不易折断。
13、鉴别次品茶与劣变茶凡鲜叶处理不当,经加工不好,或者保管不善,产生烟、焦、酸、馊、霉等异味,轻者为次品茶,重者为劣变茶。
鉴别内容如下:(1)梗叶:如绿茶中红梗红叶程度严重,干看色泽花杂,湿看红梗红叶多,汤色泛红的,作为次品茶。
因复炒时火温过高或翻拌不匀,茶条上产生较多的白色或黄色泡点,称为泡花茶,也是次品茶。
对于红茶,花青程度较重,干看外形色泽带暗青色,湿看叶底花青叶较多,为次品茶。
(2)气味:红茶或是绿茶,有烟气、高火气、焦糖气,经过短期存放后,能基本消失的,作为次品茶。
干嗅或开汤嗅,都有烟气、焦气,久久不能消失的,作为劣变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