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之法律浅谈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从《肖申克的救赎》谈监禁刑的执行制度《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青年才俊银行家安迪·杜弗伦被错误地指控谋杀妻子及其情妇,并最终判处终身监禁刑。
在肖申克监狱服刑期间,他遭到了其他服刑人员的骚扰,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对自由的向往,他精心设计,十几年如一日地挖着逃出的隧道,同时又想尽一切办法证明自己的清白。
在最后的洗脱罪名的希望破灭之后,他毅然从隧道逃出,实现了自我的救赎,重获新生。
该片一直被誉为电影史上最成功、最有代表性的励志影片之一,除了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之外,也很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美国的司法腐败。
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美国的司法制度,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具体制度如监禁刑、假释的弊端,对当今的司法理论和实践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这里,笔者试结合影片从监禁刑的执行制度做简单的分析。
一、刑罚执行过程中的人权保护1.防止服刑人员之间的相互侵犯监狱向来是一个令人恐惧的地方,这种恐惧一方面来自于作为国家暴政武器的阴森恐怖,一方面来自于其他服刑人员的暴行。
“牢头狱霸”在任何国家任何时期都存在,本片中也不例外。
安迪因为年轻帅气、气质儒雅在刚刚入狱的两年里经常遭到来自监狱的性变态“姐妹花”的骚扰,人身安全受到严重的危害。
而狱警对此事却置之不理,更加助长了他门的嚣张气焰。
从中可以看出,在监狱实行分类羁押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暴力犯罪和非暴力犯罪的犯罪人应当分类羁押,这样一是可以防止罪犯之间的“交叉感染”,一是可以减少服刑人员之间的相互侵犯,更好地保护服刑人员的人身权利。
2. 杜绝狱警对服刑人员的侵害让人不寒而栗的是,在安迪等新犯人刚刚入狱之时,瑞德等人却在打赌,谁最先离开,后来与安迪同时入狱的“胖子”在第一天晚上仅仅因为想家哭泣竟被狱警打死,最先“离开”。
这个事件不仅反映出狱警无视法律滥施暴刑、肆意侵害服刑人员的人身权利,而且从瑞德打赌中也可以看出这样的事情在监狱中早已习以为常,成为人们的消遣。
我们不禁感叹,法律在剥夺了罪犯的自由时,执法者又在任意践踏罪犯的人权。
肖申克的救赎:美国司法制度罪恶下对人性的救赎影片色调大部分时间阴暗、冷峻、压抑,在影片片尾却开始越来越明快鲜艳,最后更是碧海、蓝天,沙滩上两位相处19年的老友重逢,画面上的鲜艳明快的颜色仿佛都要从银幕上喷射而出。
影片色调大部分时间阴暗、冷峻、压抑,在影片片尾却开始越来越明快鲜艳,最后更是碧海、蓝天,沙滩上两位相处19年的老友重逢,画面上的鲜艳明快的颜色仿佛都要从银幕上喷射而出。
在此结束,肯定了对人性的救赎,对自由的追求,对希望的珍视。
《肖》以瑞德,这样一个既是局中人,又是旁观者的视角描述了这样一个救赎的故事,让人既能客观看待,加以分析,又可以主观投入,感同身受。
影片在镜头处理上非常熟练老道。
大量运用景深镜头,赋予深刻寓意,加强效果表达。
例如安迪终于逃离监狱,跑到了小水潭。
镜头后景是监狱,被雷电黑暗笼罩,象征着邪恶,对人性的压迫。
镜头背景是一个雷电交加的小水潭,大雨滂沱,以此衬托出雷电交加的苦熬19年的安迪,一朝出狱,得到自由的狂喜、极度激动和兴奋。
另外一个景深镜头是安迪飞奔,前景的一排树枝快速地掠过,这个镜头很好的表达出安迪越狱后终获自由的狂喜心情。
其实在前景布置树枝的手法是很常用的一种方法,可以在许多影片中看到。
还有的是用木箱代替树枝,比如枪战片、武侠片。
还有一个镜头,安迪进入狱房时导演给了一个安迪抬头看天空的主观镜头,蓝天和黑暗泾渭分明,以显示监狱的黑暗对人性的压抑。
还有一个场景,男青年小偷被枪杀那场戏。
狱官从黑暗中出来枪杀他,随后又隐入黑暗,象征狱官们的邪恶黑暗。
而唯一一处光源来自上方的小灯,灯光照在血泊中的男青年上,昏黄微弱,寓意光明被邪恶黑暗压制,无力而软弱。
以下仅谈谈看《肖申克的救赎》的几点体会:1、环境改变人!影片中有一句台词“体制化”。
该片中被体制化的象征人物是监狱图书管理员老布,他被关押了50年,这几乎耗尽了他一生的光阴。
然而,当他获知自己即将刑满释放时,精神近乎崩溃,他竟要制造一起“杀人”事件,因为他已经离不开这座监狱,他要继续留在肖申克。
用希望救赎自由,用法律维护公正——观《肖申克的救赎》有感影片从一个老囚犯瑞德(MorganFreeman饰)的视角,讲述了在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缅因州,一个年轻有为的银行家安迪(TimRobbins饰)被误判杀死妻子及情夫而被判终身监禁于一所叫做肖申克的监狱中的故事。
故事围绕着一个满怀希望的人不懈追求自由展开初入狱时,安迪受尽“姐妹花”的欺辱,然而后来他利用自己的学识与监狱管理人员搞好了关系,得到了保护,加之他与狱中颇有声望的瑞德成为了朋友,生活渐渐安定,他甚至帮助监狱获得了用于建造图书馆的拨款。
从表面看来安迪与狱中其他所有人一样,在时光的打磨下,在鱼龙混杂的监狱中求得了生存之道,已经安于现状,甚至做好了在狱中度过余生的准备,然而他内心对于自由的渴望从未消失,二十年来,他始终坚持着希望……故事是以安迪被误判开头的,其中不免涉及到许多法律知识。
在对于安迪的审判中,当时美国法律的不严谨得以体现,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安迪是杀妻凶手,仅靠陪审团的裁决就将他定罪。
此外,逃遗产税、州政府对于监狱经费申请的推脱、监狱长贪污洗黑钱等,均体现出美国当时法律的不完善、多漏洞。
安迪最入狱初时就向瑞德买来一个鹤嘴槌——为越狱做准备,起初想要逃离是在情理之中的,一个被误判的年轻人,在监狱中没有朋友、受人欺辱。
hao 透过《肖申克的救赎》看美国监狱管理李威(机械学院机自1004)摘要:本文通过《肖申克的救赎》的主人公安迪以及其他角色的一些经历浅析了美国监狱管理制度。
分析了从中反应出的美国监狱的黑暗,腐败以及人性和优越的一面。
关键词:监狱;管理制度一.引言《肖申克的救赎》的大部分时间都发生在肖申克这个监狱中,大部分时间影片都围绕着安迪描写,反应了安迪的救赎以及希望等等。
其中也不乏对监狱本身描写的笔墨,但大多也是用来反衬安迪的性格。
当安迪被送到肖申克监狱时,全方位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与其说是监狱,倒不如说更像一座城堡。
庭院深深,高墙耸立。
只有看到那些全副武装的狱警,才让我们明白,这是一所监狱。
最起码,从外观上来说,它没有没有给外人带来那种阴森恐怖的感觉。
围墙的高度远远超乎我的想象,即使有中国的飞檐走壁绝技,也不可能从围墙上逃脱,直接杜绝了罪犯从围墙逃脱的可能。
而之后发生的种种事情也可以让我们对美国监狱的管理制度了解一二。
二.监狱管理制度的缺失2.1狱警随着安迪被送到肖申克监狱,美国的狱警开始出场,荷枪实弹的狱警一开始便给人一种严肃甚至恐怖的感觉。
本片出现的狱警形象基本都是反面的,这些反面狱警和安迪的无辜形成强烈的对比。
否则面对一个温柔而充满人性的监狱,任何的越狱行为都将被视为一个不可为饶恕的罪行,安迪这个人物也就无法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也就无法展现出其人格魅力。
从看守长那咆哮严厉的管制,还用守长的结束了刚入狱的小胖的生命,来预示肖申克监狱的黑暗。
在其后,新犯人汤姆因为对安迪一案知情,而被典狱长杀害。
两个犯人生命的结束,昭示着本该公正的执法者却干着无耻的勾当,叙说着这些执法者的罪恶。
狱警们残暴的打犯人,让他们都看起来老实听话。
而典狱长更是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干起了贪污受贿的的勾当。
而影片最后戏剧性的让安迪全数收管典狱长的赃款。
这一切都在诉说着狱警们的腐败,凶残。
否则面对一个温柔而充满人性的监狱,任何的越狱行为都将被视为一个不可为饶恕的罪行,安迪这个人物也就无法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也就无法展现出其人格魅力。
希望与自由——观《肖申克的救赎》之感摘要: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通过对主人公——监狱犯人安迪〃杜福雷执着于希望并最终获得自由的描绘,说明了人只要坚持希望就可能达到目标的哲理,具有明显的现实启示意义。
关键字:希望,自由,救赎,现实意义。
《肖申克的救赎》(Shaw shank Redem ption)是我看过的最震撼人灵魂的电影之一,以前就已经看过的,那时就感觉这是一部很让人振奋的电影,几年后,当我在选修课(法律与电影)的课堂上再次重温这部经典的时侯,心中的感动依旧。
在如今这样一个信念严重缺失的时代,重读该片,无疑对我们唤醒希望、坚持信念有着不容置疑的巨大作用。
正像该片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所说那样:这是一部似乎可以把勇气借给需要勇气的人的电影。
所以它才会被很多人定位为最伟大的不朽的经典励志片。
一、影片简介《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具有老式好莱坞风格的电影,确切地说,是“卡普拉式的好莱坞古典主义风格”的电影,调子平静而略带压抑,叙事平缓而张弛有度,整部电影的光影运用也以暗淡为主。
在剧情上,该片遵循了类型片电影的经典模式:“主人公陷入困境——寻求结束困境——行动逐步升级——摆脱困境(高潮)——尾声”。
(1)1947年,主人公——年轻的银行家安迪·杜沃伦被控谋杀妻子和其情夫而被判无期徒刑,关入肖申克监狱。
(2) 安迪开始适应肖申克的监狱生活,并和老犯人(包括黑人瑞德)一起建立友情,本片即是从瑞德的视角,讲述安迪的狱中生活。
(3) 安迪利用专业知识帮助狱警哈德利免税地继承了兄长的遗产,使这位最凶残的狱警请犯人们喝啤酒。
(4) 典狱长诺顿利用安迪为他洗钱记账,漂白他的非法收入。
安迪坚持不懈地向州议会写信请款,为监狱建造了图书馆。
安迪把狱警关在广播室门外,擅自播放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犯人们都静静聆听。
(5)年轻犯人汤米证明安迪没有杀人。
典狱长为了留住安迪为其服务,杀死了汤米,关安迪禁闭。
安迪和典狱长的冲突达到顶点。
《肖申克的救赎》的法律解读摘要:《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拍摄于1994年的经典。
故事发生在1947年,讲的是一个银行家安迪因为妻子有婚外情,酒醉后误指控用枪杀死了她和她的情人,被判了无期徒刑,意味着他将在肖申克监狱中度过他的余生。
该片透过肖申克监狱来揭示美国司法制度黑幕,深刻批露监狱亚文化,以及严厉批判体制化(institutionalization)对人性的强烈腐蚀。
对《肖》折射的法律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美国司法制度;监狱亚文化;体制化《肖申克的救赎》揭露了很多法律背后存在的问题,有些被某些现象揭示,有些依旧难以被揭示。
这部影片着重揭露了犯罪领域的问题,及与犯罪息息相关的很多严峻问题。
纵观整部影片,主要揭露了三个方面的犯罪领域现象:第一,美国司法制度的黑暗,肖申克的救赎,其实是司法腐败下的自我救赎。
第二,监狱亚文化,监狱这个强制性的场所,导致了囚徒人性扭曲,很多心理错综转变。
第三,体制化与反抗,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形成,同样贯穿于“体制化”之中,起初你讨厌它(监狱),然后你逐渐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它,这就是体制化。
下面以《肖申克的救赎》为题材,就以上三点犯罪领域问题做一点法律解读。
一、对于美国司法制度的解读《肖》批判了美国司法制度的种种弊端,以及对人性的压迫折磨。
一开始,安迪被送上法庭。
我们知道,举证制度应该由控方提供证据,不得由被告方举证,如果控方无法提供足够的证据,那么被告被无罪推定。
影片中,警方找不到安迪的枪,依靠的只是安迪可能的杀人动机和同样口径强制射出的子弹,根本没有充足确凿的证据。
安迪就这样被无辜的送进了肖申克监狱,一呆就是19年。
监狱比地狱还可怕,囚徒是毫无还击能力的羔羊,狱官们冷酷无情得统治着眼皮底下的小可怜虫们。
在他们眼中,这些囚徒不值一钱,只分有用的工具和无用的工具。
讽刺的是,狱长是个凶暴虚伪的魔鬼,却口口声声“圣经”。
美国司法制度的漏洞暴露得淋漓尽致,狱官杀人如草芥,对囚犯的司法保护机制严重缺失。
42、结合影视作品,分析时空变化在叙事结构上的意义。
43、结合影视作品,分析其视听语言和主题思想的关系。
答:《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反映监狱生活的经典影片,讲述了银行家安迪被指控杀害妻子与情夫,含冤被判终身监禁。
在监狱中安迪忍受凌辱和折磨,一方面帮监狱长做假账,一方面精心策划了一出越狱好戏。
在一步步的自我救赎中显示人性之韧,实现自我救赎。
全片采用了一种温情而多愁善感又极度有力的叙事风格,着力表现了人在绝望的境遇中如何保持尊严与希望。
同时,叙事结构、叙述视角的丰富又直接促成了叙事主题的多义性、现实性和深刻性。
不仅给人思想和精神上的震撼,更给人观感和审美上的愉悦。
一、时空变换:快速的情节推进方法在影片开头,导演用平行蒙太奇手法,第一时空是安迪妻子与情人激情火热的镜头,配合着粗大的喘气声。
第二时空是安迪无精打采喝闷酒,只有酒水流动和装枪的单调刺耳的声音。
这既是平行蒙太奇又是对比蒙太奇,将安迪面对妻子的背叛的悲痛淋漓尽致得表现出来。
接着,导演带领观众进入第三个时空,法庭审判现场,安迪正被控方律师指责。
三个时空不断跳切,音画双轨,以极简的方式勾勒出事件的起因,干脆利落。
尤其是,导演不时在第一、第二个时空中插入控方律师的话外音,不仅表现了安迪在当时时空的灰冷心情,也表现出安迪在法庭上百口难辩的窘境。
通过可能性的整合,观者便有了一团疑云,随后律师的雄辩轻松的帮助观者找到了“事实”:银行家因老婆与人私通,便在酒后干掉了他俩(一对偷情者)。
这一切仅是观者方面被蒙太奇剪辑所引导进行的思维热身运动,影片并未将此“事实”的过程回证式的复演。
当后来一个因偷东西而进入鲨堡监狱的青年听安迪讲述他进监狱的原因时,他说出了事实的真相,这里也是利用三个时空的交错来讲述故事。
第一时空是安迪现实所处的监狱时空,第二个时空是凶手所处的讲述时空,第三个时空是凶手行凶的过去时空,导演继续使用交叉剪辑的手法为观众简明扼要地揭开了安迪究竟是否清白的谜团。
肖生克的救赎法律观后感先说说安迪被冤枉入狱这事儿吧。
这就像是法律有时候会打盹儿一样,一个好好的银行家,就因为一些看似合理其实漏洞百出的证据,就被扔进了肖申克监狱。
那些个所谓的证人,就像一群在黑暗里乱指方向的家伙,法官和陪审团呢,也就这么轻易地被糊弄了。
这就告诉咱,法律这个东西啊,虽然讲究证据,但证据要是被人操纵或者误读了,那可就会制造出天大的冤案。
在监狱里,那法律好像就变得有点遥远了。
监狱长诺顿,他简直就是把法律当成了自己的玩具。
他口口声声说着按照规定办事,可实际上呢,他为了自己的私利,利用监狱里的犯人干那些见不得人的勾当,什么让安迪给他洗黑钱之类的。
他在监狱里就像个土皇帝,法律对他来说就是用来压制别人的工具,而不是维护公正的准则。
这就好比一只老鼠钻进了米缸,还把米缸当成自己的王国,而真正的规则被他践踏得一塌糊涂。
安迪呢,他可是个明白人。
他虽然被关在监狱里,但心里一直有着对法律公正的渴望。
他在监狱图书馆的那些努力,就像是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微弱的法律之灯。
他给大家放音乐的时候,我觉得那就是他在向监狱里这种扭曲的法律秩序发出挑战。
音乐是自由的象征,在那个被法律黑暗笼罩的监狱里,那音乐就像一道裂缝,透进了外面公正世界的光。
最后安迪成功越狱,这可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胜利。
从法律角度看,这是对监狱里那种被歪曲的法律秩序的一种颠覆。
他拿着那些证据去揭露诺顿的罪行,就像是法律正义的复仇者。
他用自己的方式让法律重新找回了尊严,让那些被隐藏的罪恶暴露在阳光下。
这部电影让我觉得,法律啊,就应该像安迪心中想的那样,是公正、平等的象征,而不是被一些坏人利用来满足私欲的工具。
在现实生活中,咱们也得小心,得让法律保持清醒,可不能让那些像诺顿一样的家伙钻了空子。
咱都得像安迪一样,相信法律最终会站在公正的那一边,哪怕有时候会走些弯路,但正义迟早会到来,就像安迪最后在那片美丽的海滩上享受自由一样,那才是法律真正要守护的东西——自由和公正。
作者: 董训[1]
作者机构: [1]贵州大学法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72-73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5期
主题词: 法律下的自由;公正;监狱
摘要:�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崇尚自由的经典越狱影片,其题材是法律制度与自由价值的冲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与典型性,反应了社会所关注、争论的热点问题。
影片讲述了主人公安迪在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情况下遭遇冤屈、身陷囹圄时仍不放弃对自由的信仰,最终以私力救济的方式重获自由的故事,其目的重在对法律下自由与公正价值的多方面思考,对既有制度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质疑。
以观影者对电影反思与评价形成公众与法律实践的良性互动,实现社会实践对法律制度的价值指引,法律制度对社会实践的规范导向,从而推动法律制度的革新,最终实现法律制度与社会价值的有效衔接,是一种建立、完善法治社会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肖生克的救赎法律观后感《〈肖申克的救赎〉法律观后感》我看完《肖申克的救赎》后,心里一直没法平静。
这部电影和法律的联系非常紧密,让我产生了好多复杂的感受。
影片中,安迪被指控谋杀了自己的妻子和妻子的情人,就这么被关进了肖申克监狱。
看到这里我感觉特别揪心,法律难道就是这么容易冤枉好人的吗?只要证据表面看起来成立,就可以判罪。
后面安迪在监狱里,我们能看到他展现出的和监狱里其他罪犯不同的一面。
他是一个有教养、懂知识的人。
这让我想到,在法律的框架下,不管是什么样的人,一旦被认定有罪,都要接受惩罚,可安迪却是一个被错判的例外。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安迪为监狱长做假账这事。
这是一个非常讽刺的情节,监狱长本应该是执行法律、维护公正的人,却利用安迪的金融才能去非法敛财。
这时候我就在想,法律的监管多么重要啊,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管,像监狱这种本应是改过自新的地方,也会成为权力滥用的黑暗角落。
监狱长装作一副正义守法的样子,可实际上却是法律的践踏者。
还有安迪自己申诉想要重新审判,追求法律公正的过程也让人无奈。
他的申诉被无情驳回,那些监狱里的老人告诉他申诉没有用,这让我看到法律有时候会有走不通的死胡同,体制会变得僵化,一个无辜的人想要洗清冤屈竟然如此艰难。
而安迪最后选择自己从监狱里逃走,这是他对不公正法律裁决的一种反抗。
他逃出去的那个画面,我觉得充满了希望。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突破了本不应该困住他的囚牢。
这让我明白了,在不合理的法律判定面前,一个人不应该放弃希望,要积极寻找正义的出口。
合上书页(或者说关掉电影画面),我依然沉浸在那种震撼之中。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越狱的故事,更是一个对法律体系存在问题的深刻揭示。
也让我深知,在现实生活里,我们的法律虽然一直在完善,但也要提防像电影里那样的黑暗角落,力求真正的公平公正,不放过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
谈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法的价值谈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法的价值【摘要】秩序、正义和自由均属于法的最基本价值,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充分展现了法的基本价值及其冲突与解决。
本文以该影片为线索,探讨法的价值在影片中的体现。
【关键词】法的价值秩序正义自由法的价值是指法这种规范体系(客体)有哪些为人(主体)所重视、珍视的性状、属性和作用。
①法的价值反映了主体与法律之间的特定关系。
中西方从15世纪起在哲学上产生较大分野,西方首先确定了人为法律关系的主体,任何一个法律关系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因此,西方文艺作品中大量塑造的是自我选择、自我实现的英雄形象,例如《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人公安迪。
在该影片中,法的价值冲突表现得极为明显,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秩序法学上所言秩序,主要是指社会秩序。
它表明通过法律机构、法律规范、法律权威所形成的一种法律状态。
秩序虽然是法的基础价值,但秩序本身又必须以合乎人性、符合常理作为其目标。
也就是说,如果秩序是以牺牲人们的自由、平等为代价的,那么这种秩序就不是可欲的秩序。
正如《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的入狱是合乎“秩序”的,他经过了合法的审判,一系列的证据都直接指向他,而他又难以自圆其说,因此法院依法判决他有罪。
然而,就是这样的“秩序”,把一个无辜的人送进了监狱,这种违背人性的“秩序”不能为社会的普遍价值观所接受,必然会激起安迪等人的反抗。
二、正义正义形成了法律精神上进化的观念源头,使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价值观念深入人心;正义促进了法律地位的提高,它使得依法治国作为正义所必须的制度建构而存在于现代民主政体之中,从而突出了法律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位置;正义推动了法律内部结构的完善,它使得权力控制、权利保障等制度应运而生;正义也提高了法律的实效。
法律的执行不仅要有利于秩序的维持,更主要的是要实现社会正义。
那么在《肖申克的救赎》中,正义是否成为安迪的救赎呢?很遗憾,我们没有看到正义的曙光出现,却是非正义的黑暗在主宰。
从《肖申克的救赎》看美国刑罚制度作者:张杨来源:《法制博览》2018年第05期摘要:《肖生克的救赎》是一部优秀的监狱题材电影,其中涉及了诸多刑法知识,里边诸如美国的不定期刑制度、假释制度、并科制度等,均与我国有不小的差异,值得我们去一一研究。
本文将以《肖生克的救赎》为引,对其中的刑罚制度进行浅析。
关键词:刑法学;犯罪学;不定期刑;假释中图分类号:D917;D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8)14-0187-01作者简介:张杨(1993-),男,汉族,陕西西安人,澳门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刑法学研究。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银行家安迪·杜弗伦,被法院误判两个无期徒刑,并将其关押至重刑犯所在的肖申克监狱服刑。
在肖申克监狱期中,长期服刑的囚犯逐渐被“体制化”,他们已经完全适应了监狱生活而不愿到监狱外生活,甚至囚犯老布鲁克斯在出狱后,因无法适从外边的世界而自杀身亡。
安迪与其他囚犯不同,依然渴望着自由与清白,他一边偷偷地在监狱挖地道,一边试图证明自己的价值,为了避免体制化甚至为监狱长洗黑钱。
然而监狱长为了控制安迪,杀害了有安迪清白证据的狱友,安迪清白脱罪的愿望就此被毁灭,安迪在进入肖申克监狱的第二十年,通过地道逃出监狱,并举报了监狱长的洗钱和谋杀犯罪。
作为一部成功的监狱题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涉及了诸多刑法学知识,比如美国证据制度、不定期刑、美国的假释制度、监狱化人格、司法腐败、洗钱、虐待被监管人员等等。
本文中,笔者主要从刑罚方向作出探究。
一、从《肖申克的救赎》看美国不定期刑制度《肖申克的救赎》,剧情发生在1947-1967年的美国,说到这一时期美国的刑罚体制,必须要谈到在二十世纪初到七十年代,存在于美国联邦及大多数州的不定期刑制度。
近代意义上的不定期刑,一般指裁判时对犯罪人宣告不确定的自由刑刑期,根据其在行刑中的改善程度而决定自由刑终期的一种制度。
①其中,绝对不定期刑在裁量时完全不确定刑期的长短,而相对不定期刑只宣告刑期的上限和下限或者其中之一。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之法律浅谈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之法律浅谈电影看过很多,难忘的也有很多,时间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在它漫漫的长河中,有些记忆慢慢消失,⽽有些却历久弥新。
于我来说,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属于后者。
影⽚故事情节很简单,被诬谋杀⾃⼰的妻⼦及其情夫的银⾏家安迪被判终⾝监禁来到了肖申克监狱。
他的与众不同引起了⿊⼈囚犯瑞德的注意并最终结成了很好的朋友。
安迪总是沉默寡⾔并尽可能地维护⾃⼰作为⼀个正常⼈应该保有的⼀切。
⼀个偶然的机会,他开始⽤⾃⼰丰富的⾦融知识帮助狱卒们“合法”地逃税,甚⾄帮助典狱长洗钱,以此换得⼀些对囚犯、对⾃⼰稍微宽松的待遇。
他甚⾄不厌其烦地给州政府写信,并在⼏年后得到了回应---州政府向肖申克捐赠了图书、唱机、甚⾄史⽆前例的监狱图书基⾦—每年500美⾦。
然⽽安迪终于从⼀个新来的囚犯那⼉得知了⾃⼰妻⼦被杀的真相,当他向典狱长提出申诉的要求时却遭到了粗暴的回绝。
因为此时贪婪的典狱长已将安迪当作⾃⼰谋取暴利的摇钱树,他甚⾄不惜杀掉那个知情的囚犯从⽽将安迪永远地留在肖申克来满⾜⾃⼰对于⾦钱⽆⽌境的贪欲。
安迪对于法律公正的幻想破灭之后,终于不动声⾊地⾛上了⾃我救赎的道路—在⼀个⽉⿊风⾼、闪电交加的深夜,安迪成功地穿越了⾃⼰⼗九年来挖成的秘密通道,重新获得了⾃由。
我想和我⼀样喜欢这部电影的⼤多数⼈,都是以⼀个看客的眼睛,从感性的⾓度来看待这部电影看待主⼈公看待那样⼀个传奇的故事,所以我们收获的是感情上的共鸣,譬如希望、⾃由或者友谊。
那如果把它归类为法学电影呢?从法律的⾓度重新欣赏它,我们⼜能收获什么呢?主⼈公安迪是个平凡但却很聪明的⼈,当地执⾏官⽤漏洞把他送进了监狱,他锒铛⼊狱,⼀切看似⽆法挽救。
他却在19年的牢狱中以⾃⼰的聪明才智同样⽤法律的漏洞把其他⼈送进了他们本应该去的地⽅,并且⾃⼰获得了⾃由,新⽣。
忽略那些动⼈的情节,我们专注于“漏洞”,看看是什么样的漏洞拥有如此⼤的威⼒,可以决定⽣死。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体现的司法伦理学原理《肖申克的救赎》是弗兰克.德拉邦特根据美国作家斯蒂芬.金的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而成。
导演德拉邦特的创作意图只是想通过监狱这样一个强制剥夺自由和高度强制纪律的特殊背景来展示一个在希望被磨灭、信仰缺失的年代里关于到底什么是救赎的故事。
一、电影内容概要《肖申克的救赎》主要以肖申克监狱中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生活情景为主线,记叙了安迪.德福瑞恩和黑人瑞德在肖申克被监禁几十年后,最后通过不同的方式顺利离开肖申克,找回了各自生命自由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47年,美国最大银行家副总裁安迪.德福瑞恩因被律师指控枪杀妻子及其妻情人而被判决无期徒刑,因此被放逐到肖申克监狱。
进肖申克不久,安迪认识了许多监狱中的犯人,包括在肖申克中最有威望的犯人瑞德,最后他们还成了无话不谈的挚友。
从此,安迪.德福瑞恩开始了他将近20年的漫长牢狱生活。
就这样,直到19年后的一天,肖申克来了一个年轻的犯人汤姆,他从汤姆口中无意中得知了妻子与妻子情人被谋杀的真相和真正的凶手。
于是他找到肖申克典狱长要求平反他的冤案。
可是令他想不到的是自私虚伪的典狱长为了自身利益(强迫占用安迪为他赚黑钱),不但没有答应安迪的请求,还把安迪囚禁于毫无天日的暗室中整整两个月。
典狱长为了销毁对安迪案件的有利证据,甚至把唯一获知安迪案件真相的汤姆给秘密枪杀了。
被囚禁了两个月的安迪被释出黑暗的牢房后,精神被折磨得几乎彻底崩溃。
于是他开始筹划了自己准备已久的越狱计划。
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大雨晚上,他终于成功逃离了被压迫和欺辱自己将近20年的肖申克。
重获生命自由的安迪,到各个不同的银行取走了他为典狱长经营所有的钱,并向警局寄去了典狱长所有贪污的揭发信,然后前往自己梦寐以求的墨西哥海滨圣哈塔尼奥。
真相大白后,肖申克典狱长开枪自杀。
瑞德也经历过不知多少次的假释中,成功获得出狱。
最后在阳光明媚的海滨上与安迪重逢。
二、《肖申克的救赎》与希望对于希望,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认为希望是一种选择,是建立在“善良”这种正面品德基础上的正确的选择。
《肖申克的救赎》的影评(从法律的角度)越狱的电影故事很多,且大多情节曲折,很吊人胃口,与之相反,《肖申克的救赎》却在平缓的情节和低沉的旁白中,精彩的诠释了一个道理,即对生的向往是忍受苦难的重要精神支柱,主人公杜福雷始终信仰法律,并且成功的运用了法律武器,惩罚了那可恶的典狱长诺顿。
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该片进行解读,我选择从法律的角度进行解读,因为可以发现很多令人深思的问题。
从程序法的角度来看,杜福雷这个年轻有为的银行副总裁谋杀妻子的罪名是完全成立的,因为,案发现场留下的证据完全可以认定他就是凶手,所以,当他被送进肖申克监狱时,不像别人那么恐慌,哭闹,他冷静的接受了这一切,从他后面对狱友海德瑞的表述来看,一方面是出于对妻子死亡的一种忏悔,因为妻子的出轨他自己也有一定的原因,他想寻求一种灵魂的救赎;而另一方面,他深知法律的冰冷与无情,在没有足够证据的情况下,他无力改变终身监禁这残酷的现实。
显然,这与我国的佘祥林悲剧存在本质的区别,因为佘案的错误在于程序违法,一旦程序违法,皮之不存毛将覆焉?只有保证程序正义才有可能实现实体正义,当然,后者不是前者的必然结果,可法律就是如此,立法者在设立法律时主要是将其作为裁判规范而不是行为规范来考虑的。
这一如辛普森杀妻案一样,法官能做的就是严格遵守法律,证据不足就只能疑罪从无,由于世间事物的复杂性,不排除冤枉或者放纵,但,这就是法律。
当新来的狱友无意中说出杜福雷妻子的凶手另有其人时,杜福雷充满了希望,实际上,这是杜福雷信仰法律的结果,在他的心目中,法律依然能给他带来正义,认为这可以让自己重新翻盘,实现自由。
但自私的典狱长诺顿为了一己自私使哈德利却指将关键证人枪杀了,以此永远控制杜福雷为其洗黑钱,典狱长的权力残忍地掐灭了杜福雷向往自由的火花。
在强暴的权力面前再谈什么权利和自由,却显得多么不合时宜。
其实杜福雷杀死诺顿的机会很多,他完全可以将其杀死,但他却没有选择这么做,他清楚的知道由此将付出的代价,而是理性的选择了收集证据,寄希望法律公正的裁判,这看是平淡的举动,却表现出人类的进步之处,与野蛮社会相比,没有将报复交给私权而是理性的交给公权,由国家来裁判。
肖申克的救赎与法律当我们看《肖申克的救赎》,我们能看到什么自从1994年弗兰克-德拉特将《肖申克的救赎》搬上荧幕之后,这部电影就和《教父》一直争夺IMDB第一的位置,而近些年来,这部电影更是蝉联影史第一。
当我们看《肖申克的救赎》,我们能看到什么?而在我看来,传达的是人类生存最重要的一个要素:自由。
关于自由在入狱的二十年里,安迪几乎从未放弃希望、放弃对自由的追求。
在入狱后的第一年,他的日子是不好过的。
他要试着在这个可以平静地将人活活打死的环境里生活下去,要压抑住自己无罪却锒铛入狱的苦闷,要想方设法摆脱三姐妹的骚扰,在那次外出劳动前,可以说安迪的监狱生活一片黑暗。
就算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没有沉沦,没有崩溃,或许这么说很老套,但当我设身处地的思考时,也感叹安迪对自由的执念之强。
安迪的改变也印证了“自助者,天助之”的道理,从给狱警队长海利避税开始,他一步步找回自我而不是被体制化。
安迪最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此,他认识到了自己不属于这个被限制了自由的环境,并且他可以通过自身的技能为自己乃至整个肖申克监狱的救赎添加筹码:从可怖的狱警队长手中抠出一桶冰啤酒,在典狱长房间播放唱片,建立监狱图书馆……而且同样重要的是,银行家的思维方式让他把时间当作获利的工具,即任何小的积攒都会通过时间获得巨大的回报,而非其他人眼中时间就是简单的日复一日,让人感叹知识真的就是力量。
当安迪播放唱片的时候,肖申克的犯人体会到了自由的美妙——此时自由对于他们来说,就像瑞德的那一段话:“我未搞懂她们唱什么,其实我也不想弄懂,此时无言胜有言,她们唱出了难以言传的美,美的令你心碎,歌声直窜云端,超越失意囚徒的梦想,宛如小鸟飞入牢房,使岩墙消失无踪,就在这一瞬间,肖申克众囚徒仿佛重获自由。
”关于细节圣经在电影中出现过多次,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当典狱长在自己的保险箱中发现安迪那本圣经时:藏锤子那页正是《旧约·出埃及记》。
这一章讲的是犹太人的首领摩西带领同胞逃离埃及人统治,奔向自由国土的故事。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之法律浅谈电影看过很多,难忘的也有很多,时间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在它漫漫的长河中,有些记忆慢慢消失,而有些却历久弥新。
于我来说,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属于后者。
影片故事情节很简单,被诬谋杀自己的妻子及其情夫的银行家安迪被判终身监禁来到了肖申克监狱。
他的与众不同引起了黑人囚犯瑞德的注意并最终结成了很好的朋友。
安迪总是沉默寡言并尽可能地维护自己作为一个正常人应该保有的一切。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开始用自己丰富的金融知识帮助狱卒们“合法”地逃税,甚至帮助典狱长洗钱,以此换得一些对囚犯、对自己稍微宽松的待遇。
他甚至不厌其烦地给州政府写信,并在几年后得到了回应---州政府向肖申克捐赠了图书、唱机、甚至史无前例的监狱图书基金—每年500美金。
然而安迪终于从一个新来的囚犯那儿得知了自己妻子被杀的真相,当他向典狱长提出申诉的要求时却遭到了粗暴的回绝。
因为此时贪婪的典狱长已将安迪当作自己谋取暴利的摇钱树,他甚至不惜杀掉那个知情的囚犯从而将安迪永远地留在肖申克来满足自己对于金钱无止境的贪欲。
安迪对于法律公正的幻想破灭之后,终于不动声色地走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在一个月黑风高、闪电交加的深夜,安迪成功地穿越了自己十九年来挖成的秘密通道,重新获得了自由。
我想和我一样喜欢这部电影的大多数人,都是以一个看客的眼睛,从感性的角度来看待这部电影看待主人公看待那样一个传奇的故事,所以我们收获的是感情上的共鸣,譬如希望、自由或者友谊。
那如果
把它归类为法学电影呢?从法律的角度重新欣赏它,我们又能收获什么呢?
主人公安迪是个平凡但却很聪明的人,当地执行官用漏洞把他送进了监狱,他锒铛入狱,一切看似无法挽救。
他却在19年的牢狱中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样用法律的漏洞把其他人送进了他们本应该去的地方,并且自己获得了自由,新生。
忽略那些动人的情节,我们专注于“漏洞”,看看是什么样的漏洞拥有如此大的威力,可以决定生死。
电影中的漏洞指的是美国司法制度中漏洞。
首先是举证制度,举证制度应该由控方提供证据,不得由被告方举证,如果控方无法提供足够的证据,那么被告被无罪推定。
影片中,警方找不到安迪的枪,依靠的只是安迪可能的杀人动机和同样口径强制射出的子弹,根本没有充足的确凿证据。
安迪就这样被无辜的送进了肖申克监狱,此外在美国的举证制度中,证据的搜集也要符合法定的程序,否则就算证据再充分也没有用。
而安迪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被叛无期徒刑,则是期徒美国司法黑幕的体现。
其次,安迪所利用的漏洞则是美国税务制度上的漏洞。
安迪帮助狱警和狱官偷税以获取宽松待遇,伪造一个虚有的身份为狱官洗黑钱并最终揭露狱官帮助自己逃脱。
这涉及法律上的偷税罪和洗钱罪。
偷税罪是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故意违反税收法规、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缴纳税款,情节严重的行为。
洗钱罪是指明知是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贪污贿赂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的等的违法所得及其收益,为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通过存入金融机构、投资或者上市流通等手段使非法所得收入合法化的行为。
安迪被判无期徒刑,因为在美国一些州已经取消了死刑。
无期徒刑是介于有期徒刑和死刑之间的一种严厉的刑罚。
无期徒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终身自由,并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
无期徒刑的刑期从判决宣判之日起计算,判决宣判前先行羁押的日期不能折抵刑期,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后,执行有期徒刑,先行羁押的日期也不予折抵刑期。
主要适用于那些不必判处死刑,而又需要与社会永久隔离、罪行严重的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和其他重大刑事犯罪分子以及严重的经济犯罪分子。
从中可以看出,安迪被判无期徒刑是重判了。
此外,安迪的朋友瑞德因谋杀罪被判无期徒刑,曾三次提出假释申请并在第三次取得成功。
这涉及美国的假释制度。
假释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和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
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间再犯新罪的,不构成累犯。
假释在我国刑法中一项重要的刑罚执行制度,正确地适用假释,把那些经过一定服刑期间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必要继续关押改造的罪犯放到社会上进行改造,可以有效地鼓励犯罪分子服从教育和改造,使之早日复归社会、有利于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美国的假释制度和其刑事判决方式相关,监狱犯人什么时候获释由假
释委员酌情决定。
假释委员根据犯罪人员的犯罪历史、狱中表现以及对社会可能构成的危险等因素,逐案进行审议。
这个制度得到监狱官员的支持,因为它有助于减轻监狱人满为患的压力。
但部分公民认为假释制度让社会存在安全隐患,因此目前,美国联邦一级已经废除了假释制度,但是大多数州仍然保留了关于假释的规定。
另外,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司法制度与中国司法制度的不同。
从法庭上那一幕可以发现,美国的律师相比中国的律师有更多的权限和自由。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美国的律师在法庭上侃侃而谈,而中国的律师却只能就案件一点做简单陈述和辩论。
不能像美国的律师可以旁征博引,从社会、情感各方面论述,如果这发生在中国,法官只会叫你停止无关案件的发言。
可以说像美国等欧美法系的国家,律师在案件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而在中国等大陆法系的国家中,律师的存在更多的是为了证明案件审理程序的存在,最终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官。
电影最终的结局是积极的。
安迪获得新生并在太平洋中美丽的小岛上等到好朋友瑞德的到来,然后我们可以想象他们接下来美好的生活。
结果反映出导演在批判美国司法制度的同时,仍然对美国整个司法制度持肯定态度。
毕竟任何一种制度都不可能完美,它必须要经过一步步修改和完善的过程。
同时,在学习别人法律制度的同时思考我们的制度,然后学习、改进、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