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公务员行测备考:归谬法归类梳理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国考行测判断推理知识点汇总推理是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中的重要考点之一、下面是国考行测判断推理知识点的汇总。
一、常见推理题型1.模拟推理题:通过给出的事实材料,推理出相应的结论。
模拟推理题常见的形式包括分类归纳推理、归结推理、一般概推、转化推理等。
2.辨析根据题:判断题中,将给出的判断信息与原始材料进行对比,判断其真伪程度。
3.证明方向题:给出一组条件,要求推理出与条件相符的结果,需要根据给定条件和问题要求进行分析推理。
4.排序推理题:给出一组人员或物品的特征,要求根据给定的条件将其进行排序,需要根据条件进行排除和排序。
5.综合判断题:综合应用以上各种推理题型进行判断,要求考生运用多种推理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二、判断推理的基本原理1.矛盾法则:矛盾法则指的是同一个命题与其否定命题是互为对立命题,它们的真假不能同时成立。
2.原因果效应:根据原因与果效应之间的关系,可以推断出对应的结论。
3.前提推理:根据给定的前提条件进行逻辑推理,推断出相应的结论。
4.逻辑收缩:将多个条件中的部分条件进行合并,得出新的条件。
5.逻辑扩展:根据给定的条件,推断出更多的结论。
三、判断推理的方法与技巧1.合并条件:将多个条件中的部分条件进行合并,得出新的条件。
2.分解条件:将一个复杂的条件进行分解,找出其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推理。
3.利用排除法:对于综合判断题,可以通过排除法进行筛选,逐一排除不符合条件的选项,从而确定正确的选项。
4.分析两者关系:对于给定条件,可以分析其与结果的关系,通过推理找出适合的结果。
5.换个角度思考:对于难以推断的题目,可以尝试换个角度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或角色出发,进行推理。
四、判断推理题的答题技巧1.充分理解题干和选项:判断推理题虽然是非常考查思维能力的题型,但首先要对题目进行全面并充分的理解,理解选项中的关键词。
2.注意排除法:排除不符合条件的选项,逐一进行排除,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2014年北京公务员考试行测答题技巧:公考演绎推理专题之命题推理行测答题技巧:一、基本复合命题(一)负命题负命题就是通过否定某个命题所得到的命题,又称命题的否定。
设原命题为P,则该命题的负命题为“并非P”或者“非P”。
例如,原命题为“所有东方考古学家都是对中国古代史很有研究的”,其负命题为“并非所有东方考古学家都是对中国古代史很有研究的”。
负命题的一般公式是:并非P。
“并非”称为联结词,P是支命题。
在日常语言的表达中,“非”、“并不是”、“不”、“是假的”等,都是“并非”的意思。
负命题“并非P”与其原命题“P”之间具有矛盾关系,即当原命题“P”真时负命题“并非p”为假,当原命题“P”为假时负命题“并非P”为真。
(二)联言命题联言命题就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命题。
例如,“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并且是伟大的思想家”。
联言命题的一般公式是:p并且q。
其中,“并且”为联结词,p、q称为联言支(联言命题的支命题)。
日常语言中的“……和……”、“既……又……”、“不但……而且……”、“虽然……但是……”等表示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的语词都是“并且”的意思。
例如,“我和王宏是好朋友”,“他不但学习刻苦,而且工作努力”。
一个联言命题是真的,则其每一个支命题都必须是真的。
只要有一个支命题假,则联言命题就是假的。
(三)联言推理联言推理就是前提或结论为联言命题,并且根据联言命题的逻辑特征所进行的推理。
一个联言命题是真的,当且仅当其所有支命题是真的。
联言推理的推理形式有分解式和组合式。
分解式就是由前提中一个联言命题为真推出其任一支命题为真的联言推理。
例如:联言命题“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并且是伟大的思想家”为真,那么必然推出“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为真,也可必然推出“毛泽东是伟大的思想家”为真。
组合式就是由前提中一些支命题为真推出这些支命题所组成的联言命题为真的联言推理。
例如: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所以,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2014年公务员考试判断推理题解题技巧(一)逻辑推理技巧一、直接推断结论型推理若要必然推出真结论,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前提真;第二,形式有效。
在题干中给出前提,要求推出结论。
从某个前提可以或者不可以推出什么结论。
可以推出,表明条件充足且推理形式正确;不可以推出,表明条件不充足或者推理形式不正确,不能得出必然的结论,甚至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二、前提假设型在题干中给出结论和部分前提,然后提问假设是什么,或者需要补充什么样的前提,才能使题干中的推理成为逻辑上完整、有效的推理,可以采用否定代入法。
三、真话假话型题干中给出一定的语境,其中,多为三人以上进行陈述,假设其中只有一人说真话(假话),问所给选项中哪个一定为真(假)或谁说真话(假话)。
此类试题多涉及逻辑学基础推理知识,推理过程较为繁琐,一般运用代入法解题,既准确又快捷。
四、解释说明型给出一段关于某些事实或现象的客观描述,要求你对这些事实、现象、结果或矛盾做出合理的解释。
解答此类试题,最优的方法是将所给选项一一代入题干,然后比较哪个更为合适,即可迅速选出正确答案。
五、加强支持型在段落中给出一个推理或论证,但是,由于前提条件不够充分,因而不足以推出其结论,或者由于论证的论据不够全面,导致不足以得出其结论。
因此,需要用某一选项去补充其前提或论据,使推理或论证成立的可能性增大。
“答案不需要充分性”,所以只要某一选项放在段落推理的论据(前提)或结论之间,对段落推理结论正确有支持作用,使段落推理成立、结论正确的可能性增大,那么这个选项就是支持的正确答案。
六、削弱质疑型题干中给出一个完整的论证或者表达某种观点,要求从备选项中寻找到最能反驳、削弱或质疑题干的选项。
解题的关键是应明确原文的推理关系,找准前提和结论。
一个有效的推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前提真实、成立,二是推理或认证形式正确、有效。
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
而要削弱结论,可以通过削弱论题(推理的结论)、削弱论证(推理的前提)和削弱论证方式(推理形式)这几条途径。
行测:翻译推理之“归谬法”行测:翻译推理之“归谬法”在判断推理中,翻译推理是整个逻辑判断的基础,后面的几个模块真假推理、分析推理、日常推理和论证类都有可能用到翻译推理,打好基础非常重要。
而归谬法是翻译推理中的一种特殊考法,在公务员考试中会涉及到,所以希望大家能够熟练地掌握。
什么是归谬法?归谬法,是间接反驳方法之一,为了反驳某论题(或某论据),首先假定它为真,然后由它推出荒谬的结论,最后根据假言命题的否定后件式,确定它是假的。
用逻辑符号表示为:若A→B,A→-B,则-A一定成立。
在考试中有两种常见应用形式:1、A→……→-A,则-A一定成立(-A→……→A,则A一定成立)2、B→A,-B→A,则A一定成立下面小编就用两道真题带大家看一下归谬法在公考中是如何应用的:【例1】E股票和F股票不同时涨;如果F股票不涨,那么E股票涨;如果E股票不涨,那么,F股票也不涨。
据此,可以推出()。
A.E股票涨,F股票涨B.E股票不涨,F股票涨C.E股票涨,F股票不涨D.E股票不涨,F股票不涨【解析】题目中出现了两组逻辑关联词“如果…那么…”,将这两句话翻译成逻辑表达式分别为:-F→E;-E→-F.可以写成递推:-E→-F→E,根据归谬法可知,E一定成立,即E股票涨,又根据题干中的第一句话“E股票和F股票不同时涨”,可知F股票不涨。
所以本题答案为C选项。
【例2】中央作出新一轮支援新疆的战略部署后,某单位很快组成由党办、人事处、业务处室参加的推荐小组,确定了援疆干部人选。
这三部门的推荐意见分别是:党办:从甲、乙、丙三人中选派出一至两人人事处:如果不选派甲,就不选派乙和丙业务处:只有不选派乙和丙,才选派甲在下列选项中,能够同时满足党办、人事处和业务处室的意见的方案是()。
A.选派乙和丙,不选派甲B.不选派乙和丙,选派甲C.选派乙,不选派甲和丙D.选派丙,不选派甲和乙【解析】人事处的话可以翻译为:-甲→-乙且-丙;业务处的话可以翻译为:甲→-乙且-丙。
2014年国考已经落下帷幕,不少考生在等待成绩的过程中也开始着手接下来的省考,从今年国考的行测来看,变化最大的一个地方莫过于逻辑判断部分的必然性推理和可能性推理的考查,大家不难发现,此次国考可能性推理占到逻辑判断部分的90%,由此,我们不难猜测,在今后的省考中可能性的考查比重也将会上升,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下可能性推理常考的论证形式之一——枚举归纳。
可能性推理中常用到这种枚举归纳论证,形式上通常体现为抽样调查,语言上则体现为从一个小范围的情况去得出大范围的情况。
抽样调查是归纳总体的一部分个体来得出关于总体的情况,是不完全归纳,抽取的部分个体称之为样本。
比如为了调查某校大学生择业观,如果全部大学生都调查一遍不太现实,但是我们可以抽取部分大学生作为样本填写问卷,然后总结问卷得出调查结果。
但是这毕竟是用部分去代表整体,这个样本能不能反映整体的客观情况,我们需要注意样本的选择要合理,即一是调查对象的选择要科学、有代表性,二是代表的数量要足够大。
例如:如果这个学校有2万名学生,抽取20个人作为样本数,就太少了,很难真实的反映整体情况。
又或者,如果样本只在男生中抽取,那么样本不具有代表性,因为男女在就业观上很可能有很大不同。
那样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例题】有关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对超级女生这个娱乐节目不感兴趣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最近某学院的一项问卷调查报告表明,在3500份寄回问卷调查表的老年人中,83%的老年人说自己非常喜欢看超级女生这个节目。
下列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A.该学院的问卷调查缺乏权威性,其准确度值得商榷B.填写并寄回调查问卷的老年人很可能是对超级女生感兴趣的老年人C.有少数寄回调查问卷的老年人实际上还不到六十岁D.大部分寄回调查问卷的老年人同时喜欢看其他娱乐节目【答案】B【中公解析】首先,题干结论是: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对超级女生这个娱乐节目不感兴趣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即六十岁老年人对超级女声是感兴趣的。
演绎推理演绎推理基本原则头脑清空原则:排除杂念,只根据文章信息进行判断推理题设为真原则:文章说的都是真的形式统一原则解题步骤1、看问题,定题型(看题干的最后一句话和问题再看题干其余内容)2、读题目,作简化3、据技巧,得答案分类前提一定正确论证类加强论证型:证明结论的真实性削弱论证型:反驳结论的真实性结论显性结论类:前提逻辑明显,着重推理判断隐性结论类:前提逻辑隐讳,着重演绎概括逆否命题A推B 等价于-B推-A-(A或B) 等价于-A和-B-A且-B 等价于-A或-B一真一假题首先看矛盾某珠宝商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
四人的口供如下:甲:案犯是丙。
乙:丁是案犯。
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
丁:作案的不是我。
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
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解题思路:乙和丁矛盾,其余的都是真的,即丙是对的关键在于题干中只有一个是假的,则有:一真其余全假,一假其余全真什么是矛盾关系(唯一)(对象相同)1、A -A2、所有是有的不3、A推B A且-B4、A且B -A或-B什么是包容关系?所有推某人推有的A且B推A(B)推A或B经验分享:在这里我想跟大家说的是自己在整个公务员考试的过程中的经验的以及自己能够成功的考上的捷径。
首先就是自己的阅读速度比别人的快考试过程中的优势自然不必说,平时的学习效率才是关键,其实很多人不是真的不会做,90%的人都是时间不够用,要是给足够的时间,估计很多人能够做出大部分的题。
公务员考试这种选人的方式第一就是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就是考思维,第三考决策力(包括轻重缓急的决策)。
非常多的人输就输在时间上,我是特别注重效率的。
第一,复习过程中绝对的高效率,各种资料习题都要涉及多遍;第二,答题高效率,包括读题速度和答题速度都高效。
我复习过程中,阅读和背诵的能力非常强,读一份一万字的资料,一般人可能要二十分钟,我只需要两分钟左右,读的次数多,记住自然快很多。
公务员考试练习题:定义判断(386)1.归谬法是指对一错误论题不直接否定,而是先假定其真,然后据此导出荒谬的结果,由结果的荒谬推出该论题的荒谬,从而直接地否定错误论题的论证手法。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归谬法的是()A.B.甲向乙解释:“我演奏的是高雅的流行乐曲。
”乙反问一句:“流行的乐曲就是高雅的吗?”甲听了很是吃惊:‘’不高雅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乙笑着说:“那么,流行感冒也是高雅的了?”C.某人坚决反对杀生,他劝告人们说:“你如果在世时杀了一头猪,来生就要变成一头猪;你在世时杀一头牛,来生就要变成一头牛。
”这时一个听众说:“那不如去杀人吧。
”D.有一次,一位英国女记者读了文学大师钱钟书的作品,对钱钟书很仰慕,非要见他,在电话中钱钟书对该女士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就够了,何必非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2.测验的内容效度,是指测验题目对所测内容范围的代表程度。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行为属于对内容效度的考查的是()。
A.某高校为了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在学生中开展了一次对任课教师的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很广泛,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师着装、教学语言等B.为了考查期中考试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合适,王老师调查了20个学生,发现学生普遍反映这次考试偏难C.为了考查竞争激烈的高考是否有效,有关单位对升入大学的考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看他们是否能很好地适应大学学习D.全国统一的项目管理师资格考试今年新增加了一些考试要点,国家组织了专门人员对新增加后的考试内容进行评估,看其是否真正考到了实际工作中该考的内容3.>多态现象:同种生物的个体对于某些形态、形质所表现的多样性的状态。
>下列属于多态现象的一项是()。
A.“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B.“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C.普通的马大多单色,而斑马是黑白相间D.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4.规范,是指人们在特定环境下被要求如何行动、如何思维、如何体验的期望,是一种相对固定的行为表现。
公务员考试行测、申论真题、模拟题尽收其中,千名业界权威名师精心解析,精细化试题分析、完美申论范文一网打尽!在线做题就选砖题库:/翻译推理一直是判断推理中的重点备考题型,而且与论证类题型不同的是,这一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及解题技巧规律性非常强,因此利用公式技巧性解题成为了此类题目快速拿分的关键。
“归谬法”听上去也许有些陌生,那么接下来我们将结合近几年的真题与考生分享这种方法的具体法则及妙处。
【例1】某市要建花园或修池塘,有下列4种假设:修了池塘就要架桥;架了桥就不能建花园;建花园必须植树;植树必须架桥。
据此不可能推出的是( )。
A.最后有池塘B.最后一定有桥C.最后可能有花园D.池塘和花园不能同时存在【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首先对其进行翻译可得:(1)花园或池塘(2)池塘®架桥®¬花园(3)花园®植树®架桥结合(2)(3)可得:花园®植树®架桥®¬花园,A ®-A,显然矛盾,这是一种谬论,只要有花园存在,就会出现这种谬论,因此,最后不能有花园,选择C,这就是归谬法的一种应用了。
【例2】以下是一个西方经济学家陈述的观点:一个国家如果能有效率地运作经济,就一定能创造财富而变得富有;而这样的一个国家想保持政治稳定,它所创造的财富必须得到公正的分配;而财富的公正分配将结束经济风险;但是,风险的存在正是经济有效率运作的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A.一个国家政治上的稳定和经济上的富有不可能并存B.一个国家政治上的稳定和经济上的有效率不可能并存C.一个富有国家的经济运作一定是有效率的D.在一个经济运作无效率的国家中,财富一定得到了公正的分配【答案】B【解析】由题干信息翻译可得:(1)经济有效率运作®富有(2)政治稳定®财富的公正分配®¬经济风险(3)经济有效率运作®经济风险由上发现:A ®BC®¬B我们就能得出:A与C不能同时存在,否则B与¬B就会并存而出现矛盾,即:“政治稳定”与“经济有效运作”不能并存,因此答案为B。
2014年福建事业单位招聘行测答题技巧:巧解归纳推理题福建事业单位招聘网:一、可能优先可能优先即如果一个选项,表示出的是可能的模糊的结论,那个这个选项往往是可能由题干条件推导出来的。
表示可能模糊的词语一般有:可能,往往,一定程度上,有时候,某些,有的,某个。
相反,如果一个选项表示的是必然的,绝对的意思,这个选项往往是无法推出的。
表示必然绝得意思的词语一般有:必须,应该,绝大部分。
【精选例题1】一本仅用十几万字写出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普及读物《中国读本》,继在我国创下累计发行1000余万册的骄人成绩后,又开始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推出的是( )A.历史图书应该走普及化、大众化道路B.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历史感兴趣C.《中国读本》可能授权国外出版商出版D.越是大众的、越是民族的,越容易走向世界【解析】C 。
C选项属于可能优先。
该题给出的是一个个例,也是一种现象。
A项的主体是历史图书,是一个集合的概念,由题干中的个例,推导A项中的集合,只能是一种可能的推理,而A项过于绝对。
B和D项表示的都是一种趋势,但是题干只是一种现象,没有表示这种趋势。
C项,由于《中国读本》要走向世界,所以可能会涉及到国外出版商。
二、概括优先概括优先即当选项的表达具有概括性,笼统性,这个选项一般是可以推出的选项。
这种概括性,主要体现在名词概括和动词概括。
【精选例题2】相关研究发现,每天睡眠不足7小时的人普遍比睡眠时间更长的人胖。
这是因为睡眠不足影响了新陈代谢功能,使刺激食欲的荷尔蒙增加,同时使产生饱胀感的荷尔蒙水平降低。
由此不能推出( )。
A.胖人的食欲比体重正常的人好B.睡眠状况影响新陈代谢C.荷尔蒙水平影响食欲D.胖人的荷尔蒙水平可能异于常人【解析】A。
该题问的是不能推出,也就是说,选项中有三项是可以推出的。
B项,睡眠状况指代的就是题干中的睡眠时间,新陈代谢指代的是荷尔蒙,这种就属于名词的概括,在逻辑上属于种属的关系。
公务员行测逻辑思维知识点精讲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逻辑思维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能力。
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帮助考生在考试中迅速准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优异的成绩。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地了解一下公务员行测中常见的逻辑思维知识点。
一、直言命题直言命题是逻辑判断中最基本的命题形式,它直接陈述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
例如,“所有的公务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有的学生是勤奋好学的”等等。
直言命题的种类有全称肯定命题(所有 S 都是 P)、全称否定命题(所有 S 都不是 P)、特称肯定命题(有的 S 是 P)、特称否定命题(有的 S 不是 P)以及单称肯定命题和单称否定命题。
在解题时,要注意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包括矛盾关系、反对关系、下反对关系和从属关系。
比如,“所有的公务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和“有的公务员不是为人民服务的”就是矛盾关系,二者必有一真一假。
二、三段论三段论是一种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得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演绎推理。
例如,“所有的金属都能导电,铁是金属,所以铁能导电。
”在运用三段论进行推理时,要注意其规则,比如在一个三段论中,只能有三个不同的概念;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得出结论等等。
三、联言命题与选言命题联言命题是指同时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复合命题,比如“小明既聪明又勤奋”。
其逻辑形式为“A 且B”。
选言命题则分为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
相容选言命题是指断定事物若干种可能情况中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命题,比如“他或者是老师,或者是律师”,逻辑形式为“A 或B”;不相容选言命题是指断定事物若干种可能情况中有而且只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命题,比如“要么成功,要么失败”,逻辑形式为“要么 A,要么B”。
在解题时,要根据命题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推理规则。
对于联言命题,只有当所有支命题都为真时,整个联言命题才为真;对于选言命题,相容选言命题只要有一个支命题为真,整个命题就为真,而不相容选言命题则只有一个支命题为真时,整个命题才为真。
2014年公务员行测备考:归谬法归类梳理
归谬法是翻译推理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解决很多题目时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但又易被各位老师和学员忽略,因此,笔者对近几年内出现的归谬法典型例题进行了归类梳理,希望能对各位老师的授课以及各位学员的备考提供些许参考。
归谬法的本质是:A——>—A,—A为真。
原因解释如下:假设A为真,则必能推出—A也为真,而A与—A不可能同时为真,故A必然为假,—A为真。
归谬法的应用即在做题的过程中去构建A——>—A的形式,然而何种题目能够想到运用归谬法则是很多老师和学员在讲课和做题过程中的瓶颈所在。
通过归类发现:凡是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全部都是P——>Q的格式,而没有其他任何确定性的条件时,可以考虑归谬。
例题如下:
1、某市要建花园或修池塘,有下列四种假设:修了池塘就要架桥,架了桥就不能建花园,建花园必须植树,植树必须架桥。
据此不可能推出的是:
A、最后有池塘
B、最后一定有桥
C、最后可能有花园
D、池塘和花园不能同时存在
解析:题干中给出的条件:
池塘——>架桥 (1)
架桥——>—花园 (2)
花园——>植树 (3)
植树——>架桥 (4)
四步皆是P——>Q的格式,考虑进行归谬。
发现,由3、4、2三式得知:花园——>植树——>架桥——>—花园,即花园——>—花园,是A——>—A的格式,故—花园必为真,即最后肯定无花园。
答案为C。
2、如果联盟决定在所有入境口岸对从W国的进口产品实行100%的检测,那么W国的食品将经常出现违规;如果W国的食品经常出现违规,那么联盟将提醒各成员国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联盟提醒各成员国采取相应的措施,那么联盟的民众将反应强烈;如果联盟民众反应强烈,那么联盟将决定在所有入境口岸对从W国的进口产品实行100%检测,如果联盟决定在所有的入境口岸对从W国的进口产品实行100%的检测,那么联盟的民众不会反应强烈。
由此可见( )。
A.联盟不会提醒各成员国采取相应的措施
B.W国的食品将经常出现违规
C.联盟的民众将反应强烈
D.联盟将决定在所有入境口岸对从W国的进口产品实行100%的检测
解析:题干中给出的条件:
100%检测——>违规 (1)
违规——>采取措施 (2)
采取措施——>反应强烈 (3)
反应强烈——>100%检测 (4)
100%检测——>—反应强烈 (5)
五步皆是P——>Q的格式,考虑进行归谬。
发现:由4、5二式可以最为直观的得知:反应强烈——>100%检测——>—反应强烈,即反应强烈——>—反应强烈,是A——>—A 的格式,故—反应强烈为真,即不会反应强烈。
而此时得到了确定性的结论,故接下来没有必要继续归谬,直接使用“不会反应强烈”这个已知条件即可。
代入3式可得不会采取措施,继续将不会采取措施代入2式可得不会违规,代入1式得不会进行100%检测,故答案为A。
3、小李考上了清华,或者小孙未考上北大。
如果小张考上了北大,则小孙也考上了北大;如果小张未考上北大,则小李考上了清华。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A.小李考上了清华
B.小张考上了北大
C.小李未考上清华
D.小张未考上北大
解析:题干中给出的条件:
—小李清华——>—小孙北大 (1)
小张北大——>小孙北大 (2)
—小张北大——>小李清华 (3)
三步皆是P——>Q的格式,考虑进行归谬。
发现:由1、2、3知:—小李清华——>
—小孙北大——>—小张北大——>小李清华,即—小李清华——>小李清华,是A——>—A 的格式,故小李能考上清华为真,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