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历史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测试:板块综合检测(一)
- 格式:doc
- 大小:211.50 KB
- 文档页数:11
史实来论证)
论题二:中国古代是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阐述:皇帝集最高立法权、最高行政权和最高司法权,不受任何约束与监督;不断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直至废除丞相制度;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实行科举制,把官吏选拔权从地方收归中央。
(说明:回答时须用具体史实来论证)
论题三:对中国古代的专制制度的评价,应在特定环境下辩证看待。
(论据充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可同等给分)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
...............
点睛:比较类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1.比较需明确宗旨。
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决不是随意的为比较而比较,而是有一定目的,通过比较异同,或阐明某一问题、观点,或揭示历史发展的某一规律。
2.比较需求同存异。
不同是绝对的,相同是相对的,绝对的相同是不存在的,相同只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的。
因此,比较时应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即要适当放宽比较的要求与条件。
3.比较需分开层次。
要全面回忆要求比较的内容,从基本内容入手找异同。
(二)选考题:共25分。
请考生从2道地理选考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上篇选修系列专题161.(2017·广州模拟)(15分)材料西周时期,我国便有了一套户口管理与户口统计制度,但户籍制度原始而简陋。
春秋战国时期,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基础的新的社会格局形成,“以户定籍”的户籍逐步确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在其统治区域内,开始全面整顿户籍制度,使其初步制度化,尤其是对成年男子登记十分严格,这与秦王朝大兴徭役有密切关系。
秦代的户籍除一般人民的编户籍之外,由于各色人等的社会地位不同,还有一些特殊的户籍。
秦代户籍等级的明显区别,还具体表现在“闾左”制度中。
贫富阶层分居闾里左右,在户籍中也是有所反映的。
汉承秦制而有所变革,户籍制度更为完善、更为严格。
当时的户口登记,县、里、爵、名、年庚,依次登录,前面还缀有现任身份。
不过,在西汉初,除男子要登录年龄外,其他人恐怕是只书县名数即可。
随着口赋、算赋的征收,所有成员均需登录年庚。
后来,由于赀算的征收,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
至武帝时代,汉代户籍制度臻于成熟。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等(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户籍制度的内容。
(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
(8分)解析:第(1)问,此问注意题干中提到汉承秦制,所以秦代的户籍制度有些内容也是汉代的内容。
依据材料中“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基础的新的社会格局形成”得出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单位进行户籍登记,据“当时的户口登记,县、里、爵、名、年庚,依次登录,……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得出户籍登记的内容包括县、里、爵、名、年庚及家庭资产等,据“秦代户籍等级的明显区别”得出户籍反映社会等级差异。
第(2)问需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治角度作答即可。
答案:(1)内容: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单位进行户籍登记;户籍登记的内容包括县、里、爵、名、年庚及家庭资产等;户籍反映社会等级差异。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有这样一个案例,某人的葡萄藤被别人毁坏,但是在诉讼是只能说“树木”,不能说是“葡萄藤”,因为法律没有规定,这种法律应该是()A.习惯法B.自然法C.公民法D.万民法2.古代雅典形成民主制度和罗马共和国早期开始形成法律制度的共同原因是()A.城邦是公民的政治共同体 B.城邦经济以手工业商业为主C.奴隶主集团控制奴隶的需要 D.对外战争和扩张势力的结果3.影响古希腊政治文明产生的相关因素中,最重要的客观条件是A.古希腊的地理环境 B.海外贸易及经济文化交往活动C.东方文明的影响 D.古罗马法律的影响4.下列有关古希腊城邦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小国寡民,长期自治B. 都经历了君主制到贵族制到民主制的演变过程C.重视海军和海外殖民D.城邦政治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5.因为克里昂一贫如洗,他将被划入()A.第一等级B.第二等级C.第三等级D.第四等级6.亚里士多德曾称“人是政治的动物”。
这句话用来形容以下哪种政治制度比较合适A.雅典的民主制B.古罗马的政制C.代议制民主制 D.君主制7.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写下了“男人就是城邦”之句。
根据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以下解释最确切的是A.妇女地位低下,属于奴隶阶层,无权参政B.全体男性皆为公民,他们拥有国家管理的权力C.男性公民共同分享城邦的权力,承担社会义务D.男人参军,保卫国家,确保了雅典城邦的安全8. 1906年5月清政府派载泽等人出洋考察。
他们在其《考察情形折》中称:“大抵欧洲各国政治,悉根源于罗马旧制,言政法者必先言罗马,犹中国学者必首推周秦。
……”由此可见,罗马法在世界法律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是因为罗马法()A.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B.维护和巩固了欧洲各国和统治C.自然法的法律精神具有普遍性D.给予自由民和奴隶以公民权9.一名希腊人对波斯王说:“希腊人虽然是自由的,但他们受着法律的统治,他们对法律的畏惧甚于你的臣民对你的畏惧。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6世纪的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以前的农民及其一家都睡在地板上,厨房里仅有一两口锅;而到16世纪末,一位农夫可能拥有“在橱柜里摆有一套精致的锡铅合金餐具,三四张羽绒床,好几套床罩和挂毯,一个印制的盐罐,一罐酒……以及一打羹匙”。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B.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C.商贸中心发生转移,英国经济发展迅速D.圈地运动不断扩展,英国农民收入增加2.《全球通史》指出,“控制奴隶贸易16世纪时是葡萄牙,17世纪的大部分时间是荷兰,18世纪时则是英国”。
这反映了欧洲殖民活动( )A.以综合国力作为基础B.与工业革命发展同步C.拥有稳定的殖民秩序 D.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3.英国为加强北美殖民地对宗主国的经济依赖,于1651年和1660年先后颁布两个《航海条例》;而到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事英国沿海的贸易。
至此,《航海条例》所规定的限制完全取消。
这种改变( ) A.加速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B.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C.推动了英国的对外资本输出D.加剧了南北半球的贫富差距4.据估计,400年间,从非洲运往美洲的黑人不下1 500万人,死于猎奴战争和贩运途中的黑人,约为此数的5倍,整个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的人口中,60%是运往美洲而损失和牺牲的。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 A.工业革命导致欧洲劳动力短缺B.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野蛮特征C.非洲人具有体力劳动的先天优势D.黑奴贸易使洲际人口失去了平衡5.据统计,麦哲伦船队的船员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葡萄牙37人,意大利30多人,法国19人,此外还有佛兰德(今属比利时)人、德国人、英国人等。
这表明当时( )A.葡意法成为航海活动的领导者B.各国间加强了航海方面的合作C.航海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D.地圆学说的科学性已得到证实6.(2019·武汉一模)下表直接反映出( )1498—1505年威尼斯、葡萄牙香料进口总值时间威尼斯葡萄牙1498—1501年年均350万英镑年均100万英镑1502—1505年年均22.4万英镑年均230万英镑C.商业革命D.世界市场形成7.在16世纪内,欧洲的黄金数量从大约55万公斤增加到119万公斤;白银数量从700万公斤增加到2 140万公斤,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谷物价格上涨5倍,英、法、德三国物价平均上涨2倍多。
模块综合测评卷(一)(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2017·临沂质检)汉朝初年,2 000石以上的大官僚可以送子弟到京师为郎,称为“任子”;拥有资产十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也可以候选为郎,叫作“赀选”。
其后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自此之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宣告确立。
这一变化表明()A.地方政府的任用官吏权逐渐扩大B.官僚富豪失去垄断官位的特权C.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权D.选官制开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解析:材料“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可知汉武帝制定的官员选拔标准注重道德领域中的“孝”“廉”两个方面,是儒家思想在政治官僚选拔上的反映,故D项正确。
答案:D2.(2017·黄冈模拟)“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
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
就此推断画横线处的内容是()A.科举制度地主经济B.专制皇权商品经济C.官僚政治地主经济D.封建割据商品经济解析:“官僚政治”是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形态,是“儒家正统”的政治保障,“儒家正统”是“官僚政治”的理论来源;“地主经济”是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为“儒家正统”提供经济保障,“儒家正统”是“地主经济”的思想基础;“官僚政治”是“地主经济”的政治保障,“地主经济”是“官僚政治”的经济基础。
因此,“官僚政治”“儒学正统”“地主经济”三者构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故C项正确。
答案:C3.(2017·鹰潭模拟)《新唐书·百官志》载:“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
政事堂变迁反映出()A.唐朝三省权力牵制体制削弱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逐渐完善C.唐朝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D.我国封建社会皇权运行困局解析:根据材料“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到“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可知,政事堂由独立的议事机构变为附属的议事机构,三省权力运行的分权制衡机制减弱,故A项正确。
板块综合检测(一)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广东模拟)春秋时期,楚国与晋国交战于邲。
晋国大败,在逃跑途中,晋国的许多战车陷入泥坑,狼狈不堪。
楚国士兵不但没有乘机追杀,反而跑上前去教晋军如何抽去车前横木,以便冲出陷坑。
这反映了当时()A.战争破坏性得到控制B.楚国以儒学作为治国理念C.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D.礼乐制度仍然具有影响力解析:根据材料“在逃跑途中,晋国的许多战车陷入泥坑……楚国士兵不但没有乘机追杀,反而跑上前去教晋军如何抽去车前横木”,说明周代礼乐制度在诸侯国中依旧有一定的影响力,故选D项。
答案:D2.(2019·汕头质检)对于魏、蜀、吴三国政权的正统问题,北宋学者多以禅让得国且控制中原的曹魏政权为正统,而南宋学者则多以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为正统。
这一变化反映了()A.当时政治形势发生剧烈变化B.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至南方C.两宋政权官方哲学明显不同D.对三国历史的认识渐趋客观解析:据材料“北宋学者多以禅让得国且控制中原的曹魏政权为正统,而南宋学者则多以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为正统”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政权是来自于后周的禅让而南宋是继承北宋而建立的政权,二者为了宣扬政权的合法性产生不同的认识,故选A项;材料主要体现政治的变化而不是经济,排除B项;材料主要展现政治区别不是思想,排除C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者的解释带有主观色彩不是客观,排除D项。
答案:A3.(2019·菏泽模拟)明代皇帝用印章,在文书制度基础上还增加了行移勘合口《明实录》,中记载:“以簿册合空纸之半,而编写字号,用内府关防印识之,右之半在册,左之半在纸册付天下……收之,半印纸藏于内府。
”明代这一做法()A.加强了居权力金字塔顶端的皇权B.促使中枢机构的职责不断健全C.提高了中央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D.致力于构建政府权力制衡机构解析:根据材料“明代皇帝用印章,在文书制度基础上还增加了行移勘合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管理,防止地方政府乱发文书,擅自行移,建立了行移勘合制度,故选A项。
“师夷长技”的主张和维新思想一、选择题1.(2019江苏泰州调研)“但比较起来,魏源的态度则更鲜明……他的《海国图志》第一稿脱稿,他在书中主张应在广州设立造船厂和兵工厂,延聘法国和美国工程师进行建设,并教授船只的航行和武器的使用。
”材料体现了( ) 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②“师夷之长技以求富”③寻求强国御侮之道④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2019江苏宿迁模拟)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A.开始开眼看世界B.坚持“中体西用”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D.关注西方科技3.(2018江苏淮安信息卷)“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
”材料旨在说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A.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B.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C.促使现代化进程首次转移D.促进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4.(2017江苏通泰扬三模)“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然其言实施政策,……以为中国积数千年之习惯,且民智未开,骤予以权,固自不易。
……盖独有所见,非徒感今上之恩而已。
”这里的“先生”是( )A.林则徐B.康有为C.孙中山D.陈独秀5.(2019江苏徐州模拟)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6.(2019江苏姜堰调研)“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
”上述言论应当是(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7.(2019江苏盐城模拟)清廷兵部侍郎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敕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虽难御而非竟无法之可御。
板块综合检测(一)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广东模拟)春秋时期,楚国与晋国交战于邲。
晋国大败,在逃跑途中,晋国的许多战车陷入泥坑,狼狈不堪。
楚国士兵不但没有乘机追杀,反而跑上前去教晋军如何抽去车前横木,以便冲出陷坑。
这反映了当时()A.战争破坏性得到控制B.楚国以儒学作为治国理念C.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D.礼乐制度仍然具有影响力解析:根据材料“在逃跑途中,晋国的许多战车陷入泥坑……楚国士兵不但没有乘机追杀,反而跑上前去教晋军如何抽去车前横木”,说明周代礼乐制度在诸侯国中依旧有一定的影响力,故选D项。
答案:D2.(2019·汕头质检)对于魏、蜀、吴三国政权的正统问题,北宋学者多以禅让得国且控制中原的曹魏政权为正统,而南宋学者则多以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为正统。
这一变化反映了()A.当时政治形势发生剧烈变化B.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至南方C.两宋政权官方哲学明显不同D.对三国历史的认识渐趋客观解析:据材料“北宋学者多以禅让得国且控制中原的曹魏政权为正统,而南宋学者则多以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为正统”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政权是来自于后周的禅让而南宋是继承北宋而建立的政权,二者为了宣扬政权的合法性产生不同的认识,故选A项;材料主要体现政治的变化而不是经济,排除B项;材料主要展现政治区别不是思想,排除C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者的解释带有主观色彩不是客观,排除D项。
答案:A3.(2019·菏泽模拟)明代皇帝用印章,在文书制度基础上还增加了行移勘合口《明实录》,中记载:“以簿册合空纸之半,而编写字号,用内府关防印识之,右之半在册,左之半在纸册付天下……收之,半印纸藏于内府。
”明代这一做法()A.加强了居权力金字塔顶端的皇权B.促使中枢机构的职责不断健全C.提高了中央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D.致力于构建政府权力制衡机构解析:根据材料“明代皇帝用印章,在文书制度基础上还增加了行移勘合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管理,防止地方政府乱发文书,擅自行移,建立了行移勘合制度,故选A项。
答案:A4.(2019·滨州模拟)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鼓励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
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以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也日渐普及。
对此合理的解读是()A.交流使小农经济成为东西方当时主流的生产方式B.东西方家庭生产模式的出现均源于生产力的进步C.亚历山大帝国的远征推广了以家庭为单位的模式D.男耕女织的分工构成东西方农业生产的最初形式解析:铁制农具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使得东西方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成为可能,故选B项;当时东西方交流有限,小农经济也不是古希腊罗马社会的主流生产方式,排除A项;亚历山大帝国的远征最远到达印度地区,与古代中国无关,排除C项;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最初形式为刀耕火种,排除D项。
答案:B5.(2019·茂名模拟)《逸周书》对于节气和物候的认识和记录已经成熟,如“惊蛰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又五日,草木萌动。
獭不祭鱼,国多盗贼,鸿雁不来,远人不服,草木不萌动,果蔬不熟。
”先秦时期的节气观念发展源于()A.适时耕种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B.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的不断丰富C.农业科技水平制约农业经营活动D.诸子百家都强调时间的重要性解析:先秦时期节气观念发展原因在于农业生产的需要,故选A 项;先秦时期节气观念的发展体现了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的不断丰富,而不是源于,排除B项;先秦时期农业科技水平低下制约农业经营活动,但和本题无关,排除C项;诸子百家不一定都强调时间的重要性,排除D项。
答案:A6.(2019·清远模拟)下列选项中,材料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载了金鱼、鸡等遗传变异现象能够得出结论生物进化的思想,故选C 项;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宗法制的衰落,百家争鸣的出现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A项;“科举制消除了官场营私舞弊的现象”错在“消除”二字,题中只是阐述“破破朋党之私”,排除B项;D中材料无法得出“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的结论,排除D项。
答案:C7.(2019·深圳一模)民间有许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如“节气不等人,春日胜黄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等。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农耕文明()A.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B.注重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C.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D.是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的结果解析:“节气不等人,春日胜黄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等强调农事与自然同步,故选C项;“二十四节气的谚语”不属于天人感应的内容,排除A项;“民间有许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如‘节气不等人,春日胜黄金’”强调农业生产与自然气候的关系,不是南北的关系,排除B项;“节气不等人,春日胜黄金”等是农业经验的总结,不是统治政策,排除D项。
答案:C8.(2019·德州模拟)下图是学者对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思想发展状况的叙述。
据此推测他叙述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变化B.汉代儒学的发展C.宋明理学的兴起D.明清之际新思想的萌芽解析:材料“经学传承系统的延续与宇宙支持系统的建立”“凸显君主的意义和儒学的意识形态化”“对君主的制约与对权力的超越”体现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是汉代儒学,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思想多元,与材料中“思想一致的时代”不符,排除A项;宋明理学的兴起,儒学在宋明发展表现为哲理化、体系化、世俗化,排除C项;明清之际新思想的萌芽,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与材料中“凸显君主的意义和儒学的意识形态化”不符,排除D项。
答案:B9.(2019·洛阳三模)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记载:“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其重与宰相等,或宰相退处为之……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
据此可知,东汉时的太学() A.发挥了一定的與论监督职能B.是国家的最高学府C.是社会是非公道的判定机构D.限制了君主的集权解析:“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表明太学发挥了一定的舆论监督作用,故选A项;太学是国家的最高学府,与材料的内容强调太学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不符,排除B项;学校是是非公道的判定机构是黄宗羲的主张,不是东汉太学的职能,排除C项;限制君主集权是黄宗羲的主张,不是东汉太学的职能,排除D项。
答案:A10.(2019·揭阳模拟)汉景帝时,儒道两家就“武王伐纣”进行了一场大讨论。
儒家认为“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以此来维护“汤武革命”的合法性。
道家则认为“汤武非受命,乃弑(以臣伐君)也”,否定“汤武革命”的合法性,弄得汉景帝很尴尬。
这场大讨论() A.反映出西汉初年社会矛盾的尖锐B.确立了儒学在汉朝的独尊地位C.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继续发展D.推动了西汉统治思想走向成熟解析:题干中儒家肯定“汤武革命”,道家否定“汤武革命”,推知统治阶级在反思统治合法性问题,故选D项;题干反映的是学术大讨论,不是阶级矛盾问题,排除A项;确立了儒学在汉朝的独尊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汉景帝在武帝之前,排除B项;百家争鸣是分裂时期各流派争论改造社会的方案,而“汤武革命”合法性的争论实际上是统一后,汉朝统治者在为汉朝推翻暴秦,替统治寻找合法性,排除C项。
答案:D11.(2019·佛山顺德区二模)罗马法规定,在婚姻存续期间,丈夫是嫁资名义上的所有人,对嫁资享有管理使用权。
在离婚时,妻子享有请求返还嫁资的绝对权利。
这表明罗马法()A.促使婚姻更稳定B.以习惯法为基础C.彰显了公平正义D.实现了男女平等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婚姻期间和离婚后财产的处置问题,促使婚姻更稳定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婚姻期间和离婚后财产的处置问题,没有涉及习惯法,故B项错误;据材料“在婚姻存续期间,丈夫是嫁资名义上的所有人,对嫁资享有管理使用权。
在离婚时,妻子享有请求返还嫁资的绝对权利”得出罗马法彰显了公平正义,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婚姻期间和离婚后财产的处置问题,实现了男女平等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C12.(2019·江门调研)苏格拉底说:“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可见苏格拉底()A.认识到雅典政治制度的弊端B.宣传“知识就是美德”C.试图重建雅典道德价值观D.强调统治要顺应民心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雅典直接民主制的弊端,导致政治素养不同的人都可以参与国家政权管理,容易造成国家权力滥用。
根据材料“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可知,苏格拉底反对直接民主,认识到直接民主的弊端,强调统治者的专业知识和道德,故A项符合题意。
知识就是美德是针对智者学派过分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提出的,B项排除。
试图重建雅典道德、价值观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苏格拉底强调统治者的专业知识和道德素养,反对直接的民主制,D选项排除。
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肇庆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唐宋之际,乡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
唐宋推行的科举考试制造了一个拥有特权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
宋代以后,在大举将地方神明纳入国家祀典的同时,随着识字率的激增和文化的相对普及,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层。
吕大钧首创“吕氏乡约”,后由王守仁发扬光大;朱熹等理学家则开始将宗族制度庶民化。
迨至明后期,里甲制度崩坏,就由乡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
清代的里甲、保甲、乡地、宗族、包税人则承担催征赋税的职能,基层自治功能被明清时期勃兴的宗族等各种社会组织分担。
——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等材料二传统英国乡村治理,其实质是以庄园为核心的生产活动的安排问题和庄园内部领主与农民,以及农民内部的社会关系调节问题。
贵族阶级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分割,将部分司法和行政权转移到庄园中,以庄园法庭为载体,有效地维护着贵族的政治、经济地位。
……庄园制度对英国社会的历史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为英国土地私有产权的形成,农业的资本主义经营和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使得英国政治变迁具有精英斗争的特征;庄园制度也衍生出了法治和地方自治的传统。
——朱可心《庄园制传统与英国乡村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