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我的“住房史”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12篇)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12篇)篇一)改革开放带来农村生活巨变我国的改革开放让经济飞速发展,普通百姓的生活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回顾历程,我们不禁感慨万千。
在40年前,人们所行走的路大多是羊肠小道,路况艰难,出门办事就得花费一整天的时间。
而现在,随着国家农村路路通工程的实施,道路到处都硬化了,出门就更方便了。
家里的经济作物、特色水果等都可及时快捷送到远方。
而那一条条国道、省道将各个城镇相互联系在一起,有力地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
篇二)车的更替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出门办事主要靠徒步,辛苦可想而知。
那时,有一辆自行车是很多人的梦想。
而现在,随着经济的长足进步,很多农村家庭已经拥有了摩托车,有的还买了农用车跑起了运输,用机械做农活等。
相信再过时日,家家户户包括农村有轿车也不是什么稀罕的事了。
篇三)房的变换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房子多数是土坯房,条件非常简陋。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农村的房子也在不断变化。
现如今,农村的房子已经不是单纯的土坯房,而是采用了新型的材料,有了更加现代化的设计和装修。
这不仅让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提高,也让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我出生在内蒙古**,在草原上成长,因此我对草原有着深厚的感情。
然而,随着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我的心情也随之波动。
XXX位于祖国首都北京的正北方,是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北与蒙古国接壤,国境线长1098公里。
它东邻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西接乌兰察布盟,南与河北省承德、张家口相邻。
总面积为20.3万平方公里,是距离北京最近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这里有着18万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原,自然资源丰富,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草原改革开放的大幕。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盟的生产总值由改革开放初的2.16亿元增加到291.18亿元,增长了22倍。
工业增加值由0.35亿元增加到141亿元,增长了47.3倍。
固定资产投资由6503万元增加到331.3亿元,增长了509倍。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改革开放近四十来年农村的住房变化房子,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一个人生活的栖息地,也就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热门话题。
几十年来,关于房子,有太多的变化。
从土房到盖板房、从木头房到水泥房、从平房到楼房、从福利房到商品房,从一家几口人蜗居在不到20平米的斗室里,到现在一家人享受着上百平米的居室……这就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我们告别旧时代的一缕春风。
从六、七十年代的平房筒子楼,八十年代的单元楼,九十年代的二室一厅、三室一厅到跨入新世纪的小高层、复式住宅、跃层、别墅,从“居者忧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优其屋”的变化深刻地体现了时代的进步。
一、调查目的:自从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国民的生活质量也有明显的提高。
然而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家农村住房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对住房变化的情况,我们特做了此项调查。
二、调查手段:1、口头调查:采访村民、结合自身在农村长大所对农村住房的了解2、资料搜集:通过上网,及相关报刊杂志查找一些有关改革开放30年住房的变化。
三、调查内容:1、住房的变化还没进行改革开放前,爷爷那一辈住的大多都是土坯房和茅草房。
所谓的土坯房就是四边的墙壁都是用土围成的,中间是用大大的木桩构成的房梁,一般都是选择比较坚硬和耐用的大木材,顶上是简易的瓦顶盖,屋内又暗又潮湿,天气好时,可以在外面煮饭菜,遇到天阴下雨,只好把生好火的炉子提进屋内,煮饭、炒菜时,房内不透风,充满了油烟。
后来到了爸爸那一辈,他少年时候已经改革开放了。
记得爸爸说到他小的时候住的也还是土坯房,家里姐妹多的家庭居住条件很拥挤。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1978年国家实行承包责任制,到1979年,村民们开始有些余粮,生活比以前宽裕了些,爷爷决定带领爸爸几姐弟们改建砖房,房子建成后,一家人确实欢喜了好一阵子,但是不久,砖房的种种不足之处也体现出来了,首先是取暖问题,每次在房子里生火时总是乌烟瘴气,没过两年白白的墙就被熏黑了;其次是没有卫生间,大小便只在住房外解决,尤其是夏天蚊虫特别多,对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住房的变化作文(精选22篇)住房的变化作文(精选22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
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住房的变化作文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住房的变化作文篇1改革开放三十年了,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连我们的小家十年来也有了奇迹般的变化。
仅仅从住房说起,我刚出生的时候,我们家住在仅有20平米的房子里。
每当冬天的时候,取暖、做饭就都靠一个烧煤炭的炉子。
买炭花钱不少,烟熏火燎的,既不卫生又不暖和。
等我上学了,家里也不富裕。
但是我们家有了70平米两居室的旧楼房。
记得乔迁之时,我们全家人兴高采烈的。
我早就盼着有这样的一个家,我可以有自己的卧室,有属于我自己的学习空间。
真是有一步登天的感觉。
每天放学回家,我就学着妈妈的样子,手拿抹布擦擦这里,抹抹那里,因为我太喜欢这个“家”了!可是后来才知道,为了买这房子,爸爸借了好多钱,他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我心中也好难过。
等我上三年级的时候,家里就变得富裕了。
爸爸也成了有钱的人,被人家称为“大款”了。
爸爸开上了上百万的越野车,妈妈也有了自己心爱的红轿车。
更让我和妈妈兴奋不已的是爸爸为我们家买下了一栋别墅。
原来我们家只能维持温饱,可仅仅十年的时间,爸爸靠着党的富民政策,凭着他的聪明才智,给我们创造了这么幸福的生活。
家的变化真是太大了!我从心眼儿里感谢我的爸爸。
住房的变化作文篇2每当有人赞叹我家楼房漂亮时,爷爷总是笑眯眯的说:“是啊,今天的富裕是党给予的,靠党的好政策得来的啊!”爷爷经常对我说它小时候,有五六户人家住在共一个大门的十多间七零八乱的房子里,房子多数黑暗潮湿,因拥挤而卫生状况特别差,因拥挤而吵架的事时有发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生产责任制,调动了每个人的劳动积极性。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12篇)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精选12篇(篇一)改革开放带来农村生活巨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飞速发展,普通百姓的生活如芝麻开花,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今天,当我们站在时代前沿,回头看那奋斗历程,不禁感慨万千。
某某年前,人们所行走的道路大多是羊肠小道,好一点的能铺上石子砂石就很不错了,记得小时候,家住某某农村,那是一片山区,人们出行是很不方便的,出门办事或到镇上赶集,都要翻越一座座大山。
而所谓的路,也就是那一条条羊肠小道。
路蜿蜒曲折,盘旋而上,有的地方就靠近岩石边上,不小心就可能滑落,其难度可想而知。
而为了及时办好事就必须得赶时间,人们很早就得起床,趁得月色匆匆而行,再匆忙而回,一般来回都要花费一天时间。
如果是买卖东西,还必须得肩挑背扛才行。
因为不方便和不能远行,记得年幼时只能逢年过节才能和父亲去集市上热闹一回,大多时候只能呆在家里想着外面的天空。
到我上小学和中学时,已是改革开放初期了。
那时对于路,已经有了变化,人们也有了一些认识,知道要发展经济必须先修好路,路通才能发展,路好才能提高生产效率。
因此,在不是农忙的时节,村里会有组织地安排劳动力进行修路,将一些小路拓宽,将弯路拉直,有条件地铺上石子砂石等,这样在雨天出行也不用深一脚浅一脚的,出行就方便多了。
而直接的变化就是我们小孩子可以随时和家人去赶集,到集市上看看逛逛,不用掐指盼日到年关。
再后来,有些路慢慢铺上了沥青、三合土等,路也平整了不少。
现如今回到家乡,发现家乡的路有了更大的变化。
随着国家农村路路通工程,道路到处都硬化了,出门就更方便了,家里的经济作物、特色水果等都可及时快捷送到远方。
而那一条条国道、省道将各个城镇相互联系在一起,有力地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
(二)车的更替在以前,人们出门办事主要是靠徒步,跋山涉水,顶风烈日,辛苦可想而知。
记得开放最初几年,有一辆自行车是很多人的梦想。
那时,看到别人买回一辆自行车,都要好奇地看个够,摸个透,真是羡煞不已。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范文【共6篇】篇一第一次听到“开发区”三个字便觉得它好靓好靓它有动感,且饱含着拓展让我的眼前丛生出一片鲜亮为什么开发因为我们心中有美好的愿望为什么开发因为我们要让家乡的经济和父老乡亲的好日子“噌噌”的增长于是,在这个大前提下在这样的一种蓬勃的积极向上一个个的开拓者、一拨拨的逐梦人向着开发区走来向着开发区集结向着开发区高歌引吭——“开发区大有希望”一晃三十四年了,一晃三十四年了岁月的脚步走的真是匆忙然而,无论如何滨海新区的开发区都不能遗忘不能遗忘那些奋斗者足迹的铿锵不能遗忘那些奉献者汗珠的晶亮你,王小刚,来自太行山脉的一个穷乡僻壤你,张大亮,千里迢迢,从云贵高原的一个村庄你,姜红香,是一个少数民族姑娘你,庞海强,家就住在滨海新区汉沽的寨上还有你,你,你,你……你们启程于祖国的大江南北、四面八方为了开发区的希望为了心中的梦想把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播洒在我们开发区那日新月异肥沃着的土壤从此,开发区,驱走了一片片盐碱地的荒凉长出的是,一束束五彩缤纷的馨香从此,开发区迎来了一个个的繁忙繁忙带来的是,一丛丛的生机与昂扬三十四年过去了,三十四年过去了我们心爱的开发区已实现了“大有希望”到处都是绿荫葱茏,鸟语花香到处都是高楼林立,霓虹闪亮到处都是车来车往,笑声朗朗……啊!这一切,这美好的一切,我们要感谢谁当然是要感谢那些个勤劳的建设者当然是要感谢我们敬爱的党和她所进行的改革开放如今伟大的中国梦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号角格外嘹亮开发区也蓬勃着自己崭新的向往开发区的建设者和开发区里的人们愈发欣喜,愈发繁忙因为——大家都在践行着一个共同的心声和期望那就是,要让我们开发区的明天和我们伟大的祖国一样更加美丽、更加繁荣、更加富强……篇二熏风卤水池,荒凉芦盐田。
纵横排灌渠,雨后阡陌粘。
萧疏草耐碱,沟壑水涟涟。
斜阳照银山,散落映眼帘。
推移成昔景,追忆四十年。
开发有希望,中央绘新篇。
改革破旧貌,创业换新天。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 3篇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改革春风催前行弹指一挥间,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
40年的波澜壮阔,40年的风雨征程,40年的砥砺奋进,40年的沧桑巨变。
回顾往昔,岁月峥嵘,城乡社会嬗变,人民风貌更替。
xx虽大也有乡野人家,xx虽小缩影城市国家,无一不体现着中国改革开放这40年来的巨大变化。
诗经有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1978年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开启的改革开放把中国带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从此xx也焕然一新。
从旧时盐碱地著称,到遍地春风拂过低垂的麦浪,阳光映照着郁金香;从布票粮票量体裁衣,到超市柜台中摆放着琳琅满目的世界商品,人人鲜衣怒马演绎一场时尚革命;从羊肠小道泥泞满地,到柏油路高架桥条条大道,新建的高铁“xx站”也砌筑竖桩等待完工启程;从村头乡里的串门,到建设的荷兰花海、麋鹿保护区、海洋世界、西郊梅花湾,到旅行社宣传橱窗里“出境游”已成为xx新人蜜月首选;从乡间巷里挑着竹筐的卖货郎,到中交美庐城、盐阜人民商场xx购物中心鳞次栉比,再到送货员把堆积各色的快递包裹派送至家家户户“海淘族”手中;xx创业基地及经济开发区的成立,实现工业总产值的飞速增长;xx从县改成市再设为区……改革开放的中国拉进了与世界的距离,改革开放的xx汇聚了奔涌的活力,留下了新时代的光辉印记。
父亲那个年代恰是见证了中华五千年辉煌历史中的开局巨变,见证了改革中xx的时移俗易。
父亲的童年缩衣短食,商品匮乏,买东西要凭着粮票,买衣服要凭布票,住着土坯房,家里圈猪养鸡,放了学去拣粪赚工分。
煤油灯是条件好的人家才用得起的,姐姐们在蜡烛下写作业时常把鼻孔熏黑。
当村头晒粮的场上放映黑白电影时,幼时的父亲会吆喝小伙伴去观影,挤不到前排去只能站在幕布背面看。
1979年当邓小平同志站在时代的潮头,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浓墨重彩的一笔描绘了一幅壮美蓝图。
从此,滚滚浪潮乘着春风迸发在这片神州大地;从此,沉睡的东方巨龙腾飞上了九霄万里;从此,xx也乘改革春风扬帆起航,驶向一片充满梦想的金色海洋。
我家的生活变化我家自从搬进新居,时光流逝,整整快八年时间了。
在这段美好时光里,总会引起我对往事的一段回忆,回首往事,一幕幕情景仿佛浮现在我的眼前……..至今我还记得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一家四口居住在母亲单位宿舍,卧室20平方米,房屋简陋,那时没有厨房和卫生间。
利用走廊简易搭盖了厨房不过3平方米,厨房狭窄、阴暗、潮湿。
如家中来了亲戚客人,只能在低矮简易厨房内做饭、烧菜,夏天厨房通风条件差,油烟味扑鼻而来,烧一餐饭菜时常汗流浃背、腰酸背痛,想想那时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和艰苦。
那个时期是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物质相当紧张奇缺,生活用品供应不足。
居民粮、油,每月统一凭粮卡证供应。
当时父母俩人工资收入加起来仅90元上下,一家四口全凭父母勤俭持家、节衣缩食过日子。
记得母亲每年都到拥挤不堪的集市上,购买200多斤红薯,贮藏家里,以弥补家中口粮的不足。
还有一件事记忆犹新,那时冰箱、电视机、电风扇等都是紧缺商品,由于家庭负担较重,外婆在农村长年卧床不起,甚至家中还没有一台黑白电视机。
那时美国洛杉矶举办奥运会,电视正在转播中美女排决赛,我看比赛得到邻居家观看,当时收看奥运转播是台12英寸上海凯歌牌黑白电视机,那时电视机在院内为数不多,在我幼小心灵中,许下心愿,等将来经济条件生活好转,一定买上一台彩色电视机,供父母观看欣赏电视节目。
一晃20多年过去了,我家在2001年春节前搬进新居,父亲也接过来定居,安度晚年。
新居近90平方米,结构合理,宽敞明亮,装饰简洁,厨房设施齐全,添置了厨房用具,既经济又实用。
妻子经常眉舒目展地说:“现在厨房做饭的地方变宽敞了、方便了,不用像以前那样,在一个狭窄的地方做饭,让人心里焦急。
”我听了这番话心里也乐在其中。
搬进新居时,家里的电视机换了一茬又一茬,客厅里有21寸彩色电视机现已换成29寸数字高清电视。
改革开放30年,我家的确发生了显著变化,从一件件鲜活事例,我看到了国家综合国力得强大;看到了人民群众丰衣足食,得到更多实惠,生活更加殷实幸福;看到了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我内心默默地祝福:祖国明天会更加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我家房子的变迁作者:茹忠善来源:人民网更新日期:2008-10-24家,每个人都拥有,它是我们生活的避风港。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征文:改革开放对我家的影响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征文:改革开放对我家的影响心怀梦想,是人类天性使然。
从远古到现代,从蒸汽机时代到电气化时代,再到信息化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也是追寻梦想的历程。
40年前的今天,对于每个国人来说,电灯、电话、楼上楼下是梦的追求。
如今,大彩电、大冰箱、大住宅不再是人们神秘的话题。
电脑、小汽车、小别墅个人所有将越来越多, 生活水平每年都在提高,如今家电产品从无到有、从短缺到普及的不断升级、快速变迁的发展过程,见证了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改革开放这场波澜壮阔伟大实践的历史进程。
记得有句俗语: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所谓的梦想就是期望与现实的结合。
我们生活的年代就属于一个梦想成真的年代,也许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前的期望,用不着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就会慢慢的转化为现实,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了我们的身边。
我们属于幸运的一代,我们这一代人是祖国巨大历史成就的见证者和受益者,因为我们有幸见证了祖国和个人双重梦想融合成真的时代步伐。
我们这一代人都经历了祖国改革的过程,都是祖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也是受益者。
可以说感受最真,情意最切,体会最深。
1978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经济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在我的脑海里还留存着计划经济的烙印,什么粮票、油票、肉票、布票、火柴票等具有浓郁计划经济特征的产物我有幸见识过。
那时候流行即使有钱也未必能保证买到商品,但是,老百姓手里也确实没有钱,一亩三分地,整天脸朝黄土背朝天,也没有别的收入。
但是,在父母的心里总是盼望着有一天能见到市场放开的情景,购买物品不再受票据的束缚。
进入80年代中后期,计划经济的影子已经消失,市场经济的氛围逐渐盛行,商店里的商品逐渐丰盛,但依然是凭“票”购物,只不过这时的“票”不再是那些花花绿绿的粮票、油票,而是实实在在的钞票。
《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老房子的记忆|关于童年老房子记忆》摘要:那个时候,农村几乎也都是这种土房,偶尔的才有几户砖头筑的房子,现在每次回老家,走进村道中,都是焕然一新的感觉,家家户户的新房早就耸立了起来,每一次回家都愿意待在村里家里,走走看看,比自己生活在城市都惬意更舒坦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老房子的记忆作为一名八零后,虽然自己没有经历过饿肚子的时代,但是自己脑海中清楚的保留着小时候那些贫穷艰苦的记忆。
在那繁冗的记忆中,最深刻的还是房子的记忆。
记忆中家里最早的房子是土房子。
那时候农村的土房子有两种夯基方式,一种是在两块固定的木板中间填入黏土,用石头和木棒做成的杵子夯实,分段打墙,最终将一堵堵墙夯立起来形成房屋。
另外一种是用四根木条围成一个长方形模具,然后把黄土放在模具中,用杵子夯实打平,做成一块块厚实的土砖,然后用土砖垒墙筑屋形成厦子房。
土房子的家里没有床,都是用土砖盘筑的土炕,家具主要是父母结婚时打造的一个金黄色衣柜、一个金黄色木柜和两个金黄色木箱,木箱就直接放在炕头,放些被褥等东西。
家里还有一个枣木做的小木桌,黑溜溜的特别重,小时候自己经常碰撞到上面,一碰就是一个大包,而木桌却纹丝未动。
那个时候,农村几乎也都是这种土房,偶尔的才有几户砖头筑的房子。
放眼望去,一排排低矮陈旧的土房,给落日的余晖衬上了一道荒凉的感觉。
虽然那时候的土房冬暖夏凉,充满着孩童时期的欢乐,但是低矮的房屋,简陋的布局,一下雨就容易掉土渗水的生活环境,到处显露的是贫困的生活现实,这是八十年代祖辈、父辈农民群众最直接的生存景象。
九十年代的时候,家里盖了砖房,红砖砌的,房顶是关中农村常见的瓦片顶,只是后面卧室上面用了楼板盖了顶。
虽然房子盖了起来,也仅是房里面用白灰薄薄的粉刷了一层,房子外面是红砖直接裸露着。
为了省钱,新房的大门用的是以前老房子的门,看起来就是新马套上了旧鞍。
房子里面依旧是简陋的,家具仍然是以前的旧家具。
因为盖新房,所以后院中还留着两间原先的土房子,一间是灶房,另外一间则是住人,灶台与房间相连,这样在冬季来临时可以通过做饭直接烘热土炕。
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从房屋的变迁看时代的巨变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国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
从此,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从贫穷到富强,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90后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
我是一名90后青年,伴随改革开放的时间并没有40年,而真切感受到改革开放巨大变化的时间更短,留在我记忆里最深刻、最难忘的就是我家房屋的变迁。
童年,我生活在秦岭南麓,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家里住的是土屋,每到雨季父亲就会带领全家将屋顶的土瓦进行检修,防止雨水渗透到屋内。
土屋的内墙是用旧报纸糊的,这样既保暖又美观,爱干净的母亲常常带领我们将土屋收拾得干净整洁。
尽管土房屋顶土瓦检修过,但是到了雨季也会招架不住连月的雨水,记得有一年夏天,一连下了五六天雨,夜里正在睡梦中的我被父亲叫醒,只见屋里的桌子上、地上都是用脸盆接着,我盖的被子已经被漏进来的雨水淋湿,父母愁眉不展。
天亮了,雨还在下,邻居们相互打听着家里房屋漏水的情况,没有一家不漏雨水的,两天、三天、四天,天终于晴了,看见久违的阳光,人们提着的心才算放下。
土房,我生命的摇篮,我在土屋里度过了艰辛的童年岁月,留下许多难忘的记忆。
去年,我回故乡见到了许久未见热情的乡亲们,尽管有叙不完的乡情,心中最惦记的、最想看到的还是家里的祖屋,于是我们迫不及待的前往。
迎接我们的是叔伯三叔,我们家搬走后土屋由他们住着,抬眼望去,三间白砖红瓦房映入我的眼帘,三叔说土屋他们只住了几年,改革开放后,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他们就将土屋翻修成小楼房,这时我才看到左邻右舍都建了宽敞明亮的小楼房,故乡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哪里还能找到当年的土屋?1999年,我跟随母亲离开故乡,来到县城父亲的工厂里,当时住的是红砖瓦房,瓦房比土屋宽敞多了,和以前相比像殿堂一样,夏天再也不用担心漏水了,但到了冬天需要自己烧炉子,煤炉灰尘很大,我盼望着有一天能住上集中供暖的楼房。
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我的“住房史”
一道红闪,掀开一块黑云;一个响雷,带来瓢泼大雨。
空中的水往下倒,房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箭头似的雨道,砸着院内的积水,涌出万千水泡。
水一时泄不尽,土房在水中,大队书记冒雨来到我家。
他绕我家三间土房察看,发现后房山有两个裂缝,立刻写一纸条,对我说:“快,拿这纸条,到窑场拉三千砖,在房后裂缝处垒上两个垛。
垒上砖垛,你这房就安全了。
”砖窑场的师傅运来砖,又冒雨帮我垒上两个垛,后房山靠在这两个砖垛上,我的心稍微放下,长出一口气,到屋里休息。
走进屋才知:又漏水了。
妻把盆碗全用来接水,如筛的漏水放孩子的干松地方都没有。
雨还在下,我只好把两个孩子背到我妈家。
这是上世纪70年代初我亲身经历的事儿。
汛期,沟满河平一片汪洋。
我家在北京市东南郊的麦庄。
地势低洼,上游的水流向我村,更易形成洪涝灾害。
土墙土房哪经的起水泡?深夜,墙倒屋塌的声音听得真切:和衣而睡,提心吊胆,不知何时大难临头。
房怎样才能不漏水呢?老农告诉我:用炕坯土抹房。
我就照办:春季和泥脱坯。
半干立坯,坯干搭炕。
脱坯搭炕是又脏又累的活儿。
拆下来的炕坯放院中,水把炕坯阴成土,烧坯土和花秸泥。
这炕坯土和泥抹房不漏了吧?没想到又遇牛毛细雨。
村民叫它:“刨房雨。
”接连十天半月不晴天,细雨不停,刨房不止。
这炕坯土怎能挡住刨房不止?
街仿见面,互相询问:“你家房漏了吗?”“漏了。
”“我家也漏了。
”就是外面雨停了,屋里还在嘀嗒。
改革开放以后,我把土坯房翻盖成砖瓦房。
打坯盖房已成历史;脱坯搭炕渐渐远去。
坯模子送进了历史博物馆。
家家户户红砖白瓦房。
好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汛期又到了。
我稳稳当当坐在客厅,看着窗外的大雨。
不禁随口吟诗:红墙白瓦玻璃窗,倾盆大雨休猖狂。
安居乐业享太平,昔日汛期还没忘:降雨数日水似洋,沟满河平鱼进房。
土房土框房屋漏,夜静惊听摊倒墙。
为了新房干净卫生,在天井盖个煤炉房。
煤炉烧水通过管道把煤气送进屋内。
有这土暖气,烟尘不进屋。
但冬天深夜,从暖被窝中爬出到寒冷的室外添煤是我无奈又不得不干的活儿。
没想到,2011年这活儿没了!
2011年,麦庄村搬迁到次渠。
我住上了楼房!我站在客厅,观望这10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舒适;楼房内有暖气,温暖;楼房大玻璃窗,明亮。
我不禁诌道:两居足够百平米,宽敞明亮盈瑞气。
摆设新,家具齐。
晚年住楼心中喜。
绿叶红花的盆栽给新家带来勃勃生机。
台灯电话洗澡间,彩电空调厨厕全。
最新奇的是电梯:我和老伴才说两句话,电梯就把我俩稳稳当当的送到家门口。
消除了我的腿脚不好爬楼梯的后顾之忧。
搬迁到次渠,我们由农户转成居民:农民也领到了退休金!有退休金做保障,我们老俩口就舒心的到楼外遛弯儿。
看到高耸楼房;看到新嫩的花草;看到宽阔的马路;看到公供设施配套齐全,周边商务流通
丰沛,未来的次渠将建成国家高端商务城。
我从内心赞叹我的居住环境。
不禁想起幼时的歌谣:“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白米白面,煎炒烹炸。
”那时认为是遥不可及的美好幻想,而改革开放,把幻想变成了现实。
回想我这几十年的“住房史”:从土坯房到砖瓦房;从砖瓦房到高楼房。
从提心吊胆怕房倒,到安居乐业住高楼;从无奈深夜去添煤,到楼房舒适有暖气;从搭炕抹房黑又脏,到遛弯赏景喜洋洋……这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真是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