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66讲必修三刘强2
- 格式:doc
- 大小:75.06 KB
- 文档页数:4
伊春市友好三中高三历史导学案编制人:刘强审批人:授课日期:8 月27日姓名:班级:编号: 2 周3号课题:一轮复习第64讲必修三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单元复习指南【考纲及课标】考纲课标汉字的起源演变,书画发展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文学成就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阶段特征:1.先秦: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2.秦汉: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
西汉儒学独尊,文化由此得到迅速的发展,文化艺术各放异彩。
3.盛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文学艺术全面辉煌,同时社会走向正轨,法度规范成为普遍的社会需要。
中唐以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政治黑暗,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
4.宋元:宋代重文,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两宋之际,太平景象被辽金铁蹄踏破,士人南下,流落异乡。
南宋男民族屈辱、山河破碎、民众痛苦激发了诗人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朝廷不思进取。
元代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
5.明清:封建制度逐渐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化专制、八股取士,从而出现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
【学法指导——备考策略】1、重点注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特别是在掌握成就的同时注重分析其对中华文明、世界文明的促进作用。
2、注意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和文化现象的有机联系,分析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以及在特定政治、经济背景下文化的时代性。
考点一:汉字与书法【学习目标】汉字的起源时间和演变过程、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伊春市友好三中 高三历史导学案 编制人:刘强 审核人: 授课日期:8月 29 日 姓名: 班级: 编号:2周 5号 课题:一轮复习 第 66讲 必修三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考点复习三:梨园春秋 【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戏曲产生与发展的大概历程,知道京剧等剧种的艺术成就。
引导学生透过中国传统戏曲发展流变的史实,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演进的轨迹,探寻中国传统社会发展脉络,捕捉古人的生活场景,从而培养学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京剧的形成和特点。
难点: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
【知识链接】
【学法指导】通过戏曲产生与发展历程,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
明确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梳理】
一、源头:傩(原始时代)
1.原始社会:先民为了驱邪消灾、祈获丰收举行的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傩。
举行傩时往往载歌载舞,蕴涵着古代戏曲的萌芽。
2、春秋战国以后:宫廷宴乐、杂技百戏有更多的戏曲元素。
3、唐代:宫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梨园”。
表演的歌舞戏有一定的情节性、叙事性和戏剧冲突。
二、形成:南戏(宋代)
1.产生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出现了喧闹的集市和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
2.流行区域:广泛流行于浙江的温州、福建的福州、泉州等南方地区; 3.特点:用多种表现手段演出完整的故事情节,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
三、成熟:
(一)杂剧(元代)——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1.原因:①城市经济的繁荣发达与市民阶层的壮大;②元朝汉族文人地位地下,进取无门。
完备
戏剧
发展
萌芽
成熟 原始社会 “傩”
宋代 南戏 春秋战国 宫廷宴乐、杂技百戏 元代
杂剧 繁荣 明中叶到清中期 京剧
高峰 清朝
昆曲
2.流行区域:流行于北方地区
3.特点: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
4.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王实甫《西厢记》。
(二)昆曲——“百戏之祖” 1、兴起:江苏昆山;
2、鼎盛时期:明中叶到清中期;
3、特点:典雅华美、抒情性强、载歌载舞;
4、代表:汤显祖《牡丹亭》
5、发展及影响:明中后期,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对京剧、湘剧、川剧、黄梅戏等众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繁盛:京剧(明清时期)
1.原因:外因:北京是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四方艺人荟萃。
内因:乾隆八十大寿,徽班进京,与其他剧融会贯通。
2.产生与发展:①乾隆末年,徽班进京,徽调受到欢迎(乾隆八十寿辰,三庆班进京,高朗亭献艺)。
②道光年间,京剧形成。
③清同治、光绪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期(同光十三绝)
3.艺术特色:①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②四种表演手法:唱念做打;
③象征虚拟、歌舞并重、写意性强。
④乐器渲染气氛
4、地位: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将中国戏曲推向新的高峰,被誉为“国粹”。
【重难点突破】《中国古代文学艺术重大成果一览表》 时代 汉字. 书法 绘画 文学 戏曲 先秦 甲骨文. 金文 《人物龙凤图》 《诗经》. 楚辞
傩仪 秦汉
小篆. 汉隶
《马王堆汉墓帛画》
汉赋 魏晋 书法艺术形成;王羲之《兰亭序》
文人画出现;
顾恺之《女史箴图》 隋唐 张旭. 怀素草书;欧阳询. 颜真卿. 柳公权楷书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唐诗 宋元 “宋四家” “残山剩水” 宋词元散曲 南戏. 元杂剧
明清
文徵明. 祝枝山;篆刻艺术
八大山人;扬州八怪
明清小说
京剧
【问题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人入主中原到元人统一全国,异族的音乐大量流入,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便与这种外来音乐相结合,产生新变,同时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歌词,这就是所谓“北曲”,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元
曲”。
其后,这种曲子一面用于杂剧,成为剧中的唱词,一面作为独立的抒情乐歌,也就是“散曲”。
--引自《中国戏剧发展简史》 材料二 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
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
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中,他们只有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去寻求生路。
于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创作者。
这些落魄文人共同创造着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
与从前的偏于抒发主观心绪意趣的诗词不同,元杂剧以广泛反映社会为已任。
显然,这是由于作家们长期生活于闾巷村坊,对现实有着深切了解和感受的缘故。
--引自《中国戏剧发展简史》
材料三元统一全国后,由于南方城市经济的固有优势,北方杂剧作家纷纷漫游或迁居南方,南方籍文人也纷纷染指杂剧创作。
大致到大德末年以后,杂剧创作活动的中心逐渐由大都转移到杭州。
--引自《中国戏剧发展简史》材料四元杂剧在城市经济发达的南方未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杂剧虽然在元统一以后成为全国性的文艺样式,但它毕竟原产于北方,和北方的方言、音乐、民俗文化有密切的联系。
杂剧创作的中心转移到南方以后,对它的继续生长必然有所不利。
虽说杂剧作为主要戏曲种类的地位一直延续到明代前期,但它最后还是被从南戏发展起来的传奇所取代,这和地方文化的背景显然有很大的关系。
--引自《中国戏剧发展简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散曲”产生的原因有哪些?(2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元杂剧”发展的原因。
(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元杂剧”创作中心转移到南方杭州的主要原因。
(2分)
(4)根据材料四,分析元杂剧在南方“未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的原因有哪些?(3分)根据四则材料,说明什么是“元曲”?(1分)
【问题探究】2、法国历史学家勒高夫《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
”
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材料二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
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①(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D级】问题探究4.中国戏剧发展史上有两个高峰,即元杂剧和清京剧的形成、兴盛。
而这正是由少数民族统治的两个王朝。
为什么偏偏是在蒙古族和满族统治时期戏剧有如此巨大的发展?
【高考链接】
1.(2013年·新课标2)“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2.(2012年·全国文综)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这反映了
A. 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B. 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 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D. 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