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隆林县鼠疫指示动物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 格式:pdf
- 大小:97.43 KB
- 文档页数:2
附表1禽病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表1序号:填表日期:年月日一、基础信息1.场/户/养殖小区概况1附表1~6在疫情确诊后一周内报送至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室(联系电话0)。
**发病数是指出现临床症状的动物数。
4.采样检测情况②A冷冻;B.冷藏;C.常温6.疫点地理特征请提供当地行政区划图,并在地图上标出疫点位置,注明疫点所在地的地理环境特点,如靠7.其他信息如有其他信息,如当地的养殖特点(如该养殖场户的卫生状况和设施情况、饲养本地区养殖区域分布、禽苗主要来源、活禽及其产品主要来源地及销售地区等)、风俗习惯(如斗鸡、不食用病死畜禽等)及其他(如当地有形成产业的烧鸡加工产业等)等,请填写。
如有现场三、疫源追溯追溯期为第一个病例发现前1个最大潜伏期,对所有调入疫点的畜群/畜产品,及与疫点接四、疫源追踪对第一例病例发现前1个最大潜伏期至封锁之日,所有从疫点调出的家禽及产品,及与疫点填表人姓名:联系电话:单位(签章处):附表2牛、羊病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表序号:填表日期:年月日一、基础信息二、现况调查**发病数是指出现临床症状的动物数。
2.发病数和死亡数分公、母两种情况注明。
6.疫点地理特征:如有可能,请在县级行政区域图上标出疫点所在地,并注明疫点所在地的地理环境特点,如靠近山脉、河流、公路等。
如已采取封锁措施,请标注封锁范围和时间。
7.其他信息如有其他信息,如疫点所在县口蹄疫疫病史、当地养殖特点(如本地区养殖区域分布、活畜及其产品主要来源地及销售地等)、风俗习惯(不食用病死畜禽等)等,请填写。
如有现场照片,请附上。
三、疫源追溯追溯期为1个最大潜伏期,即从发现第一例病例向前追溯1个最大潜伏期,对所有调入疫点四、疫源追踪对第一例病例发生前的最大潜伏期内,所有从疫点出售的畜群/畜产品,及与疫点畜群接触填表单位(签章处):附表3猪病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表1序号:填表日期:年月日一、基础信息1.场/户/养殖小区概况3.场/户/养殖小区养殖概况(养殖场可不填养殖户数)二、现况调查**发病数是指出现临床症状的动物数。
2024年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计划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是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措施。
为了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确保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制定2024年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计划如下:一、工作目标1.建立完善的动物疫病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和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2.提高动物疫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能力,为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3.加强动物疫病防控知识宣传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防疫意识和技能。
4.促进畜牧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减少疫病对环境的影响。
二、工作任务1.疫病监测(1)加强对重点疫病的监测,包括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
(2)定期对养殖场、屠宰场、交易市场等开展疫病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
(3)开展野生动物疫病监测,防止疫病跨物种传播。
2.流行病学调查(1)对发生的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明疫病来源、传播途径和感染范围。
(2)分析疫病发生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3)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疫情调查结果,发布预警信息。
3.防疫知识宣传和培训(1)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动物疫病防控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疫意识。
(2)组织防疫知识培训,提高养殖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防疫能力。
(3)加强疫病防控技术研究,推广先进适用的防疫技术。
4.畜牧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1)推广健康养殖模式,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
(2)加强畜牧业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3)建立健全畜牧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机制。
三、工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
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高度重视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2.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
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确保疫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顺利开展。
3.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
对在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4.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国家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
•【公布日期】2021.04.13
•【文号】农牧发〔2021〕11号
•【施行日期】2021.04.13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畜牧业
正文
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国家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
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农牧发〔2021〕1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村(农牧、畜牧兽医)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部属有关事业单位,各有关单位:
为做好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防控,持续加强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我部组织制定了《国家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2021—2025年)》,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农业农村部
2021年4月13日附件:国家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2021—2025年)。
动物鼠疫监测标准GB 16882—1997A~'前言鼠疫是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至1995 年底,已判定的自然疫源地分布于我国17 省(区)234个县(市、旗)。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通过对鼠疫动物病的监测,掌握疫情动态,考核控制效果,为疫情预测预报及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在研制过程中,充分运用了我国在鼠疫监测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现场实践经验,使其在有关章节中得到表达。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全国鼠疫布氏菌病防治基地;参加起草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流行病防治研究所、青海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云南省流行病防治研究所。
本标准起草人:李书宝、刘纪有、李铁华、李超、马永康。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科学院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我国各类鼠疫疫源地主要宿主、媒介、病原体及血清学各项监测标准,监测的质量控制及其技术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喜马拉雅旱獭、灰旱獭、长尾旱獭、蒙古旱獭,达乌尔黄鼠、阿拉善黄鼠、长尾黄鼠,长爪沙鼠,布氏田鼠,大绒鼠及家鼠(黄胸鼠)鼠疫疫源地的监测。
监测以县(市、旗)为单位。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5978—1995 人间鼠疫疫区处理标准及原则GB 15991—1995 鼠疫诊断标准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鼠疫自然疫源地:在动物鼠疫流行过程中,鼠疫菌寄生于特定的宿主,主要通过媒介蚤在宿主和其他动物间传播,不依赖于人类,长期在自然界循环延续,并能酿成人间鼠疫流行,这种现象称之鼠疫自然疫源性。
有自然疫源性的地方称为鼠疫自然疫源地。
3.2 动物鼠疫监测:在鼠疫疫源地内定期定量地监测动物鼠疫流行动态,观察宿主动物及媒介昆虫生态,研究动物鼠疫感染、传播、保存规律及地理分布特征。
鼠疫自然疫源地及动物鼠疫流行判定标准GB 16883—1997前言鼠疫系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一定的地理和生态环境内形成自然疫源地(简称疫源地)。
至1995年底,已判定在我国17省(区)234个县(市、旗)境内存在鼠疫疫源地。
由于人直接接触感染鼠疫的动物或受染疫蚤类叮咬而感染鼠疫。
在一定条件下,可酿成人间鼠疫的流行,危害严重。
我国将其列为甲类传染病管理。
因此及时准确地确定鼠疫自然疫源地和动物鼠疫流行状况,为正确合理地制定预防和防疫措施提供依据,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研制过程中,力求充分利用我国在鼠疫疫源地调查及鼠疫动物病研究的现场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并使之在有关章节中得到表达。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青海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与甘肃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参加起草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云南省流行病防治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流行病防治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锦沁、汪闻绍、张鸿猷、黄坚华、刘纪有、王丽、李志仑。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科学院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我国各类型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判定标准的地理学、动物学、病原学和血清学等各项指标。
鼠疫疫源地判定标准适用于有动物鼠疫,通过病原学检验获得阳性结果的以县(市、旗)为单位的地区。
动物鼠疫流行判定标准适用于我国下述十个类型鼠疫自然疫源地范围内的通过病原学、血清学检验获得阳性结果的以县(市、旗)为单位的地区。
1)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2)呼伦贝尔高原蒙古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3)帕米尔高原长尾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4)天山山地灰旱獭、长尾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5)松辽平原达乌尔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6)甘宁黄土高原阿拉善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7)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8)锡林郭勒高原布氏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9)滇西北山地大绒鼠、齐氏姬鼠鼠疫自然疫源地;10)云南、东南沿海家鼠鼠疫自然疫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