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经济发展史
- 格式:pptx
- 大小:17.00 MB
- 文档页数:59
精选2019-2020年历史必修2 经济史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0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人教版习题精选三十七第1题【单选题】下图为民国期间中国产业资本发展变化示意图,下表述正确的是( )A、1913-1920年民族资本的发展受内外形势影响B、1920年民族资本在产业资本中占据主体地位C、1913-1920年新增外国资本主要源自欧洲D、1920-1936年官僚资本萎缩缘于自然经济【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据统计,九一八事变时外国人投资有42.8%集中在上海;七七事变前,外国人的银行业投资有79.2%集中在上海,进出口和商业投资有80%、工业投资有67.1%。
造成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东部沿海受外国经济渗透最早B、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战争C、国民政府忙于内战忽视建设D、内地民族工业力量薄弱【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张謇自称兴办实业可谓是“幸而利,幸而成”,却又“至于钝,几于败”,感叹自己“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
造成张謇“不幸”的根源是( )A、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C、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D、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据《近代上海城市发展与城市综合竞争力》统计,1911年全国30人以上工厂数只有171家,1927年是1374家,1933年达到了2435家。
工厂数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 )A、科技发展的影响B、国内政局的稳定C、国际社会的支持D、政府鼓励兴办实业【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图为《近代前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曲线图》,该图第二个高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 )①“变法图存”成为社会主流思潮②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准备阶级基础③实业救国思想产生④促使了新文化运动产生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②④【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1923年初,上海华商各纱厂因花贵纱贱相继停工。
第11课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分析,认识到经济基础和上身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
2.时空观念:通过了解各两宋时期经济的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3.史料实证:通过展示及读取文物图片等资料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
4.历史解释:通过对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新变化的描述,培养学生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新变化,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城市商业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教学难点】社会的变化【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第一步:导入新课[引入]宋学者沈括通过研读唐诗注意到,唐朝人写过不少“富贵诗”,描写当时的“奉养器服之盛”,即奢华生活。
在沈括看来,这些描写“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意思就是没见过世面,不值一提。
沈括的话间接反映出宋人的生活和消费水准明显超过了唐朝,其背景则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那么两宋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到底怎么样呢?第二步:讲授新课[问] 此前我们也学习过社会经济,请同学回顾一下,古代经济一般分为哪些部门?[学生回答] 农业、手工业、商业等。
[引入] 非常好,那么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农业的发展状况,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进行归类,从农作物结构、耕作方式、农业产量、边疆开发四方面进行总结,并思考各方面的内在逻辑联系。
[讲] 首先,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这推动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粮食产量提高可以使更多的人从粮食作物的耕作中脱离出来,从事经济作物的种植,于是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出现,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发生变化。
经济作物中尤其是棉花得到大力推广,它始于宋朝,推广于元朝,南方逐渐普遍,这大力带动棉纺织业发展,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课程标准学法指导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联系工业革命的史实和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变化,理解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以及影响。
2.识记洋务运动时兴办的企业,区分这些企业的性质,通过识记洋务运动的举措,理解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3.运用比较法比较外商企业、洋务企业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区别。
理解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知识点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原因(1)鸦片战争后,洋纱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
(2)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1)洋纱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
(2)洋布取代土布,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
3.影响: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预习评价】1.(判断)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判断)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3.(思考)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的含义是什么?提示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知识点二洋务运动1.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2)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洋务派。
①主要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②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
2.内容.结局: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4.意义(1)引进了西方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预习评价】1.(判断)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高一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第三单元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单元概述1、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三种形态→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依次产生。
2、简述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中国近代企业诞生。
●19世妃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②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
③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抱着实业救国的信念,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残酷挤压的夹缝中奋力拼搏。
④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⑤辛亥革命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
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遭受日、美等帝国主义和国内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打击,陷入绝境。
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实业救国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具体知识点→1、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阶段表阶段时间或地点原因表现影响认识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东南沿海地区1.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经济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的诱导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初步发展甲午战争以后(19世纪末)1.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短暂春天民国初期(一战期间)(1912-1919)1.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2.民国时“实业救国”的影响3.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4.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选择题1.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是()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B.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C.外商企业广泛兴办D.自然经济已经解体2.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的是()A.鸦片战争的爆发B.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C.《南京条约》中的巨额赔款D.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侵入3.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丝、茶等农产品出口大量增加,这一现象说明()A.中国自然经济全面解体B.中国经济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西方人喜欢喝中国的茶,穿中国的丝绸D.中国的茶丝生产商品化程度高4.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这种“解体”主要是指()A.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了B.中国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了C.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且日益商品化D.自然经济被资本主义经济取而代之了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条件不包括()A.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不断成长壮大B.外商企业的刺激C.外国资本主义入侵D.洋务运动的诱导6.中国最早的近代企业是()A.外商企业B.洋务企业C.民族企业D.官僚企业7.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后,多集中于沿海地区,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发达,工场手工业得到发展B.西方列强经济侵略早,自然经济解体得快C.沿海官僚地主首先接触西方,创办近代工业D.最早与西方进行贸易8.19世纪70年代最早投资于近代工业的是()A.商人、地主和官僚B.官僚和工场主C.手工工场主和地主D.商人和高利贷者9.下列属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有()①发昌机器厂②继昌隆缫丝厂③贻来牟机器磨坊④汉阳铁厂A.①②③④B. 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10.中国近代早期资本主义企业主要分布在()A.东南沿海地区 B南部沿海 C.整个沿海 D.长江沿岸11.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短暂春天”指的是()A.甲午战争后B.一战期间C.20世纪20年代D.1927—1936年12.一战结束后,中国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的主要原因是()A.缺少资金和技术B.国内外市场没有形成C.封建经济占绝对优势D.帝国主义又卷土重来13.费正清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华西村的经济发展史
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区东,华士镇西,现有面积17.36平方公里,1.63万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华西村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以集体经济为主,走共同富裕道路,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果。
十多年来一直被评为省文明单位,近几年,又先后获得了“全国规范村民委员会”、“全国乡镇企业先进企业”等先进荣誉。
1998年4月20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华西村时,称赞“华西人民幸福、幸福、真幸福!”1992年5月,李鹏总理视察华西村时,欣然挥笔题词“华西村,中国农村的希望所在!”2000年2月22日李鹏委员长再次视察华西,又挥笔题词:“华西村,真正有希望!”
70年代以来,华西人从无到有办工业,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不断解放思想,加快发展步伐,在坚持集体经济为主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型、多元化经济。
1994年组建华西集团公司,现有职工1万多人,其中有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000多人,大多数企业已从国外引进了当今世界一流生产设备,所生产的面料、西服、化纤、针织染整、线材、热带、法兰等系列产品,现已发展到1000多个品种、10000多个规格;同时,还创造出“华西村”牌和“仁宝”牌系列名牌产品,驰名国内外。
“华西村”A股股票1999年
在深圳上市,华西村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第一家以村名命名的上市公司,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称其为“中国农村第一股”。
现在的华西人继续咬住创新不放松,抓住目标再前进,确保一、二、三产业的持续、高效、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