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环境史研究的新进展历史论文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13
111环境史在美国的发展轨迹高国荣(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北京100006)摘要:环境史研究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率先于美国兴起,其源头可以追溯到美国资源保护运动、西部史学及法国年鉴学派。
环境史研究在美国发展成为一个正式的学科,可以1970年代中期美国环境史学会和∃环境评论%的创建为标志。
此后,美国学者在环境政治史、环境思想史、环境变迁史及环境社会史这四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
从学术发展轨迹来看,美国环境史研究与环境保护主义的关系特别密切,环境正义运动的发展使美国环境史研究在1990年代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推动了城市环境史和环境社会史的研究。
关键词:美国;环境史;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K097;K712 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8)06-0111-07环境史率先在美国兴起,迄今已有30余年。
从学术影响力来看,美国环境史研究的整体水平要远远超出欧洲、澳大利亚、印度等其他国家和地区。
美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为学界所公认。
要理解和把握环境史,就有必要梳理环境史在美国的学术发展轨迹。
本文拟从环境史学科的形成及环境史研究的主要成果来勾勒和分析环境史研究在美国的发展。
一要对环境史的发展进行追根溯源,就有必要对环境史进行初步的界定。
在笔者看来,环境史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着重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以自然为中介的社会关系。
它诞生于战后人类生存环境恶化这一大的社会背景之下,因受环境保护主义的影响而具有批判现实的特点。
战后至1970年是环境史的奠基和酝酿期,当时的相关研究被称为∀资源保护运动史#,而后来这一领域被称为∀环境史#。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环境史学会和∃环境评论%的创建,标志着环境史在美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学科。
经过多年的探索,环境史研究在90年代以后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美国环境史的兴起受环境保护运动的推动。
乔治&马什的∃人与自然%(1864)、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1949)、雷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1962)是影响了几代环境史学者的最重要的三本书。
美国环境治理研究报告论文美国环境治理研究报告摘要:环境治理对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维持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本报告旨在研究美国环境治理的现状,并提出建议以改善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研究发现,尽管美国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还存在许多挑战,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和废物处理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报告建议加强政府领导和监管,鼓励可持续发展实践,加大环境教育和意识提高的力度,并促进国际合作。
关键词:环境治理,美国,挑战,政府领导,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国际合作概述: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面临着众多的环境挑战。
本报告将重点研究美国的环境治理现状,并对其进行评估和改进的建议。
通过详细分析美国的环境政策和实践,我们希望能够找到解决方案,以促进可持续的环境发展和保护。
主体部分:1. 环境挑战:a.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当前最重要的环境挑战之一。
美国应加强减排政策,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并制定更严格的排放标准。
b. 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紧缺和污染是美国面临的另一个重大挑战。
政府应鼓励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并加强对水质的监管和保护。
c. 废物处理:废物管理和处理是一个持续存在的问题。
加强废物分类和回收,建立更先进的废物处理设施,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 政府领导和监管:a. 建立更强有力的环境保护机构和法律框架,以加强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监管和惩罚。
b. 加大政府对环境治理的投资,并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政策。
3. 可持续发展的推动:a. 支持和鼓励可持续发展实践,如推广清洁能源、可持续农业和交通等。
b. 提供财政和法律激励,以促进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实施和发展。
4. 环境教育和意识提高:a. 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意识。
b. 制定政策并鼓励公民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5. 国际合作:a. 与其他国家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如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跨国河流等。
结论:美国的环境治理面临着许多挑战,但也存在很多改进的机会。
马丁·麦乐西与美国城市环境史研究_论文_提要马丁·麦乐西教授是美国著名的环境史学家,曾经担任“美国环境史学会”(1993—1城市环境史成就。
第二部分是作者对马丁教授的访谈,他就城市环境史与农业生态史的关系、自然关键词城市环境史人工环境城市生态学城市环卫体系环境正义运动马丁·麦乐西是美国休士顿大学杰出历史学教授,公共史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环境史、公共史、和技术变迁史研究的国际权威。
出版了九部具有重要影响的著作,分别是:《公共政策和环境》(斯·A·爱迪生与美国现代化》(1990年),《应对富裕:美国工业化时期的能源与环境》(198的论著多次获得重要奖励,1972年初出茅庐就以“眼不见、心不想:1860—1920年美国的环境与学会”2001年优秀著作“亚伯·沃尔曼奖”和“美国城市史学会”2001年优秀著作“城市史学会向。
本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试图总结马丁教授对城市环境史研究的主要贡献;第二部分是作者对教授[1]也对相关问题做了简短而又独特的回答,本文将以注释的形式列出。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随的现实要求来看是不适应形势的。
相信马丁教授的研究会对我国的城市史研究和建设可持续发展城[1] 朱尔·A·塔尔是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系教授,是美国城市环境史研究的开拓者和代表学者之养了多位城市环境史研究的博士和青年历史学家。
Martin Melosi, “Foreword”, in Joel一马丁·麦乐西的城市环境史研究马丁教授从事城市环境史研究是从1971年在德克萨斯大学读研究生时开始的。
当时美国的环境运式,是从更广阔的、人与环境的关系的视野来研究历史的工具,是观察我们社会的引人入胜的基本和认识人类社会和文化的重要因素。
环境史在兴起初期注重道德和政治呼唤,但在走向成熟时,的定位并消除一系列由于定义不当而引起的复杂问题。
[2]在这个大概念之下,马丁经过艰苦的研究和论争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城市环境史概念。
摘要 20世纪70年代被美国史学家称为美国的“环保十年”。
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环境保护受到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日益成为美国乃至世界政策制定的焦点之一。
美国国会、州政府及地方政府在这一时期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案,基本形成了目前美国主要的环境政策。
对这一时期美国的环境政策进行分析对我国的环境事业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本文将“20世纪70年代美国环境政策的制定”作为核心问题来研究,试图通过引入多源流分析理论,从政策过程理论分析视角看待美国环境政策的变化,并对政策实施的影响加以客观评述,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环境政策的制定提出具体的建议。
正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说明本文的选题意义、美国环境问题、政策过程理论和多源流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思路及有望实现的创新;第二章主要全面地介绍约翰·金登的多源流理论的分析模式,包括多源流理论的思想基础、核心框架及理论的发展完善;第三章对20世纪70年代美国环境政策的具体内容及实施效果进行了概述;第四章在前两章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源流理论,从“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三条源流及其汇合出发,对20世纪70年代的环境政策制定动因进行具体分析;第五章最后结合我国环境政策的实际情况,包括我国环境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基本特征,总结出对我国环境事业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 联邦政府; 环境政策;多源流理论AbstractThe 1970s marked an “environmental decade” bo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Since the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become a focal point in the global political agenda, especially in those post-industrial countries like the United States. In this time, federal government has formulated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ills. These bills are the foundation of existing environmental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alysis on the troubles and progress of the American environmental policy making would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s to those countries with a shorter histo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U.S. Environmental Policy in 1970s in a perspective of the multiple s treams theory. Four parts describe, at the macro level, the U.S. environmental policy process in 1970s in terms of problem stream, policy stream, political stream and their “coupling”, respectively. Finally, this study makes some specific suggestion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in our country, in combination with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 The thesis is composed of five sections: the first part, general introductions as the opening badge, mainly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of selecting the topic, the research field; the second part, analyses the theory of multiple streams, including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research framework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ultiple streams theory; the third part, generalizes concrete content and implementing effect of the U.S. environmental policy in1970s; the fourth part, based on the studies and analyses mentioned above, applies the multiple streams theory( problems, politics and policies) in the environmental policy in 1970s; the last part, summarizes their enlightenment for our country in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combining the actual environment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Keyword: the U.S. ; federal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policy; multiple streams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美国工业城市环境污染及其治理的历史考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美国工业城市环境污染及其治理的历史考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在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的这段时间里,美国工业的快速发展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问题。
本文将回顾这段历史,并探讨这一时期美国在治理工业城市环境污染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19世纪70年代,美国工业迅速扩张,工厂和煤矿在各大城市如蘇格蘭尤特、匹茲堡和底特律等兴起。
然而,这些工业城市的环境质量迅速恶化,空气和水体受到严重污染,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威胁。
首先,空气污染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大量的煤炭和木材燃烧释放出大量的污染物和颗粒物,导致空气中的烟雾、尘土和有害气体浓度急剧增加。
尤其是煤矿和钢铁厂,它们排放的硫化物和烟尘对周围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污染物进入人们的呼吸道,引发了大规模的肺部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
其次,水体污染同样严重。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直接导致各类湖泊、河流和水质下降。
曾经美丽的河流被化工厂的废水和废料所污染,水生生物受到巨大的威胁,一些地区的水源甚至无法供人们饮用。
此外,工业生产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和有害废物被随意排放,污染了地下水层,对饮用水的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
尽管环境污染引发了严重的健康问题,但在这一时期,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仍然较弱。
大多数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然而,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环境保护运动逐渐兴起。
20世纪初,美国政府开始采取措施治理工业城市环境污染。
1907年,美国成立了第一个环境管理机构——国家橡胶污染控制局,负责监管污染物排放和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
此后,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和监管机构相继出台,以限制工厂和矿山的污染物排放。
例如,1914年通过的纽约州工厂法案规定,禁止在公共区域释放有害气体和颗粒物。
此外,社会倡导也为环境保护作出了贡献。
美国环境史学研究综述环境史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率先在美国兴起,经过长足发展,目前在美国渐渐成为一个日趋成熟的学科。
环境史不仅在美国拥有专业学会、专业期刊,而且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列入了教学规划。
目前,美国环境史学会会员已经超过了1400人,其专业期刊――《环境史》的发行量已经超过了2600份[1]。
自环境史作为一门新的学科问世以来,美国学者撰写了大量的环境史著作,但这些著作基本上都是关于具体问题的研究,而专门对这门学科本身进行理论探讨的著作则比较少见。
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历史学家轻视理论的实用主义倾向,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这门学科正处于发展之中,环境史学者还未能对这门学科的一些基本问题达成共识。
尽管如此,美国环境史学者在建构环境史理论体系、梳理本学科发展历程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在笔者看来,这些探讨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四类:一、什么是环境史;二、为什么要研究环境史;三、如何研究环境史;四、环境史在美国的发展历程。
本文拟从这四个方面叙述美国环境史学研究进展及中国学者对美国环境史学的研究状况进行初步介绍。
一自环境史诞生以来,美国学者对环境史的界定经历了一个从狭窄到宽泛(从抽象到具体)、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笔者以为,环境史在诞生之初,主要是研究自然和资源保护、环境运动的历史;而到80年代以后,则是研究历史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90年代以后,环境史则研究历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以自然为中介的社会关系。
环境史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纳什在《美国环境史:一个新的教学领域》中提出的,他认为,环境史是“对环境责任的呼声的回应”,研究“历史上人类和他的全部栖息地(活动范围)的联系(关系)” [2],其显著特点便是跨学科研究,环境史学家应该象生态学那样有平衡、共同体和相互联系的观念。
他还设计了美国环境史的教学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北美的拓殖经历、边疆环境及其影响,20世纪上半叶的资源保护运动等。
纳什主要是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研究美国人对自然和荒野的观念转变。
近20年来美国内战环境史研究趋向作者:朱守政来源:《鄱阳湖学刊》2022年第05期[摘要]内战环境史是内战史和环境史交叉研究的产物,它主张通过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来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近20年来美国内战史研究引入环境史视角,极大地改变和拓展了传统内战史的书写范式和研究内容。
美国内战环境史研究放弃了以往“以人为中心”的传统军事史叙述模式,加入了景观、资源、非人类生物及生态观念等对整个军事活动产生影响的环境元素,同时在研究方法上提出微观视角切入、长时段追踪和宏大空间叙事,为人们重新认识发生在真实的生态物质世界中的美国内战提供了新途径。
[关键词]美国内战史;环境史;内战环境史20世纪90年代以来,战争史研究出现了环境史维度分析的转向,①环境史学者纷纷利用战争留下的生态遗产来分析军事冲突之下人类与环境之间发生的互动。
随着环境史与新军事史相互交叉影响,西方史学界对传统美国内战史以人物和事件为中心的历史书写理念进行反思。
学者们不再局限于对政治、经济和军事领袖的研究,而是选择更广泛的参与者和战争构成因素进行研究,并把非人类生物纳入探讨的范畴。
如一些学者所说,美国内战是“一个不仅影响了人类,而且改变了自然系统、重塑了原本复杂的人类、他者生物和物理环境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生态事件”。
②这场持续了4年的南北战争,不但让奴隶制度走向瓦解,更重要的是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自然荒野。
环境史视角的引入,为内战史书写增添了更多的分析角度和结构层次,为进一步认识美国环境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窗口,在解构以往内战是二元因素(经济和道德层面)所激化的奴隶解放冲突论之后,赋予了第三重生态的历史解释。
特别是在杰克·坦普尔·柯比(Jack T. Kirby)发出对内战史研究的呼吁之后,①关于南北战争的环境史讨论逐渐受到内战史和环境史学界的重视。
②当前国内对美国内战环境史的研究尚属一个新领域,甚至因为一直以来内战史研究被传统方法所垄断而被称为“老战场中的新战斗”,研究成果主要是对一些作品的介绍或对其作为一个新领域出现意义的简单评价。
浅析环境史的“环境”问题一、环境史与环境的历史我们知道,围绕人类社会由文化主导还是由环境主导的问题,历史学界曾进行过长时间的论战,这场论战以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式微而告终。
此后,传统史学重人事而轻自然的倾向遂越来越强烈,自然环境逐渐成为历史事件可有可无的背景与点缀,很多时候,自然环境因素完全被排除在历史学者的视野之外。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上世纪后半叶环境破坏问题的日渐突出,环境因素在历史演进中的重要作用又逐渐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传统史学的倾向有必要加以纠正,重新肯定自然环境在史学中的地位已经刻不容缓,于是环境史应运而生。
但是,自环境史兴起以来,由于相关学者异帜高标,大力宣扬自然环境对历史进程的重要影响,使得学界对环境的认识又出现偏差。
不管是环境史学者,还是非环境史学者,大都抱有这样的一种观点,认为环境史就是环境的历史,所要研究的对象主要就是森林植被、土壤状况、水文条件、动物分布、气候干湿、气温冷暖等外在自然的空间布列与时间演变,而这些自然条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们应该承认,环境的历史是环境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抽掉环境的历史,环境史也就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本。
但是,环境史却又不仅仅是环境的历史,其内涵要丰富得多。
环境之外,社会层面的诸多因素也在我们的考虑之中。
环境史要改变传统史学重人事轻自然的弊病,但这并不意味着环境就要重自然轻人事,矫枉而不能过正,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环境史关注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环境参与下的历史,绝非仅仅是环境本身的历史。
梅雪芹认为,环境的历史包括“作为自然史研究领域的环境的历史”和“作为‘社会的历史’之研究范围的环境的历史”,而“作为人与自然之关系研究领域的环境史”与环境的历史“的关键区别在于它对人和自然的看法,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历程时,会以一种具有特色的人与自然互动的视角来重新解释历史和人事”,其主张颇有见地。
一、九十年代以前美国环境史研究概述为了便于全文的展开和对美国环境史的新进展有清楚的认识,有必要对美国环境史发展的第一阶段做一个简明扼要的概括。
在这一时期,美国环境史研究主要集中探讨了以下问题:1 环境史的定义。
经过多次讨论,基本上认定环境史就是以环境主义为理论指导去研究历史上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指出它不同于以往的人类历史,不能把所有的历史资料都纳入研究范围;它的主要学科意义在于扩展历史研究的范围,重构历史;使用的主要方法是跨学科研究。
2 美国的环境保护史。
主要研究美国人在进步时期如何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
政府通过建立环保机构、颁布行政法令、议会通过立法来恢复已受破坏的环境,保护濒危的自然。
说明保护环境是为了更好的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当代环境主义的发展提供历史基础。
美国的自然观及其思想家。
探讨美国思想家对自然和环境保护的认识。
美国的土著——印第安人崇拜自然,白人移民到来后开始把人与环境进行二元对立。
六十年代环境运动之后,美国人重新找回生态学家和进步时期思想家的智慧,如F.克莱门茨、H.梭罗、J.缪尔、A.利奥波德、G.平肖等,廓清了保护思想史中的美学派(非功利性自然保护)和效率派(聪明利用的功利性资源保护)和公平派(在对属于全体公民的资源开发中实现公平和民主)。
其中前者与后两者存在着内在矛盾,时常发生冲突。
公平是效率派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只是达到公平的手段。
3美国人对环境的破坏及其造成的可怕后果。
白人移民一踏上北美大陆就开始改变原有的景观,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同时造成从东到西、从北到南依次展开的严重生态退化和环境破坏。
对三十年代大草原上的尘暴的研究证实了人类的生产活动是造成环境灾难的主要原因的结论。
与同时期美国史学的发展和此后九十年代环境史本身的发展相比较,本时期美国的环境史研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第一,本时期环境史研究的主题更多地集中于农村自然环境,注重对农业生态史的探讨。
美国环境史大师D.沃斯特认为,环境史就是要研究自然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由于农业发展比工业革命更早地改变了生物圈,因而环境史主要研究农业生态史,以此来发现自然的内聚力、模式和整体性。
这个观点是总结了20年的美国环境史研究后得出的,因而也得到了许多环境史学家的支持和响应,如提出“生物旅行箱理论”的A.克罗斯比。
农业生态史模式试图以农业生产中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作为环境史研究的主线,甚至想从中找出美国精神的内核及其积极和消极的方面。
显然,这和环境史的诞生深受边疆史学派的影响大有关系。
它重视对西部和农村的荒野和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历史的研究,忽略甚至排除了城市环境在环境史中的地位。
因此本时期的环境史是不全面的、有缺陷的。
第二,本时期的环境史研究偏重于环境政治史和环境文化史的研究。
环境政治史主要研究白人男性精英在环境政治发展中的作用,他们在议会的辩论,形成的压力集团,以及如何执行保护政策。
环境文化史主要研究关于环境的思想和知识之演进。
由此可见,本时期环境史研究主要是与传统的政治史和思想史进行交叉,对差不多同时兴起、蓬勃发展的新社会史、技术史并未进行有效的借鉴和融合。
第三,本时期的环境史研究在方法论上突出表现了“碎化”分散、地区化研究的特点。
六十年代,美国新社会运动方兴未艾,各种亚文化和非主流群体颇受历史学家的关注。
史学家片面强调所研究的主题的重要性,环境主义运动中各派别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这种形势客观上要求环境史研究关注一个一个的小问题。
美国历史学界似乎也形成了对越来越小的问题或个案进行越来越多的分析,似乎只有这样的研究才更有学术价值的风气。
在环境问题研究中,各地区的小生境千差万别,当代环境主义中的生物区域主义(bioregionalism)势头强劲。
这也促使环境史研究更重视区域特点。
这种过度专业化、多元化和区域化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史学研究的深入,提供了新概念和新知识,但过度的碎化必然造成两方面的严重后果:一是严重忽视综合,对环境史与人类历史的关系、对全球环境史等一系列全局性重大问题缺乏创建性研究;二是对于一些综合性著作嗤之以鼻,认为它无法促进研究的发展。
本时期唯一可见的一本由J.M.皮图拉著的《美国环境史》也被认为是综合了别人的个案研究成果的教科书。
美国环境史研究的这种现状显然难以适应学科深化以及九十年代美国社会和环境运动发展的要求。
八十年代,新社会史研究达到高潮,其分支学科的研究范围也扩及环境,逐渐打破学科界限,向环境史渗透。
环境史的发展也不能无视新社会史的新成果、新理论和新方法,更不能拒绝与新社会史的交叉。
里根和老布什共和党执政时期,为了满足资本家和下层劳工的利益要求,强行降低有关环境标准,甚至废除一些环保法规,出现了官方环境主义的倒退(GreenBacklash)。
但这却激起了民间、非主流环保运动的大发展,过去曾被忽视的有色人种、少数族裔、妇女等社会群体积极投身环保。
这在客观上要求环境史研究降落民间,采用自下而上、注重普通群众的研究方法,进而形成一些新的研究热点。
美国史学界也展开了呼唤综合的大讨论。
美国历史学会主席B.贝林在1981年度的主席致辞中明确指出,美国史学面临的最大挑战不再是深化以往的专门化研究,而是在消化吸收已取得的各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提炼、深化,进而写出综合性著作。
这一争论在美国社会引起巨大反响。
特别是冷战结束后,美国一超独霸,国际地位明显提高,美国人感到自己的国际责任增大,美国的环境运动也转向更多地关注全球性环境问题。
美国人意识到自己的生活环境、区域环境只是全球环境这个统一整体的一部分,美国人不仅仅是美国人,还是“地球人”,大家共同生活在不可替代的“地球号宇宙飞船”上。
当然,美国人意识的这种变化含有很大的霸权成分,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对环境史提出了综合化、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新要求。
美国的环境史研究为满足自身发展和现实社会的要求,迅速调整了研究课题和方法,形成了新的、深度交叉的次分支学科,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点。
为了叙述方便,下面将从城市环境史、环境种族主义史、环境女性主义史、环境技术史和综合研究五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二、城市环境史研究城市史在美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部边疆开发完毕、美国城市化宣告完成之时,但它作为社会史的一个分支学科大约是从五十年代开始的。
1953年成立了美国城市史学会,次年出版了学术刊物,城市史课程也进入大学课堂。
这时正是美国城市开始郊区化的时候,城市史就是在城市衰落时研究它的成长、衰败和未来的;认为城市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环境变迁等相互作用的产物;研究城市史重在探讨从乡村到城市、不同职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
城市的集体主义和频繁的流动性正是美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这个角度看,城市史是在边疆史衰落后对美国精神的新探索和补充。
与重在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环境史不同,城市史主要研究城市和人工环境(built environment或human-made environment)。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城市选址时,人们首先考虑的是那些当地环境适宜运输、便于供水和废物处理、易提供粮食、原料等的沿河、湖、海地带。
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理想目标改造原有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引入新的动、植物物种,建成新的人工环境和小生境。
这是城市史和环境史结合的客观基础,但要真正实现交叉,尚需城市史和环境史研究的各自深化和打破学科界限。
早在1969年,研究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历史学家P.J.施密特就出版了《重回大自然:城市美国的阿卡狄亚神话》一书,探讨了设计师F.L.奥姆斯代德的城市建设思想,即最好的城市是在连接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同时,既能满足人的生物要求、又能满足人的社会要求。
这本书从思想史的角度首次研究了城市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此后城市史相继从城市规划、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关系、技术和城市的新陈代谢、城市中的社会、性别和政策问题等角度对城市与环境的关系展开深入研究。
但直到1994年,城市史学家C.M.罗森和J.A.塔尔合编了《城市史杂志》的“环境与城市”专辑,才打破了城市史固有的理论藩篱和学科界限,从理论上接纳了自然环境,也提出了城市即人造环境通过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而成为地球环境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论断。
环境史学家也在积极努力探索。
1980年,M.V.梅洛西编辑出版了《1870-1930年美国城市的污染和改革》一书,从综合治理城市环境污染的角度切入,把城市纳入了环境史的研究范围中。
1993年,他在《环境史评论》上发表了“城市在环境史中的地位”一文,从理论上扫清了城市成为环境史研究重点的障碍,对环境史学家D.沃斯特的农业生态史模式进行反动和修正。
他认为把城市仅看成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产物的观点是不对的,在农业社会就已有城市存在,它对生物圈的影响和农业对自然环境的改变同样重要。
城市本身就是个环境空间,人工环境虽然与自然环境有所不同,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环境史的主要研究对象,因为纯粹原始的环境状态在许多地方早在数百万年前就已不存在了。
环境史学家S.P.海斯也认为,环境史研究有两个大问题,一是人类对环境施加的压力,二是这些压力的后果。
城市是考察这些压力的一个理想的概念载体。
因为,城市人口拥挤,给环境造成越来越大的负担,同时也产生了处理这些问题的新思想、新价值和新机构,因而要想从更广范围理解这些问题,就必须把关注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社会以及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张力。
城市史和环境史在理论上的突破以及史学家的研究实践宣告,一个新的次分支学科——城市环境史在九十年代初诞生了。
代表城市环境史研究水平的主要有以下四本著作:W.克罗农在1991年出版的《自然的大都会》探讨了在资本主义和工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上城市和乡村的共生关系,从城市利用和剥削外部自然资源即环境的角度探讨了城市环境主义。
这种城市环境史的模式应看成是一种过渡形态,因为它还未把大规模工业化造成的大量环境问题作为中心的城市环境问题来研究。
J.塔尔1996年出版的《探索最终污染地》以在城市污染中历史最悠久、影响范围最大的水污染为重点,把城市环境污染作为城市环境史叙述的主线。
R.B.斯蒂芬森在1997年出版的《伊甸园的幻象》中,从环境大背景探讨了城市设计的历史发展,展现了社会由于盲目追逐建立在无限制的资本主义扩张和个人利润基础上的伊甸园梦想而破坏该地区美丽的景观和复杂的环境系统的历史。
但作者没有反映出该市各阶层、各集团在讨论设计方案时所反映的不同城市环境观。
A.胡莱的《环境不平等》从城市社区的社会经济结构的角度研究城市环境史,发现不同种族、阶级由于在社会和政治结构中的地位不同而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引起对环境的不同感知,形成对环境主义的不同态度和参与程度,呼吁实行环境民主。
这就把环境问题与政治发展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