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代表作品: 诗文集《踪迹》 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 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 文艺论著《朱自清文集》
相关事迹
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一方 面帮助武装日本军国主义。导致物价飞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 死亡线上挣扎。美国为了支持蒋介石,就运来面粉,说要“救济”中国 人,好让中国人“感谢”美国。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3):夜赏缘起 第二部分(4-6):漫步荷塘 第三部分(7-10):联想回到现实
月下荷塘(4) 荷塘月色(5) 荷塘四周(6)
思考问题
请找出作者的行踪,并说说作者 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 样的变化?
作者的行踪:
小径
家
荷塘
小径
作者情感的变化
•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
径宁
宁径
暗线:情感(内结构)
静 淡淡的喜悦 静
空间顺序的圆形结构 内心情感变化的圆形结构
得宁静 荷塘
思考问题
1.从课文结构看,作者的一切活动都是 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起的,这是 “文眼”,是理解全文的关键,试联系背 景思考作者“这几天心里”为什么“颇不 宁静”?
背景资料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在此之前,朱自清 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他从 斗争的“十字街头”消失,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了。他说:“在旧时代正 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 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 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哪里走》)但 他毕竟是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现实的黑暗,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 《一封信》中,他写道:“这几天……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 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 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