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道湾胡同11号的风波
- 格式:doc
- 大小:19.67 KB
- 文档页数:10
铁屋子里的呐喊——鲁迅教学目标:1.素材积累:从人物的人生经历深入人物内心,感悟其情感,体会其对人生的态度;2.掌握并运用素材:范文及点评。
教学重难点:掌握并运用素材:范文及点评。
教学课时:共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了解的是鲁迅。
相信大家对鲁迅应该是非常的熟悉了。
那我们一起来填写这样一个句子,格式如下:我读懂了您笔下孔乙己的迂腐与可笑;也读懂了您笔下……也读懂了您笔下……非常好,看来大家对鲁迅笔下的人物都非常的熟悉,但是,你们对鲁迅熟悉吗?是的,我最想读懂的是您那孤傲而高贵的灵魂。
或许您会问我为什么我的眼角总饱含泪水?那是因为我爱你爱得深沉……二、走进鲁迅1.简介: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呐喊》《彷徨》等。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生平①在绍兴(1881-1898)1881、09、25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周家,取名樟寿,字豫山。
(因原名豫山与“雨伞”谐音,改为豫亭,后又改为豫才。
)家庭破落对他思想的影响一是家庭的破落,使他领略了世态的炎凉,从而憎恨旧阶级。
二是外婆家是农村,使他有机会接触农民,了解到农民的善良、贫苦和麻木,因而后来十分重视农民问题。
②南京求学时期(1898-1902)1898年5月,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念书。
免费。
改名樟寿为“树人”。
1898年10月,改入矿路学堂念书。
从赫胥黎的《天演论》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影响,形成了“将来必胜于现在,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点。
关于房子,鲁迅先生曾经用“铁房子”来比喻社会,曾经描写过三味书屋等房子,但是,鲁迅先生对于他曾经住过的八道湾胡同十一号即将被拆,不知道会有什么想法?依照鲁迅先生的性格,他应该做出让房地产商最高兴的决定,拆,一切旧房子都应该拆掉。
但是,对于我们打小就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的人来说,鲁迅先生住过的地方,写过《阿Q正传》的地方被拆掉,让我们很纠结。
那天,我们到鲁迅先生住过的八道湾胡同,只见除了那座曾经被鲁迅买下的四合院外,周围的房子连同八道湾胡同,都已经被拆除了。
在这里,即将盖起一座三十五中学。
我们来到鲁迅先生住过的地方,讨论着哪间是鲁迅先生的居室,哪一间是鲁迅母亲和朱安夫人的居室,哪一间是周作人和日本太太的居室。
这里是文物吗?在我们来说,应该是。
但是对于房地产商来说,没有文物这种东西,有的只是钱。
而鲁迅的独子周海婴对于这座房子的评价是:“这里不是鲁迅故居,而是汉奸故居。
”对于叔叔周作人,周海婴的评价只是“汉奸”。
因此,这座房子的命运就随着周海婴的论断,不可避免地即将被拆迁了。
留下几幅照片,一百年后,大家要重提这一段历史时,说不定用得上。
朋友们,请跟我来,这里,曾经是鲁迅先生住过的地方。
这座院落是鲁迅先生买下的,把母亲、以及母亲给他娶的朱安夫人(但是鲁迅从来没有与她圆房)、弟弟周作人及其日本太太都接过来居住。
这里才是原来四合院真正的门。
走在前面的是诗人、摄影家兰草,和军史专家老王。
废墟后面的前院正房,据说是鲁迅的母亲以及朱安夫人居住过的屋子。
前院东厢房,里面还有一位和善的小伙子,他是拆迁办的人,将要目睹这座四合院的毁灭。
他说,经常有我们这样的四五十岁的人,拿着相机来这里缅怀鲁迅。
诗人兰草在尽可能多地留下一些历史遗痕。
大门左面的房子,据说是鲁迅的书房,《阿Q正传》就诞生在这里。
后院的正房,原来是周作人和日本夫人的居室。
在这里,不知道什么原因,周家兄弟反目成仇。
周作人给鲁迅写下绝交的纸条“不许到后院来”,后来鲁迅搬出了这处自己买的院落。
鲁迅与周作人绝裂之谜作者:林和生一.晨昏相隔的“双子星座”鲁迅和周作人,按其各自在文学上的贡献,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
说“双子星座”,并不完全是形容。
鲁迅又名“长庚”,周作人又名“启明”,两者都是天上的星名。
据鲁迅母亲回忆,鲁迅出生时,胎盘比人先下来,当地乡俗认为,这样的男孩将来会有出息,但命薄,易早夭。
因而,鲁迅不到一岁,便被领到附近的长庆寺,拜庙里一位名叫龙祖的和尚为师,龙祖师傅为鲁迅取了一个法名,叫“长庚”,那是一颗在黄昏出现的星。
3年多以后,周作人出生,也取了一个别名,叫“启明”,那也是一颗星名,但出现的时分与鲁迅相反,不在黄昏而在黎明。
按鲁迅母亲的说法,这意味着两颗星后来会“永不相见”。
历史正是如此。
1923年7月,本来情深意笃、共为“五四”斗士、发誓“永不分家”的鲁迅与周作人,突然之间兄弟失和,不仅生前全无一丝往来,而且两人死后,后代之间也恩断义绝。
就兄弟二人之间而言,失和后不久,即1923年10月1日至11月18日,鲁迅即大病一场,时间长达一个半月多久,据认为他后来1936年死于肺病即与此密切相关。
鲁迅1936年去世时,周作人在兄弟失和13年之后第一次谈到鲁迅:“说起他这肺病来,本来在十年前,就已经隐伏着了……”。
分手后数年间,鲁迅先后写出《牺牲谟》、《颓败线的颤动》、《兄弟》、《铸剑》等文字,“眷意与决绝,爱抚与复仇,养育与歼除,祝福与咒诅”,交织于心,其沉郁与愤世,有增无减。
周作人方面,也于失和后相继写出《破脚骨》、《谈龙集序》、《中年》、《<蛙>的教训》、《老人的胡闹》等文字,用种种暗示手法论及鲁迅,据认为相当恶毒,以至《周作人传》作者钱理群认为:“这恶毒的咒骂出自温雅的周作人,几乎是难以置信的;足见他心中怨恨之深。
”就兄弟二人后代之间而言,据鲁迅儿子周海婴回忆,1948年他随解放大军一道回北京,遇见周作人夫人羽太信子,“对着我破口咒骂起来。
后来似乎感到用汉语骂得不过瘾,又换了日本话,手又指又划,气势凶猛”。
八道湾十一号周宅的老住户□谢其章上个月底,南方某出版社编辑文君来京,要我做她的向导参观砖塔胡同和八道湾鲁迅故居。
在砖塔胡同我领她进了鲁迅故居,破烂的景象令她震惊,只看了几分钟,院子西屋出来两个女子说“我们要锁门出去了”。
文君悄声说:“鲁迅故居住着俩卖菜的?”我说这有什么好惊讶的。
被卖菜妇赶出后,我又带她去了八道湾,我是知道八道湾那一片全拆了,文君说望望废墟也算尽了崇敬之情。
八道湾十一号也该算作周作人故居,周作人死在这座大院。
大院沦为大杂院后,房客众多,民俗学家江绍原(1898一1983)一家住过。
徐淦《忘年交琐记》里说道:“左右院子里的房屋,住着在西安大学执教的江绍原先生的家属,还住着北京图书馆外供部馆员王先生一家和三五家别的房客,包括一位侍候过鲁老太太鲁瑞和鲁迅夫人朱安的老女工。
”“前院正中三大间住着解放军的一个排,每天清早在院子里吹号升旗。
”“住前面(院)的解放军战士纪律严明,从不到后面(院)来。
”周作人研究者很多,哪位有本事做个《八道湾十一号房客考》?在我看过的关于八道湾的文章里,徐淦这篇提供的细节最多最可信,谁也比不上徐淦与知堂老人的“近距离”——与知堂老人同居一个屋檐下一冬。
“(知堂)对家务活一点也不沾,除了每天早晨亲手撒儿把杂粮喂飞来的麻雀。
”八道湾的天上还会有麻雀飞过。
江绍原的二儿子江幼农(1932一1969),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14岁初中二年级没有念完就卧病在床,最后全身关节僵直,连吃饭都要别人喂。
在母亲朱玉坷的照顾下,江幼农自学了中学和农业大学课程,还学习了俄语,写了书,翻译了专著,成为青年的榜样,被誉为“中国的保尔”。
1957年新华社以《战胜瘫痪的人》为题发出新闻通稿,在全国各大报纸刊出。
那年江幼农入团了,还被选为当地街道休养学生团支部书记。
1962年他入党了,新华社又以《他没有残废》为题发了新闻通稿。
积极热情地鼓励从四面八方飞到北京八道湾他的病房。
这里经常聚集着来访的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这里留下了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奇的身影;这里还有来自苏联、越南、柬埔寨等国际友人的问候。
朱安与北京八道湾十一号朱安1919年12月29日随鲁迅一起住进北京八道湾十一号,在这所大宅院里住了不到四年,1923年8月2日,随鲁迅一起住进了砖塔胡同六十一号。
朱安在八道湾的生活几乎没有留下一点声息,还不如仆人和猫狗(周家一直是雇佣人的,鲁迅刚到北京住会馆时就有佣人)。
周丰一有两篇文章饶有兴致描述八道湾的仆人和猫狗,一篇是《缺犬残猫》(1936年7月,原载第93期《论语》)讲的是八道湾养过的猫啊狗啊;另一篇是《我家的仆人》(1936年10月,原载第103期《论语》)。
鲁迅和周作人这两大笔杆子不写家庭琐事,二十几岁的周丰一却把家庭琐事写的很有趣味,字里行间亦可以看出些东西来:“仆人老妈最难用。
”我好像听见谁这样说过。
真的,老妈难使唤,仆人更难,我现在不嫌麻烦,把我家的一笔仆人总账开了出来。
我们是民国八年到的北平(那时当然叫北京),住在南城的某会馆,仆人是伯父(注,鲁迅)正用着的一个人,等我们移到现在住的地方(注,八道湾),那仆人也就跟了过来,因为他作惯了,用个生人总比不上用熟人,因此他照常在我家作事。
不知道过了多久,这仆人的家眷也由南城迁来了,与我们作了街坊,因此却烦事百出了。
我们由南城移到西城来了不久,会馆内另一仆人愿意跟我们,一个不够用,就叫他也来了,岂知没几个月他竟一病病倒,而且死在门房里了。
接着我家来了一个说话不清的老西儿。
……他(胖子)家一有缺少东西的时候,便从我们这里拿过去,身边好带的便带了过去,不好带的便隔墙一扔,好在隔墙就是他家的院子。
大的如藤椅,小的如扫帚簸箕等物,都是可以从墙上扔过去的,我却一次也没有看见过,可是看拿着毛巾包出去的时候却有,那时我并不知道那里面包着的是米。
……十一号的生活有日式的一面,四合院里有单独的澡堂,并不多见。
后来周作人死在这间澡堂,这院里有冥冥之气。
大前年晚春的一天下午与止庵先生访十一号,还专门想确认一下澡堂的位置。
八道湾十一号我见有两张平面示意图,一张是孙瑛绘制的,院内每间房屋是谁使用的,皆有考订,可信度很高,因为她亲访过周作人。
兄弟失和的悬案北京西城,从西直门向东,西直门内大街与赵登禹路交叉口,往南约一百米,路东有一条狭窄弯曲的胡同,名为八道湾胡同。
进了胡同,向东,绕过十一号的西跨院,你就看到了八道湾十一号的南门。
现在,这条胡同的名字是:前公用胡同。
1923年8月2日,午后,大雨初歇,空气中有一股淡淡的腥味。
鲁迅沉默不语,收拾好行装,从这里走出,与朱安黯然离开居住了4年的北京的家,背后射下的,是周作人羽太信子夫妇冷箭似的目光。
鲁迅对朱安说:你或者留在八道湾陪母亲住,或者回绍兴娘家,我会按月寄钱供养你。
朱安的态度很坚决:八道湾我不能住。
绍兴朱家我不想去。
你搬到砖塔胡同,横竖总要有人替你烧饭、缝纫、洗衣、扫地的,这些事我可以做,我想和你一起搬出去。
于是,无话,就走。
两兄弟从此绝交,至死再无往来,成为世纪悬案。
周作人说,关于兄弟失和事件,他一向没有公开说过,过去如此,将来也是如此。
他之所以不予辩解,是因为辩解很难达到息事宁人的目的。
1923年7月19日发生了什么?1923年7月19日,周作人给鲁迅送去一封信,上书:鲁迅先生: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
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谁,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
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
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
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
愿你安心,自重。
七月十八日,作人。
5天前,鲁迅开始与周氏夫妇分开吃饭,当天发生了什么,当事人讳莫如深。
周作人没有记日记,30多年后,他应曹聚仁之邀写《知堂回想录》。
书中的第140节《不辩解说·上》和141节《不辩解说·下》,周作人说,关于兄弟失和事件,他一向没有公开说过,过去如此,将来也是如此。
他之所以不予辩解,是因为辩解很难达到息事宁人的目的。
“大凡要说明我的不错,势必须先说对方的错,不然也总要举出些隐密的事来做材料,这都是不容易说得好,或者不大想说的,那么即使辩解得有效,但是说了这些寒伧话,也就够好笑,岂不是前门驱虎而后门进了狼么。
鲁迅兄弟闹分家,进步文豪变汉奸?被日本女人搅翻的八道湾胡同来都来了点个关注呗,本地胡同串子给你讲北京四九城里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儿~北京有这么一句歇后语:“胡同里赶猪——直来直去”。
这意思啊,就是北京的胡同基本都是直的,很少曲里拐弯儿。
但有这么一条胡同,却偏偏爱拐弯儿,只要人一走进去,就立马能感受到一种逼仄和曲折。
老北京都说啊,这个胡同至少得拐八道弯儿才能走得出去。
自如租房100%真房源,0中介费,房租可月付,压力小广告这胡同就是“八道湾”胡同。
其实在清朝这胡同还叫“八道弯”,它位于西直门内,西自赵登禹路,东至后公用胡同,全场也就190米。
这胡同在北京格式胡同中实在算不上出彩儿,没有王府大宅,没有亭台楼阁,往大了说也就是也有几个院子能有上个如意门。
但是这个胡同,却正正对了“曲径通幽处”的感觉。
受到了不少文人的青睐,这种闹市中的清净感在北京的胡同里可是很难得的。
展开剩余86%这个八道湾胡同里,就住过中国近代两位文坛超级大咖:鲁迅和他的弟弟周作人。
这两位亲兄弟就合住在八道湾胡同11号院。
但是很多小伙伴可能就提出疑问,这鲁迅故居我们查了,是在阜内的宫门口胡同啊。
这是因为,鲁迅跟兄弟在这八道湾儿胡同并不像表面上看上去的和睦。
最后也就是在这个胡同里,两位文豪展开了家庭内部撕逼,最终鲁迅不得不搬了出去。
这可不是什么名人八卦,也不是街头巷尾的故事,而是一段真实的历史。
辛亥革命后,鲁迅成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员,于第二年教育部迁到北平,鲁迅自然也就跟随单位进京。
但是来京后,因人生地不熟,鲁迅只能蜗居在绍兴会馆中的补树书屋里,日子过得相当的寂寞。
直到1917年,二弟周作人来京才给了鲁迅一丝慰藉。
兄弟二人重逢时,因兴奋至极,据说就在绍兴会馆中畅谈了几个通宵。
时间到了1919年,拥有稳定收入后的鲁迅兄弟为了改善在京生活,便卖掉了绍兴的老宅,买下了八道湾胡同11号四合院。
八道湾11号,现在已经彻底沦为杂院全家安居下来后,鲁迅兄弟也就在这八道湾胡同里投身到了近代北京的文化运动中。
鲁迅故居之八道湾十一号考察作者:牛梓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3期摘要:坐落在北京西城的八道湾十一号院子,曾经是周氏三兄弟的宅院,1996年因旧城改造,八道湾即将被开发拆毁的报道引起轰动,直到2009年官方消息发布八道湾十一号院,将作为三十五中校内文物保留。
关键词:鲁迅;周作人;八道湾十一号作者简介:牛梓蓉,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史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02鲁迅在北京的故居有四处,分别是:宣武门外绍兴会馆、八道湾十一号、西四砖塔胡同六十一号和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二十一号。
居住时间最长的是绍兴会馆,时间最短的是砖塔胡同。
绍兴会馆是公共住所,鲁迅和周作人在那里借住;砖塔胡同则是短期租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将宫门口西三条二十一号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造鲁迅故居和博物馆,而八道湾十一号的保留与拆除,成为多年以来争论不休的话题。
无论是出于对鲁迅又或者是对周作人的追忆,八道湾一直以来是众多关注周氏兄弟的人们想要亲眼目睹的地方,虽然北京鲁迅博物馆在鲁迅生平陈列中有关于八道湾的院景照片,也陈列出周宅庭院全景的模型图,再加上黄乔生的《八道湾十一号》中提供的周丰二先生1987年绘制的住宅平面分布计图,但所有这些材料都不能满足人们对八道湾实地考察的欲望。
1、鲁迅对八道湾建筑的设计建造鲁迅1919年2月开始四处寻找房源,7月选中了这套新街口八道湾十一号院子,开始作图设计改造修建,从看房、议价、办各种契税、筹借款项等,这些几乎都是由鲁迅一人完成。
1919年11月21日,鲁迅和周作人一家搬入八道湾居住。
按照黄乔生先生在《八道湾十一号》中的介绍顺序,从后门进入住宅,挨着后门入口西北的这个小跨院,根据周丰二1987年绘制的八道湾十一号平面分布图,在1919年鲁迅来此处看房时,这里还是一片空地,大约到1940年,在西院建瓦房12间,灰被平房8间,廊6间,曾为鲁迅同乡章川岛一家所住,后来成为民俗学家江绍原一家的住宅。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他的文学作品对于我国近现代历史和文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而在鲁迅的文学创作生涯中,西直门八道湾11号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地点,因为他在这里创作了一系列重要的作品,对于我国文学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针对这一主题展开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一、背景介绍西直门八道湾11号是鲁迅自1918年至1923年的北京居所。
在这个时期,鲁迅创作了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如《呐喊》、《狂人日记》、《彷徨》、《阿Q正传》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至今仍被视为我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二、《呐喊》《呐喊》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在西直门八道湾11号居住期间创作的。
这部作品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现了现代都市人的精神困顿和挣扎,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悲愤。
通过对现代社会的批判,鲁迅表达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忧虑和对现代文明的迷茫。
《呐喊》以其深刻的思想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成为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于西直门八道湾11号的又一重要作品。
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任梁的自白,展现了他在社会压力和精神煎熬下,走向疯狂的过程。
作品以第一人称的日记形式展现了主人公心灵的矛盾和挣扎,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个体精神的摧残和扭曲。
《狂人日记》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写作手法,成为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四、《彷徨》《彷徨》是鲁迅在西直门八道湾11号居住期间创作的一部重要散文集。
这部作品以散文形式,展现了鲁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犀利批判。
作品以其犀利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对当时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成为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五、《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在西直门八道湾11号创作的又一重要作品。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阿Q的形象,揭示了我国封建社会对个体的侮辱和伤害。
作品通过对阿Q形象的刻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丑恶和虚伪,成为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六、总结西直门八道湾11号是鲁迅创作重要文学作品的地点,而《呐喊》、《狂人日记》、《彷徨》、《阿Q正传》等作品则成为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周作人是周树人的弟弟,周树人就是鲁迅。
鲁迅被毛泽东誉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而弟弟周作人在抗战时期沦为文化汉奸,天壤之别。
北京西城八道湾11号,是鲁迅1919年11月购买的新宅。
不久,周作人全家也搬来同住。
在这里,鲁迅创作了《阿q正传》。
1923年,二弟周作人与鲁迅绝交。
鲁迅愤而离开八道湾,搬到砖塔胡同。
从此,周作人成为八道湾11号唯一的主人。
一1939年1月1日,八道湾11号发生过一起刺杀周作人的案子。
1月1日上午10点20分左右,在八道湾周作人苦雨斋二进院西屋的客厅里,面色平淡的周作人,正在和前来贺年的“四大弟子”之一、家住南锣鼓巷板厂胡同13号(老门牌)的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教员沈启无聊天。
这时,工役徐田进来,递上一封信,说有两个学生来拜见二先生(即周作人)。
周作人接过一看,是天津中日中学学生的衔头。
表面上性情恬淡的周作人,向来对来客都不拒绝。
于是,他马上请徐田让两位学生进来。
本来周作人和沈启无对桌而坐,因为要进来两个学生,沈启无便从桌子的对面,坐到周作人旁边的沙发上。
一个学生穿青色大衣、戴黑毛皮帽、足穿黑皮鞋;另一个穿古铜色大衣、戴灰色毡帽。
见两个学生进了客厅,周作人站了起来。
就见一位学生对另一位学生说:“这就是周先生。
”只见离周作人只有一米远的学生,迅速从衣袋中掏出手枪,抬手就是一枪,击中周作人的左腹部。
无巧不成书,子弹恰好打在周作人毛衣的纽扣上,纽扣一方面减缓了子弹的冲击力,一方面改变了子弹的轨迹,结果只是擦伤点皮,但周作人还是应声跌倒。
沈启无闻听枪声,条件反射地站了起来,下意识地说:“我是客人。
”学生以为他要反抗,又是一枪,射中胸部,沈启无应声倒地。
学生得手后,赶忙向外跑去。
周作人赶紧从北门退归内室,沈启无也站起来跟了进来。
躲在门外的工役徐田,以前在侦缉队混过差使,懂得一点格斗,就跟在行刺的学生后面,拦腰抱住,双方扭打起来。
因为是阳历新年,门房里有几个人力车车夫在这儿取暖闲谈。
大家听见枪响,又看到徐田和学生打了起来,便进来协助,大家扭成了一团。
八道湾胡同11号的风波一八道湾胡同11号----熟悉鲁迅的人,都很熟悉这个地名,这是鲁迅在北京的故居。
知道周作人的人,应该也知道这个地名,因为这里也是周作人在北京的故居。
周氏兄弟,在五四大潮涌来时,同时站在文学革命的前沿,由主张“人的文学”到呼唤思想革命,双双成为新文化运动营垒中的领军人物,同称为“思想界权威”,可谓双峰并峙。
可惜后来,二水分流,一位成为“民族魂”、一位却沦为了汉奸…… 八道湾胡同11号----说是鲁迅的故居,因为鲁迅在北京的居所,经考证虽有4处之多,但是八道湾甚至比现在作为鲁迅博物馆的西三条胡同21号院还有名。
从1919年11月搬入,到1923年8月迁居砖塔胡同61号,鲁迅在此住了近4年时间。
时间虽短,却在这里写出了《阿Q正传》、《风波》、《故乡》、《社戏》等不朽著作和译著,数量达百多篇。
说是周作人的故居,因为这里同样是历史文化名人的周作人的居所。
从1919年搬进至1967年辞世,住了近49个年头,在这里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雨。
他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苦雨斋”,后更为“苦茶庵”。
在此写下了大量风格清涩、幽默的小品、散文,所汇聚的著作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永日集》、《谈虎集》、《看云集》等。
八道湾胡同11号----是周氏兄弟的房产。
由鲁迅经手、卖了绍兴祖产后购买。
宅内分正院、后院和西跨院三进。
当年鲁迅与母亲、原配朱安住在前院,周作人及其“苦雨斋”在后院。
那时,周作人一家住在后院北房西侧三间,周建人一家住后院北房中间三间,鲁迅最初住中院西厢房,也就是后来的“苦雨斋”,之后才搬到前院。
1923年鲁迅搬出,不久周母、周建人一家也搬离,而周作人一家在这里一住就住到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周被国民政府处以汉奸罪入狱。
1949年出狱,周作人一家又搬回中院。
二八道湾胡同11号风波初起鲁迅一家,住在一起,其乐融融。
但仅过4年,1923年鲁迅就匆匆搬离。
周氏昆仲反目,八道湾风波乍起。
鲁迅与周作人曾是兄弟怡怡。
鲁迅一生手足情深,特别对于周作人,因为年龄相近,爱好相同,更为关切。
从江南水师学堂到留学日本再回国任教,关心备至。
然而万万想不到,两人竟突然决裂。
周作人把一封绝交信丢给鲁迅,寥寥数语,语意晦涩,且迳称先生。
“鲁迅先生: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
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谁,——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
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
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
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
愿你安心,自重。
”鲁迅的日记记有:“上午启孟自持信来,后邀欲问之,不至。
”启孟即周作人,显然鲁迅想追问,却遭拒绝,已不容分说。
后鲁迅前往八道湾宅取书及什器,又遭周作人夫妻骂詈殴打。
积怨甚深,有如寇雠,令人困惑。
兄弟失和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两个当事人都没有留下一点直接的文字记录。
从1923年8月开始社会上就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推断、猜疑;附会、污蔑;史料、议论:1929《中央日报》副刊冀野的一篇《茶座琐语》传言,“有一位北方的小姐说:鲁迅与乃弟作人尝睨于墙,不相见者已数年,此中原因大约是‘为太太之故’。
”30年代《大公报》上一篇文章《鲁迅和羽太信子》说,鲁迅趁羽太信子洗澡,偷窥,后被告发于周作人,造成兄弟失和。
周建人在《鲁迅与周作人》一文中认为“不是表现在政见的不同,观点的分歧,而是起源于家庭间的纠纷”。
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写道:“作人的妻羽太信子是有歇斯台里性(即歇斯底里病)的。
她对于鲁迅,外貌恭顺,内怀忮忌。
作人则心地胡涂,轻信妇人之言,不加体察。
”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中回忆:“他们兄弟间的不睦,完全是两人的误解,周作人氏的那位日本夫人,甚至说鲁迅对她有失敬之处。
”章川岛对鲁迅博物馆工作人员说:“鲁迅后来和周作人吵架了。
事情的起因可能是,周作人老婆造谣说鲁迅调戏她。
周作人老婆对我还说过:鲁迅在他们的卧室窗下听窗。
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因为窗前种满了鲜花。
”千家驹的文章《鲁迅与羽太信子的关系及其它》,里面提出了一个耸人听闻的猜测:周作人的日本老婆羽太信子曾经是鲁迅的妻子。
有人据此解释,“鲁迅”这个笔名中的“鲁”字取其母鲁瑞的姓,而“迅”与“信”在南方是谐音字,系指羽太信子。
所以“鲁迅”这个笔名反映了鲁迅内心深处母爱与性爱的冲突。
鲁迅母亲痛悔,“鲁迅取了个法名长庚,周作人叫启明,两星永不相见” 《诗经·小雅》载“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兄弟失和,冥冥中似乎早已注定。
许广平也提到鲁迅曾对她说“我是被家里的日本女人逐出的”。
这个日本女人自然就是羽太信子。
……………… 综上所述,不一而足。
曲曲折折,让人揣测再三,至今仍是谜案。
但可以肯定,鲁迅与周作人的失和,并不是出于政治、思想、人生选择上的分歧,而纯属家庭内部的纠纷。
对于当年八道湾胡同11号的风波,就连当事人自己也无法说得明白,旁观者更是无法定论,实际上,也无须下定论,特别是时过境迁,到了80多年后的今天,更没有必要进行捕风捉影、牵强附会的想象与猜测了。
三鲁迅1927年10月从广州来到上海,从此一家定居上海。
1936年10月19日逝世,在上海整整生活了9年,再也没有重返京华。
解放后,鲁迅夫人许广平将八道湾胡同11号房产捐献给了政府,这里逐渐从幽雅的四合院变成了一个大杂院。
1949年周作人汉奸罪释放后,仍回旧居,按规矩每月交纳租金。
为了维持生计,为一些报刊写文章,间或做些翻译直至1967年在这里悲惨地死去。
当年八道湾胡同11号的风波,早已被人遗忘,老屋也渐渐被人遗忘,除了个别研究者。
“投石惊破水中天”。
这座经历了近一个世纪风风雨雨的院落,最近风波再起,是因为随着拆迁工程的启动,承载过周氏兄弟恩怨的这个四合院,是存是废,一波三折,国人敏感的神经再度被牵动。
拆迁还是保留,社会各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这个老屋究竟值不值得保护;究竟是建设城市重要,还是保护故居重要,这些问题再次热议。
风波再起" title="八道湾胡同11号的风波之二:故居存废风波再起"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 list-style: none; font-size: 21px;"> “该拆还得拆”拆派认为------ (附图:残破的八道湾胡同11号引自网络)中国名人千千万万,在北京曾经居住和生活的名人也是不计其数,有些名人甚至变换过几个住所,鲁迅便是其中之一。
据称,在此次即将拆除的故居里风波再起" title="八道湾胡同11号的风波之二:故居存废风波再起"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 list-style: none; width:401px; height: 474px; max-width: 500px; font-size: 21px;">,鲁迅先生生活的时间不到四年。
如果名人的故居都要保留,而且只要是名人居住过的房子就要保留,有朝一日,北京城岂不是会变成“名人故居城”?这样的做法对当下发展究竟利弊各几分?那房子实际上就是周作人长住的,住了近50年,鲁迅不过像走亲戚临时借居。
这样的地方鲁迅一生多了去了,也许在哪个小旅馆还写过文章,都借口保存还得了啊,也没什么意义。
那地方并不算老北京典型的四合院,现在因无人光顾更是破败不堪,挤住在这地的居民比其它城市的贫民区没啥区别,这些老住户天天在盼改造。
诚然,北京四合院曾经是老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名人故居基本上都是四合院式的房子,确实有些保留价值。
但是,如果这个也要保留,那个也要保护。
名人居住过的要保护,名人没居住过的也要保护,那么,新城建设如何能展开。
鲁迅一生居住户过多处地方,因而没有必要将他所有故居都一一保留。
中华文明浩如烟海,历史名人的故居最好择其居住时间最长,建筑条件最好的保存一处就可以了。
如果名人居住的是一小土坯房又处于大城市的重要路段或繁华街区,留下它是不是有碍观瞻。
北京、南京、西安、杭州等历史都城都是名人荟萃的地方,认真考证到处都有他们遗留或居住的遗迹,能都保存吗?六十年代,我们很多同时代的青年都爱看鲁迅的书,学会了一种叫作尖酸刻薄的处事观点,于是盲目参与了文革运动,毁灭了很多东西。
文化的,物质的都有,鲁迅,对于我们一代人,已经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一个记忆符号。
故居嘛,我们也有故居,都拆除了。
不觉得有什么悲哀的鲁迅之子周海婴也认为这座随意搭建了几间小平房,住着30多户居民残破的四合院,已完全没必要保存了,且对当年周作人的所作所为耿耿于怀。
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中,他表示:“保护八道湾实际等于保护周作人的‘苦雨斋’。
那么,汉奸的旧居难道值得国家保护吗?” 风波再起" title="八道湾胡同11号的风波之二:故居存废风波再起"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0px; list-style: none; font-size: 21px;"> 有形的历史,请手下留情----- (附图:昔日的八道湾胡同11号引自网络)八道湾胡同11号是“五四文学最牛宅邸”,堪称五四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第一故居”。
之前保留下来的不少“五四”核心人物故居,大都不是他们真正进行写作的地方,而周氏兄弟公认的几部传世之作,都在八道湾11号完成。
这里还是民国时期最著名的文化沙龙。
当年,毛泽东、李大钊、蔡元培、郁达夫、钱玄同、胡适、沈尹默等都曾是这里的座上客。
“仅凭这里是《阿Q正传》的诞生地,就有足够的保留价值。
” 保留它,不仅是保留一段历史,更是保留一个城市的记忆。
在北京像恭王府、梅兰芳故居、宋庆龄故居这样得到很好维护的名人故居属于凤毛麟角,而沦落成大杂院是多数名人故居普遍的命运。
50年时间,80%的四合院消失了。
老北京城本来就只占目前北京区划的5.76%,现在又只剩其中的1/4了,难道这就是北京城的命运?如以这个速度消失下去,若干年后,人们恐怕只能在网上浏览老北京四合院了,那将是很悲哀的事情。
近几年密集的拆迁、搬迁和翻新,看重的只是土地的价值,而土地上文物的价值却一再被忽略。
风波再起" title="八道湾胡同11号的风波之二:故居存废风波再起"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 list-style:none; max-width: 500px; font-size: 21px;">我们太多地强调所谓的现代化建设了,却无形中忽略民族文化的保护,传统的民族的,确实,四合院除了北京,世界哪个角落还有存在呢?特别是这些名人的四合院故居,作为北京城市的特殊坐标,是北京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标志,名人已逝,这些四合院更成了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