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山东专版)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题型组合滚动练10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400.50 KB
- 文档页数:3
题型组合滚动练15(建议用时:80分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第一次踏上徽州,但见烟树葱茏,(掩映/映照)着栉比而立的黛瓦粉墙,呈现出一派清新野逸的田园风光,犹如丹青妙笔在用枯笔淡墨,勾勒出疏树寒村的山水圣境..,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牵人情思,吸引着我寻幽而陶然忘返。
“徽式新屋”①曾是非常时髦的民居形式,在徽州高移民输出的特殊时代里风靡一...时.。
然而,一旦时过境迁....,徽派老房子便愈来愈显现出它的弱点。
《汪悔翁乙丙日记》记载了咸丰兵燹期间,作者避难故里绩溪的房子旧貌,半个多世纪以后编.纂.的民国《歙县志》②,对徽州老房子的缺陷更是直言不讳....。
老房子是徽商如日中天时精雕细琢....而成的,它表达了久远的历史,成为明清时高层次地域文化的积淀。
但从总体上看,内向封闭式的建筑(阻隔/隔断)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不能提供有效的通风、③采光条件,更无法(营建/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多数老房子是数百年前缙绅富商所建,他们大多衣食无忧、④优哉游哉。
庭院之中.........,.石台石桌....,.或设鱼池....,.或置盆景....,.将丘壑林泉浓缩于壶天之中............,.排遣文人雅士诗书之外的闲情逸志...............,在俗务萦怀的内心深处,留存山林隐逸的一片净土。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圣境时过境.迁(jìn ɡ) B .风靡.一时(mǐ) 直言不讳 C .编纂.(zhu n) 优哉游哉D .精雕细琢.(zhuó) 闲情逸志 B [A 项,“圣境”应为“胜境”;C 项,“纂”应读“zuǎn ”;D 项,“志”应为“致”。
]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掩映阻隔营建B.映照隔断营建C.映照阻隔营造D.掩映隔断营造D[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
“掩映”指彼此遮掩而互相映衬。
如:桃红柳绿相互~。
题型组合滚动练26(建议用时:20分钟)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
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得盛况..空前。
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yǐ),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金光璀璨.(càn),极为壮观。
李商隐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qú)”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
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嚷.的场景。
元宵张灯是我国人民的传统____甲____(习俗/旧俗)。
古往今来,不仅有大量烩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而且也留下了无数情趣盎.(ánɡ)然的元宵吟灯对联,“明月皎皎千门雪,”就是著名的吟灯对联。
元宵灯节____乙____(流传/留传)至今,包含着很深的文化____丙____(蕴涵/内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锦绮.(yǐ)盛况..空前B.金光璀璨.(càn) 宏.大C.通衢.(qú) 烩炙..人口D.情趣盎.(ánɡ)然熙嚷.B[A项,“绮”应读“qǐ”;C项,烩炙人口—脍炙人口;D项,“盎”应读“ànɡ”,熙嚷—熙攘。
]2.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春色霭霭满夜城B.华灯点点万户春C.彩灯处处春花新D.春意融融万户中B[注意同位置词语的词性,注意上文中的数词“千”,把握元宵节背景。
] 3.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习俗流传内涵B.旧俗流传蕴涵C.习俗留传蕴涵D.旧俗留传内涵A[“习俗”指习惯。
“旧俗”指过去的风俗习惯。
“流传”和“留传”的共同点是,都有一个“传”字,但一个是“留”传,一个是“流”传。
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传”的范围不同。
“流传”既是纵向的,指时间上的由前往后;又是横向的,指空间上的由此及彼。
题型组合滚动练10(建议用时:80分钟)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信步走下山门去,何曾想寻幽访胜?转过山坳..来,一片青草地,参天的树影无际。
树后弯弯的石桥,桥后两个(俯卧/俯蹲)在残照里的狮子。
回过头来,只一道断瓦颓垣....(高大/剥落)的红门,却深深掩闭。
原来是故家陵阙!何用来感慨兴亡,且印下一幅图画。
半山里,凭高下视,千百的燕子,绕着殿儿飞。
城垛.......般的围墙白石的甬道..,.黄绿琉璃瓦的门楼..,.(.融.....。
楼前是山上的晚霞鲜红,楼后是天边的平原村树,深蓝浓紫暮.蔼里...,.玲珑剔透合./.熔.合.).在一起。
难道是玉宇琼楼...........难道是瑶宫贝阙?何用来搜索诗肠,且印下一幅图画。
低头走着,一首诗的断句,忽然浮上脑海来:“四月江南无矮树,人家都在绿荫中。
”④何用苦忆是谁的著作,何用苦忆这诗的全文。
只此已描画尽了山下的人家!1.文中加点的词语,字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山坳.(yào) 断瓦颓垣B.城垛玉宇琼楼C.甬.道(yòu) 玲珑剔透D.暮蔼瑶宫贝阙B[A项,“坳”应读“ào”;C项,“甬”应读“yǒnɡ”;D项,“暮蔼”应为“暮霭”。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俯蹲高大熔合 B.俯卧高大融合C.俯蹲剥落融合 D.俯卧剥落熔合C[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
狮子会“卧伏”,但石狮子造型多是“蹲踞”状,根据一字区分法可知第一个词应该用“俯蹲”而非“俯卧”;结合上文的“断瓦颓垣”等语境可推知,“红门”应该是“剥落”的,此处不该用“高大”,这样就能判断出答案是C项。
若再简单区别一下“融合/熔合”(融合,指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熔合,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固态金属熔化后合为一体),由此可以看出前面的判断正确。
]3.文中横线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①B.②C.③D.④C[③处的逗号应为问号。
题型组合滚动练13(建议用时:80分钟)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虽然在那早春时节,有如初恋者的心情一样,也曾经有过所谓“狂飙突起”,但过此以往,船便永浮在了缓流上。
夏天是最平常的季候,人看了那绿得黝黑的树林,甚至那红得像再嫁新娘的嘴唇似的花朵,不是就感到了生命之饱满吗①?这样的饱满无异于“完结”,人不会对它默默地(凝视/注视),也不会对它有所沉思了。
不知不觉地就来到秋天了,红的花已经变成了(黄黄的/紫紫的),又变了灰,而灰的也就要漂零...,你会觉得它即刻就有堕下来...的危..了,一片黄叶在枝头摇摆着机,而当你踽踽..的声息,忽而又有一片落叶轻轻..地踏着地下的枯叶,听到那簌簌地(滑/飘)过你的肩背飞了下来时,也许你只会念道:“落了②”!等你漫步到旷野,看见那连天衰草的时候,你也许只会念道:“衰了!”然而,朋友们,你也许不曾想到西风会来得这样早,而且,也不该这样凄冷吧,然而你的单薄..的衣衫,已经是很难将息...③”,这在我,年年...的了。
“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栽是赶不上时令,年年是落在了后边的。
到此,人不能不用力地翘起了脚跟,伸长了颈项,去望一望那“道上的灯塔④”。
1.文中加点的词语读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漂零堕.(zhuì)下来B.踽踽.(jǔ) 难将息C.簌簌.(shù) 未剪栽D.单薄.(báo) 摇摆着B[A项,“堕”应读“duò”;C项,“簌”应读“sù”;“栽”应为“裁”;D项,“薄”应读“bó”。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注视紫紫的飘B.凝视紫紫的滑C.凝视黄黄的飘D.注视黄黄的滑B[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
“注视”指集中目光看。
“凝视”指聚精会神地观看,不眨眼睛,神情专注。
从后文“有所沉思”可知这里强调专注,应用“凝视”。
前面是“红的花”,衰落时当然是变成“紫紫的”。
题型组合滚动练3(建议用时:20分钟)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有一种人我最不喜欢和他下棋,那便是太有(修养/涵养)的人。
杀死他一大片,他神色自若,不动火,不生气,好像无关痛痒,使你觉得索然寡味....。
君子无所争,下棋却是要争的。
________________,他的头上青筋暴露,黄豆般的汗珠一颗颗地在额上陈列出来,或哭丧着脸惨笑..着嘴作不服状,或抓耳挠腮,或长...,或咕嘟吁短叹....,或口中(振振有词/念念有词),或一串串噎嗝..打个不休,或...,或自怨自艾红头胀脸....如关公,种种现象,不一而足。
这时候你便可以点起一支烟,或啜一碗茶,静静地(鉴赏/欣赏)对方苦闷的表现。
我想猎人追逐一只野兔的时候,其愉快的心情大概与这相仿。
因此我悟出一点道理,和人下棋的时候,如果有机会使对方受窘,当然应“无所不用其极”;____________,便努力作不介意..状,因为既然不能积极地给对方以苦痛,只好消极地减少对方的乐趣。
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咕嘟索然寡味B.噎嗝长吁短叹C.介意红头胀脸D.惨笑自怨自艾C[C项,“红头胀脸”应为“红头涨脸”。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涵养振振有词鉴赏B.修养念念有词鉴赏C.修养振振有词欣赏D.涵养念念有词欣赏D[“修养”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
“涵养”指能控制情绪的功夫。
根据下文的“不动火,不生气”可知,应选用“涵养”。
“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
“念念有词”指旧时迷信的人小声念咒语或说祈祷的话,也指人不停地自言自语。
此处选用“念念有词”更符合语境。
“欣赏”指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情趣。
“鉴赏”指鉴定和欣赏(文物、艺术品等)。
根据语境,应选用“欣赏”。
]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当你给对方一个严重威胁的时候如果对方使我受窘B.当对方面临一个严重威胁的时候如果为对方所窘C.当对方面临一个严重威胁的时候如果对方使我受窘D.当你给对方一个严重威胁的时候如果为对方所窘D[第一空,“当你给对方一个严重威胁的时候”的叙述角度是“你”,而“当对方面临一个严重威胁的时候”的叙述角度是“对方”。
题型组合滚动练7(建议用时:20分钟)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脚下突然平实,眼前突然空阔,怯怯地抬头四顾,山顶还是被我爬到了。
完全不必担心栖宿....的..,西天的夕阳(却/还)十分灿烂..。
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轮比天下美景。
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
日夜的风,把山脊、山坡(变成/塑成)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一天一地都被铺排得大..。
于是,满眼皆是畅快....的波,不含一丝涟纹大方方、明明净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历代的僧人、俗民、艺术家要偏偏选中沙漠沙山来(宣泄/倾泻)自己的信仰,建造了莫高窟、榆林窟和其他洞窟?站在这儿,我懂了。
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栖宿无与轮比B.灿烂流泻C.斑驳款曼平适D.涟纹畅快A[A项,“无与轮比”应为“无与伦比”。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还变成宣泄B.却变成宣泄C.却塑成倾泻D.还塑成倾泻D[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
“却”表示转折,此处无转折关系,“还”有“尚且”之意,与文意更相符;“塑成”比“变成”更形象,表意更丰富;“倾泻”有“倾吐”之意,“宣泄”意为舒散或吐露(心中的积郁),多指发泄不好的情绪,与信仰搭配不当。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气韵委和到了崇高色彩单纯到了圣洁B.色彩单纯到了圣洁气韵委和到了崇高C.色彩委和到了圣洁气韵单纯到了崇高D.气韵单纯到了崇高色彩委和到了圣洁B[本题考查语句衔接连贯的能力。
从搭配上讲,“色彩单纯”“气韵委和”的搭配更合理;从照应上分析,要照应前面的“大大方方、明明净净”,“色彩单纯”句放在前面更合理。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仓街道获得“首都文明街道”的称号,被北京市评为“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街道”,圆满完成了北京和谐社区创建“社区风尚”试点。
第5天一、语言表达运用(12分)1.暑假期间,已毕业两年的2012届(22)班同学准备举行一次师生聚会,课代表刘军负责打电话邀请语文老师李老师。
请补写出电话内容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语境,简明得体。
(4分)刘军:(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老师:哦,是刘军啊,我当然记得你,你好啊。
刘军:(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老师:8月2号晚上啊,恐怕不行,我现在在外地,到时候可能赶不回去。
刘军:(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老师:是的,我也觉得很遗憾,我也很想你们,请代我向全班同学问好,祝你们玩得开心!刘军:(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李老师您好,我是您的12届学生刘军,您还记得我吗?(2)我们8月2号晚上举行全班同学聚会,想邀请您参加,到时候您一定要来哦!(3)啊,那真是太遗憾了,我们会想您的。
(4)好的,一定。
我也代表全班同学向您问好,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再见。
2.下面是北京某中学新蕾文学社社长刘水给著名作家王蒙写的邀请函。
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指出四处并改正。
(4分)尊敬的王老:您已荣幸地被邀请为我社顾问。
您已八十高龄,能够应允忝列我社顾问之职,我们不胜唏嘘。
同时,我们敬请您能够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为新蕾的发展建言献策。
本社兹定于本月23日上午9时在本校礼堂举行文学社成立一周年大会,届时恭请您务必莅临指导。
刘水顿首2014.3.19(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是一道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语境和身份,注意说话的谦虚和对别人的尊重,还要注意区分一些词语在表意上的细微差别。
题型组合滚动练6(建议用时:20分钟)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回答1~3题。
走进云台山旅游风景区,最低处的一景就是红石峡。
在游人拥挤的曲折小道上行进,(不管/尽管)无法随意欣赏峡谷的幽静..,谷..,却因其山崖陡峭,峻壁嶙峋间水潭清冽,飞瀑直泻,还是能(领会/领略)到山水的美妙。
红石峡的岩壁高数百丈,垂直矗立..,蔚为壮观....。
峡内气候凉爽,气流如滞,人行其中,陡生别有洞天之感,精神为之一震....。
峡谷幽深,举头一望晴空揽白云,偶有抹抹植被吐翠绿。
藤丛涂贴壁缝,愈显宁谧..,虽________ ,却无多少回声,皆因岩石断层(所至/所致)。
峡深路窄,宛转回旋。
伸手摸到坚硬的石壁,仿佛还有柔软的感觉,软硬一体,坚硬中藏纳了柔软的情义。
在行人外侧,一池碧水莹然,两厢悬崖嵌绿,潭水脉脉含情....,流瀑淙淙贪欢,________。
山水相连,美不..胜收..。
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幽静蔚为壮观B.矗立脉脉含情C.嶙峋为之一震D.宁谧美不胜收C[C项,“为之一震”应为“为之一振”。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管领略所至B.尽管领略所致C.尽管领会所至D.不管领会所致B[“不管”是假设连词,“尽管”是转折连词。
“领会”和“领略”这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有“了解、明白”的意思,但前者是指对事物有认识、有体会,着重于理性上的了解,后者则着重指感性上的体验和欣赏。
“所至”是所到达的地方,“所致”是所导致的结果。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游人涌动,声音嘈杂泉涌不知出处,溪流暗自弄香B.声音嘈杂,游人涌动泉涌不知出处,溪流暗自弄香C.游人涌动,声音嘈杂溪流暗自弄香,泉涌不知出处D.声音嘈杂,游人涌动溪流暗自弄香,泉涌不知出处A[第一个横线处:从“虽……却……”这个转折关系复句的后一分句“却无多少回声”看,前一分句的重心应与声音有关,因而“游人涌动”在先,而“声音嘈杂”在后;另外从逻辑角度看,也应是先人后声的。
东专版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题型组合滚动练12021010题型组合滚动练1(建议用时:20分钟)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穿过蓊蓊郁郁的树林,眼前便是开阔的茅家埠水面。
湖水坦坦荡荡地延伸至远山,波平如镜。
湖中近岸处,(随意/随便)地生长着一丛丛茂密的芦苇,几只白色的水鸟贴着水面(飞/掠)过,又翩然飞去;几条小船正从堤上的桥洞里悄然探头,朝着湖湾里另一座石拱桥划过去,船上的欢声笑语就像水珠子一样一滴滴地洒落在湖上。
湖西景区中有数座新架设的小桥,桥面桥身或拱或平、或曲或直,非木即石。
这些风格各异的小桥嵌入这湖中之湖的诗画美景,如同一只只做工精巧的搭襻,________________,别有一番气象。
远眺湖面,隐隐可见对岸一幢幢素墙青瓦的农舍民居,(鳞次栉比/错落有致),________________,一阵微风吹过,房屋都模糊了,只一歇工夫,又从水里清晰地显现出来。
夜间,农舍的灯光映在湖面上,流光异彩。
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翩然石拱桥 B.嵌入蓊蓊郁郁C.远眺一幢幢 D.气象流光异彩D [D项,“流光异彩”应为“流光溢彩”。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随便掠鳞次栉比B.随意掠错落有致 C.随意飞鳞次栉比 D.随便飞错落有致B [“随意”指任凭自己的意思。
“随便”指不加限制;没有明确的目的。
根据语境,选用“随意”更恰当。
“掠”指轻轻擦过或拂过。
“掠”比“飞”更具体形象,更突出“轻快”的特点。
“鳞次栉比”指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形容房屋等密集。
“错落有致”指参差交错,很有情趣。
“错落有致”比“鳞次栉比”更符合语境(“对岸”是远山,不太可能“鳞次栉比”),也更富有变化和情趣。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连接起堤外之堤湖水里沉落着黑白色的剪影 B.堤外之堤被连接起来黑白色的剪影沉落在湖水里 C.连接起堤外之堤黑白色的剪影沉落在湖水里 D.堤外之堤被连接起来湖水里沉落着黑白色的剪影C [第一个横线处,前句的主语是“这些风格各异的小桥”,所以选用“连接起堤外之1堤”可以保持主语的一致。
题型组合滚动练19(建议用时:80分钟)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孔子认为,①君子之所以“畏天命”,是因为君子“知天命”,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季氏》)②而“知天命”并非是指对天命有着清晰..、③透彻的理.喻.或予测...,而是意味着只有知晓了何谓“天命”,即觉解到人的自由的(界线/界限),才能“不怨天,不忧人...”,“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孔子不仅(感知/感觉)到“天命”的存在和对人事的作用,而且还意识到这种存在和作用具有一定的神秘性,难以被人真正知晓。
即然..天命难知,也就自然要“畏天命”了。
这是一种十分(明智/理智)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使得孔子在大自然面前具有虚怀若谷....的圣人气象。
1.文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清晰 不忧人B .予测 虚怀若谷C .理喻 不逾矩D .即然 从心所欲C [A 项,“忧”应为“尤”;B 项,“予”应为“预”;D 项,“即”应为“既”。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界线 感知 理智B .界限 感知 明智C .界限 感觉 理智D .界线 感觉 明智B [“界线”指两个地区分界的线或不同事物的分界或某些事物的边缘。
是对具体事物间的区分。
“界限”指不同事物的分界或尽头处,限度。
是对抽象事物间的区分。
“感知”指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反映,比感觉复杂、完整。
“感觉”只是觉察到,了解不深。
“理智”指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明智”指懂事理,有远见,想得周到。
]3.文中横线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①B.②C.③D.④B[②处的句号应放在括号的后面。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导学号:98142064】冯唐翻译的《飞鸟集》因用词大胆及与原意不贴切而备受争议,①________________,甚至《人民日报》等官方报纸也发文批评冯唐译本。
题型组合滚动练10
(建议用时:80分钟)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信步走下山门去,何曾想寻幽访胜?
转过山坳..
来,一片青草地,参天的树影无际。
树后弯弯的石桥,桥后两个(俯卧/俯蹲)在残照里的狮子。
回过头来,只一道断瓦颓垣....
(高大/剥落)的红门,却深深掩闭。
原来是故家陵阙!何用来感慨兴亡,且印下一幅图画。
半山里,凭高下视,千百的燕子,绕着殿儿飞。
城垛..般的围墙,①
白石的甬道..,.黄绿琉璃瓦的门楼........,.玲珑剔透....。
楼前是山上的晚霞鲜红,楼后是天边的平原村树,深蓝浓紫。
②暮.蔼里..,.(.融合../.熔合..).在一起。
难道是玉宇琼楼...........,③
难道是瑶宫贝阙?何用来搜索诗肠,且印下一幅图画。
低头走着,一首诗的断句,忽然浮上脑海来:“四月江南无矮树,人家都在绿荫中。
”④何用苦忆是谁的著作,何用苦忆这诗的全文。
只此已描画尽了山下的人家!
1.文中加点的词语,字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坳.
(yào) 断瓦颓垣 B .城垛 玉宇琼楼 C .甬.道(yòu) 玲珑剔透 D .暮蔼 瑶宫贝阙
B [A 项,“坳”应读“ào ”;
C 项,“甬”应读“yǒnɡ”;
D 项,“暮蔼”应为“暮霭”。
]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俯蹲 高大 熔合
B .俯卧 高大 融合
C .俯蹲 剥落 融合
D .俯卧 剥落 熔合
C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
狮子会“卧伏”,但石狮子造型多是“蹲踞”状,根据一字区分法可知第一个词应该用“俯蹲”而非“俯卧”;结合上文的“断瓦颓垣”等语境可推知,“红门”应该是“剥落”的,此处不该用“高大”,这样就能判断出答案是C 项。
若再简单区别一下“融合/熔合”(融合,指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熔合,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固态金属熔化后合为一
体),由此可以看出前面的判断正确。
]
3.文中横线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①B.②C.③D.④
C[③处的逗号应为问号。
]
4.下面这幅画是法国画家埃米尔·雷纳多的油画《小憩》。
请仔细观察,并对画面进行描述。
要求:语言表达准确、鲜明,不超过8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描述画面内容时,要学会细致地观察图画,然后分析图画所体现的意义,同时注意描述的顺序,比如先整体后细节,或者按照空间的顺序。
【答案】一位身背草包的农妇侧身而坐,她一只手握着镰刀,另一只手托着头。
沉重的负担压弯了本来挺直的脊背,疲惫的神情遮蔽了原本漂亮的容颜。
5.请根据下面的调查数据,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观点明确;
②语言表达简明、得体;③不超过40个字。
【导学号:98142051】
某杂志社登了一份关于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报告,其中一些数据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例如对“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表示难以评价的为27.2%,对“在公共汽车上不让座”表示难以评价的为22.8%,对“过马路闯红灯”表示难以评价的为15.2%,对“竞争可以不择手段”表示难以评价的为18.6%,对“诚实意味着吃亏”表示难以评价的为33.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调查的内容及数据可知,“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应该是不正确的做法,但从数据来看,有一部分青少年对此却表示难以评价,由此可知这些青少年的价值观确实存在问题。
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即可。
【答案】这些数据显示出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社会公德及个人品德的价值判断模糊。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便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民,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3)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助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诗人虽然辞官,但还要悉心培育新一代以报效国家的愿望。
【答案】(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区里,几个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一边晒太阳,一边比赛背诵《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孩子们扬起小脸认真背诵经典的样子很动人。
当孩子们的父母来招呼孩子们回家吃饭时,不愿回家的孩子使出了各种办法与伎俩,有的与父母拉扯,有的大声呵斥父母,有的甚至在地上打滚……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材料讲述了一个小故事:一群一年级的孩子在小区里玩耍,并比赛背诵《弟子规》中孩子要听父母话的相关内容,他们背诵经典的样子十分动人;但是,当孩子们的父母招呼他们回家吃饭时,这些孩子为了在外面多玩一会儿,就与父母拉扯、呵斥父母或者撒泼打滚等,与背诵的《弟子规》的相关内容形成鲜明对比。
故事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孩子的说与做明显不符,二是孩子的说与做不相符的原因。
由此,可从以下角度立意:①行胜于言;②说到做到;③教育要落实到行动上;④让孩子真正理解学习的内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