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的产生与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10
第一章银行卡基本知识第一节、银行卡的产生与发展一、银行卡的产生与发展据考证,早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英国的“幸运衣着用品联合商店”即开始使用类似当代信用卡的一种商业凭单,由商店发给客户,后者用来向指定的商店购物,每周支付一次货款,由商店按时派人上门收取。
而信用卡兴起于1915年的美国。
最早发行信用卡的机构并不是银行,而是一些百货商店、饮食业、娱乐业和汽油公司。
1924年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发行了可提供先加油后付款的加油卡。
另外,一些一商店、饮食店为招徕顾客,推销商品,扩大营业额,有选择地在一定范围内发给顾客一种类似金属徽章的信用筹码,后来演变为用塑料制成的卡片,作为客户购物消费的凭证,开展了凭信用筹码在本商号或公司或汽油站购货的赊销服务业务,顾客可以在这些发行筹码的商店及其分号赊购商品,约期付款。
这就是信用卡的雏形。
1946年,美国的费拉特部什国民银行率先发行了银行卡,其后,大莱银行、美国运通银行、卡特布兰奇银行亦相继发行了银行卡。
但此时,银行发行的信用卡仍主要用于旅游费用的支付,只是一种支付手段而非信用工具。
1950年,美国商人弗兰克·麦克纳马拉在纽约招待客人用餐,就餐后发现他的钱包忘记带了,所幸的是饭店允许他记账。
由此麦克纳马拉产生设计一种能够证明身份及具有支付功能的卡片的想法。
于是他与其商业伙伴在纽约创立了“大莱俱乐部(Diners Club),即大莱信用卡公司的前身,并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张以塑料制成的信用卡——大莱卡”。
195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富兰克林国民银行作为金融机构首先进入发行信用卡的领域,由此揭开了银行发行信用卡的序幕。
1959年,美国的美州银行在加利福尼亚发行了美州银行卡。
此后,许多银行加入了发卡银行的行列。
到了六十年代,信用卡很快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并得到迅速发展,不仅在美国,而且在英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欧洲各国也盛行起来。
从七十年代开始,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发行信用卡业务。
信用卡的历史与发展趋势信用卡是一种方便的支付工具,为人们提供了便利和灵活性。
它不仅简化了购物流程,还为个人和商家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活动选择。
然而,信用卡的历史和发展趋势背后隐藏着一系列的变化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信用卡的历史背景、发展情况以及未来的趋势。
一、信用卡的历史信用卡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美国。
最早的信用卡是由一家鞋店推出,它为买家提供了信任度,使他们可以先购买商品,然后分期付款。
随着商业的发展和消费行为的改变,信用卡的概念逐渐得到扩展和普及。
在20世纪60年代,信用卡开始在美国银行间流通,并通过与商家进行合作,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便利。
二、信用卡的发展情况随着科技和全球贸易的不断发展,信用卡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信用卡机构和银行不仅提供信用额度和支付服务,还提供了其他金融产品和服务,如贷款、投资等。
信用卡的发展不仅带来了便捷,也加剧了人们的消费倾向。
信用卡的使用不仅限于线下购物,还可以在线上进行购物和支付,使人们能够方便、快捷地享受各种商品和服务。
三、信用卡的趋势在面临快速变化的时代,信用卡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以下是未来信用卡发展的趋势:1.移动支付: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支付将成为信用卡行业的重要趋势。
消费者可以使用手机上的应用程序进行付款,无需携带实体信用卡。
移动支付提供了更高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同时也降低了支付过程中的风险。
2.数字化身份验证:为了提高交易的安全性,信用卡行业将更加关注数字化身份验证技术的发展。
这些技术包括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可以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保护账户和交易信息。
3.个性化服务:随着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信用卡行业将更加重视个性化服务。
通过分析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和偏好,信用卡机构可以为每个持卡人提供定制化的优惠和服务,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4.可持续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许多行业的关注焦点。
信用卡行业也在逐渐转向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银联银行卡从业人员专业培训系列课程《银行卡产业概述》一、银行卡的产生与作用1、银行卡的起源第一张信用卡的出现:1950年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张塑料制成的信用卡——大莱卡。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富兰克林国民银行揭开了银行发行信用卡的序幕。
借记卡的出现:20世纪8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了降低网点服务成本,许多商业银行大力发展自动提款机(ATM)。
ATM网络的发展催生了电子存折――现金提款卡,这便是最早的借记卡。
预付卡的出现:20世纪70年代早期,美国的交通领域以及大学校园开始出现仅限于特定范围内使用的单用途预付卡。
1993年,银行卡组织VISA发行第一张全球预付卡——Visa Travel Money。
20世纪90年代中期,继多用途礼品卡发行之后,薪金卡、汇款卡、医疗卡等各类多用途预付卡纷纷涌现,预付卡市场日益繁荣。
虚拟卡的出现:2000 年3 月, 香港恒生银行为避免持卡人网购时敏感信息泄露, 推出了全球首张专供网上购物的虚拟信用卡。
2、银行卡产品种类按使用功能划分为:借记卡、信用卡、预付卡以及其他混合功能产品;按信息存储介质划分为:磁条卡、芯片卡和虚拟卡;按资信等级划分为:普卡、金卡、白金卡、钻石卡和无限卡;按账户结算币种划分为:单币种银行卡、多币种银行卡;按合作单位性质划分为:联名卡、认同卡;按发行对象划分为:个人卡、单位卡。
3、银行卡的作用1)降低全社会支付成本,提高支付效率银行卡的广泛使用可以减少因使用现金所产生的造币、运输、保管等环节的费用开支,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与此同时,银行卡作为重要的支付工具,其大规模应用还能提高支付效率。
2)促进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随着银行卡功能的不断完善,商业银行开展大部分个人业务都离不开银行卡,银行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向个人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平台。
3)拉动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银行卡的支付便利可以提升居民消费倾向,进而提高消费水平,促进经济增长。
4)提高交易透明度,完善税源管理,强化社会信用文化银行卡的普及,不仅有助于完善税源管理、堵塞征管漏洞、控制地下经济,从而增加财政收入;而且有助于打击洗钱、赌博等经济犯罪,控制腐败行为。
中国银行卡发展轨迹截至2004年底,中国国内各金融机构累计发行银行卡7.6亿张,其中贷记卡1000多万张,准贷记卡2300万-2500万张,其余7亿多张均为借记卡。
1979年10月中国银行广东分行与香港东亚银行签订代理东美信用卡业务协议书,并开始办理此项业务。
信用卡在中国出现。
1982年7月-1983年5月中国银行先后与香港南洋商业银行、日本东海银行、日本三和银行、香港汇丰银行、美国运通公司和美国花旗银行签订代理MasterCard卡、Visa卡、发达卡、百万卡、JCB卡、大莱卡和运通卡的直接购货协议。
几大国际卡组织由此进入中国。
1985年6月中国第一张信用卡诞生,即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的“中银卡”。
1987年中国银行先后加入MasterCard、Visa,后发行人民币“长城MasterCard 卡”、“长城Visa卡”。
此后三年左右,中国交通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国内大行分别加入Visa或MasterCard国际组织,并陆续发行银行卡。
1988年6月中国银行发行了“外汇长城MasterCard卡”,这是国内首张在境外通用的银行卡。
1991年9月中国银行西藏分行发行人民币长城卡,标志着银行卡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介入流通领域。
1994年以银行卡跨行联网通用为基本目标的“金卡工程”正式启动,先后建立了18个城市(区域)银行卡交换中心,开通了当地银行卡跨行业务。
1995年3月广东发展银行发行了国内第一张真正实现免担保、先消费后还款功能的贷记卡——广发人民币Visa信用卡及广发美元Visa信用卡。
1996年6月中国工商银行在国内首发双币种国际信用卡,这是国内第一个获得专利的银行卡产品。
1997年金卡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先后在上海、北京、天津、海南、厦门、大连、青岛、杭州、沈阳、广东、江苏、山东、深圳、昆明、福州、武汉、长沙、郑州建立了18个城市(区域)银行卡网络服务中心,并在北京建立了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初步实现了城市(区域)内的银行卡跨行通用,各商业银行行内系统的建设和整合也在同步进行。
中国银行卡的发展:1979年10月,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与香港东亚银行签订了为其代办“东美VISA信用卡”协议,代办东美卡取现业务。
从此,信用卡在中国出现。
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我国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标志着信用卡在我国诞生。
1987年2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在国内首家推出ATM服务,打破了国内存取款必须到银行的传统做法。
1987年3月,中国银行加入万事达卡国际组织,成为国内该组织的第一家会员。
国际支付组织开始进入中国卡市场1988年6月,中国银行发行外汇长城万事达卡(国际卡),该卡可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商户使用,中国信用卡开始真正走向世界。
1993年,江泽民总书记提出实施以银行卡联合发展为目标的"金卡工程",以改善用卡环境,实现设备共享、资源共享和市场共享。
1997年10月30日,由人民银行组织和发起,由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邮政储汇局共同参与的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
1998年12月24日,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系统正式投产运行。
1999年3月26日,由人民银行牵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共同参与的CFCA(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工程正式启动。
1999年7月,首家具有中介性质的个人征信公司--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
2000年7月1日起,上海正式启动"个人联合征信"制度。
2000年6月29日,CFCA正式运行。
2002年1月10日,首批银联卡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五大城市推出。
2002年3月26日,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浦东正式成立。
2002年5月17日,中国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
2002年6月25日,银联公司正式成为万事达卡国际组织的会员。
我国银行卡业的发展现状及几点建议【摘要】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对于加快我国金融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银行卡产业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培育,目前已经逐渐演变为一个日益成熟的产业,本文从银行卡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银行卡;发展;建议一、银行卡的产生19世纪80年代,英国的“幸运衣着用品联合商店”即开始使用类似当代信用卡的一种商业凭单,由商店发给客户,客户用来在制定的商店购物,每周支付一次货款,由商店按时派人上门收取。
这种凭单具有支付和循环信贷的功能,可以说是现代银行卡——信用卡的雏形。
美国信用卡雏形的产生虽晚于英国,但是真正信用卡的兴起却发生在美国,并在那里逐渐发展成熟,最终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最普遍、最便利的一种支付结算工具。
从1985年我国第一张银行卡诞生,到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金卡工程,推动银行卡系统的联通用,从20XX年中国银联的成立,到银行卡业务逐渐成长,以至银联品牌走出国门,不过区区20多年,中国银行卡业务从无到有,迅速成长,已逐渐演变为一个日益成熟的产业,并迈步走向国际舞台。
二、银行卡业的发展历程我国的银行卡产业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发展起来的。
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银行开始从事信用卡代理业务至今,银行卡已成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金融支付工具。
概括起来,我国银行卡产业大致走过了5个阶段:1.起步阶段。
1978年至1993年,是我国银行卡产业的起步阶段。
从开始代理信用卡业务,到多家银行实现发行自主品牌银行卡,我国银行卡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这个阶段发生了两件对于我国银行产业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一是1979年12月,中国银行广州分行与香港东亚银行签署协议,代理其信用卡业务,标志着银行卡产业正式在我国诞生;二是1985年3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我国第一张自主品牌的银行卡——“中银卡”,也是我国第一张信用卡。
一、银行卡的产生与发展(一)银行卡的发展沿革银行卡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货币信用发展的一种表现。
追踪银行卡发展的轨迹,可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初――40年代末),商业信用阶段。
银行卡最早起源于美国。
1915年美国的一些商店、饮食业为了扩大销售、招揽生意、方便顾客,创用了一种“信用筹码”,其雏形类似一种金属徽章,后来演变为用塑料制成的卡片,作为客户购物消费的凭证,持卡人可以先赊销货物或消费,事后付款,这可以说是信用卡的萌芽;1920年,美国各大电气、石油公司推出了签账卡,供顾客用电和加油使用,其实质相当于先消费、后付款的信用卡;1946年,美国的狄纳斯俱乐部和运输公司发行了用于旅游、娱乐的信用卡;1949年,美国大来公司推出了在餐馆使用的签账卡;1950年,美国狄纳斯俱乐部在全美组织信用卡联合经营,凡是参加联营饭店、餐馆所发行的信用卡均可以通用,大大扩展了信用卡的使用范围。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80年代)银行信用阶段。
1952年,美国加州富兰克林国民银行首先发行了银行信用卡,这是银行信用卡的先河。
到1959年,美国有60多家银行开始发行信用卡。
银行发行信用卡是对持卡人的一种消费信贷,它将仅限于买卖双方的商业性质的信用卡发展为涉及持卡人、特约商户和银行三方关系的银行性质的信用卡。
银行信用卡信用程度更高、使用范围更广、功能更多,它使商业性质的信用卡发生了质的升华。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现在)综合信用阶段。
在这一阶段,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银行卡应用领域的扩大,银行卡实现了国际化,银行卡的发行主体出现了多样化,银行卡的信用融合了银行信用、商业信用、个人信用甚至国家信用的综合特征。
(二)中国银行卡历程如果按发展的成熟度划分,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培育阶段。
1985年3月,第一张“中银卡”(BOC卡)在中国银行珠海分行问世;1986年,中国银行发行了国内第一张信用卡――人民币长城信用卡;1987年,中国银行加入了万事达和VISA国际组织,并在全国开始发行“长城万事达卡”,1989年发行了“长城VISA卡”;1987年,工商银行发行了红棉卡,1989年发行牡丹卡;1989年底,工商银行加入了万事达国际组织,1990年加入了VISA国际组织;1990年,农业银行加入万事达国际组织,1991年发行金穗卡;1989年,建设银行加入万事达国际组织,1990年加入VISA国际组织;1990年5月,建设银行发行建设银行万事达卡,1991年又推出建设银行VISA卡。
国内早期推出的都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准贷记卡,也就是先存款后消费并有小额透支,这适合中国收入消费的现状。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90年代末)初级阶段。
这一时期,各家银行在推出准贷记卡的同时,陆续推出了借记卡。
1991年,建设银行广东分行率先发行了面向储蓄客户的具有存、取款功能的ATM卡;1994年,建设银行在全行推广发行借记卡,并正式推出了“龙卡”品牌;1994年以后,国内各家银行陆续推出了不能透支、具有存款、取款、支付结算等功能的借记卡。
借记卡迎合了中国人谨慎消费的心理,一经推出便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我国银行卡市场的主体。
1993年6月由江泽民同志亲自倡导实施的“金卡工程”是一项跨部门、跨地区、跨世纪的,以电子货币应用为重点的庞大社会系统工程。
从1994年开始,人民银行会同各商业银行在12个省市进行“金卡工程”试点工作,建设城市银行卡交换中心,实现了银行卡同城跨行联网。
1998年12月,北京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投入试运行,开展异地跨行联网。
到2001年末为止,已有15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和18个城市的交换中心实现了与总中心的联网。
第三阶段(21世纪开始)成长阶段。
2001年开始,国内银行一方面陆续推出了适合中高端客户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另一方面开始进行联网联合。
2002年3月26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由八十多家国内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制金融机构,注册资本16.5亿元人民币,在原有的18个城市交换中心和北京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的基础上,成立我国自己的银行卡组织——中国银联,中国银联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区域性银行卡组织。
从2002年1月10日开始,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80余家银行在内的发卡金融机构都已陆续发行“银联”标识卡。
2004年1月1日后,“银联”标识卡成为全国范围内唯一使用的人民币银行卡,各类非“银联”标识卡只做地方专用卡,不能异地或跨行使用。
时代发展到了今天,小小的银行卡成了都市人的“密友”:无论领取工资奖金、投资理财还是消费购物,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用卡。
调查得到的数字是,北京人均持有2.5张银行卡,而在全国每两人有1张银行卡。
说到银行卡,于先生深有感触,因为他每月必须到银行支付所购商品房的贷款,而每次去银行让他感到最头痛的事情就是排队等候。
“现在好了,招商银行一溜排开的ATM机前自己操作就能把钱存入‘一卡通’,省得排队了”,于先生数了数钱包里工行的牡丹卡、建行的龙卡、招行的“一卡通”,说:“比起存折,银行卡最大的方便就是,任意一张卡无论在哪家银行的A TM机上都可以取到钱,而且自己动手方便快捷。
不仅如此,我家每月的水、电、煤气、电信等费用都是通过银行卡转账缴纳。
”记者的朋友齐女士经常出差四处跑来跑去,每次出差她都要过足“购物瘾”,但携带太多的现金又感觉不安全,于是出差前她总是将银行卡里存入足够的钱,“这样心里就踏实了。
现金被偷的话,根本别指望找回来,如果卡丢了还有密码,钱没那么容易被提走。
”“在外地刷卡消费一分钱也不多花,何况,我喜欢刷卡的这种感觉。
”齐女士对小小的银行卡情有独钟。
我国的银行卡业务起步于1985年,近几年尤其是2002年中国银联成立以来,银行卡业务发展迅速,联网通用取得显著成效。
据中国银联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国300多个城市实现了银行系统内通用,100个城市实现了同城跨行通用,40多个城市实现了异地跨行通用。
截至2003年7月底,全国发卡总量5.69亿张,比十年前增长141倍。
目前银行卡的服务内容已远远突破存取现、转账、消费、代收代付等传统业务范围。
无论是如火如荼的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终端等信息化的金融服务,还是个人消费贷款、分期付款、“银证通”等新兴金融服务,都活跃着银行卡的身影。
毫无疑问,银行卡已全面“渗透”市民的日常生活。
、中国银联的基本职能简介中国银联全称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China Unionpay Co.,Ltd.),2002年3月26日成立,总部设在上海。
公司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由八十多家国内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制金融机构,注册资本16.5亿元人民币。
公司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现代公司经营机制,建立和运营全国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网络,实现银行卡全国范围的联网通用,推动我国银行卡产业的迅速发展,实现“一卡在手,走遍神州”,乃至“走遍世界”的目标。
中国银联的经营宗旨是:采用先进使用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灵活的经营管理方法,建立和运营统一、高效、安全的全国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网络,保障银行卡跨行通用以及业务的联合发展,提供与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相关的专业化服务,改善用卡环境,推动我国银行卡产业的迅速发展。
中国银联福州分公司于2002年9月24日成立,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现代公司经营机制,建立和运营全省(除厦门外,下同)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网络,实现银行卡全省范围的联网通用,推动我省银行卡产业的迅速发展。
福建省现有14家银行(局)加入银联网络,其中有2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国农业银行(金穗卡);9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长城卡)、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龙卡)、兴业银行(兴业卡)、交通银行(太平洋卡)、中信实业银行(中信卡)、中国光大银行(阳光卡)、中国民生银行(民生卡)、招商银行(一卡通)、华夏银行(华夏卡);2家城市商业银行,福州市商业银行(榕城卡),泉州市商业银行(海峡卡);1家邮政储汇局,中国邮政(绿卡)。
截止2004年12月底,福建省共有核准入网ATM2,757台,5,658户有效入网商户和9,502台有效入网POS终端,全省银行卡受理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二、认识银联卡(一)“银联”标识卡的含义“银联”标识以红、蓝、绿三种不同颜色银行卡的平行排列为背景,衬托出白颜色的“银联”汉字造型,突出了银行卡联网联合的主题。
三种颜色,红色象征合作、诚信;蓝色象征畅通、高效;绿色象征安全。
三种不同颜色银行卡的紧密排列象征着银行卡的联合。
“银联”全息防伪标识主要内容:立体天坛、双色背景、全息放大镜、银联图章等内容。
见下图:“银联”标识卡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由国内各发卡金融机构发行,采用统一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可以跨行跨地区使用的带有“银联”标识的银行卡。
(二)“银联”标识卡的主要特征1、银行卡卡片正面右下角(限国内通用的银行卡)或右上方(国内外通用的双币种卡)印刷了统一的“银联”标识图案;2、贷记卡卡片正面的“银联”标识图案上方加贴有统一的全息防伪标志;3、卡片背面使用了统一有银联字样的签名条。
(三)“银联”标识卡的使用范围2002年1月10日,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深圳5城市首期发行“银联”标识卡。
“银联”标识卡可在贴有“银联”标识的A TM机上提取现金和查询,并可在各种商场、酒店、机场等场所的贴有“银联”标识的POS机上进行消费使用。
同时,持卡人还可以通过中国银联的电子支付网关,进行以银行卡为支付载体的交易和转账。
目前,全国地级市以上的城市均已开通银联网络。
2004年1月18日,29家内地银行和农村信用社“银联”标识卡的持卡人可在香港4000多家商户刷卡消费,也可在香港1100台ATM机上提取港币现金;内地游客在香港地区贴有“银联”标识的商店里刷卡消费,不受刷卡金额限制。
2004年9月8日,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9月8日正式开办内地“银联”卡在澳门地区的特约商户(POS)消费业务、自动取款机(ATM)的查询和取现业务。
2005年1月10日,中国银联正式开通银联卡在泰国、韩国及新加坡的自动取款机(ATM)和商户POS受理业务。
此举意味着银联卡继在香港、澳门地区实现受理后,首次在真正意义上走出国门。
(四)“银联”标识卡的优点1、方便用户----- 可受理“银联”标识卡的商户,对带有“银联”标识的银行卡,无须识别发卡机构,均能直接受理。
2、方便持卡人--- 持卡人在贴有“银联”标识的A TM机或POS机上都能持卡使用。
银行卡的概念及分类一、银行卡的概念从广义上说,凡是银行发行的、具有支付功能的卡片,都可以称为银行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