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埋灌溉技术介绍 3
- 格式:ppt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15
地埋喷灌实施方案
地埋喷灌是一种高效的灌溉方式,能够有效利用水资源,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在实施地埋喷灌时,需要考虑到土壤特性、作物需水量、灌溉设施等多方面因素。
下面将介绍地埋喷灌的实施方案。
首先,进行场地勘测。
在选择地埋喷灌的实施方案时,需要对灌溉区域进行仔细的勘测,包括土壤类型、坡度、作物种类、需水量等因素。
通过勘测,可以确定灌溉系统的布局和设计方案。
其次,设计灌溉系统。
根据勘测结果,设计地埋喷灌系统的管道布局、喷头位置、水泵选型等。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灌溉水的均匀性和节水性,确保灌溉系统的高效运行。
然后,进行施工安装。
在进行地埋喷灌系统的施工安装时,需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操作,确保管道连接牢固、喷头位置准确、水泵运行稳定。
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接着,进行系统调试。
在完成地埋喷灌系统的施工安装后,需要对系统进行调试,检查管道是否漏水,喷头是否均匀喷水,水泵是否正常运行等。
通过调试,确保灌溉系统的正常运行。
最后,进行系统管理和维护。
地埋喷灌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对于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需要定期清洗喷头、检查管道是否堵塞、维护水泵等。
同时,需要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合理调整灌溉系统的运行参数。
综上所述,地埋喷灌的实施方案包括场地勘测、系统设计、施工安装、系统调试和系统管理维护等环节。
通过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可以确保地埋喷灌系统的高效运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农田灌溉节水技术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灌溉是农田栽培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与产量。
然而,传统的农田灌溉方式却存在着浪费水资源、水分分布不均匀等问题,因此,节水灌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农田灌溉节水技术和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旨在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农田灌溉节水技术1. 雨水收集系统雨水收集系统是一种将雨水收集起来再利用的技术,可以减少对地下水和水库的依赖程度。
在农田灌溉上,雨水收集系统可以用来补充干旱时期的灌溉需求,减轻对其他水资源的压力,提高水利用效率。
2. 灌溉计算与调度系统灌溉计算与调度系统是一种基于气象、土壤和作物生长情况等因素的数据分析系统,可以通过适量的灌溉来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避免过量的灌溉造成的水分浪费。
此外,该系统还可以根据实时数据进行灌溉调度,确保水分的分配均匀和高效。
3. 地下滴灌技术地下滴灌技术是一种通过埋设在土壤下的滴灌管将水分渗透到根系附近的栽培技术。
相较于传统的喷灌和洪灌方式,地下滴灌技术节水效果显著,因为它将水分直接输送到植物根部,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和流失。
4. 周期灌溉技术周期灌溉技术是一种通过控制灌溉频率和时长的方法来实现节水的灌溉技术。
根据作物的需求和土壤的含水量,周期灌溉技术可以合理地分配灌溉时间,减少不必要的灌溉,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
二、优质高效栽培技术1. 智能施肥技术智能施肥技术是一种基于土壤、作物和环境等因素的数据分析和决策系统,可以准确地测定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并实施精确施肥。
通过合理的施肥管理,可以提高作物的养分利用效率,改善土壤质量,促进作物的健康生长。
2. 膜覆盖栽培技术膜覆盖栽培技术是一种利用特殊的农业薄膜覆盖在作物上,改变作物生长环境的栽培方式。
薄膜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和土壤的水分流失,提高土壤温度和湿度,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同时还可以抑制杂草生长,减少除草的工作量。
3. 秸秆还田技术秸秆还田技术是一种将收割后的废弃植物秸秆直接还田的栽培技术。
农业水利工程中的灌溉技术与节水措施农业水利工程是指利用水资源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工程。
灌溉技术是农业水利工程中的重要部分,其目的是为农田提供足够的水分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而节水措施则是指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减少灌溉水的使用量,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下面将重点介绍农业水利工程中的灌溉技术与节水措施。
一、灌溉技术1. 地面灌溉:即将水直接从灌溉渠道引入田间,让水顺着土壤自然渗透供给农作物。
这种灌溉技术简单易行,适用于平整田地和土壤渗透性较好的地区。
2. 沟灌灌溉:将水引入田间后,通过沟渠的方式将水流引至农田中。
这种灌溉技术适用于土壤渗透性较差的地区,可以提高水分的均匀分布,减少水分浪费。
3. 地表灌溉:将水流洒在地表,并让其逐渐渗入土壤。
这种灌溉技术适用于具有一定坡度的土地,可以通过水流的重力作用将水输送至田间,并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
4. 雨量灌溉:当自然降水不足时,可以通过人工降水的方式进行灌溉。
常用的人工降水方式包括喷洒灌溉、喷雾灌溉和滴灌等,可以根据农田需水情况进行选择。
5. 井灌灌溉: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通过井水泵将水提升至地面,并通过管道输送至农田。
这种灌溉技术适用于没有灌溉渠道的地区,能够有效解决干旱地区的灌溉问题。
二、节水措施1. 科学灌水:根据农作物的需水特性和生长期需水量,确定合理的灌溉量。
通过科学测定土壤含水量,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灌溉频率,减少灌溉水的浪费。
2. 利用雨水:将雨水收集起来,储存起来,作为农田灌溉的水源。
可以建设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收集到集水池中,再通过管道输送至农田。
3. 配套排水:通过合理的排水系统,及时将农田中的积水排除。
合理排水可以减少土壤中的盐分积累,提高土壤的渗透性和肥力。
4. 配套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减少农田对水分的需求。
通过合理施肥,将养分有效供应给农作物,提高其抗旱能力,减少灌溉水的使用量。
5. 技术改造:通过技术手段改良灌溉系统,提高其水分利用效率。
科技成果——苜蓿地埋滴灌灌水技术技术开发单位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适用范围干旱半干旱水资源短缺地区苜蓿灌溉,特别是西北牧区苜蓿灌溉。
成果简介灌溉过程中水通过地埋滴灌带上的灌水器缓慢渗入苜蓿根系附近土壤,再借助土壤毛细管作用或重力扩散到整个根层的灌水技术。
地埋滴灌系统一般由水源工程、首部控制枢纽、输配水管网和滴灌带系统四个部分组成;水源可以是机井、水库水、河水、湖泊等;首部控制枢纽包括提水设备、过滤设备设施、电器控制设备、安全保护控制阀及量测仪表等部件;输配水管网是将经首部枢纽处理的水流按照要求输送分配到每个灌水单元,包括干管、分干管、支管、毛管及连接管件,各级管道和连接管件均埋设于地下;苜蓿地埋滴灌带选用贴片式或压力补偿式滴头。
工艺流程苜蓿地埋滴灌灌水技术主要工艺流程包括:苜蓿播种铺管一体化、地埋滴灌设备运行和田间灌水技术等。
首先紫花苜蓿种子细小,幼芽细弱,顶土力差,铺管播种前应进行精细整地;然后采用播种铺管一体化机械进行播种和铺管;将各毛管接支管进行灌水操作,灌水器将水缓慢渗入土壤,当土壤含水率达到适宜含水率上限时停止灌水;地埋滴灌系统运行前,应对水泵、电力线路等进行检查,保持系统完好;地埋滴灌带运行压力一般在0.05-0.1MPa之间。
关键技术苜蓿地埋滴灌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滴灌带类型、滴灌带壁厚、滴头流量、滴灌带埋深、滴头间距、滴灌带间距、滴灌带布设长度和工作压力等,关键技术参数如下:采用贴片式滴灌带。
壁厚不小于0.4mm。
滴头流量不大于3.0L/h。
滴灌带埋设深度10-20cm。
滴头间距0.3-0.6m。
滴灌带间距40-80cm。
滴灌带布设长度60-80m。
滴灌工作压力0.08-0.1MPa。
应用情况在内蒙古四个千万亩科技支撑项目的推动下,2013年到2015年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推广应用苜蓿地埋滴灌250亩,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推广应用50亩;在水利部科技推广计划项目的推动下,2014年到2015年在新疆阿勒泰地区推广应用紫花苜蓿苜蓿地埋滴灌300亩。
地埋式果园滴灌施工方案一、引言地埋式果园滴灌是一种高效节水的果园灌溉方式,通过将滴灌管埋于地表以下,将水源直接输送至果树根系,以实现精准供水。
本文档将介绍地埋式果园滴灌的施工方案,包括滴灌管的敷设、滴灌器的选择和安装、灌溉系统的布置等内容。
二、滴灌管敷设滴灌管的敷设是地埋式果园滴灌系统的关键部分,它直接影响到灌溉效果和水分分布的均匀性。
以下是滴灌管敷设的步骤:1.清理工作:在敷设滴灌管之前,需要清理果园地表的杂草和碎石,以保证滴灌管的敷设平整。
2.预测滴灌管的路径:根据果树的位置和树冠的布局,预测出滴灌管的路径。
通常情况下,滴灌管应该位于果树树冠的边缘区域,从树干向外敷设。
3.敷设滴灌管:使用专门的滴灌管敷设工具或手工挖沟,将滴灌管埋于地表以下。
敷设深度一般为10-20厘米,具体根据树种和土壤状况而定。
4.固定滴灌管:使用固定夹或扎带将滴灌管固定在地下,以避免滴灌管移位或曝露在地表。
三、滴灌器的选择和安装滴灌器是滴灌系统的核心部件,它直接影响到水分的释放速度和均匀性。
以下是滴灌器的选择和安装的步骤:1.选择合适的滴灌器:根据果树的需水量和土壤的渗透性,选择合适的滴灌器。
常见的滴灌器类型包括点滴器、线滴器和带式滴灌器等。
2.安装滴灌器:将滴灌器插入滴灌管的孔洞中,确保滴灌器与滴灌管的连接紧密且无渗漏。
根据果树的需水量,确定每棵果树所需的滴灌器数量。
3.控制滴灌器的水流量:根据果树的需水量和滴灌器的流量特性,调整滴灌器的开启程度,以控制水的滴灌速度。
四、灌溉系统的布置灌溉系统的布置需要考虑果园地形、土壤类型和果树布局等因素。
以下是灌溉系统布置的步骤:1.设计主干管:根据果园的布局和果树的密度,设计主干管的布置方案。
主干管一般位于果园的中央或沿着果树行列敷设,以确保滴灌管的供水均匀性。
2.安装滴头和滴头支线:根据主干管的布置,安装滴头和滴头支线。
滴头支线的长度和间距根据果园的需水量和土壤的渗透性确定,通常间距为0.3-1米。
地面灌溉节水技术7.1概述7.1.1地面灌溉节水技术的发展地面灌溉就是利用各种地面灌水方法将灌溉水通过田间渠沟或管道输入田间,水流在田面上呈持续薄水层或细小水流沿田面流动,主要借重力作用兼毛细管作用下渗湿润土壤的灌溉技术。
地面灌溉是最古老的田间灌水技术,也是目前世界上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灌水方法。
目前,全世界用地面灌水方法灌溉的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90%以上。
由于我国水资源与能源短缺,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势力不足,技术管理水平较低,大面积推广喷、微灌等先进灌水技术还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还仍须加大田间工程的建设力度,大力研究和推广节水型地面灌溉技术。
我国现有98%以上的灌溉面积依然采用这类方法。
传统地面灌水方法能充分满足作物的需水要求;技术要求不高,容易掌握运用且管理简便;设备投资省,运行费用低;适用于质地较密实的土壤,在砂性土壤上会产生大量深层渗漏损失;容易发生超量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土壤渍害和盐碱化,或沿田面发生跑水现象,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对土地平整要求较高,地形复杂的地区平整土地的投资相对较大。
因此,地面灌水方法比喷灌和滴灌更要注意改善和提高其灌水技术,以达到节水、省工、稳产、高产和低成本的目的。
目前,地面灌溉在灌水技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粗放,沟、畦规格不合理,田间水的浪费十分严重。
据河南省调查,豫东平原井灌区的畦田,平均田间水利用率只有0.7左右,畦长小于50m的只占9.1%,畦长超过100m的占45%,平均为100m,畦宽小于4m的只占14%,畦宽大于6m的占34%。
西北不少地区则仍沿用大畦大水漫灌的旧习,水的浪费更为严重。
改进传统的沟、畦灌水技术,提高田间水利用率和灌水均匀度,减小灌水定额是一项投资小、操作简便、效果显著的农业节水增产措施。
多年来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探求沟、畦灌水技术要素在不同土质、不同田面坡度条件下的合理组合,并在试验研究和生产性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用于指导生产的灌水技术要素,推广了小畦灌溉、长畦短灌、细流沟灌、膜上灌溉、波涌灌溉等田间节水灌溉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节水增产效果。
农田水利灌溉技术概述国内水资源紧缺,为不容争议的事实。
农田用水量大,推广农田水利节水工程,按照科学化的方式方法,进行农田灌溉用水,实现更高的种植效益,是改变传统农业灌溉向高质、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内可推广的节水灌溉技术达十几种。
而每一种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将其功效发挥至最大,必须要匹配与之对应的适用条件。
文章就节水灌溉的方法、输水过程的节水、节水灌溉系统制度、节水田间辅助措施等几个方面,就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做系统阐述,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节水灌溉的方法农田节水灌溉方法,就是农田田间配水方法,根本上在于如何分配田间灌溉的水源,确保将有限水源均匀分布到农作物根部。
而根据灌溉水分配进入根部途径的不同,可将节水灌溉技术细分为如下几种方法:1. 喷灌喷灌技术适合所有农作物,需要一整套的喷灌机械。
可借助加压水泵,或利用水自然势能,通过管道运输到田间,由喷嘴均匀喷洒田间。
通过这种方法,可确保水均匀分布农田,达到均匀灌溉的目的。
2.微灌技术在控制灌溉用水方面,微灌技术首当其冲。
此项技术,由灌溉控制系统、水过滤系统、输水管道几部分构成。
经微灌田地,通过特殊喷头,将作物需水和养分,以最小的速度准确运输到作物根部。
生产实践中,应用于局部农田灌溉,效果更好些。
目前,微灌技术由滴灌、脉冲灌溉、微喷雾、涌泉灌等多种方法。
根据微灌设备的工作压力状况不同,可以分为常压微灌和重力微灌;根据灌溉设备的铺设不同方式,可分为铺设于地下灌溉和地面灌溉。
微灌技术能够较好的控制作物灌溉用水,主要是由灌溉控制系统、水过滤系统及输水管道组成。
进行微灌时,通过管道上的特殊喷头(如滴水头、微溉喷头、稳流器、分水器、滴灌水带,喷水带等),把水和农作物生长必需的肥料和营养物质,以较小的流量速度准确地直接向作物的根部附近的土壤。
在实践中,微灌主要为适用于局部的农田灌溉。
3.渠道防渗农田灌溉用水中,渠道渗水浪费水资源较严重。
地埋管灌溉渠施工方案1. 引言地埋管灌溉系统是一种高效、节水的灌溉方式,通过将灌溉管埋入地下,将水源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表面的水分流失。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地埋管灌溉渠施工方案,包括设计要求、施工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2. 设计要求地埋管灌溉渠的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1.灌溉需求: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和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确定灌溉系统的瞬时灌溉流量和灌溉频率。
2.渠道坡度:根据灌溉系统的流量和渠道长度,确定渠道的坡度以保证水能顺利流动。
3.管道材料:选择耐腐蚀、耐压、耐低温的管道材料,确保系统的稳定和安全运行。
4.渠道布置:根据田地的地形和作物的布置,确定地埋管的布置方式,保证水能均匀灌溉到每个作物根部。
3. 施工步骤3.1 施工准备1.确定施工范围: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地埋管灌溉渠的施工范围,并在工地周围设置警示标志。
2.准备材料和工具:准备所需的管材、接头、阀门等物料,并检查工具的完好性,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3.2 渠道布置1.根据设计图纸,在田地中按照一定的间距挖掘出渠道的沟槽。
2.清理沟槽:清理沟槽内的杂物,确保渠道内部的顺利流动。
3.3 管道敷设1.测量与标记:根据设计要求,在沟槽中测量出管道敷设的位置,并进行标记。
2.敷设管道:将管道逐段敷设在沟槽中,并使用接头将管道连接起来。
3.固定管道:使用支架或其他固定装置将管道固定在沟槽底部,确保管道的稳定与可靠。
3.4 安装阀门与过滤器1.安装阀门:根据设计要求,在管道中适当的位置安装阀门,以便控制灌溉的流量和灌溉区域。
2.安装过滤器:在灌溉系统的入口处安装过滤器,以过滤杂质和防止管道堵塞。
3.5 连接水源和灌溉系统1.连接水源:将水源与地埋管灌溉系统连接起来,确保水源能够顺利输送到灌溉渠。
2.填充沟槽:在管道安装完成后,将沟槽填充土壤,并进行压实处理,确保管道的稳定与可靠。
3.6 灌溉系统测试与调试1.测试管道:在系统安装完成后,进行管道的试压和泄漏测试,确保系统的完好和安全。
地下滴灌技术程先军地下滴灌技术就是灌溉过程中,水通过地埋毛管上的灌水器缓慢渗入附近土壤,再借助毛细管作用或重力扩散到整个作物根层的灌溉技术。
由于灌溉过程中对土壤结构的破坏轻,有利于保持作物根层疏松通透,并能减少水分的蒸发损失,不仅节水增产效益明显,而且自动化程度高,可大量节省劳力和能源。
在干旱地区,应用这种技术还能有效地抑制田间杂草。
在设计地下滴灌系统时,其管道水力学和灌水均匀性等部分与地表滴灌系统相同。
由于这一系统的所有部分都埋置在地表以下,对水质要求更高,因此,选择好的过滤器十分重要。
另外还要在灌溉系统的高点安装进排气阀,以防灌溉断水时产生负压造成滴头堵塞。
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和丘陵地区,可考虑使用具有抗负压堵塞功能的滴头。
毛管埋深通常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田间耕作深度,避免因犁翻土壤造成破坏。
对免耕作物,可根据土壤和作物根系发育深度等条件确定;二是土壤状况,在透水性较强的轻质土壤中,毛管埋深不宜太大,以防产生深层渗漏;对毛细吸水能力较强的壤质土,则可适当增加埋深,减少无效的蒸发损失。
若耕层内含有透水较差的粘土夹层时,毛管应埋在夹层以上。
另外,由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如果毛管埋深太大则不利于作物幼苗生长,但埋深太小又会影响作物生育后期对水分的需求。
综合上述因素,毛管埋深一般在20厘米~70厘米之间最为适宜,果树的最佳毛管埋深一般在40厘米~50厘米,大田作物则为30厘米~40厘米。
毛管间距主要取决于当地气候条件、土壤质地和作物种类,范围通常在0.25米~5.0米之间。
对于种植在沙性土壤上或干旱地区的作物,较小的毛管间距有助于田间土壤水分的均匀分布,但间距太小会使投资加大。
在多雨的湿润地区,可以使用较大的间距,但这决定于作物类型、土壤条件和可接受的风险水平。
一般较小的间距多用于平播密植类作物,如草皮、小麦等,而较大间距常用于蔬菜、果树、棉花、玉米等行播作物。
对于大植株等行距作物,毛管埋置在两行作物中间或随行布置;对宽窄行种植的作物,毛管应置于窄行间;对于植株排列不规则的果树采用随行布设形式较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