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与狂欢:中国传统女性伦理变迁的一个视角
- 格式:pdf
- 大小:276.26 KB
- 文档页数:3
欢愉和悲悯———论《第九个寡妇》的女性身体叙事张靖鸣,黄彩萍(鄂州职业大学教育与管理学院,湖北鄂州436099)摘要:严歌苓小说《第九个寡妇》是一部独特的女性书写,身体的狂欢构成了小说的叙事策略。
欲望和拯救、欢愉和悲悯成为《第九个寡妇》里女性身体的双重隐喻。
女性身体叙事建构了女性自身的文化规范和价值体系,建构了女性自觉和自主的生命意识。
在后现代强大的消费语境下,女性身体叙事成了叛逆和作秀的悖论式书写,应该保持警惕。
关键词:女性身体叙事;叙事策略;身体隐喻;悖论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004(2018)03-0045-03第25卷第3期Vol.25No.3鄂州大学学报Journal of Ezhou University2018年5月May 2018doi:10.16732/ki.jeu.2018.03.013严歌苓是一位执着于探寻女性命运的极具影响力的华人女作家,她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独特的跨文化背景使其作品彰显出大气丰厚,进入21世纪后,她创作了十几部底蕴饱满的长篇小说,建构了特色鲜明的女性叙事,其中2006年发表的《第九个寡妇》就是又一部“女人的史诗”,小说写的是中原地区史屯的一个寡妇王葡萄在土改运动中,冒着生命危险将被打成恶霸地主判了死刑的公爹孙怀清救下来,并藏匿于红薯窖中几十年的传奇故事,描述了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的大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书写了人性的极致和温暖。
笔者试图从女性“身体”视角切入,研究小说的女性身体叙事策略和多重隐喻,剖析女性身体叙事的意义和局限,以期拓展严歌苓小说的研究视野。
一、叙事策略:身体的狂欢随着身体理论在世界范围的逐步演变和成熟,有关身体的研究也逐渐提上日程并成为显学。
但是身体特别是“女性身体却一直是个悖论式的存在,女性身体既是社会和文化的禁忌,又是男权社会和文学的焦点所在。
”[1]45女性身体在文化和文学中处境一向都很尴尬,回顾历史,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身体的压抑和遮蔽是持续的粗暴的,儒家文化强调克制人的身体欲望以服从礼教,而男尊女卑的父权观念更加深了对女性的性别歧视,这种歧视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对女性身体的厌弃。
《洛丽塔》中的禁忌爱情与心理扭曲:个体欲望与社会道德的冲突1. 引言1.1 概述《洛丽塔》是由俄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于1955年出版的小说,描绘了一位中年男子与少女之间禁忌的爱情关系。
这个故事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因为它挑战了社会道德观念并涉及到心理上的扭曲。
本文将从禁忌爱情与心理扭曲的角度探讨《洛丽塔》中个体欲望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将介绍禁忌爱情与心理扭曲背后的背景,包括《洛丽塔》的故事背景以及个体欲望受到社会道德观念制约的情况。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禁忌爱情与社会道德标准之间存在的矛盾,并分析影响角色行为和决策的因素。
然后,我们将深入研究心理扭曲下个体欲望的动机和表现形式,并分析个体欲望如何受到社会道德评判并产生反弹效应。
最后,我们将总结禁忌爱情与心理扭曲对个体欲望和社会道德冲突的影响,并提出对个体和社会的启示与反思,同时探讨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洛丽塔》中禁忌爱情与心理扭曲的分析,探讨个体欲望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性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和挣扎,并且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思考和启示。
另外,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多元化价值观的碰撞,对于禁忌爱情和心理扭曲问题更加需求深度思考。
2. 禁忌爱情与心理扭曲的背景:2.1 洛丽塔的故事背景:《洛丽塔》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于1955年出版的小说,故事以第一人称叙述者亨伯特·洛伊斯(Humbert Humbert)的视角展开。
亨伯特是一个中年男子,他对未成年女孩洛丽塔(Lolita)产生了不正常的性幻想和欲望。
故事描写了亨伯特如何追求并最终与洛丽塔开始了一段禁忌的恋爱关系。
2.2 社会道德观念对个体欲望的制约:在社会中,存在着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这些道德标准通常用来规范和约束个体行为。
禁止通奸、强奸或虐待未成年人等行为,是社会对于性爱和恋情方面普遍接受的道德底线。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法】爱弥儿·涂尔干(Emile Durkheim)著汲喆付德根渠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编选说明】为何将“乱伦”作为核心议题,涂尔干说得很清楚:正因为乱伦(inceste)不仅是被禁止的,而且被当作所有不道德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所以,乱伦禁忌应该是社会规制的最初形式,其形态学上的原始形式就是外婚制(exogamie);换言之,道德的起点完全可以归结为这样一种制度,而考察乱伦禁忌的线索,就是追查外婚制生成发展的脉络。
然而,涂尔干并未就此止步,他继承并修正了弗雷泽的研究路线,认为外婚制与图腾制度不仅彼此有所关联,而且两者之间的关系占据首要的地位,相比而言,外婚制与血亲之间的关系则是次要的;考察前一种关系的核心要素,就是原始的仪式和仪轨,而在有关仪式和仪轨的考察中,“集体表现”(représentation collective)不仅能够扮演重要的角色,其社会学意涵也可以得到呈示。
【第一编】【乱伦禁忌及其起源】为什么在绝大多数社会中,乱伦(inceste)不仅是被禁止的,而且还被当作是所有不道德的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呢?……因此,我们一改故辙,从一开始就要转向这一演进过程的起源,直至找到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对乱伦进行压制的最原始形式。
这种最原始的形式就是外婚制法则(loi d’exogamie)。
所谓外婚制,是指禁止同一氏族(clan)的成员彼此媾和的规则。
我们认为,氏族是指一群个体,他们自认为彼此是亲戚,但是,惟有依据一种非常特别的记号,他们才承认这种亲属关系(parenté),这便是他们具有相同的图腾(totem)。
图腾本身可以是生物,也可以是非生物,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植物或动物,人们相信这个群体就是它的后裔,而且,图腾既是集体的标记(emblème),同时也是集体的名字(nom)。
……故此,可以把氏族定义为一个家族社会(une sociétédomestique),因为氏族的组成成员都认为他们出自同一起源。
伦理片转向:情色影像与伦理诉求作者:谢晓霞来源:《电影评介》2008年第19期[摘要]《色,戒》、《苹果》、《左右》等华语片大胆的性爱场景挑战观众接受尺度,更挑战华语伦理片传统的价值取向,原因既在创作者的艺术追求也在时代特点。
[关键词]伦理片性爱相对论伦理片是电影中一个历史悠久的片种,是“以反映社会道德问题为主要内容”,“主要以家庭、婚姻、爱情、友谊等方面问题为中心内容”的故事片。
在我国。
伦理片几乎与电影同时诞生,从郑正秋、张石川开始,到蔡楚生、史东山,到谢晋……电影史上在当时被广泛认可并影响深远的伦理片无不以儒家伦理价值观为标杆,有显在或含蓄的宣教目的,通过故事讲述和人物塑造教导世人“忠、孝、礼、义、廉、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即使被称为“弑父”的第五代成名作,形态上散淡了前辈人精心构筑的故事、情节,内核却更加精英姿态地坚持儒家价值观。
9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上升状态的第六代电影创作群体初涉影坛时逢经济、文化急遽变革,他们是失去经济与精神双重庇护的一代。
政府的经济建设中心论和舶来的消费主义从实物层面弥散到心灵,以儒家价值观为主的传统精神坚守、经世之道受到挑战。
与一边迷茫中寻觅一边成长的第六代不同,同时期精力仍然旺盛的第五代可以理性冷静的分析、判断。
在伦理片创作上,无论可见的影像还是需要分析才清晰的伦理诉求,两个群体不约而同的表现出与之前伦理片一定程度的差异。
伦理片中华传统特色的审美和精神坚守在港台和海外华人的电影创作也有悠久的历史,且更早的表现出视听觉审美和主题的变化。
事实上,严格意义的伦理片之外的不少影片都含有伦理内容,如武侠片《英雄》对于“家——国”的阐释,《满城尽带黄金甲》对帝王家父子、母子关系的探讨,但引起广泛关注的却是近期部分影片,如《色·戒》对身体欲望与家国情结的大胆诠释,《苹果》对漂在都市的婚姻爱情的迷茫和香火传统观念的揭示,《左右》对家庭、性爱伦理和生命伦理的强烈;中突的大胆展示……“郑正秋——蔡楚生——谢晋”所形成的传统中国式伦理片关注着国家、“大”民族与“小”个体之间的冲突且往往以“小我”服从“大我”作为结局,这种拟古典模式在许多国家都能找到类似故事。
浅谈家庭伦理剧中女性形象尹贺当中国进入21世纪后,全国人民生活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活状态。
加入WTO的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超出了每一个人的想象。
在媒体传播时代性别差异被越来越庞大的文化工业,时尚工业炮制出来。
当然,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也随之跟上时代的步伐,女性的形象从新被定义。
在媒体多样化的时代从生活中诞生的电视剧也被注入了鲜活的血液,在现有的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中以现实生活为原型诉说和压缩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生活是女人的战场。
但是这并不是传播的失误或是夸张,社会问题只是被集中起来,展现的是实实在在的社会现状,不可逃避。
女人在生活中战斗不息,我们在社会上生活不止。
相比较亚洲其他国家中国的消费女性形象刚刚进入高峰,男性形象的消费即将登场。
一,大众传媒引导人们价值观改变,女性在社会的形象重新定义每一个时代都会有那个时代的主流意识,人们在对女性在社会上的形象也有着那个时代的独特定义。
还记得1990年播出《渴望》时,人们看到在刘慧芳身上既有中华民族劳动妇女淳朴善良、勤劳贤慧的美德,又因袭着沉重的历史负荷,使得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具有复杂性和深刻性,在广大电视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从此这样的形象被确立成一个好媳妇的标准和榜样。
在那个被新鲜事物吸引着的年代里返璞归真的完美女性形象成为了社会的主流追求。
可是时代的车轮不断向前,中国人民的思想随着经济的进步科技的创新一同进步。
在21世纪的今天,女性的独立和多元化的发展却改变着当今社会的结构和主流意识,也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究其原因是因为媒介的传播刺激的是世人的神经加上经济的过快发展使得本来处于弱势的女性产生了危机感和不安全感。
广告的宣传潜移默化的让女性成为了大众传媒传播消费的畅销符号。
媒介的宣传让社会改变了原有的对女性的定义和女性对自己的塑造,人们跟随者大众传媒的引导方向,而女性在跟随主流意识的同时从新获得发展事业的机会。
女性的形象被颠覆:知性、自信、性感和拜金成了现在女性的代名词。
禁忌的疯狂爱与欲望的交织之旅在人类的情感世界中,爱与欲望是两个深深扎根于内心的情感。
当这两者交织在一起,它们就像两个不可抗拒的力量,引领我们进入一段禁忌的疯狂之旅。
这段旅程不仅能唤起我们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欲望,也暴露出人性的贪婪与虚无。
本文将探讨禁忌的疯狂爱与欲望,以及在这种交织中人类所面临的挑战与危机。
爱与欲望,作为两种独立的情感,各自都有其特点和影响。
爱是一种温暖而无私的情感,它能使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真谛。
而欲望则是一种强烈的渴望,它能激发我们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和占有欲。
然而,当这两种情感相遇时,就会产生一种犹如恶魔般的力量,引导我们踏上一条禁忌的道路。
人们对于禁忌的疯狂爱与欲望的定义有所不同。
对于某些人来说,禁忌可以是指违背道德与伦理的行为,如婚外情或禁忌的恋情。
对于另一些人来说,禁忌是指某些特定的对象或领域,因社会规范而被禁止或视为不可及的。
然而,无论是哪种定义,禁忌的疯狂爱与欲望都是带有诱惑力的。
这种诱惑力往往是源于人性的贪婪和虚无。
人类天生具有贪婪的本性,希望拥有更多的权力、金钱和地位。
在禁忌的疯狂爱与欲望中,这种贪婪被放大,使得我们不择手段地追求自己的欲望。
同时,人类也是一个追求无止境的存在,因此即使拥有了某种爱或欲望的满足,也会再次寻求更高级别的刺激。
这种虚无的追求使得禁忌的疯狂爱与欲望在我们内心中蔓延开来。
然而,禁忌的疯狂爱与欲望也带来了挑战与危机。
首先,这种爱与欲望往往与我们既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相冲突。
它可能违背我们对于婚姻、家庭和社会责任的承诺,导致我们陷入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其次,这种爱与欲望也容易使我们失去理性和判断力,盲目陷入一种无法控制的疯狂之中。
这样的疯狂可能会使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甚至损害我们自己和他人的利益。
然而,禁忌的疯狂爱与欲望也有其价值和意义。
它能唤醒我们内心深处沉睡的部分,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本质和极限。
它使我们不断探索自己的欲望与能力,并在挑战与危机中成长。
现代主义文学的巅峰之作:《洛丽塔》的狂欢与自省1. 引言1.1 概述在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史上,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创作的《洛丽塔》被公认为一部具有巅峰地位的作品。
该小说以其深度的思考、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复杂的文体而闻名于世。
它不仅仅是一部精彩的犯罪小说,更是一个将视角对准道德、性别和自我反省等问题的杰出范例。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章节来探讨《洛丽塔》这一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首先,我们会简要介绍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与发展,并提及该流派的一些特点以及对文学界产生的影响。
随后,将着重探讨《洛丽塔》这部小说所处背景以及其对现代主义文学带来的革新和影响。
然后,我们将详细分析小说中狂欢和自省两个核心主题在情节、人物和语言上如何得到呈现和深化,并通过解读小说中关于性别、道德等议题所蕴含的启示来展示其思想深度。
最后,我们将以结论部分对《洛丽塔》的价值和地位进行评估,并探讨它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关系,以及它对当代文学所产生的影响和启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洛丽塔》这一现代主义文学经典之作,并剖析其中蕴含的狂欢与自省主题。
通过对小说背景、作者意图以及读者启示等方面的探讨,旨在展示《洛丽塔》作为现代主义文学巅峰之作所具有的深刻思想和文学价值。
同时,通过分析《洛丽塔》对性别、道德等问题的触发与引导,探索该小说对当代社会和文学的影响以及给予后继创作带来的启示。
2. 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与发展2.1 现代主义文学概述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期出现的一种重要文学流派,对传统文学形式和观念进行了颠覆和重塑。
它强调表达个人情感、思想和体验的独特性,拒绝传统叙事结构和线性时间,并运用象征、意象和流畅的叙述风格,突破了传统写作的限制。
2.2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现代主义文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首先,以个人经验为基础,强调内心体验和意识流的呈现。
作家常常以第一人称视角写作,描绘主人公情感、思想和体验的独特性。
中西方文学乱伦母题比较研究中西方文学中的乱伦母题比较研究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文学作品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对于世俗道德的挑战和突破,而乱伦作为其中最为极端和禁忌的母题之一,一直被文学家们广泛探讨和描写。
本论文旨在对比中西方文学对于乱伦母题的描写和呈现,分析其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的异同。
一、乱伦的文化历史渊源1. 中西方文化对于亲属关系的定义和分类方式的异同;2. 中西方古代神话和传说中的亲情关系及其与人类禁忌的关联;3. 中西方古代文学中的乱伦母题走向及其历史变迁。
二、中西方文学中的乱伦母题描写比较1. 中西方文学中乱伦形象的构成和表现方式的异同;2. 中西方文学中乱伦母题的结构和叙事模式的异同;3. 中西方文学中乱伦母题的审美取向和风格的异同。
三、中西方文学中乱伦母题的社会、道德和伦理反思1. 中西方文学中对于乱伦母题的道德和伦理反思的比较;2. 中西方文学中乱伦作品对于家庭伦理结构和亲子关系的影响;3. 中西方文学中乱伦作品对于性别关系和性别角色的影响。
四、中西方文化乱伦母题的价值观比较1. 中西方文化对乱伦母题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异同;2. 中西方文化对乱伦接受度的比较;3. 中西方文化对乱伦母题边界和禁忌的认知和反思。
结论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学中对于乱伦母题的描写和对其的社会、道德、伦理反思,以及对于乱伦母题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的比较,可以发现其显著的异同之处。
中西方文化中的乱伦母题所呈现出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也反映了不同文化在价值观和道德观上的分歧。
1. 乱伦的文化历史渊源该提纲主要分析中西方文化对于亲属关系和乱伦的定义以及分类方式的异同,以及从神话和传说中的亲情关系出发,分析古代文学中的乱伦母题走向及其历史变迁。
这一部分的研究可以从文化分析角度入手,对比中西方文化对于亲属关系、家庭结构、性别角色等方面的不同,系统性地解读乱伦母题的文化渊源。
2. 中西方文学中的乱伦母题描写比较该提纲主要分析中西方文学中对于乱伦形象的构成和表现方式的异同,以及乱伦母题的结构和叙事模式的异同,以及审美取向和风格的异同,这一部分可以从文学风格、审美眼光和叙事手法等角度入手,深度探究中西方文学中对于乱伦母题的表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