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84.50 KB
- 文档页数:4
鲁教版地理必修3?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开展一一以东北地区为例? 教案第二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开展------以东北地区为例【考纲要求】知识与技能1.根据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资源优势,分析其农业生产结构及农业生产布局特点°2.熟悉黑土、林区、湿地开发利用中产生的问题以及保护举措.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开展的利弊因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比照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2.初步探讨农业可持续开展的方法与途径,从而树立人地和谐的开展观点.【重点难点】1.东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和资源优势.2.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特点.3.黑土、湿地、林地在开发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整治.第1课时【根底梳理】一、自然环境4、东北地区范围包括、、三省及自治区东部.、是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根本特征.地貌格局呈状, 外侧是,中间是上下起伏的山脉和山地丘陵,内侧那么是广阔的.5、东北地区大局部位于温带气候区,自南向北跨、、,热量分布南北差异较大.降水自向递减.6、辽宁南部、、暖温带水果可正常生长;中部可以生长、、、高粱、水稻、、亚麻等春播作物;大兴安岭北部的山地属于寒温带气候,以、马铃薯、大豆为主.4、东北地区植被以和为主,并分布有和.二、土地资源及其开发1、土壤肥沃东北地区分布着和等土壤类型.其中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o平原的东部和北部、平原西部是黑土的主要分布区. 平原的中西部是黑钙土的主要分布区.2、土地资源丰富东北平原是我国的平原,是全国人均耕地量的地区,非常适合机械化作业.东北还是我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之一,这些荒地主要分布在、自治区,、也有少量分布.3、土地开发新成立以来,东北建立了一批国营农场,荒地的大量开垦增加了耕地面积,昔日的“〞变成了“ —4、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区,既是水源地、蓄水池,又是我国特有珍的栖息地,对、保护和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保护陆地生态系统,对已开垦的荒地将逐步还、还、还.【要点突破】1.自然环境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根本特征.地貌格局呈半环状,外侧是河流,中间是上下起伏的山脉和山地丘陵,内侧那么是广阔的平原.东北地区大局部位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热量分布南北差异较大.>10c的积温,辽宁南部可达3600C,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可正常生长;中部可以生长春小麦、大豆、玉米、高梁、水稻、甜菜、亚麻等春播作物;大兴安岭北部的山地属于寒温带气候,>10c的积温为1000c左右,以春小麦、马铃薯、大豆为主.东北地区的降水量分布差异也较大,自东南向西北递减〔见下表〕.【检测与评估】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关于东北地区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①土壤有机质含量高②平原地区耕作层厚度大③三江平原西部是黑钙土的主要分布区④地势平坦,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2.东北地区生产潜力较大的两种土壤是〔〕①黑土②黑钙土③棕壤④沼泽土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3.以下条件中,东北地区所具有的社会经济优势是〔〕A. 土地平坦,土壤肥沃 B .降水较多,水热配合好C.纬度高,热量缺乏 D .开发历史短,人均耕地多以下图是某地区地形图,完成4〜6题.4.与太湖平原、珠江比,图示地区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是A.单位面积产量高BC.交通兴旺D5.以下不属于该商品粮基地特点的是A .以国营农场的经营方式为主B.粮食商品率处于较低水平C.已经形成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130 E〔〕 .人均耕地面积大・水热条件好东北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局部(1)地形区名称: A, B , , C, D(2) C 处干湿状况是 ,其主要粮食作物是 ,主要经济作物是,该地农田遭受破坏,为保护农田,应在 处营造防护林.(3) B 地形区的典型树种是 , C 地形区的著名能源基地是第2课时【根底梳理】三、农业生产和布局D.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6 .图示平原开展农业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A.热量条件B . 土壤条件C .降水条件D .光照条件三江平原有面积最大的沼泽湿地,有“北大荒〞之称.经过多年开垦,“北大荒〞已变成“北大仓〞.阅读以上材料,答复5〜7题.7 .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是A .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环境质量B C.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 D8 .沼泽遭破坏后可能产生的后果是 A .沼泽化面积扩大,土地荒漠化加剧 BC.河川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上升 D .消纳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物 .修养水源、保持水土、限制污染・气候变干、盐渍化土壤面积缩小.生态环境破坏,动植物资源减少 9 . 2000年国务院下令停止围垦三江平原的沼泽地,其主要原因是()A .保护湿地上的森林资源B .保护湿地,改善生态环境C.我国粮食富足,不需要再生产粮食 D .参加WTQ 我国可大量廉价进口粮食、综合题10 .以下图为沿甲(49.5 ° N, 117.5 ° E)、乙(44.5 ° N, 131 ° E)两地连线的地形剖面图,读图答复以下问题.1、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从20世纪50年代起,东北地区建立了一批国营农场,东北成了全国重要的基地, 还是我国最大的生产基地.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主要集中在、、三大林区.其中省是全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份.2、农业布局东北地区自东向西可分为以为主的交错地带,以为主的、、地带和—地带,自南向北可区分为地带、地带和交错地带.四、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开展1、黑土的开发黑土开垦为耕地后,会引起土壤冲刷, 流失较为严重,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使农作物单产与品质逐年下降.为提升土壤的肥力,应改进耕作制度,注意增强黑土的,增施.2、林业的开展(1)存在问题:长期以来,东重采轻育, —超过,加上、和现象比拟严重,使森林资源不断减少, 日益下降.(2)对策:①坚持以为主,开展以和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②合理采伐,坚持以定采伐量.③增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预防生态环境恶化.3、湿地的保护(1)湿地资源是东北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使的生长环境和的栖息环境日益恶化.(2)保护湿地资源,可以采取以下举措:建立 ,保护现存的天然湿地;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 ;采取—举措,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要点突破】3.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以及其开展成就【检测与评估】 单项选择题 一、选择题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变化方向 农业分布自东向西以林为主的林农交错地带一以农为主的农林地带一农耕地带一农牧 地带-牧业地带自南向北海洋渔业地带-农耕地带-农林牧交错地带 ,湿干林牧全,麦菽遍此地, 形象描述.其布局情况如下表所示:是东北地区农业分布格局的 3、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开展 (1)黑土的开发 土地资源丰富 自 然条 件 优越土壤肥沃 宜农荒地多 山地多至 国农林基 地 建 设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全国最大的甜菜生产基地我国重要的林业生产基地 人工培肥生物、工程 举措湿地生态系统被 破坏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 现有的天然湿地野生动植物的生 存环境恶化湿地利用中的问题湿地的保护举措采取工程举措,恢复已经 退化的湿地水稻、高粱、谷子农业布局4. 治理坡面、沟壑 植树造林(2).湿地的开发黑土肥力下降黑土冲刷 草甸植物保持肥力等,经济作物主要有大豆、甜菜、亚麻等,据所学知识答复1〜4题.1 .东北最具特色的经济作物是 〔 〕 A.大豆、小麦B .甜菜、大豆C .甜菜、小麦D .玉米、高粱2 .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情况是 〔〕A.北部有冬小麦、大豆 B.中部有春小麦、玉米、大豆C.中部有棉花、玉米、甜菜 D .南部有春小麦、亚麻、棉花3 .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局部,同时又能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是〔〕 A.黑土地B .黄土地C .沼泽D .土壤4 .黑土培肥和沼泽土改进的主要举措分别是 〔〕A .增施有机肥料和植树造林B .植树造林和防治洪涝C.秸秆还田和土壤熟化D.增施有机肥料和防治洪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迎接国际市场对我国农业生产冲击而 采取的重要举措.为此我国东北地区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同时进行了产业 结构调整.如生产的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并成为免检产品〔有机食品: 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标准生产加工、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 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畜禽产品、蜂蜜、水 产品、调料等〕.5 .大兴安岭林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为〔 〕A.充分利用林区资源优势,加大对林区野生动物资源的开发力度B.改单一林业经济向多种经济开展,如开展旅游业、养殖业等C.综合开展农林牧副渔等各行业,实现全面开展D.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开展林木加工业 6.东北平原的农业开展方向为〔 〕A.大力开发后备荒地,以增强商品农业的地位B.大力开展有机食品的生产C.主导产业以农产品加工替代种植业D.全面开展大豆种植业以占领国际市场7 .水稻一般生长在我国的南方,但是在我国东北地区也有大面积的水稻种植,主要原因是〔 〕①东北地区劳动力丰富②东北地区有些区域光、热、水及土壤条件能够种植水稻④培育优良品种,改进种植技术C .②④D .①④③东北地区热量丰富,降水充分A.①② B .③④8.围绕秸秆有四种不同利用方式,综合效益最好的是A.甲 B .丙 C .乙D9.四种利用方式中,最不利于恢复土壤肥力的是A.甲 B .丙 C .乙D二、综合题10.读我国造林重点区域分布图,答复以下问题.(1)图中A所示范围是我国的,建设该防护林的目的(2)图中B所示范围是我国的防护林,其建设目的(3)C、D 所在经济区域是,其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 三大林区.(4)从森林的主要功能看, A B两处的森林属林,C、D两处森林属林;从人类影响程度大小看, A、B处森林为林,C D处森林为林.。
—以东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学情分析】学生已学过必修二“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模块中“农业区位因素”“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内容,有了一些基础。
但对具体区域的农业生产发展条件、特点、问题、发展方向的分析,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要求很高,综合性比较强。
学生具有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设计思路】本课先从复习必修二有关农业生产的知识点着手,涉及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东北农业生产的地域类型等。
通过呈现资料和图片,认识东北的位置和范围,在地图上指出东北地区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东北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根据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差异,推断自西向东三大地形区的主要农业类型,自南向北主要农业类型,归纳东北农业生产布局的特点。
【教学重点】分析东北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和布局特点【教学难点】分析东北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思维建模法、合作讨论法【教学流程】导入:以一首歌曲《我的家在东北》请学生说说自己对东北的认识。
生:略设计意图:用歌曲的形式导入课题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热情。
师:课件呈现东北地图,请学生说出东北的位置和范围生:东北位于38º-53ºN,115º-135ºE,,包括东北三省黑、吉、辽以及内蒙古东部设计意图:学习区域首先要了解区域的位置和范围,这是基础,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师:指导学生参考课本P89图4-2-3“东北地区”,填写图1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A____________山脉B_________ 山脉C____________山脉D____________平原G图1E__________ 平原F____________平原G__________ 高原生:略设计意图:在图中读出东北典型的地理事物名称,培养学生空间定位能力,为后面学习东北农业布局做好铺垫。
第四单元第二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及发展农业的自然特征。
2.理解东北地区土地资源及其开发状况。
【重点难点】1.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及发展农业的自然特征。
2.理解东北地区土地资源及其开发状况。
【自主学习】一、自然环境1.范围:、、辽宁三省及自治区东部。
2.基本特征:、沃野千里3. 地貌格局:呈状,外侧是,中间是高低起伏的和,内侧是广阔的。
4.气候:温带气候。
热量差异大;降水量自向递减。
5.农作物:北部寒温带:、、;中部中温带:、、、、、、;南部暖温带:、、。
6.植被、土壤:以和混交林为主,并广泛分布和。
【讨论】1.这里说的东北地区和习惯上所称的东北是不是同一范围?2.如何理解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这一自然环境基本特征?二、土地资源及其开发1.土壤肥沃⑴特点:广泛分布着、,含有丰富的,土层深厚,生产力,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
⑵分布:黑土分布:松嫩平原的和、平原西部。
黑钙土分布:平原中西部。
2.土地资源丰富⑴我国最大的平原:,资源丰富。
⑵耕地面积广大,占全国的,人均耕地量最高,为全国平均值的。
集中分布在平原、平原、平原,非常适合化作业。
⑶宜农荒地多: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在省、省也有少量荒地。
3.土地开发⑴商品粮基地的建设:经过大规模建设,建立了一批国营农场。
特别是平原作为我国农业开发地区,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开垦了大量荒地。
⑵沼泽地的开发与保护:①生态意义:既是、,又是我国特有的珍禽、的栖息地,对调节、保护和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②保护:为保护陆地生态系统,北大荒将不再开垦的荒地,并对已开垦的荒地要求逐渐还、还、还。
土地开发进入良性循环阶段。
【讨论】1.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今后粮食生产要靠垦殖湿地扩大耕地规模来实现。
这句话是否正确。
2.沼泽面积大量减少,会带来哪些影响?【知识补充】1.湿地类型:⑴沼泽湿地:主要分布于东北的三江平原、大小兴安岭、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若尔盖高原及海滨、湖滨、河流沿岸竺等,山区多木本沼泽,平原为草本沼泽。
区域农业发展导学案姓名: 班别: 学号:【课前预习】 一、东北地区概况1、东北地区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东部。
2、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名称A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C ____________D ____________E ____________F ____________G ____________H ____________3、在上图中适当位置写出流经东北地区的主要河流名称。
(黑龙江、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辽河)4、东北地区的土壤主要是______、_______土壤肥沃。
5、结合书本P 62图4.4得出东北地区年降水量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地图册》P 179“中国温度带的划分”,东北地区温度带由南往北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_____,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______。
6、根据右下图分析得出,影响东北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该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对应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____,气候成因是:_______________,受气候影响,该地农作物在生长期间容易受到_____的影响,该地的耕作制度是_______。
二、回顾: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条件)有哪些?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HC D E B A G F G活动一:阅读书本P60—62,据已有知识和材料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优势条件。
区位优势条件:活动二:根据下图材料分析气候因素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
影响:(2014.濮阳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问题、策略【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图文材料,能够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特点。
2.通过阅读图文材料,能够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方向,增强归纳能力,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思想。
【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某区域农业生产的问题及策略,是研究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因此本课的重点是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问题及策略。
重点突破,可以采用读图分析、小组合作的方法。
2.教学难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可以从农作物种类、农业生产结构、农业专业化特征等角度分析,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可以采用知识迁移、读图分析等方法简化问题。
【课前准备】提前布置学生搜集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相关照片、文字介绍、视频等材料,用于课前交流。
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
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
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
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
表1 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课堂活动设计】探究活动1:读“东北三省农业产值结构统计图(2000年)”“东北地区粮食作物分布示意图”“东北地区林地分布示意图”,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
[内容解析]课本与“东北三省农业产值结构统计图(2000年)”放在一起的,还有“东北三省农业种植面积构成示意图”和“东北三省粮食产量构成示意图”,后两幅图过于详细,为简化问题,可以不用。
“东北三省农业产值结构统计图(2000年)”显示出了东北地区农业结构的完整性。
图1中可以看出东北地区的农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小麦,且水稻分布在南部,玉米分布在中部,小麦分布在北部,实行地域专业化生产。
课本“东北地区林地分布示意图”中可以看出,林地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地。
随着新情况的不断出现:下面的几点内容可以给学生略作介绍:东北地区玉米的种植面积趋于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小麦种植面积急剧下降、畜牧业正在成为东北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主要包括内蒙古高原东部的草原区畜牧业和东北平原的农耕区畜牧业)。
第二节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学习目标] 1.运用地理图表、文字、数据等资料,学会分析某区域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2.结合区域的区位条件,学会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
3.掌握综合分析某区域农业生产存在问题的方法,并找出治理的对策、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一、自然环境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基本特征: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3.自然条件(1)地貌格局呈半环状⎩⎪⎨⎪⎧外侧:河流中间:山脉和山地丘陵内侧:平原(2)气候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北热量差异较大:自南向北跨暖温带、 中温带、寒温带三个温度带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3)植被:以寒温带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并分布有冻土和沼泽。
二、土地资源及其开发 1.土地资源的优势(1)土壤肥沃⎩⎪⎨⎪⎧黑土:松嫩平原的东部和北部、三江平原 西部黑钙土:松嫩平原的中西部(2)土地资源丰富⎩⎪⎨⎪⎧耕地面积大,人均耕地量全国最高,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适合机械化作业宜农荒地多,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内蒙古自 治区2.土地开发(1)开发:进行水利建设,建立国营农场(2)保护沼泽湿地⎩⎪⎨⎪⎧不再开垦三江平原的荒地已开垦荒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3)现状:进入良性循环阶段。
三、农业生产和布局 1.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1)农业⎩⎪⎨⎪⎧结构比较完整,以耕作业为主导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最大的甜菜生产基地(2)林业⎩⎪⎨⎪⎧地位: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黑龙江省是全国最 大的木材调出省份分布: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大林区2.农业布局(1)特点:明显的地域性。
(2)布局①自东向西⎩⎪⎨⎪⎧以林为主的林农交错地带以农为主的农林、农耕、农牧地带牧业地带②自南向北:海洋渔业地带、农耕地带、农林牧交错地带。
四、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探究点一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条件读“东北地区略图”,回答问题。
第4.2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第2课时)1. 理解黑土利用中的问题及保护措施;理解并掌握林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理解湿地的生态效益及加强湿地保护的措施。
(重点)2.通过自学课本内容,找出东北地区的黑土、林地、湿地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重点)【自主学习】知识点四、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1.黑土的开发(1)问题:黑土层变,肥力。
(2)产生原因:黑土辟为耕地,遭到破坏,引起。
(3)主要治理或保护措施:①实行“”的耕作制度,注意加强黑土的,增施,以提高黑土肥力。
②,加强对、进行治理。
[典例剖析4]关于黑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黑土的有机质丰富,但仍需培肥 B.黑土的肥力很高,不需培肥C.土壤冲刷不会导致黑土肥力下降 D.辽河平原是我国最大的黑土分布区2.林业的发展(1)问题:森林资源不断,覆盖率不断,森林质量,生态环境。
(2)产生原因:、、、、。
(3)主要治理或保护措施:林业发展应以为主,发展以,坚持以,加强建设,保护生态平衡。
[典例剖析5]森林覆盖率降低直接导致的生态问题是( )A.木材产量减少 B.火灾、水灾频繁 C.野生动植物资源数量减少、珍稀物种濒临灭绝D.不利于森林更新3.湿地的保护(1)问题:许多湿地生态系统;湿地面积;的环境和的环境日益恶化。
(2)主要治理或保护措施:①建立保护区,保护好;②对逐步退田;③采取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知识点五、特色农业概念:特色农业是应用,以当地为主的,用带动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
[合作探究1]东北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成效显著,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合作探究2]发展特色农业有哪些意义?[合作探究3]你还了解哪些特色农业?试对本地发展特色农业提出一些建议。
[典例剖析6]近年来,黑龙江省为进一步发挥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优势,通过网络平台,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农业生产模式,抓好“人参第一车间”,做大人参文章,打好绿色牌,使特色产业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地理ⅲ鲁教版4.2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教案第二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区为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吃饭、穿衣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问题,历来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头等大事,而为人们提供粮、棉、油、肉、禽、蛋、奶等基本生活资料的农业,历来也是重要的基础部门。
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地区不同,其生产状况、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也不尽相同。
教材以东北地区为例,探讨农业持续发展问题。
教材选择讲述东北地区,主要是考虑东北地区是比较完整的地域单元,该地区平原辽阔,土地肥沃,并有富饶的森林和矿产资源,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商品粮、大豆、木材生产基地和重工业基地。
本节教材不是全面分析东北地区在自然、经济和人文方面的地理特征,而是注重抓住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主要问题来加以分析论述,抓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思想,目的是为了讲述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教学要求:1.通过地图了解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
2.掌握东北地区的土地类型及粮棉油糖基地的分布。
3.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图文结合,学会从活动、知识窗等栏目中将知识加以概括。
4.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提高自己的环抱意识;认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互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势及其利用保护东北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学难点农业区如何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学情分析学生基础较差,对农业了解较少,教师要对给学生直观的知识。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学生预习的落实情况,并了解和归纳学生的疑惑,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和更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阅读教材88页导言,并对比图4-2-1和4-2-2,思考问题。
其间差异的原因有:东北地区开发历史短、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首位。
虽单产较低但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大,机械水平高,故人均粮食产量很大,供给较多的商品粮,粮食的商品率高。
东北地区粮食单产偏低的原因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粮食作物一年一熟;而太湖平原纬度较低,水热充足,作物一年两熟,单产偏高。
§4.1 《区域农业发展可持续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利用地图描述出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能够通过回忆,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说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2、能够利用地图等资料,从地形、土壤、气候、水资源等方面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3、能够利用图表、文字等资料,从市场、人口、社会经济基础、科技水平等方面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社会条件
4、能够通过读图分析出东北地区不同时期农业布局的特点
5、通过资料,说出该区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学习思路指导】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分析模式
①在哪里?(区域定位)→②有什么?(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③怎么样?(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及存在的问题)→④怎么办?(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措施)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自然环境(阅读课本89-90页及地图册中国的气候、人口分布图),归纳总结一下问题:
1.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
2.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地形、水文)
3.东北地区的气候,降水的分布规律。
(拓展:谈谈热量带与作物的分布)
4. 东北地区的景观(植被)
知识点二:土地资源及其开发
1、土壤肥沃
2、土地资源丰富。
阅读课本P91分析!为什么说东北的土地资源丰富?(找出三个“最”?)
针对东北地区土地资源的现状,总结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
3、土地开发——开垦荒地(阅读课本P91完成下列问题)
开发形式
问题
措施
【合作探究】沼泽的生态意义有哪些?沼泽大量消失会给环境带来什么后果?
知识点三:农业生产和布局
1、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2、农业布局
知识点四: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阅读课本95-97页),归纳总结以下问题
1、黑土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原因?解决措施?
2、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原因?解决措施?
3、湿地功能?面临的问题?原因?解决措施?
【实战演练】
1.①、②、④、⑤所代表的地形单元分别为()
A、太行山、山东丘陵、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B、大兴安岭、长白山、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
C、贺兰山、太行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D、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
2.适宜在⑤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有()
A、春小麦、大豆、甜菜
B、冬小麦、玉米、水稻
C、棉花、春小麦、大豆
D、油菜、茶叶、春小麦
3.在本区东北部发展耕作业首先应该()
A.引入灌溉水源
B.增加土壤肥力
C.平整土地
D.排水
4.目前国家已停止在该区东北部平原开垦荒地,同时建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是()
A.天然林
B.水源林
C.湿地
D.草场
5.国家在该地平原地带兴建了许多大规模机械化农场,从事商品粮生产。
但在这里生产粮食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A.热量条件
B.土壤条件
C.降水条件
D.光照条件
(2008年四川文综)下图示意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与生态定位。
读图,回答6~7题。
6.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方向是()
A.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C.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
D.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
7.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
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
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
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2009·安徽文综·T34(3))下图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
均气温24.6℃。
说明图示区域西北部与东南
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