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省级产业研究院建设与管理
- 格式:pptx
- 大小:835.06 KB
- 文档页数:60
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省重)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参照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省重是全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后备力量和有益补充,是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具备先进科研装备的重要研究基地,是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和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等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
第三条省重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和技术辐射能力的企业建设,分为学科、企业两类省重。
学科类省重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科技领域和方向,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动知识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企业类省重的主要任务是立足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战略需要,面向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竞争前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牵头或参与国际、国家、团体、地方和行业标准的研究、制定与修订,引领新技术的应用和成果转化,带动科技进步。
第四条省重作为科研实体,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以高水平运行管理推动高质量建设发展。
第五条省重建设坚持择优立项、稳定支持、分类管理、定期考评、动态调整的原则。
鼓励和支持产学研联合,发挥资源互补优势,合作共建省重;鼓励厅市(州)共建省重,引导带动市(州)实验室建设,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发展。
第六条统筹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支持省重自身建设、开放运行和自主创新研究。
财政资金采取后补助的支持方式,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省内各级各类科技计划、人才计划、专项等按照"项目+基地+人才+任务"相结合的原则,优先委托有条件的省重承担。
第二章职责第七条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科技厅)是省重的宏观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1.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关于省重建设与发展的方针政策。
宜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宾市科技创新中心入驻机构和团队扶持及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宜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9.04.23•【字号】宜府办函〔2019〕22号•【施行日期】2019.01.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宜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宾市科技创新中心入驻机构和团队扶持及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宜府办函〔2019〕22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部门,相关单位:《宜宾市科创中心入驻机构和团队扶持及管理试行办法》已经市委、市政府审定。
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宜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9年4月23日宜宾市科创中心入驻机构和团队扶持及管理试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充分发挥宜宾市科创中心(以下简称市科创中心)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创新引领作用,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切实增强产业发展智力和技术支撑,结合市科创中心建成后运营管理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市科创中心是指由市科教集团公司在临港经开区投资建设的科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及配套服务的创新创业综合体。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入驻机构是指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以市科创中心为主要运营场所开展业务的科技研发和科研服务机构。
第四条市科创中心入驻机构的资格审核、入驻程序、鼓励政策和措施以及考核机制等适用本办法。
入驻市科创中心的科技研发和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应遵守本办法的有关规定。
第五条市科创中心的主管部门是市大学城科创城服务局,业务指导单位是市科技局、市委人才工作局。
市科技局和市直相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市科创中心入驻机构的业务指导、行业管理、行政审批及政策执行等工作。
第二章入驻条件和程序第六条经依法登记或注册成立开展业务,税务解缴关系和统计数据在宜宾市,符合宜宾产业发展定位的科技研发和服务机构均可入驻市科创中心。
经行业主管部门推荐,从事与宜宾“8+2”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特别是电子信息、汽车、轨道交通、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领域产品和技术开发应用的科技型企业,符合前款规定的,可以入驻市科创中心。
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滁州市2019年省级及以上开发区考核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滁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9.07.05•【字号】滁政秘〔2019〕97号•【施行日期】2019.07.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滁州市2019年省级及以上开发区考核办法的通知滁政秘〔2019〕97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滁州市2019年省级及以上开发区考核办法》已经市政府第3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9年7月5日滁州市2019年省级及以上开发区考核办法为认真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实施意见精神,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风向标”作用,持续夯实全市经济发展主战场、主阵地,推动全市各开发区规模扩XXX产业转型升级,结合我市各开发区建设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对象(一)8个省级开发区:滁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明光经济开发区、全椒经济开发区、来安经济开发区、定远经济开发区(定远盐化工业园)、凤阳经济开发区(小岗产业园、凤阳宁国现代产业园)、琅琊经济开发区、南谯经济开发区。
(二)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新苏滁高新技术开发区单独考核。
二、指标体系(一)8个省级开发区。
1. 计分制指标。
8个省级开发区设招商引资、园区投入、发展成效、营商环境、“三看三比”评价等五类20项指标(见附件1),总分100分。
2. 加扣分因素。
(1)每新开工一个30亿元(或外资3亿美元)以上工业项目加2分,每新开工一个20亿元(或外资2亿美元)以上工业项目加1分,每新开工一个10亿元(或外资1亿美元)以上工业项目加0.5分,加分最高不超过3分。
由市发展改革委负责。
(2)每新投产一个30亿元(或外资3亿美元)以上工业项目加4分,每新投产一个20亿元(或外资2亿美元)以上工业项目加2分,每新投产一个10亿元(或外资1亿美元)以上工业项目加1分,加分最高不超过6分。
青岛市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2019年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青发〔2015〕8号)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青岛市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研究中心)运行管理,促进工程研究中心健康快速发展,充分发挥对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依据《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根据《山东省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2018年修订)》(鲁发改高技〔2018〕1435号),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工程研究中心,是依托企业、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围绕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而设立的研究开发平台,是基础研究成果向工程技术转化的重要途径,是本市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程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围绕重点产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关键工艺试验研究、重大装备样机研制、相关标准制定、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及为行业提供技术服务等。
第三条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对全市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布局进行宏观指导,组织开展认定和评价等工作。
各区(市)发展改革部门、各经济功能区发展改革部门是工程研究中心的主管部门;承担单位为市属或中央、省驻青单位的工程研究中心,主管部门为市发展改革委。
第二章申报认定第四条工程研究中心认定原则上每年开展一次。
市发展改革委发布通知进行安排,明确重点支持领域、申请材料、受理时间等事项。
第五条申请单位应具备条件(一)申请单位为本市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应具有较强综合实力。
申请单位拟申报的市级工程研究中心应运行三年以上。
申请单位为企业的,其固定资产原值应不低于3000万元,或者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8%以上;申请单位为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的,拟申报工程研究中心近三年每年的建设与运行经费应不低于300万元。
(二)申请单位应具有较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凝聚一批高层次团队带头人和专职科研人员。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公布省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建设及运行情况评估结果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9.02.19•【字号】浙发改高技〔2019〕73号•【施行日期】2019.02.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研机构与科技人员正文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公布省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建设及运行情况评估结果的通报浙发改高技〔2019〕73号各市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浙江大学、省农科院、省建投集团、省机电集团、省交投集团、水利部杭州机械设计研究所: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省级和国地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的管理,依据《浙江省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与《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试行)》,按照《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建设及运营情况评估工作的通知》(浙发改高技函〔2018〕856号)要求,我委委托第三方机构对2009-2016年获批的73家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2016-2017年度的建设运营、科研活动与创新成果、经济与社会效益等建设及运行情况进行了评估。
现将有关结果通报如下:一、评估结果浙江理工大学纺织纤维材料与加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26家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评估结果为优秀。
浙江大学工业生物催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26家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评估结果为良好。
浙江双林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塑料管道制造装备工程研究中心等16家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评估结果为合格。
5家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评估结果为不合格。
(具体名单见附件)。
二、处理意见(一)对于评价结果为优秀的26家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二)对于评价结果为不合格的5家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撤销其中4家称号:浙江德通变压器有限公司干式变压器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圣泓工业设计创意有限公司汽车虚拟数字化设计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浙江富春江环保热电股份有限公司造纸污泥焚烧发电利用工程实验室、一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绿色电子辅助材料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第20卷第2期2021年4月2Vol.20Apr.2021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POLYTECHNIC COLLEGE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地方高校产业学院建设——以服务绍兴集成电路产业为例秦虹(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绍兴312000)摘要:为配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域产业规划推进迅速,地方高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也更加凸显,产业学院作为一种新的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已有不少的实践探索,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提出一种产业学院的新业态——产业学院联盟,旨在促进地方高校的人才供给与全产业链需求的融合。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集成电路产业;产业学院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558(2021)02-47-04DOI:10.3969/j•issn.1671-6558.2021.02.010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College in Local Universities UnderBackground of Yangtze River Delta Integration-------Taking Serving Shaoxing IC Industry as an ExampleQIN Hong(Zhejiang Industry Polytechnic College,Shaoxing Zhejiang312000,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cooperate with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Delta,the regional industrial planning has been promoted rapidly,and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ask of serving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has become more prominent.As a new school running mode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industrial college has many practical explorations,but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form of industrial college,industry college alliance,which aim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talent supply of local colleges and the demand of the whole industry chain.Key words:Yangtze River delta integration;integrated circuit industry;industrial college0引言201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产教融合作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体系,要求地方高校不断推进校企合作,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链”融合导向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研究与实践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三链”融合;地方应用型高校;产业学院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1问题的提出。
基于三个方面:一是落实“新时代高教40条”的新要求。
“双万计划”明确:“培育特色优势专业集群,打造专业建设新高地,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方案要求:推进专业与行业、产业融合,如探索以推动创新与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新模式,深化宣传部门与高校共建新闻学院等。
二是适应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新要求。
“北京指南”提出要:“深入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大学组织创新,探索建设一批与行业企业等共建共管的产业或行业学院”。
三是没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地方应用型高校能否建、如何建产业学院。
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如湖北H 学院、湖北L学院、常熟G学院、东莞C学院探索建设产业学院、行业学院,且积累了经验。
但也有些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建设产业学院存在一定的困难与困惑,因此,有必要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
1.2 课题界定。
本课题所提及的“三链”融合是指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和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之间的融合。
本课题所研究的产业学院是地方应用型高校依托优势学科专业,打破学科、专业和企事业之间壁垒,统筹全校与社会资源建设的新型二级学院。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近5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产业学院”“行业学院”“产教融合”进行了广泛的探索,相关文献较为丰富,但“三链”融合导向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研究的研究则较少。
1.3.1国内研究现状。
一是产业学院概念内涵及出现意义的研究。
如郑琦(2014)、励效杰(2015)、徐秋儿(2015)、孙柏璋和龚森(2016)等对产业学院出现背景、概念及实践进行了探讨。
二是产业学院建设模式研究。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政策措施的通知正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政策措施的通知粤办函〔2019〕289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关于支持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政策措施》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农业农村厅等相关部门反映。
省政府办公厅2019年8月30日关于支持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政策措施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
2020-2022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列为省重点建设项目。
为支持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现提出以下政策措施:一、加强用地保障(一)将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下简称农业产业园)建设用地纳入预留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使用范畴。
农业产业园所在地级以上市按照不低于50亩/园的标准一次性安排农业产业园用地指标,在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中保障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做到应保尽保,并列入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
省自然资源厅会同省农业农村厅落实,对未执行到位的市报告省政府并通报全省。
(责任单位:省自然资源厅、农业农村厅,农业产业园所在地级以上市政府)(二)采取“点状”供地模式支持农业产业园建设。
一是经认定的“点状”用地用于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设占用土地,可申请修改规划,使用预留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按照“建多少、转多少”的原则,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或村庄规划确定规划条件,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手续,按建设用地管理。
二是对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区内的生态保留用地,可不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手续,按现用途管理,由项目用地单位与土地权利人依法协商种植、养殖、管护与旅游经营关系,并依法办理集体土地流转手续。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湖北省科技创新平台(基地)相关备案管理办法(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科学技术厅•【公布日期】2019.12.30•【字号】鄂科技规〔2019〕1号•【施行日期】2019.12.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湖北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湖北省科技创新平台(基地)相关备案管理办法(实施方案)的通知鄂科技规〔2019〕1号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科技局:为贯彻落实《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鄂发〔2018〕28号)文件精神,省科技厅就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等省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进行了研究,分别制定了《湖北省新型研发机构备案管理实施方案》《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备案管理办法》《湖北省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等三个文件,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湖北省科技厅2019年12月30日湖北省新型研发机构备案管理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科技部《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国科发政〔2019〕313号)、《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鄂发〔2018〕28号)文件精神,引导和推动湖北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完善创新体系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布局,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以应用开发研究、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创新为重点,着力打通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化之间的通道,着力破除制约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加快建设一批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产学研金政相结合、公共性与盈利性兼顾的新型研发机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创新支撑。
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建设与运行模式研究与实践——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为例2020 年8 月,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明确提出:职业学校要积极与优质企业开展技术协作,共建创新平台,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1-3]。
在产教融合政策的推动下,产业持续转型升级,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新载体应运而生。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2019 年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A 档建设单位,教学目标为与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
学校“双高计划”建设任务明确提出要把围绕装备制造产业链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作为校企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抓手和载体。
本文以先进制造精雕产业学院为例,介绍了产业学院建设和运行的模式,以期带动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其他产业学院的建设,也为职业院校建设产业学院提供参考。
1 产业学院建设意义和可行性分析1.1 服务区域支柱产业,支撑地方经济发展陕西省作为西部重要的经济省份,以及国家早期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其航天航空、军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史相对悠久,对于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拉动作用,是陕西省重要的支柱产业。
以西飞集团、西航集团、西光集团、西安昆仑实业、陕西秦川等知名企业为代表,形成了先进制造、精密加工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也是我国航天航空、军工、高端机床的主要生产基地。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装备制造类专业一直致力于服务地方支柱产业创新发展,始终把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行业企业转型升级的保障与支持,响应政府号召,顺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校企联合建设先进制造精雕产业学院,既能保证产业人才需求侧与学校人才供给侧的紧密衔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解决企业技术升级问题,又能实现校企资源共用、共享,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4]。
1.2 高水平专业群对接支柱产业,奠定合作的基础校企共建产业学院,要选择与支柱产业对接紧密的优势专业,以先进制造精雕产业学院为例,共建专业群选择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涵盖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数控技术、机械设计及制造、电气自动化、机电设备维修等专业。
产业学院创建中的问题与对策摘要:产业学院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办学模式,打通了求学与就业的通道,整合了社会各方的教育教学资源,是产教融合、理实一体的新型组织形态。
广州华商职业学院依托华商教育集团强大的资金优势及丰富的办学资源,在校外实践教学省级示范基地的基础上,深入发掘合作潜力,与广州太阳城大酒店深度融合成立旅游与酒店学院,与壹玖柒捌(广州)生态旅游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华盈茶饮文化研究院,在创建特色产业学院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产业学院产教融合问题与对策一、产业学院的特色与发展1.大湾区建设加快了产业学院发展。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大湾区在发展中落实《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建设制造强国。
这就对进一步深化育人机制,更好地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培养与企业无缝接轨的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粤港澳大湾区是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和重要增长极,湾区科技产业最具有竞争力,大湾区发展需要大批量职业技能人才,这无疑为湾区内的高职院校深入推进产业学院发展带来了动力。
2.产业学院催生了多元化办学模式。
产业学院的诞生,推动着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多元化,弥补了原来以学科性为主体的高等教育结构单一的不足;产业学院的校企合作,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同频共振。
以广州华商职业学院为例,学院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依托华商教育集团强大的资金优势及丰富的办学资源建设旅游酒店产业学院。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促进创业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协同育人为路径,以服务地方为己任,产教融合,双赢发展。
旅游与酒店产业学院由三部分组成:广州太阳城大酒店是产业学院的实习基地;华商会议中心以及国侨办“中餐繁荣基地”是产业学院的实训场地;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校区内的酒店管理学院是理论教学主体,三部分即密切融合,有各方其责,形成了厂中校、校中厂育人模式。
宁波市科学技术局、宁波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宁波市产业技术研究院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宁波市科学技术局,宁波市财政局•【公布日期】2022.03.17•【字号】甬科合〔2022〕18号•【施行日期】2022.03.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其他规定正文宁波市科学技术局、宁波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宁波市产业技术研究院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甬科合〔2022〕18号各区(县、市)科技局、财政局,各功能区管委会科技管理部门、财政管理部门,各有关单位: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宁波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依据《关于加快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改革的若干意见》(甬党改〔2019〕6号)等文件,市科技局会同市财政局研究制定了《宁波市产业技术研究院认定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宁波市科学技术局宁波市财政局2022年3月17日宁波市产业技术研究院认定管理办法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认定条件第三章认定程序第四章绩效评价第五章政策支持第六章监督管理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集聚高端创新资源,高质量推动宁波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规范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认定和管理,根据《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国科发政〔2019〕313号)、《中共宁波市委关于深入实施人才和创新“栽树工程”,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甬党发〔2020〕26号)、《关于加快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改革的若干意见》(甬党改〔2019〕6号)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宁波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指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创新发展需求,以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为目的,主要从事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孵化科技企业和集聚高端人才的独立法人机构。
第三条研究院的认定管理由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和属地科技、财政管理部门根据本办法共同负责。
市科技局负责组织开展研究院认定的申报受理、形式审查、专项审核、评审论证,组织实施研究院绩效评价,并做好资金使用和研究院监督管理;市财政局负责研究院的专项补助资金预算安排、资金拨付,会同市科技局开展绩效评价和专项监督检查。
浙江省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2017年中央1号文件)、《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浙政办发〔2016〕132号)和《浙江省“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规划》(浙科发农〔2016〕105号)精神,进一步培育壮大农业科技型企业,补齐农业科技短板,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市场需求、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合力推进"的原则,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建立一批具有较高层次和水平的企业技术研发机构.主要任务是:(一)引领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应把突破关键技术瓶颈、补强创新短板、促进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要目标,通过开展科技攻关,提升农业产业创新能力。
积极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起草修订工作,推动行业共同进步。
(二)做大做强农业科技型企业.通过开展科技攻关和产业化开发,不断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推动传统农业企业转型升级,提升涉农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真正使农业科技- 1 -型企业发挥创新的主体作用。
(三)集聚高端创新资源.通过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建设,引导高层次人才、团队、平台等各类创新要素向农业科技企业集聚,有效聚焦重点、集成资源、形成合力,逐步建立起以农业科技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第三条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将以大农业产业为支持方向,以延伸做强农业全产业链为目标,重点支持以下领域技术创新及产业化:(一)现代种业.(二)十大农业主导产业。
(三)现代农业生态产业.(四)现代农机装备和农业生产设施.(五)营养健康食品开发与保鲜物流。
(六)农产品质量安全。
(七)农业生物产业。
(八)跨界融合农业。
第二章评审第四条坚持企业自愿申报原则,由企业负责填报《浙江省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建设申报书》(附件1)、《浙江省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建设实施方案》(附件2)等申报材料。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健全科技创新市场导向制度的若干意见正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健全科技创新市场导向制度的若干意见鲁政发〔2019〕13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为进一步释放创新创造活力,促进现代产业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抓好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8〕127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建立完善市场导向的科研项目管理体制机制(一)完善科技计划布局和管理。
持续推进省级科技计划体系改革,加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整合力度,建立统一的省级科技计划管理平台,实现项目信息共享。
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建立科技、产业和用户多方参与的项目指南形成机制,实行年度指南定期发布公示制度。
完善分级责任担当机制,减少对项目实施的直接干预。
(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等)(二)完善项目申报评审和过程管理。
推动科研项目由重立项向重项目绩效和标志性成果转变。
精简项目申报要求,实现项目基本信息一次报送,入库共享动态管理。
减少科研项目研发周期各类评估、检查、抽查、审计等活动,推动部门间监督、检查信息互认共享,出现对相关政策认定不一致时,加强与政策制定部门会商沟通。
完善项目验收制度,将技术验收和财务验收合二为一,开展一次性综合绩效评价。
(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审计厅等)(三)改革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