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世界区域地理专题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17
高中常考区域地理知识点汇总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区域地理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模块。
区域地理研究的对象是地球上的各个地理区域,通过整合和梳理相关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和规律。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汇总高中常考的区域地理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和学习。
I. 亚洲地理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也是人口最多的洲。
亚洲地理知识点涉及到地形、气候、经济等方面。
1. 亚洲地形特点- 亚洲地势高低不平衡,东西两侧有高山环绕,中部是高原区。
- 河流众多,包括长江、黄河、恒河、雅鲁藏布江等。
- 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占据了亚洲西北部的大片区域。
2. 亚洲气候- 亚洲地域广阔,气候类型多样,包括寒温带、温带、热带等。
如西伯利亚气候寒冷,印度季风气候独特。
- 考察点常包括中国的气候特点,如东南沿海的长江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则属于干旱气候。
3. 亚洲经济- 亚洲拥有世界上较多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日本等。
- 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主要依靠工业生产、旅游业和跨国公司投资。
- 中东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石油资源丰富,是世界上主要的石油输出区。
II. 欧洲地理欧洲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多样的大陆。
欧洲地理知识点主要涉及地形、气候、交通等方面。
1. 欧洲地形特点- 欧洲位于亚洲大陆的西部,东边和北边分别是乌拉尔山脉和波罗的海。
- 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重要的山脉之一,横贯多个国家。
- 多瑙河、伏尔加河、塞纳河等是欧洲重要的河流。
2. 欧洲气候- 气候类型多样,包括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等。
北欧气候寒冷湿润,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
- 考察点包括英国的海洋性气候,东欧国家的大陆性气候等。
3. 欧洲交通- 欧洲交通发达,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多种交通方式完善。
- 欧洲地理中心位于德国,交通枢纽密集,如法兰克福、慕尼黑等。
III. 非洲地理非洲是人口第二多的洲,也是资源相对较丰富的地区之一。
非洲地理知识点主要涉及到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气候等方面。
高中区域地理基础知识总结(全)高中区域地理基础知识总结(全)Pre-chapter:世界地理概况NO.1全球海陆分布大势1.全球的陆地数据地球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40000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2.南北半球以赤道为界,东西半球以西经20°和东经160°经线为界。
3.大陆与岛屿的概念:面积较大的陆地称为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称为岛屿。
4.大洲的概念:大洲是指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
5.广大的大片水域称作洋,洋的边缘叫海。
6.四大洋——太平洋(最大)、大西洋(S型)、印度洋(M型)、北冰洋NO.2全球陆地地形1.全球陆地起伏悬殊(最高最低点相对高度达9200M以上)2.全球陆地地形错综复杂,以平原、高原和山地所占面积最大3.两大高山带环太平洋高山带科迪勒拉山系亚欧大陆和非洲西北部山脉带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阿特拉斯山脉4.全球高原分类地壳稳定的以古陆块为基底的高原德干高原、巴西高原海拔较高,起伏较大,位于年轻山脉之间青藏高原冰雪高原大陆南极洲5.全球平原分类冲积平原亚马孙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侵蚀平原(由于冰川的东欧平原进退侵蚀形成)总结本章之最——①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
②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③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陆:南极大陆④最大的岛:格陵兰岛。
⑤陆地最高点:珠穆朗玛峰(8843m)⑥陆地最低点:死海的湖面(-400m)⑦世界最大的海:珊瑚海(澳大利亚)。
⑧世界最小的海:马尔马拉海⑨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⑩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⑪世界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NO.3世界的气候1.全球无论是一月还是七月,气温都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2.太阳辐射是形成气候的基本因素3.气候学上以最热月平均气温10℃等温线作为寒带和温带的界线,最冷月平均气温16℃等温线作为温带和热带的界线。
4.等温线的分布规律①南北半球1月份等温线大陆向南弯曲,在海洋上向北弯曲②南北半球7月份等温线大陆向北弯曲,在海洋上向南弯曲——以上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所导致的③若在海洋上等温线向高纬度弯曲,则说明此处有暖流经过;反之,则说明有寒流经过。
地理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一、自然地理区域1. 气候带区划:按照不同气候类型将地球划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大气候带。
在这三大气候带之内,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极地气候、寒温带气候、暖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四种气候类型。
2. 植被区划:根据植被的分布特点和类型,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亚北极带植被带、北针叶林带、草甸带、混交林带、针叶林带、针阔叶混交带、落叶阔叶林带、热带雨林带等多种植被区。
3. 地貌区划:根据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将地球划分为高山地区、高原地区、丘陵地区、平原地区、盆地地区、台地地区等多种地貌类型。
4. 土壤带区划:根据不同气候条件和植被类型对土壤的形成和分布产生的影响,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土壤类型,如红壤区、黄壤区、黄土区、黑土区、盐渍土区等。
二、人文地理区域1. 人口区划:根据人口的分布密度和分布特点,将地球划分为人口稀少地区和人口稠密地区两大人口区域,人口稠密地区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城市聚集区和城市化带。
2. 文化区划:根据不同民族的语言、宗教、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文化区域,如东方文化区、西方文化区、东南亚文化区、非洲文化区等。
3. 经济区划: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源配置等不同,将地球划分为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地区、农业区、矿区等多种经济区域。
4. 政治区划:根据国界、行政区划和政治体制的差异,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政治区域,如欧洲政治区、非洲政治区、亚洲政治区等。
地理区域的划分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是针对地球表面上各种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进行的系统整理和归纳。
不同的地理区域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的联系和互动,这种联系和互动往往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并且对地理区域的划分和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地理区域的划分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和问题,对于地球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管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中地理四大洲知识点总结洲是地球表面上陆地的最高级划分单位,按陆地总体形状和位置可以分为四个洲: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
1. 亚洲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占全球总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
它横跨东半球和北半球,地处北温带和热带交界处,是一个环太平洋地震带、火山带和台风带活跃的大陆。
亚洲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气候和地形多样,包括高山、高原、平原、沙漠和盆地等多种地貌。
亚洲的重要自然地理特点有:喜马拉雅山脉、清江山脉和阿尔泰山脉等高山,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儿茶山、比劳莱克、阿拉尔盆地等淡水资源;地中海气候带、草原气候带、热带气候带和季风气候等气候类型。
亚洲的重要人文地理特点有: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古老文明遗址和不同新型城市、交通和沿海工业基地。
亚洲的重要生产活动有:农、林、牧业,战略矿藏资源(石油、天然气、煤、铁、钢、黄金),原料工业和新型服务业。
2. 非洲非洲是世界上第二大洲,仅次于亚洲,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20%左右。
非洲横跨赤道,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之间,几乎全部处于热带地区。
非洲地形复杂,包括沙漠、高原、平原等多种地貌。
非洲的重要自然地理特点有:撒哈拉沙漠、尼罗河、尼日河、刚果河等天然资源;干旱气候带、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等气候类型。
非洲的重要人文地理特点有:古埃及文明遗址,非洲各种部落和民族,塞内加尔、利比亚、莫桑比克等民族音乐和舞蹈;地中海式古典建筑、非洲丛林内的部落建筑、南部共和国的维多利亚式建筑等。
非洲的重要生产活动有:农、林、牧业和矿业,各种矿产资源、农产品和手工艺品输出,新型的非洲电影、艺术和少数部落社区服务。
3. 欧洲欧洲地处东北半球,是世界第三大洲,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6.8%。
欧洲地形多样,包括高山、高原、平原等多种地貌,其中阿尔卑斯山脉和乌拉尔山脉最为著名。
欧洲的重要自然地理特点有:莱茵河、多瑙河、阿尔卑斯山等天然资源;温带海洋气候、大陆气候、冰川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等气候类型。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引言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对地球表面某一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
本文旨在总结高中区域地理的主要知识点,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学科的核心内容。
二、自然地理1. 地形地貌- 理解不同地形地貌类型(如平原、山地、高原、盆地等)的特点及其形成过程。
- 掌握地形地貌对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的影响。
2. 气候- 熟悉全球主要气候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及其分布。
- 理解气候因素(温度、降水、风等)对区域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水文- 学习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体的分布规律和水循环过程。
- 了解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及水文灾害(如洪水、干旱)的成因和防治。
4. 植被与土壤- 掌握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典型植被类型及其生态功能。
- 了解土壤类型、分布和土壤侵蚀问题。
5. 自然灾害- 学习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和防范措施。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理解人口分布规律、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学习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2. 经济地理- 掌握不同经济类型(如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特点及其地理分布。
- 了解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合作。
3. 交通与通讯- 学习各种交通方式(陆路、水路、航空)的特点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了解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4. 文化与旅游- 理解文化景观的多样性和文化地理的基本概念。
- 学习旅游资源的评价、开发和保护。
5. 环境与发展- 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 了解区域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与GIS- 学习遥感技术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 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原理和功能。
2. 地图学- 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图的分类和地图的解读方法。
高二区域地理知识点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内容。
在高中地理学科中,区域地理是一个重要的分支,主要研究各个地区的地理特点和相互关系。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二区域地理的知识点。
一、我国的区划中国作为一个广袤的国家,根据地理、政治、经济等因素,将全国划分为多个行政区域。
中国的区划主要包括省、直辖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
其中,省和直辖市是以行政为主要界限,自治区则具有一定的行政权力和自治权力,特别行政区则在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二、中华民族的分布中华民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其分布地区涵盖了广大的中国境内。
根据自然环境、历史发展等因素,中华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地区。
其中,东北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华北地区是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华东地区具有较为发达的经济和文化,中南地区地势较为复杂,自然资源丰富,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多样,民族分布较为多样。
三、我国的城市体系城市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我国的城市体系主要分为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和县城等。
一线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二线城市包括天津、重庆、成都、杭州等,具有一定的经济和文化影响力;三线城市则是经济和工业的重要支撑点;县城则是区域内基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城市体系的建设不仅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也与国家的行政管理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四、我国的经济区划经济区划是根据经济联系和发展状况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经济区域的行为。
我国的经济区划主要分为东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西南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和开放的地区,中部地区是我国经济转型和发展的重要区域,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较大的发展潜力,西南地区则是我国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经济区域。
五、全球的区域地理除了我国的区域地理知识点外,全球的区域地理也是高二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
●区域地理学问点——疆域及行政区划●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和行政区划A 我国位于哪个的半球?北半球、东半球B 我国所处的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C 你能说出我国及俄罗斯、蒙古相比,地理位置的优势各是什么?地处中低纬度,海陆兼备1.我国的海疆图(临4海,1洋)•渤海及黄海的分界线:从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经庙岛列岛至山东半岛北端蓬莱角的连线。
•黄海及东海的分界线:西起长江口岸启东角,东至朝鲜半岛南侧济州岛西南角之间的连线。
•东海及南海的分界线:由福建东山岛南端沿台湾浅滩南侧至台湾岛南端鹅銮鼻之间的连线。
•台湾海峡属于东海海疆2.中国的疆域•一、中国在世界的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二、我国的疆域1、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2、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北53°31′N临俄罗斯;南4°15′N临马来西亚;(南北跨近50度,长5500多千米)西73°40′E临哈萨克斯坦;东:135°05′E;(东西跨60多度,长5200多千米)•三、我国面临的海洋1、海疆宽阔,自北向南: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2、岛屿众多:E.g 崇明岛,台湾岛,海南岛……3、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四、陆界和邻国1、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万多千米,陆上有14个邻国2、有6个国家及我国隔海相望●及我国陆地相邻的14个国家:东:朝鲜北:俄罗斯、蒙古西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印度、尼泊尔、不丹南:缅甸、老挝、越南●隔海相望的6个国家:东:韩国、日本东南:菲律宾南: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3.中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是省、县、乡三级建制:⏹——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4.我国的现行的行政区划概况●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可以划分为省、县、镇三级●且可以依据须要设立特殊行政区●我国现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殊行政区。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开发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二、区域的特点:有的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边界是过渡性质的(干湿地区);层次性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对比长三角(华东地区、沪宁杭地区):1、地理位置:30°N~32°N,120°E~122°E,东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与日本隔东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时间长,作物的生长期长。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较为分散,多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长江、京杭运河、富春江、钱塘江、黄浦江6、作物:水稻、冬小麦、油菜、棉花7、矿产资源贫乏。
8、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发达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轻工业,利用交通优势进口矿产发展重工业)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构成东北平原)1、地理位置:43°N~48°N,125°E附近2、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陆性稍强),温暖时间短,作物的生长期短。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较为集中,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于机械化的推广,耕作方式相对粗放,亩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6、作物: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辽南为冬小麦)7、矿产: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8、工业:我国的重化工基地。
四、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为例来分析1、开发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
2、开发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化不利的自然条件为有利的条件。
3、农业时期:成为我国重要的粮仓和棉花、桑蚕的产地。
区域地理重要知识点总结地貌特征是区域地理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地貌特征主要包括地形、地貌起源、地壳运动等方面的内容。
在地形方面,我们需要了解地球表面的起伏和高低变化。
地球上有山地、平原、盆地、丘陵等不同的地形类型,每种地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对区域的发展和环境影响也不同。
地貌起源是指地形的形成过程,包括地壳构造运动、风化侵蚀等地质力学过程。
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不断产生地质变动的现象,包括地壳运动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了解地貌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不同区域的地形地貌变化,为地理研究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气候环境是区域地理的另一个重要知识点。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降水等气候要素。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不同,对植被生长、动植物分布、人类生活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了解气候环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在不同地区进行生产和生活,也有助于预防自然灾害和环境保护工作。
生态系统是区域地理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生态系统是指某一地区内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包括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等。
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对于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生态系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人文地理是区域地理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人文地理主要包括人口、城市、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内容。
人口是地域发展和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和结构差异对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的规模和结构不同对地区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文化是地区的精神支柱,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发展水平差异对于地域认同和社会融合产生重要影响。
经济是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和发展水平差异对地区的资源利用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总结起来,地貌特征、气候环境、生态系统、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是区域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我们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地表形态和地质变化、长期气候状况、生态环境条件和人文发展状态,以便更好地促进地区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
高中常考区域地理知识点汇总区域地理考试中绝对会考到的8个重要国家:日本、印度、埃及、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他们的区域定位、地形河流,全部都要识记哦!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中常考区域地理知识点汇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常考区域地理知识点汇总1自然地理特征1.东亚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及一些小岛组成,形似一张弓,东京是搭箭的交点,似乎要射向太平洋。
2.面积狭小,人口稠密,人口超亿的国家(1.27亿)。
3.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横滨最大海港,东京是第三大港。
4.境内多山,平原狭小——关东平原最大。
5.火山之国,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6.季风显著,海洋性强: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区比较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
年降水量偏多且较均匀,气温的年较差较小。
多梅雨、台风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1)海洋性强的原因:岛国,深受海洋的影响,沿岸有强大的日本暖流流经,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
(2)主要气候类型:本州岛中部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
(3)日本群岛东西两岸的降水季节分配有何不同?原因?①冬季:西北季风经日本海携大量水汽,受日本西岸地形抬升产生大量地形雨,降水较多,东岸则是背风坡。
②夏季:东南季风从海洋上来,受地形抬升降水多,而西部是背风坡。
(4)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但自然灾害损失却位于世界前列的原因:①日本为岛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侧,经常受到台风、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的影响;②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是火山、地震的多发区:③气候为季风气候,在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下,多水旱等气象灾害;④地形以山地为主,多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⑤日本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单位面积资产密度大。
7.矿产贫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石油(西亚、东南亚)、煤(中国、澳大利亚)铁矿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亚)、棉花(中国、美国)。
但硫磺矿较多,这是火山活动的结果。
第一部分 中国区域地理总论 第一节 中国疆域、行政区划一、疆域 1.位置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岸,亚欧大陆东岸;经纬度位置(绝对位置):东五区-东九区⑴.陆地面积 690万km 2世界第三(俄罗斯、加拿大) ⑵.四至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交汇点附近 135°E 附近 最西端:帕米尔高原 73°E 附近 最北端:漠河附近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 53°N 附近 最南端:曾母暗沙附近 4°N 附近 2.疆界与邻国⑴.陆界:2万多km ,从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口逆时针至中越边境的北仑河口陆上邻国:共计14国,分别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俄罗斯联邦、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吉尔吉斯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共和国、阿富汗伊斯兰国、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印度共和国、尼泊尔王国、不丹王国、缅甸联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⑵.陆地海岸线:1.8万km ,广东最长,福建次之五大临海:渤海海域、黄海海域、东海海域、南海海域、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海域三大海峡:台湾海峡、渤海海峡、琼州海峡 三大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三大岛屿: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 四大群岛:庙岛群岛、舟山群岛、澎湖列岛、南海诸岛 海上邻国:大韩民国、日本国、菲律宾共和国、马来西亚、文莱达鲁萨兰国、印度尼西亚共和国 二、行政区划 省-县-乡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第二节 中国人口与民族一、人口1.分布:黑河-腾冲线(胡焕庸线)2.增长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内容: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要求: 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3.第三次人口普查(2010年)总人口13.7亿,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0.57%属现代型,性别比105.2,汉族占91.5%,城镇人口49.68%(2011年城镇人口首次突破50%),广东1.04亿全国各省最多,山东第二,河南第三,≥60岁占13% 二、民族1.55个少数民族 >1000万的有:壮、满2.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云南省少数民族最多3.朝鲜-吉、傣-滇、侗-贵、黎-琼、羌-川(汶川)、彝-川(西昌)、苗-黔、畲-浙、高山-台、纳西-丽江、白-大理、京-桂注:侗(d òng)、仫(m ù)佬(l ǎo)、仡(g ē)佬、珞(lu ò)巴、拉祜(h ù)、黎(l í)、彝(y í)、畲(sh ē)、达斡(w ò)尔 二、民俗 1.节日:三月三(壮)、六月六(土家)、泼水节(傣历新年-公历四月中旬)、那达慕大会(蒙古-农历六月初四)、火把节(彝-农历六月廿四) 2.文艺:孔雀舞(傣)、长鼓舞(朝)、手鼓舞(维)、竹竿舞(黎)、锅庄舞(藏)、芦笙舞(苗) 3.体育:达瓦孜(维)、秋千(朝)、押加(藏)、高脚竞速(土家)、板鞋竞速(壮) 4.服装:旗袍(满);筒裙(统裙(傣));布拉吉(俄);鱼皮衣(赫哲);蒙古、藏(袍);朝鲜族-契玛(长裙)、佩吉(灯笼裤)第三节 中国地形3.地势特点:地形种类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山地占国土33%,平原占12%4.山脉⑴.东北-西南走向:A.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B.长白山-武夷山;C.台湾山脉 ⑵.东西走向: A.天山-阴山;B.昆仑山-秦岭;C.南岭 ⑶.弧形走向: 喜马拉雅山⑷.西北-东南走向: 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⑸.南北走向: 横断山脉、贺兰山5.山脉的地理意义:划分阶梯;行政界线;分水岭;内外流流域分界线第四节 中国气候一、气候特点:⑴.冬季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⑵.夏季除青藏高原、天山、大小兴安岭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高二选修区域地理知识点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不同地理区域的特征、相互联系和发展规律。
作为高中地理学科的选修内容之一,区域地理知识点涉及了许多具体的地理区域,如欧洲、亚洲、非洲等。
本文将对高二选修区域地理知识点进行简要介绍。
一、欧洲地理知识点欧洲是世界上面积第二小的大洲,包括了众多的国家和地区。
欧洲地理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欧洲的地理位置:欧洲位于亚洲大陆西面,伊比利亚半岛和中东地区之间,北面和西面被大西洋环抱。
2. 欧洲的地形特征:欧洲地形图主要呈现出山地、高原、平原和丘陵等地貌特征。
例如,阿尔卑斯山脉和喀尔巴阡山脉是欧洲的两大山脉系统。
3. 欧洲的气候特征:欧洲气候类型多样,北欧地区属于寒温带气候,地中海沿岸地区属于地中海型气候,东欧地区属于大陆性气候。
二、亚洲地理知识点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拥有众多的国家和地区。
亚洲地理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亚洲的地理位置:亚洲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北面和东面与北冰洋和太平洋相邻。
2. 亚洲的地形特征:亚洲地形复杂多样,包括了喜马拉雅山脉、沙漠、高原、盆地等。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
3. 亚洲的气候特征:亚洲的气候类型广泛,从寒带气候到热带气候皆有出现。
例如,西伯利亚地区属于寒带大陆性气候,印度尼西亚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三、非洲地理知识点非洲是世界上面积第二大的大洲,也是人类起源的地方之一。
非洲地理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非洲的地理位置:非洲位于欧洲和亚洲之间,北面和东面与地中海和红海相邻。
2. 非洲的地形特征:非洲地貌复杂多样,包括了撒哈拉沙漠、尼罗河等。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3. 非洲的气候特征:非洲气候类型多样,包括了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和沙漠气候等。
例如,刚果盆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撒哈拉沙漠属于沙漠气候。
综上所述,高二选修区域地理知识点主要包括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地理特征、地形和气候等方面。
全部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产生四季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
2.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
3. 地图的种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遥感图像。
二、自然地理1. 大气:- 大气层的组成与分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外层空间。
-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 气候变化与气候系统: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
2. 水文:- 水循环: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 河流与湖泊:河流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湖泊的成因与分类。
3. 地貌:-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
-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 地貌类型: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等。
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类型:沙质土、黏土、壤土等。
- 植被分布:热带雨林、温带草原、寒带苔原等。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与迁移:世界人口稠密区、稀疏区;人口迁移的原因与影响。
- 城市化: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分区。
2. 农业与工业:- 农业:农业类型(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布局。
- 工业: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布局。
3. 交通运输与贸易:- 交通运输方式:公路、铁路、航空、水运。
- 贸易:国际贸易、区域贸易、贸易政策。
4.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 可持续发展:概念、原则、实践。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遥感图像的获取与应用。
2. 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收集、处理、分析与展示。
3. 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原理与应用。
五、区域地理1. 中国地理:- 地形、气候、河流、湖泊。
- 行政区划、人口分布、经济发展。
- 资源分布与开发利用。
2. 世界地理:- 大洲与大洋:地理位置、特点。
- 主要国家与地区:自然条件、经济特点、文化特色。
六、地理实践1. 地理实地考察:目的、方法、实践意义。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与地图地球形状、地球运动、时区划分•地球形状:略呈椭球体,赤道略鼓,两极稍扁。
•地球运动:自转、公转。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有昼夜交替、时间差异;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
•时区划分:我国跨东五区、东六区、东七区、东八区、东九区、东十区六个时区,以北京所在的东八区为标准时间。
地图投影、比例尺、坐标系•地图投影:将地球表面投影到二维平面上,常见的有墨卡托投影、高斯-克吕格投影等。
•比例尺:表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有数字式、图形式、文字式三种表示方法。
•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经纬度坐标系。
自然地理•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寒带气候、高原山地气候等。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风、湿度等。
•气候现象: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等。
•水体类型:河流、湖泊、地下水、冰川、海洋等。
•水文过程: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水循环等。
•水文特征:径流量、汛期、含沙量、水温等。
•地貌类型: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等。
•地貌形成:地壳运动、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冰川作用等。
•地貌特征:地形起伏、地貌组合、地貌分区等。
•生物群落:森林、草原、湿地、沙漠等。
•生物种类: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生物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人文地理•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人口增长:自然增长、机械增长。
•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人口负担等。
•城市形成: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
•城市布局:集中布局、分散布局、团块状布局等。
•城市问题:城市化问题、城市环境问题、城市交通问题等。
•农业类型: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
•农业生产:耕作制度、种植结构、农业生产技术等。
•农业分布: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特色作物等。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等多个方面。
在高考中,地理学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高考地理,本文将对高考地理知识点进行全面总结。
一、自然地理1. 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时区和区时的计算。
(2)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海拔、相对高度、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等。
2. 地球的运动(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
(2)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
3. 大气(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3)大气运动:热力环流、风的形成。
(4)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5)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
4. 水(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 地表形态的塑造(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2)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域分异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二、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1)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地区分布。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3)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4)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5)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农业(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3. 工业(1)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高二区域地理知识点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高中地理课程中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区域地理主要研究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和地理分布规律,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介绍高二学年的区域地理知识点,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个领域。
一、地域与地带差异地域差异是指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和地貌特征存在较大差异。
地质构造、气候环境、地貌地貌等因素都会导致地域差异的出现。
在高二学年里,学生需要学习各大洲的地域特点,如北美洲的河湖众多、南美洲的热带雨林和冰川、非洲的撒哈拉沙漠等。
对于每个地区的特点,学生需要理解其形成原因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自然资源是区域地理中的重要元素,对经济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针对不同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特点,各地会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
例如,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丰富,以石油产业为主导的国家在经济上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南美洲的铁矿石资源非常丰富,推动了该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学生在高二学年里需要学习各个地区的主要自然资源和相关的经济发展模式。
三、人口与城市化人口是区域地理研究的重要对象,不同地区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分布对于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情况,如亚洲地区的人口众多、欧洲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等。
此外,城市化是人口流动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对于城市规划和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和城市规模等信息。
四、国家与地区合作地理研究不仅局限于地区内部的研究,也需要了解地区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对于推动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亚洲地区的东盟合作、欧洲地区的欧盟等都是地区间合作的典型案例。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合作组织的背景、目标和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对地区和世界的影响。
总结:高二区域地理知识点包括地域差异、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人口与城市化以及国家与地区合作等方面。
学生需要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增强对于地理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高二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理学是一门关于地球的学科,它涉及到了许多领域,其中区域地理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高二学生在学习地理时,需要了解一些区域地理的知识点,本文将对高二区域地理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亚洲地理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也是人口最多的大洲。
它的地理特点包括:1. 地理位置:亚洲位于东半球,北纬11°到84°,东经25°到180°之间。
2. 自然地理:亚洲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以及世界上最大的河流——长江和恒河。
3. 气候:亚洲的气候多样,南部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北部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4. 经济发展: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有发达国家如日本、韩国和新加坡,也有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越南和尼泊尔。
二、非洲地理非洲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大洲,也是人口第二多的大洲。
它的地理特点包括:1. 地理位置:非洲位于赤道以南,东经17°至51°。
2. 自然地理:非洲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以及世界上最大的草原——大草原。
3. 气候:非洲的气候多样,北部地区气候炎热干燥,南部地区气候温暖湿润。
4. 经济发展: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有些国家受到战争和贫困的困扰。
三、欧洲地理欧洲是世界上最小的大洲,但却是一个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地区。
它的地理特点包括:1. 地理位置:欧洲位于北半球,北纬36°至71°,东经9°至40°。
2. 自然地理:欧洲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内海——地中海。
3. 气候:欧洲的气候多样,北部地区气候寒冷,南部地区气候温暖。
4. 经济发展:欧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有许多发达国家如德国、法国和英国。
四、南美洲地理南美洲是世界上第四大的大洲,它的地理特点包括:1. 地理位置:南美洲位于西半球,北纬12°至56°,西经35°至81°。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总结1. 区域地理的概念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地球上特定的区域为研究对象,探讨该区域在空间分布、自然环境、人文特征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
区域地理研究的单位可以是一个小区域,也可以是一个大洲或整个地球。
2. 区域地理的要素区域地理的研究需要考虑以下要素:2.1 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
地形和气候是自然地理要素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它们对于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地形:地形决定了水流的走向、地势的起伏和土壤的形成。
地形的高低差异会对水资源的分布、人类活动和居住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气候:气候是指长期气象要素的平均状态和变化规律。
气候对于植被、土壤、水资源等自然要素的分布和演变具有重要影响。
2.2 人文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包括人口、城市、经济、文化等。
人文地理要素是区域地理研究中重要的内容,它们反映了一个区域的人口特点、城市发展、经济活动和文化特色。
•人口: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是人文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人口众多的地区往往面临着资源紧缺、环境压力大等问题。
•城市: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化进程对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经济:经济活动是一个区域的重要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会对一个区域的资源利用和人口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文化:文化是一个区域的软实力,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会对经济、社会和人口流动产生影响。
3. 区域地理的研究方法区域地理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统计分析、遥感技术等。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实地调查,深入了解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获取各类数据;可以通过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从而发现规律和趋势;可以借助遥感技术获取地表特征图像,并对其进行解译和分析。
实地调查是区域地理研究的基础,通过采集样本、观测现象和听取当地居民的意见,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一个区域的情况。
统计分析是对调查数据的处理和整理,通过数据的比较和分析,可以揭示出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高中:世界区域地理专题总结专题一:位置:一、东亚:80°E-140°E,20°N-50°N;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东部,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等国;二、东南亚:23°26’N-10°S, 90°E-150°E;地处亚洲东南部,是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范围包括中南半岛(中央经线为100ºE),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夹在马来群岛和苏门答腊岛的11个国家:老挝、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等);三、南亚:10°N-30°N,中央经线80°E;地处亚洲南部,范围包括北部三个内陆国(尼泊尔、不丹、锡金),中部三个临海国(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南部两个岛国(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四、中亚:40°N-50°N,50°E-80°E;地处亚欧大陆的“心脏”部位,世界岛,范围包括五大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基尔斯坦),古代是丝绸之路,现代是第二亚欧大陆桥,战略地位重要;五、西亚和北非:20°N-40°N,20°E-65°W;地处“两洋”(大西洋、印度洋),“三洲”(亚洲、非洲、欧洲),“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是海陆交通要道(苏伊士运河——埃及,土耳其海峡——土耳其),北回归线横穿南部;六、撒哈拉以南非洲:30°N-30°S,20°W-60°E,中央经线:20°W;地处印度洋,大西洋之间的低纬地区,南回归线,赤道横穿,范围包括49个国家;七、西欧:40°N-70°N,10°W-20°E;北邻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靠地中海;八、欧洲东部和北亚:东欧西起波罗的海东海岸,东到乌拉尔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山之间的欧洲部分,它的面积占欧洲的一半,7个国家;北亚是指亚洲北部属于俄罗斯的领土部分,它从乌拉尔山向东延伸到太平洋沿海,北邻北冰洋,南抵哈萨克斯坦、蒙古、中国的国界,面积在亚洲地区的1/4;九、北美:30°N-50°N,中央经线100°W;地处西半球北部,北美洲的中部和北部;十、拉丁美洲:30ºN-50ºS;地处西半球,地跨赤道,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北临加勒比海,南邻德雷克海峡;范围包括北部西印度群岛,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南部南美大陆,巴拿马运河;十一、大洋洲:20ºN-40ºS,100ºE-140ºW;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介于亚洲和南极洲之间;范围包括“一个大陆(澳大利亚)、四个岛屿(新几内亚岛、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北岛)、三大群岛(波利尼西亚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美拉尼西亚群岛)”,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十二、南极:地处世界最南端,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范围几乎在南极圈内,四周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十三、北极地区: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范围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和北美的陆地和岛屿;专题二:气候:一、东亚:1﹑东部沿海:季风气候显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2﹑西部内陆:温带大陆干旱﹑半干旱气候;二、东南亚:1﹑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中南半岛大部分、菲律宾群岛,北部夏季高温多雨);2﹑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常年高温多雨);三、南亚:1、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印度半岛大部分); 2、热带沙漠气候;(印度中下游;巴基斯坦以热带沙漠为主);四、中亚:温带大陆干旱﹑半干旱气候;五、西亚和北非:1、热带沙漠气候为主;(770多万平方千米);2、小部分为地中海气候;六、撒哈拉以南非洲:1、热带草原气候 (世界第一);2、热带雨林气候;3、热带沙漠气候;4、地中海气候;七、欧洲:1、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西部)→世界最典型;注:生成原因:①终年西风;②北大西洋暖流增湿增温;③地形因素;④大陆轮廓破碎,利于西风深入;2、北部﹑南部:山地气候;3、西班牙﹑葡萄牙等:地中海气候;4、中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八、欧洲东部和北亚:1、温带大陆性气候(俄罗斯);九、北美:1、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2、狭窄的温带海洋性气候(40°N-60°N);3、狭窄的地中海气候;(30°N-40°N);十、拉丁美洲:热带气候,雨林﹑草原气候为主;十一、大洋洲:1、热带为主,呈半环状:大分水岭(热带雨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注: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压;东南信风来自于暖流;地形因素:处在大分水岭迎风坡;2、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压控制);3、热带沙漠气候(被南回归线穿过;西澳大利亚寒潮);4、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30゜-40゜);十二、南极:1、酷寒:纬度高,热量小;海拔高,降温幅度大;冰川对太阳的反射极强;2、干燥:① 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小;② 终年受极地高压控制,下沉气流;③ 陆地面积大;3、烈风:平均18m/s, 最大达100m/s,一年中8级以上风天达300天以上;十三、北极:没有南极寒冷(海洋面积大,大部分终年封冻); 2、降水比南极丰富(气温较高,海洋面积大),年降水量为100mm-150mm;3、风速没有南极大;专题三:地形:一、东亚:总括:(1)东部沿海: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2)西部内陆:高原山地为主;著名山脉:阿尔泰山(蒙古),昆仑山(中国),喜马拉雅山(中国);著名高原:蒙古高原(蒙古),青藏高原(中国);二、东南亚:总括:(1)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北高南低;(2)马来群岛:地形崎岖,多火山地震;三、南亚:1、总括:(1)北:喜马拉雅山南部;(2)中:两大冲积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3)南:德干高原(亚洲最大的高原);2、著名山脉:西高止山(印度西部),东高止山(印度东部)四、中亚:1、总括:以丘陵平原为主;2、著名平原:里海沿岸平原(俄罗斯),图兰平原(乌兹别克斯坦);3、著名丘陵:哈萨克丘陵(哈萨克斯坦);五、西亚和北非:1、总括:以高原为主,平原狭小2、著名山脉:阿特拉斯山(非洲西北部,阿尔及利亚),大高加索山脉(西亚,为亚洲和欧洲分界线),格罗斯山(西亚,伊朗);3、著名高原:伊朗高原(伊朗),美索不达米亚高原,4、著名平原:尼罗河盆地和三角洲;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总括:(1)以高原为主,东南向西北倾斜;(2)第二大热带雨林分布区;2、著名山脉:东非大裂谷,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3、著名盆地:刚果盆地(世界上最大的盆地);4、著名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七、西欧:1、总括:(1)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内海;(2)以平原山地为主,南北分布,东西走向;(3)冰山地形分布:挪威峡湾海峡;2、著名山脉:斯堪的纳维亚山,阿尔卑斯山;3、著名盆地:巴黎盆地;4、著名平原:西欧平原,波德平原八、欧洲东部和北亚:1、总括:地势平坦,以平原高山为主,东高西低,南高北低;2、著名山脉:乌拉尔山(亚洲、欧洲分界线);3、著名平原: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4、著名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九、北美:1、总括:纵列分布,山脉与海平行;(1)东部:高原山区;(2)中部:平原区(冬冷夏暖);(3)西部:高山区;2、著名山脉: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3、著名高原:拉布拉多高原;十、拉丁美洲:1、总括:(1)北部:以高原为主;(2)西部以安第斯山为主;(3)东部以平原、高原为主(相间分布);2、著名山脉:安第斯山脉,迪勒拉山系;3、著名平原:奥里诺科平原,亚马逊平原(世界第一大平原),普拉塔平原;4、著名高原:圭亚那高原,巴西高原(世界第一大高原),巴塔哥尼亚高原;十一、大洋洲:1、总括:(1)东部:山地(大分水岭)大堡礁;(2)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澳大利亚盆地);(3)西部:低矮高原(占澳大利亚面积一半);十二、南极:总括:(1)冰雪高原(平均海拔最高:2350m);(2)90%大陆冰川;(3)淡水水库;十三、北极:总括:大面积冻土覆盖;专题四:世界各大区域经济状况:一、东亚:1、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快,人口稠密区,四个新兴工业区(韩国,中国东南沿海,香港,台湾)2、西部内陆:畜产品加工业;二、东南亚:1、世界上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区:(1)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油棕(第一);(2)印度尼西亚:胡椒,金鸡纳霜(第一);(3)菲律宾:椰子,蕉麻(第一);2、粮食作物:水稻(泰国出口第一,世界上最大的水稻出口国);3、矿产:锡(马来西亚),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文莱);4、工业发展迅速;三、中亚:灌溉农业,畜牧业为主;有利因素:平原、耕地面积大;光照充足;温差大;不利因素:水资源缺乏;小麦,棉花,畜产品——主要出口物资;矿产丰富,种类多样:煤,铁,石油;工业:采矿业,冶金业,军事工业(重工业为主);四、西亚和北非:1、出口石油为主,主要向西欧,美国,日本;2、特产:(1)土耳其:安卡拉羊毛;(2)摩洛哥:橄榄油;(3)阿富汗:紫盖皮羊毛;(4)伊拉克椰枣;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热带经济作物;2、采矿业;注:二者为单一初级产品出口;原因:由于移民经济长期侵略,经济大国操纵;出路:振兴民族经济、开展多种经济;六、西欧:1、资本主义革命最早,大多数为发达国家;2、工业中心多,形成工业密集带;3、旅游业发达;4、农业发达:荷兰,乳蓄业占65%,挪威:石油业;瑞典:森林业;七、北美:1、农业-高度机械化,农牧业专业化;2、工业-现代化程度高,部门齐全,科技含量高;八、拉丁美洲:1、所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2、单一产品出口为主,一些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巨大;粮食以玉米为主,大多数国家粮食自给;专题五:世界各大区域沙漠分布:一、东亚:中国西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二、南亚:印度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处:印度沙漠(塔尔沙漠);三、中亚:1、土库曼斯坦境内的卡拉库姆沙漠;2、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中部地区;3、哈萨克斯坦西部与俄罗斯交界处和中东部一小部分;四、西亚:1、西亚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2、沙特阿拉伯境内大部分地区:北部内夫得沙漠、南部鲁卜哈利沙漠;五、非洲:撒哈拉沙漠(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六、大洋洲:澳大利亚西部维多利亚大沙漠;专题六:世界各大区域河湖分布:一、东亚:1、西部多大江大河:长江,黄河等;2、东部河流短小;二、东南亚:1、湄公河(东方的多瑙河),流经6个国家(老挝、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中国(澜沧江)),形成东南亚最大冲积平原;2、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注入印度洋;三、南亚:1、恒河(圣河):喜马拉雅山南断,主要雨水补给,形成恒河平原(南亚最大冲积平原);2、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在中国(雅鲁藏布江)喜马拉雅山北坡,雨水补给;3、印度河:发源冈底斯山,冰川融水为主,沙漠地区的灌溉水源(外流河);四、中亚:1、内陆河:锡尔河,阿姆河——咸海,高山冰雪融水;2、外流河:额尔齐斯河——北冰洋水系;3、湖泊:内陆湖:里海(世界最大)、伏尔加河(内陆河最长的)、乌拉尔河、咸海;五、西亚和北非:1、尼罗河:第一长河6600千米;2、两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3、苏伊士运河:1700千米4、死海:-400米(世界最低点);六、撒哈拉以南非洲:1、刚果河:流量世界第二,水利资源丰富;2、维多利亚湖:世界第二大淡水湖;3、坦噶尼喀湖:世界第二深;七、西欧:1、总括:河网稠密,河湖众多,水量达,利于航运;水位变化小;2、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境内阿尔卑斯山,向北流入北海,流经鲁尔区;3、多瑙河:发源于德国西南部的山地,流经8个国家(世界最多),在罗马尼亚注入黑海;八、欧洲东部和北亚:1、俄罗斯:大河多,水量充沛(雪水补给),封冻期长;2、伏尔加河:内陆河,自北向南(注入里海),黄金水道;3、鄂毕河:外流河,北冰洋水系;4、顿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凌汛);5、贝加尔湖(最深),世界第二大淡水湖;九、北美:1、密西西比河(世界第四河—长度,流量;灌溉水源);2、圣劳伦斯河;3、五大湖:苏必利尔湖、休伦湖、密歇根湖、安大略湖、伊利湖(冰川作用形成,苏必利尔湖-最大淡水湖);十、拉丁美洲:1、亚马逊河:水量第一,长度世界第二(6400km);2、拉普拉塔河;3、的的喀喀湖(海拔最高的湖);十一、大洋洲:墨累河:澳大利亚最大河流;艾尔湖(-16m)达令河:墨累河支流,灌溉水源,1月汛期,7月枯水期;专题七:世界各区域资源分布:一、东亚:1、朝鲜境内有丰富的森林、矿产资源;2、日本国内森林资源、水利资源、渔业资源丰富;二、东南亚:1、矿产以锡、石油为主;2、种植业发达:(1)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油棕(第一);(2)印度尼西亚:胡椒,金鸡纳霜(第一);(3)菲律宾:椰子,蕉麻;(4)泰国:水稻;三、南亚:印度矿产主要以煤、铁、锰矿为主,分布在德干高原北部;另外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大;茶叶、小麦等出口;四、中亚:1、小麦,棉花,畜产品;2、矿产丰富,种类多样,煤,铁,石油(分布在里海沿岸);五、西亚和北非:1、石油资源丰富:分布在波斯湾沿岸以及伊拉克境内,储量占世界的一半,开采量为1/4,出口量第一:2、特产:土耳其安卡拉羊毛、摩洛哥橄榄油、阿富汗紫盖皮羊毛、伊拉克椰枣;3、北非的铁矿分布在利比亚、埃及与苏丹境内,磷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区;六、撒哈拉以南非洲:1、矿产:金刚石、锡、钢铁、铝,铜(赞比亚),黄金(南非)、铁(利比亚),石油(尼日利亚)钿矿(南非);2、水利资源丰富:世界第二;3、动物资源丰富:狮子,大象,猩猩;4、生物资源丰富:可可,丁香,剑麻;七、西欧:1、矿产:煤(大不列颠岛)、铁(大不列颠岛西海岸)、石油(北海);2、旅游资源-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八、欧洲东部和北亚:1、森林资源(第一);2、水力资源;3、矿产:石油(西伯利亚平原、东欧平原),天然气,煤(中西伯利亚高原、东海岸),铁矿(东欧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有色金属(锰铜铝锌);九、北美:1、矿产:煤(美国东北部),铁,石油,天然气,钢金铝锌-有色金属(美国西部);2、森林(寒带针叶林,温带阔叶林),草场,水力——美国;3、加拿大——森林(原料,新闻纸加工),石油,铁,煤,镍(占世界80%),渔业资源丰富;十、拉丁美洲:1、矿产:石油(墨西哥东南沿海,委内瑞拉沿海),铁,锰(巴西高原东部),铜(智利世界最多),银(墨西哥安第斯山脉);2、水力:巴西高原;3、生物:植物-森林(红木,乌木);4、经济作物(咖啡,香蕉,甘蔗);十一、大洋洲:1、矿产-铁(塔斯马尼亚岛),煤(澳大利亚东部沿海);2、稀有动物-鸭嘴兽;十二、南极:1、矿产-煤,铁,石油,天然气,生物,淡水;2、生物-企鹅(鸟类),海豹,鲸,磷虾;3、淡水水库;十三、北极:1、丰富生物资源:北极熊,海豹;2、矿产:煤(30亿吨),石油(100-200亿桶),天然气.世界主要航线、海峡、运河的综合比较一、世界主要的海运输航线(含港口)1.北大西洋航线:西欧(鹿特丹、汉堡、伦敦、哥本哈根、圣彼得堡;北欧的斯德哥尔摩、奥斯陆等)—北大西洋—北美洲东岸(纽约、魁北克等)、南岸(新奥尔良港,途经佛罗里达海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