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3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能理解诗歌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诗歌,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二、教学重点诵读诗歌,通过朗读来表现作者情感,把握诗歌内容。
三、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博大情怀。
四、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播放“杜甫草堂”的视频,激发兴趣。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走进作者,了解背景学生分享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内容。
然后课件展示“名人风采”,并出示背景链接,加强认知。
2、解析诗题(1)“为”的读音(2)“为……所”被动句式(3)歌行体歌行体,其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情感,句数不限。
3、解决生字词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4、朗读(1)播放范读录音要求:注意字音;把握感情基调;注意节奏、重音、语速。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3)指名读,师生评价(4)齐诵(三)细读诗歌,明诗意,悟情感1、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明确:秋风破屋的不幸2、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遭遇了哪些不幸?明确:怒风洒茅群童盗茅漏雨难眠3、在这些不幸中,作者的心情都有怎样的变化?怒风洒茅——急群童盗茅——叹漏雨难眠——悲4、诗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自己遭遇的不幸,那么,作者写这些不幸遭遇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仅仅是为了发泄因秋风破屋的不幸而产生的不满吗?明确:不是。
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即:渴望广厦——忧。
(四)研读课文,品词析句默读诗歌,找出你认为写的精彩的字、词或句,进行赏析。
1、卷我屋上三重茅。
“卷”如果换成“吹”,好不好,为什么?明确:“卷”字体现风的猛烈。
2、布衾多年冷似铁。
“铁”换成“冰”,好不好,为什么?明确:“铁”字说明被子又冷又硬,很陈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优秀4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中教学难点: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教学流程:一、导入背古诗《春望》导入课题,二、诗歌学法指导问:学习古诗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1、析诗题2、知作者3、想画面4、品语言5、悟情感三、分析诗题、简介作者1、简介作者2、解析诗题:(板书课题)(1)“为”的读音,(2)“为-----所”被动句式(3)歌行体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4)从诗题看,这首诗写了什么事?你觉得作者会抒发什么感情?四、初读,知内容。
过渡:带着这些猜测,让我们来读这首诗——1、师范读,生画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把握重音和停顿2、学生试读:(正音,纠正朗读中的问题)思考:你读到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秋风破屋的不幸)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都遭遇了那些不幸吗?例秋风破茅屋指导归纳:秋风破茅屋群童抱茅去丧乱长夜苦五、默读,想画面。
(配乐)过渡:很好。
那么大家能把刚才概括的内容描述出来吗?在前三节中找出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然后描述出在你大脑里浮现的画面六、自读,品语言。
过渡:之所以能在我们的大脑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那是因为诗中那些生动传神的词,然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很精彩的字、词、句进行赏析。
并在班内交流2、对比阅读:卷我屋上三重茅吹我屋上三重茅(“三”是虚数,“几”的意思,那你认为在这里究竟表示多还是少,为什么?)布衾多年冷似铁布衾多年冷似冰七、品读,悟情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理解诗歌的背景,了解杜甫的生活经历及创作风格。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2)学会从诗歌的结构、韵律、用词等方面鉴赏诗歌。
(3)提高朗读、背诵和默写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present,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句子的理解和朗读。
(2)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
(3)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意境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活经历及创作风格。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用词等方面。
(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象、意境。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四、作业布置1. 朗读、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写一篇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表达技巧进行详细解析。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设计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教材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记叙自己茅屋被秋风吹破这件事,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因为是诗词,所以本文的语句显得更加含蓄,跳跃性也更强,单从词的字面上看,学生就不易读懂,更不要说能领悟到包含在每个画面后的忧患之情了,因此本文的教学光靠朗读是远远不够的。
学习本文,还要借助网站资源的帮助,通过有层次的阅读来感受作者的复杂感情,体会作者的博大胸怀。
[教学目标]1.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形象;2.深刻理解作者的忧国忧民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中作者复杂的情感,把握他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教学难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当中。
[教学方法]诵读体味探究[课前准备]学生: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教师:搜集相关资料,制作web课件。
教学步骤一、课文导入唐代诗歌谱写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辉煌。
唐代的诗人灿若繁星。
今天大家就一起来学习其中最富盛名的大诗人之一——杜甫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明】:用《昭君怨》做背景音乐,首先为课堂创设出一种凄美、哀怨的的氛围。
二、作者追踪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
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通用5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重点难点】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1.介绍创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2.朗读、背诵,对内容相近或体裁相同的诗作比较阅读。
3.组织一次古代诗歌(不限于学过的)朗诵比赛。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继续欣赏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1.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6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思想情操。
3.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在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
李白因为他的个性浪漫洒脱,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他被人们称为“诗仙”。
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被人们称为“诗圣”。
知道他为什么被称为“诗圣”吗?(因为杜甫的大多数诗歌传达了人民的心声,表现了人们的疾苦,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而他本人也就被人们尊称为“诗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杜甫所写的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板书:(放课件,出示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题目。
(学生读题目)注意,“为……所”在文言文中是一种比较固定的被动句式,表示被动的意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就是“茅屋被秋风吹破了”。
“歌”,是古代乐府诗的一种,写法上比较自由灵活,形式上以五言、七言、杂言居多。
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二、讲解写作背景弄清了题目的意思,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杜甫的一生可以说是很不得志的,也可以说,穷愁潦倒伴随了诗人的一生。
公元747年,杜甫来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伟大的政治抱负,但唐肃宗昏庸、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产。
公元755年,也就是杜甫43岁那年,爆发了一场战乱。
你们知道是什么战乱吗?(安史之乱)(我觉得学习唐诗,了解唐朝历史,安史之乱是应该要知道的。
安史之乱:这是发生在唐朝中叶的一场叛乱。
公元755年,叛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兵变,攻入长安,唐朝开始由盛转衰,直到公元763年,这场战乱才被平息。
时间长达8年)安史之乱,使杜甫看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那个时候社会的真实写照。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弃官西行,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了四川成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模板共4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下面是我收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模板共4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供大家品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模板共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一、新课导入:说起杜甫,请大家说一下,你对他了解多少?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被誉为“诗史”。
而要正确领悟一首诗的精髓,首先就要去了解一下它的作者,只有从心灵上真正走近作者,我们才能更好的去领悟诗人蕴涵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那么这节课我们共同来解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全班朗读诗歌1、首先播放范读录音,请同学们认真听,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注意句读2、范读听过了,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读的时候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韵脚读出延长音,边读边想想画面。
3、齐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4、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圈画重点字词,不解的地方,小组交流解决三、分析诗歌内容1、本诗所写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秋天2、发生在什么地方?四川杜甫住的茅屋里3、诗中主要描述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诗人的茅屋被秋风吹破,雨夜淋雨事情忧国忧民四、感受秋天1、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特殊的秋天。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秋天的句子,想象当时的情景,并感受其特征。
2、请把你想象的这个秋天的场面,四人一组给大家描述一下。
小组代表汇报。
3、总结这个秋天的特征:狂风肆虐、乌云密布、大雨如麻、凄凉肃杀)板书:感受秋天让我们看到了杜甫人生的悲凉时节过渡: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充分感受到了诗人就在这样一个悲凉的时节里住在他的草堂里。
那么,这草堂的情形又如何呢?五、走进草堂1、让我们共同走进草堂去看看。
请××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文中描写草堂的句子。
2、都画出来了吧,小组讨论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草堂?用“我从文中的______(句子)中,看到了一个_____的草堂”的句式在小组中交流。
3、请同学们用词语来形容下草堂的特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的内容。
2、培养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3、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重点:1、朗读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
2、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教法学法: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把茅屋图片、杜甫头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屏幕显示出来。
伴随解说词:这几间茅草屋,虽然简陋,却牵系一个诗人的家庭冷暖;这个诗人是谁?(杜甫)我们曾学过《杜甫诗三首》,请回忆一下杜甫的基本情况。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先由学生介绍,互相补充,老师再重点强调)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
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1982年,杜甫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如此。
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
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
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朗读、感悟、欣赏诗歌的能力。
3.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诗意,感悟诗人情感。
2.难点:分析诗中的写作手法,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诗人简介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
3.诗歌解析(1)逐句解析诗意,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分析诗中的写作手法,如对比、夸张等,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4.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中描绘的场景的感受。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5.课堂小结6.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结合诗中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反映现实生活的诗歌。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解析诗意,让学生深入了解了杜甫的诗歌风格和情感表达。
2.通过分析写作手法,提高了学生对诗歌艺术的理解。
3.在情感体验环节,学生能够较好地代入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4.作业布置旨在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五、教学拓展1.引导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诗作,了解其诗歌风格。
2.探讨古代文人对于国家、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3.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忧国忧民的情怀。
六、教学评价1.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了解,检查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和掌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3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3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以供参阅。
以“经典美文”提升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为案例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盛博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或许已成为老生常谈,但仍然值得当下语文教师思索,给我们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以启示。
语文是一门丰富深邃的学科,阅读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如此。
阅读,在内容上包罗万象,在理解和欣赏上重视个人阅读感受与经验。
所以,教师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感悟、品味文章的能力,学生才能真正读中有所悟,学中有所得。
基于此,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探寻有效的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成为了我阅读教学中一个主要目标。
今年有幸参加了由张岩老师组织的课题《以“经典美文”提升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她提出的用四美法(语言之美,文章之美,文学之美,文化之美)指导学生阅读的构思让我受益匪浅。
所以在她的指引下我也开始用四美法指导我的阅读教学。
下面我就以自己一节公开课的教学构思为例,谈谈我对四美法运用于诗歌阅读教学的尝试和理解。
我讲课的题目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它是苏教版九下第四单元中的第六篇课文。
这一单元的文章从共同点来看,都反映了本单元的主题“知人论世读经典”,它要求学生能够从课本注释、报刊网络和相关的文献中,获得写作背景方面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的情感起点,从而走近作者,走进经典的世界。
所以在教学中需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意识。
从不同点来看,本单元前五篇均为文言文,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属于一首古体诗,讲授诗歌就必须更加重视诵读。
因此,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参的建议和我班的学情,我定为一学时,将“知人论世”和“诵读”法融入“四美法”这一更为宏观的阅读方法中,进行我的教学设计。
具体如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本诗的体裁及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理解诗歌大意,学会用四美法赏析全诗,重点学习蓄势和陡转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师生对话的方式,运用诵读、想象和“知人论诗”的方法,由浅入深地分析全诗,理解作者的构思与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作者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他所抒发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重难点:理解蓄势和陡转的写作手法及其效果,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于课前已安排学生对本首诗歌进行了预习,并且初三的学生对杜甫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所以选择直接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圣杜甫一首著名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感受他伟大的人格魅力。
(二)诵读法,品味诗歌的语言之美。
1.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校准字音:怒号.(háo)挂罥.(juàn)塘坳.(ào)俄顷.(qǐng)布衾.(qīn)丧.乱(sāng)大庇.(bì)突兀见..(wù xiàn)2.初读全诗,感受诗歌句式的特点。
明确:本诗属于歌行体。
歌行体的特点:篇幅可长可短;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3.为本诗划分节奏。
4.了解歌行体的基础上,再读全诗,注意把握节奏,读出杜甫诗歌抑扬顿挫的特点。
方式:个人读、小组读、全班整体读。
(三)译读法,品味诗歌的文章之美。
1.小组结合课下注释,自行翻译全诗。
2.通过译读,思考:全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秋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无眠、美好理想。
3.从诗歌主要内容的表达上,我们能够发现,这首诗有何特点?明确:前三部分主要是叙事,属于实写。
最后一部分直抒胸臆,是抒情,属于虚写。
因此,这首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将叙事和抒情相结合,从艺术手法上看,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
4.古诗中离不开炼字,离不开情景交融,同学们能否从这两方面品读一下这首诗?明确:重点掌握:⑴“怒号”: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现出秋风之大。
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环境描写,渲染惨淡的氛围,烘托诗人悲惨的心境。
(四)知人论世,品味诗歌的文学之美。
我们通过刚才的译读,了解了诗歌的内容,品味了诗歌的艺术美,现在,让我们再深入一个层次,感悟一下诗人的情感与品格。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首先要知人论世。
1.了解诗人经历与写作背景。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生长在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二十四岁应进士举,不第。
三十五岁来到长安,屡遭排斥,困居十年。
四十五岁在安史之乱中被俘,后只身逃到凤翔谒见肃宗,任左拾遗。
一年后被贬。
四十八岁弃官去秦州,后去四川。
五十四岁离成都东下,携家出峡,漂泊在两湖一带。
五十九岁病逝在湘江船上。
杜甫一生在漂泊贫困中度过,但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伟大志向,关心百姓疾苦,深刻揭露当时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真实地描绘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
深刻的思想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统一起来,形成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
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四川。
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自娱。
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
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2.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你是杜甫,当你面对秋风破屋的事件和惨淡的景象,你会有怎样的所思所感?现在请你作为杜甫,接受老师的采访。
预期实现以下对话:师:杜甫,你怎么了?生:唉,一阵大风,把我家屋顶上的茅草都吹走了。
师:那你赶快把茅草捡回来啊!生:唉,大风把茅草吹的到处都是,有的被挂在高高的树梢,有的掉进深深的池塘,捡不起来了。
师:总有一些落到平地上的吧?生:唉,别提了,落在平地上的被村里的孩子们抢走了,我年老体弱,追不上啊!师:别太伤心,天不早了,先休息,明天再想办法呗!生:天公不作美,晚上一直下雨,家里漏雨,被褥冰冷,再想到安史之乱以来自己四处漂泊的生活,想到和我一样漂泊孤苦的百姓,哪里还睡得着!师:别这样,明天我把你的故事反映给官府,让他重新帮你建一间屋子,事情不就解决了吗?生:可是,其他和一样的百姓怎么办?难道官府能够一一解决百姓的生存问题吗?我一直期盼眼前能够突然出现许多坚不可摧的房子给受苦受难的百姓,即使没有一间属于我,即使我要因此付出受冻挨饿甚至生命的代价,我也高兴,绝不后悔!3.通过想象和师生对话,我们可以发现诗人在情感的抒发上有何特点?明确:处境越来越惨,心里越来越悲伤,由焦灼怨愤——无可奈何——忧思不绝。
当我们认为他会因此在最后哭天抢地甚至自杀的时候,杜甫却出乎我们所有人的预料,在最后抒发了自己美好的理想,走出自己狭小的视野,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这里运用了蓄势和陡转的写法。
蓄势: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肖像、动作、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层层铺垫,集中细腻地描写,推动情节发展。
陡转:是指在作者产生期待,设想故事情节的可能发展后,出现转折,即到了时机成熟的高潮或结局时,笔锋突然一个急转,倒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
4.通过这种蓄势和陡转,同学们,你们从诗歌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明确:舍己为人、忧国忧民。
也许,正是杜甫这种伟大的人格和精神,赋予了这首诗歌不朽的魅力,这是这首诗永远的灵魂。
(五)拓展延伸,品味诗歌的文化之美。
1.同学们,杜甫是伟大的,但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还有一些人像杜甫一样伟大,心怀天下。
你们通过对这首诗歌的学习,能否回想一下,过去我们学过哪些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PPT呈现)明确: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⑵愿天下无饥寒。
——白居易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⑷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⑸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⑺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由此可见,从先秦到近现代,中国从来不缺少炽热地爱着自己国家、心怀苍生的伟大的中华子孙。
也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存在,中国才能够历经种种磨难,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今天,杜甫的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只是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窗口,希望课下同学们能够透过这个窗口,去阅读更多爱国家、爱苍生的伟大诗篇,去感悟从中流露出来的永不磨灭的民族魂。
2.带着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对伟大诗人的崇敬,再次朗读全诗。
(六)回味情感,背诵全诗。
根据学情,为了降低难度,大屏幕呈现背诵提示:八月……,卷我……。
茅飞……,高者……,下者……。
南村……,忍能……,公然……,唇焦……,归来……。
俄顷……,秋天……。
布衾……,娇儿……。
床头……,雨脚……。
自经……,长夜……!安得……,大庇……,风雨……!呜呼!何时……,吾庐……!请同学们根据提示,尝试背诵全诗。
(七)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