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之意,不在山水之间也—论金陵十二钗之钗黛_议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15.61 KB
- 文档页数:2
2019中考满分800字作文范文:钗黛之美中考满分800字作文:钗黛之美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宝钗和黛玉既是金陵十二钗中的佼佼者,又是引发后人最多感慨的人。
一、清泉中逸出的精灵黛玉,水边的女人,永远带着那份无悔,保持着那永不失去真彩的灵动。
你就如那流过芳心涧的活水,带着灵性,流入贾府;也只有你才能把那一泉清流演绎到极致。
水边,你写下了《葬花诗》;水边,你提锄揽蓝,收一方落红;扶柳洒泪,送一吃飘絮。
那《唐多令》固然饱含飘零之意,但又何尝没有水的洒脱自由呢?也许,你又感怀身世了——临一池清流,你想到了“逝者如斯”,看到了满地落红,你想到了“花自飘零水自流”……于是水成了你感情的寄托,成了你灵感与才情的激发物,也化做你的性格——空灵柔美变化无常。
你是姑苏水乡走出的女子,又是报甘露之恩的绛珠仙子下凡,自然带着一股清甜的水气,一种灵动的水的性情。
但你生平的遗憾也根源于此。
你和宝玉的感情,纯净如水,却没有必要的东西作为基础——没有父母的操持,没有长辈的赞同,没有……它建立在水面上,干净却飘渺,最终难免像美丽的泡沫被破碎掉……二、长百之沉稳大海之包容宝钗是山,这是众人皆知的。
但沉稳如你,知礼如你,守分如你,才情如你,根本不是普通的小山丘所能比拟的。
你恰如那顶着千年晶莹雪的巍巍长白山。
和黛玉笔下憔悴飘零的柳絮不同,你笔下的柳絮自信坚定。
那东风卷的多么均匀!柳絮也扎根如地一般,沉实稳重。
黛玉的“半卷湘帘半掩门”是一种如水般的洒脱自如,而宝钗的“珍重芳姿昼掩门”却是一种如山般的持重与守分。
你饱读诗书,通情达理,知礼守分,沉默安稳。
你没有黛玉的变化无常,你有的是隐忍与大度。
你不拘小节,对他人的冒犯和唐突能够谅解,能够包容,能够一笑置之。
而且你能体谅下人的苦楚,常分东西给他们,所以能赢得贾府上下一致好评。
你真的只是如山般理性沉稳吗?不,我看到了你大海般的胸襟,包容万事万物;你善于体谅别人,有如水班灵动柔和的心思。
你才是兼有水之灵动和山之沉稳的奇女子,你才是兼有空灵之美和写实之真的佳人。
高考作文高分秘技标题引人入胜篇作文辅导0426 2151高分秘技标题引人入胜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和阅卷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也是传递作品主题、展示才情的重要内容。
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文题善,佳篇成一半”,好的标题能使文章光彩照人,因此,考生一定要在文题上多下工夫,切不可将话题直接作为标题,简捷醒目有文采的题目方能快速攫住阅卷人的目光,为自己的作文赢得良好的“第一印象”。
题目应力求简洁凝炼,形象生动,拟题原则是“小”“准”“新”,能展示文采,先声夺人。
如可借用以下手法:①可以用适当的修辞手法。
如广东省的《用语言连缀心灵的星空》,喻心灵为星空,语言为桥梁,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生动形象。
河南一考生的《握住别人垂下的藤索》,以青藤喻良言,新奇而贴切,形象地昭示了听取别人意见的重要性。
②化用古诗文。
古文是中华五千年的精华所在,上海考生的《忙兮忙兮奈若何》标题由项羽的《垓下歌》中的“虞兮虞兮奈若何”典化翻新而来,给人一种幽默调侃的怪味感觉。
文题所透露出的几丝茫然与无奈,正是吸引阅读的强大磁力所在。
河南一考生的《以人为鉴知得失》,化用古语,观点明确,意味深远,典雅而富有内涵。
③有地方乡土气息。
“爹”和“亲家公”两个词似乎从创造之日起就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河南一考生的《爹和亲家公的生意》却很有新意,两位老亲家之间还会有什么生意?标题新颖,引人入胜.④化用历史、文学素材。
古有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山水之间也。
”今有江苏考生的《醉翁之意,不在山水之间也》——论金陵十二钗之钗黛,以《红楼梦》两主人公为素材,分析了自己所追求的“山”“水”关系。
见解独到,有不同寻常之处。
《红楼梦》乃四大名著之一,福建一考生以《魂断大观园》为题目,格外引人注目。
薛宝钗本来命运比林黛玉好得多,她为什么还魂断大观园呢?不同常人的观点,就是本文的亮点。
⑤揭示哲理。
甘肃一考生的《我不是人》先目夺人,以故事的形式揭示出“看到别人,为了别人,我的生活才有了意义,我才能成为真正意义的…人‟!”的深刻道理。
高二议论文:关于林黛玉的作文当陈晓旭遇上林黛玉这里绿树清溪,幽静淡雅。
她一时竟觉得有点熟悉,好像这地方她曾来过的。
正想着,前面出现了一座牌坊,上题着两个字“时空”。
“时空,时空……”她正想着这是什么意思,忽见树荫间隐着一间阁楼。
她径直走了过去,门半掩着,黯黯透出一丝悲凉。
“进来吧。
”她推开门,见房中只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一个女子背坐在那里,只望着空空的窗外。
“奇怪,怎么这个女子这么眼熟。
”待要问,那女子转了过来:“你认识我的,我就是林黛玉。
”“晓旭,我们应该早就见面的。
人们都说,你就是林妹妹。
”黛玉看着她,仍然只冷冷地。
“我只是尽我的能力和理解去揣摩你,模仿你罢了,我取代不了你。
”晓旭认真地说。
“不,你已经很不错了。
是你让黛玉重新复活了。
从此以后,她再也不可能复活了。
”黛玉叹了一口气,目光转向了窗外。
“可是,我也害了你。
”黛玉接着又说,“戏里你的人是黛玉的,而戏外,你又何苦……”黛玉说到这里,提起手帕拭了一下眼睛,又接着说:“你明明知道自己得了病,为什么不接受治疗?可知是我的性格害了你。
”“不,黛玉,我从没有这么想。
或许这就是命运吧。
我们的生命和那花木、和那鸟兽,又有什么不同呢,终归有一天是要结束的。
佛说,人须静。
那凡世中有那么多纠缠烦恼,当你看清时,又有什么可留恋的?只不过空劳牵挂罢了。
”晓旭很平静地看了一眼黛玉,继续说“宝玉,你还那么思念她么?其实我不用问,我也当过黛玉的。
你真的信缘份吗?”“若不信,你为什么昄依佛门了?”黛玉反问。
“佛只是我心中的一种信念而已。
我曾经那么热衷于财富的积累,。
怎样让作文题目吸引人?吸引人的作文题目应力求简洁凝炼,形象生动,拟题原则是“小”“准”“新”,能展示文采,先声夺人。
①可以用适当的修辞手法。
如广东省的《用语言连缀心灵的星空》,喻心灵为星空,语言为桥梁,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生动形象。
河南一考生的《握住别人垂下的藤索》,以青藤喻良言,新奇而贴切,形象地昭示了听取别人意见的重要性。
②化用古诗文。
古文是中华五千年的精华所在,上海考生的《忙兮忙兮奈若何》标题由项羽的《垓下歌》中的“虞兮虞兮奈若何”典化翻新而来,给人一种幽默调侃的怪味感觉。
文题所透露出的几丝茫然与无奈,正是吸引读者阅读的强大磁力所在。
河南一考生的《以人为鉴知得失》,化用古语,观点明确,意味深远,典雅而富有内涵。
③有地方乡土气息。
“爹”和“亲家公”两个词似乎从创造之日起就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河南一考生的《爹和亲家公的生意》却很有新意,两位老亲家之间还会有什么生意?标题新颖,引人入胜。
④化用历史、文学素材。
古有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山水之间也。
”今有江苏考生的《醉翁之意,不在山水之间也》——论金陵十二钗之钗黛,以《红楼梦》两主人公为素材,分析了自己所追求的“山”“水”关系。
见解独到,有不同寻常之处。
《红楼梦》乃四大名着之一,福建一考生以《魂断大观园》为题目,格外引人注目。
薛宝钗本来命运比林黛玉好得多,她为什么还魂断大观园呢?不同常人的观点,就是本文的亮点。
⑤高考满分作文,揭示哲理。
甘肃一考生的《我不是人》先目夺人,以故事的形式揭示出“看到别人,为了别人,我的生活才有了意义,我才能成为真正意义的‘人’!”的深刻道理。
人人都知道“自信是成功的先决条件”,“自信是成功的一半”,河南一考生的《带上自信上路》对自信与成功的辩证关系做了更深一步的阐述,读来受益匪浅。
吸引人的作文题目怎么写1.标题短小而精致我发现很多人在写文章标题时都写得很长,而写的标题也没有突出什么内容出来,这种做法会让用户生厌,没有明确性。
金陵十二钗研究性课题论文心得1500 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我不得不感慨作者的写作能力,塑造出一个个深入人心,形象饱满的角色,宏大的布局使整个情节一气呵成,荡气回肠。
贾宝玉被警幻仙姑带到了太虚幻境的“薄命司”之后,看了十二钗正册的判词。
但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竟然是自己身边十二个最好的姐妹们的'一生悲惨说明,然而当时,他却一点也没有发现每首诗的意思。
而纵观整本书,我想仔细谈谈我对书中金陵十二钗之首林黛玉的感受。
“她生得倾城倾国容貌,兼有旷世诗才,是世界文学作品中最富灵气的经典女性形象。
”未读《红楼梦》之前,我对林黛玉的看法仅仅只停留在一个柔美病态、弱柳扶风的模糊印象里,读红楼梦后,我开始喜欢这个真实洒脱的姑娘了。
先说说其容貌,宝玉初见林妹妹时所言:“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王熙凤也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薛蟠更是:“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
这样极高的描述可见林妹妹的天生丽质、楚楚可人。
林妹妹的才华想必也是有目共睹的,其最为著名的《葬花吟》就可见其才华横溢。
她品诗、爱诗,把文学视作最忠诚的知己,而这知己不是任何事物的附属品,它有自己脾气。
书中她自高奋勇指导香菱学诗,告诉她“不以词害意”。
这简简单单的五字“不以词害意”,更是将她的才华展现的淋漓尽致。
三百年前的一个十六岁的少女却知道写诗“第一立意要紧”“不能流于辞藻”“见了浅近的就爱”。
大观园才女如云,写一手好诗并不稀奇,将写诗上升到理论,却并不容易。
这样一美貌有才的女子若还开朗外向、爱笑爱闹、真实洒脱又怎能让人不爱呢?大多数人对黛玉的印象仅仅只停留在哭哭啼啼的大致里,的确,黛玉常哭,但她本就是仙草化身,是为了前世恩情而来世间走一遭的,她唯一的使命便是将眼泪还尽,然后返回仙境。
《红楼梦》诗词与人物性格的关系--以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例【摘要】《红楼梦》一书中有很多涉及诗词的地方。
这些诗词在刻画出人物性格特征,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曹雪芹就是用诗词这种艺术形象。
用诗宣泄痛苦和悲愤、抒发欢乐与爱情、表示抗议和叛逆,从中体现人物性格特征。
本文以林黛玉和薛宝钗所作的诗词为例,分析她们之间性格的异同。
【关键词】《红楼梦》诗词人物性格异同林黛玉薛宝钗《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人生社会的百科全书,同时也是一部集传统文化大成的宝典。
在这部煌煌巨著中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尤其在描写十二钗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凡此种种无不显示出作者曹雪芹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和广博深厚的文化素养。
在《红楼梦》中,“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正是众多女性悲剧命运都真实写照,随着家族的败落,众多美好无辜的女性被残酷地抛入命运的深渊,被无情的命运毁灭。
从开篇到结尾,可以说诗词贯穿《红楼梦》始终,诗词深蕴着文化的内涵,也增强了美的意境,形成真实感很强的人物塑造。
从而使得《红楼梦》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一、钗黛性格的共同交集点宝钗也曾有过黛玉的叛逆时期。
那个是才华横溢的贵族少女,钗黛二人个性迥然不同,但并不意味着二人的思想没有交集。
在《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馀音》一回中,宝钗劝黛玉别看杂书时说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儿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
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极爱藏书。
先时人品多,姐妹弟兄也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
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
他们背着我们偷看,我们也背着他们偷看。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其实宝钗也曾有过黛玉的叛逆时期。
只是黛玉孤身一人,寄人篱下,性格逐渐定型,而宝钗则不同,“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丢开了。
我看钗黛为题的作文说起里的女子,那可真是各有千秋。
但要说最让人津津乐道,争论不休的,还得是薛宝钗和林黛玉。
这两位,一个端庄大气,一个娇俏灵动,就像两朵风格迥异却同样绚烂的花。
先来说说这薛宝钗,那可是标准的大家闺秀。
她容貌端庄,举止娴雅,一出场就自带一种沉稳的气场。
记得有一回,大家伙儿聚在一起赏菊吃蟹,好不热闹。
别人都在嬉笑玩闹,唯有薛宝钗安安静静地坐在那儿,嘴角挂着恰到好处的微笑,既不显得过分疏离,也不过分亲昵。
她衣着得体,从不追求过分的华丽,却总是能在细节之处彰显出品味和修养。
她说话也是极有分寸,从不轻易得罪人,每一句话都经过深思熟虑,让人挑不出错处。
就说那次,王熙凤因为贾琏在外面偷腥,闹得府里鸡飞狗跳。
众人都在一旁看笑话,或者跟着劝解几句,可薛宝钗呢,她只是淡淡地说了几句宽慰的话,既没有火上浇油,也没有盲目偏袒,那分寸拿捏得,真是让人佩服。
还有一次,宝玉因为和姐妹们闹了别扭,心情烦闷,别人都哄不好,薛宝钗几句话就说得宝玉转怒为喜。
她的这种稳重和聪慧,在那个复杂的大观园里,就像是定海神针一般。
可你要说她完美无缺,那倒也不尽然。
她有时候过于理智,甚至显得有些冷漠。
金钏儿跳井死了,她去安慰王夫人,说的那些话,让人听着总觉得少了几分真心的同情,多了些为了讨好长辈而说的场面话。
她一心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虽说也是为了宝玉好,可却没真正理解宝玉内心的追求,这也导致了宝玉对她始终有着一层隔阂。
再看林黛玉,那可真是个水晶心肝玻璃人儿。
她初进贾府,那小心翼翼的模样,让人看着就心疼。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就这短短几句话,把她的敏感和脆弱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长得那叫一个美,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描写,简直把她的美写活了。
她的才情更是让人惊叹。
在艺术瑰宝《红楼梦》中,有这样⼀位⼈物:她幼年丧母,之后被外祖母接到府中⽣活。
吃穿不愁问题,却落了个爱哭的习惯。
常常触景⽣情,感叹命运。
寄⼈篱下的背景,使她愁眉紧锁,虚叹光阴。
然⽽她的外貌不消说,书中记载她是绛珠草变为绛珠仙⼦,继⽽投胎到⼈间,把⼀⽣的眼泪作为报恩的礼物还给前世给予⽢露哺育的恩⼈。
她作诗的别号叫“潇湘妃⼦”,由此可想⽽知她的⽓质是如何⾼雅,才⽓和美貌是如何令⼈叹服。
她⽐王熙凤更美,尽管王熙凤⼀⾝珠光宝⽓,恍如神妃仙⼦,⼀双丹凤三⾓眼,两弯柳叶吊梢眉,⾝材苗条,体格风骚,粉⾯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但珠光宝⽓只能使王熙凤更富贵化,毫⽆⾃然美可⾔。
⽽林黛⽟则是⾃然粉饰装扮,再加上“两弯似蹙⾮蹙笼烟眉,⼀双似喜⾮喜含情⽬”,使她看起来清丽脱俗,内在的⽓质和外在的美蕴展露⽆遗,同时还散发出⼀种艺术美的意蕴。
她⽐薛宝钗更有才,虽然⼆⼈的诗作不分上下,各有千秋,但林黛⽟写得更多,更好,更妙。
在道德和爱情⽅⾯,她远远胜于薛宝钗。
虽然她爱哭,多疑,⼩⼼眼,有些孤芳⾃赏,甚⾄还爱⽣⽓,但这就是林黛⽟,⼀个被⼈称为花的精魂,艺术与⽣活完美结合的⾃然⼥⼦。
对于林黛⽟的评价,我个⼈⽐较赞成刘⼼武先⽣的观点。
她是⼀个千古绝唱的⼥⼦,红学家们称她的⼈是花的精魂,她的⽣活是诗化的⽣活,她的形象是艺术与⽣活升华的完美结合。
她的才⽓是别⼈望尘莫及的,连薛宝钗也得⽢拜下风。
“侬令葬花⼈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朝春尽红颜⽼,花落⼈亡两不知。
”这两句是《葬花吟》中的名句,从中你⼤可看出林黛⽟不愧是诗的化⾝,花的精魂。
但在为⼈出事⽅⾯,林黛⽟则显得薄弱。
当时完全是封建社会,林黛⽟寄⼈篱下,⼜爱哭⼜⼩⽓,就凭这个性格不得罪⼈,也不会给别⼈留下好印象。
相反薛宝钗则处事为⼈更胜⼀筹,不该她做的、说的,她⼀律不管。
到她该说该做时,她就会完全按照⾃⼰的想法去做,不理会别⼈的⾔论,做出的效果是能让所有⼈⼼悦诚服的。
这⾃然也就是贾府中⼈为何更偏向于薛宝钗的原因之⼀。
魂断大观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伴着哀怨的泣声,宝钗从大观园门口缓缓走来。
金钗银饰足显她的富贵,脂粉却掩盖不了她眼角的皱纹。
二十年如一日。
往昔的青春容貌已不在,那微微闪现的白发便是最好的印证;往日热闹的大观园也是残败不堪,那满地的落叶便是极好的说明与诠释。
宝钗支开了丫头,独个坐在池边一块小石上。
儿子如今是朝廷重臣,家道兴盛,早已另选他址建大院。
而她,在费尽心血把儿子抚养大的同时,早已变得空荡。
二十年的独守空房,几千个夜晚无尽的相思,都化作那滚烫的泪水洗掉脂粉,那脸上的坑坑洼洼便是岁月的最好诠释。
泪落连珠子。
宝钗惨笑。
一直以来,她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世人皆怪她无情,害死了林妹妹,然而又有谁悲悯她二十年的孤寂呢?当贾府被抄时,是她,冒着被人羞辱的不正身份协助处理。
当宝玉出家时,是她,压抑自己的苦楚稳住了王夫人。
当儿子出世时,是她,丢弃大小姐脾气,拼命挣钱让他吃好穿好。
多少个无眠之夜,多少次绣花针扎进她雪白的肌肤,又有多少回她梦中搂着儿子哭泣。
一切的一切,在今天全部化为泪水。
宝钗擦了擦眼里的泪水,头上的珠玉在风儿拂动下发出清脆的响声。
一只蝴蝶飞过,她举起扇子刚要拍下时,她顿住了。
岁月不饶人,往日的情趣已无,甚至力气也用尽了。
那春花少女赴蝶图早已在岁月的腐蚀下消失殆尽。
她痛苦地闭上双眼,想起小时候父母的教诲。
封建礼教扼杀了她的天性,她不惜一切追求荣华富贵,她得到了,然而她又失去了。
她不甘心,她的爱情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她甚至间接逼死了疼爱的林妹妹。
一切那么顺其自然,却又惹人心伤。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碧空中远远传来林妹妹的声音。
宝钗吃惊地四望。
难道是幻觉吗?她再次坐下。
如今她已无牵无挂,儿子事业有成。
可她有无限的悔恨,到底她得到了什么?难道她也不过是贾家传宗接代的工具?想到这,她又忿恨了:为什么要她活在这个朝代,没有亲情,没有爱情。
腐朽的王朝在堕落,儿子?她又惨笑。
急走几步,她忽然明白林妹妹当初的无奈。
醉翁之意,不在山水之间也—论金陵十二钗之钗黛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此二人原是金陵十二钗中的佼佼者,却也是我按照自己的喜好难以取舍者。
黛玉是水,这已无可非议。
既是从姑苏水乡走来的女子,既是为报甘露之恩的降珠仙子下凡脱胎,她自然带着股清甜的水气。
她有着喜怒无常的性格,爱哭的脾气,与那作诗作词的才情,无一不带着水的特征——柔美空灵变化无常。
宝钗是山,这更是人所皆知。
沉稳如她,守分如她,才情如她,根本不是普通的小山丘可比的。
她仿佛是巍然耸立,顶上有着千年冰雪的长白山。
她的柳絮词,更衬托出她的如山一般的沉稳;东风卷得均匀!便是如此飘无定所的柳絮,也被她写得如扎根于地一般,沉实稳重。
贾母不也如此夸她么!
然而,黛玉有着她坚守的一面:对宝玉的爱情。
关于爱情,我似乎还不能发表过多的看法,然而我相信,这种爱情,视肮脏的富贵官爵为泥土,不以违心的安分守时为前提。
它建立在互相欣赏,心有灵犀的水面上,干净却缥缈。
这是最大的喜剧却也是最大悲剧——没有功名爵位,没有门当户对,没有当时的社会所必须的一切条件,只有那单薄无力的爱情。
于是,一切就像肥皂泡般,“啪”,破灭。
宝钗则不然,且不论她在“宝黛”恋中所扮演的角色,只看她的为人处事:和气里头带着刚强,则后句描述袭人的话用在她身上也很合适。
她待人接物亲厚,无论谁她都一视同仁,在被人言语冒犯后一笑置之。
这需要如海一般宽阔的心胸,如水一般轻柔灵活的心思。
做人能做到这样,也算得一种境界——兼具山的沉稳和水的变通。
只可惜宝玉是个情种。
他看得到山水的好,看得到钗黛各自的美,却只选了
一瓢水。
要是以我这个旁观者的角度看来,水固不可少,但少了山这种厚实的基础,水再美,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从指缝间,一点点,一点点地掉落,无能为力。
我知道曹雪芹想歌颂的就是这种纯美如水的爱情,但是我觉得这太理想主义。
也许,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才是人最适宜的憩居之地,我这一生的志愿,就在打造这样的地方。
换句话说,我这个醉翁,其意不在山水之间,而在于灵动稳重皆有之的修养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