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课 第一单元《天气》
- 格式:ppt
- 大小:7.82 MB
- 文档页数:43
四年级上册科学《天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天气》一章。
具体内容包括:天气的定义、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现象的分类、气温、降水、风向风力等天气要素的基本概念及其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定义和特点,能够正确区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2. 使学生掌握天气现象的分类,了解各种天气现象的成因。
3. 让学生熟悉气温、降水、风向风力等天气要素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天气的定义、天气现象的分类、气温、降水、风向风力等天气要素的基本概念及其变化规律。
难点:天气现象的成因、气温、降水、风向风力等天气要素的变化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天气预报视频片段。
学具:笔记本、彩笔、天气预报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当前的天气状况,引出天气的概念。
2. 讲解天气的定义:通过PPT展示天气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并记忆。
3. 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通过PPT展示天气与气候的对比图,让学生明确两者的区别。
4. 讲解天气现象的分类:通过PPT展示各种天气现象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
5. 讲解气温、降水、风向风力等天气要素:通过PPT和黑板板书,详细讲解这些要素的基本概念及其变化规律。
6. 例题讲解:出示天气预报卡片,让学生解读并分析。
7.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天气的定义、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现象的分类、气温、降水、风向风力等天气要素的基本概念及其变化规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天气的定义是什么?(2)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区别?(3)请列举五种天气现象,并说明它们的成因。
(4)气温、降水、风向风力等天气要素的基本概念及其变化规律。
2. 答案:(1)天气的定义:天气是指某个地方在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包括气温、降水、风向风力等要素。
(2)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是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天气》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天气》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天气现象,掌握天气的基本概念和常用天气词汇,培养学生对天气的关注和兴趣。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的测量、常用天气词汇、天气预报的阅读、天气对生活的影响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天气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天气的测量、天气预报的阅读等方面的知识还比较欠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激发他们对天气的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天气的基本概念和常用天气词汇,了解天气的测量方法,学会阅读天气预报,知道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天气、记录天气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关爱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天气的基本概念、常用天气词汇、天气的测量方法、天气预报的阅读、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天气的测量方法、天气预报的阅读和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等,直观展示天气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天气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讲解天气的基本概念、常用天气词汇,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
3.实践:让学生进行天气的测量,如温度、湿度、风力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探究:分组讨论天气预报的阅读方法,学会解析天气预报,了解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天气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关爱环境。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天气的基本概念、常用天气词汇、天气的测量方法、天气预报的阅读、天气对生活的影响等内容进行梳理和展示。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天气》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天气》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天气现象,包括天气的观察、描述和预测等。
教科书通过丰富的图片、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掌握天气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天气现象的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描述能力,对身边的天气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天气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和实例,进一步深化对天气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基本概念,知道天气的观察和描述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天气、记录天气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预测天气,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天气的基本知识,学会观察和描述天气。
2.难点:让学生理解天气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性,学会预测天气。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天气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天气预报软件或APP,用于实时查询天气。
3.准备天气观察记录表,用于学生记录和观察天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天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天气的基本概念,讲解天气的观察和描述方法。
让学生了解天气现象的多样性,以及天气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天气观察活动,使用天气预报软件或APP查询实时天气,记录天气观察记录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描述天气现象。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指导。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预测天气,讨论天气现象的规律性。
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天气。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天气观察和描述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天气,记录天气变化。
第一单元天气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1.可以通过气温、降水量、云量、风速和风向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2.可以用一些天气符号来记录天气。
3.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第二课天气日历1.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可以用天气符号来记录天气情况。
第三课温度与气温1.气温是指室外无太阳直晒、通风地方的温度。
2.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气温。
3.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气温一般在一天中的约下午两点时候最高。
第四课风向和风速1.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食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2.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北风、西风、东南风、东北风。
风的速度是以每秒风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3.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速用风速仪测量。
4.风向标和小风旗能够指示风向,风向标的箭头指向是风向(风吹来的方向),小风旗飘向与风向相反。
5.气象学家用“蒲福风力等级”将风速从0~12划分为十三个等级。
我们也可以用风吹动旗子的状态来估计风速,把风速分为无风、微风、大风三个等级,用0、1、2来表示。
风级歌谣:0 级烟柱直冲天;1 级轻烟随风偏;2 级轻风拂脸面;3 级叶动红旗展;4 级风吹飞纸片;5 级小树随风摇;6 级举伞有困难;7 级迎风走不便;8 级风吹树枝断;9 级屋顶飞瓦片;10 级拔树又倒屋;11、12 级陆上很少第五课降水量的测量1.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一种工具。
2.气象学家根据降水量的多少(单位:毫米),来区分下雨的等级。
根据“降水量等级表”,雨一般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这几个等级。
3.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多少就是降水量。
第六课云的观测1.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
我们可以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2.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3,根据云量划分天气:4.天空中漂浮的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5.靠近地球表面形成扁平层状云是层云;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
教科版科学四上《天气》全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天气》这一单元主要包括天气的概念、天气现象的成因、天气预报的解读、以及如何应对恶劣天气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天气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天气变化的应对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天气预报的解读和应对恶劣天气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天气的概念、天气现象的成因,能解读天气预报,学会应对恶劣天气。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提高对天气现象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关爱生活的意识,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天气现象的成因、天气预报的解读、应对恶劣天气的方法。
2.难点:天气现象的成因、天气预报的解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学习和应用天气知识。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实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天气现象为例,分析其成因和应对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天气预报视频、图片、PPT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天气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天气的概念和天气现象的成因,让学生初步了解天气知识。
3.操练(1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天气预报视频,引导学生学会解读天气预报,了解各种天气现象的符号含义。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关于天气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以具体的天气现象为例,分析其成因和应对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应对恶劣天气。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天气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7、人们永远无法改变天气。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答:这种说法不对。
因为①干旱时可以人工降雨。
②人类不注意环境保护,使天气变暖。
28、一般天气预报有哪些内容?答:一般天气预报的内容包括:气温、风向和风力、天气的晴朗、空气质量、降雨概率、舒适度指数、紫外线强度等等。
29、有人说“天气就是气候”,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答:这种说法不正确;天气是经常变化的,持续的时间短;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一定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30、一个月的天气变化能不能代表这个季节的气候呢?答: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个季节的气候,因为气温的高低每天都几乎不一样,这个季节有3个月,所以不能用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代表季节的气候。
31、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文字表示】东风、南风、西风、北风、东南风、东北风、西南风、西北风。
【画图表示】32、天气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答:天气由晴天变为雨天,我们出门要带上雨具,不能参加室外活动,天气变得凉爽;天气由雨天变为晴天,温度升高,可以参加户外运动,出门不用带雨具。
33、我们了解天气的方法有: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打电话查询、上网查询、观察动植物的行为变化等。
34、用什么办法来划分晴天、多云、阴天的天气状况?答: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
把天空当做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
如果云量不超过圆的四分之一,就是(晴天);如果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就是(多云);如果云量超过四分之三或覆盖了整个圆,就是(阴天)。
35、气温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气温变化有什么规律?答:气温的高低与季节、天气状况以及一天中不同的时刻等因素有关。
气温变化的规律:夏天气温高,冬季气温低,晴天气温高,雨天气温低,中午气温高,早晨、晚上气温低。
36、物体飘动的方向怎么和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相反呢?答:因为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是风吹来的方向,物体飘动的方向是风吹去的方向,所以物体飘动的方向和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正好相反。
第一单元《天气》知识点一、我们关心天气、天气日历1. 我们可以通过气温、云量、降水量、风向和风速等来描述天气。
2. 天气气泡图事例3. 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天气符号来记录云量、降水量、风速和风向等。
4.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和降水情况、风速和风向。
5. 一些常见的天气符号二、温度与气温、风向和风速1.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该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2.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面保持水平。
3.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西风是由西向东吹来的风,风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
4.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我们用它来描述风向。
5.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通常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6.简化的风速等级7. 风向标的制作方法(1)选一根硬一点的吸管(或麦秆),在吸管两端纵向切开约1厘米的缝隙。
(2用硬纸板剪一个大小适中的箭头和一个稍大的简翼。
分别插人吸管两端的缝隙,并固定。
(3)用一根大头针穿过吸管平衡点,并插入铅笔端的橡皮中,使其能自由转动。
三、降水量的测量、云的观测1. 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
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2. 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降水量以毫米为单位。
3. 降水量等级表4. 通常测量24小时内的降水量,对照等级表,来确定下雨的等级。
5. 雨量器要放在上面没有遮挡物的较开阔的地方,并固定好。
6. 天空中飘浮的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它们的形状千姿百态。
7. 根据云量的多少,把天气分为晴天、多云、阴天等。
8. 区分晴天、多云、阴天的简单方法是把天空当作一个圆,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
9. 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通常把它们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云。
10.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它通常是灰色的。
如果层云变厚,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所以也称它为雨层云。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天气》知识点整理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1.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2.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3.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第二课:《天气日历》1.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2.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和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气温等3.常用的天气符号有:第三课:《温度与气温》1.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该选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
2.一般情况下,同一天中午的气温要比早上高,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凌晨。
3.温度计的使用: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面保持水平,待液柱稳定时再读数。
4.③一般气温的。
第四课:《风向和风速》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风向标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
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2、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测量风速的仪器叫风速仪。
3、气象学家通常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即:0~12级。
我们也可以用风旗简要划分为:0级(无风)、1级(微风)、2级(大风)。
第五课:《降水量的测量》1.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
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2.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3.气象学家根据降水量的多少将降水量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共6个等级。
第六课:《云的观测》1.天空中的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
2.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阴天。
(可以把天空当做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3.根据云的形状与高度,气象学家通常把云分成三类:层云、积云、和卷云。
层云是指靠近地面形成的扁平状云,高度最低;积云是指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高度居中;卷云是指纤细的羽状云,高度最高。
四年级上第一单元(天气)知识要点1、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观察的重要数据。
3、(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和降水量)(风向和风速)。
4、测量气温应该选择在(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中午)的气温最高,(凌晨)的气温最低。
5、**风向是指风(风吹来)的方向。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6.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无风)(微风)(大风)。
气象学家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下雨的等级。
7、我们可以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8、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9、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雾)等。
10、(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0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00毫米是(特大暴雨)。
11、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层云通常是(灰色)的。
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
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
12、**人们根据云量区分为(晴天)、(多云)、(阴天)。
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云量超过(四分之三)就是阴天。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天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天气》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天气现象,掌握一些基本的气象知识。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天气、感知天气变化,并学习天气的测量和预测。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探究科学的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天气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进一步了解天气现象,掌握气象知识。
此外,学生需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天气的基本概念,知道天气的多种表现形式。
2.学会观察天气,感知天气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3.掌握简单的气象知识,了解天气的测量和预测方法。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的基本概念和多种表现形式。
2.观察天气,感知天气变化。
3.气象知识的掌握,天气的测量和预测方法。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天气现象,感知天气变化。
2.实验法:通过简单实验,让学生了解天气测量和预测的方法。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4.讲授法:教师讲解基本气象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认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相关教学资料。
2.天气观察记录表。
3.实验器材:如温度计、湿度计等。
4.天气预报视频或图片。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外的天气,询问学生对天气的认识。
2.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天气》。
呈现(10分钟)1.使用PPT展示天气的多种表现形式,如晴天、阴天、雨天等。
2.讲解天气的基本概念,如气温、降水等。
操练(1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天气观察实验,如测量气温、湿度等。
2.各组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天气变化的原因。
巩固(10分钟)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表,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四年级上第一单元“天气”1.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3.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与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温度、风向与风速、降水、云量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
4.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
在天气日历中,可以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降水量、风速与风向等。
5.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与时间、云量、降水情况,气温、风向与风速。
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6.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通常情况下,一天里午后2点的气温最高,一天最低气温是日出前后7.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读数。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顶端相平,不能俯视也不能仰视。
8.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这个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9.气温可以用温度计来测量,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还要在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
温度的单位是℃,读作摄氏度。
10.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的事物来感知,可以用风向与风速来描述。
1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我们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
12.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即无风是0级、微风是1级、大风是3级。
13.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14.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5.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0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00毫米是特大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