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商鞅变法
- 格式:doc
- 大小:472.00 KB
- 文档页数:6
高考商鞅变法知识点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改革,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
这一变法对于秦国的国家建设和军事力量的增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高考中,商鞅变法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考点,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点。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当时秦国正处于一个安定发展的时期。
然而,秦国的统治者意识到,仅凭传统的封建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国家的需要,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来增强国家的实力。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改革。
其中,较为重要的变法内容有以下几点:1. 废除分封制度商鞅变法废除了封建制度中的分封制度,将全国分为若干个郡县,并派遣官吏来管理。
这一举措使国家的统治更加集中,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掌控力。
2. 重农抑商政策商鞅变法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励农业的发展,限制商业活动。
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并保证了粮食的供应,为后来的战争打下了基础。
3. 修建水利设施商鞅变法大力修建水利设施,开展水利工程,增加农田灌溉面积。
这不仅提高了农田的产量,也解决了粮食不足的问题。
4. 推行法治制度商鞅变法倡导法治,修订了秦国的法律,在国家内部建立起了规范的法律制度。
这一举措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和社会秩序,为商鞅变法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5. 调整兵制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兵制进行了调整,实行兵源征召制和军功爵位制,提高了战争的动员能力,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实力。
三、商鞅变法的意义商鞅变法对于秦国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1. 推动了秦国的统一商鞅变法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掌控力,使秦国的统一进程加快,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奠定了秦国的强大基础商鞅变法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使其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3. 影响了后世的改革思想商鞅变法的改革思想对于后世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重点难点解析1、关于春秋战争时期的战争:(1)实质:奴隶主之间掠夺和兼并战争。
(2)原因: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为急需土地、人口和对其他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
(3)影响:一方面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积极意义:第一,对于结束分裂割据状态,实现区域统一有积极作用。
第二,虽以“攘夷”为号召,但对于阻止夷狄等游牧民族的入侵,保护华夏进步文化,增强各族间的融合有一定的作用。
第三,争霸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霸主都曾进行过改革用以增强国力,其统治下的社会环境直对安定,使经济得以发展。
第四,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奴隶贵族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增长,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
第五,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交替,促进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产生。
总之,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中国奴隶制瓦解的反映,它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也为社会的进步,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制度的产生,民族融合加强等创造了条件。
(4)“春秋无义战”并不能概括此时期战争的实质。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改革(1)改革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适应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为进一步改革残存的奴隶制,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
(2)主要的改革运动: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成效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3)改革的内容: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战国时期的改革,政治上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消除奴隶制土地制度,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生产;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
(4)效果: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了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大大促进了封建制的建立和发展。
因此,战国初期变法运动实质是一场封建化运动。
3、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基本观点,学习商鞅变法。
高一商鞅变法的知识点总结归纳商鞅变法是我国古代战国时期魏国的政治改革运动,由魏国宰相商鞅发起和主导。
此次改革运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商鞅变法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商鞅变法发生的背景是当时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和魏国内部的政治问题。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争霸战争频繁,国内社会经济发展停滞、贫富分化加剧,国家政治制度陈旧僵化。
在这种背景下,商鞅认为通过变法可以提升国家实力,增强君主的权力。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1. 土地政策改革:商鞅推行了均田制,即将原先的土地全部收归国有,然后按照家庭人口数量进行平均分配。
这项改革旨在减少豪门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加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 功利主义思想的提出:商鞅主张以功利为中心,通过制定法律与条令来规范社会行为,并以功利为导向来评判政策的成果。
他强调政府的责任是促进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
3. 职官制度改革:商鞅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度,解决了贵族进入政府的问题,使政府机构更加高效稳定,并增加了君主对政府的控制力。
4. 刑法改革:商鞅提出“各以其罪”、“众害而不赦”等原则,加强了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了社会的安定秩序。
三、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 推动了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商鞅变法对魏国的改革运动以及后来秦国的统一战争,奠定了中国封建制度的基础。
他的改革思想和政策为后来的秦始皇实施了彻底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 开启了儒家思想对法家思想的对抗:商鞅的功利主义思想与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念形成了对立。
此后,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斗争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大主题。
3. 强化了君主专制的制度:商鞅变法加强了君主的权力,形成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后来的秦始皇和汉朝统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综上所述,商鞅变法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变革的一个重要事件,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一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改革,发生在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期。
商鞅变法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战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政治格局,也为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了解,我们可以深入探讨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被认为是法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政治理论,试图改变秦国的现状。
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国家的中央集权和促进国家的发展。
在商鞅的变法中,他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改革,以提高秦国的实力和竞争力。
商鞅变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土地改革。
在战国时期,土地集中在贵族和地主手中,普通百姓生活困苦。
为了解决社会不平等和贫困问题,商鞅提出了“平均地权”的概念。
他取消了贵族和地主对土地的私有权,实行土地国有化。
这使得土地重新分配,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土地,改善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条件。
除了土地改革,商鞅还实施了一系列的法律改革。
他制定了许多新的法律和制度,以提高国家的管理效率。
商鞅建立了严厉的法律体系,推行了重罪和轻罪相分离的原则。
他还引进了“见财起意”的政策,鼓励人们参与经济活动并发展商业。
这些法律改革不仅提高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商鞅变法还包括了教育改革。
他提出了“以士治国”的观念,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培养优秀的士人,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
商鞅的改革中,他建立了“子弟制”,并组织了公立学校,以培养人才。
这一教育改革为秦国的崛起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也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战国时期的改革,也反映在秦统一的进程中。
商鞅变法为秦国提供了强大的国家力量和统治能力,使得秦国能够在战国纷争中脱颖而出,逐渐实现统一中国的目标。
商鞅变法的一部分,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被继续推行,使得秦朝的中央集权得以巩固。
然而,商鞅变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当时,商鞅的改革触动了当时秦国贵族和地主的利益,遭到了强烈反对。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巩固练习常考知识点商鞅变法考点解读考点提示商鞅变法知识经纬知识清单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商鞅变法369634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变化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__①__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社会经济方面的变化农业发展: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兴修水利,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
手工业技术进步: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成就。
商业日趋活跃:邯郸、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
阶级关系变化:____②____确立旧贵族势力开始向新兴地主转变,出现自耕农等新的阶层。
(2)政治方面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改革。
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
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来改革世卿世禄,以实行俸禄制来取代封邑制,以中央集权制来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达到这些目的的最有效途径是变法改革。
(3)军事方面的变化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为主;战国时期主要是兼并战争。
为了在战争中把握主动,各国都致力于变法改革,努 力发展生产,增加人口,扩充实力。
为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很多国家都进行了改革变法。
(4)文化领域的变化在文化领域,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
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繁荣景象,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陆续诞生,___③___出现的热烈局面。
其中,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 国的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1)各国的改革与变法 a 春秋时期的变革齐国的管仲改革:大力发展农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改革赋税制度。
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承认了 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了___④___。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商鞅变法1、改革的必要性:时代的要求——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时代,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①经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壮大,出现了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解放生产力。
①政治: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a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代替世卿世禄;b以俸禄制取代封邑制;c以中央集权制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①军事:诸侯争霸,战乱不断,各国纷纷变法,发展生产,增加人口,扩充实力。
①思想:私学兴起,形成百家争鸣局面,顺应时代潮流的法家思想成为各国推行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①其它国家的改革变法为秦国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教训。
春秋时齐国管仲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承认了土地私有。
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2、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发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3、改革的历史机遇:①三家分晋,遏止秦国发展的力量大大削弱①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4、改革的可能性:1、秦国国君立志改变落后状况,推行社会改革,并发布求贤令,吸引有志之士;2、商鞅投秦,主张变法1、经济方面:以农求富①废井田,开阡陌封疆”作用: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作用:保护了小农经济,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
①统一度量衡作用:便于赋税征收,有利于经济交流,为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2、政治方面:奖励军功,加强中央集权。
①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作用: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军事基础。
①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作用:打击了奴隶主贵族①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作用:加强了专制统治①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
商鞅变法课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一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古希腊著名科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商鞅变法课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一,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商鞅变法课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一背景(1)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经济基础变化;(2)新兴地主阶级兴起,阶级基础变化;(3)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思想的影响奠定了思想基础;(4)秦孝公顺应时代潮流措施经济:(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统一度量衡政治:(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世卿世禄(2)严格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3)推行郡县制,强化中央集权(4)制订《秦律》文化:焚烧诗书风尚:改革社会风尚性质加强地主阶级中央集权的封建化改革影响(1)战国时期最彻底的改革(2)确立了确立土地私有制度(3)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从此开始(4)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成功原因(1)顺应历史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趋势。
(2)商鞅取信于民,执法如山,不惧权贵,以大无畏的精神将改革进行到底。
(3)商鞅变法的内容深入人心,即便是商鞅遇害,“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
(4)法家思想的传播和商鞅对守旧派贵族的论战,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扫除了变法的障碍。
(5)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决心,以及对商鞅的支持、重用是变法的后盾。
观察联系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古希腊著名科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勤于思考,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
而疑是思维的开端,更是创造的基础。
因此,同学们在历史学习中,只要真正的有所思、有所疑,就会不断生成新问题,不断产生学习的动力。
比如学习“新航路的开辟”一目时,我们可以思考下列问题来活跃自己的历史思维:新航路指的是什么?是由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开辟出来的?哪些条件使新航路的开辟成为可能?新航路的开辟有什么重大的影响?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便会对新航路的开辟史实有一个概要的了解。
课题:商鞅变法【学习目标】了解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变法的内容;从不同角度评价商鞅变法。
【重点难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评价。
【自主学习】一、知识梳理1、军功爵制度: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各级爵位都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
这样,利于增强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同时打击了贵族特权,废除“世卿世禄制”,从而树立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
2、什伍、连坐制度:什伍为一种户籍制度及军队的一种基层编制,将全国五家编成一伍,十家编成一什,以适应战时征兵的需要,凡被编入什伍组织的在籍成年男子都是国家后备兵源,战时为兵,闲时务农。
连坐,即株连政策。
就是规定什伍互相监督,一家有罪,其余九家必须告发,否则连坐。
连坐不仅实行于乡里,还实行于军队中,士兵作战时,五人一伍,登记在册,若一人逃跑其他四人都受到惩罚。
3、开阡陌封疆:即废除旧的井田制的阡陌封疆。
阡陌是井田中间的纵横道路,封疆是指各级贵族所占有的井田的界限。
阡陌、封疆的保留,意味着土地国有制的存在。
开阡陌封疆,则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有利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4、商鞅变法的特点①变法核心内容是“重农”和“法治”。
②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统治。
③是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6、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的异同比较同:(1)政治:都涉及等级划分,部分废除政治特权,如梭轮改革政治上实行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贵族世袭的政治特权;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把官爵与军功结合起来,打击了贵族特权。
(2)影响:都加强了政权,有利于政治稳固和经济发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异:(1)目的:梭伦改革为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
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秦的富国强兵,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2)政治:梭伦建立民主机构,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了平民参政的民主权利。
而商鞅变法强化中央集权,建立县制,国君任免官吏。
⾼中历史商鞅变法知识点想像⼒⽐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像⼒是⽆限,它包含了⼀切,推动着进步,是⼈类进化的源泉。
下⾯⼩编给⼤家分享⼀些⾼中历史商鞅变法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家,欢迎阅读!⾼中历史商鞅变法知识11商鞅变法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奴⾪制崩溃、封建制确⽴的过渡时期,在这⼀时期,铁制农具的使⽤和⽜耕的逐步推⼴,导致奴⾪主的⼟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对⽴的阶级的产⽣。
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
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改⾰,发展封建经济,建⽴地主阶级统治。
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
战国初期,秦国井⽥制⽡解、⼟地私有制产⽣和赋税改⾰,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国。
为了增强秦国实⼒,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才,变法图强。
2商鞅变法的内容: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变法的序幕。
其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到农业⽣产中、实⾏统⼀的税租制度等改⾰⽅略。
1第⼀次变法《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第⼀次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颁布实⾏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法律,轻罪⽤重刑;(⼆)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私⽃,颁布按军功赏赐的⼆⼗等爵制度;(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产粮⾷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四)焚烧儒家经典,禁⽌游宦之民。
(五)强制推⾏个体⼩家庭制度。
扩⼤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和军事实⼒的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主干知识梳理一、雅典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初)1、背景原因:(1)国家政治体制:君主制→贵族共和制。
(2)主要矛盾: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阶级矛盾激化,政局动荡——根本原因。
(3)挽救危机的尝试——基伦暴动、德拉古立法失败。
(4)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米危机。
(5)梭伦执政。
总之,贵族政治已成雅典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
西方民主政治基础。
经济:推动农工商业发展。
(2)局限:中庸(中立、折中、调和)原则不能彻底解决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二、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开始,共2次)1、背景原因:(1)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大发展、大动荡。
(2)新兴地主阶级实力增强,要求改革,废除奴隶主特权,获取权利,维护自身利益。
(3)一些诸侯国为富国强兵,纷纷改革。
(4)秦国落后,诸侯卑秦。
(5)法家思想形成发展。
(6)秦孝公为富国强兵而求贤,支持变法。
(7)商鞅舌战群臣、徙木立信、严惩反对势力,扫除变法思想、政治障碍。
立。
推动秦国封建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政治威望日高,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最大。
法家思想成为秦国统治思想。
(3)消极:严刑峻法、加强思想控制,对后来秦朝暴政埋下祸根。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5世纪末)1、背景原因:(1)北魏建立与统一黄河流域。
(2)北方民族融合加强。
(3)社会矛盾激化(民族(拓跋部与其他民族)矛盾、阶级(统治者与人民)矛盾、统治阶级(拓跋贵族之间及其与汉族官僚)内部矛盾)和统治危机——根本原因。
(4)冯太后、孝文帝的推动。
化恢复发展、洛阳繁盛。
(3)政治:缓和社会矛盾;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巩固统治。
(4)民族关系: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
(5)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
★四、王安石变法(北宋中期,1069年开始)1、背景原因:(1)北宋初期加强集权措施,导致中期出现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内忧(农民起义、财匮)外患(辽夏威胁、兵虚)的统治危机。
(2)庆历新政失败,统治危机依存并加剧。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商鞅变法考点解读考点提示商鞅变法知识经纬知识清单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商鞅变法 369634 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变化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__①__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社会经济方面的变化农业发展: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兴修水利,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
手工业技术进步: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成就。
商业日趋活跃:邯郸、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
阶级关系变化:____②____确立旧贵族势力开始向新兴地主转变,出现自耕农等新的阶层。
(2)政治方面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改革。
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
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来改革世卿世禄,以实行俸禄制来取代封邑制,以中央集权制来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达到这些目的的最有效途径是变法改革。
(3)军事方面的变化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为主;战国时期主要是兼并战争。
为了在战争中把握主动,各国都致力于变法改革,努力发展生产,增加人口,扩充实力。
为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很多国家都进行了改革变法。
(4)文化领域的变化在文化领域,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
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繁荣景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陆续诞生,___③___出现的热烈局面。
其中,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1)各国的改革与变法a春秋时期的变革齐国的管仲改革:大力发展农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改革赋税制度。
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了___④___。
b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潮流的出现进入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胜利的目的。
于是变法改革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在各国蓬勃兴起。
c战国时期的重要变法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齐国、赵国和韩国等也陆续进行了变法改革。
(2)共同点目的:___⑤___措施:承认土地私有,发展农业生产;强化国家职能指导思想:法家3.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1)秦国的社会状况:偏居关中;文化落后;国君集权;民风质朴。
(2)秦孝公的励精图治。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1.公孙鞅入秦2.商鞅变法的措施(1)经济措施:“废井田,开阡陌”;___⑥___,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军政措施:___⑦___,按军功授爵;严禁私斗;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移风易俗。
富国强兵的秦国——商鞅变法的意义1.商鞅变法的结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
秦惠文王的亲信诬告商鞅谋反,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
商鞅兵败被杀,尸体在咸阳被车裂示众,为变法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商鞅本人虽死,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等改革措施却保留下来,新的生产关系和设县、什伍户籍等政治体制也在秦国确立,再也无法动摇了。
2.作用: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开始了___⑧___建设;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对外兼并战争取胜和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之,它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局限:原因: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
表现: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参考答案:①大变革 ②土地私有制 ③百家争鸣 ④土地私有 ⑤富国强兵 ⑥重农抑商 ⑦奖励军功 ⑧中央集权制度 要点精析要点一: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影响1、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度逐渐为专职官僚制度所取代,下列这一时期的改革措施或政策中,能够体现这一变化趋势的是①奖励军功 ②推行县制 ③什伍连坐制 ④重农抑商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商鞅变法各种措施的作用,奖励军功,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世袭权力的传统,符合题意;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专职官僚制度逐步形成;什伍连坐制,加强了政府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与官僚制度的形成无关;重农抑商,促进农业发展,与题意无关。
故A 项符合题意。
答案:A2、文物是形象的历史。
下列文物和图片均是商鞅变法的历史见证。
据此,回答问题。
图1 铁制工具图2 奖励耕织图3 商鞅铜方升(1)观察上述图片,三幅图片揭示了哪些历史信息?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图2所示的牛耕图,多数学者认为画面揭示的是农民在私有田地进行耕作。
对此,你认为这种看法是否正确?你的理由是什么?(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给商鞅变法一个合理的评价。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
第(1)问结合图片提炼历史信息,根据历史信息可知其结论是重视农业。
第(2)问结合商鞅变法的经济措施即“废井田,开阡陌”回答正确的理由。
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历史信息:(图1、图2)商鞅变法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已经应用;(图2)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图3)统一度量衡。
结论:商鞅变法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发展经济。
(2)正确。
理由: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或答由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井田以外的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3)评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
变法成效显著,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要点二:商鞅变法的特点、成功的原因及启示1、特点:①核心内容为“耕战”和“法治”。
②措施全面、实行彻底。
③严格执法,深入人心。
④实用主义,急功近利。
⑤影响深远,不仅对秦国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2、成功的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步崩溃和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时期,变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②商鞅变法的措施全面彻底。
③厉行法治,赏罚分明,人民知所遵守。
④商鞅义无反顾的坚毅精神和大胆而审慎的处事态度。
3、启示:①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对整个生产关系进行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
②商鞅最终遭车裂示众,不得不说商鞅的结局是个历史的悲剧,由此可见旧势力的顽固与改革的艰辛。
③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向上的,然而向上发展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典型例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
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畜积殷富。
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摘自《淮南子·要略》材料二(变法)行之十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摘编自栗劲《秦律通论》(1)材料一从哪四个方面概述商鞅变法的条件?(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和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
第(1)问结合材料逐一概括商鞅变法的条件分别体现在经济上有良好的物质基础,政治上有统治者的抱负,文化上有民风民俗的影响,地理上有地形便利的优势。
第(2)问特点和作用要结合材料分析,其作用侧重在政治和军事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1)民风民俗;地理环境;物质基础;统治者的抱负。
(若答“经济、政治、文化、地理方面”也可,但只能得一半分数)(2)特点:利用强悍民风,因势利导;刑赏并用(以法家学说为指导思想)。
(答出其中一点即可)作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社会秩序;增强秦军的战斗力;加快秦统一中国的进程。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要点三:商鞅变法如何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势力。
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
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秦国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
【知识拓展】如何认识商鞅变法的性质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主要体现在改革的内容及其作用上:首先,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实力的增强。
其次,废除井田,奖励耕织。
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保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法律上肯定了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权。
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这是封建政治的经济基础,在当时社会发展的条件下,这样的生产方式有利于封建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
再次,建立县制,这就实际上废除了分封制,打破了原来的封疆界限,剥夺了奴隶主贵族对地方的控制权,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典型例题】下列变法措施中有利于确立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地位的有①实行二十等爵制②实行连坐法③废除世卿世禄制④“燔诗书而明法令”A.①②③B.①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属于维护社会治安的措施,①③④均有利于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地位的确立,排除含有②的选项即可。
故选B。
答案:B【典型例题】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其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材料二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鼓励橄榄油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