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中的“大同世界”与西方“理想国”的联系与区别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光明日报/2010年/2月/23日/第011版理论周刊孔子和柏拉图关于和谐社会构想的比较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曾小五江西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曾建平对和谐社会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理想。
我国先秦时孔子“大同世界”和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的构想,从一定的角度来看都是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当然,由于生活环境、理论背景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诸多差异,他们所构想的“和谐社会”有着显著的差异。
然而,假如我们把它们放到一起进行某种比较,却可以给出一个简单、明了但又极其重要的启示。
一孔子“大同世界”的构想在《礼记・礼运》中有着比较明确的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联系孔子的相关思想和这种关于“大同世界”的叙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基本结论:其一,“大同世界”是世间最普遍的规律——“大道”在社会上普遍遵循或广泛流行的结果。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周易・系辞传》)与此相似,这里所说的“大道”实际上就是“人伦道德”或“仁义”。
其二,“大同世界”是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核心内容之一的。
这里的和谐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即“家庭(或家族)和谐”、“邦国和谐”和“天下和谐”。
“亲其亲”、“子其子”、“男有分”、“女有归”,此为“家庭和谐”;在家庭和谐的基础上通过“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等,则得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邦国和谐”;把家庭和邦国和谐向他邦推广,就有了“天下为公”的“天下和谐”。
我们可以结合孔子“仁爱论”的道德观把握其“大同世界”的构建思路。
我们知道,孔子所提倡的宗法等级道德体系的核心或基础是宗族内部自然的伦理秩序。
2008年5月第5期总第171期理论学刊TheoryJournalMay.2008No.5Ser.No.171中西早期和谐观的比较研究——以《礼记》“大同社会”与柏拉图“理想国"为中心的考察黄小晏(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摘要】《礼记》“大同社会”和柏拉图“理想国”的和谐观,都是在批判现实的改革冲动中作出的理想化社会设计。
两者都认为统治者应为全体百姓谋利益,并通过选举产生;都强调社会内部的有序是维持和谐状态的基础。
但因文化背景和理论基础不同,《礼记》“大同社会”推崇德治,所主张的和谐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上的和谐;而柏拉图“理想国”重视智治,所主张的和谐是建立在神本主义基础上的和谐。
这些不同一方面导致了中西早期和谐现在后来发展中的分道扬镳,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
【关键词]大同社会;理想国;和谐观【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2008)05—0109—05《礼记》中的《礼运》篇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二者都成书于早期社会大动荡的时代,在中西思想文化史上都较早地描绘了理想社会的和谐状态,也都对中西和谐文化的后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比较两者的异同,可以为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某种有益的启示。
《礼记·礼运》用精炼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和谐社会,这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在这里,天下为人们所共有,有贤德、有才能的人被选举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所有的人都能得到供养,人们各安其位、共同劳动、共享财富、各得其乐,整个社会稳定有序、平安祥和、夜不闭户,这便是和谐的“大同社会”。
庄子的大同观与全球化时代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惯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这种全球化的趋势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庄子的大同观对于我们理解全球化时代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提出了大同观的思想。
大同观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平等。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放下个人的私利和欲望,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他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不要过分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满足。
这种大同观的思想在全球化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庄子的大同观提醒我们要超越个人的私利和欲望,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全球化时代,人们的欲望和追求往往是无止境的,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破坏。
庄子的大同观告诉我们,人类与自然应该是和谐共生的关系,而不是互相对立的关系。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其次,庄子的大同观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互助。
在全球化时代,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但也带来了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和分歧。
庄子的大同观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以实现和谐共处。
我们应该超越种族、宗教、国籍的界限,建立一个包容和谐的世界,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此外,庄子的大同观强调了个体的内心追求和自由。
在全球化时代,人们往往陷入功利主义和物质追求的泥淖中,忽视了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庄子的大同观告诉我们,个体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超越物质的追求,实现心灵的满足。
只有在内心的宁静中,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庄子的大同观对于我们理解全球化时代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超越个人的私利和欲望,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应该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我们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超越物质的追求,实现心灵的满足。
大同世界与理想国——中西文化中的社会理想构建与比较作者:迟云平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7年第4期摘要:大同世界和理想国是中西文化勾勒社会理想的发轫之作,自此中西文化对理想之乡的描述层出不穷、各放异彩。
在纵横向比较中,文章指出,“公天下”是两种文化建构的共同特征,是对私有制的挑战与颠覆;而由于历史、地理等文化背景的差异,两种文化对社会理想的建构,也呈现出大国而治与小国寡民、德治与智治等不同之处。
关键词:社会理想;大同世界;理想国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4.037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127—05纵观中西方文化史,人类对社会理想的追寻与描绘层出不穷。
在古代文化上,既有中国孔子提出的大同世界,也有西方柏拉图笔下的理想国,这是中西方最早的较为完备的对社会理想的阐述。
两种社会理想的模型一经提出,后人不断演绎与延伸,譬如中国有桃花源,西方有阿瓦隆、黄金国等。
到了近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进一步加深,人们对理想之乡的建构更加斑斓多彩,先后出现了西方的《乌托邦》《太阳城》《基督城》三颗空想社会主义明珠,中国有梁启超的《大同书》、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等。
那么,在中西方文化上,大同世界与理想国究竟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理想?各自有何自己的独特之处?从纵向发展来看,在后世的社会发展和文化演变中,大同世界与理想国各自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如果说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结合历史、地理等文化背景横向比较中西方文化对于社会理想的构造,两者是否有共性?其相异之处在哪里?这些正是本文要展开的议题。
一、中国文化中的大同世界及其延伸“大同”出自儒家经典《礼记》。
《礼记》是关于礼学的论文集,是对《仪礼》经义的阐发,其中部分儒家学术论文阐释了儒家思想的精义,对后世的影响甚大,如《礼运》《大学》《中庸》不断被研读和诵习,大同世界的描述最早就出自《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试论孔子与柏拉图国家理念的异同孔子与柏拉图对中西方的文化和社会进程分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塑造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渊源。
本文将从两位哲人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切入,按照时间发展的脉络形式,对孔子的“大同”社会和柏拉图的“理想国”的产生和发展一一做出比较和分析,虽然两位哲人本意都是要建立一个社会分工合理、安定有序、讲信修睦的和谐国家,他们思想相近,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标签:大同;正义;和谐孔子与柏拉图皆为人類史中著名的思想家,亦是中西方文化源头的奠基者。
孔子的“大同”思想源自于《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1]在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进程中也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如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大同思想都是其典型代表。
柏拉图的“理想城邦”则源于《理想国》,其“正义”论的思想更是影响了西方人千百年来在政治思想上的精神流变,从政治到经济、再到文化教育,其范围涵盖了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格拉齐斯基在《世界著名思想家评传》中说:“对柏拉图的观点有如此罕见的经久不息且十分现实的兴趣,原因在于他创作的深度和涉及的大量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永久性的意义,而他都对这些问题做了系统的开端。
”从孔子的“大同”社会到柏拉图的“理想国”,无论是社会背景还是个人出身以及当时所面临社会矛盾都有相似之处,加之两人相似的政治抱负和个人遭遇导致了他们对社会的相近看法,因此制定的目标和实现方也产生了许多共通之处。
在诸多相似与共通之外,亦有一些不同点,但两者的本意都是要建立一个社会分工合理、安定有序、讲信修睦的充满“正义”的和谐国家。
一、时代背景及生平经历按照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期理论,公元前8到2世纪属于人类史上的轴心时代,公元前5世纪则是它的高峰期,在此阶段中国诞生了孔子,而古希腊则出现了柏拉图。
[2]在此时间内产生了我们至今仍在思考的各种基本思想,此后人类历史的每次新飞跃前,人类都要回忆这时期,以便从中获得启迪。
儒家政治观与《理想国》之对比作者:宋策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3期摘要:在《礼记》中描述的大同社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所描绘的国家,都是以一种理想化的改革态度形成的理想化社会的设计,是怀着对当下社会的种种弊端的改革理想,创造出的乌托邦。
孔子的内圣外王思想也与柏拉图的哲学王不尽相似,虽然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假设,但不断发展的社会总会克服弊端,接近理想。
关键词:儒家;大同社会;乌托邦;理想国一、东西方理想社会概述孔子在礼记中描述了一种公天下的大同社会,理想国中则是哲学王为领导的人们各尽其能的国家。
(1)《礼记》之大同社会概要在《礼运大同篇》中对大同社会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2)柏拉图之《理想国》概要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国家就像一个巨人,国家的不同等级就像人的灵魂的不同部分,柏拉图十分强调等级观念,它将人分为三个阶级,劳动阶级,代表欲望,保卫者,代表精神要素,统治阶级(精英),代表理性,一个人灵魂应该是理性处在最高位置,统帅激情,控制欲望。
相对应的,城邦里精英统治国家,管理劳动阶级,而保卫者辅之,这是城邦最理想的秩序。
柏拉图还提出,“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
”“在任何政府里,一个统治者,当他是统治者的时候,他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他的一言一行都为了老百姓的利益。
”柏拉图还提出了哲学王的概念,国家的统治者应该具有履行其职能的特别能力,在统治阶层,理性要素必须处于支配地位,不能被欲望和激情篡夺地位,他认为哲学王是要通过完整充足平衡的教育,广泛的体能和军事训练,辩证法与道德哲学的训练,已经通过大量持久的公共服务来积累实践经验,最后通过层层选拔,最有能力的人将达到高层次的知识即对善的洞察,这样就可胜任治国大任。
对比分析儒家“大同”与俄罗斯“聚合性”哲学思想作者:耿海天关俊博来源:《侨园》2018年第06期“大同”思想是两千多年前儒家经典《礼记》中提出的。
“聚合性”(соборность)思想是19世纪俄罗斯哲学家霍米亚科夫提出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哲学概念。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国“大同”和俄罗斯“聚合性”思想,旨在尊重中俄两国文化差异,促进中俄两国文化交流。
一、“大同”思想“大同”思想是儒家经典《礼记》中提出的。
作为儒家思想集大成者,孔子在《禮记·礼运》中勾画了一个美妙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可以多方面理解为天下为公的社会制度,生产资料全民公有;在管理体制上选贤与能,通过民主的方式选举德才兼备的人治理天下;在人际关系上讲信修睦,倡导人人平等,互相友爱,没有等级差别,没有剥削压迫,社会关系高度和乐融洽;有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各得其所;在社会道德上人人为公,品德高尚,大公无私,集体至上;在劳动态度上各尽其力,社会分工明确,男女有别,各司其职;人人反对浪费财物,热爱劳动,各尽其力;社会秩序和谐,国家至上,社会稳定,安定团结,没有丑恶现象。
二、“聚合性”思想“聚合性”(соборность)是俄罗斯宗教哲学中最重要最特别的概念之一,是俄罗斯哲学家霍米亚科夫在19世纪初最早制定和论述的。
聚合性的含义是具有共同信仰的俄罗斯东正教徒,在保持个性的基础上达到同一。
聚合性思想具有“统一性”、“爱”和“自由”三个突出的特征。
统一性是指在聚合性思想的影响下,按照俄罗斯的民族思维,社会制度是首脑尊重并听取自由表达意见的人民的共同声音,标准的土地耕种和经营方式是村社,社员自主地放弃自己部分权利以利于正在成长的子孙后代;就连东正教教会本身,也是一致统一的教会。
论中西方理想社会之异同与可行性分析——以大同社会与柏拉图“理想国”为例檀德瑶国学111班 5000211122在人类社会有明确意义上的国家产生以来,人类就未尝放弃过对理想社会之追求与展望,虽然从古至今,我们的乌托邦从未被建立过,然此种之理想国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着人类于未来之国家之追求,对现实之社会之制度更有着巨大之影响。
中西方由于文化、思维方式之不同,各自塑造了集中不同形态之理想国家。
其中中国最为著名,影响最大之当属《礼记》中之大同社会。
于西方则为古希腊柏拉图之《理想国》。
下面吾依吾之观点简要分析一下两者之异同及可行性。
首先吾先叙述一下两种理想社会之大体之理论之建构。
柏拉图之《理想国》之主要之观点为有绝对之理性之哲学家为哲学王,哲学家为智慧之化身,应当为王。
并绝对忠于国家,有着激情天赋之道德精英作为护卫者,帮助哲学王治理国家。
以此能完全正确的使用权力,避免腐化,并对于广大之生产者将处于此等已定之社会秩序下生活,于此等之情况以最大程度上缓解人们之间之利益冲突,并维持整个社会之和谐,以实现柏拉图所谓所谓国家之幸福,并实现所有阶级之幸福。
《礼记·礼运》篇用精练之语言,描绘了一个理想和谐之社会,此即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古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在这里,天下为人们所共有,人们之道德水平高度发达,有才能的人被选出来为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人人皆能得到供养,人人各得其所,平安安详,夜不闭户,无人作奸犯科,此即为儒家所描绘之大同社会也。
两者相同点如下:第一点,两者均奉行公有,平等,有共产主义社会之某些特质。
在柏拉图之《理想国》中,公有主要表现在护卫者身上。
柏拉图之《理想国》中,护卫者没有个人财产,独立的家庭,过着“共产共妻”之公共生活。
对孔子“大同世界”和柏拉图“理想国”思想的相似点及原因分析作者:张炜钰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06期摘要:孔子和柏拉图分别是东西方古代思想发展史上两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作为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分别为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让人惊讶的是,孔子所描绘的“大同世界”与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文章主要分析两位先哲思想上的相似点及其原因,探究二人的共通之处,为中西文化的对比分析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同世界理想国和谐社会正义社会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6-0120-02孔子的社会主张是要建立一个“大同世界”,实现“天下大同”。
《礼记·礼运》中是这样写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老者有所终,壮者有所用,幼者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1]反映了百姓对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社会的向往。
《理想国》是柏拉图最有名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至今都有广泛影响的世界名著。
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
[2]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各方面的问题,小到婚姻、家庭,大到道德、教育,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所以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必读的哲学经典。
孔子的“大同”世界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在本质上都是要建立一种秩序井然的社会,在具体的构想上有以下几个相似之处:一、相似的社会分工孔子追求的是一种和谐有序的社会,他对这个社会的内部分工进行了详细的安排。
首先按照年龄划分,老、中、青及儿童都被涵盖在内,老年人应该安享晚年,老有所终,青壮年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为社会效力,从而使孩子们得以健康地成长。
大同社会与理想国之比较研究陈健【摘要】《礼记》中的“大同社会”和柏拉图的“理想国”,都是思想家们在批判现实的改革冲动中设计的理想化社会。
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和共通点,但因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其差异也较明显。
本文希望通过对二者进行比较,使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其产生的原因能够更加清晰,为更多的人了解二者关系、探究中西方文化差异提供便利,同时也为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大同社会;理想国;和谐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代儒家所宣传的最高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礼记·礼运》用精炼生动的语言, 描绘了这样一个理想的和谐社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 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而在《理想国》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
将二者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如下异同点:1.都认为统治者应通过选举产生,都强调统治者是保证社会和谐的决定性力量。
[1]但大同社会认为统治者应选择贤能之士,理想国则认为统治者应该是“圣哲之王”,即大同社会重德治而柏拉图重智治。
“大同社会”描述中的“天下为公”和“选贤与能”, 就是说天下是天下人共有的, 统治者和继任者必须是由大家选举产生的贤能之士,这样才能保证大家选出的统治者“利天下而弗利”[2], 才能实现社会公平与和谐,大家都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而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也明确主张作为国家统治者的哲学王,应该实行轮换制,即由众人层层选拔出圣哲之王治理城邦, 带领理想国公民走上和谐社会的道路。
由此可见, 二者都把统治者视作维持社会稳定和谐的关键, 主张统治者都应按照民意选举产生,并认为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保证。
西方哲学史论文 - 古代中西方思想对理想社会制度的讨论古代中西方思想对理想社会制度的讨论摘要本文从柏拉图的理念论出发,阐述了其关于理想国家模式的设想――理想国,而后又提出了孔德和孔子的关于国家模式的设想,最后对这三种理想国家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具体分析了不同领域关于理想国家模式的设想的差异以及东西方关于理想国家模式的设想的差异。
关键词理念论;理想国;孔德的国家观;大同社会看了《2021》以后,不由得在想一个问题,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们都不在了,那么在这个没有我们的世界里,人类存在的痕迹会遗留多久?终有一天,这些痕迹都会灰飞烟灭的,那么,能够永恒流传下来的,恐怕就真的只有那些留存于我们心中的关于生活的那些美好设想了吧。
提到对于未来的设想,几乎所有人都有过,一些大人物也不例外。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不管是哲学还是其他的一些方面,这些各自领域的优秀人物无不都对理想国家的形式有过设想。
下面我就从柏拉图的理念出发,阐述柏拉图的“理想国”,同时也对孔德的关于理想社会的模式,以及孔子的“大同”社会进行了论述。
一柏拉图的理念论提到柏拉图的理念论,就不得不对他之前的哲学前辈进行探讨。
在柏拉图之前,哲学前辈们总是借助对自然界的思索来寻求世界的最本原的那个存在。
这样,也就出现了以“水”作为世界本原的泰勒斯,出现了提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的赫拉克利特,出现了以元素作为世界本原的元素论学派,这些哲学家都是从一种具体的、实在的方式探讨是何种物质支撑着世界;与此同时,另外一些哲学家则是从一种抽象的、理论的方式去探讨世界的本原,如巴门尼德“存在(是者)”。
而后经历了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普罗泰格拉则将哲学家的视野从自然界扩展到了人自身之上。
发展到了苏格拉底,更是将对人的研究深化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提出了“认识你自己”“德行就是知识”的新主张。
在承继其师苏格拉底和前人的基础上,柏拉图提出了他对世界本原是什么的看法,认为“理念”才是万物存在的根据。
中文摘要《大同书》是康有为在国难当头之时,融合中西思想所构建的理想社会蓝图。
本文通过对《大同书》的解析,来分析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大同书》所描述的社会面貌相对于我们的祖先理想中的社会有怎样的传承和发展,距离今天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又有怎样的不同、不足和超越之处。
揭示康有为在完成《大同书》时,是经过怎么的方式来完成对于传统思想和西方思想的改造和融合。
这是本文的写作目的。
在近代中国出现了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思想的第一次真正交锋。
百年动荡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知识分子为国家寻找出路。
由于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康有为像许多学者一样,积极向西方学习,学习强国之路,来发展自己的国家。
在现代的社会中,我们仍然面对发展的问题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问题。
国际之间的来往越来越频繁,而我们仍然在中西双重文化的影响之下继续着发展的步伐。
面对同样的问题,我们有必要研究康有为《大同书》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状况,试图启发我们当今的生活。
这是本文的写作意义。
《大同书》描绘了一幅理想的大同社会图景,其中充满了康有为融合中西思想的影子,能够看出,康有为选择西方思想有理智思考的原因,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选取则有部分情感的因素。
本文首先分析康有所构建的大同理想社会与传统理想社会有怎样的关系;其次就是要针对《大同书》文本进行解析梳理,以找出《大同书》内容中关于中西之学是怎样被融合发展的。
文章的结论就是要揭示康有为在完成《大同书》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自己情感和理智之下的选择与融合。
面对西方社会的强大,康有为学习西方,学习西方强国的原因。
通过学习,康有为承认并接受了西方思想的价值,从理智方面讲,他相信要想救国就要接受并改造西方思想。
同时,两千多年的传统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康有为更是对传统思想有很深刻的认识,情感上无法脱离传统思想。
在二者的共同影响之下,《大同书》充满了对中西之学进行改造融合后的新思想。
关键词:康有为,大同书,中学,西学IIIAbstractKan gY ou we i’S book of Da tong integrated with Chine se and Western thought and built a blueprint for a n ideal society at t he t i me o f nationa l calamity.Based o n the Book of Da tong,to analyze t he heritage and deVelo pment between the vis ion th a t described in the b ook of Da tong and the ideal society th a t our ancestors des crib ed in history,what w ere de scri bedin t he Da tong book had what kind o f differe nt,les s than an d beyond the ideal society department from the eye s of to d ay.R evealed the w ay t h at Kan gYouw el completed the book of Da tongand th e way KangYo uwei achie ved th e trans form atio n and integration betwee n traditional thought a n d Wester nt h o u g h t.T hi s is t he purp ose of wri tin g t hi s a r t i c l e.Chinese tradit ional thought and Weste rn thought beg an the fi r s t really cul tural collisio n in China’S moder n period.In th e turbulent years of China’S modern per iod,have emer gedS O much of intellec tuals find ou t country’S w a y out.A s a result of t he impact of wes tern th ought,Ka ngYou wel,like manyscholars to activ ely study t he We st,s tudy of the wa y o f powerful,to develop their own country.In m odern s o c i e t y,we s t il l f a ce t he p r o b l e m of development,and the questi onof East-West cul tural excha nge.M ore and mo re in tern atio nal activities take place s,and we are still i n the Ea st—We st cultural under th e influence of t he double to conti nue t he pace of developm ent.Fac e the s a me problem.we need to study Kan gY ou we i。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8.01中国的大同理想与西方的乌托邦比较熊生枝【摘 要】中国的大同思想与西方的乌托邦思想都是社会空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同思想是自中国古代开始的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西方空想社会主义则是16世纪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而产生的。
首先对二者的发展历程进行比较,接着从反对剥削、所有制、分配方式等方面阐述了其异曲同工之处。
最后,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剖析了二者分道扬镳的根源。
【关键词】大同思想 乌托邦 空想 文化一、中国大同思想与西方乌托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大同”一词最早在产生于春秋时期,出于儒家经典《礼记》之中“记帝王礼乐之因革”的《礼运》。
老子曾提出一个“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秦汉以后,大同思想在社会上发展的很缓慢,人们很少提及。
到了近代,大同思想又进入一个发展阶段。
这时期,洪秀全提出“太平天国”。
西方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终结于19世纪30-40年代。
16世纪,莫尔的《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出现以后,“乌托邦”一词为人们所了解,成为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代名词。
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早期代表人物除了英国的莫尔之外,还有意大利的康帕内拉和德国的闵采尔。
这些思想家们都对自己所处的世界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并提出了“乌托邦”、“太阳城”和“千年天国”等理想社会构想。
发展到18世纪的法国,梅叶、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等也提出了他们的理想社会主张。
到了19世纪初,出现了以欧文、傅立叶、圣西门为代表的“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者”。
他们开始把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向实践发展。
随着思想的成熟,这些思想家并提出了“劳动公社”、“和谐制度”和“实业制度”等理想社会的构想。
二、大同思想与乌托邦思想的比较(一)关于反对剥削,实行公有制中国的大同思想和西方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都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无奈,同时对未来美好的理想社会充满向往。
从这些可以看出,中西方思想家都反对剥削与压迫。
从中国历史的分合漫想世界大同徐义辉温宁赣南师院中文与新闻传播系03级汉语言本科(2)班摘要:古人一直都梦想有一个大同社会。
而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区域集团化的速度一直在加快,随着欧盟、东盟、阿盟、非盟等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发展,世界是否会像中国古代经历的多次从分裂走向统一的道路一样,世界也将由局部的统一走向全面的统一,而且大国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最终实现古人对大同社会的理想。
关键词:大同统一局部统一全球化区域集团化一、古今大同的定义在《礼记·大同》篇中描写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夜不闭户,是谓大同。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劳动者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在这里分别选取了三个不同时代对大同社会的理想。
《礼记》代表着中国古人,特别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人们对大同社会的向往,“天下为公”这是古人大同社会的核心思想,用老子的话概括就是“甘其食,美其服,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桃花源记》代表着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对大同社会的向往,实质上是小农经济下的大同世界,“良田、美池、桑竹”保证了物质生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是中国传统的天伦之乐,是精神生活的象征。
中国式的大同世界一个最大的特征是:没有阶级,没有压迫,自给自足,享有天伦之乐。
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应该属于西方社会的人们对大同社会的理解,当然马克思是这种理解的集大成者,他较之中国人对大同社会的理解更为理性,他立足于社会的发展规律,立足于生产资料的公有,立足于人们各尽所能,其实这几点与中国“天下为公”“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有暗合之处的。
班级:ACU 学号:140513148 姓名:郭跃敏
中国文化中的“大同世界”与西方“理想国”的联系与区别
作为中西文化的开启者——孔子和柏拉图,人们往往相提并论,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认为孔子提出的“圣王”思想和柏拉图提出的“哲学王”思想,二者旨在使政治道德化,通过道德高尚的圣贤来拯救日渐衰落的世道人心,建立和谐的“大同社会”或“理想国”。
面对不同的思想文化碰撞,只有经过思考,求同存异才能让这两种思想、两种文化进行对话与交流。
探究二人思想的异同,对于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两者的产生的时代背景。
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与封建制的交替之际,周王室逐渐呈弱势,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孔子所处的社会,还是生产力很不发达、产品很不丰富的一个社会。
同时,为争夺财富,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烽烟四起,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要拯救人民苦难,就必须要有象周公、姜尚、管仲这样的英雄人物。
所以,在《论语》中,对诸如尧、舜、禹所造就的“大同”时代和周公、管仲等英雄人物,孔子始终都充满了敬仰。
主张以“仁、礼”治国的孔子就此提出了“大同世界”的思想。
孔子的社会主张是要建立一个大同世界,实现“天下大同”。
柏拉图的一生正处于雅典政治急剧变革的不稳定时期。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又受到瘟疫的袭击。
人们想到明天就可能死去,于是,无视法纪,为所欲为。
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柏拉图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并不能真正了解知识的内涵,因而现实生活中便缺少了衡量一切事物的客观标准。
为了重建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一切是非曲直,柏拉图写下了《理想国》一书,并提出了著名的“正义论”。
从这两者来看,孔子与柏拉图都处在天下大乱的时代,并且面临同样的问题。
所谓时势遭英雄,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分别提出了“大同世界”和“理想国”。
“大同世界”里所描绘的社会设想是一个天下为公的美好局面,社会上得每个人都仁义、正直。
柏拉图的“理想国”强调道德和政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理想国论证,最完美的理想国,最深刻的标准是“正义”。
从根本上可以看出两者有相同的理想社会目标,大同社会里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所有的人都能得到供养,人们各安其位、共同劳动、共享财富、各得其乐,整个社会稳定有序、平安祥和、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理想国” 由治国者、战士和劳动者三个阶层组成,三个阶层之间因“天赋”的差别而在国家中承担不同的角色:管理国家、保卫国家、供养国家。
整个国家的内部结构有条不紊,各阶层之间既界限分明,又相互合作,共同追求国家的“正义”,当三者分工协作、互不干扰时,便形成了正义城邦。
其二,两者有相同的统治者人选,大同社会要求“天下为公”和“选贤与能”,即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统治者必须是由大家选举产生的贤能之士,其继任者也同样要通过选举,决不能世袭传子,以此保证天下真正成为天下人之天下;理想国中作为国家统治者的哲学王,既不是终身制,更不是世袭制,必须实行轮换制。
那些通过层层选拔成为哲学王的佼佼者,在轮到他们执政时开始治理城邦,带领理想国人民走上和谐社会的道路。
最后,两者也有相似的社会分工。
大同社会首先按照年龄对整个社会进行合理的安排,老人可以安享天年,青壮年者可以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和职位,少年儿童可以得到
社会的精心哺育和培养。
而社会弱势的群体,即鳏寡孤独以及残疾人都可以得到适当安排和充分的供养。
根据性别进行合理的分工,“男有分,女有归”,充分体现出一种秩序社会的思想。
理想国由三部分人组成:护国者、卫国者和供养者。
理想国的公民应具备四种品德,即智慧、勇武、节制、正义,但这四种品德并不是每个公民都应具备的,每个公民只须具有其中的一种品德,从事一份职业,专心做好一件事即可。
二者有关社会和谐的构想, 都坚持社会成员的等级划分, 强调内部的有序与统一, 在此基础上构建和谐一致的国家。
所谓求同存异,即面对不同的思想,我们可以结合其文化背景与环境找出两者的差异。
大同社会重德治而理想国重智治。
大同社会主张“选贤与能”,“贤”在先,“能”在后,并且特别指出“讲信修睦”。
理想国强调“知识治国论”,通过知识或智慧来统治城邦。
大同社会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上,理想国建立在神本主义基础上。
《礼记·礼运》的大同和谐观,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是以追求善为目的的仁义价值观, 是伦理文化。
柏拉图的《理想国》和谐观,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西方文化以追求真为目的的功利价值观, 属于宗教文化。
这些不同一方面导致了中西早期和谐观在后来发展中的分道扬镳, 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
孔子与柏拉图的思想光辉是无论如何也淹没不了的,尽管过去经常被统治者为了一己之私而刻意利用;尤其是他的天下为公的思想和大同社会的理想,必将永远作为一盏明灯,点亮后人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幸福而不懈探索的激情,以及乌托邦工程是一个使人沉思而不是使人行动的超历史的范型,不是一种对未来的规定但是它极大地影响了西方文化,引领着人类思维及实践不断地走向理性化和科学化,促进了西方科学和民主的产生和发展。
总之, 对“大同社会”和柏拉图“理想国”的比较分析, 可以引导我们追索中西文化差异的源头, 进而彻悟中西文化各自的特质和精髓。
东西方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趋同性和趋异性并存。
认真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和成因, 积极发掘深潜其中的现代意蕴, 并加以批判继承和吸收, 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