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第五园手法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882.00 KB
- 文档页数:17
中国传统园林手法在第五园中的体现摘要:本文结合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手法及第五园景观设计进行研究分析,以期营造有中国特色、本土特色的居住区景观。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第五园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概述:万科第五园项目是2005年,万科地产在深圳规划居住社区。
项目主要特色是借用了江南园林及民居院落中的设计手法,吸纳了江南古典园林、徽派传统民居等众多中式建筑的精华,创造了具有鲜明中式建筑特色的居住环境。
江南古典园林是具有高度艺术成就和独特风格的艺术体系,是独具特色的居住建筑群体(古典园林很多手法是共融共通的,但是南北又有很多区别。
由于作者所限,本文所列举古典园林仅限于苏州园林)。
古典园林所创造出的典雅潇洒的风格,如诗如画的意境是融合了建筑、绘画、文学、戏剧、书法、雕刻等各门艺术的成就。
其具体的创作手法主要体现在布局、理水叠山、建筑形式、花木植被四个方面。
本文就从这四个方面对比分析第五园对于古典园林及传统建筑的处理手法的借鉴,及其在现代居住区中所营造出的意境。
布局江南古典园林集合了富贾文人对于城市居住的优厚物质条件和山林意趣的精神享受。
因此古典园林是一种既有居住功能,又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在有限的空间中体现众多的内容,并非易事,所谓“小中见大”、“咫尺山林”,古典园林一般采用这些处理手段:划分景区、观赏路线、深度和层次、空间对比和衬托、对景因借等手法。
在第五园中可以看到这些经典手法的运用。
划分景区,形成不同景区的空间对比和对景因借。
江南古典园林一般都将全园划分为若干景区,亭台楼阁环山绕水,形成不同的趣味中心。
例如拙政园中西部景区以水体为主;留园中部景区亦已山池为主,东部则以冠云峰为主题。
第五园居住与商业之间的水体本身即为重要的景观带,通过与住宅和商业广场的渗透形成中心景区,同时又划分了商业和住宅两大功能空间,结合内部局部环境的设计,形成主次、动静、开敞和封闭等不同的空间体验。
设置路线,体验空间的对比和层次。
解读“第五园”第五园:万科首个个性化、本土化、精神化的作品。
万科在其开发历史上都是引进世界现代建筑设计和规划手法,为迅速扩张、逐渐实现部品产业化,还将四季花城、城市花园等欧陆风格社区开发模式大规模复制到其它城市。
实事求是地说,万科的住宅在2004年走的是洋派、拷贝、物质化、大规模生产的路子,个性化、本土化、精神化诉求不多。
广东有东莞·可园、番禺·余荫山房、顺德·清晖园和佛山·梁园四大名园,万科自称“第五园”显然是要走中式建筑、中式园林的新路。
观摩第五园结束后,可看到这个小区是万科地产第一个极度个性化、本土化(中国化)、精神化的作品。
由于万科已经准区域垄断坂雪岗片区,因此为了避免内部自家的兄弟项目发生内耗竞争,万科城西化、第五园中式则并不难理解。
■扬弃式继承:传统与现代、中式与西式的良好结合曾观摩过外地的著名的中式小区:“清华舫”。
但是,清华舫身上看到更多的是简单的继承、复古,比如与古代一模一样的屋檐、窗户等等,没有对中式建筑予以提炼、升华,并与现代生活脱节。
在万科·第五园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徽派建筑元素和晋派建筑元素的影子。
但是最值得一提的是,万科·第五园并没有简单地复古和照搬,而是扬弃式继承,将传统与现代、中式与西式很好地嫁接和结合,以期即可营造出适合中国人居住的传统居住环境,又可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
比如在小区已经看不到传统意义上的马墙、挑檐、小窗等与现代生活脱节的建筑手法。
但是,个性的白墙黛瓦、变通的小窗、细纹的墙脚、清砖的步行道、密集的青竹林、天井绿化、不可窥视镂空墙、通而不透的屏风、方圆结合的局部造型、青石铺就的小巷、半开放式的庭院、墙顶采光天窗及多孔墙等、承载文化的牌坊、可增加通透性的漏窗、富有文化色彩的三雕(石雕、砖雕、木雕)等与现代生活不背离的设计手法则得到了继承。
小区广场阶梯造型处一排5个的古代石雕狮子柱更是原汁原味,而密集的阶梯充满了韵律的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