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农业经济学整理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63.29 KB
  • 文档页数:2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经济学2016年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题目加粗,加粗加下划横线的是重点)一、概念

农业:指人类利用生物的生命机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协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化或改进生物的生命进程,从而获得人类所需要的农产品或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物质生产部门。

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过程。

经济再生产: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和改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自然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活动。

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文化、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农产品需求:是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农产品需求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的反应灵敏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对其价格变动百分率的比率。

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

条件下愿意并可能出售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集约经营: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依靠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农产品总产量的经营方式。

土地:作为一种自然物质,是大自然提供的,先于生命系统(生物和人类)而存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

垦殖指数: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

复种指数: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土地报酬递减: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连续追加劳动或资本,其增加的收获量不能与劳动或资本的追加量保持同一比例,即劳动或资本的追加量超过一定界限以后,其收获量增加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又称土地收益递减律。

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原来从事农业活动而现在变成多余的劳动力转化为从事非农业活动劳动力的过程。

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农业的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的比率。(平均每个农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量或产值,或生产单位农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是衡量农业劳动者生产效率的指标。)农业资本: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利用的投入,它包括自然界的投入和来自人类社会本身的投入。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和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又能维护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环境不退化,经济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在农村这个特定经济区域内,各个经济部门及其所属各门类、各生产项目的比例关系、结合形式、地位作用和运动规律等。

林业:是培育、管理森林资源,利用森林功能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社会公益事业和提供木材等多种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畜牧业:是利用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饲养繁殖取得产品、提供役用畜的生产部门。

渔业:是通过养殖、捕捞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以获取水产品的生产部门。

农业科技进步: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掌握和应用生产技术更高的科学技术,以替代生产效率较低的技术的过程。

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业生产按照农产品的不同种类、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在地区之间或农业企业之间进行分工协作,向专门化、集中化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农业生产社会化:指农业由孤立的、封闭的自给性生产的农业,转变为分工细密、协作广泛、开放型的社会化生产的农业的过程,兼业经营:是指即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经营方式。

规模经营: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经营条件下,为获得最佳产出规模而投入适量生产要素,并使生产要素合理组合,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现象。

家庭经营:是指以农民家庭独立或相对独立的从事经济活动的生产经营单位,又称其为农户。是一种弹性很大的经营方式,可与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是农业微观组织形式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生产者适应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有效组织形式,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必须遵循公认的基本原则。

农业宏观调控:是一般意义上的宏观调控在农业生产部门和领域中的特殊体现,它是指政府作为主体,着眼于经济运行的全局,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从宏观层次上进行调节和控制,促进农业经济总量均衡,结构优化,要素合理流动,保证农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农业宏观调控实质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农业行为,是政府干预农业的一种表现形式。

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

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农民工: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

二、简答题

1、农业的特点和地位?

答:特点:1、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2、农产品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3、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特点。4、农业生产具有空间上的分散性和地域性。5、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6、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7、农业生产的成果要在最终产品中体现出来。

地位和作用: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1、从经济角度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社会分工的基础。2、从社会角度看,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安定天下的产业。3、从政治角度看,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4、再结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农业更是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全民幸福和中华崛起等伟大目标的实现,我国必须将农业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首位,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基础地位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