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酱类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实用说明
- 格式:pptx
- 大小:542.63 KB
- 文档页数:5
关于印发糕点等7类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的通知国质检食监〔2006〕36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为科学地规划和指导食品生产监管工作,全面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从生产加工源头严把食品质量安全关,国家质检总局决定自2006年9月1日起,对28大类食品中的糕点、豆制品、蜂产品、果冻、挂面、鸡精调味料、酱类食品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为此,总局组织专家对28大类食品分类进行了调整(附件1),制定了糕点等食品7个的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附件2-8),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1.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食品分类表2.糕点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3.豆制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4.蜂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5.果冻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6.挂面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7.鸡精调味料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8.酱类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二〇〇六年八月二十五日附件1: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食品分类表附件2:糕点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一、发证产品范围及申证单元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糕点产品包括以粮、油、糖、蛋等为主要原料,添加适量辅料,并经调制、成型、熟制、包装等工序制成的食品,如月饼、面包、蛋糕等。
包括:烘烤类糕点(酥类、松酥类、松脆类、酥层类、酥皮类、松酥皮类、糖浆皮类、硬酥类、水油皮类、发酵类、烤蛋糕类、烘糕类等);油炸类糕点(酥皮类、水油皮类、松酥类、酥层类、水调类、发酵类、上糖浆类等);蒸煮类糕点(蒸蛋糕类、印模糕类、韧糕类、发糕类、松糕类、棕子类、糕团类、水油皮类等);熟粉类糕点(冷调韧糕类、热调韧糕类、印模糕类、片糕类等)等。
申证单元为1个,即糕点(烘烤类糕点、油炸类糕点、蒸煮类糕点、熟粉类糕点、月饼)。
在生产许可证上应当注明获证产品名称即糕点(烘烤类糕点、油炸类糕点、蒸煮类糕点、熟粉类糕点、月饼)。
糕点生产许可证有效期为3年,其产品类别编号为:2401。
二、基本生产流程及关键控制环节(一)生产的基本流程。
酱腌菜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范本一、申请人基本情况审查申请人应提供以下文件供审查:1. 申请表格:包括申请人的基本信息、企业类型、注册资金等;2.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或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正本:须为有效证件,营业执照上的名称、住所和经营范围须与申请表格中的信息一致;3. 组织机构代码证:需要具备有效性,须与营业执照上的信息一致;4. 食品经营许可证明:须认质保全,许可证上的名称满足企业申请的食品生产经营范围要求。
二、生产经营场所审查1. 生产经营场所租赁或所有权证明:需要提供相关证明文件,包括房产证、租赁合同等;2. 生产经营场所环境卫生情况:申请人提供场所的环境卫生状况表,需注明场地面积、通风情况、生产设备摆放情况等;3. 生产设备设施情况:提供设备清单,包括设备名称、型号、数量等,确保设备符合卫生要求;4. 废弃物处理情况:需提供废弃物处理合同或协议,并明确废弃物的处理方式和周期。
三、生产工艺流程及原辅料审查1. 生产工艺流程:提供酱腌菜生产的标准工艺流程,包括原料采购、处理、腌制、包装等环节;2. 原辅料准入标准:提供原辅料准入标准及采购来源,确保原辅料质量安全;3. 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提供食品添加剂使用明细表,明确添加剂种类、使用量及使用目的。
四、质量控制措施审查1. 原料及成品检测:提供原料及成品检测报告,确保原料符合食品安全标准;2. 质量控制制度:提供质量管理制度文件,明确质量控制体系,包括检验方法、检测设备等;3. 清洗消毒设备情况:提供设备清洗消毒记录,确保清洗消毒工作有效进行;4. 样品留存制度:提供样品留存制度,明确留存样品数量、留存周期及保存条件。
五、生产记录及追溯体系审查1. 生产记录情况:提供生产记录表格,明确生产日期、生产数量、加工人员等信息;2. 追溯体系:提供追溯体系文件,明确原辅料采购记录、加工记录、销售记录等,确保产品可追溯。
六、人员培训情况审查1. 培训记录:提供员工培训记录表,包括培训内容、培训人员、培训日期等;2. 培训计划:提供员工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内容及周期。
欢迎阅读调味料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2006版)《关于印发食用植物油等26个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的通知》(2006年12月27 日国质检食监〔2006〕646号)一、发证产品范围及申证单元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调味料产品是指除酱油、食醋、味精、鸡精调味料、酱类外的其他调味品。
按其形态可分成固态调味料、半固态(酱)调味料、液体调4个。
半固态、。
1.包装→成品2.原料→前处理→加工(盐渍、水解、烘炒、均质或乳化等)→调配→(杀菌)→包装→成品3.液体调味料:原料→前处理(除杂、清洗)→煮沸(抽提)→调配→杀菌→包装→成品 4.食用调味油:原料→前处理(选料、洗料)→烘炒→压榨→淋油→调配→包装→成品(二)关键控制环节:原料控制、调配、杀菌。
(三)容易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1.食品添加剂超范围和超量使用;2.微生物指标超标;3.原料不符合生产要求。
三、必备的生产资源(一)生产场所。
企业应具备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厂房、原辅材料仓库、成品仓库。
生产用厂房1.通则》;;;备案有使用的食盐应符合GB5461《食用盐》的规定;所用的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必须符合SB10338标准要求。
使用的原辅材料为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必须选用获得生产许可证企业生产的产品。
六、必备的出厂检验设备(一)固态调味料。
1.天平(0.1g);2.分析天平(0.1mg);3.干燥箱;4.酸度计(pH0.01)(除香辛料外);5.马弗炉(香辛料)。
(二)半固态调味料。
1.天平(0.1g);2.分析天平(0.1mg);3.干燥箱;4.索氏抽提装置(含油型);5.酸度计(pH0.01)(除香辛料外)(非含油型)。
(三)液体调味料。
1.天平(0.1g);2.分析天平(0.1mg);4.酸度计(pH0.01)。
(四)食用调味油。
液体调味料质量检验项目表八、抽样方法对于现场审查合格的企业,审核组在完成必备条件现场审查工作后,在企业调味料产品成品库内,从同一规格、同一批次的合格产品中,分别随机抽取液体、半固态、固态和调味油调味料各1种样品进行发证检验。
酱类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一、发证产品范围及申证单元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酱类产品包括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经发酵酿造而成的各种调味酱,以及以调味酱为主体基质添加各种配料(如蔬菜、肉类、禽类等)加工而成的酱类产品,主要包括甜面酱、黄酱、豆瓣酱等。
酱类产品申证单元为1个。
在生产许可证上应当注明获证产品名称即酱。
酱生产许可证的有效期为3年,其产品类别编号为0306。
二、基本生产流程及关键控制环节(一)基本生产流程。
原料→前处理→蒸料→制曲(或酶法)→发酵→后处理→ 包装→成品调味酱→配料处理→熟制、搅拌→灭菌→ 包装→成品(二)关键控制环节。
前处理、制曲、发酵、配料处理。
(三)容易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
1.食品添加剂超范围和超量使用;2.微生物指标超标;三、必备的生产资源(一)生产场所。
企业应具备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厂房、原辅材料仓库、成品仓库。
生产用厂房能满足原料处理、种曲(外协的除外)、制曲、发酵、后处理和灌装(包装)的工艺要求。
成品包装应与生产区域相对独立。
厂房与设施必须根据工艺流程合理布局,并便于卫生管理和清洗、消毒。
并具备防蝇、防虫、防鼠等保证生产场所卫生条件的设施。
(二)必备的生产设备。
酱类生产企业必须具备下列生产设备:1. 原辅料加工设备(筛选、破碎、蒸煮设备等)。
2. 种曲(外协提供不要求)、制曲设施。
3. 发酵酿造设施。
4. 包装设施。
其它酱类生产企业必须具备下列生产设备:1. 配料加工设施;2.熟制设施;3.灭菌设施;4. 包装设施。
四、产品相关标准GB 2718-2003《酱卫生标准》、SB/T10296-1999《甜面酱》、SB/T10309-1999《黄豆酱》、备案有效的企业标准。
五、原辅材料的有关要求企业生产酱类产品所用的原辅料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以及相关规定,使用的食盐应符合GB5461—2000《食用盐》的规定;使用的原辅材料为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必须选用获得生产许可证企业生产的产品。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0307审查细则篇一:0307调味料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201X版)调味料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201X版)一、发证产品范围及申证单元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调味料产品是指除酱油、食醋、味精、鸡精调味料、酱类外的其他调味品。
按其形态可分成固态调味料、半固态(酱)调味料、液体调味料和食用调味油。
固态调味料包括鸡粉调味料、畜、禽粉调味料、海鲜粉调味料、各种风味汤料、酱油粉以及各种香辛料粉等。
半固态调味料包括各种非发酵酱(花生酱、芝麻酱、辣椒酱、番茄酱等)、复合调味酱(风味酱、蛋黄酱、色拉酱、芥末酱、虾酱)、油辣椒、火锅调料(底料和蘸料)等;液体调味料包括鸡汁调味料、烧烤汁、蚝油、鱼露、香辛料调味汁、糟卤、调料酒、液态复合调味料等;食用调味油包括花椒油、芥末油、辣椒油、香辛料调味油等。
调味料产品申证单元为4个。
在生产许可证上应当注明获证产品名称和产品的品种即调味料(液体、半固态、固态、调味油)。
调味料生产许可证的有效期为3年,其产品类别编号为0307。
二、基本生产流程及关键控制环节(一)基本生产流程。
1. 固态调味料:原料→前处理(分选、干燥或杀菌)→粉碎(制粉)→调配(筛分)→包装→成品2. 半固态(酱)调味料:原料→前处理→加工(盐渍、水解、烘炒、均质或乳化等)→调配→(杀菌)→包装→成品3. 液体调味料:原料→前处理(除杂、清洗)→煮沸(抽提)→调配→杀菌→包装→成品4. 食用调味油:原料→前处理(选料、洗料)→烘炒→压榨→淋油→调配→包装→成品(二)关键控制环节: 原料控制、调配、杀菌。
(三)容易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 1. 食品添加剂超范围和超量使用;2. 微生物指标超标;3. 原料不符合生产要求。
三、必备的生产资源(一)生产场所。
企业应具备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厂房、原辅材料仓库、成品仓库。
酱类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一、发证产品范围及申证单元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酱类产品包括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经发酵酿造而成的各种调味酱,以及以调味酱为主体基质添加各种配料(如蔬菜、肉类、禽类等)加工而成的酱类产品,主要包括甜面酱、黄酱、豆瓣酱等。
酱类产品申证单元为1个。
在生产许可证上应当注明获证产品名称即酱。
酱生产许可证的有效期为3年,其产品类别编号为0306。
二、基本生产流程及关键控制环节(一)基本生产流程。
原料→前处理→蒸料→制曲(或酶法)→发酵→后处理→ 包装→成品调味酱→配料处理→熟制、搅拌→灭菌→ 包装→成品(二)关键控制环节。
前处理、制曲、发酵、配料处理。
(三)容易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
1.食品添加剂超范围和超量使用;2.微生物指标超标;三、必备的生产资源(一)生产场所。
企业应具备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厂房、原辅材料仓库、成品仓库。
生产用厂房能满足原料处理、种曲(外协的除外)、制曲、发酵、后处理和灌装(包装)的工艺要求。
成品包装应与生产区域相对独立。
厂房与设施必须根据工艺流程合理布局,并便于卫生管理和清洗、消毒。
并具备防蝇、防虫、防鼠等保证生产场所卫生条件的设施。
(二)必备的生产设备。
酱类生产企业必须具备下列生产设备:1. 原辅料加工设备(筛选、破碎、蒸煮设备等)。
2. 种曲(外协提供不要求)、制曲设施。
3. 发酵酿造设施。
4. 包装设施。
其它酱类生产企业必须具备下列生产设备:1. 配料加工设施;2.熟制设施;3.灭菌设施;4. 包装设施。
四、产品相关标准GB 2718-2003《酱卫生标准》、SB/T10296-1999《甜面酱》、SB/T10309-1999《黄豆酱》、备案有效的企业标准。
五、原辅材料的有关要求企业生产酱类产品所用的原辅料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以及相关规定,使用的食盐应符合GB5461—2000《食用盐》的规定;使用的原辅材料为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必须选用获得生产许可证企业生产的产品。
酱腌菜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一、生产经营资格审查:1. 经营者资质审查:(1)企业法人资格:审查申请方是否具备企业法人资格,包括但不限于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等相关证件的有效性及合法性。
(2)个体工商户经营资格:审查申请方是否具备个体工商户经营资格,包括但不限于营业执照、个体工商户注册证等相关证件的有效性及合法性。
(3)合伙企业合伙人资格:审查申请方是否具备合伙企业合伙人资格,包括但不限于合伙协议、合伙人身份证明等相关证件的有效性及合法性。
2. 生产场所审查:(1)卫生环境:审查申请方的生产场所是否符合食品卫生要求,包括但不限于通风设施、饮用水源、储存设备等的卫生状况。
(2)登记备案:审查申请方的生产场所是否已按规定进行登记备案,包括但不限于食品生产许可登记等相关备案证照的有效性及合法性。
(3)生产设施:审查申请方的生产设施是否齐全,并符合食品生产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设备设施的完好程度、工艺流程是否合理、生产工艺是否规范等。
3.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审查:(1)食品安全责任制:审查申请方是否建立了食品安全责任制,包括但不限于明确食品安全管理部门、责任人员及其职责、权限等。
(2)内部控制制度:审查申请方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但不限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配送等各环节的管理控制措施。
(3)食品安全培训:审查申请方是否开展了食品安全培训,包括但不限于员工的岗前培训、周期性培训等,并记录相关培训档案。
二、生产工艺审查:1. 原料采购管理:(1)原料来源:审查申请方的原料采购渠道及来源,确保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并能提供相应的采购证明材料。
(2)原料质量检测:审查申请方是否建立了原料质量检测体系,包括但不限于验收检验、进货凭证、样品留存等相关管理制度和记录。
2. 生产加工工艺:(1)工艺流程:审查申请方的生产加工工艺流程,确保符合食品安全要求,并能提供相应的工艺流程图及相关操作规范。
(2)关键控制点:审查申请方的生产加工工艺中的关键控制点,包括但不限于温度、时间、酸碱度等参数的控制和监测。
酱油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酱油生产许可证是指生产酱油的企业必须具备的合法资质,经过审查和核准后方可取得的证书。
酱油作为中国传统调味品,其生产涉及到食品安全和卫生问题,因此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细则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以下是对酱油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的详细解析。
一、企业资质审查1.所在地国家和地方政府质检部门出具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2.具备相应的生产场所,包括生产车间、仓库、质检实验室等,并有图纸和相关手续。
3.生产设备符合国家标准,且经过检测合格。
包括蒸煮设备、搅拌设备、灭菌设备等。
4.生产场所符合卫生标准,包括通风、排污、消毒等设施。
5.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实力,包括注册的技术人员和质检人员。
二、原材料审查1.原材料必须符合相关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包括大豆、小麦、水和盐等。
3.原材料必须经过质检合格,并具备相应的检验报告。
4.原材料的储存和运输必须符合卫生标准,并有相应的记录和手续。
三、生产工艺审查1.生产工艺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包括蒸煮、搅拌、发酵、灭菌等各个环节的操作规范。
2.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必须稳定可控,包括温度、时间、pH值等。
3.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的控制措施必须有效,包括清洁和消毒措施、环境监控等。
4.生产工艺中必须具备相应的质检控制点和质检记录,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四、产品质量审查1.产品必须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包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酸度等指标。
2.产品必须经过质检合格,并具备相应的检验报告。
3.产品的包装和标识必须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和法规,包括产品名称、规格、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
4.产品的储存和运输必须符合卫生标准,并有相应的记录和手续。
五、质量管理体系审查1.企业必须建立和实施符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控制措施,包括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等。
2.企业必须进行内部质量审核,并有相应的审核报告。
3.企业必须进行定期的外部质量监督,包括第三方质量认证机构的审核。
六、其他审查事项1.酱油的添加剂必须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和法规,且不得添加任何违禁物质。
调味料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第一章引言1.1 背景介绍调味料是一种广泛使用于食品加工和烹饪中的食品添加剂。
为了保证调味料的质量和安全性,许多国家都对调味料生产进行监管,并要求企业获得调味料产品生产许可证,以确保企业具备符合法规和标准的生产能力。
1.2 目的和适用范围本细则旨在规范调味料产品生产许可证的审查流程,确保审查工作的专业性、公正性和合理性。
本细则适用于所有需要申请调味料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以及相关监管部门进行审查的工作。
第二章申请材料准备2.1 申请表格填写申请企业应提供完整并真实准确的申请材料。
申请表格的填写应包括以下内容:•企业基本信息:包括企业名称、注册地址、联系方式等。
•负责人信息:包括负责人姓名、职务、联系方式等。
•生产工艺流程:详细描述调味料的生产工艺流程,包括原料采购、生产工艺步骤、质检控制等。
•资质证书:提供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生产场所卫生许可证等相关资质证书的复印件。
2.2 审查费用缴纳申请企业应按照规定缴纳审查费用,费用金额根据相关法规和政策进行调整。
费用缴纳后,申请企业将获得收据,并作为材料的一部分提交。
2.3 其他申请材料申请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可根据要求提交其他相关材料。
例如,生产设备清单、原料供应商合格证明、产品质量检测报告等。
第三章审查流程3.1 申请材料初审监管部门收到申请材料后,将进行初步审核。
初审主要包括对申请材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进行核查。
如果发现材料存在缺失或虚假情况,监管部门将通知申请企业进行补充或修改材料。
3.2 现场审查通过初审合格的申请将进行现场审查。
现场审查主要对申请企业的生产设备、生产环境、质量管理制度等进行核查,以确定企业是否具备符合法规和标准的生产条件。
现场审查期间,监管部门可以要求申请企业提供相关记录和文件,以便进行更详细的审查。
3.3 技术评估在完成现场审查后,监管部门将对申请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原材料使用情况等进行技术评估。
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对生产工艺的合理性、原材料的安全性、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评估。
附件13:0307调味料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一、发证产品范畴及申证单元实行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旳调味料产品是指除酱油、食醋、味精、鸡精调味料、酱类外旳其她调味品。
按其形态可提成固态调味料、半固态(酱)调味料、液体调味料和食用调味油。
固态调味料涉及鸡粉调味料、畜、禽粉调味料、海鲜粉调味料、多种风味汤料、酱油粉以及多种香辛料粉等。
半固态调味料涉及多种非发酵酱(花生酱、芝麻酱、辣椒酱、番茄酱等)、复合调味酱(风味酱、蛋黄酱、色拉酱、芥末酱、虾酱)、油辣椒、火锅调料(底料和蘸料)等;液体调味料涉及鸡汁调味料、烧烤汁、蚝油、鱼露、香辛料调味汁、糟卤、调料酒、液态复合调味料等;食用调味油涉及花椒油、芥末油、辣椒油、香辛料调味油等。
调味料产品申证单元为4个。
在生产许可证上应当注明获证产品名称和产品旳品种即调味料(液体、半固态、固态、调味油)。
调味料生产许可证旳有效期为3年,其产品类别编号为0307。
二、基本生产流程及核心控制环节(一)基本生产流程1. 固态调味料:原料→前解决(分选、干燥或杀菌)→粉碎(制粉)→调配(筛分)→包装→成品2. 半固态(酱)调味料:原料→前解决→加工(盐渍、水解、烘炒、均质或乳化等)→调配→(杀菌)→包装→成品3. 液体调味料:原料→前解决(除杂、清洗)→煮沸(抽提)→调配→杀菌→包装→成品4. 食用调味油:原料→前解决(选料、洗料)→烘炒→压榨→淋油→调配→包装→成品(二)核心控制环节: 原料控制、调配、杀菌。
(三)容易浮现旳质量安全问题: 1. 食品添加剂超范畴和超量使用;2. 微生物指标超标;3. 原料不符合生产规定。
三、必备旳生产资源(一)生产场合公司应具有与生产能力相适应旳厂房、原辅材料仓库、成品仓库。
生产用厂房能满足原料解决、加工、调配、杀菌、后解决和包装旳工艺规定。
厂房与设施必须根据工艺流程合理布局,并便于卫生管理和清洗、消毒。
成品包装与生产区域要相对独立。
并具有防蝇、防虫、防鼠等保证生产场合卫生条件旳设施。
酱腌菜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
是制定和执行酱腌菜生产许可证审查的一套规范和标准。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酱腌菜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的例子:
1. 生产设施:审查生产设施是否符合卫生、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并检查设施是否具备必要的设备和设施,如清洗、消毒、通风和储存等。
2. 原材料:审查原材料来源是否合法、安全和符合相关质量标准。
检查原材料的采购、储存和使用过程是否符合卫生要求。
3. 生产工艺:审查生产工艺流程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卫生标准和规范。
检查生产过程中是否存在任何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
4. 卫生管理:审查企业的卫生管理制度、标准操作程序和卫生培训计划等,以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卫生要求得到严格执行。
5. 质量控制:审查企业的质量控制制度和流程,并检查相关质量记录和报告,以确保产品的质量稳定。
6. 标签和包装:审查产品标签和包装是否合法、准确和明确,以便消费者清楚地了解产品的成分、配料、保质期等信息。
7. 监测和检测:审查企业的监测和检测计划,确保对产品进行定期的微生物、化学和物理指标检测,以保证产品的安全和合格。
8. 不合格品处理:审查企业的不合格品处理制度,检查不合格品的处置方式,以确保不合格产品不会流入市场。
以上是一个可能的酱腌菜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的例子,具体的细则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来确定,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有所区别。
酱类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关于印发糕点等7类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的通知》(2006年8月25 日国质检食监〔2006〕365号)一、发证产品范围及申证单元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酱类产品包括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经发酵酿造而成的各种调味酱,以及以调味酱为主体基质添加各种配料(如蔬菜、肉类、禽类等)加工而成的酱类产品,主要包括甜面酱、黄酱、豆瓣酱等。
酱类产品申证单元为1个。
在生产许可证上应当注明获证产品名称即酱。
酱生产许可证的有效期为3年,其产品类别编号为0306。
二、基本生产流程及关键控制环节(一)基本生产流程。
原料→前处理→蒸料→制曲(或酶法)→发酵→后处理→包装→成品调味酱→配料处理→熟制、搅拌→灭菌→包装→成品(二)关键控制环节。
前处理、制曲、发酵、配料处理。
(三)容易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
1.食品添加剂超范围和超量使用;2.微生物指标超标;三、必备的生产资源(一)生产场所。
企业应具备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厂房、原辅材料仓库、成品仓库。
生产用厂房能满足原料处理、种曲(外协的除外)、制曲、发酵、后处理和灌装(包装)的工艺要求。
成品包装应与生产区域相对独立。
厂房与设施必须根据工艺流程合理布局,并便于卫生管理和清洗、消毒。
并具备防蝇、防虫、防鼠等保证生产场所卫生条件的设施。
(二)必备的生产设备。
酱类生产企业必须具备下列生产设备:1. 原辅料加工设备(筛选、破碎、蒸煮设备等)。
2. 种曲(外协提供不要求)、制曲设施。
3. 发酵酿造设施。
4. 包装设施。
其它酱类生产企业必须具备下列生产设备:1. 配料加工设施;2.熟制设施;3.灭菌设施;4. 包装设施。
四、产品相关标准GB 2718-2003《酱卫生标准》、SB/T10296-1999《甜面酱》、SB/T10309-1999《黄豆酱》、备案有效的企业标准。
五、原辅材料的有关要求企业生产酱类产品所用的原辅料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以及相关规定,使用的食盐应符合GB5461—2000《食用盐》的规定;使用的原辅材料为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必须选用获得生产许可证企业生产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