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时 8和9的认识和组成预习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4.67 MB
- 文档页数:21
《8和9的认识》教学目标:1、会认、读、写、数8和92、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
3、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和9的序数含义。
教学重难点:1、联系生活实际,体会“8、9”的含义及书写。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和9的序数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小棒和数字卡片、直尺、彩笔、圆教学过程:一、生活中的数,导入8和9的认识1、看图片,认识生活长出现中的数字2、学生说一说,他们常接触的生活中的数字二、新授知识,认识8和91、创设情景,认识8和9(会数)老师:同学们,你们看!今天老师带领很多小朋友来到花园学习如何爱护大自然。
请你认真观察一下,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有9个人,8棵树、8朵花、9只蝴蝶…….2、摆一摆,感知数的组成老师:①请你用圆形摆一摆,和花的数量同样多。
(8个)②再加上一个圆形,一共有几个圆形?(9个)③请看老师的计数器,7颗珠子再加上一颗珠子是多少颗珠子?8颗珠子再加上1颗珠子是多少颗珠子?3、观察尺子,学习8和9的位置(1)请观察尺子,尺子的起点是哪个数字?(0)(2)尺子上面7后面的一个数是什么?(8)8后面的一个数是什么?(3)全班一起数数:顺着从0到9,倒着从9到04、比一比、感知数的大小(1)请坐在左边的同学摆7个圆形,右边的同学摆8个圆形,比一比,谁摆的比较多?(2)请坐在左边的同学摆8个圆形,右边的同学摆9个圆形,比一比,谁摆的比较多?(3)完成课本P54 比大小练习,填“<>”5、认识并区分8和9的基数和序数(1)完成课本P54 蝴蝶图,涂一涂(2)通过为蝴蝶涂颜色,感知序数与基数6、书写8和9(1)老师示范书写8和9的笔画(2)学生上讲台示范书写8和9(3)学生在课本P54练习8和9的书写三、学习8和9的分解与组成1、8的分解与组成(1)同桌合作,将8个圆形分成两堆,讨论有多少种分法(2)小组汇报各种分法,全班学习8的分解与组成(板书)2、9的分解与组成(1)请同学上讲台将9个积木分成两堆,实践有多少种分法(2)全班学习齐读9的分解与组成(板书)(3)完成课本9的分解填空3、8和9的分解与组成练习四、巩固练习完成课本52页8、9分与合五、全课小结老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认识了两个新朋友8和9,请你们回家找一找,你们的好朋友都出现在身边的什么地方?《10的认识》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8和9的认识》说课稿4篇《8和9的认识》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认知基础一方面,学生已经认识了0―7这些数,初步感知一个数作为基数、序数的不同意义,并重点掌握数的组成。
因此,对于认识数的学习模式,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经验。
另一方面,学生在生活中也有较多的接触8和9的经验,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能计算8和9的加减法了。
但学生对于8和9的认识还停留在潜意识上,对于它们在不同领域的不同意义还缺乏系统和深刻的认识。
2、重、难点、关键教学重点是:8、9的基数、序数含义及8、9的组成。
教学难点是:8、9的组成。
(这也正是本节课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教学关键是: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直接为学生继续认识11―20各数打下基础。
本节课可以说是学生系统认识数的过渡教材,因此,学好本节课显得尤为关键。
3、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的过程,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9的序数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8、9的组成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能力,渗透逆向思维和简单推理,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
2、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渗透环保意识。
二、设计理念1、注重数学学习的联系性。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注重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比如将学过的数排排队,就是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练习中又为后续知识8和9的加减法埋下伏笔。
另一方面是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联系生活,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2、注重数学学习的自主性。
3、注重数学思维的价值性。
三、教学程序下面我分四大环节重点说说我的教学流程。
(一)引――创设情境。
利用瑞安正在评文明城市这一时事,引出书上的主题图,渗透环保意识。
(二)探――展开新课。
1、8、9的基数含义。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教案设计学校: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博文小学姓名:李晶8和9的认识一、教案背景:1、面向对象:小学一年级学生2、学科:数学3、课时:第一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主题图,说一说图意。
(2)圆形和三角形卡片、7、8、9的数字卡片及“>”、“<”、“=”符号卡片。
二、教学课题:人教版一年级上册《8和9的认识》三、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8和9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3、54页的教学内容。
(2)教材所处的地位及编排意图:教科书第53~54页上8、9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6、7的认识基本上一样,只不过比认识6、7的要求稍微高一些。
主要是可供学生数数的资源更丰富,并且所数事物的数量不像6、7那样明显。
教材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一幅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黑板上的字等。
画面除供数数外,还明显地反映了环保教育的主题。
关于8、9的序数意义,教材仍然沿用了6、7所采用的编排方法,不同的是要求学生分别给左边的 8只蝴蝶和从左数第9只蝴蝶涂上不同的颜色,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几和第几意义的不同。
四、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建立8、9的数感;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与序数含义。
2、引导学生感受8、9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到9各数的大小。
4、通过主题图的教学,激发学生爱劳动、爱护花草树木的热情。
五、教学重、难点:1、重点:会数数量是8、9的物体,会认读写8和9。
2、难点:体会8和9的基数意义;知道8和9的序数含义。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计数器、0到9的数字卡片。
七、教学方法:教学中采用观察法、探究法、启发法等教学方法,按照新课标指出的让学生成为主体,老师引导,创造出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
八、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1、给数字宝宝排队(出示数字卡片3、5、2、0、1、4、7、6)2、提问:2的后面是几?5的相邻数是几?4后面的第三个数是几?3、提问:你知道7的后面是几?8的后面是几吗?4、揭示课题:8、9的认识(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回顾所学知识,给数字宝宝排队后,提问接下来要排几而引出今天的课题。
课题(六):8和9的组成学习内容:8和9的组成学习目标:1、使学生掌握8、9的组成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掌握8和9的组成学习难点:掌握8和9的组成一、自主学习1、8的组成。
(1)让学生拿出8个五角星,把它们分成两堆,看有几种分法?(2)学生汇报,师板书。
(3)这7种你只要记住哪几种就可以全部记住。
整理得出:8 8 8 87 1 6 2 5 3 4 42、9的组成。
(方法同上)3、指导看书。
第55页填书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看到8可以分成7和1,你能想到什么?如果是9颗星星,又可以怎样分呢?过关检测:1、同桌互考8和9的组成。
2、练习第59、60页1-5题3、找朋友游戏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课题(七):8、9的加减法教学思路(纠错栏)学习内容:8、9的加减法学习目标:1、会熟练口算10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2、能用10以内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计数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数感学习重点: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心算计数学习难点: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心算计数一、自主学习8的加减法聪明的小朋友,你能算一算课本56页,根据这幅图你能列出几个算式?你怎么想的?9的加减法观察57页,根据这幅图你能列出几个算式?你怎么想的?8和9的加减法练习做57页想一想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看到8可以分成7和1,你能想到什么?小朋友们上山一定口渴了吧,前面就有一棵桃树,结子很多又大又好吃的桃子。
课件出示:两棵桃树,一棵树上有7个桃子,一棵树上有2个桃子过关检测:1、动画演示,小男孩踢足球,最后定格为踢进2个,网外7个,看图,你能写出几个算式?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2、学生分组拿出数字卡片,同组两人互相拿出相加得8,相加得9的两个数。
8和9的加减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第二小节的重点内容之一,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7以内的加减法和8、9的认识的基础上安排的, 是进一步学习20以内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
它是本单元的重点, 也是本册书的重点内容之一, 甚至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都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有关8、9的加减法, 与6、7的加减法相比较, 在编排上有较大的区别:首先, 从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过渡到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
教材提供提供一幅画有8条恐龙的图, 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写出不同的算式。
这样安排, 不仅让学生写出了四个算式,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亲身经历了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的探索过程, 使学生感受到“一图四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其次, 有关8、9的计算教材分两个层次安排, 一是通过摆学具计算两道加法算式和相应的两道减法算式;二是直接用“想一想”的方法计算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其要求明显高于6、7的加减法。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加减法意义、能初步看懂图意的基础上来学习一图四式的, 再在一图四式的基础上掌握8和9的加减法算式。
学生能从图中找出数据, 但对于根据数据提出问题, 就有一定的困难。
之前, 图画应用题,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 能根据提示找到数据, 提出问题。
但一图四式是要自己找出数据, 自己提问题, 这就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 在这一点上, 学生还是比较困难的, 所以本节课要低起点, 逐步引导, 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
一图四式是要揭示三个相关的数之间的换算规律。
掌握好了本课内容, 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 提高计算速度, 理解数与数之间的联系与特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学法上我采用了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操作、思考、游戏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 培养学生善于归纳、合作以及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