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建筑特点(1)
- 格式:ppt
- 大小:3.43 MB
- 文档页数:12
中西古建筑的特点论文摘要:中国古建筑以均衡对称的方式形成庭院式的组群布局,具有天人合一的特征,西方古建筑以立体感官、单一布局为特征,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二者不同的特点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貌,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
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词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二)轴线的空间艺术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
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
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本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
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水周于舍下”(石崇《思归引·序》);佛教高僧慧远在庐山经营东林寺:“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沟。
清泉环阶,白云满室。
复于寺内别墨禅林,森树烟凝,石迳苔生。
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高僧传·慧远传》)。
诸如此类的描述,文献记载中屡见不鲜。
从此以后,那些建置在城市以外的山水风景地带的佛寺、道观、别业、山村聚落都十分重视相地选址,目的不仅为了满足各自功能的需要,还在于如何发挥建筑群体横向铺陈的灵活性而因山就势、臻合于局部的山水地貌、谐调于总体的自然环境。
它们无异于点染大地风景使其凝炼生动、臻于画境的“风景建筑”,这正是中华民族在建筑与大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所体现的独特的环境意识,虽非完全自觉,但却十分明显。
历来的山水“画论”,对于这种环境意识都曾作过部分的美学和科学的阐述。
在这种影响之下,出现了西方古建筑中最具有宗教与神化气息的崭新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体现了某个地区和族群的生活方式、历史传承和审美趣味等方面的特点。
建筑在人类生活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是社会活动、文化交流等的重要场地。
在东西方文化背景下,中西方建筑之间有着很多的差异,下面将对其中的一些方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传承的差异西方地区的建筑与中西方地区的建筑相比,其历史沉淀较浅,西方的文明主要起源于希腊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化。
其建筑风格以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文艺复兴等为主,而中西方文化交汇的北京紫禁城、三峡古镇、长城、南京夫子庙等古建筑具有千年历史传承,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底蕴。
二、建筑风格的差异中西方建筑风格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建筑风格上,中式建筑的特点是在材料色彩、造型、比例等方面强调平衡、和谐,注重“意境”和“意象”,强调以人为本,其主要的特色表现在建筑的结构和装饰上;而西方建筑的特点则是开阔、高大,注重对称、比例、几何美学,以功能为导向,重视技术,其主要的特点体现在材料使用、建筑造型和细节处理等方面。
三、建筑材料的差异中西方建筑在材料选择和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
传统中式建筑喜欢使用木材、砖瓦和灰泥等天然材料,视物理和气候因素选择材料,从而体现出地域文化特色;而西方建筑则更加注重使用现代化的材料,例如混凝土、玻璃和钢铁等。
西方建筑使用材料不仅具有现代感,而且更耐久,花费更低,更适合工业化生产和快速建设的需求。
四、建筑功能的差异中西方建筑的功能也存在差异。
中式建筑内饰和布局关注故事情节和神话传说,突出的是文化上的价值,重视营造历史和文化气息;而西方建筑更多地突出功能性、实用性,室内装修注重个性化、深度定制,更注重人的服务性需求。
总之,中西方建筑的差异受到了文化、历史、环境等多种方面的影响。
中式建筑注重天人合一、景色宜人,视觉效果和联想上更容易想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而西方建筑更讲究简洁、现代化、实用性,这也是现代人所倡导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中外建筑的异同点引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艺术和工程结合体,反映了不同文化和时代的特点。
中外建筑在风格、材料和构造等方面存在许多异同点。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建筑材料以及建筑构造三个方面,对中外建筑进行全面、详细、深入地探讨。
建筑风格中式建筑风格1.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例如,寺庙、园林等建筑常常采用曲水流觞、假山水池等布局,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辅相成。
2.中式建筑讲究整体性和封闭性,常常以门楼或者围墙作为形式进入,形成一个独立的空间。
另外,飞檐翘角的特点也是中式建筑的显著特征。
西式建筑风格1.西方建筑风格强调对称、均衡和几何形状的使用。
例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采用了柱廊和圆顶等元素,营造庄严、宏伟的氛围。
2.西式建筑追求开放性和透明性,常常使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将室内和室外空间进行了无缝连接。
此外,标志性的塔楼和摩天大楼也是西式建筑的典型特点。
建筑材料中式建筑材料1.中国传统建筑常使用木材、砖石和陶瓷等材料。
例如,传统的建筑结构常使用木构架和榫卯连接,墙体则常采用青砖黑瓦的形式。
2.中式建筑还常使用竹子和纸等天然材料,如阳明堂的纸板墙体和江南水乡的竹编屋舍。
西式建筑材料1.西方建筑常使用混凝土、钢筋和钢铁等现代化材料,以及玻璃和铝合金等。
这些材料具有耐久性和强度,能够支撑起高层建筑和大跨度的结构。
2.西方建筑也更加注重建筑外观的表现,例如使用大理石和花岗岩等高贵材料作为立面装饰。
建筑构造中式建筑构造1.中国传统建筑常使用木结构和榫卯连接的方式进行构造。
例如,传统的屋架结构采用悬山顶、斗拱和彩画梁等装饰,形式独特。
2.中式建筑注重构造的平衡和稳定,例如使用斗拱和叠拱的结构来分担重力,使建筑更加牢固。
西式建筑构造1.西方建筑常使用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例如使用纵横向的柱、梁和楼板等构件进行组装。
这种结构方式可以提供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2.西式建筑的结构设计注重力学原理和工程技术,以确保建筑的安全性和抗震性。
简述中西建筑的差异中西建筑风格的不同,从本质上看是因为中西文化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总体特征的差异中国崇尚“天人合一”,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强调顺其自然。
西方以人为中心,强调入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以此求得人类生存与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的修葺原物之风远不及重建之盛,中国历代建筑至关重要的不是对建筑物质形态的保存,而强调通过修葺传承、延续作为“祖宗之法”的建筑精神理念,只求神似而不重形似。
西方人重实轻虚,对于留存的古典建筑,均尽量保持其原始面貌,不人为加工和美化,即便修葺亦是以复原原貌为主。
(2)材料差异中国建筑木构传统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建筑多采用木料,其式样以斗拱式为主。
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建筑体系,以古典柱式为主要造型特征,多采用质地坚硬的石料。
(3)外观差异中国建筑体现与自然和谐的态度,其建筑布局以内收的凹线依附于大地,横向铺开。
并且,中国建筑对远景效果十分重视,多从整体上予以规划,以与周围的环境、气氛融为一体为上,呈现优美、柔和的外轮廓线,其斗拱与屋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西方建筑则体现对大自然的征服与超越,在外厚瓦处理中有意强调建筑的几何体型,尤其是那些耸向天空的尖顶和巨大的穹顶,更是赋予向上和扩张的气势,与自然山水的柔美形成鲜明对比。
(4)装饰差异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平和,具有较长时期的稳定性,并形成一定的规则,一些装饰色彩还因社会政治内容的渗透而成为标示等级观念的象征性符号。
西方建筑的色彩变幻,并无常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特点,盖因西方建筑装饰追求的不是中国传统强调的”祖宗之法”,而是注重标新立异、推陈出新的艺术创新。
(5)布局方式差异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
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是一种“集体”的美。
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乖亩罾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从而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
古代中外建筑艺术的风格和特点分析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建筑艺术也在不断进步与演变。
中外古代建筑艺术作为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从中外古代建筑艺术的背景、风格和特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外古代建筑艺术的背景1.1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背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
在长期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边国家的建筑文化。
1.2 西方古代建筑艺术背景西方古代建筑艺术历史同样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明时期。
在长期的文明发展过程中,西方古代建筑艺术经历了古希腊、古罗马等阶段,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并对欧洲以及古代地中海地区的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外古代建筑艺术的风格2.1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风格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注重木材的使用,以木材为主要材料。
二是突出对自然环境的顺应性,建筑物的布局和形状多受自然环境的制约。
三是注重建筑的装饰和细节处理,强调精雕细琢的艺术效果。
例如,长城和故宫等建筑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
2.2 西方古代建筑艺术风格西方古代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讲究对称和几何形状,建筑物通常呈现出均衡、对称的美感。
二是注重建筑物的实用性和耐久性,对于材料和技术的使用十分重视,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物都在历经了数千年的风雨沧桑后依然保存完好。
三是建筑装饰讲究精细性和表现力,强调装饰和细节处理的艺术效果。
例如,古罗马竞技场和巴黎圣母院等建筑都展现了西方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
三、中外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3.1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讲究平衡和谐,在建筑物的整体布局和形状上追求精致的意境。
二是强调空间感和室内氛围的营造,在设计中注重内外空间的有机结合和景色的配合。
论中西方的建筑差异及中国古建筑特点建筑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满足人类的居住和工作需求,还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独特特点。
中西方建筑在形式、结构和设计理念上存在较大差异,中国古建筑则以其独特的特点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赞誉。
首先,中西方建筑在整体形式上有明显的差异。
西方建筑强调对称和直线,追求几何体的完美形态,建筑体量通常规整而清晰。
而中国古建筑则偏重于曲线和非对称,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通过建筑形式来表达天人合一的理念。
中国古建筑中常见的庭院布局和错层建筑技术,使得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魅力。
其次,中西方建筑在结构和材料选择上也有很大不同。
西方建筑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玻璃幕墙,注重大空间和大跨度的设计,使建筑在技术上更加先进和现代化。
中国古建筑则以木结构为主,因受制于材料和技术条件,常采用悬山、飞梁和榫卯结构,注重传统工艺和工匠精神的体现。
古建筑常使用花岗岩、青砖等天然材料,使整个建筑更具自然与原生态的感觉。
此外,中西方建筑在设计理念和意义上也有显著差异。
西方建筑注重实用性和功能,追求现代性和个体的表达,建筑常被看作是经济和技术的产物。
相比之下,中国古建筑更加强调意象和象征意义,常以宫殿、寺庙和园林等形式呈现,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宗教信仰。
古建筑往往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意义。
总结起来,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形式、结构和设计理念上。
西方建筑追求现代性和实用性,强调技术和功能;而中国古建筑以其独特的曲线形式、木结构和象征意义,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不仅展示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人类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的差异,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契机。
在今天的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借鉴中西方的建筑特点,创造出更具创新和独特性的建筑作品。
读后感结合巴黎圣母院小论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以巴黎圣母院和紫禁城为例【摘要】无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在美术上的造诣都是令人刮目相看的。
然而,他们之间又有着明显的不同,本文通过对巴黎圣母院和紫禁城的论述,来阐述中西方在建筑上的特点以及异同。
同时,可以发觉出中西方物质文化、观念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紫禁城哥特式建筑儒家思想【引言】人类历史,浩浩汤汤。
美术作为艺术一枝独秀,在艺术分类中,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
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类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也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
东西方在建筑形式上的差别,反映了物质与自然、社会结构和人的思维方式的差别,也就是文化的差异。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
它建造全部采用石材,其特点是高耸挺拔,辉煌壮丽,整个建筑庄严和谐。
所有的柱子都挺拔修长,与上部尖尖的拱券连成一气。
中庭又窄又高又长。
从外面仰望教堂,那高峻的形体加上顶部耸立的钟塔和尖塔,使人感到一种向蓝天升腾的雄姿。
巴黎圣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美妙、最和谐的,水平与竖直的比例近乎黄金比1:0.618,立柱和装饰带把立面分为9块小的黄金比矩形,十分和谐匀称。
紫禁城简介。
(二)紫禁城简介故宫位于中国北京市市中心,旧称紫禁城。
占地72万多平方米,有楼8000余间,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永乐4年(1406年)始建,永乐18年基本建成,在500年历史中有24位皇帝曾居住于此。
其中,明朝有14位皇帝,而清朝有10位皇帝。
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和扩建,故宫仍然保持了原来的布局。
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
浅谈中西方从古至今的建筑结构特点房屋建筑是国民生存的根本,百姓的生死之地,由于中西地理环境及天气气象等差异,导致了中西建筑的迥异,以下我就自己的浅见分析一下中西的建筑结构的不同特性。
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具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是讲究对称的艺术效果;第二是以木材为主要的构架;第三是独特的个体造型。
西方的建筑并不着力与追求建筑的结构美,而更追求建筑的雕塑美,西方建筑中最多的就是石柱与走廊,这抽象的表现了人体美。
另外中国传统的建筑也参考了许多风水元素,其中阴阳五行说,是中华民族通过观察和思考建立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想观念。
其中的风水学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是十分巨大,其中北京紫禁城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在色彩方面,故宫的宫墙以及柱子使用红色,象征着光明正大;屋顶采用黄色,象征中央,故宫东部的屋顶使用绿色,象征生命力,向上生长,因此皇子都居住在东边,西宫作为太后的专属方位,象征清净,天安门至墙门不栽树,其意义为南方属火,在此不利于有木材建筑。
中国人选择了土木作为数千年不变的建筑材料,认为土木是有机体构成的,符合“天人合一”的理念,动是永恒的,静是相对的,立柱和横梁的连接都是采用利于抗震,这充分地体现了老子所提倡的“以柔克刚”。
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结构最明显的区别可能就体现在民居上了,下面我们以民居为例,看一下中西方的建筑不同之处。
首先,在介绍不同之前之前,先解释一下什么是“民居”,在我国,“民居”一词最早来自《周礼》,原文是“辩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疏曰“既知十二土之所宜,以相视民居,使之得所。
”民居是相对于皇居而言的,统指皇室以外庶民百姓的住宅,其中包括达官贵人的府第园宅。
民居是世界传统建筑的宝贵遗产,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设计者、建造者、使用者集于一身,决定了它自然纯朴,设计灵活、经济实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及强烈的民间审美特色等特点。
它的诞生与发展,是与自然地理、气候、地形地貌、资源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习俗等复杂多变的综合因素密切相关的。
中西方建筑结构差异的比较:
1、建筑材料上的差异中西方传统建筑材料有3种:土、木、石,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以木为主,西方的建筑材料则更多的是以石为主,中国人是将石与土用于建造基座和墙体,西方
人则是将木用于屋顶上,这就使得中西方建筑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也表达着不同的情
感,中国的建筑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人自己的情感,西方的建筑则是一种上帝神灵的情
感,偏向与宗教方面的。
2、建筑结构上的差异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具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是讲究对称的艺术效果;第二是以木材为主要的构架;第三是独特的个体造型。
西方的建筑并不着力与追求建筑的
结构美,而更追求建筑的雕塑美,西方建筑中最多的就是石柱与走廊,这抽象的表现了人
体美。
3、建筑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中国的建筑具有强烈的绘画效果,注重意境美的营造,不太注重建筑的造型和透视效果,但往往更加注重建筑群在空间上的那种透视效果,这样可以给人
一种延伸、曲径通幽的感觉,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含蓄美以及追求和谐的心态。
西方建
筑相较于中国传统建筑,便更加倾向于造型的雕塑化,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的和谐与统一。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广州陶粒广东陶粒http://www.11087 编辑:ejdnch h。
中西方建筑的特征中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其特征如下:1.四合院:中式建筑通常由四个建筑围成一个院落,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
院落通常有一个前院和一个后院,前院用于布置花草和装饰,后院用于居住和工作。
2.建筑材料:中式建筑常使用木材和砖石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院墙多用砖石砌筑,屋檐多用木材支撑。
3.屋顶造型:中式建筑的屋顶通常呈斜坡状,搭建有瓦片,形成独特的屋顶造型。
屋顶上常常会有华丽的彩画装饰。
4.四点式组合:中式建筑的平面布局常使用四点式组合,即前院、后院、正房和厢房四个独立的建筑,形成一个平衡美观的布局。
5.装饰风格:中式建筑注重装饰的细节,常使用雕刻、彩绘等方式进行装饰,且装饰常以龙、凤、花卉等传统意象为主。
6.仿自然:中式建筑追求和谐与自然,常以水为中心,建有池塘、水榭等景观。
西方建筑是指欧洲和美洲的建筑风格,其特征如下:1.分散式布局:西方建筑的布局通常是分散式的,即建筑物独立分散地分布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景观。
建筑通常有前院和后院,并且有明确的功能区分。
2.正规对称:西方建筑注重对称和平衡,建筑物的主体部分会对称地分布在中心位置,形成正规的对称效果。
3.尖顶和圆顶:西方建筑的屋顶造型通常是尖顶或圆顶,使用材料多样,包括木材、砖石、石膏等,有些建筑物还会使用金属材料进行装饰。
4.石材和大理石:西方建筑常使用石材和大理石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给建筑赋予了稳固和高贵的感觉。
5.古典装饰:西方建筑常使用古典主义的装饰风格,例如希腊柱、雕塑等装饰元素,以展示建筑的庄重和豪华。
6.窗户和门窗:西方建筑的窗户和门窗通常较大,带有独特的形状和装饰,增加了建筑的光线通透性和美感。
1,西方人在建筑上着重追求向空间扩展规模,中国人却主要致力于在平面上拓展。
2,中国建筑对远景效果十分重视,多有着严密和谐的整体规划,呈现优美、柔和的外轮廓线,不同于西方几何图形的“盒子式”的外形。
在中距离上,西方建筑以丰富的体量,凹凸变换的平面构图给人留下明确、深刻的印象。
而在更近的距离,人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中国建筑画梁雕栋、栌栾交错的构造,细致精巧的装饰和鲜艳夺目的色彩3,西方主要的建筑风格a,罗马式罗马式建筑是因其借鉴古罗马时期的建筑造型、结构,又加以变革、发展而得名。
其建筑多为教堂。
风格与特色是:广泛采用半圆形拱券结构;墙壁厚实,圆拱顶厚重;窗窄且小,主体建筑内部狭小、阴暗。
b,拜占廷式拜占廷式建筑是融古代西亚建筑的砖石拱券、古希腊建筑的柱式风格,和古罗马建筑的宏大气势为一体的一种别具特色的建筑。
其建筑形制和结构的特点是:平面布局呈辐射状设计,中心为大穹窿(即圆顶式)结构的主体建筑。
公元7世纪后,拜占廷式建筑又出现了将中心的大穹窿式结构,改为几个小穹窿群,且平面面积缩小,增加高度的新风格建筑。
c,哥特式哥特,原为灭亡罗马奴隶制帝国的日耳曼族一个支系的名称。
“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后,倡导反对封建神权,复兴古罗马文化,遂以“哥特”作为建筑形制和风格的代称,以表示对封建神权的否定。
哥特式建筑以教堂为主。
其风格一改罗马式建筑厚重、阴暗的特色,和半圆形拱门的式样,代之以线条明快的尖拱券,造型秀挺的尖形拱顶(即小尖塔),坡度很大的两坡屋顶,轻盈的飞扶壁,修长的束柱,以及用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棂等,给人以向上升华、神秘的感觉。
d,巴洛克式“巴洛克”,为葡萄牙语的音译,意为“畸形(歪扭)的珍珠”。
17世纪后期,文艺复兴运动逐渐衰落。
此时兴起的巴洛克艺术即具有“反叛”之意。
故以此名为称,含有贬、否之意。
巴洛克式建筑即一反欧洲古典传统和“文艺复兴”建筑的风格,这种建筑以矫揉做作、粉饰的手法,来追求形式上的新奇,以获得特殊效果。
中西方古建筑简单比较古建筑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不仅提供了人类物质活动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象征。
古建筑,作为一门艺术,包罗万象。
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建筑风格中透析不同的文化。
梁思成先生说:“建筑之规模,形态,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中西方的古建筑就有着很多的不同点,而这些不同的建筑特点也可以反映出中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文化。
本文所指的西方建筑主要指古典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而中国建筑主要指古代的中国建筑。
它们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方面的不同。
中国古代建筑以它优美柔和的轮廓和变化多样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赞赏。
但是这样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 ,而是适应内部结构的性能和实际用途的需要而产生的。
总体上说,中国古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
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
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
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块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
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又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
“墙倒屋不塌”这一句中国民间的俗语,充分表达了上述梁柱式结构体系的特点。
在建筑物的主要部分柱子的处理上,一般是把排列的柱子上端做成柱头内倾,让柱脚外侧的“侧脚”呈现上小下大的形式,还把柱子的高度从中间向外逐渐加高,使之呈现出柱头外高内低的曲线形式。
这些做法既解决了建筑物的稳定功能,又增加了建筑物外形的优美曲线,把实用与美观恰当地结合起来,可以说是适用与美观的统一。
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
中国古代建筑和西方建筑的区别
1. 建筑风格: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主要表现为“木、瓦、石”的结构和“黄、绿、红”的颜色;而西方建筑则以欧式、洛可可、古典主义等建筑风格为代表,具有不同的风貌特点。
2. 建筑材料:中国古代建筑多采用木材和石材建造;而西方则大量使用砖、石、水泥等材料。
这也为两种建筑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 建筑结构:中国古代建筑通常采用“梁柱结构”,即采用大梁和横梁承载压力,而横梁与立柱相垂直支撑重量。
而西方建筑的结构则较为坚固,多采用“框架结构”的形式,即用一种坚固的框架来支撑楼体的重量。
4. 室内设计:中国古代建筑的室内设计强调空间的开放性和连贯性,一般设计为中厅式结构,使人们能够在不同的房间之间流通自如。
而西方建筑更强调私密空间,强调房间的独立性和功能分区。
5. 艺术表现:中国古代建筑在色彩、图案和雕刻方面崇尚自然和美学,注重在建筑的各个细节中融入艺术元素;而西方建筑则更强调古典美学,往往在建筑表面采用仿古的雕刻和装饰。
6. 文化价值:中国古代建筑被誉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具有浓郁的文化特色;而西方建筑则大多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等文化,强调贵族和宗教地位,具有更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建筑和西方建筑在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室内设计、艺术表现和文化价值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也反映了两种建筑文化的不同发展历程和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