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第二讲 孙廷
- 格式:pptx
- 大小:889.01 KB
- 文档页数:81
最新电大专科《中国当代文学》网络课形考任务2及任务4答案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当代文学》网络课形考任务2及任务4答案盗传必究形考任务二题目1“亭面糊”和“菊咬筋”是哪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选择一项:A.《三里湾》B.《山乡巨变》C.《创业史》D.《山那边人家》题目2《山地回忆》表现了华北地区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活,其作者是()。
选择一项:A.赵树理B.孙犁C.刘白羽D.丁玲题目3在“保定二师学潮”和“高蠡暴动”中成长起来的作家是()。
选择一项:A.梁斌B.杨沫C.欧阳山D.冯德英题目4柳青把沙家店保粮支前与整个西北战局联系在一起的小说是()。
选择一项:A.《开不败的花朵》B.《保卫延安》C.《铜墙铁壁》D.《火光在前》题目5最早描写中共地下工作者的小说是()。
选择一项:A.《小城春秋》B.《野火春风斗古城》C.《铁道游击队》D.《红岩》题目6唐湜用十四行诗写作的抒情长诗是()。
选择一项:A.《幻美之旅》B.《划手周鹿之歌》C.《海陵王》D.《泪瀑》题目7杨朔国际题材的散文作品的代表作是()。
选择一项:A.《樱花雨》B.《雪浪花》C.《茶花赋》D.《荔枝蜜》题目8借历史题材曲折表达自己的个人话语的作品,主要有陈翔鹤的()等。
选择一项:A.《李自成》B.《正红旗下》C.《杜子美还家》D.《陶渊明写挽歌》题目9在“文革”的潜在写作中,较著名的小说主要有张扬的()等。
选择一项:A.《九级浪》B.《火神交响曲》C.《波动》D.《第二次握手》题目10艾青“文革”后抒情长诗的代表作是()。
选择一项:A.《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B.《光的赞歌》C.《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D.《在智利海岬上》题目11“反右”时被打成右派的新中国第一代诗人主要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A.艾青B.邵燕祥C.流沙河D.穆旦题目12《茶馆》表现中国近代最黑暗的三个时代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A.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B.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的清朝末年C.国共合作破裂后的军阀混战时期D.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民国初年题目1320世纪50年代初期,有三位作家以“马铁丁”为笔名开辟了一个“思想杂谈”专栏,在当时产生过较大影响。
现代⽂学作品选⼩说部分识记 《中国现代⽂学作品选》的考试内容按考试⼤纲规定,分为课⽂阅读分析和课外作,品阅读分析两部分。
关于课⽂阅读分析的总体考核分为识记与理解分析两⼤类。
下⾯我们就识记类问题的主要考核内容来做⼀下指导。
⼤纲规定,识记的主要任务有: (⼀)每篇课⽂的作者及其所属⽂学社团、流派; (⼆)识记每篇课⽂所属⽂件类别; (三)识记下述两类作品的发表年代、创作背景:⼀类是在⽂学史或作家创作道路上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另⼀类是内容与创作背景密切相关的作品。
其中“发表年代”是指时期或年代,如“五四”时期、左联时期、抗战时期或⼆⼗年代、三⼗年代、四⼗年代,不要求识记哪⼀年。
(四)识记课⽂中叙事性作品所列造的主要⼈物。
⼩说部分应当识记的内容详列如下: ⼀、描写农民形象和农村⽣活的⼩说。
(⼀)精读1.《阿Q 正传》:作者鲁迅,原名周树⼈,属于中篇⼩说,是作者发表于⼆⼗年代初“五四”时期的作品。
创作背景:五四时期,在救国救民的强⼤思潮冲击下,⽂化界出现的⼀股启蒙主义⽂化思潮逐渐成为主流,他们提出很多振兴民族的⽂化思想,其中之⼀就是要进⾏“民族⾃我批判”。
⽂学创作在实践这种思想上的表现就是揭露“愚弱”国民性;鲁迅⾃⼰也说,他之所以要写《阿Q 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且说,“我还怕我所看见的(阿Q )并⾮现代的前⾝,⽽是其后,或者竞是⼆三⼗年之后”。
⽂中主要⼈物:阿Q 、赵太爷、王胡、假洋⿁⼦、吴妈、⼩D 等。
2.《边城》:沈从⽂,原名沈岳焕,主要作品有《从⽂⼩说习作选》、中篇⼩说《边城》、《长河》、散⽂集《湘⾏散记》等。
作品发表于三⼗年代。
写作背景:三⼗年代的中国,由于军阀混战,资本主义势⼒的⼊侵,农村破产,以及所谓“新⽣活运动”的推⾏,那种“优美、健康、⾃然⽽⼜不悖乎⼈性的⼈⽣形式”便荡然⽆存了。
⽤作者的话来说,就是:现代⼆字已到了湘西,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堕落趋势。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精读小说1、《阿Q正传》鲁迅(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狂人日记》为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中国现代小说奠基之作),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
(2)鲁迅抱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刻画了国人的魂灵,暴露出国民的劣根性,目的是“引起疗救的注意”,表达了鲁迅以改造国民性为核心的启蒙主义文学主张。
(3)分析阿Q形象和典型意义:形象: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贫苦雇农,他性格质朴、愚昧而又狡猾,主要的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表现为不敢正视现实、盲目自尊、自轻自贱、欺软怕硬、自欺欺人等。
意义:鲁迅抱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刻画出国人的灵魂,暴露出国民的劣根性,目的是引起疗救的注意。
(4)分析阿Q的“革命”及其“大团圆”结局:革命:对革命的认识非常幼稚模糊,他假想的革命目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是千百年来农民阶级“改朝换代”的旧式革命愿望。
他对革命的向往表现了贫苦农民要求改变被压迫被欺辱的现状的基本愿望。
“大团圆”:“大团圆”结局描写,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仅仅推翻了封建皇朝,没有改变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没有唤醒人民群众为改变自己的命运斗争,贫苦农民阿Q最终成为牺牲品。
(5)简析作品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小说对辛亥革命是作为阿Q活动的背景进行侧面勾勒的,但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①与封建势力妥协,革命果实被封建势力篡夺。
②辛亥革命没有依靠和发动农民群众。
(6)分析作品的现实主义特色和传神的白描手法:现实主义特色:塑造了阿Q这一艺术典型。
阿Q生活的未庄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缩影,阿Q身上以精神胜利法为核心的性格与思想是中国人身上封建专制压抑下国民劣根性的集中表现,也是人类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无法凭自己的力量战胜环境时的普遍性的精神特质。
精读作品小说一、鲁迅《阿Q正传》二、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三、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四、沈从文《萧萧》五、茅盾《春蚕》六、吴组缃《蓑竹山房》七、林徽因<九十九度中》八、老舍《断魂枪》九、萧红《小城三月》十、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十一、张爱玲<金锁记》十二、孙犁〈荷花淀》精读作品诗歌一、、郭沫若《凤凰涅檠》二、闻一多《死水》三、戴望舒<雨巷》徐志摩《再别康桥》一、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二、冰心《寄小读者》(通讯七)三、鲁迅《死火》四、周作人《苍蝇》五、胡适《追悼志摩》六、巴金《灵魂的呼号》七、郁达夫《钓台的春昼》八、何其芳《雨前》九、林语堂《言志篇》十、夏衍《包身工》十一、陆蠡《囚绿记》十二、聂绀弩《蛇与塔》十三、萧乾《活宝们在受难—-空袭下的英国家畜》精读作品戏剧十四、曹禺《雷雨》十五、夏衍<上海屋檐下》十六、郭沫若《屈原》十七、贺敬之丁毅<白毛女》十八、凌叔华《绣枕〉十九、鲁迅《铸剑>二十、台静农《拜堂〉二十一、废名《桃园>二二、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二三、杨逵,胡风译《送报夫》二四、茅盾〈子夜》二五、艾芜《山峡中》二六、《春桃》许地山,二七、老舍《骆驼祥子》二八、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二九、路翎《蜗牛在荆棘上》三十、钱钟书《围城》三十一、巴金《寒夜》泛读作品诗歌冰心《小诗四酋》三十二、徐志摩〈毒药·白旗·婴儿》朱湘《采莲曲》三六、臧克家《老马》三七、辛笛《航》三八、田间《给战斗者》三九、未然<黄河大合唱》四十、艾青<我爱这土地》四一、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四二、鲁藜《泥土》四三、杜运燮《山》泛读作品散文四四、鲁迅《春末闲谈》四五、梁遇春《谈“流浪汉"》四六、夏丐尊《白马湖之冬》四七、丰子恺<吃瓜子》四八、丽尼《鹰之歌》四九、宋之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五十、李广田《山之子》五一、萧红《回忆鲁迅先生》五二、梁实秋《雅舍》泛读作品戏剧一、田汉《南归》精读作品小说一、鲁迅《阿Q正传》鲁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资料(2)二、简答题:1、简述原始文学的主要特征答:现在还保留较多的远古口头文学作品,是记录现存古籍中一些神话传说,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2、简述《诗经》主要艺术成就答:第一,它如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为后世的现实主义诗人提供了创作范例,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
第二,《诗经》始创的赋、比、兴手法,也成为我国诗歌创作的基本方法。
第三,在句法形式上,多采用重章叠句、回环复沓的四言句式。
3、举例说明《诗经》的主要表示手法答: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示手法。
赋是对事物作直接的陈述和描写;如《静女》是一首情诗,以男子的口吻描写一对赤诚相爱的青年男女在城角幽会的情景。
全诗以铺陈直叙的写法,表示纯真的感情,刻划情人的心理。
比是对事物作形象的比况,即打比方;如《氓》由女主人公自述爱情、结婚、受虐、被弃的经过,表达懊悔、怨愤之情。
全诗以叙述为主,恰本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并通过细节来表示人物心理。
兴是先用别的事物发端,引出所要歌咏的事物。
如《采薇》就是运用了兴的表示手法。
4、简述《国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答:《国语》以记言见长,主要是记载一些历史人物的言论和对话,其中不少篇章反映了社会矛盾和民众意向,具有必然的进步意义。
但其思想内容相对驳杂,叙事缺少具体描写,文学价值远逊于《左传》。
5、简述《离骚》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答:《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楚辞中最重要的作品,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诗人对本身大半生经历的回溯,后一部分是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全诗用香花幽草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格,以美人比方国君,借助神话和幻想构成的奇丽景象来抒发本身的悲愤,具有浓烈的爱国激情和浪漫主义色彩,表示了诗人的政泊抱负、爱憎感情和斗争精神。
6、简述《战国策》的文学性。
答:《战国策》文学性较强:第一,它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冯谖、邹忌、荆轲等。
第二,这些人物的性格,多是在完整曲折、甚至有部分虚构的情节发展中表示出来的。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本科)试卷(A卷)答案2010 -2011 学年第一学期开课单位:文传系科目: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班级:文秘2009-1班一、填空:1、国统区、沦陷区、解放区2、路翎财主的儿女们3、白毛女4、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5、方鸿渐孙柔嘉6、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7、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8、柳青创业史 9、朱老巩朱老忠10、余永泽卢嘉川江华二、概括人物形象1、张爱玲《金锁记》的主人公。
人生三部曲:小镇上麻油店老板的女儿——上海姜公馆的二媳妇(骨痨病的丈夫二少爷,十年后熬到婆婆、丈夫死了)——独立门户的婆婆(女儿长安、儿子长白)在娘家性格泼辣,(可爱的七巧)在富贵人家姜公馆却没沾到黄金的边,饱受身心折磨而性格变态(可怜的二媳妇)分家后把自己锁在黄金的枷锁里,又用它去劈杀自己的儿女、媳妇(可恶的婆婆)。
2、40年代新歌剧《白毛女》的主人公,其性格发展由天真单纯的“喜儿”沦为饱受凌辱的“白毛女”,最后得到解放。
形象的核心特征是反抗精神。
三、简要回答问题1、把最真诚的歌献给农民。
歌声常带着忧郁深沉的感情色彩。
对于光明的浪漫赞颂和执著追求。
诗歌形象富有哲理意味。
诗歌的绘画美。
奔放不羁的自由诗体和清新朴实的诗歌语言。
2、主题:在人与鬼之间存在着理想与现实、人性与神性、的差别;无论是爱情的还是自然都无法跨越这个鸿沟。
只有完成从人到鬼的超越,泯灭肉体皈依灵魂,才能实现人神达到生命的永恒。
艺术:作者用夸张把一种对现实人生的批判真实转化为一个似虚似实的故事,把对世俗的否定推向极端。
刻意营造神秘气氛,提高人物的神秘性,情节富有悬念与极强的戏剧性。
人物、主题、语言以哲理性取胜,人物实际上是作者的一种观念性意象,具有明显的象征性。
诗化风格。
故事、人物、对话、叙述语言具有抒情诗的调子。
四、论述题1、主题:“围城”是一种象征性的隐喻与反讽。
表层:战时知识分子空虚无聊、琐碎荒诞的人生图景。
深层:婚姻及其生命的困境及宿命。
汉语言—《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系统讲解班(第二讲)主讲:小段老师春蚕【单选、简答★★★】◆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叶圣陶),曾主编大型文学刊物《小说月报》,积极提倡现实主义文学。
◆代表作(1)中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2)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3)长篇小说:《子夜》等,茅盾小说以反映社会问题、进行社会剖析见长。
◆主题思想《春蚕》写于 1932 年,作家通过描写 30 年代初期江南农民老通宝一家养蚕丰收却破产的悲剧命运,反映了“一·二八”战争后江南农村经济凋敝、农民贫困化的现实,形象地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压垮民族工业经济,是造成农村经济崩溃的根本原因。
◆情节线索在情节发展过程中:(1)一方面盛传不太平的时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剥削)影响民族工业,丝厂茧厂均将关门,春蚕无望;一方面是主人公老通宝根据六十年来的经验,除非是老天爷使蚕花不熟,时局是不会影响丝业和茧厂的。
(2)这个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其实就是理想和实际的矛盾。
老通宝一家希望过安居乐业的生活,纵使朦胧地认识到世界在变,但总想安于现状,以“不变”应万变。
但是,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决不可能的。
老通宝理想中的“不变”和客观世界的“经常的变”贯穿在情节中,成为一条主线。
发展的结果是老通宝和村人对春蚕的希望在现实面前破灭,老通宝气得生了一场大病。
◆老通宝人物形象老通宝是一个勤劳忠厚而又保守落后的老一代的农民。
他出生在清朝,深受封建观念的毒害。
他从来就是个规矩的人,安分守己,勤俭刻苦是他的处世哲学。
他在长期贫困生活的煎熬中,总是逆来顺受,承认现存的制度是合理的。
他不甘于贫困,想方设法摆脱,竭力挣扎,他相信勤劳可以发家;他也迷信命运,虔诚地恪守着养蚕时的一切禁忌,并要他儿子阿多也严格遵循,他幻想着通过辛勤紧张的劳动获得丰收,过上富裕的生活。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试题及答案下面为大家了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试题及答案,欢送大家阅读!1.发表于1917年1月《新青年》的《文学改进刍议》,其作者是(C)。
A.鲁迅B.陈独秀C.胡适D.李大钊2.《人的文学》的作者是五四时期因倡导“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而名声大振的(B)。
A.鲁迅B.周作人C.胡适D.沈雁冰3.小说《湖畔儿语》以儿童的视线和体验,讲述一个苦难家庭的故事。
其作者是(D)。
A.冰心B.冯文炳C.鲁迅D.王统照4.体力劳动和人生磨难没有摧垮她,关于地狱之有无,是否会在死后被两个男人用大锯锯开,以及作为再嫁的寡妇是否有资格参加祭祖祝福,才是她的精神支柱。
这个人物是(D)。
A.阿QB.孔乙己C.闰土D.祥林嫂5.在《沉沦》问世十余年后,有人说“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万年的背甲里面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
”这人是(B)。
A.苏雪林B.郭沫假设C.郑伯奇D.周作人6.1919年初,北京大学傅斯年?罗家伦等学生创立了(B)。
A.青年杂志社B.新潮社C.文学研究会D.创造社7.叶绍钧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写于1928年的( D)。
A.《隔膜》B.《潘先生在难中》C.《火灾》D.《倪焕之》8.文学研究会重要的小说家,除由新潮社而来的叶绍钧和俞平伯外,还有冰心、落华生等,其中,落华生是指( )。
A.王统照B.庐隐C.许地山D.许杰9.诗界第一位发难者就是被称为“中国新诗的第一人”的(B)。
A.郭沫假设B.胡适C.刘半农D.鲁迅10.1921年诗集《女神》出版,宣告了新诗的最终形成。
《女神》的作者是(A)。
A.郭沫假设B.胡适C.刘半农D.鲁迅11.1917年1月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进刍议》。
这是倡导文学革命和新诗理论建立的第一篇文章,其作者是(B )。
A.周作人B.胡适C.陈独秀D.鲁迅12.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诗集是(C)。
课文要点总结《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记言为主。
《季氏将颛臾》是以对话形式展开的驳论文。
本文出现的成语有分崩离析、祸起萧墙、开柙出虎、季孙之忧等。
《寡人之于国也》记载了孟子劝导梁惠王实行保民仁政措施的言论,表现了孟子王道仁政思想。
用“五十步笑百步”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属于类比论证。
《庄子·秋水》本义是讨论价值判断的相对性。
文章主体部分是河伯与北海若的七番对话。
本文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
文章通篇采用寓言形式说理。
《谏逐客书》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是李斯写给秦王的奏章,也是一篇论说文。
本文的中心观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通过列举历史事实,指出重物轻人非成帝业之术,分析逐客的危害,论证了“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错误。
本文始终运用对比论证法。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一篇序文,也是一篇史论。
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北宋诗文革新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章主要运用对比手法,论证了王朝的兴衰主要在于人事的论点。
《论毅力》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
本文定于戊戌变法之后的第四年。
全篇大量运用对比论证法、比喻修辞手法。
《灯下漫笔》选自鲁迅杂文集《坟》,是针对当时复古思潮的一篇文艺性政论文。
鲁迅是作者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时始用的笔名。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中国现代杂文的开创者。
这篇文章中,作者把中国同千年封建社会“一治一乱”的历史形象地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交替循环。
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殊享受和权利,比作统治者用子女玉帛做成的“人肉筵席”(同时,作者把中国几千年的“中国固有的文明”比喻成为给洋人享用的“人肉筵席”),把旧中国比作安排这一筵席的厨房。
文中“太平的盛世”、“皇恩浩荡”、“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反语。
《谈时间》一文选自梁实秋的《雅舍小品》。
第二章30年代文学(1928-1937)第一节30年代文学概述1.【单选题】下列属于香港小说家、诗人侣伦的作品的是(A)A《殿薇》B《南国风》C《行过的生命》D《海上》文字解析:B项陈江帆的诗集,C项路易士的诗集,D项是汝华的作品,故A3.【单选题】下列属于台湾最早提出改革台湾文学、提倡白话文的文章的是(A)A《文学与职务》B《汉文改革论》C《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D《为台湾的文学界一哭》文字解析《文学与职务》是台湾最早提出改革台湾文、提白话文的文章,故选A4.【单选题】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B)成立A北京B上海C广州D香港文字解析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立,故选B5.【单选题】1932年9月,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的诗歌团体中国诗歌会成立,其会刊是(C)A《诗》B《拓荒》C《新诗歌》D《中国诗歌》左联即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它将《新诗歌)作为会刊,故选C第二节茅盾1.【单选题】方罗兰、章秋柳这两个人物形象出现于茅盾小说(B)A《虹》B《蚀》C《三人行》D《野薔薇》文字解析方罗兰,童秋柳这两个人物形象出现于茅盾小说《蚀》,故选B2.【多选题】下列属于茅盾的短篇小说的有(ABDE)A《林家铺子》B《残冬》C《腐蚀》D《秋收》E《春蚕》文字解析C项属于茅盾的长小说,故选ABDE3.【单选题】茅盾在《子夜》中塑造的典型民族资本家是(C)A潘月亭B赵伯韬C吴荪甫D周朴园文字解析矛盾在《子夜》中型造的典型民族资本家是吴荪甫,故选C4.【单选题】茅盾在“五四“时期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大力提倡的艺术主张是(A)A文学为人生B文学为艺术D浪漫主义文字解析茅盾是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在文学创作提倡“文学为人生”的艺术主张,故选A5.【单选题】茅盾作品《蚀》的主人公是(B)A静女士B梅女士C章秋柳D赵明文字解析1929年,在日本的茅盾创作了长小说《蚀》,主人公梅行青女士是封建家庭中的叛逆者,故选B 6.【单选题】《嘉陵江畔的传奇》的作者是(A)A路翎B田间C田汉D夏衍文字解析20世纪40年代后期,路翎创作了长篇小说《燃烧的荒地》,中篇小说《蜗牛在荆棘上》、《嘉陵江畔的传奇》以及十余个短篇小说,大多以农村和农民为题材,故选A7.【单选题】绿原属于下列哪个流派(C)A九叶诗派B新月诗派C七月诗派D现代派文字解析绿原属于七月诗派,故选C8.【主观题】试述《蚀》三部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主要内容:(1)《幻灭》:一个小资产阶级女性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到幻灭的全过程(静女士)(2)《动摇》:对知识分子生存的社会现实环境的再现(方罗兰,胡国光)(3)《追求》: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人生追求的悲剧(张曼青、王仲昭、章秋柳)艺术特色:(1)再现了大革命失败前后一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心灵历史,揭示了时代社会的历史真相。
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2)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汇总《陈毅市长》的主题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恢复和发扬陈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2、简析《陈毅市长》结构方式的独特之处。
作品采用“一人多事”和“冰糖葫芦”式结构,全剧以陈毅这一主要人物来穿引各场,没有统一的中心事件,十场戏写十件彼此独立的事,分别从不同侧面来揭示陈毅的性格。
3、以第三场为例,分析陈毅市长的性格特点陈毅的性格豪爽率直、幽默风趣、平易近人、快人快语,这在第三场中得到充分的表现。
在塑造陈毅的形象时,作者还运用了喜剧手法。
如第三场安排的小“误会”:何淑芳误认陈毅为“沈老板”,在陈毅亦庄亦谐的回答中,消除的隔阂,也显示了陈毅的性格。
《哎,大森林——刻在烈士饮恨的洼地上》作者:公刘,原名刘仁原,着有诗集《边地短歌》、《白花与红花》、《离离原上草》和短篇小说集《国境一条街》等。
1、简答本诗的主题意蕴在10年浩劫期间,许多人都经历过这样一种深刻的困惑:国家、人民、社会主义、共产党——这些分明应该是能够信赖的,给予希望的,生机勃发的事物,都似乎变得不可信赖,使人感到失望,甚至显出明显的病态来了。
这首《哎,大森林》就正是表达了这种一种困惑的情绪,表达了诗人因这种困惑而产生的一种深切的危机感。
2、简析大森林的象征寓意大森林是本诗的中心意象,它是诗人艺术想象的产物,而非对那片荒坡沟的写实,这一意象无疑是国家和民族的一个象征,它喧嚣不宁,它的生机和贪腐,它的代谢与健忘,正使人联想起刚刚过去的那一场民族浩劫过后亟待反思和清理的历史与现实。
记取历史教训,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既关乎现实,也关乎未来。
3、简析本诗所采用的象征、叠句式等手法及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哎,大森林》采取象征手法来宣泄长期积郁在胸中的情感。
作者赋予“大森林”意象复杂多义的蕴含,借以表达爱恨交加、忧虑与希望交错的复杂情感,这一象征意象所取得的整体象征效果使诗歌在艺术上显得比较完整统一,思想意蕴也变得复杂深邃。
泛读小说部分前言泛读部分学习注意事项。
泛读作品共29篇,其中小说11篇,散文9篇,诗歌8篇,戏剧1篇。
泛读作品考核的要求比起精读作品的考核要求稍微浅一些,从命题考核来看,泛读课文主要考核识记层次,也就是说单选题,多选题较多,有少数(一二道)简答题,基本不会出论述题。
但是,泛读课文的理解难度方面一点也不比精读部分课文容易,其中有一些作家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不多的作家,对他们的研究成果少,对他们的作品研究难度很大,有一些比较艰涩难懂,寓意很深,在内容的理解上也存在较大难度。
因此我们也不能够轻视泛读课文,也需要全面地阅读,全面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
泛读课文同样需要考生钻研、学习、掌握。
《广陵散》陈翔鹤(1901---1969)年轻的时候,他与好友一起组织的社团浅草社、沉钟社以及创办的刊物《浅草》、《沉钟》,受到鲁迅先生的重视。
1938年在白色恐怖非常严重的情况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冒着生命危险积极地在党的领导下工作。
解放后,他筹办并长期主编《光明日报》的副刊《文学遗产》,使其成为中国研究古典文学的重镇。
早期著有中篇小说《不安定的灵魂》等。
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历史小说《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被定为“反动小说”。
文化大革命期间受迫害致病而死。
浅草社,1922年春在上海成立,1925年《浅草》停刊后,浅草社同仁和杨晦等在北京成立沉钟社,鲁迅评价它“确是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的最久的团体”,其社发表的多为揭露黑暗,追求光明美好新生活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进步倾向。
《广陵散》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是汉族音乐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也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即古时的《聂政刺韩王曲》.聂政是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因为韩王铸剑,违了期限,被韩王所杀。
聂政为父报仇行刺失败,但他知道韩王好乐后,遂毁容,入深山,苦学琴艺10余年。
身怀绝技返韩时,已无人相识。
于是,找机会进宫为韩王弹琴时,从琴腹内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他自已当然也是壮烈身亡了。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赏析)复习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赏析)复习参考资料说明:本课程教材包括《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严家炎等主编)和《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谢冕等主编)两种,由于本学期同学们只领取到第一种,因此,本课程主要考核《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严家炎等主编)所涉及的作家作品,适当选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谢冕等主编)所涉及的部分作家作品。
特此说明。
一、复习篇目[精读篇目]《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秋夜》、《天狗》、《荷塘月色》、《死水》、《再别康桥》、《子夜》、《家》、《骆驼祥子》、《边城》、《雷雨》、《雨巷》、《我爱这土地》、《小二黑结婚》、《金锁记》、《围城》、《白毛女》、《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百合花》、《“锻炼锻炼”》、《茶馆》、《永远的尹雪艳》、《小狗包弟》、《致橡树》。
[泛读篇目]《凤凰涅槃》、《发现》、《一句话》、《雪花的快乐》、《偶然》《别了,哥哥》、《血字》、《我的记忆》、《我用残损的手掌》、《弃妇》、《我是一条小河》、《大堰河—我的褓姆》、《王贵与李香香》、《沁园春·雪》、《有的人》、《回答》、《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鱼化石》、《山民》、《礁石》、《乡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春天,十个海子》;《伤逝》、《春风沉醉的晚上》、《春蚕》、《林家铺子》、《寒夜》、《月牙儿》、《莎菲女士的日记》、《荷花淀》、《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华威先生》、《在其香居茶馆里》、《小城三月》、《我们夫妇之间》、《洼地上的“战役”》、《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游园惊梦》、《受戒》、《异秉》、《陈奂生上城》、《十八岁出门远行》;《寄小读者》(七、十)、《背影》、《傅雷家书》、《怀念萧珊》、《我与地坛》、;《日出》、《三块钱国币》、《屈原》。
二、复习要点知识类内容:上述作品的作者、体裁、核心意象或基本故事、主要人物、重要句子。
论述类内容:对上述作品展开主题思想分析、人物分析或意象分析、艺术特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