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吕氏春秋_低频语法现象考察二则
- 格式:pdf
- 大小:2.11 MB
- 文档页数:4
吕氏春秋的阅读试题及答案察传《吕氏春秋》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那么远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那么为福矣,闻而不审,不假设无闻矣。
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王闻孙叔敖于沈尹筮(shì),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
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转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
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假设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假设此,不假设无闻也。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那么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似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然那么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那么得之矣。
1.对以下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闻而审,那么为福矣审:考察 B.乐正夔一足,信乎信:相信C.夔于是正六律正:定 D.是非之经,不可不分经:原那么,道理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B.①昔者舜欲以乐转教于天下②将以衅钟C.①子夏之晋过卫②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D.①以为所闻,那么得之矣②如或知尔,那么何以哉3.以下各句中,与“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句式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暴见于王 B.王语暴以好乐C.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D.譬假设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平顶山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目录论文字数要求:5000—10000字一、现代汉语部分二、写作部分三、古代文学部分四、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五、外国文学部分六、古代汉语部分七、中学语文教学部分八、文学理论部分一、现代汉语毕业论文参考题目1.XX方言语音系统与普通话的异同2.普通话•方言•地方文化3.报刊中的错别字分析4.校园用字现象调查报告5.时髦用语与校园文化6.网络词语的文化内涵7.手机短信的语用考察8.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技巧论析9.报刊语言规范问题10.流行词语观察;11.词语意义的创新与演变12.汉语中新词新语面面观13.广告中的成语变异现象14.现代汉语中异读词的规范问题15.称呼语与民族文化16.预设的语用技巧17.汉字的字形修辞现象18.关于称谓语的异化与泛化19.词义引申与词语活用20.成语变用与广告策划21.歇后语与言语幽默22.并列结构与汉民族文化23.宾语的简省与残缺24.全国杂志名称命名理据研究25.……地区(市)地名理据探究26.XX句式的句法、语义、语用研究27.歧义研究(静态与动态(交际))28.语境面面观29.“连”字句研究30.联合(并列)短语考察31.语法化现象举隅32.复句关系词语的功能与复句关系34.广告用语中的语言技巧考察35.幽默(讽刺)小品的语言艺术;36.主持人的幽默语言艺术;37.词语运用中的肯定否定不对称现象38.否定羡余现象的语用考察39.语序与修辞40.现代汉语的超常搭配现象考察二、写作方向论文参考题目写作理论方向1.写作的模仿与创造2。
论创作中的心理定势3。
论写作的自我意识4。
论写作中的创造想象5.论文章的开头艺术6.论文章的结尾艺术7.论利用转折关头写人的技巧8.论作者的生活积累对其创作的影响9.论作者的审美品位与作品的价值取向散文写作方向10.散文的纪实与虚构11.散文真实性刍议12.论散文的“散13.论XX散文的语言艺术14.论XX散文的结构艺术小说写作方向15.论短篇小说结构技巧16。
纪昀《河中石兽》和《吕氏春秋—察今》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转转不已.待君久不至,已.去B.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以为大有所益C.遂反溯流逆上矣.宜乎众矣.D.至石之.半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岂能/为暴涨/携之去B.舟/已行矣,而/剑不行C.然则/天下之事D.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告诉人们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乙文结构层次清晰明了,先写作者的议论,再写楚人刻舟求剑的起因、经过、结果,最后指出楚人未找到剑的原因,又以一反问句结尾,引人深思。
C.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方法,但叙述方式略有不同,甲文层层铺垫,平而不板,最终谜底揭晓,极具戏剧性;乙文则平铺直叙,简洁精炼。
《郑人买履》一.课文注释与翻译原文:郑人有①欲买②履③者,④先自⑤度⑥其足,⑦而⑧置⑨之⑩其⑾坐。
注释:①欲:想要。
②履:鞋。
③者:……的人。
④先:事先。
⑤度duó这里作动词用,量长短。
⑥其:他的,自己的。
⑦而:表示承接的连词,然后,就。
⑧置:放置。
⑨之:代词,指量好的尺码。
⑩其:自己的。
⑾坐:同“座”,座位。
翻译: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原文:①至②之③市,④而忘⑤操⑥之。
注释:①至:到,等到。
②之:动词,到…去。
③市:集市,交易物品的场所。
④而:转折连词,却,但是。
⑤操:持,拿。
⑥之:代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翻译: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他却忘了带上它(量好的尺寸)。
原文:已得履,①乃曰:“吾忘持②度。
”注释:①乃:于是,就。
②度: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翻译:已经拿到了鞋子,(才发现忘记了带量好的尺寸) 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寸”。
原文:①反②归③取④之。
⑤及反,市⑥罢,⑦遂不得履。
注释:①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②归:回家。
③取:拿着。
④之:代词,指量好的尺码。
⑤及:等到。
⑥罢:结束。
⑦遂:终于翻译:就返回家拿尺寸.等到他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他终于没有买到鞋。
原文:人曰:“①何不试②之③以足?”曰:“④宁信度,⑤无自⑥信也。
”注释:①何不:为什么不。
②之:代词,鞋。
③以:用。
④宁:宁可。
⑤无:不。
⑥自:自己。
翻译: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二.常识:韩非,战国时期韩国人,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著作有《韩非子》,本文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三.寓意: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刻舟求剑》一.课文注释与翻译原文:楚人有①涉江②者,③其剑④自舟中⑤坠⑥于水。
注释:①涉:搭船渡过。
②者:……的人。
③其:代词,他的。
④自:从。
⑤坠:掉,落。
⑥于:到,在。
《先秦散文·吕氏春秋·疑似》原文鉴赏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
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者①;贤主之所患,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②。
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
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而圣人之所加虑也,故墨子见歧道而哭之③。
周宅丰、镐④,近戎人。
与诸侯约:为高葆祷于王路⑤,置鼓其上,远近相闻。
即戎冠至⑥,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戎冠当至⑦,幽王击鼓⑧,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⑨,喜之。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
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⑩,为天下笑。
此夫以无寇失真寇者也。
贤者有小恶以致大恶。
褒姒之败,乃令幽王好小说以致大灭,故形骸相离,三公九卿出走。
此褒姒之所用死(11),而平王所以东徙也(12)。
秦襄、晋文之所以劳王劳而赐地也(13)。
梁北有黎丘部(14),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15)。
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16),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17)。
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18):“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19)!无此事也。
昔也往责于东邑(20),人可问也。
”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
我固尝闻之矣。
”明日端复饮于市(21),欲遇而刺杀之。
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不能反也,遂逝迎之(22)。
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
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于真子。
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疑似之迹,不可不察。
察之必于其人也(23)。
舜为御(24),尧为左(25),禹为右(26),入于泽而问牧童,入于水而问渔师,奚故也?其知之审也。
夫孪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识之,知之审也。
【注释】①吴干:古名剑,传为春秋时吴人干将所铸,故称。
②辩言:能说会道。
通:通达事理。
③见歧道而哭之:因为歧路使人捉摸不定,所以为之哭泣。
《淮南子·说林训》说哭歧路的是杨朱。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分析田华发布时间: 2009-7-30 2:07:41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语言中的词随文而异现象较为常见,古代汉语中尤为突出。
《马氏文通》在初创词类之时就已经发现汉语所分的词类同语法成分无法对应的问题,所以提出“字无定义,故无定类”。
词类活用的问题清人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就已经注意到了,而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语法理论加以系统论述,是在近人陈承泽的《国文法草创》一书中。
此后,这个问题一直被语法学界看作是古代汉语语法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20世纪80年代,语法学界对“词类活用”说给予了新的关注,学者们用更审慎的态度对古汉语中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重新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指出应该对众多的活用说进行一次认真的清理,分析本用、活用、兼用等各种现象。
应当承认,现今通行的“词类活用”说本身确实存在着某些缺陷,如活用类别不清、活用范围不明、词类活用的滥用以及对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现象的模糊认识。
词类活用现象是古籍中的常见现象,本文在辨正了部分词类活用滥用现象的基础上,分析了词类活用与兼类的区别及判别词类活用的方法。
一、词类活用的滥用与词的兼类现象(一)词类活用的滥用现象1.由于不理解词的本义而误作活用词的本义是指词本来的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举证的最古的意义。
如果没有通过古文字文献资料而深入地探求词的本义,刻意造成解读上的偏差甚至错误。
例如:《史记·商君列传》:“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 《史记·留侯世家》:“子房前!”两句中的“前”,有的教材将其释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前”,金文作,字从止舟,象人足在船上,表示前进。
《广雅·释诂》对“前”的意义解释得非常明确,曰:“前,进也。
”又如《左传·昭公元年》:“二执戈者前矣”。
《庄子·盗跖》:“孔子下车而前。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今有马于此,然驱之不往,引之不前。
吕氏春秋正名阅读理解参考答案解析及翻译吕氏春秋正名阅读理解参考答案解析及翻译正名《吕氏春秋》名正则治,名丧则乱。
使名丧者,淫说也。
说淫则可不可而然不然,是不是而非不非。
故君子之说也,足以言贤者之实、不肖者之充而已矣,足以喻治之所勃、乱之所由起而已矣,足以知物之情、人之所获以生而已矣。
凡乱者,形名不当也。
人主虽不肖,犹若用贤,犹若听善,犹若为可者。
其患在乎所谓贤从不肖也,所为善而从邪辟,所谓可从悖逆也。
是形名异充,而声实异谓也。
夫贤不肖,善邪辟,可悖逆,国不乱、身不危奚待也?尹文见齐王,齐王谓尹文曰:“寡人甚好士。
”尹文曰:“愿闻何谓士?”王未有以应。
尹文曰:“今有人于此,事亲则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居乡则悌。
有此四行者,可谓士乎?”齐王曰:“此真所谓士已。
”尹文曰:“王得若人,肯以为臣乎?”王曰:“所愿而不能得也。
”尹文曰:“使若人于庙朝中深见侮而不斗,王将以为臣乎?”王曰:“否。
大夫见侮而不斗,则是辱也,辱则寡人弗以为臣矣。
”尹文曰:“虽见侮而不斗,未失其四行也。
未失其四行者,是未失其所以为士一矣。
则向之所谓士者,乃士乎”?王无以应。
尹文曰:“今有人于此,将治其国,民有非则非之,民无非则非之,民有罪则罚之,民无罪则罚之,而恶民之难治,可乎?”王曰:“不可。
”尹文曰:“窃观下吏之治齐也,方若此也。
”王曰:“使寡人治信若是,则民虽不治,寡人弗怨也。
”尹文曰:“言之不敢无说,请言其说。
王之令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民有畏王之令,深见侮而不敢斗者,是全王之令也,而王曰:‘见侮而不敢斗,是辱也。
’夫谓之辱者,非此之谓也。
”齐王无以应。
论皆若此,故国残身危,走而之谷,如卫。
桓公尝以此霸矣,管仲之辩名实审也。
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事亲则孝事:侍奉B. 民无非则非之非:责怪C. 是全王之令也全:顾全D. 管仲之辩名实审也审:审问7.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说淫则可不可而然不然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B. 而恶民之难治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 桓公尝以此霸矣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D. 走而之谷足以喻治之所勃、乱之所由起而已矣8.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邪说和君子之说形成对比,邪说会混淆对错,使是非颠倒;君子之说可以明确贤者与不肖者、治世与乱世之间的关系,能说清万物的情理、人生存的原因。
《吕氏春秋》被动句研究曹祝兵;张晨露【摘要】战国后期,被动句式在古汉语中被广泛应用,《吕氏春秋》是这一阶段重要的语料之一.被动句在《吕氏春秋》当中使用时,传统标志被动句主要以“为”字句、“见”字句、“于”字句为主,它们占据了标志被动句的多数席位,同时也出现了少量的“被”字句、“乎”字句.而《吕氏春秋》被动句真正的主流是意念被动句,这是由主观意识感知的被动句,不存在被动标志词.研究《吕氏春秋》被动句,总结其中的语法特点,能够帮助我们把握先秦汉语被动句式的发展历程.【期刊名称】《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33)001【总页数】6页(P84-89)【关键词】《吕氏春秋》;被动句;意念被动句【作者】曹祝兵;张晨露【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阜阳236037;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阜阳236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1《吕氏春秋》是先秦政治家吕不韦,为了主张自己的施政纲领,召集门下宾客儒士所著。
通过对书中内容进行解读,我们可以推断《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王嬴政即将统一六国,诸侯割据的战国时代将要结束。
这部典籍的内容十分丰富,共计十余万言,划分成八览、六论、十二纪,主要展现出吕不韦在秦国的政治理想。
根据该书研究吕不韦政治思想之作层出不穷,而对其语言研究之作不多,研究该书的语言,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上古汉语发展的一些情况。
本文以张双棣、殷国光等学者注译的《吕氏春秋译注》为蓝本,采用穷尽式查找并统计使用频率的方法,从形式和语义两方面研究《吕氏春秋》当中的被动句,以便认识和掌握先秦汉语被动句的一般特点。
通过对《吕氏春秋》穷尽性地查找,共发现被动句207例:其中有被动标志的被动句86例,主要是以“为”字、“于”字、“见”字为标志被动词,另外还出现“被”字句1例、“乎”字句4例;无被动标志被动句121例。
从数量上比较,《吕氏春秋》的无标志被动句所占比重大,下面将对两类被动句详细阐释。
谈古汉语中的语法兼用现象文章列举了古汉语中宾语前置兼使动用法、宾语前置兼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省略宾语、名词用作动词兼作状语等九种语法兼用现象。
同时探讨将句中的兼用关系拆开,用分层理解的办法来分析理解古汉语中的这些语法兼用现象。
标签:兼用前置省略分层古汉语中常有这种情况:两种古今不同的语法现象交织出现在一个句中。
有时是平行结合在一起,有时是一层套着一层。
如:“人不难以死免其君”(《左传·成公二年》)。
第一层“难”,形容词用如动词,跟它的宾语“以死免其君”构成意动用法。
第二层“免”,跟它的宾语“其君”又构成使动用法。
这句就是意动用法套着使动用法。
我们把类似这样的语法现象,统称为语法兼用。
语法兼用,多数是跟词类活用联系在一起的。
本文拟就与词类活用有关的语法兼用现象,分类加以排列,并作简要分析。
一、宾语前置兼使动用法这类句子从表面上看只是宾语前置,实际上与前置宾语之间,存在使动关系。
如:(1)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2)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李祯《六国论》)当我们分析这些句子时,可将其中的兼用关系拆开,分层来理解。
如:例(1)“自娱”,第一层:娱自。
第二层:使自娱,使自己娱乐(以下“第一层”、“第二层”用“a”“b”代替)。
例(2)“自弱”:a.弱自,b.使自弱,使自己虚弱。
二、宾语前置兼意动用法这类句子从表面上看只是宾语前置,实际上与前置宾语之间,又存在意动关系。
如:(3)(太祖)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4)民何贵?贵有德。
(《汉书·律历志第一》)(5)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周容《芋老人传》)例(3)“未之奇”:a.未奇之,b.未以之为奇,即不认为他奇特。
例(4)“何贵”:a.贵何,b.以何为贵,认为什么高贵。
例(5)“何甘是芋”:a.甘何芋,b.以何芋为甘,认为什么芋头是甘甜的。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点总结初中语文语法知识点特点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叙述、描写、议论。
以解说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类别等或物理的含义、特点、演变等为主要内容。
以客观、准确为基本要求,一般不表示作者的感情倾向。
分类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解释、介绍实体性事物,如《中国石拱桥》。
事理说明文:解释、说明抽象性事物,如《死海不死》。
按写作方法分介绍性说明文:一般是介绍实体(建筑、用品等)事物,《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描述性说明文:说明与描述结合,形象具体地说明事物,具有一定的文艺色彩,如《看云识天气》。
记述性说明文:说明结合记述,常用以说明事物的发展或生产操作过程《缩微图书》阐释性说明文:说明结合议论,阐释抽象的事理,《沙漠进军》。
按功用范围分一般说明文:说明一般事物或事理的说明文,如《统筹方法》科技说明文:说明文科技产品或高新科技知识的说明文,如《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应用说明文:以说明书、简介、规则、为主要样式的说明文,如《从宜宾到重庆》。
方法下定义:用判断句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简明、概括的说明举例子:列举实例对事物作具体的说明分类别:按照一定标准、角度对较复杂的事物进行分类,再逐一说明打比方:运用比喻方法,对事物或势力进行形象化的说明作比较:将此事物与彼事物进行比较,说明此事物的特征,作比较有横向比较(类比对比)和纵向比较两种作引用:引用经典、文献、名言、诗词、歌谣、传说等进行说明列数字:确数,用准确的数字资料加以说明。
概数,用概数对事物作准确说明列图表;通过画图,照片或列表的形式对事物进行说明顺序空间空间方位、地点位置的转换顺序如东西南北中、前后左右等。
如《故宫博物院》时间以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说明,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逻辑1、现象-本质2、特点-用途3、原因-结果4、整体-部分5、主要-次要6、概括-具体如《大自然的语言》初中语文语法知识点总结《寓言四则》1、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