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分期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临床内科知识:慢性肾衰竭定义及分期
系统复习医疗事业单位考试,需要掌握临床医学知识,帮助大家梳理内科学相关知识-慢性肾衰竭定义及分期。
慢性肾衰竭定义
慢性肾衰竭,简称慢性肾衰(CRF),是常见的临床综合征。
它发生在各种慢性肾脏病的基础上,缓慢地出现肾功能减退而至衰竭。
慢性肾衰竭分期
1.肾储备能力下降期
GFR降至正常的50%-80%,无症状。
2.氮质血症期
GFR降至正常的25%-50%,血肌酐升高( 450 mol/L),轻度贫血、多尿、夜尿。
3.肾衰竭期
GFR低至正常的10%-25%,血肌酐显著升高(450-707 mol/L),明显贫血、夜尿增多及水电解质失调,并可有轻度胃肠道、心血管系统症状。
4.尿毒症期
GFR低于正常的10%,血肌酐707 mol/L,肾衰的临床表现和血生化异常显著。
例题:
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是指?
A.GFR50ml/min~80ml/min、Scr133 mol/L~177 mol/L
B.GFR25ml/min~50ml/min、Scr186 mol/L~442 mol/L
C.GFR10ml/min~25ml/min、Scr216 mol/L~604 mol/L
D.GFR10ml/min~25ml/min、Scr451 mol/L~707 mol/L
E.GFR10ml/min、Scr 707 mol/L
正确答案:E。
肾衰竭分期标准5期肾衰竭是指肾脏功能失常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肾衰竭的临床表现是泌尿系统症状和全身症状两方面,严重的肾衰竭会导致较多的全身临床症状,因此,肾衰竭的分期非常重要。
不同的肾衰竭分期标准有所不同,常见的是基于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分类方法。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肾衰竭分期的标准-CKD分期标准。
CKD 是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的缩写,它是对肾功能损害严重程度的分类标准,由世界肾脏日促进协会(ISN)和美国肾病基金会(NKF)共同推荐。
CKD分期标准是基于kidney disease outcomes quality initiative (KDOQI)指南而制定的,它依据肾小球滤过率及尿蛋白浓度来分期,共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GFR ≥90ml/min/1.73m2(肾小球滤过率正常阶段)。
这个阶段成人常常无任何临床表现,但某些危险因素可诱发肾损害,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
第二阶段:60ml/min/1.73m2≤GFR<90ml/min/1.73m2(肾小球滤过率轻微降低阶段)。
由于GFR有轻微下降,有些人会出现血液成分的异常,如血肌酐略有上升,但暂时不会感到明显症状。
第三阶段:30ml/min/1.73m2≤GFR<60ml/min/1.73m2(肾小球滤过率中度降低阶段)。
肾功能损伤愈加明显,患者会感到疲倦和容易失去淡水。
实验室检查发现血肌酐等血液成分明显增高。
第四阶段:15ml/min/1.73m2≤GFR<30ml/min/1.73m2(肾小球滤过率重度降低阶段)。
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肾衰症状,如浮肿、高血压、贫血等。
出现肾性骨病、尿毒症等并发症。
第五阶段:GFR<15ml/min/1.73m2(肾功能极度损害阶段,肾衰竭阶段或尿毒症综合症阶段)。
肾周围组织水肿、气喘等严重表现,肾性骨病等并发症表现更加严重,生命危险性增加。
综上所述,尽管许多肾脏疾病常常只有在第3或第4阶段才能纳入CKD的范畴,但CKD分期标准对早期肾损害的发现及治疗也具有极大的意义。
肾衰竭分期计算公式
慢性肾功能衰竭主要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来进行分期。
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将慢性肾脏病(CKD)分为5期,CKD 1期即肾小球滤过率(GFR)≥90ml/(min•1.73m²),表示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或升高;CKD 2期即60ml/(min•1.73m²)≤肾小球滤过率(GFR)≤89ml/(min•1.73m²),表示肾小球滤过率轻度下降;CKD 3期即
30ml/(min•1.73m²)≤肾小球滤过率(GFR)≤59ml/(min•1.73m²),表示肾小球滤过率轻度到重度下降;CKD 4期即15ml/(min•1.73m²)≤肾小球滤过率(GFR)≤29ml/(min•1.73m²),表示肾小球滤过率重度下降;CKD 5期即肾小球滤过率(GFR)<15ml/(min•1.73m²),即为肾衰竭。
其中CKD 3期又细分为CKD 3a期和CKD 3b期,CKD 3a
期即45ml/(min•1.73m²)≤肾小球滤过率(GFR)≤59ml/(min•1.73m ²),表示肾小球滤过率轻度到中度下降;CKD 3b期即30ml/(min•1.73m ²)≤肾小球滤过率(GFR)≤44ml/(min•1.73m²),表示肾小球滤过率中度到重度下降。
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是因肾脏结梅和功能均严重损害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其发病原因可因肾小球疾病、肾问质疾病、免疫性疾病,也可因高血压病、糖尿病、药物中毒等引起。
临床表现轻重与肾小球的滤过率(GFR)、血清肌酐(Scr)水平及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有关,从肾小球滤过率、肌酐、血尿素氮(BUN)和水、电解质的变化可知疾病的预后。
一、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分期(一)肾功能不全代偿期Scr133μmol/L(15mg/L),Ccr>50%。
临床可无症状或很轻。
这是肾功能储备功能减退期。
(二)肾功能早期失偿期Scr133~221μmol/L(15mg/L~25mg/L),Ccr 25%~50%。
临床出现消化道症状、乏力、夜尿增多和贫血。
(三)肾功能衰竭期Scr221~442μmol/L(50mg/L),Ccr 10%一25%,称尿毒症早期。
临床表现明显贫血、消化道症状、水电解质紊乱不明显。
(四)肾功能衰竭终末期Scr>442μmol/L(80mg/L),Ccr10%,临床上出现各种尿毒症症状,如明显贫血、恶心、呕吐,各系统的并发症和水电解质紊乱。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都是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代谢废物不能排除,在体内积聚的结果。
食欲差,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各系统功能紊乱,蛋白合成减少,分解加速,更加重营养不良和氮质血症。
二、营养治疗肾功能衰竭的营养治疗目的是减轻肾脏的负担,延缓肾功能的衰竭,延长病程,延长生命。
营养治疗的方法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
(一)低蛋白、低磷、麦淀粉饮食1.低蛋白、低磷、麦淀粉饮食的作用原理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是因尿毒症毒素(包括尿素、肌酐、胍类、多胺等)在血液积聚引起的氮质血症,含氮物质主要来自蛋白质的分解物。
所以,减轻氮质血症首先要减少蛋白质的摄人量。
高蛋白饮食可促进肾小球和肾小管的硬化及损害,使残存的肾单位因过度疲劳而衰竭。
慢性肾衰竭〔附慢性肾脏病诊疗指南【概述】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 是指慢性肾脏病引起的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下降及与此相关的代谢紊乱和临床病症组成的综合征,简称慢性肾衰。
慢性肾衰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肾功能代偿期;(2)肾功能失代偿期;(3)肾功能衰竭期(尿毒症前期);(4)尿毒症期〔表48-1)。
表48-1 我国CRF 的分期方法〔根据1992 年黄山会议纪要〕CRF 分期肌酐去除率(Ccr) 血肌酐(Scr) 说明205(ml/min) (μmol/l) (mg/dl)肾功能代偿期50~80 133~177 1.5~2.0 大致相当于CKD2 期肾功能失代偿期20~50 186~442 2.1~5.0 大致相当于CKD3 期肾功能衰竭期10~20 451~707 5.1~7.9 大致相当于CKD4 期尿毒症期<10 ≥707 ≥8.0 大致相当于CKD5 期注:肌酐分子量为113,血肌酐的单位互换系数为0.0113 或88.5。
如: 1.5 mg/dl=1.5×88.5= 132.75μmol/l ≈133μmol/l或1.5÷0.0113=132.74μmol/l≈133μmol/l晚近美国肾脏病基金会K/DOQI 专家组对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s,CKD)的分期方法提出了新的建议〔见附录: 慢性肾脏病〕。
显然,CKD 和CRF 的含义上有相当大的重叠,前者范围更广,而后者那么主要代表CKD 患者中的GFR 下降的那一局部群体。
CRF 的病因主要有原发性与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狼疮性肾炎等)、肾小管间质病变〔慢性肾盂肾炎、慢性尿酸性肾病、梗阻性肾病、药物性肾病等〕、肾血管病变、遗传性肾病〔如多囊肾、遗传性肾炎〕等。
肾功能分期标准肾功能分期标准是指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的不同来对肾脏功能进行分级,以便于临床医生对患者肾功能状态进行评估和治疗。
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肾功能分期标准是根据慢性肾脏疾病(CKD)的GFR值来划分不同的分期,通常分为五期。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分期的特点和临床表现。
第一期,GFR≥90ml/min/1.73m²。
在这个阶段,患者的肾功能基本正常,可能会有轻微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但通常不会出现临床症状。
此时,患者需要重点关注肾脏健康,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控制,以延缓肾功能下降的进程。
第二期,GFR=60-89ml/min/1.73m²。
这个阶段被认为是轻度肾功能减退,患者可能会有轻微的尿蛋白和血肌酐升高,但通常不会出现临床症状。
此时,患者需要加强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管理,以避免进一步损害肾功能。
第三期,GFR=30-59ml/min/1.73m²。
这个阶段被认为是中度肾功能减退,患者可能会出现贫血、骨质疏松、高血压等临床症状。
此时,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肾脏保护措施,包括适当的药物治疗、饮食调整和定期的随访检查。
第四期,GFR=15-29ml/min/1.73m²。
这个阶段被认为是重度肾功能减退,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尿毒症症状,包括恶心、呕吐、水肿等。
此时,患者需要进行肾替代治疗,如透析或肾移植,以维持生命和改善生活质量。
第五期,GFR<15ml/min/1.73m²。
这个阶段被认为是肾功能衰竭,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的肾替代治疗,如透析或肾移植,以维持生命。
此时,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肾脏健康,避免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肾功能分期标准对于慢性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GFR值和临床表现,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延缓肾功能下降的进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患者本人也需要重视肾脏健康,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管理,以保护肾功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肾功能不全的分期及临床症状一般来说,根据GFR的不同,肾功能不全可以分为5个阶段:1. 阶段1:肾功能轻度受损,GFR > 90 mL/min/1.73m²。
患者没有明显症状,肾小球损伤仅限于结构和功能的微小改变。
2. 阶段2:肾功能轻至中度受损,GFR 60-89 mL/min/1.73m²。
患者可能出现轻微症状,如疲劳、水肿、尿量增多等。
3. 阶段3:肾功能中度至重度受损,GFR 30-59 mL/min/1.73m²。
患者可能出现贫血、骨质疏松、血压升高等症状。
4. 阶段4:肾功能重度受损,GFR 15-29 mL/min/1.73m²。
患者常常出现严重的尿毒症症状,如皮肤瘙痒、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
5. 阶段5:肾功能衰竭,GFR < 15 mL/min/1.73m² 或需要透析治疗。
患者常常出现严重尿毒症症状,如脱水、意识改变、心力衰竭等。
尿液改变:早期可能出现尿量增多、尿频、尿急等症状,后期可能出现尿量减少、尿色深黄或浅黄、尿液发泡、尿血等。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患者可能出现水潴留、水肿,尤其是在面部、手脚等部位。
电解质的平衡受到影响,可能出现高钠血症、高钾血症、低钠血症等。
贫血:肾功能不全患者常常出现缺铁性贫血,表现为乏力、头晕、气促、面色苍白等。
骨骼系统改变:肾功能不全可能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导致骨质疏松、易骨折。
心血管系统改变:高血压是肾功能不全常见的临床表现,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冠心病等。
胃肠症状:肾功能不全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等症状。
神经系统改变:晚期肾功能不全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受损,出现神经症状如脑震荡、痉挛等。
免疫系统改变: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受到抑制,易感染。
心理和精神症状:肾功能不全患者可能出现抑郁、焦虑、失眠等心理和精神问题。
除了以上常见的临床症状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还可能出现其他非特异性症状,如体重减轻、多尿、腹泻、脱发等,具体表现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肾功能衰竭临床分哪几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慢性肾脏病病情恶化进展到一定阶段的统称,并非是单一性的疾病名称。
通常情况下,当肾病病人的血肌酐开始出现异常时,往往提示病人的肾脏已经遭受了损害,开始进入肾功能衰竭的范围。
临床上根据肾功能损害的不同程度,目前多主张分为四期:1.肾功能衰竭代偿期此时内生肌酐清除率(Ccr)降低,但在50mL/min以上,血肌酐在178μmoL/L 以下,血尿素氮在9mmoL/L以下,一般无临床症状,又称肾储备功能减退期。
2.肾功能衰竭失代偿期Ccr每分钟25—50mL,血肌酐升高达178μmoL/L (2mg/dL)以上.血尿素氮达9 mmoL/L (25mg/dL)以上,除轻度贫血、消化道症状、夜尿增多外无明显不适,但在劳累、感染、血压波动或进食蛋白质过多时临床症状加重,又称氮质血症期。
3.肾功能衰竭期Ccr每分钟10—25mL,血肌酐为221—442μmoL/L,血尿素氮17.9—21.4mmoL/L,大多有较明显的消比道症状及贫血症状,有轻度代谢性酸中毒及钙磷代谢异常,但无明显水盐代谢紊乱,称尿毒症早期。
4.尿毒症期血肌酐>442μmoL/L血尿素氮>21.4mmoL/L。
常出现各种尿毒症症状,如明显贫血、严重恶心,呕吐以及各种神经系统并发症,甚至昏迷,明显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紊乱。
当每分钟Ccr<10m1,血肌酐>707μmoL/L称终末期,也称尿毒症晚期治疗1、一般治疗:在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代偿期,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止发展为尿毒症。
在氮质血症期除应治疗发病外,要减轻工作,避免受凉、受湿和过劳,防止感冒,不使用损害肾脏药物。
已出现尿毒症状者,应休息和治疗。
2、饮食疗法:对氮质血症和尿毒症患者应给予低蛋白饮食,且以含有人体必需氨基酸多的动物蛋白为主,成人每日蛋白摄入量为30g左右。
食物要易消化和有充足的维生素。
尿量少、有水肿者,应限制钠的摄入。
3、去除诱发因素:各种感染是常见的诱发因素,由急性吐泻、发热、电解质平衡失调和使用了肾毒性药物引起者亦不少见。
慢性肾衰竭(附慢性肾脏病诊疗指南【概述】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 就是指慢性肾脏病引起得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下降及与此相关得代谢紊乱与临床症状组成得综合征,简称慢性肾衰。
慢性肾衰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肾功能代偿期;(2)肾功能失代偿期;(3)肾功能衰竭期(尿毒症前期);(4)尿毒症期(表 48-1)。
表 48-1 我国 CRF 得分期方法(根据 1992 年黄山会议纪要)CRF 分期肌酐清除率(Ccr) 血肌酐(Scr) 说明205(ml/min) (μmol/l) (mg/dl)肾功能代偿期 50~80 133~177 1、5~2、0 大致相当于 CKD2 期肾功能失代偿期 20~50 186~442 2、1~5、0 大致相当于 CKD3 期肾功能衰竭期 10~20 451~707 5、1~7、9 大致相当于 CKD4 期尿毒症期 <10 ≥707 ≥8、0 大致相当于 CKD5 期注:肌酐分子量为 113,血肌酐得单位互换系数为 0、0113 或 88、5。
如: 1、5 mg/dl=1、5×88、5= 132、75μmol/l ≈ 133μmol/l或1、5÷0、0113=132、74μmol/l≈ 133μmol/l晚近美国肾脏病基金会 K/DOQI 专家组对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s,CKD)得分期方法提出了新得建议(见附录: 慢性肾脏病)。
显然,CKD 与 CRF 得含义上有相当大得重叠,前者范围更广,而后者则主要代表 CKD 患者中得 GFR 下降得那一部分群体。
CRF 得病因主要有原发性与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狼疮性肾炎等)、肾小管间质病变(慢性肾盂肾炎、慢性尿酸性肾病、梗阻性肾病、药物性肾病等)、肾血管病变、遗传性肾病(如多囊肾、遗传性肾炎)等。
慢性肾衰竭(慢性肾脏病)诊疗指南(内容清晰)慢性肾衰竭(CRF)是一种由慢性肾脏病引起的综合征,包括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
它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肾功能代偿期、肾功能失代偿期、肾功能衰竭期和尿毒症期。
CRF的病因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病变、肾血管病变和遗传性肾病。
在发达国家,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是CRF的主要病因,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两种疾病位居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之后。
老年CRF的病因中,双侧肾动脉狭窄或闭塞所引起的“缺血性肾病”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附录中的慢性肾脏病(CKD)分期方法是由晚近XXX专家组提出的。
CKD和CRF的含义有相当大的重叠,但CKD的范围更广,而CRF主要代表CKD患者中的GFR下降的那一部分群体。
肾功能代偿期、肾功能失代偿期、肾功能衰竭期和尿毒症期是CRF的四个阶段。
根据表48-1,这些阶段可以根据肌酐清除率和血肌酐水平来分期。
肌酐分子量为113,血肌酐的单位互换系数为0.0113或88.5.CRF的症状和体征取决于疾病的阶段和病因。
在早期阶段,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但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疲劳、贫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水肿、高血压等症状。
在晚期阶段,尿毒症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其他系统的症状和并发症。
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当肾功能急速恶化未能反映出急性肾衰演变的特点时,称其为“慢性肾衰急性加重”(acute n of CRF)。
治疗方案与原则】一、延缓或逆转早中期慢性肾衰进展的对策:为了防止CRF的发生,需要对已有的肾脏疾患或可能引起肾损害的疾患(如糖尿病、高血压病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这被称为初级预防(primary n)。
对于轻、中度CRF,需要及时进行治疗,以延缓、停止或逆转CRF的进展,防止尿毒症的发生,这被称为二级预防(secondary n)。
二级预防的基本对策包括:1.坚持病因治疗:如对高血压病、糖尿病肾病、肾小球肾炎等坚持长期合理治疗。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分期
由于肾脏具有强大的代偿储备能力,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各种疾病并非突然导致肾功能障碍,而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发展过程,最终出现一个共同环节─大量肾单位破坏而丧失功能,残存的有机能的肾单位显著减少,以致出现一些共同的临床表现,即慢性肾功能衰竭。
根据病变发展和肾功能损害程度,可将慢性肾功能衰竭分为以下四个期:
(一)肾储备功能降低期(代偿期)
由于肾脏具有强大的代偿贮备能力,在慢性肾疾患的开始阶段,由于肾实质破坏尚不严重,未受损的肾单位尚能代偿已受损肾单位的功能,因此,肾泌尿功能基本正常,能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无临床症状。
内生肌酐清除率(肾脏单位时间能将多少容积血浆中的内生肌酐清除出去)在正常值的30%以上,血液生化指标无异常。
但肾脏储备能力降低,在感染和水、钠、钾负荷突然增加时,会出现内环境紊乱。
(二)肾功能不全期
由于肾实质的进一步受损,肾脏已不能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可出现多尿、夜尿,轻度氮质血症和贫血等,但症状一般较轻。
内生肌酐清除率降至正常的25%-30%.在感染,手术等应激情况下,临床症状加重。
(三)肾功能衰竭期
内生肌酐清除率降至正常的20%~25%.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包括较重的氮质血症,酸中毒、高磷血症、低钙血症、严重贫血、多尿、夜尿等,并伴有头痛、恶心、乏力等部分尿毒症中毒的症状。
(四)尿毒症期
内生肌酐清除率降至正655常的20%以下,有明显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多系统功能障碍。
临床上有一系列尿毒症中毒症状。
位破坏的程度相关。
临床上,不同病因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肾功能失代偿后,虽然发展的趋势相同,但其发展速度略有差异,一般认为糖尿病肾病时间最短,肾小球肾炎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