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逻辑用语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317.50 KB
- 文档页数:40
常用逻辑用语知识点1、命题: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 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2、“若p ,则q ”形式的命题中的p 称为命题的条件,q 称为命题的结论.3、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逆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 ,则q ”,它的逆命题为“若q ,则p ”.4、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否命题.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否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 ,则q ”,则它的否命题为“若p ⌝,则q ⌝”.5、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为逆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逆否命题.若原命题为“若p ,则q ”,则它的否命题为“若q ⌝,则p ⌝”. 6、四种命题的真假性: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2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7、若p q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若p q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8、用联结词“且”把命题p 和命题q 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q ∧.原命题 逆命题 否命题 逆否命题真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假 真 真 真 假假假假当p 、q 都是真命题时,p q ∧是真命题;当p 、q 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时,p q ∧是假命题.用联结词“或”把命题p 和命题q 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q ∨.当p 、q 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p q ∨是真命题;当p 、q 两个命题都是假命题时,p q ∨是假命题.对一个命题p 全盘否定,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若p 是真命题,则p ⌝必是假命题;若p 是假命题,则p ⌝必是真命题.9、短语“对所有的”、“对任意一个”在逻辑中通常称为全称量词,用“∀”表示. 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称为全称命题.全称命题“对M 中任意一个x ,有()p x 成立”,记作“x ∀∈M ,()p x ”. 短语“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在逻辑中通常称为存在量词,用“∃”表示. 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称为特称命题.特称命题“存在M 中的一个x ,使()p x 成立”,记作“x ∃∈M ,()p x ”.10、全称命题p :x ∀∈M ,()p x ,它的否定p ⌝:x ∃∈M ,()p x ⌝.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 练习题1、一个命题与他们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这4个命题中( )A 、真命题与假命题的个数相同B 、真命题的个数一定是奇数C 、真命题的个数一定是偶数D 、真命题的个数可能是奇数,也可能是偶数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一个命题的逆命题为真,则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B 、“a b >”与“ a c b c +>+”不等价C 、“220a b +=,则,a b 全为0”的逆否命题是“若,a b 全不为0, 则220a b +≠”D 、一个命题的否命题为真,则它的逆命题一定为真3、“用反证法证明命题“如果x<y ,那么51x <51y ”时,假设的内容应该是( ) A 、51x =51yB 、51x <51yC 、51x =51y 且51x <51yD 、51x =51y 或51x >51y4、“a ≠1或b ≠2”是“a +b ≠3”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5、函数f (x )=x|x+a|+b 是奇函数的充要条件是( ) A 、ab =0 B 、a +b=0 C 、a =b D 、a 2+b 2=0 6、“若x ≠a 且x ≠b ,则x 2-(a +b )x +ab ≠0”的否命题( ) A 、 若x =a 且x =b ,则x 2-(a +b )x +ab =0 B 、 B 、若x =a 或x =b ,则x 2-(a +b )x +ab ≠0 C 、 若x =a 且x =b ,则x 2-(a +b )x +ab ≠0 D 、D 、若x =a 或x =b ,则x 2-(a +b )x +ab =07、“12m =”是“直线(m+2)x+3my+1=0与直线(m+2)x+(m-2)y-3=0相互垂直”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8、命题p :存在实数m ,使方程x 2+mx +1=0有实数根,则“非p ”形式的命题是( ) A 、存在实数m ,使得方程x 2+mx +1=0无实根B 、不存在实数m ,使得方程x 2+mx +1=0有实根C 、对任意的实数m ,使得方程x 2+mx +1=0有实根D 、至多有一个实数m ,使得方程x 2+mx +1=0有实根9、不等式2230x x --<成立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是( C )A 、-1<x<3B 、0<x<3C 、-2<x<3D 、-2<x<110.设集合(){}(){}(){}0,,02,,,,≤-+=>+-=∈∈=n y x y x B m y x y x A R y R x y x u ,那么点P (2,3)()B C A u ⋂∈的充要条件是( )A .m>-1,n<5B .m<-1,n<5C .m>-1,n>5D .m<-1,n>511、命题:“若0>a ,则02>a ”的否命题是12、:23A x -<, 2:2150B x x --<, 则A 是B 的_____ _条件。
常用逻辑用语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常用的逻辑用语,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
2. 提高学生对逻辑用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概念的定义和分类。
2. 判断的类型和结构。
3. 推理的形式和有效性。
4. 逻辑符号的表示方法。
5. 逻辑推理的运用实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定义和特点。
2. 使用示例法,通过具体的例子的分析和解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逻辑用语的应用。
3. 采用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的完成,巩固学生对逻辑用语的掌握。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逻辑谜题,引起学生对逻辑用语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概念:讲解概念的定义和分类,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和展示。
3. 讲解判断:讲解判断的类型和结构,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和展示。
4. 讲解推理:讲解推理的形式和有效性,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和展示。
5.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所学的逻辑用语。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逻辑用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逻辑用语的正确使用和推理的合理性。
4.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资源:1. 教学PPT:制作逻辑用语的复习PPT,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定义和示例。
2. 练习题库:准备一些逻辑用语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
3. 参考书籍:提供一些关于逻辑学的基础书籍,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参考。
七、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回顾和巩固概念的定义和分类。
2. 第3-4课时:讲解判断的类型和结构。
3. 第5-6课时:讲解推理的形式和有效性。
4. 第7-8课时:讲解逻辑符号的表示方法。
常用逻辑用语知识梳理
逻辑就是思维的规律,逻辑学就是关于思维规律的学说。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常用逻辑用语知识梳理的内容,提供给大家参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欢!
常用逻辑用语知识梳理
1、四种命题:
⑴原命题:若p则q;⑵逆命题:若q则p;⑶否命题:若 p则q;⑷逆否命题:若 q则 p
注:1、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等价;逆命题与否命题等价。
判断命题真假时注意转化。
2、注意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命题否定形式是 ;否命题是 .命题“ 或”的否定是“ 且”;“ 且”的否定是“ 或”.
3、逻辑联结词:
⑴且(and) :命题形式 p q; p q p q p q p
⑵或(or):命题形式 p q; 真真真真假
⑶非(not):命题形式 p . 真假假真假
假真假真真
假假假假真
“或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即真,要假全假”;
“且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假即假,要真全真”;
“非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一假”
4、充要条件
由条件可推出结论,条件是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由结论可推出条件,则条件是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
5、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
短语“所有”在陈述中表示所述事物的全体,逻辑中通常叫做全称量词,并用符号表示。
含有全体量词的命题,叫做全称命题。
短语“有一个”或“有些”或“至少有一个”在陈述中表示所述事物的个体或部分,逻辑中通常叫做存在量词,并用符号表示,含有
存在量词的命题,叫做存在性命题。
全称命题p: ; 全称命题p的否定 p:。
特称命题p: ; 特称命题p的否定 p:。
常用逻辑用语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复习和掌握常用的逻辑用语,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
2. 提高学生运用逻辑用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清晰、严谨的思维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概念:定义、划分、概括等。
2. 判断:肯定判断、否定判断、复合判断等。
3. 推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
4. 常用逻辑符号及其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概念的定义、判断的类型、推理的方法。
2. 教学难点:逻辑符号的运用和逻辑推理的准确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举例、练习、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逻辑用语的应用。
3.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单的逻辑谜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讲解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定义及分类,举例说明其应用。
3. 逻辑符号讲解:介绍常用逻辑符号及其意义,如“且”、“或”、“非”等。
4.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逻辑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巩固知识点。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题思路和心得,互相学习。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概念、判断和推理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评估:对学生的练习题目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思维深度。
七、教学拓展1. 逻辑游戏:设计一些逻辑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2. 逻辑竞赛:组织学生参加逻辑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3. 逻辑应用于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