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指导:高考作文如何运用材料
- 格式:docx
- 大小:20.76 KB
- 文档页数:8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训练目的]用真实、典型、充分的论据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
[复习指导]如果别人向你表达一个新的观点,一个新的见解,一个新的意见,而你是一个爱思考的人,一定会想:为什么这样?我们写作议论文,也必须时时想到,会有读者在不断地向你提问:这是为什么?回答这些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准备充分的论据,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
所谓论据,也就是能够证明观点的材料。
一类是事实论据,或者是概括性的事实,或者是典型的事例,或者是文献数据,或者是图片音像;一类是理论论据,或者是客观规律,或者是科学原理,或者是名言警句。
如《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既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又有充分的事实作为证明,丰富的论据有力地支撑了作者的观点。
如《师说》这篇文章,既列举了“古之圣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等正面的事例,也列举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等反面事例;既有“古之圣人”“巫医乐师百公之人”“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这样概括的事例,也有“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这样的典型事例;既有大量的事实论据,也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这样的理论论据。
对论据的基本要求是真实,典型,充分。
真实,也就是合乎事实,准确无误;典型,也就是在逻辑上能够充分证明观点,并且有一定的代表性;充分,就是论据具有足够的数量和质量。
有了真实、典型、充分的论据,论证才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在真实、典型、充分的基础上,如果能够注意论据的新颖,则更能启人深思,增强说理的效果。
丰富的论据来自我们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
我们既要善于从占有的材料中发现能够证明观点的论据,又要善于对相关材料进行归纳;取舍和提炼。
还要注意论据的表达。
一般说,要力求概括,言简意明。
不必对事实进行过多的叙述和铺陈;在交代清楚的前提下,力求简要。
当然,有时候,也可以对材料作适当的描写,但其目的是为了突出材料的典型性,而不是追求故事的生动和形象。
论据的叙述,要突出重点,围绕需要证明的观点展开。
高考语文复习怎样运用教材内的作文素材论据篇先读[例文1]:且息且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人生的求知路上上孜孜不殆,踽踽独行是美好。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初夏的午后在骄阳里聆听蝉鸣,入夜于茵茵芳草中遥望碧天里的星星,也是美的。
人生路上,总是险滩连着彼岸,深溪连着幽谷,寒窗的春帏外游弋着阳春里的风筝,行兵的巷道尽头是满园欲滴的春梅。
有的人征服了高峰,又举目遥望更险峻的山岸;探得了魂宝,又跃跃于另一次奇异的冒险:策马路过梅园,却一心想着直奔边关,戍国杀敌。
这样的人不是痴顽,而是执着,他们在奔波里冲击生命的极限,在征服里体验生命的快乐,在无所息里实现自己的终极意义,最伟大的战士都渴望战死沙场,在死神带来的永恒憩息面前,他粲然微笑,死得其所。
有的人,驾一叶扁舟,凌万物之茫然,却不想到达任何彼岸,只是徜徉自建,听风饮露。
他们秉烛夜游,访仙探鬼,只是感慨于岁月如寄,而风光无限,不得遍赏。
这样的人,不是放纵颓靡,只是潇洒自如,他们在漫游里赏玩生命的细节,在驻足遐观中纪念流逝的时间,在诚挚的诗篇里讴歌造化的神秀。
升仙的道人不问红光俗世,只是静坐修行中获得人格的圆满,生命的休憩。
故而生有所息,生无所息只是对不同生活方式的一种注解,没有一种是尤其高尚,没有一种尤其鄙俗,真正活出自我的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实现了毕生的追求,获得了精神的完满。
生无所息的人绝不会像汲汲于富贵的高老头一样死在最后一次对金币的攫取中,而如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在与天庭与痛苦的不懈抗争中使精神永驻。
生有所息的人绝不会像沉湎于安逸的“多余的人〞一样死在颓散的床褥上,而如御风列子,窥破了天地的原道,乘六气之辨游于苍茫的宇宙。
生无所息,本身也是在生命意义里的一种慰息;生有所息,也是在愉悦祥和里对心灵的一种探求。
在西西弗斯的推石上山的路上,也许就有过陶谢的履印,叹赏过沿途的风景,他们擦肩而过,互道一声问好,我们也不妨放下执着的争辩,循着人生的风景路且息且行。
高考作文议论文的写作方法(1)概述材料,提炼观点①概述材料的方法指导第一,要选好概述的角度。
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给我们的思维指向往往是多元的、多角度的。
我们要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角度进行概述,以便提炼出一个正确的观点来。
第二,概述的材料与观点要保持一致。
第三,要有重点、有条理地概述。
第四,语言要准确、简洁、灵活,用较少的文字或一句话概述材料。
第五,概述材料的位置一般放在开头,有利于作者因材料而发表议论。
②提炼观点的原则第一,准确、新颖。
第二,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第三,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
③概述材料、提炼观点的基本模式如:最近,我读了《美丽一生》一文,这篇文章主要叙写了……(概述材料)读完文章,我深刻感受到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要珍惜生命,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出美丽的色彩(提炼观点)。
综上所述,概述材料提炼观点,要明确以下几点:第一,要读懂材料,明确材料的思维指向。
第二,从材料中提取的是自己感受最深的观点。
第三,概述材料要与观点一致。
第四,概述材料力求语言简洁、明了。
第五,提炼的观点要用判断句为好。
(2)选用典型充分的论据①选择论据的要求第一,围绕中心论点,能证明中心论点。
第二,准确、真实。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能够道听途说、虚构臆造,也不能用想象和比喻构成论据。
第三,典型。
要借一斑而窥全豹,以一当十,不在多而在精。
第四,新颖。
要有时代性,角度独特,独具慧眼。
写老例要变换角度,避免雷同。
第五,论据的表述要概括、简洁、准确、清楚。
②如何寻找、选用典型充分的论据第一,从课文中寻找论据。
第二,从现实中寻找论据。
第三,从历史中选取论据。
第四,从文学作品中寻找论据。
第五,从名人故事、名人名言中选取论据。
③论据的表述要注意以下三方面第一,用凝练、概括的语言表述原材料。
第二,根据论点对材料作适当的补充。
第三,要分析、阐述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④训练方法第一,建立素材库,头脑里多储存一些古今中外的事例,寻找论据时要做到“思接千载,心游万仞”。
高考作文指导一、审题立意提取材料当中的关键词,思考关键词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关键词与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在这个基础之上去确定文章的立意。
切忌随意替换关键词概念,随意拓展关键词范围,随意抽象关键词含义。
比如材料让你谈论如何实现你的理想,那你就不能只谈什么是你的理想。
材料关键词是实现理想的方式方法,而你理解成了理想,实际上把关键词的范围扩大化了。
二、标题什么样的标题是好标题。
我们一向对好标题没有什么定义,大家一致认为我们一窝蜂地流行什么标题,什么就是好标题。
显然,这些年大家对《人民日报》社评情有独钟,于是顺便也就对对仗似乎格外亲昵了。
其实,标题也是有风格的。
标题跟文章的风格相一致。
文章如果生动诙谐,文章就不妨叫《拿来主义》《反对党八股》。
前一个题目妙在大词小用,后一个题目妙在巧用比喻。
如果是实实在在的实用类文本,那就叫《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也不见得水平低。
所以说,好标题的标准最好是要和文章的内容风格保持一致,至少是要和文章的内容保持一致。
我们现在很多学生的文章标题是标题,内容是内容,二者可以不沾边,或者只反映文章的某个侧面。
一些标题能够概括文章的内容,当然只是标题的一种类型。
其他标题比如《从×××说开去》,就是文章的一个引子。
但是如果你要把标题定位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那就必须把标题说全面。
否则就是犯了文题不符的毛病。
就像我们说一篇文章好不好,首先看的是你的文通字顺,表达正确,观点,结构,而不是你的文采一样,好的标题当然也不是看你是不是采用了对仗的形式。
三、结构文章贵在有文理。
结构是文章核心骨架,它决定着文章的筋络,血管,皮肤,形体的走向和样貌。
没有结构的文章不叫文章,叫文字。
文字不能叫一篇,应该叫一堆。
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决定文章的形式。
结构当然包括在形式当中。
我们以高考作文为例:如果材料是陈述评价类(意思是说材料已经给了足够的陈述和评价,观点已经定型,你只需要演绎就可以了),比如双奥之城材料,你的探究空间是有限的,这个时候最好采用并列式分论点结构模式。
高考作文写作方法指导高考作文是中国高中生最为重要、关注度最高的考试之一,它不仅考验学生的语文水平,更考验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那么针对高考作文,如何进行写作呢?下面,笔者将为大家介绍高考作文的写作方法,希望对广大高三学生有所帮助。
首先,高考作文的写作方法可以总结为三步,即:审题、构思、写作。
下面,我们详细地讲述这三个步骤。
第一步:审题审题是写好高考作文的第一步。
只有深刻理解文章题目,明确题目要求,才能确立写作的方向和思路。
在审题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一定要认真读题。
有时题目不够明确,甚至存在歧义,就需要通过多方面的思考和组织,以尽量符合题意的方式完成作文。
2.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
高考作文题目中包含的关键词往往会涉及到问题的核心,例如命题、主题等,需要认真理解、熟练应用。
3.确认命题人的意图。
这一步主要是考虑是阐述问题,还是表现故事,还是阐明道理,以及在人物塑造、情感表现、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要求。
第二步:构思构思是高考作文写作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构思的过程中,需要思考出如何展开文章,整合和深化已有的素材和知识,形成创意和思维,为接下来的写作作准备。
下面是几个有用的构思方法:1.列提纲。
提纲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思路的简要梳理,也是厘清文章脉络的重要方法。
2.搜集素材。
通过阅读、检索、采访等方式,收集自然、社会、政治、文化等各种信息素材,以增强思考和写作的深度。
在搜集素材时,需要注意信息来源必须可靠,内容必须真实具体。
3.进行思维拓展。
思维拓展是一个有计划的思考过程,通过思维的层层深入,形成思维的层次性。
第三步:写作写作是审题和构思的产物,是表达和演绎思想和感情的过程。
在写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要立意。
写作必须要有态度、思想、情感和主题,留出自己的空间。
2.注意语言准确性。
语言是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必须为读者所理解,具有记忆性、感染力和创新性。
3.注意文章结构。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材料作文(议论文)文题:根据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一位台湾女作家,在她的散文中,写了这样的句子:“初夏的日子,阳光改变了空气的气味。
”一位大陆评论家说:“这样写很好,用的是美文笔法,善用通感,讲究炼字,刻意经营。
”我看了不禁哑然失笑,因为我的女儿4岁时就“通感”过。
冬天里我时常晒被子,晚上睡觉时女儿说:“妈妈,我最喜欢睡晒过的被子,里面有太阳的味道。
”撇开母女亲情不说,平心而论,我觉得女儿的话说得比散文家更生动些。
记得一位大画家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艺术家。
”不知什么缘故,有不少孩子长大了反而变蠢了呢![题意剖析]这则材料涉及到四个人物:台湾女作家,大陆评论家,“我”,“我”的女儿。
中心人物是“我”,中心内容是“我”的评价和“我”的疑问。
与评价有关的关键词语是“哑然失笑”和“平心而论”。
“笑”什么?“笑”评论家说台湾女作家“善用通感”,而“我的女儿4岁时就‘通感’过”。
“论”什么?“我觉得女儿的话说得比散文家更生动些。
”“我”的疑问是:“不知什么缘故,有不少孩子长大了反而变蠢了呢!”一般同学根据“我”的疑问与评价提炼观点,可能会认为孩子长大了之所以变蠢的原因是长大了失去了儿童时的天真,变得世故、做作起来。
因此立论为:只有保持真纯的童心才能富有想象力。
于是在论述中揭示原因,大谈成年人的社会对孩子灵魂的污染,甚至大批应试教育的危害性。
下面我们来品读四篇考场佳作:[佳作欣赏之一]天才是怎样消失的一考生每一个孩子都是艺术家。
不是吗?台湾女作家的一个句子,被评论家如此赞誉,至少说明这样的妙句在成人作品中是不多见的。
然而这样的句子从孩子口头不经意间便说出来了。
可见,孩子真有散文天才!不妨再看看《台湾儿童诗选》里面的几句诗:“妈妈是酒,爸爸喝一口就醉了。
”“我们去郊游,春雨悄悄地跟去。
结果春雨又笑又闹玩得好开心,我们只好看她玩。
”多么充满稚趣而又多么精巧别致的句子!真让不少成人作家汗颜。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寓言隐喻类材料作文所谓寓言隐喻类材料作文,是指命题者给出一段寓言故事作为材料,要求学生根据寓言故事的寓意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作文。
纵观这几十年的高考作文,这种命题方式是占有一席之地的,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寓言类材料作文与一般的材料作文不同之处就在于寓意含蓄深刻,需要学生自主挖掘,而且侧面多,角度多,立意也多,这常常使考生不明所指、无从理解,作文题时往往会不知所措。
可是,再难写的作文我们也可以找出它的内在规律,确定它的审题立意,寻找它的写作技巧,从而让我们在高考写作中轻松自如。
学生要写好寓言类材料作文,就必须审好题、立好意。
下面我们就谈谈寓言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立意探索】一、分析形象,理解寓意。
先读材料所述的寓言故事,分清故事的主客体,故事的隐喻性和象征义。
必要时要理顺其中要素的形象和性格特征。
寓言具有哲理性、讽喻性的特点,大都是凭借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让学生在领会寓意的过程中,明辨是非、知道善恶、认识美丑。
理清寓言中主客体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征,是把握寓意的前提和关键。
考生必须学会从分析主客体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征入手,来理解寓言,把握寓意。
寓言类材料作文只要看懂了寓言,抓住了寓言的寓意,确立了作文的立意,写起来同其他话题或命题作文并无差别。
二、由此即彼,对接现实。
寓意通常带有讽喻和象征的作用,阅读材料和审题时,不妨由此及彼、由物及人、由现象到本质,进行拓展和联想,以此来确定材料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审题时要充分发挥考生自己的想象力,由假托的故事做相似联想,联想人生、社会等。
需要注意的是,读寓言类材料,考生不能被寓言本身的情节所吸引,那样极容易依据浅显的故事本身而写成一篇主旨淡化,或者仅是故事再现的文章。
三、巧选角度,挂靠热点。
寓言类材料,可以由多个角度入手来构思作文,写作时不可能也不应该面面俱到,但一定要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话说、材料最丰富、感受最深、觉得最好写的一个来写。
高考作文素材怎么运用素材就是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就是未经总括和提炼的实际生活现象。
“素材”一旦进入文章之后就成为“题材”,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
高考作文素材怎么运用?请参考!高考作文素材怎么运用积累写作素材,做好高考作文的冲刺准备,十分必要。
如何将自己在平时阅读中摘抄的素材科学地运用到考场作文中呢?除了分门别类地将素材意义整理清楚外(如按照表达方式分记叙类、议论类;按照内容分亲情、人生、交往等),还应针对某一个具体的素材,学会提炼话题或者感点,并且做到审题立意时确保对准靶心,击中要点,从而把握该素材的运用方向。
下面提供一些实际事例,为作文素材运用提示一些思路和方法。
抓关键词语,明确话题。
从所整理的文本素材中,抓关键词语出现的频率的次数,合并同类,取其中最多的作为主要话题。
例如,素材一:青春是经历风雪而不屈服的梅花,青春是经历磨难而不败的郁金香,青春是为爱而义无反顾的玫瑰花,青春是最美光阴的昙花一现。
青春是一种梦想,需要我们去追求,去拼搏,青春的梦在春风走过的季节里盛开。
青春是永恒的,青春是无价的。
这个素材很显然,属于“青春”话题。
第一句话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每一个分句都用暗喻以花喻人,歌颂青春美好的主题。
“梅花”喻青春的纯洁芬芳;“郁金香”喻青春经历风雨后的辉煌美丽;“玫瑰花”喻青春爱情的坚贞与珍贵;而“昙花”则喻青春的储蓄的毅力与孤傲等。
第二句话仍然是比喻,所不同的是:如果说第一句以实(“花”的形象)比物连类,那么后者则为从虚入手,即将青春的梦想,这一意象化作精神追求罢了。
最后“青春是永恒的,青春是无价的”,更是从精神层面上对青春作出了肯定。
因此,这里青春永恒,应该看成是一个哲学符号,既可以实指,即生活、人生的事实,也可以为虚指,即象征一个人成长中精神的支柱等。
甚至,还可以联系一个家庭、一个集体、一个国家的方兴未艾的历史去抒写青春的魅力。
但是,这一素材不管怎么运用,一定要体现出青春绚丽多彩,我们需要青春,我们需要青春的色彩,然而青春需要珍惜,青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青春也需要爱护等。
专题04 素材积累的方法一、充分挖掘教材中学作文教学中,每个老师都非常重视素材,都要求学生建立自己的素材库,并不断积累、充实。
在考试前一般都要求学生对素材加以分类、整理。
所以说,每个中学生应该在从初中到高中的学习中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但是在考场作文中,我们发现作文最大的几种缺陷中,学生素材运用方面出的问题最多:材料单薄、运用不当、使用不准、滥用乱用、记忆不清、X冠李戴、老调重弹、生拉硬拽现象比比皆是。
直接导致作文内容不丰富、缺乏新意或材料不扣观点等问题。
所以,后期作文复习,除了要搞好审题立意、文体规X等方面的工作,指导学生不但要积累素材,更要教给学生合理运用素材,准确引用素材,紧扣观点分析素材,这应该成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我们很多老师和学生过于热衷社会新闻、名人逸事、时文选粹、明星动态、流行歌曲之类的素材。
这些并无不当,但是千人一例,未必产生一例千用的效果,大凡高考前半年内的社会热点是学生素材运用的热点,别人已经用玫瑰花赞美女人,你不妨用桂花、梅花、海棠、迎春花,或者用玫瑰花或赞美其他人或批评讽刺某种人,总之老材料要写出新意思,新材料要把握准本质含义。
其实,多数阅卷老师喜欢学生灵活运用教材,把教材作为语文各项能力的基础,是为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知识迁移。
教学过程中,包括高考复习中要教给学生把教材读薄,再把教材读厚,从每天所学的课本中深入挖掘,从更深的层次认识教材。
不必好高骛远,不必舍近求远,认真研讨教科书,也是作文材料“无尽藏也”,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高考优秀作文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应用展示】原文《荷塘月色》题目:心灵一荷塘月下,秉一支心烛,驻足荷塘,静观游鱼拨动水的涟漪,轻闻荷花细瓣上的幽香,聆听小草休憩时的呼吸,还有那里星月的私语……就在这月下,赏玩花间,徘徊池上,看点点流萤,数丝丝落蕊,别有风情。
当某某升起的时候,停下你疾驰的脚步,留心一下你周围的点点美丽,毕竟花瓣留不住露珠,朝霞锁不住清霜。
主体段落概述一个标准的议论段(语段基本结构),应该功能俱全,层次清晰,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五种功能句:(1)分论点句(段首简洁提出,或者准确或者生动)(2)阐释句(阐释分论点句,用化简为繁使之清晰,用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使之生动,用引用名言、诗句、俗语等使之更有韵味。
注意与事例的衔接。
)(3)事例句(紧接阐释句,叙述简明,剪裁紧扣分论点。
)(4)分析句(紧扣分论点,对事实进行剖析。
可用因果、假设等分析法。
)(5)小结句(联系实际,适当延伸,回应段首观点句)对于一个规范的议论语段来说,字数是相对固定的,200-300字不等(取决于用例),写法差不多,分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
当然,你也可以创新,做成更有风味的“汉堡包”,写出更有特色的议论段。
文段写作五步法议论文段的写作可采用“五步法”来完成:(1)第一步,段的首句:一定要摆放这一小节的分论点。
开门见山,使阅卷老师明白你这一节要论证什么问题。
(观点句)(2)第二步:阐释或引用名人名言。
从理论上对分论点进行论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理论论证。
要注意名人名言与分论点有关系,如没有联系,则不能起论证作用。
(阐释句)(3)第三步:列举典型事例,古今中外,正反事例均可。
所举事例要紧扣分论点。
写法上简要叙述即可,不要过多描写。
(材料句)(4)第四步:分析说理。
这是本段最重要的一步。
因为没有分析说理,光列举一个两个事例,不进行分析说理,那这举出的事例就不能成为分论点的论据,也就没有说服力。
常用的有分析说理方法有因果法和假设法等。
(分析句)(5)第五步:本段小结。
照应本段开头,重申这一节的分论点。
可加上“因此”或“所以我认为”等字样。
这样一来,本小节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说理板块。
(结论句)示例赏析1、应知重理想,更为世界谋。
(论点)//这则家训教育子弟要有胸怀天下的凌云壮志。
(阐释,“凌云壮志”扣“理想”;“胸怀天下”是为“为世界谋”的体现)//梁启超家一门三院士,满门皆才俊,小儿子梁思礼尤为出色。
2023高考作文备考----议论文素材的有效运用“四法”及五大类写作素材写议论文时,对于素材,倘若仅靠死记硬背而不懂得运用,最后只能是事倍功半。
古今中外的素材浩如烟海,我们要注重对素材的整理与转换,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以无招胜有招。
我们考试时,常常有这样一个感受:考前自己看过的几则素材、几篇范文,考试时我们大多会用到;考试结束后,我们就会为自己“猜中”作文题而兴奋不已。
其实,这就是联想的结果。
不同的考生在考前阅读不同的素材,考试时却能将其运用到同一个题目的写作中;而有的考生可以将同一则素材运用到不同题目的写作中。
可见,对素材进行有效联想、多角度分析,是运用素材行之有效的方法。
当然,要想写好议论文,还需要我们平时多阅读,多概括,讲逻辑,重过渡,以提升文章的思想内涵。
01善于联想杨绛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想象,经验好比黑暗里点上的火,想象是这个火所发的光;没有火就没有光,但光照所及,远远超过火点儿的大小。
”想象或联想对于作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联想时,选取的事例要经典,尽量不要写我的邻居、我的同学、我的朋友等常见的生活事例,也不需要进行细节描写。
分析素材时,更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要围绕中心论点展开,不要自说自话。
对熟悉的素材,不仅可以从正面论证,还可以进行反面论证,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说“但是”,多方面、多层次地对素材分析论证。
比如《乡土中国》中有一句话:“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
”这句话好像无关紧要,但如果我们善于联想,就能写出一个有关大自然的启示的议论文片段——老农看见蚂蚁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因为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这也是大自然给人的启示。
“一叶落知天下秋”,大雁南飞,预示秋天已过,冬天即将来临;蜻蜓低飞,预示着雨即将来临。
我们要“像山那样思考”,才能明晓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
不同的联想可以写出不同的内容,我们还可以写成以下片段——“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写作指导:高考作文如何运用材料解决"无米下锅的危机"长城的壮美体现在一个个古砖有次序的排列,金字塔的雄奇表现为一块块垒石有规则的组合,而的优美则是由一则则材料按文意巧妙的聚合。
应试作文犹如营建一座大厦,这座大厦要建得雄伟壮观,金壁辉煌,建筑师就必须具有识材、选材、用材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好体现了一个人的才识问题。
如果这个建筑师才识高超,选择的是高质量的新产品,将材料组合得无衣无缝,那么别人就会产生佩服感。
相反,如果这个建筑师才识平庸,选择的是低劣产品,组合得漏洞百出,别人只会不屑一顾,只能是危险工程。
应试作文的竞争其实就是才识的竞争,没有丰富的才识,就不会有滔滔不绝的文思,就不可能选好材料,用好材料,组织好优美的。
那么,在应试写作中,考生怎样充分显露自己的才识,从而使阅卷人"信服、佩服、折服“"呢?怎么解决了这个问题,"无米下锅的危"也就迎刃而解。
广博联想想象创造人无我有,人有我奇如,《珍贵的"对手"》中写有这样一个材料:日本的北海道出产一种味道珍奇的鳗鱼,海边渔村的渔民都以捕捞鳗鱼为主。
鳗鱼的生命非常脆弱,只要一离开深海区,要不了半天就会全部死亡。
奇怪的是有一位老渔民天天出海捕捞鳗鱼,返回岸边后,他的鳗鱼总是活蹦乱跳的。
而其它捕捞鳗鱼的渔户,无论如何鼾捕捞到的鳗鱼,回港后都全是死的。
由于鲜活的鳗鱼价值要比死亡的鳗鱼几乎贵出一倍以上,所以没几年功夫,老渔民一家便成了远近闻名的富翁。
周围的渔民做着同样的营生,却一直只能维持简单的温饱。
老渔民在临终之时,把秘诀传授给儿子,原来,老渔民使鳗鱼不死的秘诀,就是在整仓的鳗鱼中,放进几条叫狗鱼的杂鱼。
鳗鱼与狗鱼非但不是同类,还是出名的"对头"。
几条势单力薄的狗鱼遇到成仓的对手,便惊慌地在鳗鱼堆里四处乱窜,这样一来,反而倒把满满一船仓死气沉沉的鳗鱼全给激活了。
写需要联想,而联想的目的并不是要将想到的东西都写进中去,而是要从调集的材料中比较筛选自己所需的材料,才识高的考生,往往择取的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奇"的闪光贝壳,而才识低的人,认为拣到篮子里就是菜,他们所捡取的只能是被人丢弃的鱼骨。
据载,在宋代,宋徽宗赵佶喜爱绘画,于蛤了就把考画家列为科举制度的一部分。
一次,主考官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
怎样表现这个主题呢?怎样把这个古寺"藏得"更好更妙呢?有的在崇山峻岭间画上一座古庙,有的在茂密丛林中伸出庙的一个角,或露出一段残垣断壁,但主考官都不甚满意。
另有一位画家则独辟蹊径:画面上崇山、清泉,有一个老和尚正一瓢一瓢地将泉水舀进桶里。
画和尚而不画庙,有和尚则必有庙,确实抒情座古寺深深地"藏"起来了,真是别出心裁,令主考官拍案称绝。
选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主题往往可能用这样的题材来表现,也可以用那样的材料来说明,但是,不同的材料对同一主题的表达效果是不同的。
一般地说,材料陈旧乏味,就不利于主题的表达,甚至会削兹主题的表达;而新颖妥贴的材料常使主题不同凡响,令人耳目一新。
大自然的壮美莫过于日出了,于是赞美日出就成了许多文人大家笔下的共同主题。
怎样使这个共同的太阳不至于千篇一律而又有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呢?巴金写海上的日出,徐迟写黄山日出,刘白羽则描写在飞机上看见的日出;海涅借云海衬托日出的美景,屠格涅夫用光与色表现日出的辉煌……作家总是寻找新的题材来表现"每天都是新的“"太阳,这对我们不是很有启发吗?例如,你有一个题材,讲的是电力公司经理为让王老师给自己的儿子补课,送给一盒燕窝给王老师,而王老师为了把分居多年的妻子调到本地纺织厂,把燕窝送给了纺织厂厂长,而厂长为保证用电,又把燕窝送给电力公司经理。
假如把这个题材重新组接,先叙王老师忍痛将准备自费出书的钱买燕窝给纺织厂厂长……最后王老师百感交集,次吃了燕窝这种高级滋补品。
同样是一命燕窝,同样是一个循环,但两者之间的意义是迥然不同的。
没有材料是写不成的,而没有好的材料,就象一个婴儿先天不足,也是产生不出好来的。
因此,我们选择材料时,就必须注意一个"好"字。
当然,能突出意旨,揭示本质,具有时代性、代表性、典型性的材料都是好材料,然而在应试写作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却是那些无人涉足的新奇材料。
此类材料是写作的新领域,是增强的诱发因素。
如1988年全国高考试题《习惯》,有一个考生并没有正面去解释什么是习惯,而是述说一人则故事,他说:"一个小和尚经常用冬瓜练习剃头,每当剃完后,总是得意地把剃刀砍进冬瓜里,再去做别的事,这便成了习惯。
有一次给老和尚剃头,竟无意中闹出了悲剧"。
虽是笑话,却巧妙地解说了习惯是不自觉地或无意识的行为,这样的材料能引起阅卷者的很大兴趣。
如XX年,举例雷同的多,大多都举到小马过河、用气压计测量楼高、雪化了变成了什么"、活泼的阳光、"1+1=?"以及大中小学生对口的不同解释等例子。
还有用通俗刊物上的小故事,稍作扩展,成了许多考生作文的主体。
由于阅读太少,视野狭窄,所以仿作、套作型的雷同的故事或构思很多,如"老树皮、新树皮"、月亮与豆荚、新愚公故事、"我爱你"等等。
这说明考生缺乏变通能力,即使话题很宽泛,也很难展开积极思维。
有的同学写议论文时,总怕道理说不清楚,便罗列很多材料作论据,其实,论据多并不等于理由充足。
只有材料典型,才能有力地说明论点,使论点鲜突出,有说服力。
比如,有些人打着"反对崇洋媚外"的旗号,不分好的坏的,凡是外国的就一概排斥。
有位同学在文中有这样一段驳斥的话:"过去我们点油灯,现在用电灯。
电灯是外国人发明的,如果认为外国人发明的就不能用,那么,是不是现在要把电灯废除,仍去点油灯?"这样就充分暴露了"一概排斥"论者的荒谬可笑,不攻自破。
又如,有则笑话,说的是有个人母亲去世时吃红米饭,一个腐儒认为居丧者不能吃红米。
理由是,红色是喜事的颜色。
对此谬论,那人从腐儒的论据中寻找突破口,反问道:"照你的说法,那么吃白米饭的人家就都有丧事了?"这样的反驳,不仅简明有力,而且饶有兴趣。
再如,有位学生为了证明“"弱小者只要创造条件,把握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就可能战胜强者“"的观点,用了这样一则材料作论据:浙江西部山区有一种刺猥,常腹部朝天地蜷缩在猛兽出没的地方,当饿虎一口把它吞下之后,它就立即恢复原形,用全身钢针般的硬毛刺穿虎霸王的胃壁,致虎于死命,然后慢慢啃食虎肉。
再如,某着名作家刘绍棠到某国去访问,一位外国不怀好意地问:"刘先生,听说贵国进行改革开放,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这样一来,你们的国家不就变成资本主义了吗?"刘绍棠反戈一击:"照此说来,你们喝了牛奶,就会变成牛了!"吃牛肉不会长牛肉,吃鸡蛋不会下鸡蛋。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不事例往往能引出大道理。
再比如:有则材料说,一位市长一直把"造诣"读成zaozhi。
后来还是一个中学生给他指了出来。
就此事,有文分析:为什么一位市长将一个字错念了许多年,同僚、下属里头,竟没有肯为市长纠正一下,究其原因,都是怕冒犯市长,没勇气站出来。
推而广之,纠正市长的其他错误提出批评,那该是何等的不易。
猎取新奇,追求细小,是选材产生魅力的途径。
唯其新,才能引人入胜;唯其小,才能小中见大,巧中见新。
而要选出这种"新"、"小"的题材,一是靠平时留心,注意报刊上的最新报导,最新成果,新奇事件;二是靠临场筛选,即把通过联想来的材料加以比较分析,从比较中找出最切题意,最合时代精神,最能反映事物本质规律,而且自己最熟悉,别人可能考虑不到的材料。
只有如此,才能写出内容新鲜的,收到理想的效果。
有些考生作文时老在旧的材料上兜圈子,某些材料老子用了儿子用,张三用了李四用,"涛声依旧",让人兴味索然。
收光聚焦,点"材"成金这是指将所有材料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凝炼成一个鲜明的观点或发人深省的问题,进而深化全文的意旨,使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
一篇如仅仅局限于某一事物或某几个材料的界定之内,就象课堂上端坐的小学生,那表达效果一定不好,相反,如果考生能够将的材料聚焦在一个深刻的道理上,就会平添深遂的内涵,使阅卷人折服。
1992年高考中的记叙文,有一考生在具体描写了"运动鞋"看过让人生气的足球赛后,回到他踢碎瓶子的地方,耳闻目睹了‘红雨衣"、"伞下一对"的牢骚话和行为后,亲自打扫完垃圾,他写道:"他胜利者般地开怀大笑了,他充满自豪地喊‘中国人‘。
接着,他朝着回家的路走去。
他要回去看那场足球赛的录相,琢磨琢磨中国到底输在哪儿,现在他明白,足球腾飞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一样,要每个中国人尽心尽力!“"把一件平凡的材料引向了足球的腾飞,环境的改变,中国人的素质,概括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又如同年的议论文中有一篇《劝君莫作"批评家"》的,考生在抨击了"高跟鞋"、以及社会上空头批评家的态度作法后,写道:"空谈误国,实干兴帮,劝君莫做‘批评家‘,要脚踏实地去干,以实际行动去改造世界"。
这些概括可谓一语中的,使评卷者佩服你的见识非凡。
材料是的血肉。
选用什么样的材料,对有无高的境界至关重要。
要有高的境界,必须收光聚焦。
所谓收光聚焦,即材料有较高尚的情趣和审美趣味,能给人美的享受。
有的同学在审题时往往不注意题目中暗含的对这一方面的要求,选材不够认真,的格调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