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解读药物治疗篇
- 格式:docx
- 大小:7.17 KB
- 文档页数:3
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1高血压流行及治疗现状1.1高血压流行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已成为影响我国乃至全球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而高血压是患病率较高的慢性病之一,也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全球心血管病死亡人数为1700万,占慢性病死亡人数的46%,其中高血压并发症死亡940万,已成为影响全球疾病负担的首要危险因素。
2011年世界银行慢性病已经成为中国的头号健康威胁。
在每年约1030万例不同原因导致的死亡患者中,慢性病所占比例超过80%,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位居慢性病死因首位,50%〜75%的卒中和40%〜50% 的心肌梗死的发生与血压升高有关。
2010〜2040年,每年如果能够使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相当于每年创造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15%的经济收益(2.34万亿美元),而如果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3%,每年经济收益将达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4%(5.4万亿美元)。
相反,如果不能有效应对慢性病,这些疾病势必将加剧可以预见的人口老龄化以及劳动力人口降低所造成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1959年、1979年、1991年我国分别开展的3 次针对15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流行状况的调查,2002年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04〜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的4 次现场调查和2010〜2012年的中国居民营养调查等均获得了大量高血压患病及控制数据。
这些资料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不断升高,已由1959年的5.11%升至2002年的17.65%,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显示,2012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估计目前我国成人高血压患者约为2.6亿;与2002年相比,高血压患病率明显上升,农村地区增长更加迅速。
特殊类型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及药物选择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伴发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主要并发症,不仅致残、致死率高,而且,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资源。
实践证明,高血压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由于部分患者的高血压类型比较特殊,只有针对这些高血压的形成原因对症治疗,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下是几种常见特殊类型高血压的药物选择。
1.代谢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合并各种形式代谢异常已超过80%。
通过控制代谢异常有助于控制高血压。
临床常见的代谢性高血压包括肥胖相关性高血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家族性血脂异常高血压综合征、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盐敏感性高血压等。
选择降压药物原则应兼顾血压控制和改善代谢紊乱两方面。
目前尚无专门针对代谢性高血压的诊疗指南,国内外指南中关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肥胖、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征等的治疗建议可供参考。
对于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降压药物通常优先选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尤其对于糖尿病合并白蛋白尿或蛋白尿的患者,可减慢肾病进展。
如ACEI和ARB不能耐受,可考虑使用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CCB)和保钾利尿剂,慎用β受体阻滞剂和噻嗪类利尿剂。
代谢性高血压一般合并多重代谢紊乱,血压升高明显,单药治疗往往难以使血压达标,需联合降压治疗。
如ACEI或ARB单药降压不能达标,可联合使用CCB或其他降压药物。
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联合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剂可增加降压效果;对心率加快或合并冠心病及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联合使用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则可用于难治性高血压的联合治疗,作为第四位或第五位药物选择。
α受体阻滞剂和中枢性降压药也可作为联合用药,但一般不作为首选。
2016年我院高血压患者应用降压药使用分析摘要:目的:通过了解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使用情况,探讨其用药特点和合理性。
方法:以我院药库电脑中的《药房药品销售》为依据,对我院2016年抗高血压药使用品种、用药频率(DDD)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本研究对于开具处方进行统计,并分析患者用药例次、用药时间,经发现,钙通道阻断药>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利尿降压药>β2-受体阻断药>ACEI>复方制剂,且DUI值均在1以下。
结论:用药频率排序反映了我院高血压药物用药趋势,目前我院用药情况基本合理。
关键词:高血压;降压药;分析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重要病因,具有病程长、预后差、病残率高等特点,随着老年患者机能减退,可合并多种疾病,其中高血压较为常见,根据发病性质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经研究统计,近年来,高血压发病率高达48%,目前常实施药物治疗,包括钙通道阻滞剂、血管扩张剂、β-受体拮抗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抑制剂等[1]。
而本文旨在分析高血压患者近年来使用降压药情况,具体可见下文描述。
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售出的高血压药物。
本次入选均来自我院药库电脑中《药房药品销售》。
1.2 方法统计、分析药品的销售数量和使用频率排序,用SPSS17.0软件分析。
药品的限定日剂量依据《新编药物学》取其适应证剂量,未收获的药物则结合药品临床用药情况和说明书确定。
以药品的总消耗量处于DDD值,获取该药使用频率。
1.3 观察指标分析高血压患者2016年降压药使用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实施统计学SPSS17.0软件处理,当对比值具有统计学意义时,用P<0.05表示。
2 结果本研究对于开具处方进行统计,并分析患者用量总量、DDD值、DDDS值及DUI值。
如表1所示:表1 分析患者2016年用药情况3 讨论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呈年上升趋势。
心血管疾病不仅具有预后差、发病急骤等特点,还可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损伤机体重要器官,从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
2016 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解读—药物治疗篇
来源:梅斯医学(摘自: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作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陈源源20 世纪50 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以心脑血管并发症为主要研究目标的关于降压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为高血压的治疗与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总体来讲,降低血压是降压药物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最主要原因。
在对多个不同种类的药物进行对比的临床试验中,主要探讨新型降压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CCB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 )等与传统降压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B 受体阻滞剂相比,是否能够更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药物之间的差异总体较小,但就特定并发症而言仍有差异。
CCB 作为抗高血压治疗药物已用于临床多年,其卓越的降压疗效、广泛的联合降压潜能、优越的心脑血管保护作用使其在目前抗高血压治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CCB 主要通过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钙离子通道,发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
CCB 降压疗效强,药效呈剂量依赖性,可作为一线降压药物用于各年龄段、各种类型的高血压患者,疗效个体差异较小。
值得指出的是,CCB 的降压作用与高血压患者的基线血压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基线血压水平越高,
CCB 的降压作用越强。
2008 年IMS ( intercontinental marketing services )调查报告显示,东亚地区的高血压患者中,约40% 以上的患者服用二氢吡啶类CCB 或以二氢吡啶类CCB 为基础的联合降压治疗方案控制血压,同时CCB 也是在东亚地区拥有循证证据最多的一类降压药物。
中国既往完成的较大样本的降压治疗临床试验中多以二氢吡啶类CCB 为研究用药,并证实以二氢吡啶类CCB 为基础的降压治疗方案可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发生风险。
脑卒中是我国高血压患者的主要并发症,Syst-China 试验、STONE 试验和FEVER 试验中分别有38% 、58% 和27% 的高血压患者合并脑卒中,与其他种类降压药物相比,CCB 更能有效预防脑卒中发生,因而对于我国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意义更大。
CCB 类降压药物更适用于容量性高血压,如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及低肾素活性或低交感活性的高血压,而这些药理学特点更符合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
大量临床循证研究及临床实践证实,CCB 降压作用不受高盐饮食影响,尤其适用于生活中习惯高盐摄入及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
CCB通过影响Ca2+生理活动而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多个环节,多项大型临床研究均证实,CCB 在临床抗高血压的同时能够延缓动脉血管壁上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因此国内外多部高血压指南均确定CCB 为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首选降压药物,如高血压合并稳定型心绞痛、颈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
化及周围血管病。
CCB 类药物对代谢无不良影响,适用于糖尿病与代谢综合征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