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16章 第3节 电阻
- 格式:pptx
- 大小:2.15 MB
- 文档页数:20
16.3 电阻(教学设计)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16章第3节“电阻”。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电阻的概念、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以及欧姆定律的应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电阻的奥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阻的概念,掌握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 引导学生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阻的概念、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欧姆定律的应用。
难点:影响电阻大小的本质原因,欧姆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电阻器、电流表、电压表、导线、电源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的实际情景,如照明电路中灯泡的亮度变化,引导学生关注电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电阻的概念、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引导学生关注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3. 课堂讲解讲解电阻的概念,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引导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5.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欧姆定律分析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关系。
6.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堂小结8.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6.3 电阻电阻:电流流过导体时,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单位:欧姆(Ω)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欧姆定律:I = U/R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14题。
2. 实例分析:分析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的电阻大小,并解释其原因。
人教课标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第十六章第3节电阻第三节电阻: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怎样改变灯泡的亮度一、教学内容的分析及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电阻第三节,这节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电阻的概念,二是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电阻是电学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与电流.电压构成初中电学的三大基石。
在初中物理学习的知识体系中,欧姆定律是一个具有核心地位的基本规律,也是一个难点,而电阻的知识是欧姆定律的基础,同时,让学生理解电阻的概念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认识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也是为了给后面变阻器、电阻的串、并联、电与热的学习打下基础,不论是从新课标的要求来看,还是从物理知识的扩展来看,“电阻”都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学习影响电阻的大小的因素很有必要。
针对本节内容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结合学生目前正处于动手动脑的阶段,在这节课我采取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实验探究——交流合作等一系列探究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学习体验应用“控制变量法”的方法,加深对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的理解,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主要学法即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充分理解电阻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认识影响电阻大小的四个因素,在讲述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时,重点放在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这三个因素上面,温度对电阻的影响在本节是忽视的,另外在本节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是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
二、教学任务分析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应对以下知识进行复习准备:(1)电阻的概念及其单位;(2)串联电路的连接方法。
(3)熟悉电阻定律演示器的用法通过学生的探究性实验,重点介绍影响导体电阻的三个因素: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得出电阻跟这三个因素间的定性关系。
同时渗透“控制变量法”这一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方面的教育。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理解电阻跟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之间的定性关系;会根据电阻大小的因素来判断不同导体的电阻大小关系。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16.3电阻我设计的这节物理课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电阻的概念,掌握电阻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以及能够运用电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采用了从实践到理论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电阻的特性,然后引入电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电阻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电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掌握电阻的影响因素,包括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3)能够运用电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电阻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电阻的特性,并能够运用电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实验器材:电阻器、电压表、电流表、导线、灯泡等。
(2)教学PPT:包括电阻的定义、计算公式、影响因素等内容。
(3)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包括计算题和应用题。
(1)实验观察: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电阻的特性,如通过不同的电阻器,观察电流的变化。
引导学生发现电流通过电阻器时会发热,进而引入电阻的概念。
(2)理论学习:通过PPT介绍电阻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讲解电阻的计算公式,让学生了解电阻的单位是欧姆,以及电阻与电流、电压的关系。
(3)应用实践:让学生通过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包括计算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引导学生运用电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电阻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在实验观察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电阻的特性,引导学生发现电流通过电阻器时会发热,进而引入电阻的概念。
在理论学习环节,讲解电阻的计算公式,让学生了解电阻的单位是欧姆,以及电阻与电流、电压的关系。
在应用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包括计算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引导学生运用电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实验观察引入电阻的概念,然后通过理论学习让学生掌握电阻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通过应用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6.3 《电阻》—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16章第3节《电阻》。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电阻的概念、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以及欧姆定律的应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电阻的奥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阻的概念,掌握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2. 能够运用欧姆定律分析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阻的概念、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欧姆定律的应用。
难点:电阻的计算方法,欧姆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电阻器、电压表、电流表、导线、电源等。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笔记本、尺子、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照明电路中,为什么远处的灯比近处的灯亮?引导学生思考电阻在其中的作用。
2. 电阻的概念: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电阻的定义,即电阻是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引导学生理解电阻的概念,并能够区分电阻与电流、电压的关系。
3.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4. 欧姆定律的应用:讲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即在同一电路中,通过导体的电流与两端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电阻成反比。
引导学生运用欧姆定律分析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关系。
5. 例题讲解:出示一道典型例题,如“一个电阻器在电压为10V时通过的电流为2A,求该电阻器的电阻值。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出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如“一个电阻器的长度为2m,横截面积为0.5cm²,材料为铜,求该电阻器的电阻值。
”7. 电阻的计算方法:讲解电阻的计算方法,如公式R=ρL/S,其中ρ为电阻率,L为长度,S为横截面积。
让学生运用此公式计算电阻值。
8.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课后作业,如“一个电阻器的长度为3m,横截面积为0.8cm²,材料为铝,求该电阻器在电压为15V时通过的电流。